金涛;李金平;张朝林
结合79例结肠癌合并梗阻患者的诊治体会,就结肠癌梗阻手术治疗与保守治疗,手术原则和术式选择,术前、术中、术后处理,以及结肠造口关闭的时间进行了讨论。
作者:商子周;马龙安;党玉林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癌细胞侵袭转移是肿瘤治疗失败的原因之一。癌在侵袭转移中,癌细胞和癌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和胞外基质之间的粘附与解离起决定性作用。E-cadherin(E-cd)是钙依赖性同种上皮亲和性粘附分子,是维持正常上皮完整性和极性的跨膜糖蛋白。近年来研究表明E-cd与肿瘤的侵袭和转移有着密切的关系,综述如下。
作者:孙红;李明众;韩军 刊期: 2001年第01期
晚期肿瘤患者多伴有癌性疼痛,其发生率约70%,常导致患者生活质量降低及心理恐惧,应用美施康定(硫酸吗啡控释片)可有效控制其癌性疼痛,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自1998年4月~2000年4月,对47例晚期肿瘤患者口服美施康定控制其癌性疼痛,观察疗效及不良反应,现分析如下。
作者:朱小龙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食管、贲门癌伴糖尿病的临床特点及围手术期处理。方法回顾分析1991年~1998年收治的36例食管、贲门癌伴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总结。结果 36例患者中食管癌26例、贲门癌10例;有糖尿病史者9例,无典型症状者27例,空腹血糖7.8~16.7mmol/L,尿糖(++~+++);合并高血压病者3例,冠心病者9例;对麻醉和手术的耐受性差,围手术期注意加强监护,根据手术前后血糖和尿糖情况灵活调整胰岛素用量,及时处理;术中除7例失血量大于200ml给予输血外,其余29例均无输血;仅发现1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及2例肺部感染患者,未见其它并发症及死亡者;根治性切除33例,姑息性切除3例,切除率100%。结论食管、贲门癌伴糖尿病重视围手术期处理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关键;合理应用胰岛素,减少不必要的输血,加强术后早期胃肠道营养,对促进体质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何宗战;范荣章;王东升;欧宝梁;邱献华;罗淑辉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隐匿性甲状腺癌的诊断方法,以减少误诊。方法对误诊的22例隐匿性甲状腺癌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以颈部淋巴结转移为首发症状者17例,均误诊为颈部淋巴结结核或淋巴结炎;以甲状腺肿块为首发症状者5例,误诊为结节性甲状腺肿3例,腺瘤1例,桥本氏甲状腺炎1例。对隐匿性甲状腺癌临床特点认识不足是误诊的主要原因。结论提高对隐匿性甲状腺癌的认识及术中常规快速冰冻切片检查可减少误诊的发生。
作者:莫立根;曾先进;许坚;李伟;张哲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置入金属支架,结合其它治疗方式综合治疗食管良、恶性狭窄的价值。方法采用金属支架治疗食管狭窄187例,继而80例实施放化疗。结果疗效满意,明显提高病人生活质量和生存时间,置入支架后生存时间为3~34月。结论置入支架结合综合治疗措施安全有效,适用于临床。`
作者:韩泳涛;李强;林获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分析EB病毒VCA-IgA抗体滴度及变化与鼻咽癌预后关系。方法对1984年6月~1988年9月收治的433例鼻咽癌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治疗前VCA-IgA抗体滴度分为四组:阴性组、低滴度组(1:5~1:20)、中滴度组(1:40~1:80)和高滴度组(1:160以上),追踪各组的5年生存率。结果阴性组、低滴度组、中滴度组、高滴度组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57.69%、42.97%、42.77%、35%。生存5年以上的患者180例,有定期复查VGA-IgA的患者97例,其中滴度下降70例,占72.16%,不变23例,占23.71%,上升4例,占4.12%。结论 EB病毒VCA-IgA抗体水平与远期疗效有密切关系。
作者:邹浩元;黄国栋;郑志坚;熊俊 刊期: 2001年第01期
报告我院20年间收治食管下段及贲门癌1616例,根治性切除后食管胃吻合374例,术后各种并发症17种65例,占17%,其中凶险者为突发性致死性大出血,共5例,占手术患者的1%,占并发症的6%,其中男3例,女2例,平均年龄52岁,腺癌2例,鳞癌3例,病变长度平均5.5cm,弓下吻合3例,弓上及颈部吻合各1例。出血时间短发生于术后10d,长21d,发生前有不同程度的咳嗽、胸痛、背痛、发热等先兆,该并发症少见,来势凶猛,难以抢救成功,常100%的死亡。病因尚不十分清楚。本文对可能发生原因及预防方法进行了讨论。
作者:张一亥;张龙 刊期: 2001年第01期
囊性淋巴管瘤常见于颈部,发生于腹膜后者极少见。我院手术切除1例儿童巨大囊性淋巴管瘤,报告如下:患儿女,1岁6个月,第二胎足月顺产,以腹胀逐渐加重入院,患儿生后即发现腹胀,未作任何治疗,逐渐加重,近3月来呕吐,食欲差,不发烧,无腹泻及便秘现象。家族史(-)。检查:T36.7℃,P102次/分,R25次/分,发育营养差,消瘦,全身皮肤(-),浅表淋巴结正常,头颅无异常,心肺正常。腹部高度膨隆,平卧位腹部高于剑突下3cm,扪诊可触及28cm×24cm囊性包块,固定,肝脾触诊不满意。X线钡透发现小肠挤向左侧,腹部中央偏右密度增高,致密阴影周围为肠管。B超探查为多房性囊肿。
作者:杨汉民;刘天正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观察乳腺癌根治术后单纯局部复发患者治疗效果。方法我院经病理证实的256例乳腺癌根治术后单纯局部复发病人。随机分为扩大的局部切除组(简称扩大切除组)129例和姑息性局部切除组(简称姑息组)127例。结果扩大切除组的5年生存率、中位生存期、复发率及远处转移率均明显优于姑息组(P<0.01)。结论对乳腺癌根治术后单纯局部复发的病人,均应及时采用以扩大的局部切除术为主的综合治疗。
作者:李耀辉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胃平滑肌肿瘤的临床表现,诊断及合理的手术方式。方法分析13例胃平滑肌瘤的临床治疗资料,首发症状表现为上消化道出血,肉瘤常伴有上腹隐痛、消瘦、贫血。术前内镜、GI、CT等联合检查,有助于本病的诊断,但胃镜活检阳性率低。结果 13例全部行手术治疗,其中7例肉瘤中5例行根治性手术,另外1例及5例肌瘤,1例母细胞瘤行胃大部切除术,1例作姑息切除。结论胃平滑肌肿瘤直径>5cm多为恶性,对放化疗均不敏感,术前胃镜、CT检查具有较强的特异性。手术切除为唯一有效的治疗手段,对转移和复发灶也应采取积极的治疗。
作者:李建军;王世夫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探讨中晚期贲门癌放疗效果。方法放射治疗采用60Co-r线,常规分割照射,总量4000~6500cGy。结果经放射治疗后91.8%(45/49)的中晚期贲门癌进食情况明显改善,2例病人得到手术治疗,1、3、5年生存率达79.6%,4%,1%。结论中晚期贲门癌虽然失去手术机会,但行单纯放疗仍有一定的疗效,同时,亦可使部分病人得到手术治疗。
作者:陈微;刘文强 刊期: 2001年第01期
为了解宝鸡市肺癌20年来死亡率变动趋势,对宝鸡市肺癌死亡率及漏报情况做了初步调查。全部病例为宝鸡市金台区及渭滨区1992~1996年恶性肿瘤监测点登记确诊的肺癌病人,共63例。漏报资料来源于从各大医院1992~1996年就诊的全部肺癌患者,然后与从监测点所得病人核实排除监测点病人,共得漏报病人45例,漏报率41.67%。采用监测点病例统计宝鸡市1992 1996年肺癌年平均死亡率为9.80/10万,将漏报病例加进则肺癌总死亡率为16.80/10万。本研究表明,病例漏报是影响肺癌死亡率统计结果的重要因素,如何防止肿瘤死亡率调查中的漏报现象,值得进一步探讨。
作者:张木瑾;李树业;门伯媛;高海燕;张文丽 刊期: 2001年第01期
胰管栓塞术治疗预防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发生取得满意效果。追踪随访27例胰管栓塞、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患者生存状况时发现:胰管栓塞术有效解决了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同题,而且降低了患者晚期疼痛及黄疸的出现率。同时又发现肿瘤复发时间延后,三年内癌肿复发率低于传统手术方式。
作者:王炜;秦兆寅 刊期: 2001年第01期
腮腺混合瘤,是临床上常见的涎腺肿瘤,与面神经等解剖关系十分复杂。就我院自1986~1999年间,收治的36例经组织病理学确定的腮腺混合瘤的手术治疗以及并发症造成的原因,处理等进行了讨论。
作者:林真桐;邱文德 刊期: 2001年第01期
转化生长因子β(thansforming growth factorbeta TGF-β)是一类对靶细胞具有多种特殊作用的生长因子,对组织和细胞的分化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能刺激或抑制多种细胞的增殖,并且对机体免疫系统有着显著影响,是迄今为止了解的功能复杂的生长因子之一,TGF-β-则是这一家族中重要的一员。
作者:贾军;张志明;杨世勇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探讨CD44V6和PCNA所揭示的大肠癌癌细胞的转移能力和增殖能力在粘液性癌的肿瘤侵袭力中所占的地位。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ABC法研究65例大肠癌中CD44V6和PCNA的表达。结果 CD44V6在粘液性癌中的阳性表达率低于非粘液性癌(P<0.05);PCNA在粘液性癌中的高表达率低于非粘液性癌(P<0.05)。结论 CD44V6和PCNA所揭示的大肠癌癌细胞的转移能力和增殖能力仅是肿瘤侵袭力的因素之一,尤其是在粘液性癌中。
作者:张吉成;王晓敏;曹原理;梁爱琳;刘宁娜;石景森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研究EGFR及其配体EGF与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本实验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了251例甲状腺乳头状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分析了受体表达情况与淋巴转移间的关系。并检测了53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血清及尿液中表皮生长因子(EGF)的水平。结果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EGFR出现高水平表达,阳性率为66.9%,明显高于对照组。不同病理分型间,阳性率有所不同。包膜内型、腺内型和腺外型阳性率分别为29.4%、73.9%和71.3%,其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当出现淋巴结转移时,EGFR阳性率升高。N0转移组及N1组EGFR阳性率为88.7%,91.0%明显高于N0无转移组(19.5%),有显著性差异。经相对危险度计算和线性趋势分析表明,随EGFR染色强度升高,转移风险升高,二者间呈线性关系。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血清及尿液中存在着高水平的EGF。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血清EGF水平为1.68±56μg/L,尿液中为37.2±10.8μg/L,均高于甲状腺腺瘤组和正常对照组。提示EGF与肿瘤的发生有密切关系。结论在N0期甲状腺乳头状癌病例中,EGFR阳性应高度考虑颈淋巴结转移,从而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案提供参考。
作者:陶英杰;黄宗堂;刘经组 刊期: 2001年第01期
作者:宋张骏;左天增;王成 刊期: 2001年第01期
我院1992年5月~1998年5月收治经手术和病理确诊的纵隔肿瘤25例,手术切除的有9例,现就9例的诊治情况报道如下。
作者:王军岐;忽京伟 刊期: 2001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