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铁成;汪源;陈涛;郑智;李军
目的:探讨合并心肌缺血的老年肿瘤病人围麻醉期管理.方法:42例合并心肌缺血老年的肿瘤病人进行全麻手术,采用异丙酚、瑞芬太尼静脉全身麻醉,根据心电图、血压、心率、脉搏、氧饱和度等监测结果,给予硝酸甘油、倍他乐克或艾司洛尔、利多卡因等处理,以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结果:37例患者停药后10~15 min清醒,呼吸功能和肌张力恢复,5例患者15~20 min清醒,恢复呼吸功能和肌张力.全部病例围麻醉期心血管或血流动力学指标平稳,无1例发生心衰、心肌梗塞、严重心律失常和麻醉意外等并发症,术后恢复良好.结论:采用异丙酚、瑞芬太尼静脉全身麻醉并维持一定深度麻醉,充分供氧,加强术中监测,适当酌情使用硝酸甘油、倍他乐克或艾司洛尔等,维持心血管系统和血流动力学稳定,对合并心肌缺血的老年肿瘤病人顺利度过手术麻醉期有重要的作用和临床意义,也是围麻醉期管理的关键.
作者:梁锐;黄冰;潘灵辉;钱卫;黎阳 刊期: 2007年第09期
药物去势,是应用促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H-Rha)在垂体水平抑制雌激素的生成,从而降低或消除体内及癌组织内的雌激素(E2)水平来阻止乳腺癌细胞的生长,终达到控制肿瘤生长的目的.它具有安全、有效、可逆的显著优势.现对药物去势治疗乳腺癌的历史、作用机制及其研究现状等综述如下.
作者:附舰;陈光伟;宋张骏 刊期: 2007年第09期
目的:探讨乳腺癌组织中C-erbB-2和ER,PR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120例乳腺癌组织中C-erbB-2,ER,PR表达,分析它们之间的表达关系及其临床病理意义.结果:C-erbB-2阳性率在ER阳性组为47.60%,在ER阴性组为69.40%;C-erbB-2阳性率在PR阳性组为50.70%,在PR阴性组为69.40%;C-erbB-2总阳性率为60.83%,在无淋巴结转移组为48.55%,有淋巴结转移组为70.69%.结论:C-erbB-2与ER,PR表达呈负相关,而与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C-erbB-2过度表达预示乳腺癌预后不良.
作者:袁勇;梁爱琳;刘宁娜;王晓敏 刊期: 2007年第09期
目的:回顾性分析恶性肿瘤的立体定向放射治疗(γ刀/X刀)和疗效.方法:2001年6月~2006年8月,应用γ刀/X刀治疗全身肿瘤4030例.随访了2005年8月前满1年的3089例,治疗前随机分组,γ刀组1935例,肿瘤病灶2903个,剂量分割采用36~45 Gy/6-12 f;X刀组1154例,肿瘤病灶1616个,剂量分割为36~45 Gy/8~15 f.结果:总的1年局部控制率(CR+PR)达91.7%;临床获益率(CBR)90.9%;γ刀组和X刀组之间局控率和CBR无显著差异.两组患者各部位肿瘤在放疗期间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白细胞、血小板下降;头颈、胸部肿瘤部分出现咳嗽、咽痛、进食不适;部分腹部肿瘤出现轻度恶心、呕吐,无严重肝功能损伤;放射性肺炎8.1%(132/1639)、放射性食道炎1.2%(19/1639)、放射性肠炎5.0%(39/782),两组放疗反应无明显差异,经过对症支持治疗大多数患者均能完成放射治疗.结论:全身γ刀和X刀治疗恶性肿瘤,局控率高,复发率低,并发症和不良反应少,两组之间疗效无显著差异.对早期肿瘤能达到根治,对中、晚期恶性肿瘤可减轻痛苦,延长生命.
作者:梁军;赵品婷;邵秋菊;梁昉;周惠敏;尹永信;韩益民;高宏;袁慧琴 刊期: 2007年第09期
目的:观察对比表阿霉素联合泰索帝(ET)2周与3周化疗方案术前治疗局部进展期乳腺癌(LABC)的总有效率、病理完全缓解率、保乳率、术前等候时间以及毒副反应.方法:共有90例患者入组,随机分为ET2周组(N=48例)和ET3周组(N=42例).ET2周组治疗方案为:表阿霉素40 mg/m2,静脉滴注,d1,2;泰索帝60mg/m2,静脉滴注1小时,d3;2周为1周期,共化疗3周期;ET3周组方案用药不变,以3周做为1周期,共化疗3周期.完成3周期新辅助治疗后10~14天行手术或放疗.结果:ET2周组中48例患者病理完全缓解(pCR)6例(12.5%),总有效率(CR+PR)89.6%,14例(29.2%)行保乳手术,术前等待时间52~56天,中位时间53天;ET3周组42例患者:病理完全缓解(pCR)3例(7.1%),总有效率(CR+PR)69.1%,5例(11.9%)行保乳手术,术前等待时间73~77天,中位时间76天.治疗过程中有程度不等的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和脱发等毒副反应,两组无1例患者终止治疗,均未发生药物所致的死亡.结论:ET2周密集化疗方案术前治疗局部进展期乳腺癌疗效优于3周常规方案,缩短了术前等待时间,且耐受性好.
作者:阚士锋;贾锋 刊期: 2007年第09期
目的:观察健康教育临床路径表对围化疗期患者应用的效果.方法:确诊的120例围化疗期肿瘤患者被随机分为路径组、非路径组两组,观察出院前患者对肿瘤化疗相关知识和健康技能的掌握情况,患者及其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结果:化疗相关知识和健康技能掌握的百分比:路径组90%,非路径组46.7%(P<0.05);患者及其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路径组95%,非路径组80%(P<0.05),路径组、非路径组两组对肿瘤化疗相关知识和健康技能的掌握及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健康教育临床路径表的应用显著提高了肿瘤化疗患者对化疗相关知识及健康技能的理解和认知、也提高了患者及其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有利于系统规范地进行健康教育,促进了整体护理的深入.
作者:许艳萍;岑爱萍;华静 刊期: 2007年第09期
目的:构建VEGF-C基因RNA干扰(RNAi)的真核细胞表达载体.方法:以VEGF-C为靶基因,以pGenSil-l质粒为载体,设计构建重组体,根据GenBank数据库提供的VEGF-C基因核苷酸序列,按照Tuschl设计原则,选择设计两条带发夹结构的核苷酸序列,克隆到空载体pGenSil-l中,转化DH5α菌株,提取质粒,进行限制性内切酶酶切鉴定和测序分析,将重组的pGenSil-VEGF-C质粒转染LOVO细胞48小时,检测其对LOVO细胞VEGF-C蛋白与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经酶切鉴定筛选出的重组体测序结果与目的序列完全一致,重组载体显著降低Lovo细胞VEGF-C的蛋白和mRNA表达,重组载体构建成功.结论:利用RNAi技术可成功构建抑制VEGF-C表达的小干扰RNA重组体.
作者:周琪;梁后杰;阎晓初;彭秋平;周进明;吴峰;陈龙;边志衡 刊期: 2007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垂体瘤中HLA-G基因编码产物的表达情况及临床病理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64例非侵袭性垂体瘤、8例侵袭性垂体瘤、13例复发垂体瘤、8例正常脑组织中HLA-G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8例正常脑组织HLA-G蛋白无阳性表达,64例非侵袭垂体瘤中HLA-G蛋白表达无强阳性表达,阳性表达率为25.0%,阳性信号存在于胞质中,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8例侵袭性垂体瘤中HLA-G蛋白表达全部为阳性,强阳性率为83.3%(7/8);13例复发垂体瘤中HLA-G蛋白表达全部为阳性,强阳性率为72.4%(9/13).侵袭性垂体瘤及复发垂体瘤中HLA-G蛋白表达与正常对照组及非侵袭性垂体瘤比较皆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垂体瘤的发生发展中存在HLA-G基因的过量表达现象,其阳性表达与垂体瘤的侵袭性和预后相关.
作者:贾栋;高国栋 刊期: 2007年第09期
目的:观察国产吉西他滨联合顺铂(GP组)与长春瑞滨联合顺铂(NP组)治疗进展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及毒副反应.方法:经病理组织学或细胞学证实的不能手术的80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以吉西他滨1 200 mg/m2静滴,第1,8天;长春瑞滨25 mg/m2静滴,第1,8天,分别联合顺铂80mg/m2第1天或分2~3天静滴,21天为1周期,3周期以上评价疗效.结果:两组的有效率分别为47.5%(19/40)、45.0%(18/40),无显著性差异;中位疾病进展时间分别为4.9个月和4.1个月,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1年生存率GP组为42.5%(17/40),NP组为40.0%(16/40),组间无显著性差异.GP组Ⅲ~Ⅳ度血小板减少高于NP组,而Ⅲ~Ⅳ度白细胞减少及脱发、静脉炎明显低于NP组.结论:两种方案治疗晚期NSCLC均安全、有效,在有效率、中位生存期及1年生存率方面均较接近,毒副反应均可耐受,但中位疾病进展时间GP组稍有优势.
作者:李兆元;黄秋华;徐海声;方珊珊;龚先齐 刊期: 2007年第09期
目的:探讨腹腔内注射沙培林增强人腹腔抗癌免疫功能的机制.方法:72例早中期胃肠道肿瘤患者术前48h和24h腹腔内分别注射生理盐水和5KE的沙培林,术中采集腹腔内巨噬细胞,计数并测定乳酸脱氢酶(LDH)和酸性磷酸酶(ACP)的活性,巨噬细胞吞噬活力,一氧化氮(NO)的分泌以及对人胃癌MKN1细胞的细胞毒性进行分析.同时采集大网膜,对大网膜乳斑的数量和面积进行观察.结果:沙培林显著增加腹腔巨噬细胞(PMΦ)的数量和NO的分泌,增强LDH和ACP的活性,吞噬活力,以及抗癌细胞毒性,也显著增加了大网膜乳斑的数量和面积.结论:腹腔内注射沙培林可显著增加人大网膜乳斑的数量和面积,并因此增加PMΦ的数量,增强PMΦ的活性.因而增强了腹腔巨噬细胞的免疫功能.
作者:黄允宁;徐远义;王炜;杨世杰;杨勇;姚宝国 刊期: 2007年第09期
目的:探讨胸腔积液细胞学及免疫细胞化学在鉴别肺转移性腺癌和间皮源性细胞的临床价值.方法:应用细胞学和细胞块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96例胸腔积液中转移性腺癌和间皮细胞,在细胞学形态上的鉴别及在CEA、CK、TrF-1、KI67、CR、Vimentin中的表达.每例均制备细胞学涂片和细胞块,并用细胞块切片作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结果:细胞形态学和免疫细胞化学相结合,96例胸腔积液中诊断腺癌42例,间皮细胞54例.结论:细胞学和CEA、CK、TTF-1、KI67、CR、Vimentin 6种抗体联合检测,可鉴别诊断肺转移性腺癌细胞和间皮源性的细胞,提高了疑难病例诊断准确率.
作者:尹艳华;李玉红;张杰 刊期: 2007年第09期
目的:对分别采用自体骨煮沸回植、异体冻存骨移植、成品钛支架植入及个体定制化钛下颌植入等四种不同方法修复下颌骨缺损病例的外形、功能恢复情况,以及术后并发症情况进行综合评价.为临床合理选择下颌骨修复手段进行探索.方法:收集我院自1997年至2005年期间分别采用自体骨煮沸回植(A组)、异体冻存骨移植(B组)、成品钛支架植入(C组)、个体定制化钛下颌植入(D组)四种不同方法修复下颌骨缺损病例122例,比较外形、功能恢复效果;术后感染、植入体断裂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A组与D组外形和功能修复效果优于C组和B组(P<0.05).C组和B组之间以及A组和D组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外形评价达到良好以上者,A组和D组优于B组和C组(P<0.05).B组和C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感染率:A组7.5%,B组14.3%,C组11.9%,D组0,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植入体断裂率:A组5%,B组42.9%,C组19.0%,D组0,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采用自体骨煮沸回植和定制化钛下颌修复下颌骨缺损的美观、功能效果明显优于采取异体冻存骨移植和成品钛支架的病例.四种方法在术后感染、植入物断裂等并发症的发病率方面无显著性差异.四种修复方法各有优缺点.决定临床下颌骨缺损功能重建疗效的关键,取决于临床适应证的掌握和手术中细节方面的处理.
作者:何三虎;白岫峰;李刚 刊期: 2007年第09期
目的:探讨洁悠神治疗褥疮的效果.方法:对Ⅱ~Ⅲ期褥疮的晚期肿瘤病人73例分为两组:观察组37例,对照组36例,观察组对各期褥疮在无菌操作下采用0.9%生理盐水彻底冲洗创面,用红外线灯40W照射15~20min后再用洁悠神均匀喷洒创面治疗褥疮,对照组则不采用洁悠神而用2%碘酊治疗,其它处理方式相同.将两组处理后的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治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1).结论:洁悠神治疗褥疮具有临床实用价值.
作者:柯娜;吴惠琼;梁美嫦;周慧梅 刊期: 2007年第09期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组织中c-erbB-2基因的表达与体外药敏的关系.方法:采用TECIA(组织块培养-终点染色-计算机图像分析法)检测部分化疗药物在24例恶性肿瘤组织中的抑制率,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癌组织中c-erbB-2基因的表达.结果:恶性肿瘤组织中c-erbB-2基因表达阳性率为42.1%(8/19).顺铂(DDP)、表柔比星(E-ADM)、氟尿嘧啶(5-FU)、紫杉醇(Taxol)和多西紫杉醇(TAT)的平均抑制率分别为54.23%、45.52%、56.27%、54.95%、和58.32%.结论:c-erbB-2的表达与恶性肿瘤组织对体外化疗药物的敏感性无明显相关,提示该基因在恶性肿瘤组织多药耐药中不起关键作用,但是进一步的结论还有待大样本的试验.
作者:邹红燕;李艳茹;姚安梅;袁渊;王平 刊期: 2007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的肝动脉碘油栓塞化疗(TACE)、热疗、三维适形放疗(3DCRT)的综合治疗价值.方法:122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进行前瞻性随机分组研究,综合治疗组64例,行TACE并3DCRT,结合热疗治疗.对照组58例3DCRT治疗,联合TACE.结果:1、2、3年生存率综合治疗组分别为85%、65%、39%,对照组分别为59%、30%、18%(P<0.05)两组毒副作用相似.结论:对于非手术切除的原发性肝癌患者,TA-CE,结合3DCRT并热疗,能明显提高疗效,而毒副作用不增加.
作者:谢小卫;张智策;赵东利;朱姣;李涛 刊期: 2007年第09期
目的:探讨水飞蓟宾对SMMC-7721细胞的抗增殖作用.方法:MTT法观察对细胞的抑制作用;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及Ki-67的表达;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周期及凋亡;光镜及透射电镜观察细胞形态学的变化.结果:水飞蓟宾可抑制SMMC-7721的增殖,并降低PCNA、Ki-67的表达及引起细胞G2/M期阻滞,同时诱导凋亡.光镜发现细胞体积缩小,核固缩深染;电镜可见凋亡及凋亡小体.结论:在体外,水飞蓟宾可抑制SMMC-7721细胞的增殖.
作者:任孟军;左国庆 刊期: 2007年第09期
目的:利用滑窗式调强技术设计上段食管癌两前斜野(前八字野),以改善上段食管癌放射治疗剂量分布不均匀状况.方法:对10例上段食管癌患者分别设计用多叶光栅(MLC)适形前八字野和用滑窗式调强技术的调强前八字野.为了避开脊髓,两个照射野的机架角度分别设为60°~65°和300°~295°,机头和治疗床的角度均为0°.GTV、CTV、PTV等的处方剂量均为64.4Gy/28F,设计计划时使得每个计划PTV小剂量不小于处方剂量的95%(61.4Gy).脊髓大剂量限制为<40Gy.结果:在每个计划PTV小剂量均等于95%的处方剂量时,调强八字野计划的GTV、CTV、PTV的大剂量、平均剂量等均明显小于适形八字野(P<0.001),GTV的大剂量由109.67%降至103.58%,CTV的大剂量由110.27%降至104.07%,PTV的大剂量由110.63%降至105%以下.调强八字野PTV的靶区适形度(CI)明显高于适形八字野(0.67:0.54,P<0.001);靶区不均匀度(HI)也明显高于适形八字野(1.06:1.13,P<0.001).调强八字野脊髓受量均小于40Gy.结论:滑窗式调强技术的前八字野照射,有效地提高了靶区内剂量分布的均匀性和靶区剂量适形度,同时大大降低了脊髓受量.相比较多野调强,两个照射野又大大降低了治疗费用.因此此项技术是解决上段食管癌两前斜野剂量分布不理想的有效手段.
作者:肖锋;张学成;陆军;石梅 刊期: 2007年第09期
目的:观察多西紫杉醇联合顺铂化疗方案治疗Ⅲ~Ⅳ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临床疗效、生存期及毒副反应.方法:Ⅲ~Ⅳ期NSCLC患者62例,多西紫杉醇75mg/m2,静脉点滴,d1;顺铂75mg/m2,静脉点滴,d1~3.21天为1疗程,至少治疗3周期.结果:总有效率为43.5%(27/62,均为部分缓解),Karnofsky计分增加或不变者占67.4%,中位缓解期为7个月.主要毒副反应为骨髓抑制,Ⅲ~Ⅳ度白细胞下降占16.1%,无Ⅲ~Ⅳ度血红蛋白和血小板下降.非血液学毒性轻微.结论:多西紫杉醇与顺铂联合给药方案治疗NSCLC有较好疗效,耐受性好.
作者:李军孝;谷仲平;朱以芳;张涛 刊期: 2007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埋植式动脉泵在口腔鳞癌化疗中的效果及在口腔鳞癌综合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ZW埋植式动脉泵经颈外动脉插管治疗口腔鳞癌29例,观查化疗效果及其与手术、放疗综合应用的可行性.结果:埋植式动脉泵给药治疗口腔鳞癌的有效率87.5%,未出现明显毒副作用.结论:埋植式动脉泵是口腔鳞癌化疗给药方法的较好选择,可作为多药物、多周期单一化疗;术前诱导及术后辅助化疗;化疗与放疗联合应用,多手段综合治疗中化疗佳途径,可在临床广泛应用.
作者:李瑞春;华成舸;唐休发;刘婷 刊期: 2007年第09期
目的:晚期胃癌多存在脾虚为本,邪实为标的病机特点,胃肠安方是以健脾为主,辅以清热解毒、软坚化痰的治疗胃癌的临床经验方剂.本研究旨在观察胃肠安方对胃癌转移的抑制作用.方法:对148例胃癌术后病例进行随机分组对照研究.并用transwell小室法检测胃肠安方对MGC-803细胞株侵袭能力和趋化运动能力的影响.结果:胃肠安方组及中西医结合组胃癌术后1、2、3年生存率明显高于化疗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胃癌术后1年转移率,胃肠安组与化疗组,中西医组与化疗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胃肠安组与中西医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10%胃肠安方药物血清处理MGC-803细胞株24h,能明显抑制MGC-803细胞株的侵袭、趋化运动能力.结论:胃肠安方对胃癌术后转移可能有一定的预防作用.胃肠安方能明显抑制MGC-803细胞株的侵袭、趋化运动能力.
作者:沈克平;潘传芳 刊期: 2007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