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小剂量MAE方案治疗难治与复发急性白血病

何爱丽;张王刚;曹星梅;陈银霞;王剑利;杨云

关键词:难治与复发急性白血病, 小剂量MAE方案, 疗效, 毒副作用
摘要:目的:探讨小剂量米托蒽醌(MTZ)、阿糖胞苷 (Arc)联合依托泊甙(VP-16)治疗难治与复发急性白血病的疗效及毒副作用.方法:难治与复发急性白血病52 例,应用小剂量MAE方案化疗,完全缓解后应用中剂量阿糖胞苷或预激方案巩固.结果:22例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中,10例(45.5%)达完全缓解(CR),2例(9.1%)部分缓解(PR),总有效率为54.5%;30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9例(30.0%)CR,2例(6.6%)PR, 总有效率为36.6%.毒副作用主要是骨髓抑制、恶心、呕吐.结论:小剂量MAE 方案治疗难治与复发急性白血病的疗效较好,毒副作用较轻.
现代肿瘤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人乳头瘤病毒(HPV)致宫颈癌的分子机制研究

    随着宫颈癌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的不断深入,许多研究已证实HPV感染与子宫颈癌的发生密切相关.本文就人乳头瘤病毒与子宫颈癌相关性研究进行综述.

    作者:崔英;胥爱辉;蔡永娥;孙晓茹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肝癌纵隔及锁骨上淋巴结转移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原发性肝癌(primary carcinoma of liver, PLC)是肝细胞和(或)肝内胆管上皮细胞发生的恶性肿瘤,是我国常见、高发的恶性肿瘤之一,在西方发达国家也在升高[1].因受肝脏解剖和生理因素影响,其发生肝内肝外转移较早,侵犯部位较多,转移机制复杂,一经发现约80%的患者便失去手术机会,且临床治疗效果及预后差,受到世界广泛关注.大多数肝癌以血行转移为主(如肺、骨、肾上腺等),伴有淋巴结转移的肝癌并不多见,且多是首先出现在腹腔淋巴结(肝门、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而出现纵隔、锁骨上淋巴结转移临床少见.笔者经治1例肝癌纵隔、锁骨上淋巴结转移患者,结合文献资料报道如下.

    作者:张曦;雷光焰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Id蛋白与肿瘤及肿瘤性血管生成关系

    分化抑制因子(Id)是一组对碱性螺旋-环-螺旋(bHLH)转录因子活性起负调节作用的转录因子.目前发现在哺乳类动物细胞含Idl~Id4 4种Id因子.自1990年发现Id分子以来,有关该分子在细胞周期调控、细胞增殖、分化、死亡和肿瘤发生、发展及肿瘤性血管生成等方面的作用已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研究表明:Id蛋白在多种原发性肿瘤中均高表达,参与肿瘤的发生,为肿瘤血管生成所必需,并与肿瘤的侵袭、转移关系密切.

    作者:李志雄;林杰成;林建生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Survivin蛋白及β-catenin蛋白在原发性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研究肝癌组织中克隆细胞凋亡抑制蛋白(survivin蛋白)及β-连环素蛋白(β-catenin蛋白)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对47例原发性肝癌组织、10 例肝硬化组织、4例正常肝组织中survivin蛋白及β-连环素蛋白(β-catenin蛋白)的表达情况进行检测,并结合原发性肝癌临床生物学特性进行分析.结果: 在正常肝组织中survivin蛋白无表达、β-catenin蛋白无异常表达;在肝硬化组织中,survivin蛋白无表达、有2例(20%) β-catenin蛋白出现异常表达;在47例肝癌组织中有30例(63.8%)survivin蛋白表达阳性,31例(65.9%) β-catenin蛋白出现异常表达(P<0.01).Survivin蛋白、β-catenin蛋白表达与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大小无关.Survivin蛋白在原发性肝癌复发组的表达率为92.9%(26/28),无复发组的表达率为21.1%(4/19);β-catenin蛋白在原发性肝癌复发组中的异常表达率为89.2%(25/28),在无复发组的表达率为31.6%(6/19)(P<0.05).在survivin蛋白表达阳性的30例原发性肝癌组织中有28例(93.3%) β-catenin蛋白出现异常表达,而在β-catenin蛋白出现异常表达的31例原发性肝癌组织中有28例(90.3%)survivin蛋白表达阳性,两种蛋白在原发性肝癌组织的表达具有一致性,且呈正相关 (r=0.6324).结论; Survivin蛋白与β-catenin蛋白与原发性肝细胞癌复发密切相关,它们可能成为预测肝癌术后有无复发的一项指标.Survivin蛋白与β-catenin蛋白的表达在原发性肝细胞性肝癌中具有密切的关系,且呈正相关.

    作者:李先东;曾斌;谢立群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恶性脑胶质瘤术后替莫唑胺化疗联合适形放疗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替莫唑胺联合适形放疗治疗恶性脑胶质瘤术后病例的临床疗效.方法: 30例恶性脑胶质瘤术后的患者,13例行替莫唑胺联合适形放射治疗(治疗组),另17例单纯适形放射治疗(对照组).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的中位生存时期为16.5个月和12.7个月;其1﹑2年生存率分别为76.9%﹑46.2%和52.9%﹑17.6%(P>0.05).结论: 替莫唑胺联合适形放射治疗恶性脑胶质瘤术后有提高生存率的趋势,并发症少.

    作者:周绍兵;刘阳晨;高飞;叶宏勋;赵莺;尹小祥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术后恢复期躁动病人的护理

    躁动是指在意识障碍情况下以肢体为主的不规则运动,是全麻术后常见的并发症.躁动时病人的体动及挣扎可致机械性损伤、伤口裂开出血、导管、引流管脱落,氧耗量增加、心率加快、血压升高,从而导致心肺并发症增加的危险,若处理不当,甚至可危及病人安全,导致严重后果.为此应针对发生的原因进行护理,以减少全麻术后恢复期躁动的发生,提高手术的安全性.

    作者:蒋英;王建荔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COX-2在原发性肝癌介入化疗后的表达变化及意义

    目的:探讨肝癌介入化疗栓塞前后COX-2的表达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肝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12例采用对症支持治疗,治疗组12例采用经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治疗.对照组及治疗组治疗前及治疗后2周肝穿活检取得标本,免疫组织化学分析COX-2的表达,观察生存期.结果:COX-2蛋白在癌组织细胞内高表达,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比较无差异(P>0.05),治疗组TACE后表达增强(P<0.05);COX-2评分高的患者生存期较短,两者呈反曲线关系(P>0.05).结论:肝癌TACE后COX-2表达增强,COX-2可成为肿瘤预后指标及治疗靶向,选择特异性COX-2抑制剂可提高肝癌介入治疗的疗效.

    作者:唐武兵;杨文;曹修淮;姚歧;古伟光;伍楚蓉;罗海涛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后吻合口瘘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后吻合口瘘的相关因素.方法: 对近13年来收治的514例直肠癌行TME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14例直肠癌共发生吻合口瘘43例,发生率为8.3%.其中男性患者,吸烟酗酒者,贫血低蛋白者,糖尿病及伴有慢性阻塞性呼吸系统疾病者,肿瘤距肛门距离小于 7cm者,肿廇直径>4cm者,术前放、化疗患者及手工吻合者易发生吻合口瘘;而不同的肿瘤病理分型及临床分期吻合口瘘的发生无明显不同.结论: 直肠癌行TME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率与患者自身因素、肿瘤本身、手术者的操作技巧等因素有关.

    作者:杨建光;李晓霞;马冬岩;金俊哲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脾脏肿瘤的诊断和治疗(附22例报告)

    目的:总结脾脏肿瘤的诊断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997~2005年本院收集的22例脾脏肿瘤临床病例资料. 结果:22例中良性肿瘤8例,恶性肿瘤14例,其中15例行手术切除,无手术死亡.良性肿瘤预后良好,恶性肿瘤预后较差.结论 : 良、恶性脾脏肿瘤鉴别可根据CT、血管造影、病理活检.根治手术和综合治疗是改善脾脏恶性肿瘤预后的重要措施.

    作者:李锋;王荣;王曙逢;郑见宝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肝移植术后病人性格行为异常分析及护理

    本文针对肝移植病人术后行为异常情形进行分析总结,并提出有效的护理方案.

    作者:鱼晓清;牛建瑞;杨勤玲;霍锦霞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头颈部恶性肿瘤的分子靶向治疗进展

    头颈部恶性肿瘤(Head and Neck Cancer,HNC)发生率约为14/10万,占全身恶性肿瘤的16%~40%,每年新发病例约50万;在我国亦比较常见,约占全身恶性肿瘤的10%.HNC包括除中枢神经系统以外的头颈部各器官的恶性肿瘤,种类繁多,治疗手段各异.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分子病理学的发展以及新的分子靶向药物的涌现,为头颈部恶性肿瘤的治疗提供了更多选择途径.现就头颈部恶性肿瘤的分子靶向治疗作一综述.

    作者:周小娟;马海琳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肝癌介入治疗的配合与护理

    目的:探讨在局麻下行肝癌介入治疗的配合与护理.方法: 选择4841例中晚期肝癌患者,系统的按介入治疗程序进行护理,分析并发症及相关的护理程序和措施.结果: 4841例肝癌患者介入治疗效果满意,并发症大多是可逆的.结论: 中晚期肝癌患者行介入治疗既简便又安全,且并发症少,对于术后可能的并发症而进行预防性处理或治疗,规范护理程序和措施,可提高治疗效果.

    作者:付玉萍;刘文婧;张爱新;王小玥;丁丽丽;范苏萍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胃肠道癌患者外周血癌胚抗原信使核糖核酸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用RT-PCR法检测胃肠道癌患者外周静脉血CEAmRNA,探讨与不同临床病理指标之间的关系,评估对临床治疗和预后的指导意义. 方法: 应用RT-PCR技术,选择特异性CEAmRNA引物,检测41例胃癌、大肠癌患者外周血CEAmRNA,同时定量检测外周血CEA和CA19-9糖蛋白.另抽取12例健康志愿者外周血标本作为对照.结果: 41例胃肠癌患者外周血中CEAmRNA、CEA、CA19-9阳性率分别为 26.8%、19.5%、14.6%.12例对照外周血中CEAmRNA、CEA、CA19-9均阴性.有淋巴结转移者外周血CEAmRNA阳性率(40%,10/25)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6.25%,1/16),P=0.000.TNM分期IV期中外周血CEAmRNA阳性率63.6%(7/11),III期21.4%(3/14),I、II期6.3%(1/16),P=0.004.外周血CEAmRNA表达在不同年龄、性别、病理类型中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CEAmRNA、CEA和CA19-9在胃肠道癌患者中的阳性率,以CEAmRNA阳性率高,随淋巴结转移数目、病期进展,阳性率更高,可能预后不良.

    作者:申东兰;胡金森;郑海霞;何艳玲;彭安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微波热疗对晚期癌症患者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微波热疗对晚期癌症患者的临床疗效和毒副反应.方法:选择42例放、化疗失败复发转移和年龄大、体质弱不能耐受放、化疗的晚期癌症患者,采用单纯微波热疗辅以一般支持治疗,四次微波治疗结束后2天评价疗效.结果:相关肿瘤标志物下降者16例占40.5%,病情稳定者18例,占42.8%,两者相加总有效率为83.3%.临床症状改善生活质量提高者37例,占88.0%.结论:微波热疗作为一种疗效肯定,副反应轻微的治疗肿瘤的有效手段之一,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柳江;王芳;韩忠诚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厌色细胞垂体瘤CT、MRI 影像与病理对照研究

    目的:探讨厌色细胞垂体瘤CT、MRI 影像形成的病理基础.方法:分析26例厌色细胞垂体瘤的CT、MRI平扫及增强MRI 与术中所见和病理学结果进行比较.对于海绵窦受侵;颅底骨质受侵、突入蝶窦; 颈内动脉粘连包裹受侵进行重点分析.结果:术前较明确诊断垂体瘤22例;海绵窦受侵和颈内动脉粘连包裹受侵无一漏诊,假阳性率为27.3%和36.4 %.CT、MRI 影像能显示出血和坏死、囊变、变性,颅底骨质受侵病灶无一漏诊,但有5.5%假阳性率.术中判断血供丰富3例、血供一般17例,与CT、MRI 影像无对应关系.3例垂体瘤病理学表现为瘤细胞有核异型性及核分裂像.结论: CT、MRI 影像能较明确地诊断垂体瘤出血和坏死、囊变、变性、颅底骨质受侵病灶.能敏感地显示海绵窦受侵和颈内动脉粘连包裹受侵,但可出现假阳性.对血供的判断不准确,不能提示垂体瘤生物学特性.

    作者:张春生;邰韩珍;李学军;李景义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CT增强扫描定位过程中不同给药途径对适形放疗体表定位标记精度的影响

    目的:分析经不同途径给药进行CT增强扫描定位造成的适形放疗体表定位标记的误差,探求提高适形放疗的定位精度.方法 :测量CT扫描定位前后体表标记点的坐标(X轴和Z轴方向),观察平扫(A组)、经静脉直接推注(B组)和经静脉留置导管推注造影剂(C组)增强扫描各50例病人的表标记点的误差.结果经A组、B组、C组扫描定位后,体表标记的误差在X轴方向分别(0.18±0.6)mm、(1.54±1.93)mm、(0.18±0.6)mm,Z轴方向分别为(0.24±0.8)mm、(2.6±2.76)mm、(0.34±0.91)mm;X轴方向A组与B组,P<0.05,A组与C组,P>0.05,B组与C组,P<0.05.Z轴方向A组与B组,P<0.05,A组与C组,P>0.05;B组与C组,P<0.05.结论 :三维适形放疗精确定位是精确放疗的基础,CT扫描定位过程中因静脉推注造影剂使病人的体位发生移位导致体表定位标记发生偏差,若治疗时沿用扫描前的坐标进行重复定位,必然会引起肿瘤计划靶中心与实际靶中心发生偏差,导致治疗精度的降低.通过CT定位前静脉留置,经导管给药增强扫描定位或扫描完毕后及时修正体表标记的坐标,治疗时用修正后的坐标进行重复定位,即可消除因CT增强定位导致的偏差,从而提高适形放疗的定位精度.

    作者:王永刚;刘均;余蜀江;陈宏;刘跃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突变型p53基因与肝细胞癌组织学分级、转移、肿块大小和包膜形成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突变型p53基因与肝细胞癌组织学分级、转移、肿块大小和包膜形成的相关性.方法:随机选择41例肝细胞肝癌患者的癌和癌旁肝组织标本,SP法检测其p53蛋白表达,分析突变型p53基因与肝细胞癌组织学分级、转移、肿块大小和包膜形成的相关性. 结果:p53在癌和癌旁肝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3.9%和6.67%, 两者比较,差异显著(P<0.01);p53蛋白阳性表达率,Ⅲ~Ⅳ级肝癌明显高于Ⅰ~Ⅱ级肝癌,发生转移(血道或淋巴道转移)肝癌明显高于未发生转移(血道或淋巴道转移)肝癌,两者之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但p53蛋白阳性表达率与肝癌组织大小和其是否有包膜无关(P>0.05).结论: 突变型p53基因与肝细胞癌组织学分级、转移密切相关, 但与肝癌组织大小和包膜形成无关.

    作者:刘伟;刘海燕;吴引伟;周悦;薛容;赵伟;蒋建东;刘静文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ERβ、C-erbB-2及bcl-2蛋白在乳腺癌组织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检测乳腺癌组织中雌激素受体β(ERβ)、C-erbB-2和bcl-2蛋白的表达情况,并分析ERβ蛋白的表达与组织学分级、C-erbB-2及bcl-2蛋白表达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96例乳腺癌组织标本中ERβ、C-erbB-2及bcl-2蛋白的表达情况,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 96例乳腺癌组织标本中,ERβ、C-erbB-2及bcl-2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4.6%、36.5%和51.0%;ERβ蛋白的表达与组织学分级、C-erbB-2蛋白的表达呈负相关(P<0.05),与bcl-2蛋白的表达呈正相关,与腋淋巴结状态无关(P>0.05).结论: ERβ蛋白表达可能是乳腺癌患者预后良好的指标.

    作者:秦凤展;佘明金;汪子书;吴穷;郑荣生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双侧旋转皮瓣一期修复头皮巨大肿物切除后继发创面

    目的:为头皮巨大肿物切除后形成的近似圆形缺损,寻求一种较简便安全、损伤小的一期修复方法.方法:在直径5cm~10cm的头皮缺损区周围,选择、设计双侧旋转皮瓣,剥离后将皮瓣旋转移位修复创面,供区拉拢缝合.结果:术后皮瓣全部成活,伤口均I期愈合.其中49例获随访1年~6年,病变无复发,修复区头发生长良好,瘢痕不显露. 结论:双侧旋转皮瓣一期修复中等大小的头皮缺损,可充分利用邻近的头皮组织,设计灵活,操作简单,创伤相对较小,术后不遗留秃发,瘢痕不显露.

    作者:白晋;乌兰哈斯;宋建星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肝癌三维适形放疗设野方法的研究

    目的:探讨肝癌三维适形放射治疗照射野的设计方法.方法: 利用上海拓能(Topslane)公司的三维治疗计划系统对112例肝癌患者,根据医生要求的CTV和周围的敏感器官限制受量,进行三维适形放射治疗计划设计,结合剂量曲线分布情况和剂量体积直方图(DVH)选择佳治疗方案.结果: 以肿瘤中心点为剂量归一点,80%~90%的剂量线均能包绕靶区体积,而周围正常组织受量都在理想的范围内.结论: 对肝癌的三维治疗计划设计时,要根据病人不同的病变部位采取不同的设野方法,这样能使靶区剂量分布均匀,适形度好,同时也有效地保护了敏感器官,从而提高肿瘤剂量及肿瘤局部控制率.

    作者:杨超凤;潘朝阳;付庆国;李文庄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现代肿瘤医学杂志

现代肿瘤医学杂志

主管:陕西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抗癌协会 陕西省抗癌协会 陕西省肿瘤防治研究所 陕西省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