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颈椎上皮样恶性外周神经鞘膜瘤的诊断

高福平;魏谨;夏莉花;秦冬梅;孙琼

关键词:上皮样, 恶性外周神经鞘膜瘤, 病理诊断, 免疫组化, 鉴别诊断
摘要:目的:探讨上皮样恶性外周神经鞘膜瘤(epitheloid malignant peripheral nerve sheath tumor,EMPNS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对1例上皮样恶性外周神经鞘膜瘤进行大体、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女性,49岁,病变发生于颈椎.镜下肿瘤细胞密集区与细胞稀疏区交替排列.免疫组化Vimentin(+++),S-100(+++),CgA(++),CD34(++),CK(-),EMA(-),HMB45(-),Actin(-),Desmin(-),Ki-67约10%阳性.结论:上皮样恶性外周神经鞘膜瘤是一种罕见的恶性软组织肿瘤,结合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免疫组化,可作出正确诊断.
现代肿瘤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Axin通过负向调控Wnt通路抑制A549细胞系增殖

    目的:前期研究发现转染Axin能抑制A549细胞的增殖能力,本研究目的是探讨Axin抑制A549细胞增殖能力的机制.方法:我们构建了野生型和突变型Axin质粒(Axin与β-catenin结合位点剪切突变)转染A549细胞,并应用GSK-3β siRNA处理细胞,Western bolt检测各处理组β-catenin和cyclin D1的变化,MTT检测各处理组细胞增殖能力的变化.结果:转染野生型Axin能够明显地下调β-catenin和cyclin D1 (P<0.01),抑制Wnt通路活性和A549细胞的增殖(P<0.01),而GSK-3β siRNA可以阻断Axin的这种功能;转染突变型Axin不能有效的下调Wnt通路或A549细胞的增殖能力.结论:Axin主要是通过负向调控Wnt通路抑制A549细胞的增殖.Axin可能成为未来治疗肺癌的新靶点.

    作者:杨连赫;马爽;徐洪涛;李庆昌;王恩华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乳腺癌术后皮瓣坏死及皮下积液的预防

    目的:探讨预防乳腺癌术后皮瓣坏死及皮下积液发生的方法.方法:2006年10月-2011年10月我院280例乳腺癌患者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切口均采用Stewart横切口,A组75例采用手术刀加电刀分离皮瓣,术后单根硅胶管持续负压吸引;B组75例采用手术刀加电刀分离皮瓣,术后普通橡胶管接胃引流壶负压吸引;C组65例采用单纯电刀分离皮瓣,术后单根硅胶管持续负压吸引;D组65例采用单纯电刀分离皮瓣,术后普通橡胶管接胃引流壶负压吸引.比较各组皮瓣坏死发生率及皮下积液发生率.结果:A、B、C、D四组皮瓣坏死发生率分别为4.00%(3/75),13.33%(10/75),13.85%(9/65),29.23%(19/65),A、B,A、C,B、D,C、D两组间相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C、D四组皮下积液发生率分别为5.33%(4/75),16.00%(12/75),18.46%(12/65),33.85%(22/65),A、B,A、C,B、D,C、D两组间相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腺癌手术术中应用手术刀加电刀分离皮瓣,术后采用单根硅胶管接持续负压吸引,可有效预防乳腺癌术后皮瓣坏死及皮下积液.

    作者:赵利平;李晓勇;李建;曹强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Wortmannin和LiCl对AML细胞系Hedgehog/gli通路的调节作用

    目的:研究通路阻断剂Wortmannin和LiCl对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细胞系Hedgehog/gli通路的调节作用.方法:选取HL-60和K562细胞系,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gli1和gli2蛋白表达,定量PCR检测gli1和gli2 mRNA的变化,WST-1检测不同通路阻断剂联合对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结果:Wortmannin和LiCl均可以上调两细胞系中gli蛋白和mRNA的表达,并可减弱gli阻断剂GANT61对AML细胞系的毒性作用.结论:Wortmannin和LiCl可以上调AML细胞系中Hedgehog通路的表达.

    作者:潘登;李艳;李哲;王庆玲;魏鑫;王亚柱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SPDT治疗晚期恶性肿瘤19例随访观察

    目的:探讨SPDT对晚期恶性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生存期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自2008年5月-2009年11月收治的19例晚期恶性肿瘤患者,SPDT治疗结束后跟踪随访至患者死亡.结果:SPDT对于改善晚期恶性肿瘤患者的一般状况疗效显著,明显提高晚期恶性肿瘤患者生活质量,配合放化疗及其他治疗方法有望使生存期延长.结论:SPDT可联合其他治疗方法广泛应用于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可作为晚期肿瘤患者挽救性综合治疗手段之一.

    作者:闫书印;代丽;叶骉;刘岩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24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primary gastric malignant lymphoma,PGL)的临床特点、诊断与治疗及其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4年半内收治的24例PGL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临床表现以上腹痛、消化道出血、纳差、消瘦多见.病变主要位于胃窦和胃体,术后病理类型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其中B淋巴细胞型11例,T淋巴细胞型3例,BT双淋巴细胞型1例,未分型9例.ⅠE期9例(37.5%),ⅡE期7例(29.2%),ⅢE期6例(25.0%),ⅣE期2例(8.3%).4例HP感染者术后给予抗HP治疗.在获得终随访的21例中有13例存活超过5年.结论:PGL根据临床症状、内镜下特点及活检多能确诊.肿瘤病理类型、临床分期、是否存在合并症和HP感染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手术治疗有助于提高远期生存率,改善预后.

    作者:宋英杰;樊涛;谭曙光;尹军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三维培养技术在肿瘤侵袭和转移研究中的应用及进展

    三维培养技术(three-dimensional culture,3DCC)是一种模拟体内微环境的体外培养方法,是将细胞、再造基质蛋白/骨架与各种因子放到体外共培养.探索3DCC技术将为深入研究肿瘤的生长、血管生成、休眠、侵袭和转移提供良好的平台.近年来,有关3DCC在肿瘤休眠、侵袭及转移中的研究进展很快,且研究内容更加广泛和深入.本文就近年来3DCC在肿瘤侵袭、转移研究中的应用和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陈宏;辛彦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鼻腔、颞骨神经内分泌癌的生物学特征及诊治

    目的:报道2例原发于鼻腔鼻窦、颞骨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并探讨其临床生物学特征及诊治.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头颈神经内分泌癌的临床资料,并复习文献.结果:1例为女性,68岁,临床表现为进行性左鼻塞、鼻腔暗红色肿物.鼻窦CT示左鼻腔占位性病变,行手术加放化疗、靶向治疗,带瘤生存.1例为女性,70岁,临床表现为右耳流脓、耳痛、面瘫.先后行两次手术和两次放疗.第二次手术及放疗后1个月死于肺转移、全身多器官功能衰竭.结论:鼻腔鼻窦和颞骨神经内分泌癌极为罕见.该瘤具有临床表现不典型、生长迅速、侵犯广、转移率高、预后差、差异大等特点.诊断依靠病理及免疫组化.治疗应根据不同的临床分期和病理分型,实施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

    作者:陈莹华;陈良嗣;张红春;黄佩娟;韦廷佳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多发骨转移癌核素及放射治疗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分析放射性核素及放射治疗多发骨转移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总结核素及放射治疗多发性骨转移癌132例,89SrCl2组34例、放疗组36例、89SrCl2+99Tc-MDP组29例、89SrCl2+放疗组33例.结果:89SrCl2+99Tc-MDP组和89SrCl2+放疗组止痛效果佳,两组比较无差异性(P>0.05),但均优于89SrCl2组和放疗组,与其比较均有差异性(P<0.05).结论:89SrCl2分别于放疗和99Tc-MDP联合治疗多发骨转移癌疗效肯定,二者疗效无差异.

    作者:段玉龙;解洪良;赵诚;范向辉;刘瑞云;刘素品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人甲状腺髓样癌细胞株的研究进展

    甲状腺髓样癌是常见的头颈部恶性肿瘤,也是近年来发病率增加快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对其基础研究较为关注.本文复习有关文献,对已建株的人甲状腺髓样癌细胞株(TT细胞株)的特性及研究进展全面总结,以期对临床及药物的研发提供帮助.

    作者:陈瑞慧;刘勤江;李克生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Gab1与MMP-9在胆管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探讨胆管癌中Gab1与MMP-9的表达及意义.方法:胆管癌标本70例,胆管癌旁组织30例,正常胆管组织30例,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Gab1和MMP-9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胆管癌组Gab1的平均光密度为0.1689±0.0268,癌旁组为0.1471±0.0185,正常胆管组为0.1023±0.0119,三组结果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胆管癌组MMP-9的平均光密度为0.1887±0.0289,癌旁组为0.1345±0.0196,正常胆管组为0.0758±0.0104,三组结果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Gab1和MMP-9在胆管癌中的表达与有无淋巴结转移及肿瘤分期有关(P<0.05),而与肿瘤大小、分化程度无关(P>0.05).Gab1与MMP-9的表达存在正相关(r =0.362,P<0.05).结论:Gab1和MMP-9蛋白表达增高与胆管癌的发生、发展及侵袭转移有关;Gab1和MMP-9在胆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呈正相关.

    作者:姚旭;刘源;王勇;刘金钢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激活诱导食管癌Eca-109细胞miRNA表达谱的研究

    目的:探讨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对食管鳞癌Eca-109细胞系miRNA表达的影响,为靶向该通路相关miRNA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食管癌Eca-109细胞分别以培养基终浓度10ng/ml、20ng/mlWNT3a处理48小时,细胞免疫荧光、Western-blot、RT-PCR检测β-catenin表达水平;芯片检测WNT3a处理组和对照组miRNA表达谱;qRT-PCR验证miRNAs表达水平.结果:WNT3a可上调食管癌细胞β-catenin mRNA和蛋白水平,增加其细胞核内分布;芯片检测经qRT-PCR验证,WNT3a处理后食管癌Eca-109细胞相对于未处理组miR表达改变,其中miR-21(3.87倍,P=0.002)、miR-638(2.90倍,P=0.016)显著升高;miR-107(0.18倍,P=0.003)、miR-99b(0.33倍,P=0.019)明显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激活影响食管癌Eca-109细胞miRNAs表达,提示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功能也可能通过调控相关miRNA表达参与实现.

    作者:陈鑫;车少敏;易子寒;张晓智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MDR1基因的表达与肝癌生物学行为指标的关系

    目的:通过对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中多药耐药基因(multid-rug resistance gene 1,MDR1)表达和生物学行为指标HBV、AFP、AST的检测,探讨肝癌中MDR1的表达特点及其与肝癌生物学行为的相互关系.方法:运用荧光定量PCR(flurescence quantitative-PCR,FQ-PCR)技术检测MDR1基因在51例肝癌组织和10例正常肝组织中的表达,分析MDR1基因的表达与肝癌生物学特性之间的关系.结果:MDR1在肝癌中的表达为0.55 ±0.27,正常肝组织中的表达为0.23 ±0.10,(P<0.05).表达与肿瘤Edmondson分级呈正相关(P<0.05).HBV感染、AFP阳性、AST升高与MDR1基因表达明显呈正相关(r=0.463、0.473、0.299).结论:肝癌中存在原发性耐药的现象,MDR1基因高表达在肝癌原发性耐药中可能起重要作用;HBV的检测可以作为肝癌化疗耐药的参考指标之一,血浆中AFP水平、AST变化可以作为动态监测MDR1表达的参考指标.

    作者:李海平;高波;余宗涛;吕军;李文翠;张吉才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减少盆腹腔肿瘤精确放射治疗摆位误差的体会

    目的:分析盆腹腔肿瘤精确放射治疗摆位误差,并依此计算CTV到PTV边界大小,规范、改进摆位技术,提高质量控制水平.方法:对2009年10月开始连续四个月各12、15、17、16例盆腹腔肿瘤患者采用瓦里安电子射野影像系统治疗的前正侧位验证影像与CT定位影像重建的DRR影像进行比较,并且对患者的前后、左右和头足方向误差进行测量.结果:由公式算出我科盆腹腔肿瘤外扩PTV的理论边界,前1、2、3月份数值不断下降,自第4月开始数值呈稳定状态,盆腹部的摆位误差主要发生在患者的左右、头足方向上.结论:通过拍片验证分析并质控,确定了CTV到PTV外扩边界的大小,不断改进摆位技术,边界外扩数值、平均误差不断减少均小于3mm,达到了比较理想的摆位重复性,提高了放疗精度.

    作者:朱红艳;宋文立;李晶晶;罗海峰;柯庆华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临床误诊为胆石症的胆囊癌54例分析

    目的:分析胆囊癌的临床病理特征、误诊原因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对54例胆囊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8例行经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16例行剖腹胆囊切除术(OC).大体检查:乳头型20例,浸润型34例,54例均合并胆囊结石;病理学分期(pTNM分期):Ⅰ期3例,Ⅱ期8例,Ⅲ期38例,Ⅳ期5例.术后1年生存率为35%,5年生存率为7.5%.结论:胆囊癌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治疗患者多为晚期.合并胆囊结石、对胆囊癌认识不足及手术方式不当是造成临床误诊的主要原因.早期诊断困难,手术方式的选择及pTNM分期是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

    作者:王锋;梁朝辉;汪琳艳;谭卫青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CD44和CD8+T细胞在膀胱癌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意义

    目的:探讨膀胱癌组织中CD44蛋白和CD8阳性T细胞表达与膀胱癌病理分级和临床分期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10例正常膀胱组织、10例炎症膀胱组织和67例不同级别膀胱癌组织中CD44蛋白和CD8阳性T细胞的表达.结果:CD44在正常黏膜的基底细胞层表达,强度中等,CD8在正常黏膜基底细胞层弱表达;CD44和CD8阳性T细胞在膀胱炎症中高表达,与正常组织差异明显(P<0.05).在膀胱癌中,CD44和CD8的表达均与分化程度和肿瘤分期有关(P<0.05),CD8的表达与CD44的表达呈正相关(P<0.01).结论:CD8与CD44在膀胱癌的发生发展、浸润转移中密切相关,同步检测二者在膀胱癌组织中的表达并综合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对评价膀胱癌的侵袭转移能力判断具有一定价值.

    作者:单立平;张墨;李波;吴斌;宋永胜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高级别脑胶质瘤术后同步放化疗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脑胶质瘤术后行同步放化疗的疗效.方法:选取74例高级别脑胶质瘤患者,随机分为放疗组(A组)和放疗+化疗组(B组),每组各37例.A组术后行三维适形放疗,每次3-4Gy,3次/周,共15-20次,总剂量56-60Gy.B组除给予A组相同的放疗外,还接受替莫唑胺(TMZ)同期化疗,化疗完毕比较两组患者的整体疗效及生活质量.结果:B组完全缓解12例,部分缓解15例,有效率为72.97%;而A组完全缓解只有5例.部分缓解7例,有效率占32.43%.两组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KPS评分比较,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脑胶质瘤术后同步放化疗,有明显疗效,优于单纯放疗.

    作者:常世川;范仕兵;李刚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早期胃癌癌周背景病变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目的:调查早期胃癌癌周背景病变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对308例早期胃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估癌旁黏膜萎缩、肠化情况,并对年龄、性别、肿瘤大小、部位、大体类型、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管癌栓、淋巴结转移进行单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多因素分析显示老年(66.7%,OR=2.763)、分化良好型(60.7%,OR=1.953)、远端胃(57.6%,OR=1.824)癌旁黏膜萎缩明显高于非老年(39.6%)、分化不良型(42.3%)、近端胃(46.8%);老年(62.6%,OR=2.395)、分化良好型(59.2%,OR =2.804)、远端胃(57.6%,OR=3.373)、肿瘤≤4cm(54.9%,OR=2.459)者癌旁黏膜肠化明显高于非老年(38.1%)、分化不良型(36.1%)、近端胃(35.1%)、肿瘤> 4cm者(32.5%).结论:年龄、分化程度、肿瘤部位、肿瘤大小影响早期胃癌背景黏膜病变,这可能与胃癌起源的不同有关.

    作者:吴道宏;吴本俨;王孟薇;宋志刚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枸橼酸他莫昔芬片联合平消胶囊治疗绝经后乳腺增生40例

    目的:研究绝经后乳腺增生的治疗方法.方法:治疗组服用枸橼酸他莫昔芬片每次10mg,一天2次,平消胶囊每次1380mg(230mg×6粒),每天3次;对照组服用岩鹿乳康片每次1600mg(400mg×4片),每天3次.8周为一个疗程.结果:治疗组显效率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二组对比有显著性差别(P<0.01).结论:枸橼酸他莫昔芬片联合平消胶囊治疗绝经后乳腺增生疗效显著,经济实用,顺应性好,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冯秀梅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带膜食管支架置入术32例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带膜食管支架置入术治疗食管癌性狭窄和食管-气管瘘的临床效果.方法:32例晚期食管癌性狭窄和食管-支气管瘘患者,均无手术指征,术前已行内镜和X线钡剂造影检查明确病变部位和性质.术中应用利多卡因胶浆行咽喉部麻醉,置开口器,透视下将超滑导丝与5F导管送入食管内,撤出导丝,经导管注入造影剂确定病变上下端,体表用铅条标记定位病变狭窄区;导丝及导管进入胃腔内,置换不折钢丝,沿钢丝将支架送至病变部位,X线透视下缓慢释放,观察临床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吞咽困难均显著改善,食管-气管瘘患者呛咳显著缓解.但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胸痛、胸部异物感,平均缓解时间2周,支架术后平均存活13个月,并发症有疼痛、再狭窄、支架移位、胃内容物反流、出血、支架嵌顿填塞等.结论:带膜食管支架能显著缓解食管癌患者的进食困难及食管-支气管瘘呛咳、肺内感染、严重营养不良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时间.对于重度吞咽困难而又失去手术机会或拒绝接受手术治疗的食管癌患者,经口腔在X线透视下放置带膜食管支架是一种操作安全可靠、微创、简单易行、见效快、费用相对低廉的治疗方法.

    作者:陈先社;郭联斌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胃肠道间质瘤靶向治疗新进展

    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常见的间叶组织源性肿瘤,分子生物学研究已揭示了其发病机制与KIT和PDGFRA基因突变有关.目前,GIST步入了手术及靶向治疗联合的时代,选择性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伊马替尼等药物已应用于GIST的靶向治疗,干扰肿瘤发展的特定分子环节以延缓肿瘤的进展,并且取得较为理想的疗效,GIST已逐渐成为肿瘤分子靶向治疗的典型.

    作者:邓洪强;吴鸿根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现代肿瘤医学杂志

现代肿瘤医学杂志

主管:陕西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抗癌协会 陕西省抗癌协会 陕西省肿瘤防治研究所 陕西省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