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间质干细胞乳腺癌治疗的新靶点

赵志正;林洪生

关键词:间质干细胞, 乳腺癌, 治疗, 新靶点
摘要:间质干细胞是多能成体干细胞,可靶向趋化到达肿瘤靶病灶和转移灶.实验证明间质干细胞可促进肿瘤的恶性行为,表现为恶性增殖,转移和复发,并积极参与血管形成,提供免疫保护.现就其在乳腺癌中的研究做一综述.
现代肿瘤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5-脂氧合酶抑制剂齐留通抑制二乙基亚硝胺诱导大鼠肝细胞癌形成的实验研究

    目的:研究5-脂氧合酶(5-lipoxygenase,5-LOX)在原发性肝癌中的表达及其抑制剂齐留通对肝癌的影响和机制.方法:实验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5)、模型组(n=8)及齐留通组(n=8).HE染色观察肝癌病理图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5-LOX蛋白,M2型丙酮酸激酶(M2-PK)与细胞角蛋白19(CK19)的表达,RT-PCR检测肝组织5-LOX的表达,TUNEL检测肝癌细胞凋亡.结果:二乙基亚硝胺(DEN)可以诱导大鼠肝癌模型形成.模型组大鼠肝脏可见中等强度5-LOX的蛋白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增强(P<0.01),而齐留通组5-LOX的表达较模型组明显降低(P<0.01).免疫组织化学检测M2-PK 在对照组阴性表达,模型组大鼠中等强度表达(P<0.01),齐留通组弱表达,较模型组差异显著(P<0.05).CK19在对照组大鼠中阴性表达,模型组大鼠较强表达(P<0.01),齐留通组中等表达,较模型组差异显著(P<0.01).对照组可检测出5-脂氧合酶mRNA的表达,但明显低于模型组,差异显著(P<0.01);齐留通组的表达介于二者之间,与模型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1).TUNEL法检测对照组几乎未见凋亡细胞,模型组大鼠肝脏仅见少数肝癌细胞阳性表达(30%-50%),而齐留通治疗组大鼠肝脏见大量肝癌细胞阳性表达(70%-80%),与模型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DEN诱发的大鼠原发性肝癌存在5-脂氧合酶表达,5-脂氧合酶抑制剂可防治DEN诱发的大鼠原发性肝癌的形成,其机制与诱导肝癌细胞凋亡相关.

    作者:邓君健;徐细明;郭红庭;向淼;吴耀贵;戈伟;张一桥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MG132和DDP联合应用诱导Hep-2喉癌细胞凋亡及机制的研究

    目的:研究蛋白酶体抑制剂MG132与顺铂(DDP)联合应用对Hep-2喉癌细胞凋亡的影响,同时观察细胞中凋亡相关蛋白Bcl-2、Bad表达水平的变化.方法:体外培养Hep-2细胞分别暴露于MG132、DDP或者MG132和DDP,24h后流式细胞术(FCW)检测Hep-2细胞的凋亡率,Western blot方法测定Hep-2细胞中Bcl-2和Bad两种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MG132和DDP联合用药24h后Hep-2细胞凋亡率较单独应用MG132、DDP显著增加.Western blot结果显示联合用药组较单独用药组Hep-2细胞中Bcl-2的表达显著减少,而Bad的表达显著增加.结论:MG132 联合DDP可能通过降低Bcl-2同时增强Bad的表达而进一步诱导Hep-2细胞的凋亡.可以认为MG132能增强DDP诱导Hep-2细胞凋亡的作用.

    作者:张学文;朱逸;钮洪艳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巴西蜂胶抗大鼠急性放射性肝损伤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巴西蜂胶对30Gy 高能X线上腹部照射后大鼠急性放射性肝损伤的防护作用.方法: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4组:A组(生理盐水+假放疗组);B组(蜂胶+假放疗组);C组(蜂胶+放疗组);D组(生理盐水+放疗组).实验大鼠接受高能X线上腹部照射30Gy,并于照射后4天采血、处死,观察大鼠肝细胞凋亡情况、肝脏病理改变,检测血清ALT、AST水平变化,观察肝脏组织的SOD、GSH活性变化.结果:C组与D组比较,大鼠肝细胞凋亡指数、血清ALT、AST水平显著降低,病理损伤减轻,肝脏组织中SOD、GSH均显著增高(P<0.05).结论:巴西蜂胶可清除自由基,减少辐射所致肝细胞凋亡,进而对急性放射性肝损伤起一定的防护作用.

    作者:冯玮;楚建军;余磊;张福正;李莉华;王中焕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三维适形放射治疗联合卡莫氟治疗老年食管癌的临床观察

    目的:研究三维适形放射治疗联合卡莫氟治疗老年食管癌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130例老年食管癌患者随机分为放疗组65例和放化组65例,两组均采用三维适形放射治疗.放化组于放疗的当天给予卡莫氟150mg 3次每日至放疗结束.结果:放疗组和放化组的1、3、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52.3%、23.1%、10.8%和58.5%、38.5%、24.6% (P=0.033);放疗组和放化组的1、3和5年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47.7%、15.4%、3.1%和52.3%、27.7%、15.4% (P=0.007 );放疗组和放化组的5年局部复发率为 64.6%和44.6%(P=0.022);放化组的急性反应高于单放组,分别为46.1%和32.3%,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1);两组的晚期副反应无明显差异(P=0.366).结论:三维适形放射治疗联合卡莫氟可以提高老年食管癌的总生存率和无复发生存率,不良反应轻微.

    作者:李涛;朱卫国;韩济华;于长华;周锡垒;张晓晔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42例早期乳腺癌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早期乳腺癌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方法.方法:对我院自2007年4月-2009年10月42例有完整临床资料的早期乳腺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2例早期乳腺癌:T0期癌17例,微小癌25例.早期乳腺癌DR诊断出T0癌15例,微小癌18例,彩超诊断出T0癌12例,微小癌17例.结论:对于有乳腺癌高危因素和或有乳腺异常表现的患者采取乳腺DR及彩超联合检查能提高早期乳腺癌诊断率.

    作者:周新颖;崔庆贵;沈静侠;魏彬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直肠癌Miles术两种结肠造口对生活质量的研究

    目的:通过对直肠癌Miles术中肠造口选择不同造口部位方法,探讨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高的术式.方法:分析结肠自平髂前上脊连线经左腹直肌和采用左髂前上棘至脐连线中外1/3处的造口两种术式,采用问卷调查对结肠造口术后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经腹直肌造口术式生活质量优于对照组.结论:直肠癌Miles术经左腹直肌造口术能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作者:吕澎彪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维甲酸诱导甲状腺滤泡状癌FIE-133细胞凋亡前后的蛋白质差异表达

    目的:建立双向电泳和质谱技术探索维甲酸诱导甲状腺滤泡状癌凋亡的蛋白差异表达,为肿瘤治疗提供分子生物学证据.方法:无菌的含10%胎牛血清1640培养基培养甲状腺滤泡状癌细胞株FIE-133,分为正常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用维甲酸刺激24小时共同培养,提取对照组和实验组全蛋白,双向电泳分离蛋白质,采用PDQuest2-DE软件分析两组间差异表达的蛋白质斑点,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串联质谱进行鉴定.结果:双向电泳图谱显示:实验组(维甲酸刺激组)与对照组的蛋白组存在显著性差异,质谱初步鉴定了5种主要蛋白.结论:双向电泳和质谱鉴定技术可以有效分离和分析维甲酸诱导甲状腺滤泡状癌FIE-133细胞凋亡的蛋白差异表达,为探索维甲酸治疗甲状腺滤泡状癌提供分子生物学的证据.

    作者:薛晓婕;刘佳佳;汪宏良;翟中良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曲古菌素A对人结肠癌HCT-116细胞的作用及分子机制

    目的:观察曲古菌素A对人结肠癌HCT-116细胞的作用.方法:采用不同浓度曲古菌素A (75、150、300、600ng/ml)分别处理人结肠癌HCT-116细胞,CCK8法检测其对细胞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和凋亡的变化;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细胞周期相关基因CyclinD1和DMTF1的表达.结果:曲古菌素A (75、150、300、600ng/ml) 组的细胞抑制率在24h、48h、72h分别为 (11.88±1.7、24.17±1.40、37.32±1.85)%、(21.00±1.45、31.22±2.10、54.94±1.71)%、(37.69±2.67、43.86±3.20、71.93±5.79)%和(51.90±2.60、61.80±4.90、87.93±5.39)%,不同浓度的曲古菌素A组细胞抑制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不同浓度的曲古菌素A组细胞抑制率比较也有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浓度的曲古菌素A作用48h后细胞以G0期居多,细胞阻滞在G0/G1→S期.不同浓度的曲古菌素A作用细胞48h后,凋亡率分别为(4.6±0.55)%、(37.06±7.89)%、(65.53±5.55)%、(75.93±3.28)%,各曲古菌素A组细胞凋亡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蛋白免疫印迹法显示曲古菌素A可下调CyclinD1表达、上调DMTF1表达.结论:曲古菌素A可明显抑制结肠癌HCT-116细胞增殖,其机制可能与调控细胞周期相关基因CyclinD1和DMTF1的表达、阻滞细胞周期、诱导细胞凋亡等有关.

    作者:张玲;陈卫昌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芹菜素对人结肠癌细胞株SW480体外侵袭能力的抑制作用

    目的:观测芹菜素对大肠癌细胞株SW480体外侵袭、粘附和运动能力的影响.方法:人工重组基底膜技术观察药物对细胞侵袭、运动和粘附的影响.结果:芹菜素处理后SW480细胞的侵袭、运动及粘附能力下降,并呈时间和剂量依赖性.结论:芹菜素多个层面抑制SW480细胞的侵袭、运动和粘附.

    作者:孟勇;李华;马清涌;林增海;吴华涛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椎管内肠源性囊肿的MR表现椎管内肠源性囊肿的MR表现

    目的:探讨椎管内肠源性囊肿的MRI表现及其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椎管内肠源性囊肿的临床和MRI资料.所有病例均行MRI平扫,8例行MRI增强扫描.结果:12例均位于椎管内髓外硬膜下脊髓腹侧,4例病变位于颈段,5例位于颈胸段交界处,3例位于上段胸椎.T1WI图像上,10例囊肿呈低信号,其中4例与脑脊液信号相似,为均质低信号,6例略高于脑脊液信号;2例呈与脊髓等信号.T2WI图像上,囊肿均呈高信号,其中5例与脑脊液信号相似,呈均质高信号,7例呈明显高于脑脊液信号.8例行MR增强扫描,囊壁及囊液均未见强化.结论:肠源性囊肿在MR图像上具有一定的形态及信号特点,对于术前正确诊断具有一定意义.

    作者:薛久华;李涛;张秋丽;Netra Rana;牛晨;张明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恶性胸腹水中肿瘤细胞BRCA1和β-tubulin Ⅲ的表达与多西紫杉醇药物敏感性的关系

    目的:疗效相关分子生物标记的探索是实现个体化治疗的关键所在.由于肿瘤原发灶与转移灶肿瘤细胞在分子水平的显著差异及转移性恶性肿瘤的难治性,本研究旨在探索肿瘤特殊转移灶即恶性胸/腹水中肿瘤细胞的BRCA1和β- tubulin Ⅲ mRNA表达水平与多西紫杉醇(TXT)药物敏感性的关系.方法:前瞻性地收集41例进展期肿瘤的恶性胸水/腹水,分离肿瘤细胞后ATP-TCA方法检测TXT敏感性;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的BRCA1和β- tubulin Ⅲ mRNA表达.结果: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P=0.008)和胃癌组(P=0.032)的恶性胸/腹腔积液中肿瘤细胞的BRCA1 mRNA表达与TXT体外药物敏感正相关.β- tubulin Ⅲ mRNA 表达仅在NSCLC患者的恶性胸腔积液中肿瘤细胞与TXT药物敏感负相关(P= 0.022).联合检测BRCA1和β- tubulin Ⅲ对于TXT药物敏感性的预测没有交互作用(P>0.05).结论:在NSCLC和/或胃癌患者的恶性胸/腹腔积液中,BRCA1和β- tubulin Ⅲ表达与TXT敏感性相关且前者可能比后者更有意义.对于伴有恶性积液的进展期NSCLC和/或胃癌患者,恶性积液有可能成为一合适的标本进行分子生物标记的检测.

    作者:王立峰;张微;钱晓萍;胡静;禹立霞;邹征云;胡文静;刘宝瑞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肝癌模型大鼠内侧前额叶皮层GABA能中间神经元电活动变化

    目的:研究肝癌模型大鼠内侧前额叶皮层(mPFC)GABA能中间神经元放电频率和放电形式的变化.方法:应用在体细胞外电生理学记录的方法观察肝癌模型大鼠mPFC GABA能中间神经元自发电活动的变化.结果:肝癌模型大鼠GABA能中间神经元的放电频率明显增加(P<0.01),使其从(5.56±0.66)Hz增至(9.24±0.53)Hz,放电形式趋向爆发(P<0.01).结论:肝癌对大鼠mPFC GABA能中间神经元的电活动影响明显.

    作者:王爽;赵征;王军;马莹;苗长青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急性白血病合并静脉血栓栓塞症9例分析

    目的:提高对急性白血病患者完全缓解后出现静脉血栓的认识.方法:分析临床诊断急性白血病患者诱导缓解过程中出现9例静脉血栓的资料.结果:9例急性白血病化疗中和骨髓缓解期继发血栓形成,予低分子肝素治疗后血栓无加重,无出血现象.结论:对于急性白血病患者诱导和诱导缓解后要高度注意血栓的发生,血栓形成后予以低分子肝素钙治疗是安全的.

    作者:刘宇宏;曹慧琴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术中动脉灌注化疗联合腹腔灌注化疗对胃癌患者预后的影响

    目的:探究术中动脉灌注化疗(intraoperation artery infusion chemotherapy,IAIC)联合腹腔灌注化疗对胃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筛选2006年3 月-2007年9月就诊于我科的91例年龄≤75岁的胃癌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47例)和对照组(44例).实验组术中经瘤体的主要供血动脉及腹腔共给予5-氟尿嘧啶1000mg及丝裂霉素10mg,对照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后单纯行常规手术切除,术后两组患者均给予FAP方案(5-氟尿嘧啶600mg/m 2d1 、丝裂霉素30mg/m2 d1 、顺铂20mg/m2 d1-5)化疗,总疗程4-6次.结果:实验组1年、2年、3年生存率分别为89.36%、76.09%、58.70%.3年局部复发率、腹腔转移率、肝脏转移率分别为26.09%、15.22%、21.74%.对照组1年、2年、3年生存率分别为90.91%、60.47%、32.56%.3年局部复发率、腹腔转移率、肝脏转移率分别为46.51%、25.58%、18.60%.中位生存时间实验组为36个月,而对照组为27个月.两组间3年腹腔转移率差异较大,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3年生存率及局部复发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中动脉灌注联合腹腔灌注5-氟尿嘧啶及丝裂霉素,可有效提高患者的远期生存率,同时降低局部复发率.并对腹腔转移率的降低可能有意义.

    作者:程飞;王天宝;杜宁;孙向飞;任宏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食管癌切除术后胸胃瘘3例分析

    目的:探讨食管癌切除术后胸胃瘘发生的高危因素及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2010年间3例食管癌切除术后胸胃瘘患者的临床资料.3例患者均施行保守治疗,包括禁食,持续胃肠减压,保持胃液引流通畅;抑酸;抗感染;保持胸腔引流通畅,行持续低负压吸引,胸腔灌洗;肠内外营养.结果:患者均瘘口愈合,可进普通饮食.结论:本组3例食管癌切除术后胸胃瘘发生的原因分别为闭合胃残端后未行浆肌层包埋,胃壁缝线过紧过密,局部胃组织缺血坏死穿孔以及颈部吻合致使胃张力过高所致,经保守治疗效果满意.

    作者:游永浩;刘荣婷;赵迪;齐同谦;李鸣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归脾汤加味治疗化疗诱发的难治性骨髓抑制32例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归脾汤加味治疗化疗诱发的难治性骨髓抑制的疗效.方法:采用开放、非对照方法,归脾汤加味治疗每天1剂,3天1疗程,每疗程根据病情变化适当调整方药,共2-5疗程.结果:经6-15天治疗,32例白细胞减少患者治愈12例、好转15例、轻微好转1例、稳定1例,有效率84%,起效时间6-15天,平均10.6天好转、12.8天治愈.11例血小板减少患者治愈1例、好转8例、轻微好转1例、稳定1例,有效率82%,起效时间6-15天,平均12.1天好转,1例患者15天治愈.结论:归脾汤加味可以较为满意地治疗化疗诱发的难治性骨髓抑制.

    作者:张燕军;崔大江;雷宝霞;苏智祥;吴兴树;狄灵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乳腺癌术后TC方案辅助化疗的不良反应观察

    目的:研究TC方案(多西紫杉醇75mg/m2,d1+环磷酰胺600mg/m2,d1)在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中的近期不良反应.方法:84例乳腺癌患者,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St Gallen复发风险分级为中危,术后给予TC方案辅助化疗,每3周1周期,共4周期,观察近期不良反应.结果:TC方案的主要不良反应为粒细胞减少,其次为恶心呕吐.无心脏毒性、过敏反应发生.<65岁与≥65岁的患者相比,粒缺性发热的发生率、减量化疗率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65岁的患者可以耐受标准剂量的TC方案辅助化疗,而≥65岁的患者则需预防性应用G-CSF或化疗减量.

    作者:宋玲琴;何建军;王西京;张淑群;梁亮;张寅斌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SPECT/CT在大剂量131I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中的临床价值

    目的:探讨大剂量131I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后131I -SPECT/CT断层融合显像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008年1月-2010年3月本院221例次术后分化型甲状腺癌大剂量131I治疗后4-7天行131I全身扫描和病灶部位的131I -SPECT断层加同机CT融合显像,探讨断层融合显像的特点和临床价值.结果:断层融合显像能够获得直观的断层融合显像和三维立体图像,发现颈部转移淋巴节部位更准确、直观,更容易区分术后残余甲状腺与转移淋巴结;发现更多的病灶及更准确的判断病变部位;准确鉴别病灶和生理显影或污染;定位CT可以发现无摄碘功能的病灶.结论:大剂量131I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后行131I -SPET/CT断层融合显像检测131I在体内的分布,从而进行特异性诊断及疗效检测,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邓群力;莫逸;石峰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Survivin在人胃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的关系

    目的:研究Survivin蛋白在人胃腺癌细胞系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RT-PCR、Western Blot方法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6株人胃腺癌细胞系,80例人胃腺癌及癌旁组织中Survivin基因的表达.结果:Survivin在6株人胃腺癌细胞系均有表达,胃腺癌组织中Survivin表达阳性率为60%,癌旁正常胃组织均无Survivin的表达;在胃腺癌中的表达与患者生存期和肿瘤的区域淋巴结转移(P<0.05)密切相关,与肿瘤分化程度无相关性(P>0.05).结论:Survivin的变化与胃腺癌的发生和预后密切相关,并可能成为一个有希望的肿瘤治疗靶点.

    作者:王莉;王如文;蒋耀光;尹芳;秦叔逵;龚泰乾;赵云平;谭群友;郭伟;范小青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腔镜辅助下行分化型甲状腺癌功能性颈淋巴结清扫术(附7例)

    目的:研究腔镜辅助下行分化型甲状腺癌颈淋巴结清扫术的可行性,探索手术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的新方法.方法:为7名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行腔镜辅助下功能性颈淋巴结清扫术,其中4例为甲状腺癌联合根治术.就手术的清扫范围、手术时长、术中失血量、术后病理结果、并发症、患者满意度等多方面进行分析.结果:全部病例手术顺利,清扫范围可以达到传统开放式手术范围.整体手术时长平均214分钟,平均失血量约137ml.病理显示颈部各区清扫组织均可见数目不等的淋巴结,并有部分癌转移.伤口愈合良好,无并发症,患者满意度100%.结论:在腔镜辅助下行颈淋巴结清扫术是安全可行的,较完全腔镜式和传统开放式手术,在美容、微创、疗效三方面互有补裨,相得益彰.该技术可用于分化型甲状腺癌的手术治疗.

    作者:梁秦龙;徐荣;李树业;李继峰;宋卫琪;王子璋;郭晓东 刊期: 2011年第08期

现代肿瘤医学杂志

现代肿瘤医学杂志

主管:陕西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抗癌协会 陕西省抗癌协会 陕西省肿瘤防治研究所 陕西省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