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肿瘤抑制基因PTEN研究新进展

李季林;肖建;于如同

关键词:PTEN, PI3K, NEDD4-1, 肿瘤
摘要:PTEN是具有磷酸酶活性的抑癌基因,其低表达或缺失与肿瘤的进展及不良预后密切相关,其抑制肿瘤作用机制系通过抑制PI3K/AKT信号通路,FAK/PI30C和MAPK信号通路,FRAP/Mtor信号通路及影响核转录因子-Kb/IB信号通路;另外,NEDD4-1通过泛素化蛋白体降解途径调节PTEN,BMP通过RAS/ERK信号通路抑制PTEN表达,IGF-1通过IGF-1/PI3K/Akt信号通路调节PTEN.
现代肿瘤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双启动子调控的条件复制腺病毒制备及其体外抑瘤作用

    目的:构建并制备survivin及hTERT双启动子调控的条件复制腺病毒,探讨其特异性溶瘤作用.方法:PCR方法分别扩增肿瘤特异性survivin及hTERT启动子,分别克隆入腺病毒载体pXC1的两个复制必需基因E1A和E1B序列上游启动子区,构建出双肿瘤特异性启动子调控的条件复制腺病毒载体pXC1-SP-TP;脂质体法与pBHGE3骨架质粒共转染293E细胞进行重组腺病毒包装,稀释法测定腺病毒滴度;应用MTT、活细胞计数等方法观察其对肝癌细胞HepG2的特异性溶瘤作用并以正常人的血管内皮细胞ECV304作为对照.结果:测序及双酶切鉴定结果证实,成功构建了双肿瘤特异性启动子调控复制腺病毒载体;在293E细胞中获得了重组腺病毒Ad-SP-TP,滴度测定显示病毒滴度达到3.9×1010TCID50/ml;MTT结果显示,Ad-SP-TP可有效抑制肝癌细胞增殖而对正常细胞无增殖抑制作用;活细胞计数及细胞形态观察结果显示,重组腺病毒在肝癌细胞中选择性复制并发挥溶细胞作用.结论:双启动子调控的腺病毒具有显著的溶瘤作用但对正常人血管内皮细胞不发挥溶细胞作用,实验结果为肝癌靶向治疗提供了更为良好的条件复制型病毒载体及新的治疗策略.

    作者:任继鸿;龙敏;温志远;刘昕阳;陈曦;成诗银;张惠中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Runx3蛋白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检测Runx3蛋白在宫颈正常组织、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和宫颈癌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其与宫颈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P法)检测正常宫颈组织、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及宫颈癌组织中Runx3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Runx3蛋白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减少,在正常宫颈、CIN、宫颈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5.0%、66.7%和26.9%,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unx3蛋白的表达与宫颈癌分化程度、临床分期以及是否淋巴结转移明显相关(P<0.05),而与组织学分型无关(P>0.05).结论:Runx3蛋白的表达异常与宫颈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作者:杨潇;周洁晶;辛晓燕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68例大肠侧向发育性肿瘤内镜下腺管开口类型与病理的对比研究

    目的:研究大肠侧向发育性肿瘤(LST)染色内镜下LST腺管开口类型和病理检查结果的对应关系,评估内镜下判定LST腺管开口类型对治疗和预后的临床意义.方法: 所有68例病例均应用染色内镜技术检出LST,后进行内镜下LST切除,同时回收标本进行病理检查.结果: LST发生在直肠的28例,乙状结肠12例,降结肠6例,横结肠5例,升结肠9例,盲肠8例.病理分型和内镜肉眼所见对比分析,24例腺瘤型LST中,肉眼所见颗粒均一型占70.83%,结节混合型8.33%,平坦隆起型20.83%,假凹陷型为0%;37例绒毛管状腺瘤中肉眼见结节混合型占54.05%,颗粒均一型占43.24%,平坦隆起型2.7%,凹陷状为0%;7例黏膜内癌中颗粒均一型为28.57%,结节混合型71.43%,平坦隆起型和假凹陷型为0.内镜肉眼所见颗粒均一型的腺管开口分型依次为ⅢL型占45.71%,Ⅳ型占37.14%,ⅤI型占5.71%,结节混合型以Ⅳ为主占59.26%,平坦隆起型以ⅢL型为主 83.33%.内镜下病理分型腺瘤型的LST中腺管开口类型以ⅢL型为主占87.5%,绒毛管状腺瘤型的腺管开口以Ⅳ为主占72.97%,黏膜内癌以ⅤI型开口为主占71.43%. 结论: LST好发部位为左半结肠,腺管开口类型和病变的组织病理类型有一定关系,尤其是腺管开口VI型具有较高的癌变率.判定LST腺管开口类型对指导内镜下的病理活检部位和数量,治疗方案选择以及预后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作者:汪旭;谢莹;周环;刘东屏;孙明军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hTERT启动子调控的CD:UPRT/5-FC自杀基因对人胃癌裸鼠移植瘤的抑制作用

    目的:研究人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启动子调控的胞嘧啶脱氨酶:尿嘧啶磷酸核糖转移酶/5-氟胞嘧啶(CD:UPRT/5-FC)融合自杀基因系统在体内对人胃癌SGC7901细胞的杀伤作用.方法:构建胃癌皮下移植瘤模型,随机分成3组处理.观察30天,测量肿瘤体积,计算抑瘤率.肿瘤组织做常规病理检查,免疫组化检测CD蛋白的表达.结果:成功构建胃癌皮下移植瘤模型.治疗30天后,B组(瘤内注射hTERT-CD:UPRT+腹腔注射PBS )和C组(单纯腹腔注射PBS)的肿瘤生长迅速,肿瘤体积分别为(2.72±0.35)cm3、(2.67±0.30)cm3,A组(瘤内注射hTERT-CD:UPRT+腹腔注射5-FC)的肿瘤生长受到明显抑制,第30天体积为(1.10±0.13)cm3,与前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抑瘤率为59.6%.裸鼠移植瘤病理切片镜检,A组可见大量肿瘤细胞排列稀疏,部分肿瘤细胞核固缩、核碎裂;B组和C组则见大量肿瘤细胞排列紧密,细胞形态和细胞核呈多形性,核大深染,核分裂像多见.免疫组化显示,A组和B组可见CD的表达,C组CD表达呈阴性.结论:hTERT启动子调控的CD:UPRT/5-FC融合自杀基因系统对裸鼠胃癌皮下移植瘤有显著的杀伤作用,为胃癌的基因治疗提供了一种可能的方法.

    作者:曹伟军;张振玉;张桂英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立体定向适形放疗联合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疗效观察

    目的:评价立体定向适形放疗联合经肝动脉栓塞化疗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2例中晚期肝癌患者分为R+T组(32例)与R组(30例),R+T组行立体定向适形放疗联合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R组行单纯立体定向适形放疗,观察近期疗效与不良反应.结果: R+T组有效24例,有效率75.0%,R组有效15例,有效率50.0%,两者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不良反应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结论: 新型立体定向放疗联合TACE是治疗中晚期肝癌的有效手段.

    作者:范志刚;王金凤;马武;陈士新;张淑莲;马军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吉非替尼对A549细胞增殖及细胞周期、凋亡的作用

    目的:观察吉非替尼对人非小细胞肺癌A549的生长增殖、细胞周期及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用5-40μmol/L浓度范围内的吉非替尼和A549细胞共培养24、48、72h,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检测吉非替尼对细胞增殖的影响;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其对细胞凋亡及细胞周期分布的影响;利用抗Capspase-3 的ELISA(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是否发生细胞凋亡.结果:在5-40μmol/L浓度范围内,吉非替尼对A549细胞的增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呈时间和剂量依赖性,以40μmol/L作用72h时的抑制率高.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10μmol/L-40μmol/L的吉非替尼作用可使细胞发生G0/G1期阻滞,但即使作用48h也未发现凋亡细胞.ELISA法显示48h内,吉非替尼组与正常细胞组的Capspase-3浓度无统计学差异,但作用72h时出现凋亡.结论:吉非替尼在5-40μmol/L浓度下作用时间小于48h时,其对A549细胞的增殖抑制可能是通过阻滞A549细胞于G0/G1期而非引起细胞凋亡实现的,但作用时间达到72h时,其可以诱导A549发生细胞凋亡.

    作者:周苏娜;张明鑫;王健生;莫非;张佳;王峥;王昌燕;黄辰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XELOX与FOLFOX4方案治疗进展期胃癌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

    目的:评价卡培他滨联合奥沙利铂方案(XELOX)与氟尿嘧啶/亚叶酸钙联合奥沙利铂方案(FOLFOX4)治疗进展期胃癌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54例进展期胃癌患者随机分成两组,XELOX组28例,卡培他滨1000mg/m2,口服,2次/日,第1-14天;奥沙利铂135mg/m2,静脉点滴,第1天,21天为1个周期.FOLFOX4组26例,奥沙利铂85mg/m2,静脉点滴,第1天;亚叶酸钙200mg/m2,静滴2h后予氟尿嘧啶400mg/m2,推注,后续600mg/m2持续静滴2h,第1、2天,每2周重复,4周为1周期.两组均治疗4周期以上.结果:XELOX组有效率53.57%,中位TTP 5.8个月,MST 10个月,FOLFOX4组有效率46.15%,中位TTP 5.7个月,MST 9.8个月.两组近期有效率差异无显著性.不良反应比较,手足综合征以XELOX组显著(P<0.05),III/IV级恶心呕吐发生率以FOLFOX4组显著(P<0.05),其余不良反应除腹泻外发生率以FOLFOX4组稍高,但差异无显著性.结论:XELOX方案与FOLFOX4方案治疗进展期胃癌疗效确切,不良反应能耐受,两组近期疗效相似,不良反应以XELOX组更易耐受,尤其对一般情况欠佳及老年的患者耐受性好.

    作者:王海忠;王湘辉;吕志诚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ERCC1 、BRCA1在非小细胞肺癌的表达与顺铂耐药的研究进展

    顺铂广泛应用于非小细胞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IC)的化疗,但耐药性的产生严重影响其疗效.顺铂耐药的机制尚不十分清楚.目前普遍认为错配切除修复蛋白1(excision repair cross completion gene 1,ERCC1)及乳腺癌易感基因1(breast cancer susceptibility gene 1,BRCA1)的表达与顺铂耐药性相关.抑制ERCC1及BRCA1的表达可克服顺铂耐药性,提高治疗效果.

    作者:董云;李志革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乳腺钙化活检标本的病理取材的块状定位法

    目的:介绍一种新颖的切割线标记及/或金属标记的乳腺钙化活检标本的块状定位法,以增加病理医生在切片取材时的精确程度.方法:回顾分析钙化病灶BI-RADS分级达IV级以上5例患者6侧乳房的活检方法和标本块状定位法.首先对于钙化灶进行开放式手术活检.钙化灶的上下、内外及深浅三维定位参照内外侧斜位和头足位钼靶片所示的钙化位置及标尺刻度;切下标本之后,进行块状定位:将标本平行地或放射状地两次到三次切割和/或配合金属标记将标本分割成块;接着标本摄X片,确定钙化灶被完整切除;后会同病理科医生将块状定位下的可疑组织进行准确的取材和病理检查,从而完成诊断.结果:标本X片显示钙化灶均被完整切取;通过切割线和金属标记的方式完成了标本X片中的块状定位及对应的标本大体观中的块状定位;病理科医生可以准确地根据标本X片所示的可疑位置在标本中精确取材到对应组织.结论:乳腺钙化活检标本的块状定位可以增加标本切片取材时的精确程度.

    作者:刘小丰;陈飞;周茜;陈慧;陆莲娣;李青;陆澄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uPA系统对乳腺癌的影响及在预后与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

    恶性肿瘤的侵袭及转移需要细胞外基质的降解,涉及到很多蛋白水解酶类,其中包括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系统.uPA系统不仅促进肿瘤的侵袭及转移,还参与癌细胞增殖与肿瘤血管形成.本文对uPA系统在乳腺癌中的作用,临床预后价值,以及目前靶向治疗的新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罗杰;孙治君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NP方案联合三维适形放疗治疗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长春瑞滨、顺铂同期联合三维适形放疗治疗不能手术的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及患者耐受性.方法:对68例经病理或细胞学确诊的不能手术选择的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35例给长春瑞滨联合顺铂方案诱导化疗2周期后,从第3周期第1天开始施行同步放化疗,放疗期间继续原方案化疗2周期.B组33例给长春瑞滨联合顺铂方案第1周期化疗第1天开始实行放疗,放疗期间化疗2周期,同步放化疗结束后即第3周期开始予原方案巩固化疗2周期.两组化疗方案均采用长春瑞滨联合顺铂方案化疗(长春瑞滨25mg/m2,第1、8天;顺铂25mg/m2,第1、2、3天,28天重复).放疗采用6MV-X射线,前程普通照射,后程三维适形放疗,常规剂量分割,普通外照射DT40Gy后缩野,改用三维适形放疗技术,追加剂量至DT60-66Gy.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治疗.A 组有效率48.6%(CR3例,PR18例),1,2年生存率分别为51.4%和34.3%;B组有效率 75.8%(CR5例,PR19例),1,2年生存率分别为78.8%和65.6%,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不良反应主要是白细胞减少,恶心、呕吐,放射性食道炎及肺炎.发生率以诱导化疗组高,但差异无显著性,严重不良反应少.结论:长春瑞滨联合顺铂方案同步放化疗治疗不能手术的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近期疗效较理想,不良反应轻,患者能耐受.同步放化疗后巩固化疗效果较诱导化疗后同步放化疗提高了生存率,两种治疗方法的不良反应无较大区别.

    作者:鞠云鹤;李文辉;杨毅;崔建国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及临床意义

    淋巴结转移是影响早期胃癌手术方式选择和预后的重要因素,对其转移规律和特点的认识及检测方法的掌握对于合理开展缩小手术至关重要.运用免疫组化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对早期胃癌前哨淋巴结检测不仅可以了解淋巴结站的转移特点、规律,而且可以发现微转移,从而指导术中淋巴结清扫范围而选择合理术式,避免标准根治术淋巴结清扫和扩大的手术方式对机体造成不必要的损害,减少手术创伤和术后并发症的出现,提高患者术后生存质量.

    作者:陈原;姚德茂;陈国政;陈佳磊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肿瘤抑制基因PTEN研究新进展

    PTEN是具有磷酸酶活性的抑癌基因,其低表达或缺失与肿瘤的进展及不良预后密切相关,其抑制肿瘤作用机制系通过抑制PI3K/AKT信号通路,FAK/PI30C和MAPK信号通路,FRAP/Mtor信号通路及影响核转录因子-Kb/IB信号通路;另外,NEDD4-1通过泛素化蛋白体降解途径调节PTEN,BMP通过RAS/ERK信号通路抑制PTEN表达,IGF-1通过IGF-1/PI3K/Akt信号通路调节PTEN.

    作者:李季林;肖建;于如同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血小板反应蛋白-1的表达与骨肉瘤新生血管生成的研究

    目的:检测血小板反应蛋白-1(thrombospodin-1,TSP-1)在骨肉瘤中的表达,探讨其与骨肉瘤组织血管生成、侵袭性的关系.方法:收集2003年1月-2007年2月手术切除的54例骨肉瘤标本,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骨肉瘤组织中TSP-1的表达,CD34单克隆抗体标记血管内皮细胞计数骨肉瘤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 ).结果: 骨肉瘤TSP-1的表达程度与MVD呈负相关,TSP-1高表达组的MVD明显低于TSP-1低表达组;骨肉瘤TSP-1表达与骨肉瘤临床病理因素无相关性,但与肺转移显著负相关.结论:TSP-1在骨肉瘤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并影响血管形成及肿瘤侵袭性,有望成为治疗骨肉瘤的新靶点.

    作者:宋玉鑫;刘守正;张辉;胡红霞;段大鹏;王建民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新型抗癌药埃坡霉素类似物联合卡培他滨治疗晚期乳腺癌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埃坡霉素类似物(BMS-247550)联合卡培他滨治疗晚期乳腺癌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2005年12月至2007年6月,以埃坡霉素类似物联合卡培他滨治疗晚期乳腺癌12例.埃坡霉素类似物40mg/m2,静滴,持续3h以上,第1天;卡培他滨1000mg/m2,口服,2次/日,连用14天,21天为1周期.本组中位化疗周期数为6个(2-10周期).结果:12例均可评价疗效及不良反应.完全缓解(CR)0例(0%),部分缓解(PR)8例(66.7%),稳定(SD)4例(33.3%),进展(PD)0例(0%),总有效率(CR+PR)66.7%.中位肿瘤进展时间(TTP)6.5个月,1年生存率75.0%.主要毒性为骨髓抑制、黏膜炎、腹泻、恶心、呕吐、便秘、手足综合征、神经毒性.结论:埃坡霉素类似物和卡培他滨联合方案治疗晚期乳腺癌的疗效较好,使用方便,毒性反应可以耐受,是晚期乳腺癌的有效解救治疗方案.

    作者:薛妍;斯晓明;杨静悦;陈衍;尤向辉;刘文超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化疗所致的血小板减少症的疗效分析

    目的:观察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 (recombinant human-thrombopoietin,rhTPO)治疗肿瘤化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经化疗后血小板计数≤50×109/L的肿瘤患者87例,分为rhTPO组45例和国产组白介素11(rhIL-11)组42例.rhTPO组给予rhTPO 300u/kg,皮下注射每日1次,连续使用;rhIL-11组给予rhIL-11 1.5mg皮下注射,每日1次,连续使用;两组在用药过程中待血小板计数恢复至≥100×109/L以上或血小板计数绝对值升高≥50×109/L时即停用.结果:rhTPO组患者血小板计数恢复至100×109/L平均使用7天,有效率86.6%;rhIL-11组患者血小板计数恢复至100×109/L平均使用11天,有效率69%,两组疗效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rhTPO组和rhIL-11组因出现出血症状而采取输注血小板患者例数分别为1例和3例.结论:rhTPO对肿瘤化疗所致的血小板减少症有效率高,起效快,安全性高,值得进一步推广.

    作者:王志军;徐红斌;魏友英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及演变

    评价肿瘤的治疗效果是药物临床试验和日常临床工作的必要组成部分.随着人们对肿瘤本身的认识和医学模式的转变,评价肿瘤疗效的标准也发生着变化,从单纯追求治疗后肿瘤的缩小,逐渐过度到更加注重治疗给患者带来的综合获益,评价标准更加人性化.本文介绍了实体瘤的疗效评价标准及演变过程.

    作者:张贺龙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转移相关基因MTA1及CD44V9mRNA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检测乳腺癌中MTA1、CD44V9mRNA的表达,并结合临床、病理资料,分析其对乳腺癌侵袭和转移的影响及作用.方法:应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45例乳腺癌患者的癌组织进行CD44V9mRNA及MTA1表达的检测,对实验结果进行半定量分析,应用等级相关分析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MTA1及CD44V9mRNA在乳腺癌中的表达率分别为71%和76%,在淋巴结转移组两者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5);两者表达间无明显相关性(P=0.136).结论:MTA1及CD44V9mRNA高表达与乳腺癌的转移密切相关,可以作为判定乳腺癌转移及预后的重要指标.

    作者:张恩;陈武科;李斌;曹伟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乳腺癌组织中PCNA和Cath-D的表达及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Cath-D 、PCNA 在乳腺癌中表达的意义及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 法检测49例乳腺癌中Cath-D 、PCNA 的表达情况,并与35 例乳腺良性病变进行对照分析.结果:乳腺良性病变Cath-D 、PCNA 的阳性率分别为17.1 %(6/ 35) 、28.6 %(10/ 35) .乳腺癌Cath-D 、PCNA 的阳性率分别为53 %(26/ 49) 、73.5 %(36/ 49)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 .乳腺癌Cath-D 的表达与年龄无关(P> 0.05) ,与组织学分级相关(P< 0.05) ;PCNA的表达与年龄、组织学分级均无关(P> 0.05) .乳腺癌Cath-D 、PCNA 的表达呈正相关(P< 0.05) .结论:Cath-D 、PCNA 表达异常在乳腺癌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两者具有相互作用.Cath-D 、PCNA 可用于良、恶性乳腺疾病的鉴别,对乳腺良性病变的恶性转化有一定的预兆性.

    作者:谢小卫;杜红文;孙兴旺;李勤;李涛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内镜下射频结合食道支架治疗食管恶性梗阻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索经内镜射频、扩张结合食道支架治疗食管恶性梗阻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在内镜直视下,运用射频电极、扩张器和食道支架对食道癌术后复发病灶和晚期食道癌所致管腔狭窄进行治疗.25例食道恶性梗阻内镜不能通过患者,其中18例患者经过1次射频治疗后胃镜顺利通过狭窄口,后再行食道支架置入;7例患者经过2次射频治疗后食道管腔变宽但胃镜仍不能通过,予扩张后行食道支架置入.结果:25例患者随访1-12个月,无严重并发症,所有患者经治疗后营养迅速恢复,停止静脉补液.结论:经内镜下射频、扩张结合食道支架置入术是食道恶性梗阻较理想的姑息治疗方法,且设备价廉,操作简单,安全性高,易于推广应用.

    作者:田晓锋;王建红;朱亚芳;杨磊;马洁云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现代肿瘤医学杂志

现代肿瘤医学杂志

主管:陕西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抗癌协会 陕西省抗癌协会 陕西省肿瘤防治研究所 陕西省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