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脾复合性淋巴瘤临床病理分析

余璐;马世荣;陈玲;郭英;李擒龙;杨守京

关键词:脾脏, 复合性淋巴瘤, 临床病理
摘要:目的:探讨脾脏复合性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要点及鉴别诊断,提高对复合性淋巴瘤的诊治水平.方法:对l例发生于脾脏的复合性T与B细胞淋巴瘤病例进行临床、组织学、免疫组化、电镜和基因重排等方法观察并结合文献分析.结果:患者男性,36岁.临床表现为上腹不适,影像学检查提示脾脏占位性病变.组织学显示瘤组织在脾脏内弥漫性排列,瘤细胞呈圆形、卵圆形及不规则的梭形,胞浆丰富,核染色质粗糙,可见核分裂像,部分核呈空泡状.瘤细胞表达B细胞免疫表型:CD20、CD79、Bcl-2(+),CD10、CD23(-);表达T细胞免疫表型:CD3、CD8、CD45RO(+);CD4(-).S-100、CD1a、CD21、CD30、ER、HMB45、Act、Fascin、ALK均(-).基因重排结果显示:免疫球蛋白基因及TCR受体基因克隆性重排均为阳性.电镜示瘤细胞的胞质内游离核糖体丰富,有少量线粒体、粗面内质网和溶酶体.结论:复合性淋巴瘤临床发生率较低,而本例复合性T与B细胞淋巴瘤更为罕见,诊断比较困难.其诊断和鉴别诊断依赖于病理组织学、免疫表型分子和分子遗传学并结合临床特点综合分析.
现代肿瘤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肿瘤疫苗的临床研究进展

    近几十年来随着基础免疫研究的深入,肿瘤疫苗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肿瘤疫苗的研发在继续不断的应用于临床,并取得了令人鼓舞的结果.本文就几类重要肿瘤瘤苗的临床研究进展作一概述.

    作者:杜娟;钱晓萍;刘宝瑞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皮肤防护剂防护鼻咽癌放射性皮炎的护理观察

    放射治疗是鼻咽癌治疗的首选治疗手段,但放射治疗会造成不同程度的皮肤损伤,主要表现为红斑、干性脱皮、湿性脱皮、皮肤溃疡等,给患者带来了不同程度的痛苦,影响了病人的生活质量和放射治疗的顺利进行.

    作者:游永月;林梅榕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TIMP-1在乳腺癌中的作用机制和临床意义

    金属蛋白酶(MMPs)是促进肿瘤侵袭转移的关键酶,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1(TIMP-1)可以特异性抑制MMPs的水解活性,两者在乳腺癌中表达均升高,但很多研究却提示TIMP-1过表达和乳腺癌预后不良相关,很难单用其MMP抑制功能来解释,近有研究发现TIMP-1具有独特的肿瘤刺激功能,参与细胞凋亡,细胞增殖,肿痛血管发生等过程,从而解释了这一矛盾的现象,本文将着重围绕TIMP-1促进肿瘤的作用机制及其在乳腺癌中的临床意义的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樊嵘;金冶宁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HPV分型方面的应用进展

    大量文献资料显示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与宫颈癌发生密切相关,而且不同型别致病性有明显差异性,因而对HPV感染的及早发现和正确分型将对宫颈癌防治具有重要临床意义.本文重点综述了分子生物学技术在HPV检测方面的应用,并在综合了国内外有关资料的基础上,系统论述了PCR法、核酸杂交法以及基因芯片技术的优缺点,以期今后能为试验者在选择恰当试验方法时给与相应的参考.

    作者:马卿莲;肖长义;叶红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232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相关因素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原发性非小细胞肺癌肿瘤大小、病理类型、细胞分化程度和吸烟指数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为确定肺癌术中淋巴结清扫方式提供依据.方法:对232例非小细胞肺癌行肺切除和淋巴结清扫术患者进行临床病理分析.结果:原发性肿瘤大小(T)因素中T1、T2、T3、T4患者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32.6%、52.8%、61.3%和65.2%(P<0.05).高、中、低分化癌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15.8%、47.8%和59.0%(P<0.01).病理类型、吸烟指数与淋巴结转移无相关性.结论:非小细胞肺癌的淋巴结转移与原发肿瘤大小、细胞分化程度有密切关系,与病理类型、吸烟指数无关.

    作者:涂长玲;张灿珍;王昆;王羽丰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乳腺癌内分泌治疗进展

    乳腺癌(breast cancer)为女性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在世界各地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在多数发达国家,乳癌的发病率已跃居女性常见恶性肿瘤的第2位或首位.1896年Beatson首先报道卵巢切除可使乳癌缩小,20世纪40年代Higgins应用睾丸切除或雌激素治疗前列腺癌取得成功,为肿瘤内分泌治疗奠定了基础.

    作者:王充顺;刘军;庞宏欣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放射性直肠损伤的发生与转归

    宫颈癌是发生在伞球妇女中仅次于乳腺癌的第2个常见的恶性肿瘤,位居发展中国家女性恶性肿瘤之首.放射治疗是宫颈癌的主要治疗方式,但放射性直肠损伤的发生严蕈影响了患者的放疗依从性.本文综述了放射性直肠损伤的发生机制、诊断标准、影响因素、治疗方式及预防措施.

    作者:赵恒芳;代丽;刘孜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肝门区胆管细胞癌的MRI诊断

    目的:探讨肝门区胆管细胞癌的MRI表现特点及其鉴别诊断.方法:12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肝门区胆管癌,其中男8例,女4例,年龄32岁-70岁,平均58岁,均行MRI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结果:12例肝门区胆管细胞癌,5例病变位于肝总管,4例位于左主肝管,3例位于右主肝管,致相应肝内胆管扩张.肿瘤组织于T1W呈稍低信号强度,T2W呈略高信号强度,增强扫描3例显示早期强化明显,9例早期强化不明显,静脉期及延迟扫描12例均有中等程度的强化,表现为肿块团块状强化,受累胆管管壁不规则增厚并环行强化,2例梗阻区腔内可见到软组织肿块,4例观察到病变远近端胆管内播散结节.结论:肝门区胆管细胞癌于T2W显示伴随高信号的扩张胆管有略高信号的肿块影,动态增强扫描肿块早期有不同程度的强化,静脉期和延迟扫描呈持续性强化是其MRI表现特点.

    作者:勾素华;李丹萍;申大光;胡臣文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草分枝杆菌对SPCA/I人肺腺癌细胞生长周期的影响以及促凋亡作用的研究

    目的:探讨草分子杆菌(Mycobactcrium Phlei)对SPCA/I人肺腺癌细胞系的调节细胞增殖周期及诱导细胞凋亡的作用.方法:将SPCA/I人肺腺癌细胞株培养传代,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草分子杆菌,作用36小后,用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并以annexin V:FITC Apoptosis detection kit和cycletest plus DNA reagentkit标记,分别经FACSAria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和细胞周期改变.结果:不同浓度的草分子杆菌体外对人肺腺癌细胞株SPCA/I均有直接的抑制作用,其抑制率与所用药物浓度呈正相关;倒置显微镜下可见细胞由原来贴壁生长而逐渐脱落、外形变圆、体积缩小、折光性增强,核染色质凝集,细胞裂解.草分子杆菌体外能改变SPCA/I人肺腺癌细胞株的细胞增殖周期,使细胞周期阻滞在G2-M期,对人肺腺癌细胞株SPCA/I有诱导凋亡的作用,细胞凋亡率明显增加.结论:草分子杆菌能通过调节细胞增殖周期和诱导细胞凋亡,直接抑制SPCA/I人肺腺癌细胞株的增殖.

    作者:朱慕云;姜正华;吴凤珍;吕元文;卞京文;刘向农;胡茂志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颈部副甲状腺腺瘤1例并文献复习

    目的:探讨异位甲状腺中副甲状腺腺瘤的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的总结1例副甲状腺腺瘤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情况,结合文献分析副甲状腺腺瘤的临床特点.结果:B超、CT可以对甲状腺的占位病变提供较可靠的依据,针吸细胞学检查对肿瘤的组织学来源可供依据,131I同位素检查可以对肿瘤的吸碘功能提供参考,术中的探查、冰冻及石蜡切片病理榆查明确诊断.结论:影像学及细胞学检查为副甲状腺腺瘤提供帮助,131I同位素检查可以对肿瘤的吸碘功能提供参考,术中探查及病理检查明确诊断.手术切除是较好的治疗方法.

    作者:陈立;黄琦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男性乳腺癌SPECT全身骨扫描显像的临床分析

    目的:通过对男性乳腺癌病人的SPECT全身骨扫描分析,了解骨转移病灶分布特点.方法:给8例病人注射99mTc-MDP显像剂,2-3小时后,行全身SPECT骨扫描.结果:男性乳腺癌病人大部分发生多发性骨转移.结论:男性乳腺癌病人易发生多发性骨转移,常规行SPECT全身骨扫描是必要的.

    作者:童畅江;刘康龙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鼻咽癌肺转移2种化疗方案疗效比较

    目的:观察DF/NP方案化疗鼻咽癌肺转移疗效.方法:A组初治予DF(DDP 20mg/m2 D1-5 5-FU0.5/m2 D1-5)化疗,有效者共3-4个周期,化疗2周期无效者改用NP方案化疗2周期;复治(以前用DF方案化疗有效后进展)予DF化疗2周期.B组初治予NP(NVB25mg/m2,D1、8,DDP30mg/m2,D2、3、4)方案化疗,有效者共3-4个周期,化疗2周期无效者改用DF方案2周期;复治(以前用DF方案化疗有效后进展)NP方案化疗2周期.结果:初治者两组有效率相近,P>0.05,无显著差异;白细胞血红蛋白毒性显著差异,P<0.05:NP方案对DF方案化疗达CR、PR后进展或无效者有效率也分别达35%、22.22%,相反NP方案化疗无效者DF化疗也无效;DF方案初治中位进展时间4个月,NP方案初治中位进展时间6个月.结论:鼻咽癌肺转移者NP方案二线使用更有优势,缓解期延长2个月.

    作者:陈卓明;苏贞栋;黄羽;陈燕红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贝伐单抗治疗晚期大肠癌的研究进展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是目前已知作用强的促血管形成因子,因而是抗血管生成治疗的主要靶点.贝伐单抗是抗VEGF受体的人源单克隆抗体,可抑制肿瘤血管生成,目前用于一线治疗大肠癌.

    作者:陈日新;逯华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康莱特联合氟尿嘧啶腹腔化疗治疗晚期胃癌

    目的:观察康莱特联合氟尿嘧啶腹腔化疗治疗晚期胃癌的临床疗效及副作用.方法:康莱特200ml,静滴,d1-21,氟尿嘧啶1.0g,腹腔灌注,d1,8,15,28天为一周期,共2-6周期,2周期后评价疗效.结果:33例患者总有效率为27.27%(9/33),疾病控制率为66.67%(22/33),中位疾病进展时间为4.1月,临床受益反应评价有效者占78.79%(26/33).结论:康莱特联合氟尿嘧啶腹腔化疗治疗晚期胃癌疗效好,毒性低.

    作者:詹姗姗;王志刚;傅木昌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沙利度胺联合DVP化疗方案治疗恶性黑色素瘤28例

    目的:观察沙利度胺联合DVP化疗方案治疗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治疗组28例采用沙利度胺联合DVP化疗方案治疗,沙利度胺自化疗开始时给药,剂量200mg/d晚上睡前顿服,以后每周增加100mg至400mg维持12周以上;DVP化疗方案,氮烯咪胺250mg/m2,静脉滴注,d1-5,长春酰胺3mg/m2,静脉注射,d1,顺铂30mg/m2静脉滴注,d1-3,3周为1疗程,连续4个疗程.对照组23例单纯采用DVP方案化疗,方法及药物剂量同治疗组.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53.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6.0%(P<0.05).两组不良反应主要以胃肠道反应及骨髓抑制明显,但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沙利度胺联合DVP化疗方案治疗恶性黑色素瘤具有不良反应少、耐受性好、疗效明显等优点.

    作者:蒋骑;黄俊辉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原发性肝癌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研究

    目的:应用多层螺旋(multi-slice spiral CT,MSCT)灌注成像技术研究原发性肝癌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及其特点.方法:cT动态灌注扫描技术,对32例肝癌病灶及非病灶肝叶的肝血流量(BF)、肝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毛细血管表面通透性(PS)、对比剂到达时间(IRF To)、肝动脉分数(HAF)和时间-密度曲线进行检测,以评价原发性肝癌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及其规律性.结果:非癌肝组织BF、BV、MTT、PS、HAF及IRF To的平均值分别为(104.90±40.83)ml·min-1·1OOg-1、(17.20±8.18)ml/100g、(12.37±4.56)s、(31.48±18.14)ml·min-1·100g-1、(0.19±0.11)及(4.32±2.65)s;原发性肝癌BF、BV、MTT、PS、HAF及IRF To的平均值分别为(213.60±149.02)ml·min-1·100g-1、(20.82±16.22)ml/100g、(8.21±2.63)s、(41.71±15.26)ml·min-1·100g-1、(0.69±0.18)及(2.15±1.46)s;与非癌爿十组织比较,原发性肝癌的肝血流量、肝血容量、渗透表面积通透性和肝动脉分数显著增高,平均通过时间及对比剂到达时间显著降低.肝癌与非癌性肝组织的TDC形态不同.结论:原发性肝癌组织与非癌性肝组织在MSCT血流灌注参数BF、MTT、PS、HAF及IRF To存在着显著差异,MSCT灌注参数可反映原发性肝癌的血液动力学变化.

    作者:刘剑仑;苏丹柯;王彩红;李强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内皮素-1促肿瘤血管新生机制

    内皮素(ET)是一种由21个氨基酸组成的生物活性肽,有3种异构体(ET-1,ET-2,ET-3),目前研究多也清楚的是ET-1,在正常组织中它通过与其受体(ETR)发挥强大的缩血管及促有丝分裂作用.近年的研究证实,ET-1及ETR在多种肿瘤组织中分泌和表达,并起到促进肿瘤组织血管新生的作用.

    作者:贾刚;张为民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乳腺钼靶簇状钙化点在乳腺癌诊断中的临床价值-附60例患者影像病理相关性分析

    目的:探讨簇状钙化点特征与临床活检病理结果间的关系.方法:运用Le Gal分型方法分析60例病例中64个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簇状钙化点病灶特征.结果:60例患者实际活检标本数64个,其中恶性病变27例(占42.19%).乳腺钼靶摄片发现的簇状钙化点按Le Gal标准分型,其中Ⅱ型18例,术后病理证实恶性l例(5.56%);Ⅲ型12例,恶性1例(8.33%);Ⅳ型14例,恶性6例(42.86%);V型20例,恶性19例(95%).结论:Le Gal分型与病理结果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乳腺钼靶的簇状钙化点Le Gal分型可为临床诊断乳腺癌提供较可靠的诊断依据.

    作者:胡俊艳;沈卫达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进展性前列腺癌中Fas和Survivin的表达及其相关性研究

    目的:通过检测凋亡相关蛋白Fas、Survivin在进展性前列腺癌(PCa)中的表达及两者的相关性,探讨前列腺癌的发生、发展机制,指导进展性前列腺癌的治疗.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染色(SP)法,检测Fas、Sur-vivin在59例前列腺癌及35例良性前列腺增生(BPH)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59例前列腺癌标本中,Fas、Survivin阳性表达率分别是45.8%(27/59)、44.1%(26/59);35例BPH标本中,Fas、Survivin阳性表达率分别是68.6%(24/35)、22.9%(8/35),前列腺癌与BPH组间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前列腺癌中Sur-vivin表达与病理分级密切相关(P<0.05).前列腺癌中Fas与Survivin表达呈正相关(r=0.302,P<0.05).结论:Fas和Survivin在进展性前列腺癌中发生异常表达;联合检测Fas和Survivin蛋白,有助于对进展性前列腺癌细胞的侵袭力作出正确评价,以指导临床治疗.

    作者:许学文;宋彦;由凯;宋永胜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NF-κB在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核因子kappaB(NF-B)因其在人体免疫,炎症,肿瘤的发生,发展,侵袭,转移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而成为近来国际研究的热点.本文就其结构、功能、作用机制、与肿瘤的关系和未来研究方向等做一介绍.

    作者:崔嵩;刘学锋;吴斌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现代肿瘤医学杂志

现代肿瘤医学杂志

主管:陕西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抗癌协会 陕西省抗癌协会 陕西省肿瘤防治研究所 陕西省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