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艳华;欧阳立志
目的:观察甘氨双唑钠(CMNa)配合放疗对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疗效和毒副反应.方法:65例Ⅲ期NSCLC患者随机分为二组:治疗组(放疗+CMNa)35例,放疗采用常规分割,原发灶及纵隔淋巴结剂量DT 60Gy~66 Gy/30f~33f/6w~7w.放疗同时使用CMNa每次800mg/m2,每周3次,从放疗开始连续使用至放疗结束;对照组30例只行放射治疗,剂量、分割方式同治疗组.治疗完成后评价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CR+PR)74.3%,完全缓解率(CR)22.9%;对照组总有效率50.0%,完全缓解率10.0%,两组间总有效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43).中位生存期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为13个月和11个月,1、2年生存率治疗组分别为60.0%、31.4%;对照组分别为50.0%、23.3%,两组间统计学差异无显著性(P>0.05).毒副反应主要是放射性肺炎、放射性食管炎和骨髓抑制,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CMNa合并放疗可明显提高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近期疗效,远期疗效略有提高,但无统计学差异.
作者:刘阳晨;高飞;周绍兵;叶宏勋;赵莺;尹小祥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观察手术不能切除的晚期胰腺癌动脉灌注化疗(TAC)结合三维适形放疗(3D-CRT)的疗效.方法:32例病人先行TAC治疗1~3次,化疗药物为健择1600mg~1800mg,顺铂80mg~100mg.TAC后1~2周行3-DCRT,单次量为2.0Gy,1次/天,肿瘤量55~60Gy.结果:CR 1例、PR 12例、NC 4例、PD 4例,有效率(CR+PR)为40.6%;1、2年生存率分别为46.87%(15/32)、28.1%(9/32);患者疼痛完全缓解29例,缓解率90.6%(29/32).结论:对不能切除的胰腺癌行3DCRT与动脉灌注化疗结合是治疗局部进展期胰腺癌的一种有效方法.
作者:高飞;尹小祥;赵莺;叶宏勋;周绍兵;刘阳晨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观察得力生注射液配合肝动脉灌注栓塞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疗效.方法:33例住院原发性肝癌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17例,采用得力生注射液配合介入化疗.对照组单用介入化疗,化疗方案相同.得力生注射液给药方案:介入前3天开始得力生注射液50ml/d静脉注射连用3天,然后用EADM 60mg、5-Fu1.0,并行MMC20mg、碘化油及明胶碎屑栓塞,同时术后每天静点得力生注射液1次、50ml/次,4周1疗程,28天后重复前方案,共用2疗程.结果:治疗组肿瘤缩小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CD3、CD4、CD4/CD8均明显升高,且两组治疗后上述指标相比差异显著.治疗组血常规始终维持在正常范围.对照组2例WBC低于3.0×109/L时使用升白药物.结论:得力生注射液与化疗药物同时经肝动脉灌注栓塞治疗原发性肝癌,可明显提高疗效,增强免疫力,减轻化疗副作用,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王赫;杨光 刊期: 2007年第11期
临床上原发性同时性双侧乳腺癌的病人不多见,而29岁年轻的更为少见.现将我院的1例报道如下:
作者:冯细文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探讨放疗技师独立模拟定位的可行性和意义.方法:根据医师填写的模拟定位申请单,应用模拟定位机独立完成照射野设计,医师审核计划并确定治疗剂量和分割方式后实施治疗.结果:技师独立完成603例各种肿瘤患者的模拟定位,二次定位率5.3%(32/603).结论:技师独立模拟定位具有可行性.
作者:赵品婷;邵秋菊;齐宇红;梁军;梁昉;袁慧琴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同时与序贯放化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经病理和细胞学证实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既往未进行化疗和放疗,均给予长春瑞滨和顺铂的方案行同时、序贯化放疗.按照WHO的标准评价疗效和不良反应,并随访生存期.结果:共入组98例患者,序贯组CR、PR和SD+PD分别为11、23和14例;同步组别分别为11、25和12例;两组的有效率(CR+PR)分别为70%(34/48)和68%(34/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序贯组与同步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18和20个月(P>0.05);两组患者1年和3年生存率分别为68%、21%和70%、2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主要的不良反应为血液毒性,表现为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血小板和血红蛋白下降;其次为消化道症状,但序贯组较同时组不良反应为轻(P<0.05).结论:长春瑞滨联合顺铂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4周方案并序贯化放疗是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标准一线化疗方案之一,与同时组疗效相似,但患者可较好耐受.
作者:杨文彦;薛垂青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研究肺腺癌(Pulmonary adenocarcinoma)组织中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umor-associated macrophages,TAMs)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及对肿瘤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49例肺腺癌组织中TAMs、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血管内皮细胞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分布,并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进行分析.结果:TAMs定量与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1);与TNM分期有显著相关性(P<0.05).肿瘤组织中MVD及VEGF表达高于对照组(P<0.05).TAMs分布与MVD及VEGF呈正相关(r=0.56,P<0.05;r=0.58,P<0.05),VEGF表达与MVD呈显著正相关(r=0.334,P<0.01).结论:TAMs表达可能与肿瘤血管生成有关,且影响肿瘤的生物学行为.
作者:陈鹏;潘铁成;李军;陈涛;魏翔;刘立刚;郑智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观察艾本(伊班膦酸钠)治疗肿瘤骨转移疼痛的疗效.方法:对24例确诊为肿瘤骨转移病人静脉注射艾本.结果:治疗总有效率为79.1%,显效7例,有效12例,无效5例.结论:艾本治疗肿瘤骨转移疼痛效果较好,无明显毒副作用.
作者:李兆元;方珊珊;徐海声;张娟;龚先齐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观察11β-羟类固醇脱氢酶(11β-HSD)在肠癌中的表达.方法:12例确诊肠腺癌患者,术后立即取肿瘤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标本,采用半定量RT-PCR、Western-blotting等技术,以自身配对,研究11β-类固醇脱氢酶在肠癌中表达.结果:11β-羟类固醇脱氢酶(11β-HSD)两种同工酶在肠腺癌中表达不相同,在肿瘤组织中11β-HSD2表达明显减少,11β-HSD1在肿瘤与正常组织中表达无明显差异.结论:11β-HSD2可能与肠癌变有关.
作者:王继荣;许红霞;陈刚;张鹏;鲁一兵;缪珩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探讨VEGF、VEGF-C表达情况及其与乳腺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87例乳腺癌组织中VEGF、VEGF-C表达,并与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情况等临床病理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乳腺癌组织VEGF、VEGF-C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4.4%(56/87)和56.3%(49/87),与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情况和临床分期有关(P<0.05),与年龄、无进展生存期(PFS)无关(P>0.05).结论:VEGF、VEGF-C高表达与乳腺癌发生及转移有关,有望成为判定乳腺癌临床分期及评估预后的指标之一.
作者:屈淑贤;谢晓冬;郑振东;宋福林;刘大为;刘永叶;刘艳梅;杨明 刊期: 2007年第11期
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目前尚无非常明确的治疗模式,存在着一些争议.本文介绍了近年来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常见的几种治疗模式.
作者:彭云武;程晶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观察白细胞介素-2(rhIL-2)联合顺铂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临床疗效.方法:44例恶性胸腔积液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抽尽胸液之后,治疗组胸腔注入白细胞介素-2+顺铂,每周1次,1~3周为1疗程,4周后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2.61%,对照组总有效率52.38%,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白细胞介素-2联合顺铂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疗效满意,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杨茁;任亚娟;徐灵彬 刊期: 2007年第11期
描述PET/CT的发展及11C-胆碱作为PET/CT的显像剂在临床肿瘤疾病诊治中的全身应用,重点分析11C-胆碱PET/CT在颅内肿瘤的作用,进一步探讨11C-胆碱PET/CT鉴别恶性胶质瘤治疗后复发与坏死的临床应用价值及前景.
作者:刘续磊;陶荣杰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探讨钙化型与非钙化型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差异及钙化并预测ER、PR、p53、C-erbB-2表达的可行性.方法:两种类型乳腺癌术前均行钼靶X线检查明确钙化与非钙化,并对病理类型、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ER、PR、p53、C-erbB-2表达进行比较.结果:两种类型乳腺癌病理类型、临床分期、腋淋巴结转移率无差异,淋巴结转移度非钙化型较钙化型高,有明显差异.ER、PR、p53、C-erbB-2阳性表达在钙化型中分别为57.7%、61.5%、64.1%、67.9%,在非钙化型中分别为49.2%、57.6%、64.4%、57.6%,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钙化型与非钙化型乳腺癌病理类型、临床分期,钙化型乳腺癌与ER、PR、p53、C-erbB-2表达无明显相关性,钼靶片钙化表现预测ER、PR、p53、C-erbB-2表达尚有待研究.
作者:刘新杰;罗民;周冬仙;周文斌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探讨恶性黑色素瘤(maglinant melanoma)的病理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病理组织形态,结合免疫酶标,研究发生于外阴的恶性黑色素瘤的病理形态学特点.结果:阴道后壁的恶性色素瘤,组织学形态及免疫酶标提示,具有恶性黑色素瘤的特点,免疫酶标:IHC:HMB45(+)S-100(+)ACTIN(-)CD99(-)Desmin(-)CK(+/-)GFAP(-)LCA(-).结论:恶性黑色素瘤组织结构多样,细胞形态万千,好发于表皮,在病理外检中,对形态学、免疫表型及临床资料综合分析,可避免恶性黑色素瘤的误诊.
作者:李江涛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西安交大二院血液科2001年~2006年收治的44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发病中位年龄为58.23岁,首发症状为骨痛(40%),乏力(16.3%).血清β2-MG,CRP升高者及血清白蛋白水平降低者中位生存期与上述三值正常者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生存分析显示β2微球蛋白和C反应蛋白与疾病预后相关.
作者:陈银霞;王满妮;史杰;张王刚;刘捷;马肖容;马晓玲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观察参芪扶正注射液联合放疗治疗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方法:参芪扶正注射液联合放疗为治疗组,单纯放疗为对照组.观察肿瘤的原发病灶、临床症状、生活质量、骨髓反应、放射性肺炎.结果:治疗组患者较对照组患者在治疗后其肿瘤原发灶控制、临床症状改善、生存质量提高、放疗反应的减少,均具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参芪扶正注射液联合放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可提高放疗疗效;在减轻放疗不良反应、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提高免疫功能、保护骨髓等方面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作者:王铁君;姜瑛;王红勇;赵哲峰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观察全反式维甲酸、联合化疗及白血康序贯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疗效和副作用.方法:对经诱导达完全缓解的41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停药4周后采用HA、DA或MA方案巩固治疗,间歇4周后,给予口服白血康胶囊28天;再间歇4周给予口服全反式维甲酸28天,为1个周期.间歇4周再重复以上周期.完全缓解后第1年每疗程间隔1个月,第2年每疗程间隔2个月,第3年3个月.结果:45例APL患者诱导缓解后41例达完全缓解,40例参与序贯治疗者,3年和5年DFS和OS均为96.7%,毒副作用轻.结论:应用全反式维甲酸、联合化疗及白血康序贯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3年和5年DFS和OS均明显提高,这一新的联合治疗方案有可能使APL成为通过非骨髓移植手段获得治愈的白血病.
作者:何爱丽;韩慧茹;张王刚;杨云;王剑利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观察爱维治治疗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分析46例2~4级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患者的治疗情况,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27例用爱维治治疗;对照组19例用龙胆紫治疗.结果:皮肤损伤的治愈率治疗组为100%、对照组为63%.结论:爱维治治疗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疗效满意.
作者:杨哲;颜廷秀;韩俊庆;王瑜;李冠贞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了解原发性肝细胞癌(PHCC)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乙型肝炎病毒核酸(HBV-DNA)的整合情况,以揭示其在HCC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应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技术检测32例HCC患者和45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血清和PBMC中HBV-DNA含量,引物和探针设计选择HBV C区的DNA序列.结果:HCC组和CHB组患者血清中HBV-DNA阳性率分别为62.5%(20/32)和46.7%(21/45)、HBV-DNA均值(不含阴性)分别为105.50±1.52和105.05±1.45 copies/ml,PBMC中HBV-DNA阳性率分别为87.5%(28/32)和51.1%(23/45)(P<0.01)、HBV-DNA均值(不含阴性)分别为104.51±1.32和104.05±1.05 copies/ml;HCC组血清和PBMC中HBV-DNA阳性率相比较有统计学差异(62.5%比87.5%、P<0.05);HCC组和CHB组血清和PBMC中HBV-DNA同时阳性时,其HBV-DNA含量均呈正相关(P<0.01).结论:HCC患者PBMC中存在HBV-DNA整合的现象;作为临床预测HCC发生的风险指标,PBMC中HBV-DNA含量的检测与穿刺肝组织相比具有轻创或无创的优点.
作者:高应林;赵友云;王春香;乐惠荣 刊期: 2007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