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俐;繆捷飞;茅国新
目的:研究miRNA-221、miRNA-222在人肝癌细胞株及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组织中的表达,探讨二者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间的关系.方法:从体外培养的人肝癌细胞株HepG2、Huh7、MHCC-97和46例手术切除的HCC组织及毗邻癌旁组织中提取总的RNA,用微小RNA的引物反转录后,用miRNA-221、miRNA-222特异性引物做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并分析miRNA-221、miRNA-222表达水平与各临床病理参数间的关系.结果:肝癌细胞株MHCC-97中miRNA-221、miRNA-222的表达较肝癌细胞株HepG2、Huh7显著升高;HCC组织中miRNA-221、miRNA-222的平均表达水平较癌旁组织分别上调1.72±1.17,1.76±1.14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iRNA-221、miRNA-222表达水平与HCC肿瘤TNM分期和包膜浸润有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iRNA-221、miRNA-222显著高表达可能在HCC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尤其与肝癌细胞的侵袭、转移有关.
作者:庞新亚;高峰;权胜伟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评价结直肠癌肝转移(colorectal cancer liver metastases,CRLM)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治疗的可行性.方法:2003年12月至2008年11月67例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在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接受了RFA治疗.根据实施RFA治疗的方法将患者分成3组:经皮穿刺RFA(第1组)、开腹RFA(第2组)或经皮RFA与手术相结合的方法(第3组).结果:RFA后90天,3组的死亡率均为零.一半的患者(34/67)出现手术后轻度发热.1/4的患者(17/67)有右肩部与右季肋部疼痛或不适.1例并发结肠瘘.随访显示1年、3年和5年生存率分别是100%、34.3%和4.5%.结论:对CRLM的患者,RFA或结合肝切除手术是相对微创、安全可行的方法,而且致死率低.
作者:潘文倩;徐军;尹益民;耿智敏;艾红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研究canstatin与tumstatin对甲状腺癌SW579细胞迁移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利用MTT实验和划痕实验检测SW579细胞增殖和迁移.Western blot技术检测运动相关蛋白的变化.结果:Canstatin与tumstatin可以明显抑制SW579细胞增殖和迁移.Canstatin与tumstatin处理后细胞的MMP 3、9和12蛋白水平明显下降.在canstatin作用下Wave2蛋白含量下降,而tumstatin没有类似作用.结论:Canstatin与tumstatin通过抑制MMP 3、9和12蛋白水平导致SW579细胞运动减弱.
作者:王传疆;王雷;胡海地 刊期: 2014年第12期
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RNAi)主要通过导入双链RNA(double strands RNA,dsRNA)进而靶向抑制转录后基因的沉默,小分子干扰RNA(short interfering RNA,siRNA),是RNA干涉的调控的关键.由于RNAi对基因沉默的高效、特异性,在胃癌治疗中,可明显影响胃癌细胞的生物学特性,故这一技术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与胃癌发生相关的基因、蛋白、通路和酶等研究,为胃癌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
作者:李三党;刘宏斌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研究人肺腺癌细胞A549细胞中JAK2/STAT3信号通路对HIF-1α、VEGF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AG490处理在氧含量正常及缺氧条件下(CoCl2 200μmol/L)48h后Western blot法测定A549细胞中HIF-1α、VEGF蛋白表达变化(分组为对照组、AG490 50μmol/L、AG490 100μmol/L、CoCl2、CoCl2+AG49050μmol/L和CoCl2+AG490 100μmol/L组).IL-6 (3.85nmol/L)处理A549细胞24h后,检测细胞中STAT3、p-STAT3、HIF-1α、VEGF蛋白表达变化(分组为对照组,IL-6组).结果:JAK2特异性抑制剂AG490作用48h后,相对于对照组AG490能够下调HIF-1α、VEGF的蛋白表达,且呈浓度依赖性;随浓度的升高,抑制作用更明显.缺氧条件下(CoCl2200μmol/L)能够上调HIF-1α、VEGF的蛋白表达.AG490也能够下调CoCl2诱导的HIF-1α、VEGF的蛋白表达,且呈浓度依赖性,随浓度的升高,抑制作用更显著.IL-6能够上调HIF-1α、VEGF的蛋白表达.结论:在人肺腺癌细胞A549细胞中,缺氧可上调HIF-1α和VEGF蛋白表达.JAK2/STAT3信号通路对HIF-1α和VEGF蛋白的表达具有调节作用.
作者:伊庆强;姜斌;张文颖;赵美;孔飞飞;王美玲;王炯轶;刘峰;袁海花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观察白介素-11治疗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选择住院化疗病人血小板减少者82例,随机分成治疗组42例(白介素-11)和对照组40例(维血宁颗粒),血小板计数低于80×109/L时予升血小板治疗,治疗组给予白介素-11 1.5mg皮下注射qd;对照组予维血宁颗粒治疗;血小板升至100×109/L停药,血小板低于20 x 109/L时输注血小板及止血对症处理.2-3日检查血常规,每日观察用药反应.结果:治疗组血小板恢复时间5-16天,中位时间为7.2250天,停药后部分患者血小板仍持续上升.治疗组中2例血小板低于20×109/L,给予输血小板10U支持治疗.对照组血小板恢复时间为14-55天,中位时间为23.90天.两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白介素-11具有明显的促进血小板生成的作用,可缩短血小板减少的持续时间,且不良反应轻,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徐卓;宋宇;张敏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c-met和c-src在甲状腺乳头状癌(thyroid papillary cancer,TPC)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免疫组化SP法检测80例甲状腺乳头状癌和38例良性病变切除标本中c-met和c-src的表达,并分析表达情况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c-met和c-src在TPC中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96.3%和63.8%,与在甲状腺良性病变组织中表达有显著差异(P<0.01).c-met在TPC组织中的表达与患者年龄相关(P<0.05).c-src在TPC组织中的表达与肿瘤大小和淋巴结转移相关(P<0.01).TPC中c-src和c-met的表达呈正相关(r=0.698,P<0.01).结论:c-src和c-met的异常表达在TPC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并且c-src可为TPC的淋巴结转移提供依据.
作者:孙颖;田云霄;王双海;杨建华;袁艳龙;吴士茜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通过RNA干扰技术沉默宫颈癌Hela细胞中的Survivin基因,观察干扰后核酸表达及细胞凋亡情况发生的变化,为进行宫颈癌的基因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设定空白组、阴性对照组及实验组,空白组Hela细胞未进行基因干扰,阴性对照组为非特异序列干扰,实验组为针对Survivin基因设计的干扰RNA(siRNA)干扰,每组均设三个平行标本.转染后48h收集细胞,RT-PCR技术检测Survivin mRNA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情况.结果:转染siRNA 48h后,Hela细胞中Survivin mRNA拷贝数明显减少,实验组mRNA表达量为空白组的23.4%,存在显著性差别(P<0.01);为阴性对照组的23.3%,存在显著性差别(P<0.01).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表明,实验组Hela细胞凋亡率是空白组的3.08倍(P<0.01);是阴性对照组的2.69倍(P<0.01),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通过RNA干扰沉默宫颈癌Hela细胞Survivin基因能够促进细胞凋亡的发生,Survivin可能成为基因治疗宫颈癌的理想靶基因.
作者:李元宏;李卫萍;任云青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AFP显著或持续增高、超声与MSCT检查阴性或可疑人群中应用DSA检出早期肝癌的研究.方法:对肝癌高危人群中AFP显著或持续增高、超声或/和MSCT检查未发现明确病变或疑似肝癌的68例患者,行DSA造影.结果:68例患者中超声、MSCT检查阴性29例,疑似小肝癌者39例,DSA检出51例58个病灶.DSA表现为肝动脉早至中期供瘤血管增粗、走形迂曲或紊乱,边缘见较清楚的染色结节.17例DSA阴性或可疑病人在肝动脉内注射碘油约3-5ml,1月后复查CT,7例有碘油小灶沉积者手术治疗证实为肝癌,10例排除肝癌.结论:对高危人群中AFP显著增高和持续增高、超声与MSCT阴性或可疑人群应用DSA检出早期肝癌具有临床意义.
作者:汪建成;邹晓媚;梁彩云;陈代明;张威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比较伊立替康加顺铂(CPT-11+ DDP)及依托泊苷加顺铂(VP-16+ DDP)两种方案一线治疗广泛期小细胞肺癌(ED-SCLC)的临床疗效及毒副反应.方法:初治ED-SCLC患者60例,IP组31例患者,应用DDP 30mg/m2静脉滴注,d1-d3,CPT-11 200mg/m2静脉滴注,d1;EP组29例患者,应用方案DDP30mg/m2静脉滴注,VP-16 80mg/m2静脉滴注,均为d1-d3,两种方案均21d为一个周期,连用4个周期.每两个周期评价疗效及毒副反应.结果:IP组有效率为61.3%,EP组有效率为58.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P组无进展生存期6.9个月,EP组无进展生存期4.8个月,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毒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托泊泔联合顺铂方案比较伊立替康联合顺铂方案疗效相似,但二者的毒性谱不同(IP组的腹泻发生率明显高于EP组,EP方案血液学毒性大),且IP组生存期较长,是ED-SCLC一线治疗的安全有效方案.
作者:郭爱萍;余宗阳;欧阳学农 刊期: 2014年第12期
Ⅰ期与Ⅲ-Ⅳ期肺癌预后差别极大,其治疗及预后的关键在于早期诊断,早期肺癌的筛查早已成为全世界研究的热点.本文就目前肺癌筛查的必要性、可行性、人群选择,特别是技术方案做一综述.
作者:倪裕丰;丁罡;赵其德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通过1例肺癌垂体转移病例报道,回顾分析本院另1例影像学诊断为垂体转移癌的病例,并复习相关文献,总结垂体转移癌的临床特点.方法:分析2例垂体转移癌的临床资料,整理复习近期国内外关于垂体转移癌的相关文献.结果:垂体转移癌患者临床表现多为尿崩、头痛、视物模糊等眼部症状,病情通常进展较快.影像学表现为鞍区骑跨鞍隔生长而呈“哑铃状”浸润性肿瘤.结论:患者出现垂体异常增大或伴有垂体病变的临床症状时,首先要考虑垂体转移,垂体转移癌病人预后极差.
作者:徐相虎;曹海英;马建场;张成;杜俊杰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E-cadherin与FSP-1/S100A4在胃癌及其癌前病变中的表达,并分析两者与胃癌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探讨EMT在胃癌进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检测胃癌标本295例(其中139例配对正常胃黏膜作为对照)、肠上皮化生79例及异型增生16例中E-cadherin和FSP-1/S100A4蛋白的表达.结果:胃癌患者中E-cadherin的异常表达率为42.03%(124/295),正常胃黏膜、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中未发现异常表达.胃癌中FSP-1/S100A4的阳性表达率(33.22,98/295)显著高于正常胃黏膜(0,0/139)、肠上皮化生(2.53%,2/79)和异型增生(0,0/16),P<0.05.正常胃黏膜、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中FSP-1/S100A4的阳性表达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胃癌中FSP-1/S100A4的表达率在弥漫型胃癌组(41.88%,67/160)显著高于肠型胃癌组(24.11%,27/112),P<0.05.在浸润深度达浆膜及透浆膜组(36.89%,90/244)显著高于未侵及浆膜组(15.69%,8/51),P<0.05.FSP-1/S100A4的表达率与性别、年龄、Borrmann分型、WHO组织学分型及淋巴结转移均无显著相关性,均P>0.05.胃癌中FSP-1/S100A4的表达率在E-cadherin异常表达组(37.10%,46/124)高于正常表达组(30.41%,52/171),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与正常胃黏膜相比,E-cadherin在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中未发现异常表达,而在胃癌中出现较高比率的异常表达,胃癌中E-cadherin的异常表达与Lauren分型相关.胃癌组织中FSP-1/S100A4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正常胃黏膜、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胃癌FSP-1/S100A4的阳性表达与胃癌的Lauren分型、浸润深度相关.本研究结果提示,胃癌组织细胞中存在着EMT,且EMT可能参与了胃癌的发展与侵袭.
作者:苏林;辛彦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检测LRP在不同分化阶段肺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肺癌分化与LRP之间的关联;干扰LRP后,观察其对肺癌细胞A549侵袭能力的影响及其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应用免疫荧光检测肺癌组织中LRP蛋白及表达分布,Western blot检测肺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LRP蛋白表达.通过RNAi技术干扰LRP后,运用RT-PCR、Western blot技术,观察干扰LRP基因效率,检测LRP在A549细胞的表达及对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同时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ERK及AKT信号通路、MMP金属蛋白酶及凋亡蛋白的表达.结果:肺癌中LRP阳性率与组织学分级相关,在低分化、中分化、高分化肺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表达率分别为60.6%、39.3%、18.3%、8.3%,肺癌组织中LRP蛋白表达量明显高于癌旁组织.LRP-siRNA转染组侵袭率为(60.4±6.4)%高于对照组的(50.5±4.4)%,差异显著(P<0.05).LRP-siRNA转染组AKT和ERK1/2磷酸化水平明显下降;MMP-2和MMP-9蛋白的表达水平受到抑制;凋亡相关蛋白Bcl-2降低,Bax升高.结论:LRP表达与肺癌的组织学分级有关,LRP蛋白有可能是肺癌浸润和转移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可为肺癌治疗提供潜在的靶点.
作者:李杰;龚民;崔永;李浩;常栋;林昌锦;高志;胡健;王天佑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比较NSCLC患者EGFR-TKI靶向治疗和标准二线化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通过计算机文献检索中英文数据库,收集国内外公开发表的有关EGFR-TKI靶向治疗和标准二线化疗的随机对照试验,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iew Manager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经过筛选文献,共8篇RCT纳入研究.Meta分析结果显示,两组OS、PFS的HR值及ORR的RR值分别为1.01(0.92,1.10)、0.90(0.74,1.08)及1.48(1.20,1.81).结论:就OS及PFS而言,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相似,无统计学差异.但是靶向治疗组ORR优于化疗组.
作者:陈宽冰;王一北;石文君;宣莹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利用慢病毒介导shRNA干扰mTOR信号途径,对口腔腺样囊性癌细胞生物学的影响.方法:shRNA干扰mTOR、雷帕霉素处理口腔癌ACCM细胞株,CCK-8法检测各组细胞的增殖情况,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细胞的凋亡率,Western blot法检测mTOR和Bcl-2蛋白的表达水平,real time PCR检测mTORmRNA和Bcl-2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细胞增殖情况,各不同刺激因素组与单纯ACCM细胞组比较增殖率降低(P<0.05).不同刺激因素组细胞的凋亡率与单纯ACCM细胞组相比较,细胞凋亡率增高(P<0.05).mTOR和Bcl-2的表达水平,雷帕霉素组和shRNA干扰mTOR组均低于单纯ACCM组(P<0.05).结论:慢病毒介导的shRNA干扰信号途径,可影响口腔癌细胞的增殖,诱导细胞的凋亡,抑制了抗凋亡基因Bcl-2的表达,为肿瘤的靶向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作者:潘洪飞;任大鹏;孟凡东;田昕;李妍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淋巴管的分布及密度并分析其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单克隆抗体D2-40检测食管癌巢周围和癌巢中心区以及正常食管组织中淋巴管密度(LVD),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结果:癌巢周围区LVD明显高于中心区和正常组织(P<0.01).癌巢周围区LVD与淋巴结转移及分化程度相关(P<0.05),与浸润深度无关(P>0.05),癌巢中心区LVD与食管鳞癌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D2-40是淋巴管特异和敏感的标记物,食管癌功能性淋巴管主要存在于食管癌巢周围,检测癌巢周围淋巴管可能是预测淋巴结转移的可靠指标.
作者:王媛媛;吴名耀;沈金辉;王少洪;吴智勇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应用多重巢式RT-PCR、荧光定量PCR、PCR-SSCP银染技术检测初诊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中17种基因异常表达及在各亚型的分布情况,为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多重巢式RT-PCR检测融合基因,PCR检测FLT3-ITD,荧光定量PCR检测NPM1的突变类型(A、B、D、I和R)及C-kit/D816V,PCR-SSCP银染技术检测CEBPA.对140例初诊AML患者(APL除外)的骨髓进行17种基因异常分析,并与骨髓染色体检测结果进行对比.结果:在140例初诊AML患者中检出基因异常占69例(49.3%),其中包括FLT3-ITD、NPM1、C-kit/D816V、CEBPA、HOX11、CBFβ/MYH11、AML-ETO、MLL/AF6、MLL/AF10、dupMLL、EVI1.同时对140例初治AML患者采用G显带技术行染色体核型分析,128例获得可供分析的染色体核型,其中57例(44.5%)检出染色体结构和数目异常.PCR在急性髓系白血病基因检测中较染色体核型分析具有更高的检出率.结论:PCR协同染色体核型分析检测初诊AML患者的基因异常,能提高临床诊断率、指导疾病危险度分组,为判断预后及监测微小残留病提供更好的理论依据.
作者:阳洁;江庭秀;陈宏 刊期: 2014年第12期
Notch家族是一组进化上高度保守的跨膜蛋白,广泛存在于细胞表面,对细胞生物活性起重要作用.Notch信号通路参与调控机体正常细胞的分化、增殖和凋亡.Notch信号通路的异常激活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细胞的过度增殖和恶性转化,有效抑制Notch信号通路的活性可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增殖,并能够诱导肿瘤细胞的凋亡,为肿瘤治疗开辟新途径.现有研究证实Notch信号通路的活化和抑制与头颈部肿瘤密切相关.通过对Notch信号通路进行调节,可能为头颈部肿瘤的治疗提供新的靶点.本文对Notch信号通路的结构特点、功能及其在头颈部肿瘤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宋晓庆;邱慧磊;耿敬姝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评价多西他赛(TXT)联合奥沙利铂(OXA)、卡培他滨(Xeloda)治疗晚期胃癌的近期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19例晚期胃癌患者接受多西他赛75mg/m2,d1,奥沙利铂85mg/m2,d2,卡培他滨每天1000mg/m2,bid,d1-14,21d为1个周期,化疗2个周期后评价疗效.结果:19例患者均可评价疗效,其中CR 1例(5.3%),PR 10例(52.6%),SD 5例(26.3%),PD 3例(15.8%),总有效率57.9%,中位TTP为5.8个月,中位OS为10.5个月;常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外周神经毒性、脱发且多以Ⅰ-Ⅱ度为主.结论:多西他赛联合奥沙利铂、卡培他滨方案治疗晚期胃癌近期疗效好,不良反应可耐受.
作者:乌云高娃;李文新;苏日拉;包佳琪;沙如拉 刊期: 2014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