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妇科手术围手术期输血的临床观察

宋茜;陈玉环;姚恒;李静文

关键词:围手术期, 输血, 术后转归
摘要:妇科手术围手术期输血历史悠久,直至20世纪末,在妇科大中型手术中输血几乎是约定俗成的传统,旨在保证手术安全和患者的术后恢复.但随着对输血与术后恢复及疾病预后关系的研究,不当输血的诸多弊端和并发症得以揭示,输血的安全性及风险性引起了医患双方的关注.为了探讨输血治疗的利弊与得失.为患者排疑解惑,我们对围手术期输血与否及输血的种类和方法进行了观察,报告如下.
中国输血杂志相关文献
  • 前置胎盘患者预存式自体输血安全性研究

    目的 研究预存式自体输血对前置胎盘患者红细胞、血红蛋白、细胞比客和血小板数量的影响,并观察产后出血以及妊娠结局,进而探讨在前置胎盘患者中实施预存武自体输血的安全性,为以后临床操作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04-2007年5月住院分娩的64名前置胎盘患者,将其分为预存式自体输血组和未自体输血组.比较自体输血患者采血前后不同时间以及两组分娩前后红细胞、血红蛋白、细胞比容和血小板数量差异有无显著性.观察不同组产后出血量、自异体输血量和妊娠结局.结果 预存式自体输血患者采血前、采血后24-72h及分娩后48h和两组分娩前后血常规主要指标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过程对母胎不会产生不良影响,新生儿Apgar评分9-10分.自体输血组的自血回输量明显大干异体输血量.绪论预存式自体输血对前置胎盘患者红细胞、血红蛋白、细胞比容和血小板数量不会产生明显的影响,且对母胎安全不会造成威胁.实际操作中可适当增加分娩前预存式自体备血量以减少前置胎盘患者剖宫产异体输血量.

    作者:张丽丽;黄亚绢;李志强;徐文皓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80℃长期保存血小板的可行性研究

    目的 探索-80℃条件长期保存血小板的关键技术.方法将12人份加终浓度为5%二甲基亚砜(DMSO)的富含血小板血浆,分为若干等份后置于实验专用-80℃低温冰箱中保存1-16个月,1-6个月每月每人份各取1份样本、8-16个月每2个月每人份各取l份样本37℃水浴复温后检测: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pH、血小板CD62p表达、凝血酶激活CD62p表达、凝血酶激活CD62p再表达、磷脂酰丝氨酸(PS)表达和激活血小板诱导血浆凝固时问.结果 在16个月的保存过程中Plt、MPV、PDW、pH、血小板CD62p表达、凝血酶激活CD62p表达、凝血酶激活CD62p再表达、PS表达和激活血小板诱导血浆凝固时闻等.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小板加终浓度为5%DMSO,在-80℃条件下长期保存质量较好且较稳定,此技术条件可用于长期储备血小板资源.

    作者:刘景汉;欧阳锡林;庄远;李卉;孙桂香;陈麟凤;车辑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血小板输注无效

    血小板输注适用于预防和治疗血小板减少或血小板功能缺陷患者的出血,并已成为各种血液病及肿瘤患者放、化疗的有效支持疗法,但患者在多次输血(全血、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妊娠及器官移植后,易产生血小板相关抗体,导致血小板输注无效(PTR).我们结合近几年国内外研究进展,对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实验室检查方法、治疗与预防措施等综述如下.

    作者:焦淑贤;扬志夏;赵林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BEPⅢ处理样品出现结果与加样不符问题的分析

    目前,全自动酶标分析系统被越来越多地使用于血站血液标本检测中,我们把在使用过程中曾经遇到过的,因手工进板方向错误,造成比色结果与试验不符的这一问题与大家交流,希望能在以后的工作中得以借鉴.

    作者:范丽霞;周俊;金玉;杜海燕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白细胞过滤器去除血液中肿瘤细胞及对红细胞的影响

    目的 研究白细胞过滤器清除血液回收机漂洗后血液中残存肿瘤细胞的效果,并观察过滤后红细胞的数量、形态及其脆性的改变.方法选择繁殖能力强,不易受损的细胞系肠肿瘤细胞(LOVO)和胃肿瘤细胞(SGC)进行体外培养,待细胞消化后制成单一细胞悬液;采集非肿瘤患者术野血液,经过滤、离心、漂洗收集浓缩红细胞.将细胞悬液中的肿瘤细胞计数后混入浓缩的红细胞中,混匀.再用血液回收机过滤、离心、漂洗,将漂洗后得到的浓缩红细胞用白细胞过滤器过滤,观察过滤对血样中肿瘤细胞的影响并与未经过滤处理的对照组进行比较,同时测定红细胞数、红细胞平均体积(MCV)、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变异(RDW)及红细胞渗透脆性,观察过滤对红细胞的影响.结果 过滤后的血样中未发现肿瘤细胞,而对照组血样中可见到肿瘤细胞.培养14天后观察,经白细胞过滤器过滤后的血样未见肿瘤细胞生长,而对照组血样中有大量肿瘤细胞生长.过滤后的RBC、MCV、P.DW和红细胞渗透脆性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应用自体血液回收机配合白细胞过滤器,可有效去除血液中的肿瘤细胞,且对红细胞数量、形态及细胞膜无明显影响.

    作者:刘江月;陈京霞;张雪莉;王占聚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使用一次性加样针控制血液加样中交叉污染的探讨

    全自动加样仪如今在血站系统被广泛应用,与人工加样相比,它具有自动、快速、精确的优点,不仅把检验人员从重复烦琐的加样操作中解放出来,又避免了人工操作带来的误差,大大提高了血站血液检测工作的效率.

    作者:张辽明;周海容;张永昌;欧山海;彭琼;陈艳;黄鹂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四川骨髓库汉族人群HLA-DRB1* 14等位基因分布

    目的 研究四川骨髓库中四川籍汉族人群HLA-DRB1 14等位基因分布.方法在四川骨髓库8934名四川汉族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中随机筛选107例中低分辨为DRB114的样本,以PCR-SBT分型技术检测DRBl位点的第2外显子以鉴定HLA-DRB1 14等位基因.结果 共检出6种DRB1 14等位基因,包括DRB1 140101/1454(56.0%),DRBl 1403(1.8%),DRB1*1404(11.0%),DRB1*140501(27.5%).DRB1*140701(1.8%)和DRB1*142.5(1.8%);其中主要的DRB1*140101/1454频率与美国亚裔/太平洋岛民接近,而与高加索人、非洲裔美国人、西班牙裔及韩国人和中国北方汉族中的分布有显著性差异:DRB1*140501和DRB1*1404则与中国北方汉族分布类似;本研究未检到的等位基因在四川汉族DRB1*14阳性个体中的频率低干3%.结论四川汉族人群HLA-DRB1*14等位基因呈现多样性并存在自身特点.

    作者:王珏;罗玫;陈雪黎;黄淑;田素华;邹海;郑忠伟;陈静娴;陈强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IgM、IgG抗-LebH A致配血不合患者自身输血1例

    Lewis抗体一般为IgM,在37℃时无活性.我们在交叉配血不合的患者血清中发现了1例IgM、Igc抗-Leb不规则抗体,经进一步检测为抗-Lebh A.因其与5名O型供者配血不合,患者同意自身输血,现报告如下.

    作者:方春富;周丽君;何智;郭伟鹏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972例次血液病患者输注机采血小板后回顾性分析

    目的 探讨机采血小板治疗血液病的效果及临床科学、合理应用血小板的情况.方法收集2007年本院血液科输注血小板136例(972次)的资料,比较输注前后24h内病历中记载的血小板检查结果 ,以血小板增加值判断血小板输注效果.结果 972例次中输注后24h内复查血小板的为661例次(68.00%),输注前后24h内均检查血小板的为475例次(48.86%);所有输注血小板患者的血小板数量与输注前比较显著提高(P<0.01),总有效率为75.74%(103/136);但在输注前后24h内检查血小板的475例次中,血小板输注有效率为58.73%.结论 机采血小板对血液病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但科学合理有效使用血小板的意识仍亟待加强.

    作者:汪德清;张晓娟;关晓珍;陈鑫;刘景汉;田亚平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侵入性操作前的预防性成分输血

    侵入性操作(bedside procedure,BP)是指以诊断和治疗为目的的病床边简单的手术操作,如胃肠内窥镜检查、侵人性内放射治疗等.临床上术前备血是外科手术准备的重要一环,目的是防止术中出血较多时能及时补充血容量和改善血液的携氧能力,以保证手术顺利完成.

    作者:车嘉琳;何子毅;田兆嵩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ABO血型不合导致的输血不良反应的原因分析

    <临床输血技术规范>、<血站质量管理规范>要求对临床输血不良反应进行上报,但我国目前尚未见较全面的输血不良反应统计报告.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报告,1976-1985年因输血死亡328例中,溶血性输血反应死亡182例(55.5%),其中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死亡159例(48.8%),这159例中137例(41.8%)为.

    作者:杨青成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Rh缺失型D - -个体及其家系成员基因分型与序列分析

    目的 初步探讨Rh缺失型D--个体发生的分子机制.方法采用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PCR-SSP),对两例Rh缺失型D--个体及其家系成员RHD与RHCE基因多个外显子与内含子进行扩增.根据PCR-SSP结果 ,对所有与血清学表型不符的异常扩增片段进行克隆测序.结果 两例Rh缺失型D--个体PCR-SSP扩增后获得D、e的基因相关片段.经测序发现,RhD--个体1第5外显子第22位核苷酸出现缺失,48与90位发生点突变.RhD--个体2第5外显子第89位发生突变.结论 Rh基因外显子的缺失以及单个核苷酸的缺失与突变可能是导致Rh缺失型DD--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作者:李碧娟;袁芬;李宁;李宜雄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云南汉族人群KIR基因多态性研究

    目的 分析云南汉族人群杀伤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KIR)基因的多态性及基因型和单倍型特点.方法从献血者中随机选择150名无亲缘关系的云南汉族健康志愿者,采用序列特异性引物PCR法(PCR-SSP)对其进行K/R基因低分辨率检测,并根据Hsu等[5]的标准进行基因型和单倍型分析.结果 在云南汉族人群中共检出目前已知的17个K/R基因,其中3DL3、2DL4、3DP1和3DL2框架基因存在于所有个体.2DL1、2DL3、2DP1、3DP1*003、3DL1、2DS4*001/002基因较为常见,而2DL2、2DLSA、2DLSB、2DS1、2DS2、2DS3、2DS4*003、2DS5、3DS1和3DPI*001/002基因频率较低.在云南汉族人群中共检出31种基因型,常见基因型为AJ(2,2)和AF(1,2)型,频率分别为26.67%和17.33%.同时检出15种单倍型.以单倍型2为常见,频率为47.3%.此外,还发现2种新基因型目前在其他人群中尚未见报道,3种基因型无法根据Hsu等[5]的标准模式分析出单倍型.结论云南汉族人群KIR基因分布表现出中国汉族人群KIP,多态性的一些共同特点,同时具有其独特的K/R基因频率、单倍型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分布.

    作者:苏品璨;杨通汉;邹海;徐晓红;李玉明;朱祥明;高宏;郑忠伟;陈强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输血超敏反应发生机制研究进展

    输血超敏反应主要是由输注血浆成分而引起的I型速发性变态反应(输血过敏反应),也可以是由血浆成分中某些种类抗体(如IgG和IgM类抗体)引起Ⅱ型或Ⅲ型超敏反应(输血类过敏反应).输血超敏反应发生率仅次于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而位居所有输血反应的第2位.血浆输注以过敏反应发生率为高,约为1%-3%.尽管目前对输血超敏反应有关的急救措施与以往相比没有明显的变化,但对输血超敏反应病理生理学的了解有了一些进展.本文就输血超敏反应的临床概况、发生机制、病因学等方面作-综述.

    作者:蔡晓红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血液隔离与放行程序

    [编者按] 本栏目上一期介绍了对血液隔离与放行机制的建立与发展过程、血液批放行的意义和作用以及具体实施要点,鉴于血液批放行是贯彻一法两规的难点之一,为了便于进一步理解和实施,包括具体程序文件和操作规程的编制,从本期开始,将例举福建省血液中心的血液隔离与放行程序,随后将陆续刊登和其他血站的血液计算机批放行实践与体会.

    作者:王鸿捷;林豪;郭永建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保存期末去白细胞红细胞输血发热反应的观察分析

    大量的临床实践证明,去白细胞(简称去白)红细胞可预防白细胞引起的输血发热反应.我们观察分析不同保存期内去白红细胞和未去白红细胞输血发热反应的发生率.

    作者:丁国良;马玉琳;朱琳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术中回收式自身输血的研究进展

    术中回收式自身输血(intraoperafive salvage autotransfusion,ISA)的广泛应用已有30多年的时间[1],而术中回收式自身输血技术的出现距今已有近200年的历史.1818年Blundell[2]收集了10名产后大出血患者的血液,分别回输给患者本人,获得了很好的治疗效果,存活率达到了50%,但在接下来的19世纪里,这项技术却很少得到应用.20世纪早期随着血型技术的发明和库存血的大量应用,使人们渐渐遗忘了自身输血,尽管当时有很多权威专家大力提倡使用术中自身输血,但在1936年以前还是很少应用这项技术.

    作者:夏晓峰;钱宝华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RhD(-)血液分离设备改进的效果观察

    RhD(-)血液常以甘油作为保护剂对红细胞进行低温冰冻保存,临床使用前必须解冻去除甘油,使洗涤后红细胞悬液中甘油残留量含量<10g/L[1],因此解冻后的洗涤过程的操作至关重要.我们在制备解冻红细胞的过程中使用改良设备,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作者:王天恒;苗丰盈;董志伟;王淑香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丙型肝炎病毒抗体筛查阳性结果确证方案的探讨

    目的 明确抗-HCV酶免检测结果 与确证阳性结果 之间的相互关系,以期楚立简便、经济的血液筛查实验室抗.HCV确证试验方案.方法使用重组免疫印迹试验结合核酸检测方法对134份酶免抗-HCV阳性样本确证,初步探讨2或3种抗.HCV酶免试剂(Ortho、Murex和科华联合复检的S/Co值与阳性预期值的关系及不同试剂组合检测的阳性预期值.结果 134份样本中,92份真阳性,5份可疑,其余均为阴性.Ortho和Murex试剂的S/Co与阳性预期值呈正相关.当S/Co≥3.8时,阳性预期值分别可达98.33%和97.78%.Murex联合科华、Ortho联合科华以及3种试剂同时检测为阳性时的阳性预期值为100%;Ortho联合Murex的阳性预期值为98.48%,与上述其它2或3种试剂组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种或3种酶免试剂联合复检的确证方案优于美国CDC推荐的S/Co≥3.8方案.在常规血液筛查实验室.可以选择3种抗-HCV试剂中的任2种同时复检,先行对抗-HCV阳性标本确证,对无法确证的样本再作重组免疫印迹试验分析.

    作者:王迅;刘宇宁;贾尧;伍晓菲;刘晓颖;张晰;钱开诚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冻干人凝血酶原复合物的生产工艺研究

    目的 冻干人凝血酶原复合物的生产工艺和病毒灭活工艺的研究.方法对比两种生产工艺和两种不同类型的灭活方法对制品质量的影响.结果 采用以血浆为原料生产的制品,4种凝血因子活性均保持较高水平;制品经过S/D病毒灭活,4种凝血因子活性回收率分别在78%以上;制品经过(100±0.5)℃灭活,4种凝血因子活性基本没有降低.结论 采用以血浆为原料生产人凝血酶原复合物优于其他方法;为保证制品安全,同时采用S/D灭活和(100±0.5)℃灭活30min对制品是必须的且对制品的活性基本没有影响.

    作者:魏舒;时凯;刘国荣;汤敏 刊期: 2008年第04期

中国输血杂志

中国输血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国输血协会 中国医学科学院输血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