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ADx-ARMS方法检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胸水标本癌细胞基因突变的临床意义

赵士伟;楚慧丽;徐小博;毕经旺

关键词:ADx-ARMS, 胸水, 非小细胞肺癌
摘要:目的:探讨应用ADx-ARMS方法检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胸水标本癌细胞基因突变应用于指导小分子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EGFR-TKIs)治疗的可行性与临床意义。方法:ADx-ARMS检测24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胸水标本EGFR基因第19、20和21外显子突变与KRAS基因第2外显子突变。统计分析胸水标本与前期检测过的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EGFR、KRAS突变率差异。结果:24例胸水标本中,EGFR突变与KRAS突变分别为14例(58.3%)和1例(4.2%)。前期检测过的非小细胞肺癌组织EGFR和KRAS突变率分别为47.6%和4.5%。EGFR和KRAS突变率在胸水标本与前期肺癌组织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现代肿瘤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神经母细胞瘤N-myc与Mdm2-p53通路的研究进展

    神经母细胞瘤作为儿童常见的颅外实体肿瘤,超过50%的病例是高危且难治的,长期生存率较低。N-myc及Mdm2-p53通路作为重要的调节因子,其表达水平的异常及功能缺失是其的发生发展及具有不同生物学行为的重要原因。研究神经母细胞瘤相关因子在其发生发展及演变过程中的分子机制对于该病的诊断、评估及治疗均有重要意义。本文就N-myc及Mdm2-p53通路的研究进展及以Mdm2-p53通路为靶向的神经母细胞瘤治疗做一综述。

    作者:辛琪;郝良纯 刊期: 2015年第17期

  • 卵巢交界性肿瘤的临床特征及诊治进展

    交界性卵巢肿瘤生物学行为介于良性与恶性肿瘤之间,具有核异型性、核分裂象,但无间质浸润。手术切除是治疗交界性卵巢肿瘤的主要方法,但由于多发生于生育年龄妇女,且诊断常发生在术中,缺乏确切的术前诊断标准,而且多数患者都要求保留生育能力,因此交界性卵巢肿瘤的早期诊断、保守性治疗、术后化疗、术后生育功能都存在着争议。本文对近年来卵巢交界性肿瘤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进行综述。

    作者:陈慧;王晶 刊期: 2015年第17期

  • 伽玛刀联合肝动脉栓塞化疗治疗原发性肝癌疗效的Meta分析

    目的:评价伽玛刀联合肝动脉栓塞化疗( TACE )与单纯TACE治疗肝癌的远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国内外相关数据库,由两名评价者纳入国内外公开发表的有关伽玛刀联合TACE治疗肝癌与单纯TACE治疗肝癌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采用Meta分析方法,在RevMan5.1软件中统计分析相应指标。结果:纳入8项独立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研究共685名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伽玛刀联合TACE组的1、2年生存率与单纯TACE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 P<0.01)。结论:伽玛刀联合TACE治疗肝癌的远期疗效优于单纯TACE治疗。

    作者:李学文;孙正良;刘利民;范明明;王波 刊期: 2015年第17期

  • 岛叶胶质瘤的手术治疗经验

    目的:总结岛叶胶质瘤的治疗经验,并探讨3.0T磁共振(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及术中B超技术在岛叶胶质瘤手术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岛叶胶质瘤患者,总结术前3.0T-MRI检查对手术参考价值并分析术中B超技术辅助肿瘤切除的意义。结果:6例(33%)患者术前因癫痫大发作和颅内压增高导致病情迅速恶化,采取急诊手术治疗,余12例患者行择期手术。术前3.0T-MRI对肿瘤边界及外侧豆纹动脉提供详细信息,术中B超可对肿瘤进行定位,并能够实时观察肿瘤切除程度,有利于大程度切除肿瘤,但对于低级别胶质瘤,超声造影效果受限。结论:颅内压增高合并癫痫发作的岛叶胶质瘤需尽早手术。术前3.0T-MRI检查及术中B超技术有利于保护外侧豆纹动脉,并有助于大程度切除肿瘤。

    作者:王睿智;闫前锦;高李贵;师蔚;吕健;屈建强;巩守平 刊期: 2015年第17期

  • 原发性大肝癌患者术后生存质量的调查研究

    目的:研究原发性大肝癌患者术后的生存质量。方法:以我院收治的70例原发性大肝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70例大肝癌患者分别在手术前、手术后1个月、手术后3个月进行自身调查,采用肝癌患者生活质量测定量表和Piper疲乏修正量表。结果:手术后1个月、3个月分别与手术前相比,患者生存质量的四个维度、QOL评分总分以及自评总分均较前提高,Piper疲乏修正量表评分四个维度均较前降低,P值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3个月和术后1个月比较,生存质量的四个维度以及QOL评分总分均有所提高, Piper疲乏修正量表评分四个维度均有所降低,P值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自评总分无明显差异。患者手术后1个月生存质量维度等级分类与治疗前相比有明显差异,8~10分的比例明显提高,0~3分的比例减少,P值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原发性大肝癌患者经过手术治疗以后能够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在临床护理中,有必要对患者术前、术后的生存质量进行评定,通过评价的结果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有助于提高大肝癌患者的生存质量。

    作者:王叶;李川 刊期: 2015年第17期

  • 不同CT征象对胸腺瘤与常见纵隔恶性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目的:分析不同CT征象对胸腺瘤与常见纵隔恶性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1年3月-2014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经手术及穿刺病理及临床随访证实的90例纵隔肿瘤患者,其中非侵袭性胸腺瘤30例,侵袭性胸腺瘤28例,纵隔恶性肿瘤32例。所有肿瘤患者均行平扫及增强扫描,利用MSCT的动态增强及MPR成像,分析三种类型纵隔肿瘤的CT图像特征,比较三种肿瘤基本特点的差异性。结果:经过MSCT的动态增强技术及MPR技术成像分析,非侵袭性胸腺瘤患者CT成像的形态规则28例,欠规则2例,边缘光滑27例,欠光滑3例,毛糙0例,密度均匀27例,欠均匀3例,与侵袭性胸腺瘤和纵隔恶性肿瘤CT成像的形态是否规则、边缘是否光滑、密度是否均匀的差异性比较明显,两两比较均具有显著性差异( P<0.05)。非侵袭性胸腺瘤患者CT成像的MCI形态凸出型27例,平坦型3例,灌注型0例,周围脏器间隙清晰29例,部分层面清晰1例,间隙不清晰0例,周围组织分界清晰30例,分界不清0例,与侵袭性胸腺瘤和纵隔恶性肿瘤CT成像的MCI形态类型、周围脏器间隙是否清晰以及周围组织分界是否清晰差异性显著,两两比较具有明显差异性( P<0.05)。经过MSCT的动态增强技术及MPR技术分析,非侵袭性胸腺瘤患者CT成像经过强化,强度变化不明显24例,轻度强化6例,不均匀强化0例,伴有胸腔积液1例,无胸腔积液29例,纵隔、腋窝与颈部基本无患者具有肿大淋巴结,与侵袭性胸腺瘤和纵隔恶性肿瘤CT成像的强化特点、是否伴有胸腔积液、有无肿大淋巴结等差异性显著,两两比较具有明显差异性( P<0.05)。结论:利用MSCT动态增强技术和MPR技术,能够明显区分非侵袭性胸腺瘤、侵袭性胸腺瘤与纵隔恶性肿瘤,为临床诊断提供了技术支持,是一种值得推广的区分三种类型肿瘤的鉴别方法。

    作者:管文举;袁雁雯;刘昕 刊期: 2015年第17期

  • ADx-ARMS方法检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胸水标本癌细胞基因突变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应用ADx-ARMS方法检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胸水标本癌细胞基因突变应用于指导小分子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EGFR-TKIs)治疗的可行性与临床意义。方法:ADx-ARMS检测24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胸水标本EGFR基因第19、20和21外显子突变与KRAS基因第2外显子突变。统计分析胸水标本与前期检测过的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EGFR、KRAS突变率差异。结果:24例胸水标本中,EGFR突变与KRAS突变分别为14例(58.3%)和1例(4.2%)。前期检测过的非小细胞肺癌组织EGFR和KRAS突变率分别为47.6%和4.5%。EGFR和KRAS突变率在胸水标本与前期肺癌组织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作者:赵士伟;楚慧丽;徐小博;毕经旺 刊期: 2015年第17期

  • 高尔基蛋白73在原发性肝癌诊治中的意义

    目的:评价高尔基蛋白73(Golgi protein 73,GP73)作为肝脏疾病尤其是原发性肝癌(primary hepatic carcinoma,PHC)血清学标志物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分别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化学发光法定量检测肝占位患者的血清GP73及甲胎蛋白( AFP)的水平以确定肝占位性质。同时选取PHC患者组、肝硬化患者组及健康体检组作为对照进行GP73水平测定。对PHC患者,进一步分析血清GP73水平与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肝占位组GP73的灵敏性及特异性分别为77.27%和85.71%,P<0.05。PHC组、肝硬化组及健康体检组GP73数据比较:PHC组患者GP73值明显高于其余两组,P<0.05。肝硬化组GP73血清含量高于健康体检组,P<0.05。PHC组各数据分组比较分析:GP73血清含量与性别、年龄、肿瘤数目无明显相关性,而与肿瘤直径、肿瘤转移情况、Child分级及肝炎感染情况具有相关性。结论:作为新型血清标志物,GP73与AFP一样,临床检测效果良好,与AFP临床诊断上具有互补性,可用于临床肝占位性质的判定、PHC的诊断,并且对于PHC病情分析、恶性程度判断乃至预后评估等均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作者:张启暝;何东风;李洪义 刊期: 2015年第17期

  • 蛋白因子Vasohibin-1的研究进展

    Vssohibin-1(VASH1)作为新近发现的的蛋白因子,其具有负反馈调节血管生成作用,是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成纤维生长因子2(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2, FGF2)等诱导产生,在多种肿瘤血管生成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但可以抑制肿瘤的血管生成,而且对于肿瘤淋巴管生成和淋巴结转移也有强大的抑制作用,提示其有望成为相关肿瘤诊断和治疗的分子标志物以及分子靶向治疗的有效蛋白因子。

    作者:孙鑫;谷楠;李娜;王丽丽;吕珊珊;魏秀峰 刊期: 2015年第17期

  • 甲状腺乳头状癌超声表现与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瘤超声表现与颈部淋巴结转移两者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3年3月到2014年3月收治的甲状腺乳头状瘤患者142例共160个结节。根据术后病理结果将入选患者分为颈部淋巴结转移组;没有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则为对照组。结果:转移组和对照组超声检查原发灶超声特征对比,转移组的钙化和毛刺对比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患者的颈部淋巴结超声特征,转移组患者的囊变坏死、钙化、淋巴结边界等对比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 P<0.05)。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对相关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包括原发灶内钙化、淋巴结边界、淋巴结钙化以及淋巴结囊变坏死等4个方面,囊变坏死和淋巴结钙化与甲状腺乳头癌颈部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结论:甲状腺乳头状瘤超声结果显示有淋巴结囊变坏死以及淋巴结钙化是预测是否出现颈部淋巴转移的关键诊断指标。

    作者:杨坤;赫兰 刊期: 2015年第17期

  • 沙利度胺联合改良VAD方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沙利度胺联合改良VAD方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 MM)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MM患者79例,均给予沙利度胺联合改良VAD方案治疗。结果:第1疗程后79例患者中CR为12.66%(10/79),总有效率为77.22%(61/79);3疗程后79例患者中CR为40.51%(32/79),总有效率为83.54%(66/79)。44例大于等于60岁患者中,CR为40.91%(18/44),总有效率为84.09%(37/44)。35例小于60岁患者中CR为40%(14/35),总有效率为85.71%(30/35),两组患者经统计学检验临床疗效无显著性差异( P>0.05)。38例IgG型患者中CR为44.74%(17/38),总有效率为92.11%(35/38)。23例IgA型患者中CR为39.13%(9/23),总有效率为82.61%(19/23)。8例轻链型患者中CR为37.50%(3/8),总有效率为75.00%(6/8)。10例不分泌型患者中CR为30.00%(3/10),总有效率为70%(7/10);各组患者经统计学检验临床疗效无显著性差异( P>0.05)。结论:沙利度胺联合改良VAD化疗方案治疗MM完全缓解率及总有效率高,对不同分型及年龄组患者疗效均显著,值得进一步临床观察和推广。

    作者:王芳侠;李月;曹星梅;张王刚;古流芳 刊期: 2015年第17期

  • 四肢软组织低度恶性肿瘤的保肢治疗

    目的:探讨四肢软组织低度恶性肿瘤的临床特点及保肢治疗的可行性。方法:2008年-2014年我院共34例四肢软组织恶性肿瘤患者:滑膜肉瘤11例,横纹肌肉瘤7例,脂肪肉瘤6例,腱鞘巨细胞瘤3例,平滑肌肉瘤3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2例,软骨肉瘤1例,恶性肉芽肿1例。其中18例行肿瘤扩大切除术,6例行根除性切除术,5例行微波灭活瘤体切除术,3例行瘤段切除、离体灭活再植术,2例行局部切除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术中给予皮瓣修复术。根据肿瘤性质和全身情况在术后给予放疗或化疗治疗。结果:全部34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3.5±14.6)个月,其中3例患者复发,2例患者死亡。患肢功能良好。结论:对于四肢的软组织低度恶性肿瘤,及时给予扩大切除,微波灭活等合适的保肢治疗,可以取得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和肢体功能恢复。

    作者:韩康;赵廷宝;卞娜;蔡成魁;胡薇;杨彤涛;周勇;张明华 刊期: 2015年第17期

  • 陕西省榆林地区妇女人群HPV感染亚型分布研究

    目的:对陕西省榆林地区妇女人群人乳头状瘤病毒( human papillomavirus,HPV)感染及亚型分布特征进行研究。方法:采用PCR-反向斑点杂交技术对735例宫颈脱落细胞标本进行HPV基因分型检测。结果:735例妇女人群中共检出HPV阳性者220例,总感染阳性率为29.93%(220/735),其中高危型感染阳性率为25.85%(190/735,包括多重高危感染),低危感染阳性率为2.31%(17/735);高低危混合感染阳性率为1.77%(13/735)。在被检测的16个高危HPV亚型中,常见类型依次为16、58、53、52、18和51型,未检测出45型;在被检测的3种低危HPV亚型中依次为6、11、43型。HPV阳性者中单一基因型感染率23.67%(174/735),占HPV感染79.09%(174/220);单一高危型感染率为21.36%(157/735),占HPV感染71.36%(157/220),占单一感染90.23%(157/174)。多重感染率为6.26%(46/735),占 HPV 感染20.91%(46/220);在多重感染中以二重感染为常见达4.35%(32/735),占HPV总感染14.55%(32/220)。不同年龄段妇女人群HPV感染率分别为29.41%、31.92%、31.33%、28.40%、32.65%和41.66%,各组数据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陕西省榆林地区妇女人群宫颈HPV感染率较高,在单一感染中以16、52、58、33、51和11比较常见;在多重感染中以16、58、53、52、18和51型比较常见,综合统计则以16、52、58、53、51和18型感染比较常见。各年龄段妇女人群均有较高的感染率。

    作者:李军;刘俊林;南星;王一羽;柳瑛;魏曙亚;侯蓉;原荣;郭晓英 刊期: 2015年第17期

  • 结肠癌组织中EZH2和PTEN基因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检测 EZH2和PTEN基因在结肠癌中的表达,探讨两基因表达与结肠癌患者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同时探讨结肠癌组织中两基因表达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2011年4月-2013年8月结肠癌标本66例,另取同期20例活检正常结肠黏膜组织标本作为对照,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别检测EZH2和PTEN基因在结肠癌及正常结肠黏膜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EZH2、PTEN在结肠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1.21%(47/66)、51.52%(34/66),正常结肠黏膜组织中无EZH2阳性表达,而PTEN阳性表达率为100.00%(20/20)。结肠癌中EZH2、PTEN表达率与正常结肠黏膜组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EZH2和PTEN基因的表达与结肠癌患者的Duke分期和有无淋巴结转移有关,而与性别、年龄和组织学分型无关。结肠癌组织中EZH2和PTEN的表达呈负相关(r=-0.349,P=0.004)。结论:EZH2表达上调及PTEN表达缺失与结肠癌的发生、发展、浸润、转移有关,检测两指标有助于对结肠癌患者分期的评估及预后的判断。

    作者:邓飞;李拥军;蔡正斌;黄薇隗;张瑞涛 刊期: 2015年第17期

  • 超声造影对伴有钙化甲状腺结节的鉴别价值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对伴有钙化的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8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伴有钙化的甲状腺结节进行超声造影检查,应用TomTec软件分析超声造影参数,评估超声造影对伴有钙化甲状腺结节诊断的灵敏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结果:287个伴有钙化的甲状腺结节中,良性177个,恶性110个。超声造影对伴有钙化的甲状腺结节鉴别诊断的灵敏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3.6%、94.9%、91.9%、96.0%。结论:超声造影对伴有钙化的甲状腺结节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作者:马文琦;何鑫;周琦;杜晓鹏;冯晓蕾;王华 刊期: 2015年第17期

  • Luminal-B型乳腺癌的相关分子通路及研究进展

    雌激素受体( estrogen receptor,ER)阳性乳腺癌占所有乳腺癌约70%左右,这类乳腺癌被称为管腔型( Luminal)乳腺癌。与Luminal-A型乳腺癌相比,Luminal-B型乳腺癌ER表达整体水平低,组织学分级高,对内分泌治疗抵抗,预后较差。尽管如此,无论基础还是临床研究,对Luminal-B型乳腺癌的关注度还是不够,仍有很多问题尚未阐明。本文旨在对近年来有关Luminal-B型乳腺癌的基因表达特点和相关分子通路特征等方面进行综述,为后续深入探寻Luminal-B型乳腺癌的病因和治疗策略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作者:马骥;赵庆丽;刘文超;薛妍 刊期: 2015年第17期

  • 腹腔内巨大肿瘤摘除手术麻醉的临床分析

    目的:对腹腔内巨大肿瘤摘除手术中的麻醉方法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07年4月-2014年10月我院收治的腹腔内巨大肿瘤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硬膜外麻醉组患者40例,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或是腰硬联合麻醉;全麻组患者40例,应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对两组患者的临床麻醉效果进行分析。结果:全麻组患者麻醉后各项生命体征与麻醉前和硬膜外组患者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全麻组患者手术操作时间、麻醉成功比例、手术出血量、仰卧位低血压发生比例、心衰发生比例、肺水肿发生比例、手术输液量、水电解质紊乱、心电图异常发生比例等对比硬膜外组患者均存在显著性差异( P<0.05)。两组患者均没有死亡病例,成功治愈出院。结论:对于腹腔巨大肿瘤患者适宜采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可减少对于患者各项生命体征的影响,减少麻醉合并症的发生、缩短麻醉操作和手术时间、降低手术出血量,更好的维持水电解质水平。

    作者:李剑;罗杨 刊期: 2015年第17期

  • 根治切除术联合抗病毒治疗肝癌合并乙肝病毒感染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根治切除术联合抗病毒治疗肝癌合并乙肝病毒( HBV )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4月-2013年4月100例肝癌合并乙肝病毒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HBV-DNA水平不同分成高病毒复制组和低病毒复制组(以HBV-DNA载量为105拷贝/ml为标准),比较四组在肝功能、HBV-DNA水平、生存时间、肿瘤复发率和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方面的差异性。结果:抗病毒治疗后无论在高病毒复制组和低病毒复制组中,肝功能明显好转,HBV-DNA水平明显低于未抗病毒治疗,且在住院时间、费用、生存时间和肿瘤复发率上抗病毒治疗均好于未抗病毒者,但低病毒复制者在住院时间、住院费用上优于高病毒复制者。在生存时间上高病毒复制者1~2年生存率更好,在肿瘤复发率上低病毒复制者更低。结论:抗病毒结合根治切除术能改善肝癌合并HBV感染者的肝功能和病毒指标,缩短住院时间,延长生存时间。

    作者:阎智勇;张勤良 刊期: 2015年第17期

  • 乏氧诱导因子的转化医学研究进展

    乏氧诱导因子( HIFs)是机体器官组织中氧分压改变后发生一系列自适应反应的重要调节因子,在血管异常增生以及肿瘤发生发展的各种病理生理变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乏氧可显著增加肿瘤侵袭性和对放化疗的抗拒性,是肿瘤治疗的一大难题。深入开展肿瘤乏氧分子影像、乏氧相关基因表达谱的转化医学研究,指导肿瘤个体化治疗的计划制定和预后评价是肿瘤治疗发展的方向。本文拟对上述研究进展做一综述,并探讨其进一步成为转化医学研究和潜在临床应用的可能性。

    作者:张天;董隽;碧秀 刊期: 2015年第17期

  • 胃癌患者开展全程健康教育对医护依从性的影响

    目的:分析在护理胃癌患者时实施全程健康教育对于医护依从性的影响。方法:将80例胃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在护理过程中进行常规健康教育,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全程健康教育,比较2组对健康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医护依从性。结果:健康教育前2组的健康知识掌握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在接受健康教育后的合格率为95.0%,高于对照组的5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的治疗依从性优良率为97.5%,高于对照组的9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护理胃癌患者时实施全程健康教育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医护依从性,并且增加了患者对于健康知识的掌握程度。

    作者:邓旭;张瑞瑞 刊期: 2015年第17期

现代肿瘤医学杂志

现代肿瘤医学杂志

主管:陕西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抗癌协会 陕西省抗癌协会 陕西省肿瘤防治研究所 陕西省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