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乙酰肝素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罗雅玥;田素娟

关键词:乙酰肝素酶, 抑制剂, 肝素, 寡聚糖
摘要:肿瘤细胞的扩散和转移有两个必不可少的过程,包括新血管的生成和肿瘤细胞穿越由细胞外基质和血管基底膜组成的屏障.乙酰肝素酶在这两个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肿瘤的转移和增殖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目前以乙酰肝素酶为靶点的肿瘤治疗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有关乙酰肝素酶的抑制剂的研究已为寻找有效的抗癌药物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本文就目前已有的乙酰肝素酶抑制剂,包括肝素及其类似物、硫酸寡聚糖及寡聚糖类似物、抗乙酰肝素酶中和抗体、靶向乙酰肝素酶基因RNA干扰以及一些相关的天然药物进行综述.
现代肿瘤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诱导化疗联合同期放化疗治疗Ⅲ、Ⅳa期鼻咽癌的临床研究

    目的:评价单纯放疗和诱导化疗联合同期放化疗治疗Ⅲ、Ⅳa期鼻咽癌的毒副反应、临床疗效和对生存期的影响.方法:统计2000年至2005年我院诊治的Ⅲ、Ⅳa期鼻咽癌患者169例,其中113例患者接受单纯根治性放疗(对照组);56例患者接受长春瑞滨(NVB)联合顺铂(DDP)诱导化疗2周期后行根治性放疗,同期给予DDP每周方案化疗(研究组).两组患者进行临床疗效和毒副反应的比较,Kaplan-Meier法计算5年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结果:研究组的鼻咽肿瘤和颈淋巴结完全消退率优于对照组(92.9% vs80.5%,85.7% vs 72.6%,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的5年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分别为71.7%、61.3%和56.6%、4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毒副反应增加,以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和口腔黏膜炎为主.结论:诱导化疗联合同期放化疗可提高局部晚期鼻咽癌的临床疗效和生存率;毒副反应较大,但不影响治疗进程.

    作者:董超;任艳鑫;杨润祥;任宏轩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肾上腺神经鞘瘤临床分析

    目的:总结肾上腺神经鞘瘤的诊断与治疗经验,提高对该疾病的诊断及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肾上腺神经鞘瘤病人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讨论此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以及诊治方法.结果:5例肿瘤均经手术切除,病理学证实均为肾上腺神经鞘瘤.随访1-8年均未见复发.结论:肾上腺神经鞘瘤的术前诊断困难,确诊需经病理学检查,手术切除是佳治疗方法.本病多为良性,预后良好,但由于有局部复发的可能,长期随访十分必要.

    作者:李明;吴斌;宋永胜;霍军;殷波;费翔;郭启振;韩斌;郭恩忠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siRNA下调Notch3表达对非小细胞肺癌骨转移能力的影响

    目的:研究Notch3在肺癌骨转移中的作用.方法:通过RT-PCR方法检测Notch3在NSCLC及其伴骨转移患者的肺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利用慢病毒包装Notch3 siRNA载体抑制Notch3的表达后,通过体外迁移和侵袭试验观察Notch3 siRNA对肺癌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通过体外ELISA法检测骨转移相关分子pTHrP和IL-6的表达,研究阻断Notch3的表达后是否能够逆转TGF-β诱导的肺癌骨转移.结果:Notch3在NSCLC发生骨转移的患者肺癌组织中过表达.体外试验发现,通过慢病毒包装Notch3 siRNA载体抑制Notch3的表达后,NSCLC细胞的转移能力下降,且Notch3-si可明显抑制NSCLC细胞中由TGF-β介导的pTHrP和IL-6的表达.结论:Notch3高表达在促进NSCLC骨转移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黄晓峰;张宁;王亚芳;刘理礼;张贺龙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ADC值测量在颅脑DWI高信号肿瘤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探讨ADC值测量对颅脑DWI高信号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46例DWI高信号肿瘤分类,并测量其ADC值.结果:胶质瘤、转移瘤、脑膜瘤、淋巴瘤ADC值分别为(0.90±0.16)×10-3mm2/s、(0.75±0.21)×10-3mm2/s、(0.86±0.11)×10-3mm2/s、(0.91±0.16)×10-3mm2/s,各肿瘤之间的ADC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低级别胶质瘤与高级别胶质瘤之间ADC值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DWI高信号肿瘤ADC值测量可以提供脑肿瘤的组织成分信息,ADC值可预测胶质瘤级别.

    作者:闫新成;鱼博浪;张明;郭苏晋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Bcl-2和Bag-1在肝外胆管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研究B细胞淋巴瘤-2(B-cell leukemia-2,Bcl-2)和Bcl-2结合抗凋亡基因-1(Bcl-2associated athanogene-l,Bag-1)在肝外胆管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其表达强度与胆管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50例肝外胆管癌组织及30例胆囊管组织中Bcl-2和Bag-1蛋白的表达情况,结合临床病理特征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Bcl-2和Bag-1蛋白在胆管癌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88.0%、70.0%)均高于胆囊管组织(43.3%、50.0%)(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cl-2和Bag-1的表达程度与胆管癌的分化程度、临床分期及有无淋巴结转移有关,Bcl-2和Bag-1的表达呈一致性.结论:Bcl-2和Bag-1与胆管癌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Bag-1可能协同Bcl-2参与胆管癌的发生、发展,两者的表达程度密切相关,可作为胆管癌患者预后的预测因素.

    作者:王鹤令;周品一;陈安杰;刘鹏;张宇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STAT 3通过ZEB1调节卵巢癌细胞SKOV-3中E-cadherin表达的研究

    目的:探讨卵巢癌细胞SKOV-3中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3(STAT3)对上皮细胞钙黏蛋白(Ecadherin)表达的调控.方法:构建STAT 3过表达载体或缺失表达载体,并转染SKOV-3细胞,分别用Western blotting和RT-PCR方法检测STAT 3 mRNA及蛋白质水平的变化,确定细胞模型的建立.Western blotting检测构建的细胞模型中p-STAT 3水平与E-cadherin水平的变化,RT-PCR检测STAT 3过表达或缺失对ZEB1和ZEB2 mRNA水平的影响.同时构建ZEB1 siRNA与pCDNA3.1-STAT 3共转染细胞,Westernblotting检测ZEB1对p-STAT 3诱导的E-cadherin水平下调的影响.结果:STAT 3过表达/缺失载体的SKOV-3细胞中E-cadherin蛋白质水平显著下调/上调;STAT 3过表达能显著上调ZEB1 mRNA水平,但对ZEB2 mRNA无显著影响;ZEB1 siRNA转染能逆转STAT 3过表达诱导的E-cadherin的水平下降.结论:卵巢癌细胞SKOV-3中,STAT 3能通过ZEB1调节E-cadherin的表达,在卵巢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甘泉;苏瑾;蒋壁谦;吕天淑;吴秀双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血管肉瘤的诊疗进展

    血管肉瘤是一种高度恶性的内皮细胞肿瘤,占软组织肿瘤的1%-2%,具有较强侵袭性,预后差.它可以发生在身体的任何部位,其中约60%发生在的头颈部的皮肤和软组织.其发病与暴露于化学物质、辐射、慢性淋巴水肿、创伤和血管扩张等因素有关.超声、CT、MR和PET-CT等影像学检查均为诊断方法,但终的确诊还需行病理和免疫组化.因其罕见且对放疗、化疗皆不敏感,治疗措施非常有限.手术后进行放疗为治疗局部肿瘤的佳方法.以阿霉素或紫杉醇和每周紫杉醇为基础的化疗为晚期血管肉瘤的一线治疗.此外,靶向药物和免疫治疗亦为血管肉瘤的有效治疗.本文就血管肉瘤的危险因素、诊断、治疗及预后因素进行综述.

    作者:孙宇楠;王思亮;吴荣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循环肿瘤细胞临床应用的新进展

    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s,CTCs)是指释放到血液中的罕见肿瘤细胞,被认为是肿瘤血液转移的关键步骤之一.循环肿瘤细胞的检测对于肿瘤的诊断、治疗和预后判定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是目前肿瘤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将从预测生物标志物、治疗反应、预后、血浆肿瘤DNA四个方面介绍循环肿瘤细胞临床应用的新研究进展.

    作者:朱玲;向敏;刘馨;陈艳;王熙才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p14ARF在宫颈癌病变中的研究进展

    早期诊断对于宫颈癌的预防和治疗具有决定性意义.p14ARF是近年来发现的抑癌基因,是细胞周期调控网络的重要成员,通过p53途径和非p53途径调控细胞周期,抑制肿瘤发生.研究表明,p14ARF在大多数原发肿瘤中表达缺失或低表达,但在宫颈癌病变中p14ARF多出现高表达,可能与宫颈癌及癌前病变中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持续感染有关.p14ARF检测方法简单,易于操作,可能可以作为生物标志物,应用于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的筛查.

    作者:郭蕾;周瑾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三氧化二砷抑制乳腺癌MCF-7细胞作用机制的研究

    目的:探讨三氧化二砷(As2O3)抑制乳腺癌MCF-7细胞的作用机制.方法:噻唑兰(MTT)法检测As2O3对MCF-7细胞存活率的影响;流式细胞技术检测As2O3引起MCF-7细胞凋亡.通过caspas-3试剂盒检测其活性,推测其可能的凋亡信号通路.结果:MTr实验表明As2O3使MCF-7细胞存活率下降并呈现剂量依赖的量效关系;流式细胞测定结果证实As2O3对乳腺癌细胞具有致凋亡作用;As2O3作用后的MCF-7细胞caspase-3的活性显著增高.结论:As2O3诱导MCF-7细胞凋亡,其机制至少部分与激活caspase-3有关.

    作者:王莹;郝艳坤;安佰柱;王羽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食管癌及贲门癌患者术后感染的原因分析及防治对策

    目的:分析食管癌及贲门癌患者术后感染的原因和防治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9月-2013年12月进行手术治疗的86例食管癌及贲门癌患者.采用不同防治感染对策后,分别观察两组食管及贲门癌患者术后感染的情况,分析原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分析食管及贲门癌术后感染的30例患者的感染部位,手术切口感染16.3%,肺部感染12.8%,胸腔感染3.5%,泌尿系统感染2.3%,总感染率34.9%;食管及贲门癌术后感染的部位主要常见于手术切口及肺部.单因素分析后发现,感染因素与吸烟、手术时间(>2h)、术中失血量(>200ml)均有关(P<0.05).43例患者常规抗感染治疗后,感染者占53.5%,未感染者占46.5%;43例患者早期防治术后感染后,感染者占16.3%,未感染者占83.7%;试验组的感染状况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食管及贲门癌患者术后感染主要分布在肺部和切口处,原因复杂,临床手术中早期抗感染治疗可显著降低感染风险.

    作者:郝延红;席俊峰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HPV16/18DNA和p53、RB、MCM7蛋白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探讨HPV16/18DNA和p53、RB、MCM7蛋白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检测30例正常乳腺组织、30例乳腺腺病、30例乳腺不典型导管上皮增生、20例乳腺导管原位癌和68例乳腺癌组织标本中HPV16/18DNA和p53、RB、MCM7蛋白的表达.结果:乳腺癌组织中HPV16/18DNA的阳性率为58.8%,明显高于正常乳腺、乳腺腺病和乳腺不典型导管上皮增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不典型导管上皮增生、导管原位癌和乳腺癌组织中HPV16/18DNA与p53和RB蛋白的表达均呈负相关(P<0.05),而癌组中HPV 16/18DNA与MCM7蛋白表达呈正相关(r=0.750,P<0.05).癌组中组织学G2、G3级,pTNM Ⅱ、Ⅲ期以及有淋巴结转移组中HPV16/18DNA和MCM7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均显著高于组织学G1级和pTNM Ⅰ期以及无淋巴结转移组(P<0.05);与之相反,p53和RB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则显著降低(P<0.05).结论:HPV16/18感染通过对p53、RB和MCM7蛋白表达调控的影响可能在高危型HPV感染后乳腺癌的发生、发展及转移进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通过联合检测它们在乳腺癌及癌前病变中的表达以评价临床疾病进展和肿瘤生物学行为.

    作者:任占平;石喆;戴文斌;任珊;梁金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复发性甲状腺癌再次手术56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复发性甲状腺癌再次手术的手术方式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复发性甲状腺癌的临床资料,其中甲状腺乳头状癌38例、滤泡状癌14例及髓样癌4例,对临床疗效及预后进行总结.结果:接受再次手术的患者中,36例病理证实为癌残留(64.3%),颈部淋巴结转移24例(42.9%),术后喉返神经损伤2例(3.6%),甲状旁腺损伤致低钙血症6例(10.7%).结论:甲状腺癌初次手术的部分腺体残留是术后复发的重要原因,是影响患者生存的重要因素,应采取规范和积极的治疗方式.

    作者:邵渊;白艳霞;张少强;姚小宝;冯思芳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Hsp90潜在抑制剂姜黄素诱导人宫颈癌Hela细胞凋亡的机制

    目的:研究姜黄素对人宫颈癌细胞Hela的抑制作用及对Hsp90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MTT法检测姜黄素对Hela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划痕实验检测姜黄素对细胞浸润侵袭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姜黄素促进细胞凋亡的效果.Western blotting检测姜黄素对Hela细胞内Hsp90、Hsp70、AKT及Her-2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作用48h后,姜黄素对Hela细胞的增殖抑制呈现出显著的剂量依赖性(P<0.01),当药物浓度为100 μmol/L时抑制率达到(87.5 ±3.5)%,IC50值为(41.8 ±2.3)μmol/L.划痕实验表明,姜黄素能抑制细胞的浸润和迁移.流式细胞结果显示,姜黄素能有效的促进Hela细胞凋亡,40 μmol/L组细胞的凋亡率即从原来的(10.3±0.6)%提高至(19.1±1.5)%(P<0.05),当药物浓度达到100 μmol/L时凋亡率达到(55.8±2.6)%.Westem blotting结果显示,姜黄素能引起Hsp70蛋白表达上调,并促进Hsp90下游客户蛋白AKT及Her-2降解.结论:姜黄素表现出较强的抗Hela细胞活性,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Hsp90活性,影响相关信号通路引起的.

    作者:王静;张雅雅;刘涛;郭春华;万幼峰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Survivin shRNA与大黄素联合应用抗人卵巢癌细胞株增殖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靶向survivin基因的shRNA与大黄素联合应用体外抗人卵巢癌细胞株SKOV3和HO8910增殖的作用.方法:构建携带靶向survivin基因的shRNA质粒载体,脂质体法转染.MTT法检测survivin shRNA质粒转染或/和大黄素处理后SKOV3和HO8910细胞的增殖率,FCM法检测细胞凋亡情况.结果:Survivin shRNA质粒转染24h后SKOV3和HO8910细胞的增殖率下降,凋亡率增加,与空白对照组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黄素对SKOV3和HO8910细胞的抗增殖作用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模式;survivin shRNA与大黄素(60μmol/L)联合应用组SKOV3和HO8910细胞的增殖率低于单药应用组(P<0.05),凋亡率高于单药应用组(P<0.05).结论:Survivin shRNA与大黄素联合应用能够增强抗人卵巢癌细胞株SKOV3和HO8910的体外增殖作用.

    作者:薛晖;李天人;贺安宁;郭科军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EGFR、Cyclin A在胃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及细胞周期素A(Cyclin A)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10例正常胃上皮组织和58例初治胃癌组织中EGFR、Cyclin A的表达情况.结果:10例正常胃组织未见EGFR及Cyclin A的阳性染色,EGFR与Cyclin A在胃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6.6%、48.3%.正常组织EGFR和Cyclin A表达与胃癌组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EGFR、Cyc-lin A均与血管累犯正相关,此外,EGFR还与性别、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相关,Cyclin A还与肿瘤细胞分化程度相关;EGFR与Cyclin A的表达呈正相关(P=0.001).结论:EGFR和Cyclin A在胃癌中的高表达可能与其发生发展过程有重要作用,并有可能成为靶向治疗的靶点.

    作者:赵坤;姚型锋;黄俊星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E-cadherin、VEGF蛋白在卵巢浆液性交界性肿瘤中的表达及其生物学意义

    目的:探讨卵巢浆液性交界性肿瘤(sBOT)中E-钙黏附素(E-cadherin)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特点及临床病理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E-cadherin和VEGF在良性卵巢浆液性肿瘤、卵巢浆液性交界性肿瘤和卵巢浆液性恶性肿瘤中的表达特点,分析与sBOT临床病理指标的相关性.结果:E-cadherin在良性卵巢、交界性卵巢和恶性卵巢组织中表达呈下降趋势(P<0.01),而VEGF在各组表达呈明显上升趋势(P<0.01),两者存在负相关性.E-cadherin和VEGF在sBOT和低级别卵巢恶性肿瘤中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VEGF高表达与sBOT病理亚型、浸润性病灶和sBOT临床分期有关(P<0.05).E-cadherin低表达与sBOT病理亚型、浸润性病灶有关(P<0.05).结论:E-cadherin低表达或缺失和VEGF高表达与卵巢浆液性肿瘤的良恶性有关,联合检测可为卵巢交界性肿瘤预后判断提供依据.VEGF表达与sBOT的预后、转移关系密切.

    作者:吴丽;朱付凡;陶光实;陈亦乐;唐真姿;杨俊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BRCA-1基因表达和其它肿瘤标志物在乳腺癌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BRCA-1基因表达水平在乳腺癌诊断和治疗监测中的应用.方法:采用荧光定量PCR(FQ-PCR)技术检测35例健康女性体检者、40例良性乳腺肿瘤和96例乳腺癌患者外周血中BRCA-1基因表达量,用化学发光法检测其CA153、CA125和CEA,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BRCA-1对乳腺癌诊断灵敏度显著高于CA153、CA125和CEA.BRCA-1在手术和化疗后显著升高,CA153、CA125和CEA在手术和化疗后均显著下降.结论:BRCA-1基因表达水平可有效监测乳腺癌的诊断、治疗和预后.

    作者:邓君;孙昌瑞;传良敏;洪华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MCM5蛋白和hTERC基因检测在预测CIN恶性潜能的价值

    目的:探讨人染色体端粒酶基因(hTERC)在各病理学分级宫颈疾病中宫颈脱落细胞中的阳性表达情况,以及联合MCM5蛋白在CIN中的检测结果对准确判断(CIN)的预后和临床意义.方法:收集临床标本,均行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对宫颈脱落细胞的hTERC基因的检测、免疫组化对组织的MCM5蛋白检测.结果:收集临床标本63例,其中对照组29例:12例宫颈炎性病变和17例宫颈鳞癌患者的宫颈脱落细胞及组织;研究组34例:8例CIN I及26例CINⅡ-Ⅲ患者的宫颈脱落细胞及组织.hTERC基因表达情况:扩增42例,阴性21例.MCM5蛋白表达情况:(-)21例,(+)15例,(++)20例,(+++)7例.病理学结果:宫颈炎症12例,CIN Ⅰ 8例,CINⅡ-Ⅲ26例,宫颈癌17例.MCM5蛋白阳性表达随着组织病理学分级的升高而逐步提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CIN组分别与炎症组和SC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JP<0.05);CIN Ⅰ组与CINⅡ/Ⅲ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hTERC基因异常扩增随着组织病理学分级的升高,其阳性扩增率逐步提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CIN组与炎症组比较,hTERC基因异常扩增率显著高于炎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SCC组比较hTERC基因异常扩增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IN Ⅰ组与CINⅡ/Ⅲ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hTERC基因异常扩增及MCM5阳性表达在宫颈上皮内瘤变中无统计学意义(P>0.05);hTERC与MCM5联合检测分别与MCM5或hTERC单独检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CM5蛋白阳性表达及hTERC基因异常扩增在宫颈鳞癌的发生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可能成为预测宫颈癌发生的临床指标;MCM5蛋白与hTERC基因可能是两个相对独立的宫颈癌生物学预测指标,MCM5蛋白检测可作为hTERC基因检测的补充,对于hTERC基因异常扩增和(或)MCM5蛋白阳性表达的CIN患者,临床诊治应予以高度重视,并可指导临床对CIN的适当治疗.

    作者:郭冲;尹格平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盐酸羟考酮缓释片治疗中重度癌痛60例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盐酸羟考酮缓释片治疗中重度癌痛患者的镇痛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应用盐酸羟考酮缓释片治疗60例中重度癌痛患者,评价镇痛效果、生活质量、不良反应.对于初次使用阿片类药物的患者,滴定方法:起始剂量为10mg,给药1小时后评估镇痛效果,反复滴定,直至NRS 0-3分,维持此剂量,每12小时口服1次.出现爆发痛,予以前日盐酸羟考酮缓释片总固定量的10%-20%.阿片耐受的患者,则将前24小时的累积剂量换算成短效阿片(每4小时量),在此基础上再增加50%-100%剂量.结果:60例中重度癌痛患者口服盐酸羟考酮缓释片剂量在20-760mg/天之间,平均剂量154.3mg/天,滴定达有效剂量的平均天数为2.5天.疼痛总缓解率95.0%,其中完全缓解13例,部分缓解44例.中、重度癌痛患者生活质量总有效率分别为92.9%、93.8%.不良反应主要为便秘、恶心、呕吐、头晕.结论:盐酸羟考酮缓释片治疗中重度癌痛患者疗效稳定,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

    作者:陈州华;周胜涟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现代肿瘤医学杂志

现代肿瘤医学杂志

主管:陕西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抗癌协会 陕西省抗癌协会 陕西省肿瘤防治研究所 陕西省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