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结直肠癌组织中肿瘤干细胞标志物CD44与周期蛋白p27关系及意义

王芙蓉;刘斌;苏勤军;钱震;杨艳丽;史敏

关键词:结直肠癌, CD44, p27, G0/G1, 肿瘤干细胞, 细胞周期, 周期蛋白
摘要:目的:了解结直肠癌组织中CD44、p27表达的关系.方法:采用组织芯片检测、免疫组织化学和双重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检测61例结直肠癌组织中CD44、p27的表达.结果:在结直肠癌组织中,CD44与p27蛋白的表达与病理分级无明显相关性,CD44+细胞数约占癌细胞数的0.1%-55%(30.9±19.29),p27+细胞数约占癌细胞数 0.1%-35%(20.9±12.21),p27 蛋白在癌组织中表达强弱不一,强阳性细胞(p27high)呈灶性或单个散在分布,约占癌细胞总数的0.1%-15%,CD44+细胞大多数p27-(90%以上),p27+的癌细胞也极少表达 CD44,CD44+/p27high占CD44+细胞数的0.1%-5%(3.12±1.18).结论:周期蛋白p27,G0/G1期(即静止期)细胞核含量高.本实验证实只有极少数CD44+细胞呈p27蛋白强阳性(p27high),CD44+/p27high的细胞多处于静止期,可能为肿瘤干细胞,p27分子可作为进一步筛选肿瘤干细胞的一个重要标记物.
现代肿瘤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Bag1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研究抗凋亡基因Bag1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因素和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对62例胃癌及11例正常胃组织中Bag1基因的表达进行检测.所有的病人均电话随访.结果:胃癌组织中Bag1阳性表达率为41.9% (26/62),显著高于胃正常组织的9.1% (1/11)(P<0.05); Bag1在胃癌中的表达与性别、年龄、肿瘤直径、肿瘤发生的部位、浸润深度无关(P>0.05),但与胃癌病理分级、有无淋巴结转移及预后密切相关(P<0.05).Bag1阳性的患者生存期短于阴性患者.结论:胃癌组织中存在不同水平Bag1基因的高表达,对胃癌的预后有重要意义.

    作者:杨继元;蔡志强;李军川;陈廷煊;陈铭;杜伟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全脑全脊髓放疗不同照射方式的疗效

    目的:回顾性分析不同照射方式下全脑全脊髓放疗对生殖细胞瘤及髓母细胞瘤的疗效,并探讨佳放疗方法.方法:1999年8月至2010年2月本院收治的42例中枢神经系统肿瘤患者行术后全脑全脊髓放疗,放疗方式分为标准全脑全脊髓照射(连续照射)和分段照射(先全脑后全脊髓)两种类型,观察不同照射方式的近期疗效、不良反应、血液学毒性、远期疗效以及复发情况.结果:42例患者经全中枢照射治疗达完全缓解(complete response,CR)者32例.不同照射方式有一定差异,分段照射延长了疗程且不良反应较多,随访显示复发率高于连续照射组,分段照射并未使患者得到明显的生存获益.结论:术后全脑全脊髓放疗对生殖细胞瘤及髓母细胞瘤疗效较好,与以往文献资料相比,可明显提高治愈率及生存期.从佳照射方式角度出发,分段照射延长疗程,且复发率高,仍以连续照射为佳.

    作者:付学海;石梅;肖锋;王建华;许林;龙小丽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产甲胎蛋白的胃癌2例报告

    产甲胎蛋白胃癌(AFPGC)是指患者血清和癌组织中含有大量甲胎蛋白的胃癌.报道多的是胃的肝样腺癌,但并非产甲胎蛋白的胃癌均为肝样腺癌,甲胎蛋白(AFP)是一种特异性癌标志物,在胚胎发育时期由胚肝及卵黄囊合成的一种糖蛋白,临床上广泛应用于肝细胞肝癌和卵黄囊肿瘤的诊断,近来研究发现其他内胚层肿瘤也有AFP产生,如胃癌、肠癌、胰腺癌、胆囊癌、乳腺癌,其中胃癌相对多见[1-2].

    作者:化春蓉;黄建国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康艾联合顺铂加长春瑞宾化疗方案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Meta分析

    目的:系统地评价中药康艾注射液联合顺铂加长春瑞宾(Navelbine and Eisplatin,NP)化疗方案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时间从各数据库建库至2010年12月;同时辅助其他检索,纳入康艾联合顺铂加长春瑞宾化疗方案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随机对照试验(RCTs).两名评价者独立评价纳入研究的质量并提取资料,并用RevMan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10篇RCTs(649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单纯NP化疗方案相比,康艾注射液联合NP化疗方案可以提高临床应答率,改善患者的近期疗效,提高生活质量,减少患者临床症状,在降低血液学毒性方面,对白细胞作用明显,同时降低恶心呕吐的发生.结论:康艾联合顺铂加长春瑞宾化疗方案治疗非小细胞肺癌,可提高NSCLC治疗的近期疗效和患者生活质量、改善骨髓抑制,并降低化疗所产生的不良反应,可以作为化疗的辅助用药.

    作者:何曦冉;王权;姜雷;田金徽;顾静;曹慧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甲状腺微小癌的诊断及治疗

    目的:总结甲状腺微小癌的诊断及治疗经验.方法:分析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手术治疗的85例甲状腺微小癌的临床资料.结果:超声波检查在甲状腺微小癌的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CT MRI及核素扫描对甲状腺微小癌的诊断作用有限,超声检查发现有特征性改变者,应尽量手术治疗.结论:B超检查显示的特征基本上能使大部分病例得到早期诊断,外科手术是甲状腺微小癌首选的治疗方法.

    作者:祝志川;张喜平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原发性肝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预后多因素分析

    目的:分析影响TACE预后的主要因素.方法:收集120例资料完整的原发性肝癌患者,对各变量进行单因素分析,再用多因素Cox逐步回归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与预后有关的有治疗次数、肿瘤类型、门脉癌栓、碘油沉积类型、肿瘤缩小率、肝癌分期(BCLC);多因素分析与预后相关的有显著意义的因素变量为治疗次数、肿瘤类型、门脉癌栓、肿瘤缩小率.结论:肝功能允许的情况下,多次治疗可以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小肝癌患者中位生存时间明显高于结节型、块型及巨块型;门脉癌栓为预后危险性因素,门脉主干癌栓患者中位生存时间明显降低;PR患者中位生存时间明显延长.

    作者:商春雨;苏洪英;刘静;韩向军;徐克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多药耐药基因及其表达产物对非小细胞肺癌化疗疗效影响的Meta分析

    目的:应用循证医学方法评价多药耐药基因及其表达产物对非小细胞肺癌化疗疗效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1990 - 2010)及MEDLINE(1990 - 2010),纳入有关MDR1/P-gp表对非小细胞肺癌化疗疗效影响的随机对照试验组,对纳入的文献进行质量评分,并提取有效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共检索出相关文献176篇,经过层层筛选,有8个符合标准的研究被纳入,合计301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MDR1/P-gp(+)与MDR1/P-gp(-)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相 比,MDR1/P-gp(+)可降低化疗疗效,其OR为0.16(95%CI 0.05 - 0.47),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进而对纳入的研究进行分层分析后发现,研究质量评分≥8分的研究Meta分析结果显示优势比OR=0.11(95%CI 0.02-0.78),P=0.03;研究质量评分<8分的研究Meta分析结果显示优势比OR=0.18(95%CI 0.08-0.38),P<0.0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目前研究表明MDR1/P-gp表达阳性患者的化疗疗效优于MDR1/P-gp表达阴性的患者.

    作者:韩冰;马列;赵明静;毛世涛;王笑歌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榄香烯治疗恶性胸水的临床研究

    目的:比较榄香烯和顺铂胸腔内注入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依照入选标准,选择各种恶性肿瘤所致胸腔积液患者50例.榄香烯组:尽量放尽胸水后,胸腔内注入榄香烯,每次300-400mg,同时注入利多卡因200mg,庆大霉素8万U,每周1次,治疗4周;顺铂组:方法同上,胸腔内注射顺铂80-100mg,同时静脉水化,每周1次,治疗4周.用药后每周复查彩超、肝、肾功能、血常规一次,同时记录不良反应.结果:50例均可评价疗效.榄香烯组完全缓解10例(41.67%),部分缓解11例(45.83%),无效3例(12.5%),有效率87.5 %;顺铂组完全缓解6例( 23.08% ),部分缓解 10例(38.46%),无效10例(38.46%),有效率61.54%.不良反应两组治疗后未发现肝、肾功能、血常规有异常改变.结论:榄香烯组总有效率为87.5%,明显高于顺铂组的61.54%(P<0.05).榄香烯对肝肾功能及造血系统无不良反应,用药后的不良反应明显小于顺铂,两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

    作者:齐瑾;郑玉军;王明吉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谷氨酰胺和生长激素与短肠患者肠功能恢复(附1例报道)

    小肠次全切除通常导致患者营养吸收障碍.在没有肠外营养的条件下,此类患者的长期生存依赖于肠道功能的恢复,即残留小肠的吸收功能的增强.一名56岁男性患者因肠系膜反复自发出血,先后行3次手术治疗,终导致小肠次全切除并全结肠切除.第3次手术后,在肠外营养的基础上,给予生长激素和L-谷氨酰胺治疗.治疗1个月,患者完全脱离肠外营养.术后1年,患者体重增加7kg.实验室检测血红蛋白浓度112g/L,白蛋白36.8g/L.此病例提示我们在全结肠切除的情况下,120cm残留回肠可以满足患者的营养需求.生长激素和L-谷氨酰胺的应用可以促进残留回肠吸收功能的恢复.

    作者:高珲;何显力;乔庆;吴涛;徐根强;包国强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食管间质瘤的诊断和治疗

    目的:探讨食管间质瘤临床特征及诊治方法.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诊治的1例及国内1994年-2010年报道的23例食管间质瘤的临床资料.结果:共24例,男14例,女10例;12-74岁,平均50.30岁;以食管梗阻为主要临床表现.恶性间质瘤16例,良性间质瘤7例,交界性1例;手术切除21例.平均随访14个月,死亡1例,无复发.结论:食管间质瘤较少见,确诊依赖病理免疫组化,手术是首选治疗方法.

    作者:郭亚鹏;邝世晏;曾新艳;李轶君;康强;刘黄华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白头翁醇提物抗荷瘤鼠肿瘤血管生成作用的实验研究

    目的:研究白头翁醇提物对昆明小鼠H22肝癌细胞皮下移植瘤的抗血管生成作用.方法:建立鼠H22肝癌细胞小鼠皮下移植瘤模型,给予不同剂量白头翁醇提物灌胃治疗,连续用药10天后,观察用药后肿瘤的大小,计算瘤重抑制率并测定肿瘤微血管密度(MVD).结果:20g/kg白头翁醇提物对小鼠H22细胞皮E移植瘤作用后瘤重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10g/kg、20g/kg白头翁醇提物对小鼠H22细胞皮下移植瘤治疗后的微血管计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值分别为0.037、0.01).结论:白头翁醇提物对荷瘤鼠H22肝癌移植瘤具有抗肿瘤作用,其作用机理可能与抗肿瘤血管生成作用有关.

    作者:朱丽晶;钱晓萍;李敏;胡静;刘宝瑞;禹立霞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Lupeol及其衍生/修饰物对肝癌细胞增殖影响的研究

    目的:探讨lupeol及其结构改造后衍生/修饰物对肝癌细胞HepG2和SMMC7721细胞增殖的作用.方法:对lupeol进行化学结构修饰,然后应用MTT方法检测lupeol及其衍生/修饰物对HepG2和SMMC7721细胞增殖的作用.结果:MTT数据显示,lupeol及其衍生/修饰物均能抑制HepG2和SMMC7721细胞增殖,并且具有浓度依赖性.Lupeol、H1、T1和T2的IC50分别为40 μmol/L -50 μmol/L、约120 μmol/L、约50 μmol/L和70 μmol/L -80 μmol/L.结论:lupeol结构改造后,并没有提高其对肝细胞肝癌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

    作者:刘芬;何艳;李云森;朱永明;刘海燕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常用诊断标准比较

    目的:描述3种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诊断标准:国内诊断标准、WHO2008年诊断标准和BCSH诊断标准,并比较3种诊断标准的敏感性及特异性.方法:统计50例近期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就诊以红细胞增多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例,自就诊以来相关信息,根据病史及临床疗效将患者分组,将此结果与3种诊断标准得出的结果进行对比.结果:在纳入分析范围的45例患者中,根据病史及临床疗效将35例诊断为PV,其余10例为继发性红细胞增多.将国内诊断标准、WHO诊断标准及BCSH诊断标准分别与临床诊断结果对比,得到3种诊断标准的敏感性分别为51.43%、85.71%和91.43%,特异性分别为100%、70%和90%.结论:JAK2V617F基因突变在PV诊断中有重要地位.在JAK2V617F基因突变阴性的情况下,BCSH诊断标准较为精准;而当JAK2V617F基因突变阳性时,单纯依靠BCSH或WHO诊断标准会造成特异性降低,需要综合参考血小板、中性粒细胞计数和血清Epo水平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特异性.

    作者:张旻昱;胡延平;陈芳;张男;王韫秀;崔丽芬;张振忠;张继红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围化疗期恶性肿瘤患者的营养状况分析

    目的:运用简易营养评定法对围化疗期恶性肿瘤患者病人进行营养评估,以了解患者化疗前后营养不良变化,为营养支持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前后进行人体测量和相关的生化检查,用简易营养评定对其营养状况作综合评价,并对不同性别、病期之间的营养不良发生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化疗后用淋巴细胞判断的营养不良发生率显著增高,Ⅳ期病人在营养不良发生率也明显增加.结论: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以淋巴细胞判定的营养不良发生率增高,Ⅳ期病人的营养不良改变为显著.

    作者:李向林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RT-PCR法检测尿脱落细胞中XIAP的表达在膀胱癌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比较膀胱癌患者尿液脱落细胞中XIAP表达的RT-PCR检测法和常规尿脱落细胞病理学检测在膀胱癌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技术( RT-PCR) 检测51例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尿液脱落细胞中XIAP-mRNA的表达,同时行常规尿脱落细胞病理学检测,20例非肿瘤人员作为对照组.结果:实验组51例尿脱落细胞XIAP-mRNA RT-PCR检测阳性27例(53%),尿脱落细胞学病理学检测阳性12例(24%),对照组20例尿脱落细胞XIAP-mRNA检测阳性1例(5.0%),对照组尿脱落细胞病理学检测阳性0例(0%).实验组RT-PCR检测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尿脱落细胞中XIAP表达的敏感性高于尿脱落细胞病理学检测,差异有极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RT-PCR检测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尿中XIAP表达的敏感性显著高于非肿瘤对照组,差异有极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尿脱落细胞中XIAP表达的RT-PCR检测法较常规尿脱落细胞病理学检测更敏感,临床上作为膀胱癌的筛选方法,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作者:杨光天;赵海岩;温峰;杨晋;刘毅;方毅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Hyper-CVAD/MA方案治疗15例高度侵袭性非霍奇金淋巴瘤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Hyper-CVAD/MA方案治疗高度侵袭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对15 例高度侵袭性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采用Hyper-CVAD /MA方案治疗:Hyper-CVAD方案:环磷酰胺300 mg/m2 静脉注射,每日两次,d1-d3;长春新碱1.4mg/m2,静脉注射,d4、d11;吡柔比星50mg/m2,静脉输注,d4;地塞米松40mg,静脉滴注d1-d4、d11-d14.MA方案:氨甲喋呤1.0g/m2,持续静脉滴注24h,d1;阿糖胞苷1.0g/m2,静脉滴注,每12小时1次,d2-3.结果:15例患者中,总有效率为73.3%,其中CR 7例(46.7%),PR 4例(26.6%),随访1年无进展生存率(PFS)为66.7%,1年总生存率(OS)为80.0%.不良反应主要为化疗相关的骨髓抑制.结论:Hyper-CVAD/MA方案治疗高度侵袭性非霍奇金淋巴瘤近期疗效满意,治疗相关不良反应易于控制.

    作者:曹永峰;宋诸臣;徐小红;杨磊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恶性肿瘤肝转移致顽固性低血糖症3例并文献复习

    1 临床资料及治疗患者1,男,75岁,2010年8月17日临床确诊为贲门溃疡型中分化腺癌Ⅳ期,双肺、肝脏、腹壁转移,并伴有左侧锁骨上淋巴结及腹腔淋巴结转移.根据NCCN指南,于2010年8月19日-2010年10月18日在我科行多西紫杉醇+奥沙利铂+亚叶酸钙+5-氟尿嘧啶方案化疗4个周期,2010年11月3日经影像学检查并根据RECISIT标准行疗效评价为病情进展.

    作者:肖敏;刘宝瑞;邹征云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磁共振成像在子宫内膜癌术前分期及肌层浸润深度判定中的作用(依照新修订的FIGO分期系统)

    目的:评价在新修订的FIGO分期系统下,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在子宫内膜癌术前分期及肌层浸润深度判定中的作用.方法:对36例子宫内膜癌进行术前MRI分期和肌层浸润深度判定,并与手术病理分期对照.结果:MRI术前分期诊断准确率为91.7%(33/36).MRI诊断无肌层侵犯、浅肌层侵犯和深肌层侵犯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率分别为50%、85.7%、77.8%;84.4%、76.5%、80.6%;80.0%、100%、94.4%.MRI区分Ⅰa期(无肌层侵犯和浅肌层侵犯)和Ⅰb期(深肌层浸润)的诊断准确率为94.4%(34/36).结论:MRI对子宫内膜癌术前分期及肌层浸润深度的判断准确率较高,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作者:李雪丹;佟晓光;刘屹;任克;徐荣天;徐克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多西他赛联合奥沙利铂治疗晚期胃癌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多西他赛、奥沙利铂联合方案治疗晚期胃癌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经病理证实的晚期胃癌患者26例,采用多西他赛联合奥沙利铂,治疗2-4个周期.按照RECIST标准和WHO毒性反应分级标准,分别评价疗效和毒性.结果:26例晚期胃癌患者中,获得CR 0例,PR 8例,SD 12例,PD 6例,总有效率30.8%,疾病控制率76.9%;中位TTP 6.3个月,中位总生存10.7个月,毒性反应主要为血液学毒性、消化道反应和神经毒性等.结论:多西他赛、奥沙利铂联合方案治疗晚期胃癌的客观疗效高,安全性好.

    作者:李晓琴;姬发祥;林明哲;马金华;李豪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TNF-α对三维立体培养的肺癌H460细胞MMP-2和MMP-9表达的影响

    目的:研究肿瘤坏死因子-α对三维立体培养中的肺癌H460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MMP-9表达的影响.方法:在天然活性Ⅰ型胶原中建立肺癌H460细胞三维立体培养模型,分为干预组和空白对照组,干预组加入肿瘤坏死因子-α,明胶酶谱法测定各组培养基中MMP-2、MMP-9的表达,采用Bergman法测定其中的羟脯氨酸含量,计算胶原降解量.结果:在肺癌H460细胞三维立体培养模型中,肿瘤坏死因子-α干预组MMP-2、MMP-9的表达高于空白对照组,胶原降解量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结论:肿瘤坏死因子-α能上调MMP-2、MMP-9的表达,从而促进肺癌的侵袭与转移.

    作者:李继东;朱运奎;肖永久;薛庆亮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现代肿瘤医学杂志

现代肿瘤医学杂志

主管:陕西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抗癌协会 陕西省抗癌协会 陕西省肿瘤防治研究所 陕西省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