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军;张志明
本科自1997年~2002年,除去其他不完整的病历,共83例中晚期NSCLC患者随机分成联合组(KLT+NVB+DDP)和单纯化疗组(NVB+DDP)于手术前或单纯化疗共进行二周期,比较疗效及毒副作用情况.
作者:吴榕龙;欧德彬;潘小杰 刊期: 2002年第03期
1990年~1998年底本科收治180例乳腺癌病人,其中单纯癌107例(59.44%),浸润性导管癌42例(23.33%),髓样癌8例(4.44%),腺癌1例(0.56%),浸润性小叶癌11例(23.33%),硬癌4例(2.22%),其它7例(3.89%).术后复发转移24例,通过联合化疗、内分泌治疗取得了较好疗效,现将报告如下.
作者:黄丽萍;王增敖;蔡长友 刊期: 2002年第03期
抗癌化学药物是治疗恶性葡萄胎和绒癌的首选方法之一,效果肯定.口腔溃疡是恶葡与绒癌病人在化疗过程中常发生的一种副反应,它不仅给患者造成痛苦,影响患者的营养供给和化疗的顺利进行,而且也是病人感染发烧、并发败血症导致死亡的主要因素.所以对化疗病人进行严密的观察,正确有效地实施整体化护理,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保证治疗顺利进行十分重要.现将我们从1998年至2000年45例恶葡和绒癌病人中26例口腔溃疡的护理总结如下.
作者:岳会英;赵华;陈亚君 刊期: 2002年第03期
原发性胆囊癌是胆道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早期无特异性临床表现,一旦发现多属中晚期或进展期,疗效常不理想,预后极差.国际抗癌联盟(UICC)1995年公布了统一的胆囊癌TNM分期标准[1],成为全面衡量病情、确定治疗策略和评估预后的重要参考,并将胆囊癌分5期:0期指原位癌;Ⅰ期指侵犯局限于粘膜层或粘膜肌层,无淋巴结转移;Ⅱ期指肿瘤侵犯全层,未侵犯周围脏器,无淋巴结转移;Ⅲ期指肿瘤突破浆膜层或直接侵犯一个邻近脏器,肝浸润深度≤2cm,或N1淋巴结转移;Ⅳ期指出现远处转移或侵犯2个以上的邻近脏器,或N2淋巴结转移.进展期胆囊癌是指肿瘤侵及胆囊壁肌层(T2)以外或已发生远处转移,手术切除率低,5年生存率低.美国癌症协会1989~1995年的2574例胆囊癌资料表明,进展期胆囊癌的5年生存率为6.69%,根治手术率仅为5.2%[2].国内报道胆囊癌的手术切除率低于30%,进展期胆囊癌的根治手术率则更低[3].由于外科手术技术的进步及对胆囊癌转移方式的深入研究,自上世纪90年代日本学者率先倡导胆囊癌的扩大根治术,认为可提高进展期胆囊癌的术后生存时间,重新燃起了人们对胆囊癌手术治疗的热情.
作者:王作仁;张云锋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男性乳腺癌的临床特点,治疗方式以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对我院1982年至1997年间收治的16例男性乳腺癌的症状、体征、影像学表现以及手术治疗、放疗、化疗、内分泌治疗效果等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16例患者经手术、放疗、化疗及内分泌等综合治疗后,存活5年以上者9例,占56.3%,存活10年以上者3例.结论男性乳腺癌较少见,病程长,恶性程度高,预后一般较女性乳腺癌差,早期诊断及综合治疗是取得良好预后的关键.
作者:任书伟;张锋;李靖松;赵敏;于伟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评价食管癌后程超分割治疗的疗效.方法 64例食管胸中段癌随机分成两个组,常规分割组(CR)33例及后程超分割组(LCHR)31例.所有患者均采用8MV-X外照射,常规组5次/周,2Gy/次,DT66Gy,33次,45天完成.后程超分割组放射治疗前2/3疗程同常规组,照射到40Gy后改为1.2Gy/次,2次/天,间隔6~8h,使总剂量达68.8Gy,45天完成.结果 1、2、3年生存率LCHR组为77.4%、58.1%、41.9%,而CR组为51.5%、33.3%、18.2%;1、2、3年局控率LCHR组为80.7%、64.5%、48.4%,而CR组为61.3%、36.4%、27.2%.结论食管癌后程超分割治疗提高了局部控制率和生存率.
作者:王天权;吴晓进;李文艳;杨志华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探讨人工胃底折叠重建His角术式预防贲门癌术后返流的价值.方法贲门癌手术中利用人工胃底折叠重建His角,达到恢复食管胃连接部的生理功能,从而起到抗胃食管返流的目的.手术后通过食管腔内24小时pH值的测定来客观评定其抗返流效果.并与未行人工胃底折叠重建His角病例组进行对照分析.结果本组30例,无手术死亡;无吻合口狭窄及吻合口瘘,上下切缘均无癌残留.只有3例有返流症状.24小时pH值测定:本组检测了26例,经计算机软件分析有返流者4例,返流率15.38%.对照组检测了20例,有返流者9例.返流率45.0%.经统计学处理两者返流率差别有显著性意义(χ2=4.890,P<0.05).结论该术式具有较好的抗返流作用,而且具有操作简单,安全等优点.
作者:阴兵林;曾来铎;匡裕康;吴九发;胡义玉 刊期: 2002年第03期
双黄连粉针剂是一种广谱中药抗炎剂,我科根据双黄连粉针剂的药理特性配合头颈部恶性肿瘤放射治疗中预防口腔反应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徐超;刘光贤;潘志荣 刊期: 2002年第03期
化疗是治疗恶性肿瘤的主要手段之一,静脉输注化疗药物对血管的毒性刺激,加之在操作中所致机械性损伤,在治疗过程中化疗药物渗漏时有发生.如何对渗漏损伤进行处理,避免更进一步地发展,笔者对1999年9月~2001年6月,静脉注射盖诺外渗病人,采取自制中药促愈散外敷,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作者:姚俊涛;张宁;朱江;罗秋波;廖子君 刊期: 2002年第03期
嗜铬细胞瘤是由嗜铬组织形成的肿瘤,其病理改变多属良性,但病理生理改变甚为凶险,麻醉处理有相当大的危险性.自1997年5月至2002年5月,我院共为5例嗜铬细胞瘤病人进行了手术,现将麻醉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吴奖利;白小鋆;潘伟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大肠癌并发急性肠梗阻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大肠癌并发急性肠梗阻56例,结合国内外文献,综合评价手术治疗方法.结果本组手术死亡率为3.6%,一期左半结肠切除吻合的吻合口瘘发生率为5.5%.结论对左半结肠癌、直肠癌并发急性肠梗阻病人的治疗,掌握好适应证,施行一期切除吻合术是安全有效的.
作者:朱亦龙;吴增安;杨俊雄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灵芝是一种名贵中药<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历代医学家认为灵芝能治多种疾病,是滋补强壮,扶正培本的珍品,实验表明具有一定的抗肿瘤作用[1,2],我院以灵芝制剂中华灵芝宝治疗中晚期恶性肿瘤30例,现将疗效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牛兆林 刊期: 2002年第03期
恶性胸腔积液是晚期恶性肿瘤的常见并发症之一.一旦发现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而且只有很短的生存期,腔内注入药物为其主要治疗手段.单纯应用化疗药物注入往往难以取得理想疗效.我们于1998年4月~1999年5月采用氟脲嘧啶0.5克加康莱特乳200毫升/次胸腔灌注治疗15例,恶性胸腔积液进行临床观察.结果治疗组CR为66.7%(10/15),无毒副作用出现,以康莱特乳加氟脲嘧啶联合腔内化疗恶性胸腔积液有效率高,毒性反应轻,该疗法值得推广.现总结如下:
作者:方学辉;郝红梅;康建丽 刊期: 2002年第03期
患者女性,67岁.因阴道不规则流血1年,于1991年诊为宫颈鳞癌Ⅱb期,行60CO放射治疗,外照射设前后对穿野,上界在脐下2cm,下界在阴唇前联合上方3cm,侧界在髂前上嵴内2cm.
作者:黄昶 刊期: 2002年第03期
本文通过对33例患者在临终关怀阶段的心理分析,找出患者不同阶段的心理问题,提出针对性临终关怀.
作者:安秋妮;成光玉;付银铃 刊期: 2002年第03期
舌癌是口腔癌中较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约占口腔癌的32.3%~50.6%.原发癌较大的患者常需行舌癌联合根治及修复术.本文结合两例行舌颌颈联合根治术后发生感染病例就术后护理问题进行探讨.
作者:宋峥华;孙晓茹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观察腹腔免疫化疗在结直肠癌术后应用的疗效.方法对46例结直肠癌术后患者(DukesC期、D期)行腹腔免疫化疗,评价患者生活质量、免疫指标改善,近期复发转移情况.结果结直肠癌术后应用腹腔免疫化疗,患者免疫指标改善,副反应轻,术后肿瘤复发,转移率下降.结论腹腔免疫化疗对防治结直肠癌术后复发,转移是一种安全、方便有价值的方法.
作者:项明;王天翔;万亮;朱上林 刊期: 2002年第03期
乳腺癌的发病率在全球呈上升趋势[1],每年以0.2%~8%的幅度上升,在发展中国家尤为迅速;而死亡率呈现不同的趋势,在欧美等发达国家乳腺癌的死亡率趋于稳定或开始下降,发展中国家仍呈上升趋势.死亡率的变化归结于二级预防使这些国家早期乳腺癌检出率的提高,据SEER资料分析[2],早期乳腺癌构成比的增加是乳腺癌总体生存率提高的主要因素.
作者:任予;何建军;陈武科 刊期: 2002年第03期
颈椎活动度较大,因而体位固定对头颈部肿瘤放射治疗的质量保证尤为重要.我院自1999年~2002年对8例垂体瘤患者进行了面罩配戴前后摆位误差的实际测量,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吕会庭;刘秋芳;梁增奇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观察乳腺癌组织中雌、孕激素受体(ER、PR)与cerbB-2基因表达及相互关系,乳腺癌淋巴结转移,病理组织分型、临床分期与癌基因表达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对210例原发性乳腺癌进行了ER、PR与cerbB-2检测.结果 ER的阳性表达率59.05%,PR的阳性表达率47.62%,cerbB-2的阳性表达率33.81%,cerbB-2的阳性表达与ER、PR的阳性表达,与临床分期、病理组织分型有显著相关性(P<0.01),与腋淋巴结转移无相关性(P>0.05).结论 ER、PR与cerbB-2在乳腺癌组织中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其检测结果对于临床治疗,辅助判断患者的预后有重要意义.
作者:贺清波;丁洁;王玉臻 刊期: 2002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