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慧;王晶
目的:探讨RapidArc在前列腺癌放疗中的适用性。方法:对6例前列腺癌患者设计双弧RapidArc计划,处方剂量为7600cGy。用 COMPASS系统验证剂量。利用剂量体积直方图分析临床靶区、危及器官OARs的各评价指标。结果:CTV的HI、CI分别为1.08±0.03、0.87±0.06,有较好的均匀性和适合度。PTV的HI、CI稍差。膀胱和直肠的V40仅为(18.98±4.82)%和(20.50±3.03)%,平均剂量也较低,在3000cGy左右。股骨头D5%也在4000cGy以内。COMPASS剂量验证所得CTV和PTV各指标差异在4%以内,危及器官评价指标差异在5%以内。等中心处绝对剂量准确率达(99.08±0.66)%,靶区和各危及器官的γ通过率达96%、98%以上。结论:RapidArc能够满足前列腺癌放疗的临床剂量学要求。
作者:张先稳;张西志;花威;汪步海;陈婷婷;李军 刊期: 2015年第17期
目的:探讨应用ADx-ARMS方法检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胸水标本癌细胞基因突变应用于指导小分子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EGFR-TKIs)治疗的可行性与临床意义。方法:ADx-ARMS检测24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胸水标本EGFR基因第19、20和21外显子突变与KRAS基因第2外显子突变。统计分析胸水标本与前期检测过的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EGFR、KRAS突变率差异。结果:24例胸水标本中,EGFR突变与KRAS突变分别为14例(58.3%)和1例(4.2%)。前期检测过的非小细胞肺癌组织EGFR和KRAS突变率分别为47.6%和4.5%。EGFR和KRAS突变率在胸水标本与前期肺癌组织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作者:赵士伟;楚慧丽;徐小博;毕经旺 刊期: 2015年第17期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瘤超声表现与颈部淋巴结转移两者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3年3月到2014年3月收治的甲状腺乳头状瘤患者142例共160个结节。根据术后病理结果将入选患者分为颈部淋巴结转移组;没有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则为对照组。结果:转移组和对照组超声检查原发灶超声特征对比,转移组的钙化和毛刺对比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患者的颈部淋巴结超声特征,转移组患者的囊变坏死、钙化、淋巴结边界等对比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 P<0.05)。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对相关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包括原发灶内钙化、淋巴结边界、淋巴结钙化以及淋巴结囊变坏死等4个方面,囊变坏死和淋巴结钙化与甲状腺乳头癌颈部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结论:甲状腺乳头状瘤超声结果显示有淋巴结囊变坏死以及淋巴结钙化是预测是否出现颈部淋巴转移的关键诊断指标。
作者:杨坤;赫兰 刊期: 2015年第17期
目的:比较腹式次全子宫切除术和腹腔镜次全子宫切除术两种手术方式的术式选择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九江市妇幼保健院2009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100例子宫良性病变(子宫肌瘤35例、子宫腺肌症42例、子宫内膜复杂性增生17例、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6例)行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6例行腹式次全子宫切除术,64例行腹腔镜下次全子宫切除术,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评价术后性生活满意程度。结果:两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性生活满意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间比较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腹腔镜下次全子宫切除术能减少术中出血量、术后恢复快,适用于宫颈无恶性病变的患者。
作者:邓秀娟;王卫星;郭桃英;杨腊枝 刊期: 2015年第17期
Vssohibin-1(VASH1)作为新近发现的的蛋白因子,其具有负反馈调节血管生成作用,是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成纤维生长因子2(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2, FGF2)等诱导产生,在多种肿瘤血管生成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但可以抑制肿瘤的血管生成,而且对于肿瘤淋巴管生成和淋巴结转移也有强大的抑制作用,提示其有望成为相关肿瘤诊断和治疗的分子标志物以及分子靶向治疗的有效蛋白因子。
作者:孙鑫;谷楠;李娜;王丽丽;吕珊珊;魏秀峰 刊期: 2015年第17期
目的:评价吡柔比星与吉西他滨膀胱内灌注预防膀胱癌术后复发的疗效。方法:将42例保留膀胱手术治疗的膀胱癌患者分为A、B组,A组24例,B组18例。分别使用吡柔比星与吉西他滨进行预防灌注,全部患者均术后即刻膀胱内灌注化疗,每周1次,共6次;以后每月1次直至1~2年,并做随访和疗效比较。结果:A、B两组生存率均为100%;A组复发率为25%(6/24),B组复发率为27.8%(5/18),两组患者2年生存率、复发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0.05)。A组和B组用药后膀胱刺激症状发生率、尿道狭窄发生率、全身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0.05)。结论:吡柔比星与吉西他滨均可降低膀胱癌术后复发的机率,两者疗效无明显差异。膀胱内灌注预防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近期疗效满意,副作用较轻,耐受性良好。
作者:胡映秋;王晓荣;谢梅茂;赵雁;王忠军;徐美玲 刊期: 2015年第17期
目的:探讨四肢软组织低度恶性肿瘤的临床特点及保肢治疗的可行性。方法:2008年-2014年我院共34例四肢软组织恶性肿瘤患者:滑膜肉瘤11例,横纹肌肉瘤7例,脂肪肉瘤6例,腱鞘巨细胞瘤3例,平滑肌肉瘤3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2例,软骨肉瘤1例,恶性肉芽肿1例。其中18例行肿瘤扩大切除术,6例行根除性切除术,5例行微波灭活瘤体切除术,3例行瘤段切除、离体灭活再植术,2例行局部切除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术中给予皮瓣修复术。根据肿瘤性质和全身情况在术后给予放疗或化疗治疗。结果:全部34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3.5±14.6)个月,其中3例患者复发,2例患者死亡。患肢功能良好。结论:对于四肢的软组织低度恶性肿瘤,及时给予扩大切除,微波灭活等合适的保肢治疗,可以取得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和肢体功能恢复。
作者:韩康;赵廷宝;卞娜;蔡成魁;胡薇;杨彤涛;周勇;张明华 刊期: 2015年第17期
目的:利用MV级电子射野影像系统( EPID)对130例放疗病人摆位误差进行分析。方法:选取头颈部肿瘤放疗患者30例,胸部肿瘤放疗患者50例,盆腔肿瘤放疗患者50例,使用6MV X线通过EPID获得0°和90°两射野的实时位置验证片,并与计划系统产生的数字化重建影像的验证片进行对照,计算并分析所测定的摆位误差。结果:3%的头颈部患者摆位误差超过3mm,20%的胸部患者摆位误差超过5mm,10%的盆腔患者摆位误差超过5mm,对这些超过误差范围的患者重新调整位置,达到治疗要求。各部位在X轴(左右方向)、Y轴(头脚方向)、Z轴(前后方向)三个方向的平均摆位误差分别为头颈部1.59mm、1.38mm、1.42mm,胸部2.40mm、2.52mm、2.01mm,盆腔2.11mm、2.35mm、1.98mm。结论:利用EPID可以有效检测放射治疗中的摆位误差,提高摆位的准确性和重复性,是放射治疗质量保证的重要手段。
作者:胡志纲;张红;任建;何涛;赵晓东 刊期: 2015年第17期
目的:探讨Rap1b在人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65例非小细胞肺癌组织和52例癌旁组织中Rap1b的表达,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Rap1b在65例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表达率为72.3%,明显高于癌旁组织23.1%(P<0.05)。与肿瘤分化程度明显相关( P<0.05)。结论:Rap1b在非小细胞肺癌中高表达,提示其可能发挥癌基因的功能。
作者:马明铭;张明鑫 刊期: 2015年第17期
目前很多妇科肿瘤,比如子宫内膜癌、卵巢癌,均采用手术病理分期,然而宫颈癌仍沿用国际妇产科联盟( federation international of gynecology and obstetrics,FIGO)分期,它可直接关系到治疗方案的选择及预后,但不足之处是对宫旁浸润、盆壁侵犯等判断缺乏客观性,且未考虑到淋巴结因素,易导致分期不足或过度分期,从而引起治疗不足或过度治疗,对其预后也有一定的影响。影像学分期可提高宫颈癌 FIGO 分期的准确率及可信度,而手术病理分期更准确评价淋巴结状态,现就对宫颈癌不同分期方式的优劣势做一综述。
作者:孙瑞瑞;胡尔西旦·尼牙孜;赵化荣;张蕾 刊期: 2015年第17期
目的:分析伽马刀联合复方红豆杉胶囊治疗高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方法:2008年1月至2011年1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高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15例采用伽马刀治疗+复方红豆杉胶囊0.6g口服3次/日,21天为1疗程,此后每月按疗程连续口服。伽马刀治疗以50%~80%等剂量曲线为处方剂量线,平均剂量(45.1667±4.7346)Gy/(6~14)f,3.5~8Gy/f,5f/w,1f/d。治疗结束后,每1~3月复查血常规、血生化、肿瘤标志物及影像学检查。随访3~60个月至2013年9月结束。结果:局部有效率( CR+PR)95.83%,中位生存期18个月(6~60个月),1、2、3、4、5年生存率分别为66.7%、33.3%、33.3%、6.7%、6.7%。消化道反应:I度1例、II度3例;血液学毒性:白细胞降低I度2例、II度1例,血小板降低I度1例、II度1例;放射性肺炎III级9例。结论:伽马刀联合复方红豆杉胶囊治疗高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有效,可延长患者生存期,不良反应可接受。
作者:杨远游;程海明;宁健;穆晓峰 刊期: 2015年第17期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对伴有钙化的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8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伴有钙化的甲状腺结节进行超声造影检查,应用TomTec软件分析超声造影参数,评估超声造影对伴有钙化甲状腺结节诊断的灵敏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结果:287个伴有钙化的甲状腺结节中,良性177个,恶性110个。超声造影对伴有钙化的甲状腺结节鉴别诊断的灵敏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3.6%、94.9%、91.9%、96.0%。结论:超声造影对伴有钙化的甲状腺结节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作者:马文琦;何鑫;周琦;杜晓鹏;冯晓蕾;王华 刊期: 2015年第17期
目的:探讨血清肿瘤标志物在晚期肺腺癌患者中的表达情况。方法:对2010年1月到2013年12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64例肺腺癌骨转移患者的血清肿瘤标志物,进行回顾性分析,计算不同肿瘤标志物的阳性表达情况。结果:CEA、CA199、CA242、CA125、NSE和CY211在晚期肺腺癌中的阳性率分别为65.6%、40.6%、25.0%、73.4%、12.5%和43.8%,各组间阳性表达有统计学差异。联合检测的阳性率为90.6%。结论:不同肿瘤标志物在晚期肺癌骨转移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是有差异的。CEA、CA199、CA125和CY211是肺腺癌诊断中较可靠的肿瘤标志指标。目前的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测对晚期肺癌诊断仍有一定的假阴性率,需结合临床及影像学检查进行综合判断。
作者:南永刚;梁晓燕;刘新芸;袁彬;贺林;施常备 刊期: 2015年第17期
目的:探讨与其他传统化疗药物相比,替莫唑胺用于治疗高级别脑胶质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高级别脑胶质瘤患者100例,根据其治疗方案不同将其分为3组。A组35例,给予替莫唑胺治疗;B组31例,给予司莫司汀治疗;C组34例,给予尼莫司汀治疗。对三组患者治疗效果进行评价。结果:A组患者完全缓解率、部分缓解率以及总有效率分别为8.57%、37.14%和45.71%,B组患者分别为0、12.90%和12.90%,C组患者分别为2.94%、23.53%和26.47%,A组患者治疗效果明显优于 B、C 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与其他传统化疗药物相比,替莫唑胺用于治疗高级别脑胶质瘤效果更好,患者的完全缓解率、总有效率均可得到明显提高,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将替莫唑胺作为首选的药物进行应用。
作者:何洁;张大鹏;何静 刊期: 2015年第17期
目的:探讨IGF-II在人肝癌细胞MHCC97-H生长增殖中的作用。方法:培养人肝癌细胞株MH-CC97-H,IGF-II(25,50,100ng/ml)作用于不同时间点(24、48、72h),观察各组细胞形态变化,噻唑兰( MTT)法分析细胞生长情况,Brdu法检测细胞增殖潜能,平板克隆实验观察并计算细胞克隆形成率,细胞免疫荧光及Western blot法观察细胞增殖核抗原( PCNA )表达,进一步分析细胞增殖情况。结果:IGF-II可使MH-CC97-H细胞形态发生一定改变;IGF-II时间依赖性地增加 MHCC 97- H 细胞存活率,但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IGF-II可促进MHCC97-H细胞增殖,但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IGF-II(50ng/ml)对MHCC97-H细胞的克隆形成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 P>0.05);与对照组相比,IGF-II(50ng/ml)组,MHCC97-H细胞中PCNA荧光表达和蛋白表达显著升高( P<0.05)。结论:IGF-II有诱导人肝癌细胞MHCC97-H生长增殖的趋势,亦可促进PCNA表达上调。
作者:姬媛媛;王志东;杨正安;王宝太;史敏;徐慧荔;赵敏侠 刊期: 2015年第17期
目的:研究原发性大肝癌患者术后的生存质量。方法:以我院收治的70例原发性大肝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70例大肝癌患者分别在手术前、手术后1个月、手术后3个月进行自身调查,采用肝癌患者生活质量测定量表和Piper疲乏修正量表。结果:手术后1个月、3个月分别与手术前相比,患者生存质量的四个维度、QOL评分总分以及自评总分均较前提高,Piper疲乏修正量表评分四个维度均较前降低,P值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3个月和术后1个月比较,生存质量的四个维度以及QOL评分总分均有所提高, Piper疲乏修正量表评分四个维度均有所降低,P值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自评总分无明显差异。患者手术后1个月生存质量维度等级分类与治疗前相比有明显差异,8~10分的比例明显提高,0~3分的比例减少,P值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原发性大肝癌患者经过手术治疗以后能够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在临床护理中,有必要对患者术前、术后的生存质量进行评定,通过评价的结果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有助于提高大肝癌患者的生存质量。
作者:王叶;李川 刊期: 2015年第17期
目的:观察沙利度胺联合改良VAD方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 MM)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MM患者79例,均给予沙利度胺联合改良VAD方案治疗。结果:第1疗程后79例患者中CR为12.66%(10/79),总有效率为77.22%(61/79);3疗程后79例患者中CR为40.51%(32/79),总有效率为83.54%(66/79)。44例大于等于60岁患者中,CR为40.91%(18/44),总有效率为84.09%(37/44)。35例小于60岁患者中CR为40%(14/35),总有效率为85.71%(30/35),两组患者经统计学检验临床疗效无显著性差异( P>0.05)。38例IgG型患者中CR为44.74%(17/38),总有效率为92.11%(35/38)。23例IgA型患者中CR为39.13%(9/23),总有效率为82.61%(19/23)。8例轻链型患者中CR为37.50%(3/8),总有效率为75.00%(6/8)。10例不分泌型患者中CR为30.00%(3/10),总有效率为70%(7/10);各组患者经统计学检验临床疗效无显著性差异( P>0.05)。结论:沙利度胺联合改良VAD化疗方案治疗MM完全缓解率及总有效率高,对不同分型及年龄组患者疗效均显著,值得进一步临床观察和推广。
作者:王芳侠;李月;曹星梅;张王刚;古流芳 刊期: 2015年第17期
神经母细胞瘤作为儿童常见的颅外实体肿瘤,超过50%的病例是高危且难治的,长期生存率较低。N-myc及Mdm2-p53通路作为重要的调节因子,其表达水平的异常及功能缺失是其的发生发展及具有不同生物学行为的重要原因。研究神经母细胞瘤相关因子在其发生发展及演变过程中的分子机制对于该病的诊断、评估及治疗均有重要意义。本文就N-myc及Mdm2-p53通路的研究进展及以Mdm2-p53通路为靶向的神经母细胞瘤治疗做一综述。
作者:辛琪;郝良纯 刊期: 2015年第17期
目的:评价高尔基蛋白73(Golgi protein 73,GP73)作为肝脏疾病尤其是原发性肝癌(primary hepatic carcinoma,PHC)血清学标志物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分别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化学发光法定量检测肝占位患者的血清GP73及甲胎蛋白( AFP)的水平以确定肝占位性质。同时选取PHC患者组、肝硬化患者组及健康体检组作为对照进行GP73水平测定。对PHC患者,进一步分析血清GP73水平与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肝占位组GP73的灵敏性及特异性分别为77.27%和85.71%,P<0.05。PHC组、肝硬化组及健康体检组GP73数据比较:PHC组患者GP73值明显高于其余两组,P<0.05。肝硬化组GP73血清含量高于健康体检组,P<0.05。PHC组各数据分组比较分析:GP73血清含量与性别、年龄、肿瘤数目无明显相关性,而与肿瘤直径、肿瘤转移情况、Child分级及肝炎感染情况具有相关性。结论:作为新型血清标志物,GP73与AFP一样,临床检测效果良好,与AFP临床诊断上具有互补性,可用于临床肝占位性质的判定、PHC的诊断,并且对于PHC病情分析、恶性程度判断乃至预后评估等均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作者:张启暝;何东风;李洪义 刊期: 2015年第17期
目的:检测 EZH2和PTEN基因在结肠癌中的表达,探讨两基因表达与结肠癌患者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同时探讨结肠癌组织中两基因表达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2011年4月-2013年8月结肠癌标本66例,另取同期20例活检正常结肠黏膜组织标本作为对照,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别检测EZH2和PTEN基因在结肠癌及正常结肠黏膜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EZH2、PTEN在结肠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1.21%(47/66)、51.52%(34/66),正常结肠黏膜组织中无EZH2阳性表达,而PTEN阳性表达率为100.00%(20/20)。结肠癌中EZH2、PTEN表达率与正常结肠黏膜组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EZH2和PTEN基因的表达与结肠癌患者的Duke分期和有无淋巴结转移有关,而与性别、年龄和组织学分型无关。结肠癌组织中EZH2和PTEN的表达呈负相关(r=-0.349,P=0.004)。结论:EZH2表达上调及PTEN表达缺失与结肠癌的发生、发展、浸润、转移有关,检测两指标有助于对结肠癌患者分期的评估及预后的判断。
作者:邓飞;李拥军;蔡正斌;黄薇隗;张瑞涛 刊期: 2015年第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