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肺腺癌骨转移患者血清肿瘤标志物的表达及意义

南永刚;梁晓燕;刘新芸;袁彬;贺林;施常备

关键词:肿瘤标志物, 肺腺癌, 骨转移
摘要:目的:探讨血清肿瘤标志物在晚期肺腺癌患者中的表达情况。方法:对2010年1月到2013年12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64例肺腺癌骨转移患者的血清肿瘤标志物,进行回顾性分析,计算不同肿瘤标志物的阳性表达情况。结果:CEA、CA199、CA242、CA125、NSE和CY211在晚期肺腺癌中的阳性率分别为65.6%、40.6%、25.0%、73.4%、12.5%和43.8%,各组间阳性表达有统计学差异。联合检测的阳性率为90.6%。结论:不同肿瘤标志物在晚期肺癌骨转移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是有差异的。CEA、CA199、CA125和CY211是肺腺癌诊断中较可靠的肿瘤标志指标。目前的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测对晚期肺癌诊断仍有一定的假阴性率,需结合临床及影像学检查进行综合判断。
现代肿瘤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慢病毒载体介导RNA结合蛋白QKI-5过表达对前列腺癌细胞PC3增殖的抑制作用

    目的:观察RNA结合蛋白Quaking-5(QKI-5)对雄激素非依赖性前列腺癌PC3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采用Western blot及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RT-PCR)方法检测不同前列腺癌细胞株( PC3、LNCaP、DU145)及正常人前列腺上皮细胞(RWPE1)中QKI -5的表达水平;通过慢病毒感染并构建稳定过表达QKI-5的PC3细胞,噻唑蓝比色法( MTT法)绘制细胞生长曲线、流式细胞仪( FCM)检测细胞周期。结果:3株前列腺癌细胞中QKI-5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前列腺上皮细胞,其中PC3细胞表达水平低,细胞生长曲线显示稳定转染QKI-5的PC3细胞增殖能力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FCM检测发现稳定转染QKI-5的PC3细胞同对照组比较出现了明显的G1期阻滞( P<0.05)。结论:RNA结合蛋白QKI-5可能与前列腺癌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慢病毒介导的QKI-5基因能够抑制PC3细胞的增殖。

    作者:赵易;赵庆丽;马骥;蔡黔;张更;袁建林;卢兹凡 刊期: 2015年第17期

  • 陕西省榆林地区妇女人群HPV感染亚型分布研究

    目的:对陕西省榆林地区妇女人群人乳头状瘤病毒( human papillomavirus,HPV)感染及亚型分布特征进行研究。方法:采用PCR-反向斑点杂交技术对735例宫颈脱落细胞标本进行HPV基因分型检测。结果:735例妇女人群中共检出HPV阳性者220例,总感染阳性率为29.93%(220/735),其中高危型感染阳性率为25.85%(190/735,包括多重高危感染),低危感染阳性率为2.31%(17/735);高低危混合感染阳性率为1.77%(13/735)。在被检测的16个高危HPV亚型中,常见类型依次为16、58、53、52、18和51型,未检测出45型;在被检测的3种低危HPV亚型中依次为6、11、43型。HPV阳性者中单一基因型感染率23.67%(174/735),占HPV感染79.09%(174/220);单一高危型感染率为21.36%(157/735),占HPV感染71.36%(157/220),占单一感染90.23%(157/174)。多重感染率为6.26%(46/735),占 HPV 感染20.91%(46/220);在多重感染中以二重感染为常见达4.35%(32/735),占HPV总感染14.55%(32/220)。不同年龄段妇女人群HPV感染率分别为29.41%、31.92%、31.33%、28.40%、32.65%和41.66%,各组数据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陕西省榆林地区妇女人群宫颈HPV感染率较高,在单一感染中以16、52、58、33、51和11比较常见;在多重感染中以16、58、53、52、18和51型比较常见,综合统计则以16、52、58、53、51和18型感染比较常见。各年龄段妇女人群均有较高的感染率。

    作者:李军;刘俊林;南星;王一羽;柳瑛;魏曙亚;侯蓉;原荣;郭晓英 刊期: 2015年第17期

  • ADx-ARMS方法检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胸水标本癌细胞基因突变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应用ADx-ARMS方法检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胸水标本癌细胞基因突变应用于指导小分子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EGFR-TKIs)治疗的可行性与临床意义。方法:ADx-ARMS检测24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胸水标本EGFR基因第19、20和21外显子突变与KRAS基因第2外显子突变。统计分析胸水标本与前期检测过的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EGFR、KRAS突变率差异。结果:24例胸水标本中,EGFR突变与KRAS突变分别为14例(58.3%)和1例(4.2%)。前期检测过的非小细胞肺癌组织EGFR和KRAS突变率分别为47.6%和4.5%。EGFR和KRAS突变率在胸水标本与前期肺癌组织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作者:赵士伟;楚慧丽;徐小博;毕经旺 刊期: 2015年第17期

  • 肿瘤学教学中应加强转化医学教育

    转化医学源于上世纪90年代,强调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之间的相互转化和相辅相成,已成为医学领域关注的热点,为当代医学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启示和机遇。结合当前我国肿瘤学教育现状,适时引入转化医学的理念、思维和方法,逐步应用到肿瘤学教育实践中去,既是当代医学教育发展的需要,更是新世纪肿瘤学人才培养的需要。

    作者:阮志华;潘凤;梁后杰 刊期: 2015年第17期

  • 化疗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凝血四项的影响

    目的:观察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化疗的临床疗效以及对凝血4项的影响。方法:选取67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另设健康对照组45例。肺癌组患者采取化疗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凝血四项指标以及D-二聚体数值。结果:晚期肺癌组患者化疗前凝血酶原时间( 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凝血酶时间( TT)、纤维蛋白原( FIB)、D-二聚体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值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晚期肺癌组患者化疗后PT显著延长,APTT和TT较治疗前明显缩短,FIB和D-二聚体值均较前明显升高,P值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普遍存在凝血功能的异常,而化疗往往会加重血液的高凝状态。

    作者:王建玲;杨嘉;宋玉良 刊期: 2015年第17期

  • 神经母细胞瘤N-myc与Mdm2-p53通路的研究进展

    神经母细胞瘤作为儿童常见的颅外实体肿瘤,超过50%的病例是高危且难治的,长期生存率较低。N-myc及Mdm2-p53通路作为重要的调节因子,其表达水平的异常及功能缺失是其的发生发展及具有不同生物学行为的重要原因。研究神经母细胞瘤相关因子在其发生发展及演变过程中的分子机制对于该病的诊断、评估及治疗均有重要意义。本文就N-myc及Mdm2-p53通路的研究进展及以Mdm2-p53通路为靶向的神经母细胞瘤治疗做一综述。

    作者:辛琪;郝良纯 刊期: 2015年第17期

  • IGF-II促进人肝癌细胞MHCC97-H生长增殖作用的研究

    目的:探讨IGF-II在人肝癌细胞MHCC97-H生长增殖中的作用。方法:培养人肝癌细胞株MH-CC97-H,IGF-II(25,50,100ng/ml)作用于不同时间点(24、48、72h),观察各组细胞形态变化,噻唑兰( MTT)法分析细胞生长情况,Brdu法检测细胞增殖潜能,平板克隆实验观察并计算细胞克隆形成率,细胞免疫荧光及Western blot法观察细胞增殖核抗原( PCNA )表达,进一步分析细胞增殖情况。结果:IGF-II可使MH-CC97-H细胞形态发生一定改变;IGF-II时间依赖性地增加 MHCC 97- H 细胞存活率,但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IGF-II可促进MHCC97-H细胞增殖,但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IGF-II(50ng/ml)对MHCC97-H细胞的克隆形成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 P>0.05);与对照组相比,IGF-II(50ng/ml)组,MHCC97-H细胞中PCNA荧光表达和蛋白表达显著升高( P<0.05)。结论:IGF-II有诱导人肝癌细胞MHCC97-H生长增殖的趋势,亦可促进PCNA表达上调。

    作者:姬媛媛;王志东;杨正安;王宝太;史敏;徐慧荔;赵敏侠 刊期: 2015年第17期

  • 同步放化疗治疗食管癌术后复发的临床效果及预后因素分析

    目的:分析同步放化疗治疗食管癌术后复发患者的治疗效果及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03例食管癌术后复发患者行同步放化疗的治疗结果及预后因素。所有患者行同步放化疗,中位放疗剂量60Gy。治疗后1~3月评价肿瘤的治疗反应。结果:中位随访时间30个月(3~103月)。3年总生存率47.6%,中位存活时间35月。总体反应率70.9%(73/103),完全缓解率41.7%(43/103)。单因素分析显示同步放化疗后肿瘤的反应(P=0.000)、至复发的时间(P=0.028)及ECOG评分(P=0.090),有益于总生存率,多因素分析显示同步放化疗后肿瘤的反应(P=0.000)及ECOG评分(P=0.010)为总生存率的独立预后因素。同步放化疗后,共70例患者出现肿瘤进展,39例局部复发,22例远处转移,9例远处转移伴局部复发。结论:同步放化疗是治疗食管癌术后复发的有效手段,治疗后取得完全缓解的患者预后较好。

    作者:彭进;何栋成;姚蓉;陶光洲;张铁成 刊期: 2015年第17期

  • 肾细胞癌病理组织学特征及超声应用价值

    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其广泛应用,肾脏肿瘤的检出率逐年增加。肾脏肿瘤中恶性病变占绝大多数,其中常见的为肾细胞癌( renal cell carcinoma,RCC),约占肾脏原发恶性肿瘤的85%~90%[1-2],占全身恶性肿瘤的3%左右。2009年世界卫生组织[3]对RCC 重新分型为:透明细胞癌( clear cell renal cell carcinoma,CCRCC)、乳头状细胞癌(papillary RCC,PRCC)、嫌色细胞癌( chromophobe RCC, CHRCC)、集合管癌( collecting duct carcinoma,CDC)、髓质癌(renal medullary carcinoma,RMC)、管囊状细胞癌、多房囊性细胞癌、黏液性管状及梭形细胞癌、终末期肾病相关性肾癌、XPn 易位性肾癌、神经母细胞瘤相关性肾癌、未分化型肾癌等。其中CCRCC 为常见亚型,约占70%~75%[4]。PRCC 为第二常见亚型,约占10%~15%[5]。不同的亚型具有不同生物学行为,CCRCC 较PRCC 及CHRCC 侵袭性高,预后差[6]。多房囊性细胞癌和黏液性管状及梭形细胞癌预后较好[7-8]。因此术前影像学对RCC 分型尤为重要。

    作者:程晓英;孙永杰;张士德 刊期: 2015年第17期

  • 替吉奥与沙利度胺联合肝动脉栓塞化疗治疗中晚期肝细胞癌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经肝动脉栓塞化疗( TACE)单用或联合替吉奥与沙利度胺治疗中晚期肝细胞癌( HCC)的疗效。方法:将2010年8月-2012年8月本院收治的无法手术切除的中晚期HCC患者80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40例。治疗组采用TACE联合替吉奥与沙利度胺口服,对照组仅行TACE治疗。比较两组的有效率、疾病控制率、生存率以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组有效率67.5%,对照组3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治疗组疾病控制率92.5%,对照组3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0)。治疗组1年生存率80.0%,对照组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5);治疗组2年生存率42.5%,对照组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两组不良反应轻微,主要为恶心呕吐、便秘和骨髓抑制,为I、II级,对症治疗可缓解,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替吉奥与沙利度胺联合TACE术对中晚期HCC有一定的治疗价值,值得进一步观察。

    作者:张呈;陈昌南;林云笑;苏铭俊;李志建;潘岐作;梁炳钊;陈婵娟;容庭杰;谢峰 刊期: 2015年第17期

  • 乏氧诱导因子的转化医学研究进展

    乏氧诱导因子( HIFs)是机体器官组织中氧分压改变后发生一系列自适应反应的重要调节因子,在血管异常增生以及肿瘤发生发展的各种病理生理变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乏氧可显著增加肿瘤侵袭性和对放化疗的抗拒性,是肿瘤治疗的一大难题。深入开展肿瘤乏氧分子影像、乏氧相关基因表达谱的转化医学研究,指导肿瘤个体化治疗的计划制定和预后评价是肿瘤治疗发展的方向。本文拟对上述研究进展做一综述,并探讨其进一步成为转化医学研究和潜在临床应用的可能性。

    作者:张天;董隽;碧秀 刊期: 2015年第17期

  • Rap1 b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探讨Rap1b在人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65例非小细胞肺癌组织和52例癌旁组织中Rap1b的表达,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Rap1b在65例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表达率为72.3%,明显高于癌旁组织23.1%(P<0.05)。与肿瘤分化程度明显相关( P<0.05)。结论:Rap1b在非小细胞肺癌中高表达,提示其可能发挥癌基因的功能。

    作者:马明铭;张明鑫 刊期: 2015年第17期

  • 替莫唑胺对比传统化疗药治疗高级别脑胶质瘤的临床疗效

    目的:探讨与其他传统化疗药物相比,替莫唑胺用于治疗高级别脑胶质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高级别脑胶质瘤患者100例,根据其治疗方案不同将其分为3组。A组35例,给予替莫唑胺治疗;B组31例,给予司莫司汀治疗;C组34例,给予尼莫司汀治疗。对三组患者治疗效果进行评价。结果:A组患者完全缓解率、部分缓解率以及总有效率分别为8.57%、37.14%和45.71%,B组患者分别为0、12.90%和12.90%,C组患者分别为2.94%、23.53%和26.47%,A组患者治疗效果明显优于 B、C 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与其他传统化疗药物相比,替莫唑胺用于治疗高级别脑胶质瘤效果更好,患者的完全缓解率、总有效率均可得到明显提高,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将替莫唑胺作为首选的药物进行应用。

    作者:何洁;张大鹏;何静 刊期: 2015年第17期

  • 肺腺癌骨转移患者血清肿瘤标志物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探讨血清肿瘤标志物在晚期肺腺癌患者中的表达情况。方法:对2010年1月到2013年12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64例肺腺癌骨转移患者的血清肿瘤标志物,进行回顾性分析,计算不同肿瘤标志物的阳性表达情况。结果:CEA、CA199、CA242、CA125、NSE和CY211在晚期肺腺癌中的阳性率分别为65.6%、40.6%、25.0%、73.4%、12.5%和43.8%,各组间阳性表达有统计学差异。联合检测的阳性率为90.6%。结论:不同肿瘤标志物在晚期肺癌骨转移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是有差异的。CEA、CA199、CA125和CY211是肺腺癌诊断中较可靠的肿瘤标志指标。目前的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测对晚期肺癌诊断仍有一定的假阴性率,需结合临床及影像学检查进行综合判断。

    作者:南永刚;梁晓燕;刘新芸;袁彬;贺林;施常备 刊期: 2015年第17期

  • 支气管袖状切除治疗中心型肺癌66例

    目的:总结支气管袖状肺叶切除术治疗66例中心型肺癌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在1987年1月至2012年8月期间收治的中心型肺癌66例,其中TNM分期Ib 期18例( T2 N0 M0),Ⅱb 期33例( T3 N0 M0),Ⅲa 期13例( T2 N1 M0),IIIb 期2例( T2 N2 M0)。支气管袖状肺叶切除51例,肺动脉和支气管双袖状肺叶切除15例。结果:手术死亡率1.5%(1/66)。术后并发肺不张4.5%(3/66)、脓胸1.5%(1/66)。术后随访1~60个月,1年生存率83.2%,3年生存率52.3%。结论:支气管或肺动脉袖状切除能提高中心型肺癌的手术切除率,并可大限度保护肺功能,保证病人术后生活质量。

    作者:刘高利;殷桂林;朱水波;王荣平 刊期: 2015年第17期

  • 8 p11骨髓增殖综合征1例并文献回顾

    8p11骨髓增殖综合征(8p11 myeloproliferative syndrome,EMS)是一组以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髓系细胞增生、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淋巴瘤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分子生物学定义是定位于8号染色体短臂(8p11-12)上的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1(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receptor 1,FGFR1)基因与伙伴基因易位或插入而产生的侵袭性肿瘤。2008年WHO将本病定义为髓系、淋系肿瘤伴有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1异常。目前共发现14种与 FGFR1重排相关的伙伴基因,其中常见的是位于13q11-12上的 ZNF198。EMS预后差,患者常在短期内迅速进展为急性髓系白血病,目前只有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能有效控制该病。现报告我科诊断的1例EMS病例,并就其分子生物学特征、发病机制和治疗等的研究现状进行讨论。

    作者:肖方;陈任安;王文清;黄斯勇;严学倩;王萌;王颖;刘利 刊期: 2015年第17期

  • 早期应用双磷酸盐对老年非小细胞肺癌骨转移的作用

    目的:探讨早期静脉应用双磷酸盐对老年非小细胞肺癌骨转移的作用。方法:研究老年非小细胞肺癌患者68例。将骨密度T-Score≤-2.5作为双磷酸盐应用指征,在确诊骨转移之前即开始应用双磷酸盐定义为早期应用。按是否早期应用双磷酸盐,将68例患者按照临床分期分为两组,早期应用双磷酸盐者34例为治疗组,未早期应用者34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骨转移发生率及确诊时间。结果:治疗组骨转移发生率47.06%(16/34),对照组82.35%(28/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中位骨转移发生时间较对照组延迟87天(218天 vs 131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结论:早期应用双磷酸盐治疗经选择的老年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可以减少骨转移发生率,并推迟骨转移发生时间。

    作者:杜宝昌;刘军;王帅兵;齐秀恒;邹庆华 刊期: 2015年第17期

  • 沙利度胺联合改良VAD方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沙利度胺联合改良VAD方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 MM)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MM患者79例,均给予沙利度胺联合改良VAD方案治疗。结果:第1疗程后79例患者中CR为12.66%(10/79),总有效率为77.22%(61/79);3疗程后79例患者中CR为40.51%(32/79),总有效率为83.54%(66/79)。44例大于等于60岁患者中,CR为40.91%(18/44),总有效率为84.09%(37/44)。35例小于60岁患者中CR为40%(14/35),总有效率为85.71%(30/35),两组患者经统计学检验临床疗效无显著性差异( P>0.05)。38例IgG型患者中CR为44.74%(17/38),总有效率为92.11%(35/38)。23例IgA型患者中CR为39.13%(9/23),总有效率为82.61%(19/23)。8例轻链型患者中CR为37.50%(3/8),总有效率为75.00%(6/8)。10例不分泌型患者中CR为30.00%(3/10),总有效率为70%(7/10);各组患者经统计学检验临床疗效无显著性差异( P>0.05)。结论:沙利度胺联合改良VAD化疗方案治疗MM完全缓解率及总有效率高,对不同分型及年龄组患者疗效均显著,值得进一步临床观察和推广。

    作者:王芳侠;李月;曹星梅;张王刚;古流芳 刊期: 2015年第17期

  • 甲胎蛋白与自噬在肝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

    甲胎蛋白( AFP)作为临床诊断肝癌常用的肿瘤标志物,有抑制免疫、促进细胞生长、抑制癌细胞凋亡的作用。自噬是一种维持细胞生存的重要途径之一,其与肝癌的发生发展及治疗有着密切联系,对肝癌既有抑制又有促进作用。PI3K/AKT作为两者共有的信号通路,它们是否有着相互关系来促进肝癌的发展尚需进一步研究。

    作者:赵伟;戴朝六 刊期: 2015年第17期

  • MicroRNAs在乳腺癌干细胞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乳腺癌干细胞( breast cancer stem cells,BCSCs)是导致乳腺癌发生、转移、耐药、复发等的重要原因。MicroRNAs(miRNAs)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非编码小分子RNA,可通过与靶标基因的3'-非翻译区(3'-UTR)的完全或不完全配对,抑制靶标基因的翻译或降解靶标基因,从而发挥多种生物学功能。miRNAs在BCSCs中的异常表达可调控 BCSCs的自我更新、抗凋亡、上皮间质转化( 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 EMT)等生物学行为,从而促进乳腺癌的复发、转移。以miRNAs为研究靶点,为乳腺癌的诊断、预后及治疗提供了全新的思路。本文就近年来该方面的研究进展简要综述。

    作者:潘虹;邹剑铭;张英;林洪生 刊期: 2015年第17期

现代肿瘤医学杂志

现代肿瘤医学杂志

主管:陕西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抗癌协会 陕西省抗癌协会 陕西省肿瘤防治研究所 陕西省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