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恶性肿瘤患者病情知情权的调查与分析

谢娟;邹勤;戴晓玲;杨敏

关键词:恶性肿瘤, 知情权
摘要:设计调查问卷,调查了解护士、家属及恶性肿瘤患者对病情知情权的需求状况,并进行分组分析.家属观念是影响病情知情权落实的主要障碍之一,护士应重视加强与家属的沟通及对家属的健康教育,促进家属观念的转变,保障患者的知情同意权.
现代肿瘤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维生素B12混合液治疗乳腺癌术后放疗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初步观察

    目的:探讨乳腺癌术后放疗患者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的防治方法.方法:对2004年10月~2005年12月我院86例乳腺癌术后放疗患者出现Ⅰ级放射性皮肤损伤出现滤泡样暗色红斑/出汗减少时(一般DT30GY/3W)即进行配对分组治疗,实验组用维生素B12混合液(VitBl2 5001μg×20支+0.9%生理盐水250ml +庆大霉素48万u+地塞米松20rag)纱布浸湿外敷,15~20分钟/次,2~3次/日,7天为l疗程,连用2个疗程;对照组单用康复新液湿敷,用法疗程同上.结果:放射治疗结束时皮肤损伤实验组:I级62.79%(2,7/43);Ⅱ级27.91%(12/43);Ⅲ级9.30%(4/43);IV级0(0/43).对照组皮肤损伤:I级18.60%(8/43);Ⅱ级55.81%(24/43);Ⅲ级20.93%(9/43);IV级4.65%(2/43).两组差异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乳腺癌术后放疗患者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重在早期预防和治疗,维生素B12混合液湿敷是治疗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的一种既经济又有效的方法.

    作者:鞠云鹤;杨毅;吴星娆;侯宇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抗肿瘤血管生成治疗相关性研究

    血管生成是肿瘤生长、侵袭、转移、和复发的基础.肿瘤血管生成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血管生长刺激因子和血管生长抑制因子作用平衡与否,决定了血管生成是促进还是抑制.抗血管生成作为肿瘤治疗新方法,已成为重要的抗肿瘤策略.基因治疗则使抗血管生成治疗更具有靶向性.本文就该领域研究情况作一综述.

    作者:张宁宁;刘文超;薛妍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突变型IκBα对HL-60细胞凋亡和分化的影响

    目的:探讨缺失突变型IκBα对HL-60细胞凋亡和分化的影响.方法:通过脂质体技术,将pCLX-IκBα△N重组载体质粒DNA转移到HL-60细胞并于转染48小时和72小时后,分别分析AnnexinV和PI以及CD11b的表达.结果:转染后,Annexin V+/PI细胞数增加.其中,转染72小时后的AnnexinV+/PI-细胞数高于转染后48小时的AnnexinV+/PI‘细胞数.然而,无论是转染后48小时还是72小时,表达CD11b 的阳性细胞数与未转染细胞的CD11b阳性数几乎无差别.结论:短暂表达IκBα△ N cDNA能够诱导HL-60细胞发生凋亡,但似乎并不影响该细胞向粒系的分化.

    作者:王光平;荆照政;齐振华;陈方平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原发性肝癌化疗栓塞术后抗血管生成的重要性中医药抗血管生成研究的思路和方法初探

    本文首先分析了化疗栓塞术对肝癌的生物学行为和相关血管生成因子的影响,重点阐述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对促肿瘤血管生成的关键作用,以及肿瘤血管生成的可能调节机制;从而进一步论证了肝癌化疗栓塞术后抗血管生成的重要性,以及两者联合作用可能发挥强大的抗癌优势的假说;后,通过概述当前中西医药抗肿瘤血管生成的研究现状,指出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初步探讨了中医药抗血管生成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作者:曾普华;刘伟胜;徐凯;吴万垠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在胸部肿瘤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胸部肿瘤灌注成像方法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1例胸部肿瘤患者进行MSCT灌注成像,先用常规CT平扫确定肿瘤中心部位,然后进行肿瘤灌注扫描,扫描部位以肿瘤中心为主,采用电影扫描技术(1r/0.75s)层厚0.6mm流速5mls剂量50ml,注射造影剂同时进行CT扫描,扫描总时间40s.扫描图象经工作站处理,计算并分析图象和灌注参数,包括:动脉灌注量AP(Art Perf),静脉灌注量PP(Port Peff),总灌注量TP(Total Perf)和灌注指数PI.结果:所有肿瘤的灌注图象均可以清晰直观的显示肿瘤大小和轮廓.所有肿瘤灌注参数均明显增高.可定量检测肿瘤内部组织灌注状态.图象清晰,分辨率高.结论:SSMSCT灌注成像检查是一种准确且简捷的定量评估肿瘤血流灌注状态的检查方法.

    作者:赵学武;张毅;宋娟荣;潘历波;樊涛;关秀云;王曙升;刘秋芳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胃癌住院患者心理状况相关因素的调查分析

    目的:分析胃癌患者住院期间的心理障碍因素及相关因素,为实施科学的心理评估及护理对策提供参考.方法:应用William WK zung编制焦虑(SAS)、抑郁(SDS)量表和自行设计的心理影响因素调查表,对82例胃癌患者进行调查,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3.0软件用:Enter法,saep-wise的单因素、多因素及相关分析.结果:82例胃癌患者的恐惧感、焦虑和抑郁的发生率分别为52.43%、74.39%和60.97%.表现较严重的分别为4.87%、7.32%和8.53%.焦虑和抑郁呈显著正相关(r=0.684,P=0.001).单因素分析显示与焦虑有显著相关因素分别有文化程度、疾病分期、血红蛋白、经济收人、医院适应情况、食欲;与抑郁相关因素为食欲、疾病恐惧感,医院适应情况和化疗反应;多因素分析显示与焦虑、抑郁相关因素有文化程度、是否化疗、恐惧感、放、化疗反应、体重指数、是否放疗、医院适应情况和食欲等.结论:胃癌患者住院期间均存在不同程度心理障碍,对癌症患者的心理评估极为重要,为癌症患者在住院期间采取针对性心理治疗、护理对策提供参考.

    作者:何晓华;吴光峰;金晓威;黄凤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大肠癌中APC、β-catenin和cyclinD1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APC、β-catenin和cyclinD1在大肠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30例正常大肠黏膜、30例大肠腺瘤、10例大肠腺瘤恶变及50例大肠癌组织中APC、β-catenin和cyclinD1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大肠癌和大肠腺瘤恶变APC阳性率分别为44.0%,40.0%,显著低于大肠腺瘤(86.7%)和正常大肠黏膜(100%)(P《0.01).大肠癌、大肠腺瘤恶变和大肠腺瘤β-catenin胞浆和/或胞核异位表达率分别为:62.0%,50.0%,30.O%,显著高于正常大肠黏膜(0)(P《0.01),大肠癌β-catenin异位表达率显著高于大肠腺瘤(P《0.01).大肠癌中B-catenin膜表达缺失率为:46.0%,显著高于大肠腺瘤(10.0%)和正常大肠黏膜(0)(P《0.01).大肠癌、大肠腺瘤恶变、大肠腺瘤cyclinD1阳性率分别为:66.0%,60.0%,30.O%,显著高于正常大肠黏膜(0)(P《0.01),大肠癌cyclinD1阳性率显著高于大肠腺瘤(P《0.01).β-catenin膜表达缺失和cyclinD1高表达与大肠癌组织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Dukes分期有关.APC蛋白表达与大肠癌组织分化程度有关.大肠癌中β-catenin异位表达与cyclinD1阳性表达呈正相关关系(r=0.57,P《0.01),而与APC阳性表达呈负相关关系(r=-0.39,P《0.05).结论:APC失表达和/或β-catenin异位表达,可能是原癌基因cyclinD1激活的重要原因,并在大肠癌发生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可能是大肠癌发生的早期事件.β-catenin膜表达缺失和cyclinD1高表达与大肠癌的侵袭、转移有关.

    作者:戴文斌;任占平;陈蔚麟;杜娟;石喆;唐德艳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低亲和力CTL表位肽在治疗性肿瘤疫苗中应用的研究

    因为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ytotoxic T lymphocytes,CTLs)在肿瘤控制中起着重要作用,所以基于CTL表位(epitope)的治疗性肿瘤多肽疫苗已经成为当前肿瘤综合生物治疗中一个倍受瞩目的策略.传统的免疫治疗策略通常选择与.MHC-I类分子具有高亲和力的CTL表位肽作为治疗工具,但部分高亲和力的CTL表位肽在体内往往有免疫耐受或者副反应.近来研究表明:低亲和力的CTL表位肽及其改构体能很好地克服这些问题.本文就低亲和力CTL表位肽及其改构体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杨曌;王莉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EGFR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的表达及其与NSCLC发生、发展及预后的关系,指导非小细胞肺癌的靶向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82例NSCLC手术病例临床病理资料及随访资料,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的方法观察EGFR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表达,对比分析20例非恶性肺组织中EGFR的表达.结果:EGFR在NSCLC中的表达率为53.66%,在非恶性肺组织中EGFR均呈阴性表达;EGFR在NSCLC中的表达与患者的性别、病理类型、TNM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EGFR高表达者生存期短.结论:EGFR在NSCLC中高表达;女性患者高于男性,并且与患者的病理类型、TNM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有密切的关系,可作为判断NSCLC患者病情进展及预后的重要指标,还可以指导NSCLC患者的靶向治疗.

    作者:赵学维;孙光远;李兵;徐志飞;何金;刘惠敏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奈达铂与替加氟联合治疗中晚期食管癌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奈达铂与替加氟联合治疗中晚期食管癌的l}缶床疗效.方法:21例中晚期食管癌患者应用国产奈达铂20mg/d加入生理盐水500 ml中,静脉滴注2h;随后应用替加氟注射液,1000mg/ d,静脉点滴.两种药物连续使用5天,每21天为1个周期,至少进行2个周期后评价.结果:21例患者中19例可评价疗效,平均每个病例2.95个周期.CR0例,PR9例(47.4%),SD6例(31.6%),PD 4例(21.1%),RR为47.4%.主要毒副反应为骨髓抑制.结论:奈达铂与替加氟联合治疗中晚期食管癌疗效较好,毒副反应较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孙兰虎;吴焰林;周性芳;许亚丽;潘艳梅;裴元苓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双侧乳腺癌3例报告

    我院曾收治双侧乳腺癌3例,报告如下.1 病例报告例1,女性,48岁,发现左乳房肿块、左腋下小肿块、右乳房小肿块2月入院.查体:左乳房外侧肿块3em,较硬,与皮肤粘连,与深部肌肉无粘连,左腋下1cm淋巴结,活动.

    作者:高志清;付由池;刘正才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LD-HA联合诱导治疗高白细胞性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目的:观察小剂量高三尖杉酯碱-阿糖胞苷(LD-HA)联合诱导治疗高白细胞性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将78例高白细胞性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患者随机分为A组(41例)及B组(37例).A组给予LD-HA(高三尖杉酯碱2mg/日,阿糖胞苷25mmg2次/日,D1-14)联合诱导治疗.B组在应用羟基脲降白细胞的基础上进行常规化疗.结果:A组完全缓解(CR)率显著高于B组;死亡率明显降低.骨髓抑制程度两组无明显差异;心、肝、肾、消化道功能损害发生率A组低于B组.结论:LD-HA联合诱导治疗高白细胞性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疗效好,不良反应轻.

    作者:陈任安;刘利;郝淼旺;刘强;梁英民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草酸铂联合氟尿嘧啶、甲酰四氢叶酸治疗晚期大肠癌52例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草酸铂联合氟尿嘧啶、甲酰四氢叶酸治疗晚期大肠癌的客观疗效及其不良反应.方法:草酸铂(L-OHP)100mg/m2静滴h0-h2,d1;甲酰四氢叶酸钙(CF)200mg/m2静滴h0~h2,d1~2;5-氟尿嘧.啶(5-Fu)400mg/m2静冲h2,d1~2;5-Fu 600mg/m2持续灌注12~h24,d1~2.该方案每2周为1周期,2周期为1疗程.用足2疗程者给予疗效评定,所有病人均接受4个周期以上化疗.结果:经该方案治疗的52例晚期大肠癌患者中,CR4例,PR 21例,SD 19例,PD 8例,总有效率48.1%,中位缓解期为6.7个月,中位生存期为10.5个月,1年生存率38.2%.主要不良反应有恶心、呕吐、黏膜炎、外周神经炎等.不良反应多为I-Ⅱ度,病人耐受良好.结论:应用该方案治疗晚期大肠癌疗效确切,不良反应轻微,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程梅莲;顾汉刚;朱小霞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淋巴-浆细胞恶性血液病患者p73基因表达及与预后的关系

    目的:探讨p73基因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和多发性骨髓瘤(MM)发生发展中的机制.方法:应用RT-PCR技术检测58例ALL患者和40例多发性骨髓瘤的p73基因mRNA表达情况,并结合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58例ALL患者中,p73mRNA阴性表达率为32.8%(19/58),40例MM患者p73mRNA均阳性表达.p73mRNA阴性表达与.ALL患者首次化疗既获完全缓解及平均缓解时间的降低有明显关系.结论:p73mRNA检测对判断ALL患者预后有一定的意义.p73基因异常可能不是MM发病的重要分子事件.

    作者:徐文;姜玉珍;王秀丽;唐怀宇;孙步彤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HBV感染与原发性肝癌生物学行为及多药耐药关系研究

    目的:探讨在原发性肝细胞癌中HBV感染与原发性肝细胞癌生物学特征以及多药耐药的相互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60例原发性肝细胞癌组织中P-gp、Topo-Ⅱ的表达,分析:HBV感染与肿瘤生物学特性以及多药耐药相关蛋白表达之间的关系.结果:HBV感染与HCC的Edmondson分级、门静脉癌栓的形成、AFP值的增高、肝内转移的发生以及转氨酶的增高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标本P-gp的阳性表达有显著差异(P《0.05),而两组Topo-Ⅱ的阳性表达无显著性差异.结论:HBV感染与HCC的发生和发展有关系,在临床上,血清:HBV检查结果可能可以成为HCC发展、预后的预测指标之一.HBV感染与多药耐药相关,可以作为化疗药物选择参考之一.

    作者:闵婕;冯英明;张贺龙;张伟;姬统理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热休克蛋白70反义寡核苷酸诱导胶质细胞瘤凋亡的研究

    目的:探讨热休克蛋白70(HSP70)反义寡核苷酸阻断胶质瘤细胞的HSP70的表达及对胶质瘤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用MTT法、流式细胞术、琼脂糖凝胶DNA电泳方法观察HSP70反义寡核苷酸对体外培养的胶质瘤C6细胞株HSP70表达的抑制及其对生长和凋亡的影响.结果:用HSP70反义寡核苷酸处理的胶质瘤细胞表现出明显的生长抑制,琼脂糖凝胶电泳显示凋亡细胞DNA降解的特征性DNA阶梯图;MTT法测定的生长抑制率和流式细胞术分析的凋亡率与HSPT0反义寡核苷酸呈剂量、时间依赖性关系.结论:HSP70反义寡核苷酸通过抑制HSP70表达而诱导胶质瘤C6细胞株凋亡并抑制其生长,可作为基因治疗胶质瘤的新靶向.

    作者:赵东利;谢小卫;王书文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结肠癌组织中微血管密度测定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结肠癌组织中微血管(MV)生成与结肠癌临床及病理间关系.方法:应用第VⅢ凝血因子相关抗原单克隆抗体,采取SP免疫组化法测定53例结肠癌石蜡切片中微血管数量(MVC).结果:结肠癌组织中微血管密度(MVD)的大小与结肠癌的淋巴及远处转移有关,与结肠癌的分期及5年存活率有关.结论:结肠癌组织中微血管密度的定量可作为结肠癌转移潜能的指标.

    作者:贾宗良;马继贤;白建华;关仙花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根治性手术和全量放疗对食管癌患者生命质量的影响

    目的:了解根治性手术和根治性放疗两种方法对食管癌患者生命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食管癌生命质量评分问卷EORTC QES-24(V3.0)中文版调查了80例治疗后一年存活且无复发及转移的食管癌患者的生命质量,分析采用根治性手术(手术组,50人)和根治量放疗(放疗组,30人)治疗的中期食管癌患者术后1年内的生命质量.结果:与放疗组相比,手术组出院时的生命质量降低,但是在3个月内恢复.在出院后1年时,手术组与放疗组相比,在整体健康状况、身体功能、情绪功能方面优于放疗组,而且在疲劳、恶心/呕吐、疼痛、呼吸困难等方面也优于放疗组.结论:根治性手术治疗比根治量放疗对于食管癌患者治疗后的生命质量更有好处.

    作者:付民;雷光焰;孙晓茹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胃癌二次手术经验分析

    目的:探讨胃癌再手术的适应证和再手术效果及其手术后复发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2005年胃癌术后复发病人进行再次手术治疗50例的临床资料,并对手术方法、术后并发症、病死率及术后生存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术后生存5年以上6例,3年以上10例,2年以上12例,1年以上6例,1年内死亡者14例.手术死亡1例,死于其他疾病1例.单纯探查空肠造瘘者9例分别于3~11个月内死亡.结论:对胃癌术后复发者,再手术能争取一定的生存率和生存质量,凡证实吻合口或残胃复发者,即使侵及邻近脏器,无远处转移,均应再次手术.

    作者:杨智斌;周敏杰;杜宁;刘德纯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肺癌患者行立体定向放疗的护理

    立体定向放疗是目前治疗小细胞肺癌或局部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一种较为先进的放射治疗手段,其特点是针对肿瘤区实行非共面多弧度等中心旋转,该技术使高剂量区剂量分布的形状在三维立体方向上与靶区的实际形状一致[1]J,而周围正常组织照射剂量垂直下降,肿瘤靶区受到高剂量照射的同时,大限度的保护周围正常组织,具有高精度、安全可靠、并发症少等优点.

    作者:赵春英;兰学勤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现代肿瘤医学杂志

现代肿瘤医学杂志

主管:陕西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抗癌协会 陕西省抗癌协会 陕西省肿瘤防治研究所 陕西省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