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乳腺癌干细胞的分离方法探讨

许炜茹;林洪生;陈信义;张英

关键词:乳腺癌, 干细胞, 肿瘤干细胞, 分离方法
摘要:乳腺癌干细胞是首次被分离出的实体肿瘤干细胞,由于缺乏特异的细胞表面标志,如何获得纯化的乳腺癌干细胞已经成为乳腺癌研究的热点.目前存在的几种常用的乳腺癌干细胞的分离方法都各有利弊,现就乳腺癌干细胞的分离方法作一综述.
现代肿瘤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胃癌Kai-1基因缺失与突变的研究

    目的:探讨Kai-1基因的缺失与突变在胃癌演进与转移中的意义.方法:提取30例胃癌患者的肿瘤组织(16例无淋巴转移,14例有淋巴转移),30例癌旁正常组织的RNA,RT-PCR扩增,电泳检测,测序验证Kai-1基因的缺失情况;并提取发生缺失的肿瘤组织的DNA,PCR扩增,测序探讨Kai-1基因的突变情况.结果:30例组织标本中12例出现Kai-1基因exon9缺失(10例杂合缺失,2例纯合缺失),30例癌旁正常组织中有5例出现Kai-1基因exon9缺失(5例杂合缺失);在胃癌组织中Kai-1基因缺失频率显著高于在癌旁正常组织(P<0.05);在有淋巴转移的胃癌组织中,缺失的频率明显高于无淋巴转移的胃癌组织(P<0.05),在胃癌中晚期(Ⅲ-Ⅳ期)明显高于早期(Ⅰ-Ⅱ期)(P<0.05),而Kai-1基因的缺失频率与胃癌患者的年龄、性别、组织学类型以及分化程度无关 (P>0.05).结论:Kai-1基因缺失与突变可能与胃癌演进、转移有关,检测其缺失或突变可作为判断胃癌的演进与转移的客观临床指标.

    作者:周荣平;陈刚;程顺舟;沈志力;陆小伟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胃癌淋巴结转移与预后的关系

    目的:探讨胃癌淋巴结转移与预后的关系,为胃癌的手术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2004年间住院并行手术治疗的胃癌患者361例,建立数据库用SPSS13.0统计软件分析.结果: 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胃癌肿瘤大小、浸润深度与淋巴结转移有关(P<0.01);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淋巴结转移与胃癌预后相关(P<0.05);而在相同浸润深度时,淋巴结转移与胃癌预后无关(P>0.05).结论: 对于浸润深度相同,而淋巴结转移程度不同的胃癌,积极手术治疗能取得同样的治疗效果.

    作者:张丹杰;车向明;刘瑞廷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卡培他滨治疗晚期原发性肝癌

    目的:评价卡培他滨单药治疗晚期原发性肝癌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晚期原发性肝癌20例,给予卡培他滨1000mg/m2,每天2次,共14天,休息7天,每21 天为1周期,每2个周期评价疗效. 结果: PR 6.7%,SD 56.7%,中位TTP 2.8个月,中位OS 4.2个月.不良反应主要是手足综合征.结论:卡培他滨单药治疗晚期原发性肝癌有效率低,但有较高的肿瘤控制率,不良反应轻.

    作者:康马飞;李碧慧;骆梅青;董翠梅;涂江江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VCT在原发性肝癌放射治疗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容积CT/VCT)对原发性肝癌放疗的指导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7例经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肝癌,复查放疗前后肝癌的VCT,并与常规平扫、增强CT进行比较,观察病变检出率、肿瘤靶区体积、放疗前后肝癌VCT变化与放疗剂量的关系.结果:27例中,发现新病灶3例,24例均为单发病灶.增强CT和VCT可以明显提高靶区的准确性.放疗前后肝癌VCT体积变化与放疗剂量存在量-效关系.结论:增强CT及VCT能较好地检出原发性肝癌多发病灶且明显提高靶区勾画的准确性.放疗前后肝癌VCT体积变化有望作为肝癌临床放疗敏感性指标.

    作者:卢金利;杨芳;王作仁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甲状腺癌淋巴管生成与转移的研究进展

    淋巴道转移是甲状腺乳头状癌常见的转移途径,是决定甲状腺乳头状癌分期、选择治疗方案和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淋巴管生成在淋巴道转移过程中起着决定作用,而肿瘤淋巴管生成的分子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研究较多且可以肯定的是VEGF家族在肿瘤淋巴管生成中起重要作用,近研究发现类肝素酶(heparanase,HPSE)可以诱导VEGF-C的产生进而促发淋巴管生成,进一步深化了淋巴管生成的研究.一些特异性强的淋巴管内皮标记物相继发现,如:VEGFR-3、LYVE-1、Prox1、D2-40等,也为研究淋巴管在肿瘤生物学中的作用提供了必要前提条件.研究甲状腺癌淋巴管生成和转移的分子发生机制,阐明淋巴管生成在甲状腺癌淋巴转移中的作用,将为甲状腺癌的分子靶向治疗和判断预后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作者:田亮;赵瑾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原发性胆囊癌的影像学诊断现状及进展

    原发性胆囊癌是胆道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由于早期缺乏特异性,患者就诊多属中晚期,影像学作为其检测的主要手段,已被临床广泛应用.现就影像学诊断胆囊癌的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吕校平;司芩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卡培他滨单药治疗老年晚期胃癌临床分析

    目的:观察卡培他滨单药治疗老年晚期胃癌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经病理确诊局部晚期或远处转移的老年晚期胃癌患者23例,应用卡培他滨单药化疗,剂量为 1000mg/m2,2次/日,连用14天,每3 周为1个周期.结果:共完成治疗87个周期,短1周期,长9个周期.16例可评价疗效,部分缓解(PR) 3例,稳定(SD)9例,进展(PD)4 例,有效率 18.8% ,疾病控制率75%.中位疾病进展时间(TTP) 5个月,中位总生存(OS)8个月,1年生存率22.7% .不良反应主要为胃肠道反应和手足综合征,大部分为Ⅰ-Ⅱ度,耐受良好.结论:卡培他滨单药治疗老年晚期胃癌近期疗效确切,依从性好,不良反应可耐受.

    作者:武晓楠;赵赟博;伍建宇;李琳;程刚;周美珍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人端粒酶催化亚单位和c-myc蛋白在胃癌及癌前病变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探讨人端粒酶催化亚单位(human telomerase catalytic subunit,hTERT) 和c-myc蛋白在胃癌和胃癌前病变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71例慢性胃炎和胃癌中hTERT和c-myc蛋白的表达,其中慢性胃炎伴萎缩者18例,伴肠化生者16例,伴中、重度不典型增生者16例,胃癌21例.结果: hTERT 和 c-myc蛋白的表达率在胃癌组织中均高于不典型增生、肠化生和萎缩性胃炎组织(P<0.05);在不典型增生组织中均显著高于肠化生、萎缩性胃炎组织(P<0.05);在肠化生组织中均显著高于萎缩性胃炎组织(P<0.05).hTERT蛋白表达率在c-myc蛋白阳性患者中显著高于c-myc蛋白阴性患者(P<0.01).结论: hTERT与c-myc蛋白在胃癌发生发展过程中,均可能发挥重要作用,对胃癌的发生、发展起促进作用,c-myc表达增加可能是胃黏膜上皮细胞端粒酶激活的重要机制之一.

    作者:滕小春;刘海峰;王国安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乳腺导管内癌超声声像图特征和临床病理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回顾性分析乳腺导管内癌常见超声表现,探讨导管内癌超声图像特征和临床病理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59例乳腺导管内癌(其中21例伴微浸润)超声检查结果,总结导管内癌常见超声声像图特征.根据病灶超声声像图特征,将全部病例分为超声肿块型和超声非肿块型2大类,研究这两类图像特征与患者钼靶、病理分级及ER、PR、CerbB-2 、P53、bcl-2表达的相关性.结果:59例导管内癌(DCIS)超声声像图表现多样,31例(52.5%)为肿块型,28例为非肿块型包括:11例(18.6%)导管扩张型,5例(8.5%)微小结节型,4例(6.8%)片状低弱回声型,2例(3.4%)仅见钙化而无其他图像改变,6例(10.2%)超声未见异常.超声肿块型DCIS通常钼靶也多表现为肿块影(67.7%), 超声非肿块型DCIS钼靶上以钙化为主要表现 (64.3%),组间分布有统计学差异(P<0.01).超声肿块型组中,高级别DCIS较少,占38.7%, ER、PR阳性率较高,为83.9%和77.4%;超声非肿块型组中,高级别DCIS较多,占67.9%(P=0.02),ER、PR阳性率较低,为53.6% (P=0.01)和46.4% (P=0.01),组间分布均有统计学差异.结论:超声非肿块组DCIS高级别比例和激素受体阴性表达明显高于超声肿块组.DCIS非肿块的超声声像图特征提示肿瘤高级别和激素受体阴性可能性大,间接预示肿瘤分化差、侵袭性强.超声非肿块型可能是DCIS预后不良的指标.

    作者:蒋蓓琦;贺其志;章华;庄志刚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涎腺淋巴上皮癌临床病理观察

    目的:探讨涎腺淋巴上皮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和鉴别诊断.方法: 对5例涎腺淋巴上皮癌的临床特征、组织学形态和免疫学表型进行观察.结果: 3例肿瘤发生于耳垂下,2例发生于下颌下区.临床主要表现为局部包块,活动度差,伴有疼痛.组织学特点为肿瘤细胞较大,多角形、卵圆形,细胞核泡状,肿瘤细胞呈片状、岛状、索条状,间质为成熟的淋巴细胞和浆细胞.免疫组化:5例肿瘤细胞CK(pan)、EMA、EBV均为(+);而S-100、CgA、CD68、LCA、Vimentin、SMA均为(-);间质细胞CD3、CD20、CD43均为部分 (+). 结论: 涎腺淋巴上皮癌非常少见,是一种分化差,但是预后尚可的肿瘤,确诊依赖组织学和免疫组化检测.手术广泛全切和术后辅助放疗是本病的佳治疗措施.

    作者:张伟;唐仁泉;刘媛媛;刘东威;张学义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MAPK信号通路与结直肠癌

    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调节不同的进程,包括增殖、分化以及凋亡.MAPK信号通路的异常与多种肿瘤或增殖性疾病密切相关.MAPK主要包括5条并行的通路:ERK1/2、JNK/SAPK、p38、ERK3/ERK4和ERK5.其中ERK-MAPK可以作为治疗靶向目标.本文阐述了ERK MAPK信号通路以及其失调与结直肠癌之间的关系.

    作者:徐伟丽;孙文广;马莺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葡萄胎恶变相关因素研究进展

    妊娠滋养细胞疾病(gestational trophoblastic diseases,GTD)起源于胎盘绒毛滋养细胞,包括葡萄胎(完全性葡萄胎及部分性葡萄胎)、侵蚀性葡萄胎、绒癌和胎盘部位滋养细胞肿瘤.葡萄胎为一种良性病变,其特点是绒毛间质水肿,外观呈许多水泡聚集状如葡萄.葡萄胎除有绒毛间质水肿形成水泡外,还有绒毛间质中心血管消失,滋养细胞增生活跃等变化.葡萄胎虽属良性病变,却具有生长活跃和潜在恶变的特点,约20%的完全性葡萄胎与4%的部分性葡萄胎会发展为侵蚀性葡萄胎或绒癌.在临床上判断葡萄胎清宫后是否发现恶变的主要依据是对HCG的监测,甚至是转移病灶的出现.发生恶变的葡萄胎与未恶变的葡萄胎在基因等分子水平上改变有什么不同.本文就新近研究发现的葡萄胎可能发生恶变的相关因素综述如下.

    作者:黄佳;潘玫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不同级别胃黏膜上皮内肿瘤和胃癌组织sFas/mFas mRNA表达比的改变及意义

    目的:研究Fas基因的两种拼接异构蛋白基因表达在胃黏膜瘤变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的变化,在基因水平上探讨Fas系统的表达与胃上皮组织瘤变及免疫逃逸形成的关系,评估胃镜下活检的胃黏膜组织进行Fas基因检测的临床价值和意义.方法: 采用半定量RT-PCR法,对胃镜下活检的30例正常胃黏膜组织,30例胃黏膜低级别上皮内肿瘤,20例高级别上皮内肿瘤和30例胃癌组织检测sFas/mFas mRNA表达比.结果: sFas/mFas mRNA表达比在正常胃黏膜组织为0.47±0.07,低级别上皮内肿瘤组织为0.55±0.05,高级别上皮内肿瘤组织为0.22±0.04,胃癌组织为0.19±0.03,正常胃黏膜上皮组织的sFas/mFas mRNA表达比低于低级别上皮内肿瘤(P<0.01),低级别上皮内肿瘤sFas/mFas mRNA表达比明显高于高级别上皮内肿瘤组(P<0.001),高级别上皮内肿瘤组表达明显高于胃癌(P<0.001).结论: 正常胃黏膜及瘤变胃黏膜组织Fas mRNA以可溶型Fas mRNA (sFas mRNA)为主,伴少量的膜型Fasm RNA (mFas mRNA),胃黏膜不同级别上皮内肿瘤和胃癌组织sFas/mFas表达比的强度各不相同,胃黏膜瘤变过程中的Fas基因表达形式具有可修饰性并伴有凋亡易感性的改变,胃镜下Fas基因表达形式的检测,有望指导临床在瘤变发生的早期,即免疫逃逸阶段这一基因水平上提早预知.

    作者:刘东屏;谢莹;汪旭;刘晓东;孙明军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康莱特注射液改善晚期肺癌患者恶液质症状(附42例)

    目的:观察康莱特注射液对晚期肺癌患者恶液质症状的改善作用.方法: 自2007年1月-2008年12月应用康莱特注射液治疗42例晚期肺癌患者,治疗前和治疗2周期后分别评价患者KPS评分、体重、外周血象及免疫功能.结果: 42例晚期肺癌伴有恶液质的患者中76.2%KPS评分提高,59.5%体重增加;患者在康莱特治疗后免疫功能得到提高(P<0.05),且外周血象无明显变化.结论:康莱特注射液可以改善晚期肺癌患者的恶液质症状,提高生存质量.

    作者:陈友云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趋化因子受体CXCR4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乳腺癌中趋化因子受体CXCR4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染色法检测乳腺癌、乳腺增生组织、及乳腺纤维腺瘤中CXCR4表达,分析CXCR4在乳腺癌中表达与患者淋巴结转移状态、Her2、PCNA关系.结果: CXCR4在乳腺癌组织中高表达,与乳腺增生组织及乳腺纤维腺瘤组织中表达有显著性差异,与患者淋巴结转移状态、Her2、PCNA密切相关.结论: CXCR4在乳腺癌中高表达,可以作为乳腺癌患者预后的一个指标,为寻找新的乳腺癌治疗靶点提供了依据.

    作者:李文仿;王耕;王明华;惠震;赵宗彬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颈清扫术后乳糜瘘和乳糜胸的诊断和治疗

    目的:探讨颈清扫术后颈乳糜瘘及乳糜胸的发生原因、治疗方法.方法:34颈部乳糜瘘者采用颈部加压包扎+负压引流,4例在保守治疗无效后,改为手术探查结扎瘘口或胸导管.2例乳糜胸行保守治疗,1例保守治疗无效开胸结扎胸导管.结果:34例颈部乳糜瘘采用颈部加压包扎+负压引流后,30例痊愈,4例失败后经手术治疗痊愈,平均愈合时间10.2天(3-15天).两例乳糜胸经保守治疗痊愈,1例保守治疗无效开胸结扎胸导管治愈.结论: 颈部乳糜瘘和乳糜胸是少见的淋巴结清扫术后并发症,大多可以保守治疗治愈.

    作者:田尤新;张建伟;刘勤江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放疗联合内生场热疗治疗骨转移瘤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放疗联合内生场热疗治疗骨转移瘤的疗效.方法:50例病理确诊的原发肿瘤且至少一处骨转移患者,分为单纯放疗组25例和放、热疗联合组25例.单纯放疗总剂量30Gy/10次,单次量3Gy,每周5次;放、热疗联合组加内生场热疗,温度控制范围41℃-43℃,每周3-5次,共7-10次,治疗结束后2周评价止痛疗效、活动能力和不良反应.结果:单纯放疗组25例疼痛患者完全缓解12例,部分缓解5例,有效率68.0%;放、热疗联合组24例疼痛患者完全缓解17例,部分缓解5例,有效率91.6%,两组间止痛疗效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单纯放疗组活动能力改善总有效率为75.0%;放、热疗联合组活动能力改善总有效率为100.0%,两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放、热疗联合组较单纯放疗组没有明显增加不良反应.结论:放疗联合内生场热疗治疗是一种治疗骨转移理想的方法,疗效优于单纯放疗.

    作者:陈宏;王永刚;丁云霞;林旭;张勇;纪华;康保国;刘跃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不同照射野三维适形放疗在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中的应用

    目的:分析不同照射野三维适形放疗在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08年6月收治的132例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资料,均行三维适形放疗,依据照射野的不同,分成3野组与5野组,常规分割进行照射,5次/周,DT60Gy-66Gy/30f-33f.观察两组患者近期疗效、V30、V20、V15、V10、V5等参数以及放射性肺炎的发生,并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患者之间近期疗效(CR+PR)、V20、放射性肺炎的发生均无差异(P>0.05);3野组V30、V15、V10高,而5野组V5较高,V30、V10、V5具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V15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采用3野或5野进行照射,效果相似.

    作者:孔亚梅;彭云武;李玉新;陈桂明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EMT与胚胎发育及肿瘤侵袭转移

    上皮-间质转化(EMT)是上皮细胞受到细胞外因子刺激后向间质细胞转化的现象.EMT作用于钙粘蛋白,破坏细胞间连接,并受多种生长因子与转录因子调节.在胚胎发育及肿瘤的侵袭与转移起到重要作用.

    作者:董经宇;李庆昌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肿瘤HSV-tk/GCV自杀基因治疗系统的增效策略

    HSV-tk/GCV系统是目前应用广泛的自杀基因治疗系统之一,其重要性日益上升.然而,许多缺陷严重限制了其应用广度和治疗效率.为满足更多领域的研究需要并实现临床治疗,科研人员投入了大量精力改善HSV-tk/GCV系统,增强其治疗效率.增效策略主要包括加强亲和性、提高表达水平、双自杀基因系统联合、诱发免疫系统协同作用、激活细胞周期、与其他肿瘤治疗方法相结合等.本文在阐明HSV-tk/GCV系统的自杀机理的基础上,分析了多种增效策略及效果,列举了应用领域并对未来发展作探讨.

    作者:刘稀逢;胡维新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现代肿瘤医学杂志

现代肿瘤医学杂志

主管:陕西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抗癌协会 陕西省抗癌协会 陕西省肿瘤防治研究所 陕西省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