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常云;陶裕川;龚斌;刘盛君;虞德明;周世军;陈建洪;彭华;易勇
目的 观察肿瘤患者应用奥沙利铂+四氢叶酸+氟尿嘧啶(FOLFOX4方案)化疗后外周神经毒性及神经传导速度的变化.方法 21例肿瘤患者采用FOLFOX4方案化疗,所有患者在化疗前及化疗3周期后进行外周神经毒性的评价及外周神经电生理检测.结果 有18例患者出现外周神经毒性,发生率为85.7%;外周感觉神经的传导速度较化疗前下降,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外周神经毒性是FOLFOX4化疗方案常见的毒副反应,表现为外周感觉神经的传导速度减慢.
作者:敖睿;刘浩;潘海霞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间苯三酚在第一产程治疗宫颈水肿中的作用及其促进产程和对母婴安全的影响.方法 将278例宫口扩张缓慢或有宫颈水肿活跃期延缓的头位单胎初产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39例,观察组给予间苯三酚40 mg静脉推注,对照组给予地西泮(商品名:安定)10 mg静脉推注,观察两组产程进展、阴道分娩率、新生儿Apgar评分及产后出血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活跃期时间为(3.12±0.23)小时,明显短于对照组的(4.27±0.15)小时(P < 0.05);观察组第二产程时间为(43.21±1.13)分钟,对照组为(43.19±2.14)分钟;观察组阴道分娩率为82.01%,对照组为80.92%;观察组产后出血量为(158.18±12.03)ml,对照组为(160.31±13.11)ml;观察组新生儿Apgar评分为(9.76±0.17)分,对照组为(9.75±0.11)分,两组间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间苯三酚有加速宫颈扩张和促进产程的作用,对母儿无不良影响,值得推广.
作者:李萍;常林利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双侧慢性硬膜下血肿的诊治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9例双侧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资料,病例均经头颅CT和(或)MRI检查确诊,治疗方法均采取双侧钻单孔冲洗引流术.结果 18例术后痊愈,1例于术后1月复发.结论 双侧慢性硬膜下血肿确诊的首选方法是颅脑CT,必要时辅以颅脑MRI检查;双侧钻单孔冲洗引流术为首选治疗方法.
作者:王星;蔡洪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4种固定液对冷冻切片染色质量的影响,从中筛选固定效果佳的固定液.方法 收集60例新鲜组织,其中良性18例,恶性42例,行冷冻切片,分别采用丙酮、95%乙醇、AAF液、改良AAF液固定苏木精-伊红染色法(HE)染色,观察染色效果.结果 丙酮、95%乙醇固定的切片,组织结构不清晰,核、质着色不佳;AAF液固定的切片,组织结构较清晰,核着色较鲜艳,胞质着色淡;改良AAF液固定的切片,组织结构清晰,核、质着色鲜艳.结论 复合固定液固定的冷冻切片HE染色效果优于单纯固定液,其中改良AAF液效果佳.
作者:杨群;胥维勇;何娟;徐科伟;胥颖;杨红 刊期: 2010年第03期
阿尔茨海默病(AD)是痴呆中常见的类型,认知的定量测量一直在AD的诊断和研究中占有核心地位,能够反映患者认知功能受损的范围、程度,对AD的早期诊断、病情严重判断、疗效评定这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就认知功能测定在AD中的意义,常用的测定量表及相关问题作一阐述.
作者:易刚;肖军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小剂量哌替啶-咪达唑仑合剂在全身麻醉恢复期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100例ASAⅠ级行全麻下胆囊切除术的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术毕气管导管拔除前3分钟观察组给予小剂量哌替啶-咪达唑仑合剂(哌替啶25 mg+咪达唑仑1 mg配制成2 ml),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2 ml,比较两组术前、拔管前给试验药物后、拔管后3个时段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结果 观察组心率及血压均于给药后降低(P < 0.01),拔管后无明显波动;对照组心率及血压均于拔管后升高(P < 0.05).结论 小剂量哌替啶-咪达唑仑合剂用于全身麻醉恢复期是安全、有效的.
作者:王祖平;姚秀琴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通过前S1合成肽对肝细胞癌(HCC)组织中浸润T淋巴细胞亚群表达的分析,探讨前S1合成肽对乙型肝炎病毒(HBV)导致的HCC组织中浸润T淋巴细胞亚群表达和CD+4/CD+8比值的影响,为特异性治疗HCC提供依据.方法 用Merrifield固相化学合成法合成HBV中前S1抗原性强的P34~59多肽段.测序后,用0.01 mol/L磷酸盐缓冲液溶解除菌后作为抗原.选择12例术后病理诊断为HCC,术前血清乙肝标志物检测HBsAg、HBeAg、抗-HBc阳性和HBV DNA阳性,且HBsAg在HCC组织中表达亦为阳性的病例作为研究对象.在96孔培养板的每孔加入经密梯度离心获得的单个核细胞悬液100μl(1×106细胞),设每孔含前S1合成肽的量分别为1、5、10、15μg及白细胞介素-II500u和阴性对照共6组,每组均设3复孔,作用7天后制片,采用APAAP法观察CD+3、CD+4、CD+8和CD+4/CD+8的比值变化.结果 含前S1合成肽10 μg/孔和15 μg/孔组中,CD+4表达有增加,分别为(35.3±3.4)%和(34.9±3.8)%,与自身对照[(29.3±3.5)%]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39,P < 0.01;t = 5.389,P < 0.01);CD+4/CD8+8比值两组分别为1.09±0.39,1.14±0.43,与自身对照0.81±0.41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4.041,P < 0.01; t = 4.762,P < 0.01);10 μg/孔和15 μg/孔组CD+4表达和CD+4/CD+8比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 0.289, P > 0.05;t = 0.361, P > 0.05).结论 在适当的剂量下,前S1合成肽能够在体外改变HCC组织中T淋巴细胞亚群的表达,使CD+4增加,但不存在剂量效应关系,同时能改变CD+8静息状态,使二者互相作用,达到杀伤肿瘤细胞的目的 ,为特异性运用前S1蛋白提供客观依据.
作者:郑仕诚;魏筱玉;徐朝斌;谢惠琴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眼表的化学性烧伤,特别是眼酸碱烧伤,是临床治疗的一大难题.近年来, 随着分子生物学等基础医学的迅速发展,在眼化学烧伤的治疗方面也取得进展.本文就眼表化学烧伤早期的治疗做一综述.
作者:王光进;张悦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腭咽成形术后镇痛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 我院2008年11月至2009年7月进行腭咽成形术患者54例分为两组,对照组27例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27例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应用镇痛泵加强镇痛护理,比较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 观察组镇痛优良率及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信任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对进行腭咽成形术后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应用镇痛泵加强镇痛护理,可以减轻患者的疼痛,提高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信任度,值得推广.
作者:毛金荣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血液透析(HD)对重症毒蛇咬伤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重症毒蛇咬伤患者130例的治疗效果,其中传统方法联合HD治疗61例为HD组,传统方法治疗69例为非HD组.结果 HD组治愈56例,死亡3 例,治愈率91.8%;非HD组治愈13例,死亡39例,治愈率18.8%.结论 传统治疗结合HD是治疗毒蛇咬伤明确有效的方法.
作者:肖健;刘仙蓉;陈文英;潘阳;何东权 刊期: 2010年第03期
2008年7月,我国的重症医学(Critical Care Medicine, CCM)已成为临床医学二级学科,学科代码:320.58.重症医学科(Intensive Care Unit, ICU)也被批准为临床一级诊疗科目(代码:28),成为医院中独立的科室,从事重症医学专业的医师们从此有了自己的学科领域.国家卫生部正式颁发的<中国重症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是各级医院建立重症医学科的指导性文件,比照该<指南>的要求来评价我省重症医学的现状,从而找到发展的方向,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完成的工作.
作者:康焰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双管型喉罩结合无肌松静脉全麻在胸主动脉瘤介入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择期行覆膜支架介入治疗胸主动脉瘤患者60例,ASA Ⅱ~Ⅲ级.采用随机区组法分为气管插管+静脉全麻+肌松组(Ⅰ组)与双管型喉罩+静脉全麻组(Ⅱ组)各30例.观察两组各检查时点血流动力学、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术毕清醒与拔管时间,术后24小时随访有无麻醉相关并发症.结果 双管型喉罩+静脉全麻在覆膜支架介入治疗胸主动脉瘤中麻醉效果满意,血流动力学较传统方法更加平稳,术中及术后未发生麻醉相关并发症.结论 双管型喉罩+无肌松静脉全麻用于覆膜支架介入治疗胸主动脉瘤效果良好,简便易行,是一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的方法.
作者:李祥奎;黄建新;王瑜;杨孟昌 刊期: 2010年第03期
DNA拓扑异构酶IIα(topoisomerase Ⅱα,topoⅡα)是DNA代谢过程中重要核酶.因其特有的生物学功能,topoⅡα已成为许多抗癌药物的作用靶点.在乳腺癌的治疗中,作为蒽环类抗癌药物的作用靶点,topoⅡα可以作为蒽环类药物的疗效预测指标以及可能作为乳腺癌预后指标.本文介绍topoⅡα作为抗癌药物作用靶点的作用机制及其在乳腺癌治疗中的作用.
作者:庹有林;刘锦平 刊期: 2010年第03期
本文通过对顺式阿曲库铵的理化特性、代谢途径、药效观察、不同注药方式、不同人群及国内外麻醉诱导期的研究的现状和进展进行综述.结果 发现,顺式阿曲库铵作为一种新型的中时效非去极化肌松药, 安全治疗窗宽、作用强、恢复较快、无蓄积作用、可控性好、不释放组胺、代谢不依赖肝肾功能;并且临床上可根据患者条件和手术需要,通过调整剂量和注药方式来调控其起效时间和作用时间,从而满足不同手术麻醉诱导的需求,是目前较为理想的麻醉肌松药.
作者:谢柯祺;兰志勋 刊期: 2010年第03期
连续性血液净化(CBP)近年来已成为治疗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重要手段.该技术可以清除各种代谢产物和炎症介质, 稳定调控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稳定血流动力学,从而改善MODS的预后.目前关于MODS患者应用CBP的治疗剂量、时机等问题仍存在一些争议.
作者:于凯江;郑俊波 刊期: 2010年第03期
氧自由基导致的氧化应激损伤目前已被广泛研究证实为癫痫发病的重要机制之一,本文就氧自由基在癫痫的发病及治疗中的作用做一综述.
作者:王志平;孙红斌 刊期: 2010年第03期
我科2000~2008年采用腰椎管穿刺放出血性脑脊液(1~3次)治疗801例脑损伤和开颅手术后出现腰、臀部,骶尾及大腿部疼痛患者,现报道如下.
作者:丁常云;陶裕川;龚斌;刘盛君;虞德明;周世军;陈建洪;彭华;易勇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微创导管穿刺置入胸腔闭式引流术治疗自发性气胸的有效性、安全性、微创性.方法 微创导管穿刺置入胸腔闭式引流19例,传统皮肤切开胸腔闭式引流22例,比较两种手术方式治疗自发性气胸的疗效、并发症及愈后疤痕.结果 两组疗效无显著性差异(P > 0.05),均显示良好效果;试验组置管时出血、疼痛等并发症少于对照组,愈合疤痕小.结论 微创导管穿刺置入术治疗自发性气胸是一种更加简单、安全和同样有效的方法.
作者:乔杰奇;余婷婷;邱劲松 刊期: 2010年第03期
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malignant fibrous histiocytoma,MFH)是较常见的软组织恶性肿瘤,可发生于身体任何部位,包括内脏器官[1].下肢是常见部位,其次是上肢及腹膜后,消化道少见,特别是小肠及结肠更罕见.我院收检1例回盲部多形性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现结合文献对其临床病理特征及鉴别诊断进行探讨.
作者:柳维军;陈泽;奉孝荣 刊期: 2010年第03期
例1:患者,女,青年,因神志恍惚于2002年8月12日入院.入院时查体:生命体征正常,神志恍惚,双瞳等大正圆,约0.25 cm,对光反射迟钝,颈阻(+),左胸部叩浊,呼吸音消失,右肺呼吸音稍减弱,双侧病理征(+).
作者:周江;张仁国;罗世林 刊期: 2010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