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临床可触及巨大病灶的乳腺导管原位癌诊疗体会及文献复习

高雅军;马祥君;何湘萍;汪洁;高海凤

关键词:导管原位癌, 导管内癌
摘要:对2例乳腺导管原位癌病例的体征、手术方法、病理及免疫组化结果,内分泌治疗予以总结分析,并结合相关文献复习乳腺导管原位癌的相关知识.
现代肿瘤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吉西他滨联合铂类治疗64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临床疗效研究

    目的:比较吉西他滨(gemcitabine)联合顺铂(cisplatin)、卡铂(carboplatin)和奥沙利铂(oxaliplatin)三种化疗方案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疗效和毒性反应.方法:经病理和细胞学证实的64例晚期NSCLC患者随机分为吉西他滨+顺铂(gemcitabine+cisplatin,Gcis)、吉西他滨+卡铂(gemcitabine+carboplatin,Gcarb)和吉西他滨+奥沙利铂(gemcitabine+oxaliplatin,GLOHP)三组.三组均选用吉西他滨1 000 mg/m2静脉滴注第1、8天.GCis组:顺铂70 mg/m2静脉滴注,第1天;GCarb组:卡铂AUC 4~6(初治6,复治4~5),静脉滴注,第1天;GLOHP组:奥沙利铂LOHP 130mg/m2静脉滴注,第1天.三组均21天为一周期,连续使用2~3周期评价疗效和毒副反应.结果:Gcis、Gcarb、GLOHP三种方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有效率分别为52.38%(11/21)、50.00%(10/20)和60.87%(14/23)(P>0.05).三种方案毒副反应主要为可耐受的骨髓抑制、消化道反应、脱发和外周神经毒性等.结论:吉西他滨联合三种不同铂类的化疗方案均为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较为安全有效的化疗方案.

    作者:姚成才;林丛尧;安公明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同时与序贯放化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同时与序贯放化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经病理和细胞学证实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既往未进行化疗和放疗,均给予长春瑞滨和顺铂的方案行同时、序贯化放疗.按照WHO的标准评价疗效和不良反应,并随访生存期.结果:共入组98例患者,序贯组CR、PR和SD+PD分别为11、23和14例;同步组别分别为11、25和12例;两组的有效率(CR+PR)分别为70%(34/48)和68%(34/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序贯组与同步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18和20个月(P>0.05);两组患者1年和3年生存率分别为68%、21%和70%、2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主要的不良反应为血液毒性,表现为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血小板和血红蛋白下降;其次为消化道症状,但序贯组较同时组不良反应为轻(P<0.05).结论:长春瑞滨联合顺铂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4周方案并序贯化放疗是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标准一线化疗方案之一,与同时组疗效相似,但患者可较好耐受.

    作者:杨文彦;薛垂青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TAM对C6细胞生长与侵袭能力的影响

    目的:通过观察TAM对体外培养C6细胞生长状况、迁移能力与MMP-2蛋白表达的影响,为TAM用于胶质瘤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观察不同剂量TAM对大鼠C6胶质瘤细胞生长曲线、细胞倍增时间及细胞形态的影响,研究TAM对C6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细胞划痕法检测不同剂量TAM对C6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FITC标记的可激活穿膜肽检测不同剂量TAM对C6细胞MMP-2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TAM显著抑制C6胶质瘤细胞的生长,且存在剂量、时间依赖关系;TAM显著抑制C6细胞迁移,存在剂量依赖关系;TAM对C6细胞活性MMP-2蛋白的表达未见明显影响.结论:虽然TAM不能抑制C6细胞MMP-2蛋白的表达,但可显著抑制其生长与迁移,因此有望用于胶质瘤的化学治疗.

    作者:王伟;王茂德;姜海涛;张仲林;谢万福;高兴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MTT法在非小细胞肺癌优化治疗方案中的应用

    目的:通过非小细胞肺癌体外原代细胞的培养,对其常用的化疗药物进行敏感性检测,探讨不同化疗药物之间的敏感性差异,筛选出佳的化疗药物或联合化疗方案.方法:应用MTT显色分析法测定40例非小细胞肺癌实体瘤标本对9种化疗药物及其组成的联合化疗方案的敏感性或耐药性,并比较结果.结果:非小细胞肺癌化疗敏感性个体差异较大.联合化疗药物的敏感性明显优于单药,P=0.038.各药物平均抑制率由高到低的顺序依次为DDP+HCPT>DDP+VP16>HCPT>DDP+NVB>DDP+ADM+IFO>ADM>CTX+ADM+VCR>DDP>NVB>VP16>CBP>IFO>VP16+CBP>VCR>CTX.无论是单药组间比较,还是联合药物组间比较,其敏感性的差异均有显著差异,均P<0.01.结论:体外肿瘤细胞药敏试验对临床肿瘤化疗用药有很强的指导性,并能发现耐药病例.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进行化疗时,应尽量选择联合用药方案.

    作者:张翠卿;唐东平;佐传田;祝家兴;贺海平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原发性同时性双侧乳腺癌1例

    临床上原发性同时性双侧乳腺癌的病人不多见,而29岁年轻的更为少见.现将我院的1例报道如下:

    作者:冯细文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11β-羟类固醇脱氢酶在人肠癌中的表达

    目的:观察11β-羟类固醇脱氢酶(11β-HSD)在肠癌中的表达.方法:12例确诊肠腺癌患者,术后立即取肿瘤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标本,采用半定量RT-PCR、Western-blotting等技术,以自身配对,研究11β-类固醇脱氢酶在肠癌中表达.结果:11β-羟类固醇脱氢酶(11β-HSD)两种同工酶在肠腺癌中表达不相同,在肿瘤组织中11β-HSD2表达明显减少,11β-HSD1在肿瘤与正常组织中表达无明显差异.结论:11β-HSD2可能与肠癌变有关.

    作者:王继荣;许红霞;陈刚;张鹏;鲁一兵;缪珩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三维适形放疗结合介入治疗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疗效

    目的:评价三维适形放射治疗结合介入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疗效.方法:对61例不能手术的原发性肝癌患者进行介入治疗两次,其中31例结合三维适形放射治疗,30例单纯介入三维适形放射治疗,采用8mv-X线,单剂量为5Gy,隔日1次,总剂量为DT40Gy~50 Gy.结果:三维适形放疗结合介入组近期有效率(CR+PR)83.9%,对照组53.3%,两组有显著差异,1、2、3年的生存率综合组为67.7%、54.8%、38.7%,对照组为53.3%、50%、16.7%,两者差异显著.结论:对于不能手术切除的原发性肝癌,3DCRT结合TACE有较好的疗效.

    作者:杨仪征;王天权;李莎;张永彤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电视内腔镜在乳腺癌腋窝淋巴结清扫的应用

    目的:总结应用电视内腔镜在乳腺癌腋窝淋巴结清扫中的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0月至2006年11月我院35例乳腺癌患者接受电视内腔镜腋窝淋巴结清扫手术的临床资料,并对手术适应证、手术要点及注意事项进行讨论.结果:35例乳腺癌患者中26例行乳房切除,9例行保乳手术.腔镜腋窝淋巴结清扫平均时间111.3min(75min~177min).切除淋巴结平均每例17.5枚(8~37枚).其中吸脂液中检出淋巴结0~19枚,每例平均2.2枚,大直径0.6cm.术后随访1~13个月(平均4.6个月).35例患者均无患侧上肢淋巴水肿,肩关节活动良好.随访期间未发现肿瘤复发及切口种植转移.结论:选择临床体检和/或超声检查腋窝淋巴结直径小于1cm的乳腺癌病例行电视内腔镜腋窝淋巴结清扫手术可达到开放手术效果,既缩小手术切口、又改善美观效果.

    作者:梁阔;康骅;海涛;张雁;罗斌;王晓辉;张锋良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意义的探讨

    目的:探讨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检测方法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01例乳腺癌病人,采用99锝标记的大分子右旋糖苷(99mTc-DX)和/或美蓝为示踪剂检测前哨淋巴结,术中先行前哨淋巴结活检(SLNB)冰冻病理检查,然后作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结果:联合应用示踪剂组与单用美蓝组比较,检出率为97.6%及86.2%,敏感度为100%及77.8%,假阴性率为0及22.2%(均P<0.05);准确率为100%及79.3%(P<0.01).比较SLNB术中冰冻与术后病理结果,敏感度93.3%,准确率97.8%,假阴性率6.7%,假阳性率0%.结论:SLNB能准确反映早期乳腺癌腋窝淋巴结状态,术中冰冻病理可快速判断SLN的病理状态,有较高的准确性,对临床外科术式选择有实际指导意义.

    作者:于作夫;杨建光;谢强;李红;高英;涂巍;梁健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肺腺癌肿瘤相关巨噬细胞的表达及与肿瘤血管生成的关系

    目的:研究肺腺癌(Pulmonary adenocarcinoma)组织中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umor-associated macrophages,TAMs)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及对肿瘤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49例肺腺癌组织中TAMs、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血管内皮细胞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分布,并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进行分析.结果:TAMs定量与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1);与TNM分期有显著相关性(P<0.05).肿瘤组织中MVD及VEGF表达高于对照组(P<0.05).TAMs分布与MVD及VEGF呈正相关(r=0.56,P<0.05;r=0.58,P<0.05),VEGF表达与MVD呈显著正相关(r=0.334,P<0.01).结论:TAMs表达可能与肿瘤血管生成有关,且影响肿瘤的生物学行为.

    作者:陈鹏;潘铁成;李军;陈涛;魏翔;刘立刚;郑智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食管癌三维适形放疗联合多西它塞同期化疗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三维适形放疗(3D-CRT)联合多西它塞同步化疗在食管癌治疗中的近期有效率、毒性反应及生存期.方法:48例病人根据入选标准进入研究.化疗为多西它塞25mg/m2,每周1次.放疗第1天开始应用,采用三维适形放疗,95% PTV 59.4Gy/33次/6.5周.结果:完全缓解率为72.92%;近期总有效率(CR+PR)为91.67%.1年及3年局部控制率分别为89%、65%,1年及3年生存率分别为85.3%、60.7%.放化组毒性反应主要是放射性食管炎,其次是血液学毒性,患者均能耐受.结论:三维适形放疗联合多西它塞化疗对食管癌近期疗效较好,虽毒性反应增加但病人可以耐受.

    作者:毕益明;付艳;刘百百;陈兴秀;陈秀芳;李全奎;杨金山;王淑燕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钙化与非钙化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比较

    目的:探讨钙化型与非钙化型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差异及钙化并预测ER、PR、p53、C-erbB-2表达的可行性.方法:两种类型乳腺癌术前均行钼靶X线检查明确钙化与非钙化,并对病理类型、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ER、PR、p53、C-erbB-2表达进行比较.结果:两种类型乳腺癌病理类型、临床分期、腋淋巴结转移率无差异,淋巴结转移度非钙化型较钙化型高,有明显差异.ER、PR、p53、C-erbB-2阳性表达在钙化型中分别为57.7%、61.5%、64.1%、67.9%,在非钙化型中分别为49.2%、57.6%、64.4%、57.6%,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钙化型与非钙化型乳腺癌病理类型、临床分期,钙化型乳腺癌与ER、PR、p53、C-erbB-2表达无明显相关性,钼靶片钙化表现预测ER、PR、p53、C-erbB-2表达尚有待研究.

    作者:刘新杰;罗民;周冬仙;周文斌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真空高负压引流技术在乳腺癌术中的应用

    目的:研究并评价真空高负压引流技术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中的应用效果及临床价值.方法:2003年6月~2006年11月我院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236例,按使用真空高负压引流技术与否随即分为使用组和未使用组.使用组(用REDON负压引流瓶引流)患者97例,未使用组(传统负压引流瓶引流)患者139例,使用组于术后不加压包扎,未使用组加压包扎,记录术后伤口引流量,于手术后5~7天更换敷料,观察切口愈合情况.结果:使用组发生皮瓣和/或腋窝积液2例(2.06%),未使用组发生伤口和/或腋窝积液18例(12.95%),两者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使用组轻度皮肤坏死1例(1.03%),未使用组发生轻度皮肤坏死11例(7.91%),两者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中应用真空高负压引流技术能明显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操作简单、省时,患者满意度好,值得推广.

    作者:贠军;边杰芳;王岭;凌瑞;姚青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Ghrelin与肿瘤

    Ghrelin广泛存在于机体的各种组织,但在很多肿瘤组织中也发现ghrelin的表达,对ghrelin与肿瘤的相关性文献作一综述.

    作者:王艳梅;苗乃周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ERK1/2和VEGF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1/2)以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的表达情况及两者之间的相关性,以及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预后的影响.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人NSCLC组织及其癌旁组织中ERK1/2和VEGF的表达情况.结果:ERK1/2及VEGF在NSCLC中的表达均高于癌旁组织,均与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类型没有相关性,而与肿瘤TNM分期、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情况密切相关,两者阳性表达的患者预后差.两者的表达成正相关.结论:ERK1/2、VEGF与NSCLC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ERK1/2的过度激活在NSCLC的发生、发展中可能起到重要作用.

    作者:陈国华;于雁;张秋菊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体外加温43℃对Tca-8113细胞形态及结构的影响

    目的:研究体外加温43℃对舌癌细胞株形态及超微结构的影响,探讨热疗的作用机理.方法:对舌癌细胞株Tca-8113进行体外43℃加温,通过光镜、透射电镜及MTT法进行观察,研究加温后细胞形态、超微结构及增殖活性的变化.结果:外加温43℃后,细胞形态趋向良性分化,胞质内成熟细胞器增多,出现微丝,增殖活性降低并与加热时间成正比.结论:外加温43℃能使肿瘤细胞趋于成熟,生长速度减慢,恶性程度降低,侵袭、转移力减弱,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

    作者:费继敏;李梅;陈芸;蒋永新;奚艳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上皮型钙粘附素和γ-连环素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上皮型钙粘附素(E-cadherin,E-cad)和γ-连环素(γ-catenin,γ-cat)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中的表达及与NSCLC的发生、发展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PicTureTM通用型二步法,观察43例NSCLC常规石蜡包埋组织及7例正常肺组织中的E-cad和γ-cat蛋白的表达.结果:在43例NSCLC中,E-cad和γ-cat的异常表达率分别为58.1%和67.4%,显著高于正常肺组织(P<0.05、P<0.01).伴有淋巴结转移及TNM Ⅲ期组E-cad异常表达率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及TNM Ⅰ、Ⅱ期组(P<0.01);腺癌组织及伴有淋巴结转移组γ-cat异常表达率明显高于鳞癌组织及无淋巴结转移组(P<0.05).E-cad和γ-cat异常表达者生存时间明显少于正常表达者(中位生存时间,16 vs 35个月,P<0.01;20 vs 32个月,P<0.05).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显示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情况和E-cad表达情况为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P<0.05).E-cad表达情况与γ-cat表达情况显著相关(r=0.416,P=0.007).联合分析E-cad、γ-cat发现,E-cad和γ-cat两种蛋白均正常表达组与只有E-cad或γ-cat一种蛋白正常表达组相比淋巴结转移发生率较低(P<0.01)、生存期较长(中位生存时间,45 vs 20个月,P<0.01).结论:E-cad和γ-cat蛋白表达与NSCLC的发生、发展及预后关系密切,可作为评估NSCLC进展及预后判断的有价值的指标.联合检测两种蛋白有助于提高判断NSCLC淋巴结转移情况及预后分析的准确性.

    作者:岳峰涛;陈健;梁景仁;王鸿雁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HBV-DNA含量检测的意义

    目的:了解原发性肝细胞癌(PHCC)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乙型肝炎病毒核酸(HBV-DNA)的整合情况,以揭示其在HCC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应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技术检测32例HCC患者和45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血清和PBMC中HBV-DNA含量,引物和探针设计选择HBV C区的DNA序列.结果:HCC组和CHB组患者血清中HBV-DNA阳性率分别为62.5%(20/32)和46.7%(21/45)、HBV-DNA均值(不含阴性)分别为105.50±1.52和105.05±1.45 copies/ml,PBMC中HBV-DNA阳性率分别为87.5%(28/32)和51.1%(23/45)(P<0.01)、HBV-DNA均值(不含阴性)分别为104.51±1.32和104.05±1.05 copies/ml;HCC组血清和PBMC中HBV-DNA阳性率相比较有统计学差异(62.5%比87.5%、P<0.05);HCC组和CHB组血清和PBMC中HBV-DNA同时阳性时,其HBV-DNA含量均呈正相关(P<0.01).结论:HCC患者PBMC中存在HBV-DNA整合的现象;作为临床预测HCC发生的风险指标,PBMC中HBV-DNA含量的检测与穿刺肝组织相比具有轻创或无创的优点.

    作者:高应林;赵友云;王春香;乐惠荣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应用11C-胆碱PET/CT鉴别恶性胶质瘤复发与坏死的研究进展

    描述PET/CT的发展及11C-胆碱作为PET/CT的显像剂在临床肿瘤疾病诊治中的全身应用,重点分析11C-胆碱PET/CT在颅内肿瘤的作用,进一步探讨11C-胆碱PET/CT鉴别恶性胶质瘤治疗后复发与坏死的临床应用价值及前景.

    作者:刘续磊;陶荣杰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全反式维甲酸、化疗及白血康序贯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全反式维甲酸、联合化疗及白血康序贯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疗效和副作用.方法:对经诱导达完全缓解的41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停药4周后采用HA、DA或MA方案巩固治疗,间歇4周后,给予口服白血康胶囊28天;再间歇4周给予口服全反式维甲酸28天,为1个周期.间歇4周再重复以上周期.完全缓解后第1年每疗程间隔1个月,第2年每疗程间隔2个月,第3年3个月.结果:45例APL患者诱导缓解后41例达完全缓解,40例参与序贯治疗者,3年和5年DFS和OS均为96.7%,毒副作用轻.结论:应用全反式维甲酸、联合化疗及白血康序贯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3年和5年DFS和OS均明显提高,这一新的联合治疗方案有可能使APL成为通过非骨髓移植手段获得治愈的白血病.

    作者:何爱丽;韩慧茹;张王刚;杨云;王剑利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现代肿瘤医学杂志

现代肿瘤医学杂志

主管:陕西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抗癌协会 陕西省抗癌协会 陕西省肿瘤防治研究所 陕西省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