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家明;杨玲玲;王卓妍;任芙蓉
目的 了解无偿献血者中隐匿性乙肝病毒感染情况,并比较不同核酸检测方法对隐匿性乙肝病毒感染检测能力的差异.方法 分别采用nested-PCR和Procleix Ultrio全自动核酸检测系统对无偿献血者血浆标本进行HBV核酸检测,对核酸阳性标本进行HBV DNA序列分析.结果 在总计9 209例次标本的检测中,共有9 159例为HBsAg( -);HBsAg(-)标本中nested-PCR方法检出18例HBV DNA阳性(0.19%,18/9 159),而Procleix Ultrio 检出7例(0.076%,7/9 159),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测序结果显示隐匿性HBV感染者中C基因型所占的比例(64.7%,11/17)明显高于HBsAg阳性的HBV感染者(23.1%,6/23,P<0.01).结论 闽南地区无偿献血者中存在较高比例的隐匿性乙肝病毒感染;不同核酸检测方法对献血者隐匿性乙肝病毒感染的检测能力存在差异.
作者:倪宏英;欧山海;谢金镇;林永财;陈长荣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新生儿同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NMT,Neonatal Allo-immune Thrombocytopenic)的试验诊断方法.方法 采用常规凝集试验进行红细胞血型系统相关检测,采用MASPAT试剂盒单克隆抗体固相血小板抗体实验进行血小板特异性抗体鉴定,采用酶联免疫( ELISA)方法进行HLA-Ⅰ类抗体检测,同时用PCR-SSP方法进行被检者HPA基因分型.结果 虽然母亲为RhD(-)且既往有多次妊娠史,但无Rh系新生儿溶血病血清学表现,母亲HPA基因型为HPA15a/15a,父亲和患儿基因型均为HPA15a/15b.相关试验证实既有HLA-Ⅰ类抗体,也有血小板特异性体抗HPA-15b.结论 按照本系列试验方案进行检测,能够对引致NAIT的血小板抗体进行筛查分类,并为NAIT的科学准确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
作者:孙国栋;于红艳;尹志柱;牛小利;魏淑梅;王志梅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评估固相法血型定型试剂在极端条件下使用的可行性.方法 模拟我国存在的4种极端气候条件(高温高温、高温干燥、严寒干燥和低温高湿),选择全血标本120份,分析、比较固相法血型定型试剂在不同温度、湿度条件下测定ABO/RhD血型的准确性和反应时间.结果 各组血型鉴定准确性均为100%.在高温条件下(高温干燥和高温高湿组)的反应时间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但低温高湿和严寒干燥2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固相法血型定型试剂有良好准确性,由于其具备常温保存、结果易于判读等优点,可满足突发事件情况下血液应急保障的需求.
作者:侯涛;范许洲;邵小宝;朱培元;栾建凤;汪大明;叶东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继续医学教育是终身教育的1种形式,是卫生技术人员适应现代医学迅猛增长,更新知识、完善知识结构,培养合格的高水平卫生技术人才的根本性战略措施[1].目前,我国采供血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水平还不能完全适应现代输血医学发展的需要,继续医学教育面临着很大压力.为进一步提高采供血机构继续医学教育的效率和质量,应对新形势下采供血机构安全供血的需要,本文就采供血机构继续医学教育存在问题与对策进行探讨,以便进一步促进采供血机构继续医学教育工作的开展.
作者:陈斌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评价胶体金法溶血测试条在血液制品中游离血红蛋白检测的应用可行性.方法 按照GB18469-2001《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全血保养液为ACD-B时血浆中游离血红蛋白浓度≤0.29 g/L、全血保养液为CPDA-1时血浆中血红蛋白≤0.72 g/L和解冻红细胞游离血红蛋白含量≤1.00 g/L的标准,用邻联甲苯胺和胶体金溶血测试条2种方法同时对50份标本中游离血红蛋白含量检测.结果 在50份标本中:25份含CPDA-1保养液的标本,邻-甲联苯胺法检测有4份标本血红蛋白含量>0.72 g/L,以血红蛋白≤0.72 g/L为标准,该4份标本的胶体金测试条检测均呈阳性反应,其余21份标本的胶体金测试条检测结果均呈阴性反应;25份含ACD-B保养液的标本,邻-甲联苯胺法检测有15份标本血红蛋白含量>0.29 g/L,以血红蛋白浓度≤0.29 g/L为标准,该15份标本的胶体金测试条检测结果均呈阳性反应,其余10份标本的胶体金测试条检测结果均呈阴性反应;在50份标本中邻-甲联苯胺法血红蛋白含量>1.00 g/L的3份标本,以血红蛋白1.00 g/L为标准,胶体金试纸法检测结果均呈阳性反应.结论 该法适合血站对血液制品中游离血红蛋白含量的快速筛查.
作者:雷皖秋 刊期: 2011年第12期
文化建设对于血站这样的公益性组织来讲,可以起到内促发展,外树形象的作用.因此,加强血站文化建设是血站不可忽缺的重要工作内容.血站文化建设主要由3部分组成,一是物质文化,即血站的硬件建设;二是制度文化,包括血站的各项规章制度、管理措施等;三是精神文化,指血站的行风、职工的工作态度和价值观以及精神状态、人际关系和文体活动等.物质文化是血站文化的基础,制度文化是联系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纽带,精神文化是血站文化的灵魂,直接反映血站的本质要求和精神面貌,主导着血站文化的方向.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可以在短时间内建成和建立,而精神文化则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建立的,必须通过长远规划、整体布局、齐抓共管和常抓不懈才能建设一种有特色、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精神文化氛围.
作者:张志伟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了解上海地区汉族人群脐带血供者HLA-A、B、DRB1基因及单体型频率的分布特征.方法 采用基因分型技术对5 186例脐带血进行HLA-A、B、DRB1基因分型,利用大似然性原理方法计算HLA-A、B、DRB1基因及单体型频率.结果 5 186例脐带血样本中,共观察到72种HLA基因,其中频率>0.1的HLA-A、B、DRB1基因分别为A2、A11、A24、B60、B13、B46、DR9、DR12、DR4、DR15.385条A-B单体型中,195条单体型呈现显著的正连锁不平衡(A.L.D>O),12条表现为强连锁不平衡(R.L D>0.40),26条单体型的频率高于0.01;387条B-DRB1单体型中,159条单体型呈现显著的正连锁不平衡(A.L.D>0),7条表现为强连锁不平衡(R.L.D>0.40),20条单体型的频率高于0.01;1847条A-B-DRB1单体型中,760条单体型是“可靠的”(频率≥2.89×10-4),单体型频率高于0.005有29条.结论 上海汉族新生人群脐带血HLA基因和单体型多态性较为丰富,其频率分布数据和相关遗传参数为临床移植供者的选择、脐带血库的建立及人类遗传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作者:杨剑豪;刘嬿;孙瑛;谢军华;郑皆炜;陆瑶;杜可明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标本溶血的原因、对策及对ABO和Rh血型鉴定结果的影响.方法 将842份血液标本分为正常对照组、轻度溶血组、中度溶血组、完全溶血组采用盐水试管法进行ABO和Rh血型鉴定.结果 轻度溶血组在ABO正定型和RhD鉴定中上清液无变化,细胞扣改变分别为1.67% (9/539)、1.48% (8/539),凝集强度改变分别为3.90% (21/539)、1.11% (6/539),在ABO反定型中细胞扣无变化,上清液改变为100% (539/539),凝集强度改变为7.61%(41/539).中度溶血组在ABO正定型和RhD鉴定中上清液改变为3.07% (9/293),细胞扣改变分别为5.80% (17/293),2.73%(8/293),凝集强度改变分别为7.85% (23/293)、6.48% (19/293),在ABO反定型中细胞扣无变化,上清液改变为100%(293/293),凝集强度改变为18.09% (53/293).完全溶血标本无法进行试验.结论 标本溶血对ABO和Rh血型鉴定结果影响主要表现在上清液溶血、细胞扣缩小、凝集强度降低三个方面.在排除疾病因素导致的溶血外,控制理化因素所致的标本溶血较为关键.
作者:贾波;靳十周;李晓雪;吉素清;王薇;肖晓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分析不抗凝标本凝血块洗下红细胞、抗凝标本血浆对ABO血型鉴定的影响.方法 采集723例受血者不抗凝与抗凝标本各1管,用盐水试管法进行ABO正、反血型鉴定.结果 723例不抗凝标本凝血块洗下红细胞做正定型,境下有6例出现凝集,占0 83% (6/723);抗凝标本血浆做反定型,有432例出现缗钱状凝集,占59.75%(432/723).结论 不抗凝标本凝血块洗下红细胞对ABO正定型有影响;抗凝标本血浆对ABO反定型的影响显著.因此,选择用抗凝标本的红细胞做正定型,用不抗凝标本的血清做反定型,实验结果准确度更高.
作者:李争艳;李晓雪;吉素清;李亚蕾;王欣欣;张素能;侯洁 刊期: 2011年第12期
1材料与方法1.1病例资料孕妇,29岁,汉族,怀孕16周,孕1产0,无输血史,无药物过敏史.2010年5月进行产前检查,发现有不规则抗体,进一步确认为抗-Lea.1.2试剂抗-A,抗-B(长春博德生物技术有限责任公司,批号:20090916);ABO反定型红细胞试剂盒(北京金豪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批号:201004067);抗-D,抗-Lea,抗-Leb(Biotest公司,批号:1905010,1006071,1929100);抗-C,抗-c,抗-E,抗-e(MILLIPORE公司,批号:BND0801A,TKL0704B,TAE0801E,TUJ0805A);抗-IgG,筛选细胞,谱细胞(上海血液生物医药有限责任公司,批号:20100208,20105606,20105702).
作者:肖南;于亚建;高勇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尝试使用环介导逆转录等温扩增技术用于输血前检测HCV RNA.方法 同时采用抗-HCVELISA检测和HCV RT-LAMP检测,比较2者检测结果的差异.结果 2 716例输血前标本,ELISA检测发现19例(0.70%)阳性结果,HCV RT-LAMP检测发现32例(1.18%)阳性结果(P<0.05),2种方法在检测效率上具有显著性差异.RT-LAMP检测在灵敏度上略高于ELISA方法.结论 基于HNB颜色反应的环介导逆转录等温扩增技术检测HCV的方法具有快速、灵敏度高的特点.
作者:俞勇;邓丹菲 刊期: 2011年第12期
血液供应影响着社会的和谐稳定,血液安全关系到百姓的生命健康.面对社会、经济发展大趋势下人民群众对医疗服务需求的迅速增加,面对我国人均用血不足3ml的现实和各地日益普遍发生的血液供应紧张的尴尬局面,如何破解血液供应与血液安全的全国性社会难题.现就哈尔滨市无偿献血工作连续8年来行之有效的措施与经验做一分析,希望对上述难题的解决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
作者:柳堤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了解南宁地区3年来血液检测不合格原因及发展趋势,探讨其规律及对策,大限度地降低血液报废,节约血液资源.方法 用唐山现代管理软件回顾性统计分析本地区2008年1月~2010年12月无偿献血者标本检测结果.结果 本地区无偿献血者血液不合格率为3.86%,其中HBsAg、抗-HCV、抗-HIV、梅毒和ALT不合格率分别为0.37%、0.20%、0.19%、0.55%、2.70%,除HBsAg组(P>0.05)外,抗-HCV、梅毒、抗-HIV及ALT 各年的不合格率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献血前ALT筛查与否的ALT不合格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应加大ALT筛查力度,有效降低ALT不合格率,进一步巩固和发展自愿和固定无偿献血者队伍.
作者:邱昌文;姜莹;袁婷;梁进恒;张翔;苏武锦;庞栋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比较全自动血液成分分离仪分离血小板(简称机分血小板)与手工制备血小板的质量,探讨白膜法机分血小板的优越性.方法 分别对50袋机分血小板和手工制备血小板的容量、血小板含量、白细胞混入量、红细胞混入量进行测定,同时计算血小板回收率,并进行U检验和x2检验.结果 机分血小板的容量及血小板含量显著高于手工制备血小板(U=16.13、20.00,P<0.01),白细胞和红细胞的混入量明显低于手工制备的血小板(U =25.32、5.15,P<0.01).机分血小板与手工制备血小板的回收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63,P<O.01).结论 白膜法机分血小板的质量明显优于手工制备的血小板,值得推广和使用.
作者:李莉;张锡敏;樊晶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优化的输血策略对创伤患者输血效率、并发症和预后的影响.方法 筛选输血策略实施前后收治的创伤患者,将入选患者分为输血策略前组(对照组)和输血策略组(优化组),回顾并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 共纳入113名患者(对照组65例,优化组48例).优化组从入院后到开始第1次输血的时间由(45±15) min缩短到(34 +7)min,间隔明显缩短;入院24h内优化组输注的新鲜冰冻血浆显著高于对照组,由于135 ml提高到238 ml;输血费用低于对照组由(1 761.1±446.8)元降到(1089.1±373.6)元.优化组凝血功能障碍纠正率明显高于对照组(82.6% vs 54.5%,P<0.05).优化组患者的机械通气天数、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发生率明显降低.Log-rank检验法显示2组的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输血策略可以早期纠正创伤并发的凝血功能障碍、提高血液制品使用效率和降低创伤并发症发生率.
作者:王斌;赵光锋;吴晓燕;冯俊;周新民;胡隽宇;秦红波;王连;谈航 刊期: 2011年第12期
战场危重伤员的救治严重依赖血液制品的输注[1],战时军队医疗机构实施应急血液采集有助于解决血液供需矛盾,是血液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我国《献血法》等法律和规范对血液的采集、检测、制备、运输、储存、供应等均有严格规定,血液不能即采即用,因此制定战时应急采血工作规则,必须既遵循这些法律法规的要求,同时综合考虑战争的特殊性.我们对战时开展应急血液采集的必要性,面临的法律、技术和伦理学问题进行探讨.
作者:朱培元;栾建凤;杨国斌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比较国产和同类进口产品保存血小板保存袋对机采血小板的保存效果.方法 机采血小板无菌加入到2种血小板保存袋于22C保存,分别在0、3、5和7d取样品测定血小板聚集功能、膜蛋白CD62p、血小板代谢功能、pH、浓度、MPV、PDW、血小板低渗休克反应(HSR)及细菌培养.结果 2种血小板保存袋常温条件下保存的血小板各项检测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产品保存血小板保存袋相比,各项检测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种保存袋保存效果基本一致.
作者:任苓苓;卓海龙;王晓伟;邵春燕;张蕊芳;王微;邱志超;王全立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噻唑橙(TO)光化学法对血浆中伪狂犬病毒(PRV)和Sindbis病毒的灭活效果.方法 配制TO-血浆溶液并测量其吸收光谱,制作照射光源;以PRV和Sindbis病毒为指示病毒,加入血浆以模拟病毒污染血浆;测量病毒灭活动力学曲线;做TO浓度(C)、光照强度(C)、光照时间(T)三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n=4)以确定优灭活条件;验证优条件下裸照、血袋充氧前后的病毒灭活效果.结果 TO-血浆大吸收峰位于476 nm处;病毒灭活动力学曲线显示:在T0 60 μmol/L、光强1.06E-01 w·m-2·nm-1条件下,时间5min,即可将血浆中绝大多数病毒灭活,此后进入平台期;正交试验显示:血浆中PRV及Sindbis病毒优灭活条件均为:I=1.33E-01 w·m-2·nm-1,T =20 min,C=80 μmol/L.在此条件下,灭活效果为裸照PRV≥6.13 LogTCID50(n=8),Sindbis病毒为(5.86±0.29) LogTCID50(n=8);血袋PRV (5.66±0.29) LogTCID50(n=4),Sindbis病毒(3.88±0.25) LogTCID50(n=4);充氧血袋PRV(6.32±0.55) LogTCID50(n=4),Sindbis病毒(6.00±0.35) LogTCID50 (n =4).结论 TO光 化学法可有效灭活血浆中病毒,氧含量的增加可以提高病毒灭活的效果.
作者:朱家明;杨玲玲;王卓妍;任芙蓉 刊期: 2011年第12期
近年来,无菌接合机(sterile connection devices,SCD)已常规应用于血液及成分保存袋等聚氯乙烯( polyvinyl chloride,PVC)管路间的接合.采用无菌接合连接的血液成分,只要保证接合口完整、无渗漏、无气泡,其制品的保存期与密闭系统制备的血液成分保存期一致[1,2].故无菌接合的密闭性与血液质量及其保质期密切相关,但目前尚缺乏统一的确认及接合失败补救方法.本中心初步探索使用滚轮钳加压实验确认无菌接合效果并对接合失败者予以补救,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雷登平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便携式、可灵敏、快速检测血液标本中病毒核酸的方法.方法 以HBV病毒为例,针对其基因组保守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采用环介导等温扩增法(LAMP)对待测HBV标本做核酸目标序列扩增,以高灵敏双链DNA嵌合荧光染料为指示剂,根据荧光信号指示扩增反应产物的有无;将本法与实时荧光PCR法对临床标本做HBV检测的对照分析.结果 建立了血液病毒核酸的可视化检测方法,研制出扩增检测一体化仪器;灵敏度达到可在<1h完成10 cp/管的HBV核酸扩增反应和产物检测.62例实时荧光PCR检测为HBV阳性的临床标本,本法亦都检测为阳性;而从42例实时荧光PCR检测为HBV阴性的临床标本中,本法检出了6例HBV阳性.结论 所建立的方法和装置可实现高灵敏度单管快速检测血液病毒核酸,为特殊现场环境中的血液安全性筛查提供了新的手段.
作者:梁超;成思佳;武海萍;周国华 刊期: 2011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