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次全子宫切除两种手术方式的临床研究

邓秀娟;王卫星;郭桃英;杨腊枝

关键词:腹腔镜, 次全子宫切除术, 临床研究
摘要:目的:比较腹式次全子宫切除术和腹腔镜次全子宫切除术两种手术方式的术式选择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九江市妇幼保健院2009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100例子宫良性病变(子宫肌瘤35例、子宫腺肌症42例、子宫内膜复杂性增生17例、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6例)行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6例行腹式次全子宫切除术,64例行腹腔镜下次全子宫切除术,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评价术后性生活满意程度。结果:两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性生活满意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间比较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腹腔镜下次全子宫切除术能减少术中出血量、术后恢复快,适用于宫颈无恶性病变的患者。
现代肿瘤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卵巢交界性肿瘤的临床特征及诊治进展

    交界性卵巢肿瘤生物学行为介于良性与恶性肿瘤之间,具有核异型性、核分裂象,但无间质浸润。手术切除是治疗交界性卵巢肿瘤的主要方法,但由于多发生于生育年龄妇女,且诊断常发生在术中,缺乏确切的术前诊断标准,而且多数患者都要求保留生育能力,因此交界性卵巢肿瘤的早期诊断、保守性治疗、术后化疗、术后生育功能都存在着争议。本文对近年来卵巢交界性肿瘤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进行综述。

    作者:陈慧;王晶 刊期: 2015年第17期

  • 携带SEA和CD80双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转染B16细胞体外诱导T淋巴细胞活化的研究

    目的:观察恶性黑色素瘤B16细胞经重组腺病毒感染后,表达在B16细胞膜上的SEA和CD80体外能否诱导免疫学反应。方法:B16细胞分别经空载体腺病毒Ad(空)和重组腺病毒Ad-MMRE-mTERT-B7、Ad-MMRE-mTERT-SEA、Ad-MMRE -mTERT-BIS感染后,和小鼠脾淋巴细胞共培养,然后,采用Brdu 酶联免疫法( ELISA)检测淋巴细胞增殖;流式细胞术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增殖;ELISA法检测细胞因子IL-2、TNF-α和IFN-γ的产生。结果:与感染空载体腺病毒Ad(空)和未感染B16细胞相比,经重组腺病毒感染的B16细胞体外能够显著诱导脾淋巴细胞的增殖,其中CD3+CD4+和CD3+CD8+T淋巴细胞增殖显著;细胞因子TNF-α、IFN-γ和IL-2的产生显著升高;CTLs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活性显著增强;表达双基因的B16细胞体外诱导免疫应答的能力高于单基因过表达B16细胞。结论:B16细胞经重组腺病毒感染后,表达在细胞膜上的SEA和CD80具有免疫学活性,本研究为今后进一步采用所构建重组腺病毒进行恶性黑色素瘤的免疫基因治疗提供了实验依据。

    作者:司少艳;刘俊丽;徐冰心;化楠;秦亚亚;刘昌叶;宋淑军 刊期: 2015年第17期

  • 原发性大肝癌患者术后生存质量的调查研究

    目的:研究原发性大肝癌患者术后的生存质量。方法:以我院收治的70例原发性大肝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70例大肝癌患者分别在手术前、手术后1个月、手术后3个月进行自身调查,采用肝癌患者生活质量测定量表和Piper疲乏修正量表。结果:手术后1个月、3个月分别与手术前相比,患者生存质量的四个维度、QOL评分总分以及自评总分均较前提高,Piper疲乏修正量表评分四个维度均较前降低,P值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3个月和术后1个月比较,生存质量的四个维度以及QOL评分总分均有所提高, Piper疲乏修正量表评分四个维度均有所降低,P值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自评总分无明显差异。患者手术后1个月生存质量维度等级分类与治疗前相比有明显差异,8~10分的比例明显提高,0~3分的比例减少,P值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原发性大肝癌患者经过手术治疗以后能够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在临床护理中,有必要对患者术前、术后的生存质量进行评定,通过评价的结果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有助于提高大肝癌患者的生存质量。

    作者:王叶;李川 刊期: 2015年第17期

  • 腹腔内巨大肿瘤摘除手术麻醉的临床分析

    目的:对腹腔内巨大肿瘤摘除手术中的麻醉方法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07年4月-2014年10月我院收治的腹腔内巨大肿瘤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硬膜外麻醉组患者40例,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或是腰硬联合麻醉;全麻组患者40例,应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对两组患者的临床麻醉效果进行分析。结果:全麻组患者麻醉后各项生命体征与麻醉前和硬膜外组患者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全麻组患者手术操作时间、麻醉成功比例、手术出血量、仰卧位低血压发生比例、心衰发生比例、肺水肿发生比例、手术输液量、水电解质紊乱、心电图异常发生比例等对比硬膜外组患者均存在显著性差异( P<0.05)。两组患者均没有死亡病例,成功治愈出院。结论:对于腹腔巨大肿瘤患者适宜采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可减少对于患者各项生命体征的影响,减少麻醉合并症的发生、缩短麻醉操作和手术时间、降低手术出血量,更好的维持水电解质水平。

    作者:李剑;罗杨 刊期: 2015年第17期

  • 乳腺癌患者血清中Six1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目的:检测乳腺癌患者及对照组患者血清中Six1的水平,分析临床意义。方法:收集乳腺癌75例、乳腺不典型增生35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32例、乳腺纤维瘤28例及正常人30例,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法)检测Six1的水平。结果:乳腺癌患者血清中Six1水平明显高于乳腺不典型增生组、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组、乳腺纤维瘤组及正常人群组( F=23.57,P<0.01)。乳腺癌患者中Six1的表达水平与年龄无关( P>0.05),而与TNM分期、组织学分级、淋巴结状态及脉管浸润有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Six1与乳腺癌发生及侵袭转移相关,可为乳腺癌提供潜在的诊治靶点。

    作者:马小斌;宋雅璠;陈洪志;惠文涛;林帅;代志军;康华峰 刊期: 2015年第17期

  • ADx-ARMS方法检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胸水标本癌细胞基因突变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应用ADx-ARMS方法检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胸水标本癌细胞基因突变应用于指导小分子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EGFR-TKIs)治疗的可行性与临床意义。方法:ADx-ARMS检测24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胸水标本EGFR基因第19、20和21外显子突变与KRAS基因第2外显子突变。统计分析胸水标本与前期检测过的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EGFR、KRAS突变率差异。结果:24例胸水标本中,EGFR突变与KRAS突变分别为14例(58.3%)和1例(4.2%)。前期检测过的非小细胞肺癌组织EGFR和KRAS突变率分别为47.6%和4.5%。EGFR和KRAS突变率在胸水标本与前期肺癌组织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作者:赵士伟;楚慧丽;徐小博;毕经旺 刊期: 2015年第17期

  • 甲胎蛋白与自噬在肝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

    甲胎蛋白( AFP)作为临床诊断肝癌常用的肿瘤标志物,有抑制免疫、促进细胞生长、抑制癌细胞凋亡的作用。自噬是一种维持细胞生存的重要途径之一,其与肝癌的发生发展及治疗有着密切联系,对肝癌既有抑制又有促进作用。PI3K/AKT作为两者共有的信号通路,它们是否有着相互关系来促进肝癌的发展尚需进一步研究。

    作者:赵伟;戴朝六 刊期: 2015年第17期

  • 陕西省榆林地区妇女人群HPV感染亚型分布研究

    目的:对陕西省榆林地区妇女人群人乳头状瘤病毒( human papillomavirus,HPV)感染及亚型分布特征进行研究。方法:采用PCR-反向斑点杂交技术对735例宫颈脱落细胞标本进行HPV基因分型检测。结果:735例妇女人群中共检出HPV阳性者220例,总感染阳性率为29.93%(220/735),其中高危型感染阳性率为25.85%(190/735,包括多重高危感染),低危感染阳性率为2.31%(17/735);高低危混合感染阳性率为1.77%(13/735)。在被检测的16个高危HPV亚型中,常见类型依次为16、58、53、52、18和51型,未检测出45型;在被检测的3种低危HPV亚型中依次为6、11、43型。HPV阳性者中单一基因型感染率23.67%(174/735),占HPV感染79.09%(174/220);单一高危型感染率为21.36%(157/735),占HPV感染71.36%(157/220),占单一感染90.23%(157/174)。多重感染率为6.26%(46/735),占 HPV 感染20.91%(46/220);在多重感染中以二重感染为常见达4.35%(32/735),占HPV总感染14.55%(32/220)。不同年龄段妇女人群HPV感染率分别为29.41%、31.92%、31.33%、28.40%、32.65%和41.66%,各组数据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陕西省榆林地区妇女人群宫颈HPV感染率较高,在单一感染中以16、52、58、33、51和11比较常见;在多重感染中以16、58、53、52、18和51型比较常见,综合统计则以16、52、58、53、51和18型感染比较常见。各年龄段妇女人群均有较高的感染率。

    作者:李军;刘俊林;南星;王一羽;柳瑛;魏曙亚;侯蓉;原荣;郭晓英 刊期: 2015年第17期

  • EGFR 外显子19缺失突变在肺腺癌、鳞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EGFR 19缺失突变在非小细胞肺癌( NSCLC)组织中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特点的关系,为NSCLC TKI个体化靶向治疗提供临床依据。方法:收集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胸腔外科2010年9月至2013年11月手术切除经ARMS法检测为19-Del的NSCLC标本125例。免疫组化检测EGFR 19-Del表达,半定量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点的关系。结果:19-Del阳性着色呈棕黄色或深黄色颗粒样,主要定位在细胞膜上。鳞癌和腺癌相比,19-Del的表达强度无统计学差异( P=0.480)。19-Del在肺腺癌病理分级、TNM分期、原发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状态以及肿瘤位置间表达差异显著(P值均<0.05),而在鳞癌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另外,19-Del表达在性别、年龄、吸烟史组中差异性不显著(P值均>0.05)。19-Del的阳性程度与ARMS法RT-PCR中Ct值之间有较强负相关性( P=0.000,rs =-0.662)。结论:19-Del表达强度与NSCLC的病理分级、TNM分期、淋巴结转移状态等相关,提示19-Del很可能具有促进肺癌发生发展的作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EGFR 19缺失突变结果与ARMS法一致性较好,方法可行。

    作者:庞赛楠;张志培;李维妙;孙盈;王磊;闫小龙;赵洋;李小飞;周钢 刊期: 2015年第17期

  • 130例放疗病人摆位误差分析

    目的:利用MV级电子射野影像系统( EPID)对130例放疗病人摆位误差进行分析。方法:选取头颈部肿瘤放疗患者30例,胸部肿瘤放疗患者50例,盆腔肿瘤放疗患者50例,使用6MV X线通过EPID获得0°和90°两射野的实时位置验证片,并与计划系统产生的数字化重建影像的验证片进行对照,计算并分析所测定的摆位误差。结果:3%的头颈部患者摆位误差超过3mm,20%的胸部患者摆位误差超过5mm,10%的盆腔患者摆位误差超过5mm,对这些超过误差范围的患者重新调整位置,达到治疗要求。各部位在X轴(左右方向)、Y轴(头脚方向)、Z轴(前后方向)三个方向的平均摆位误差分别为头颈部1.59mm、1.38mm、1.42mm,胸部2.40mm、2.52mm、2.01mm,盆腔2.11mm、2.35mm、1.98mm。结论:利用EPID可以有效检测放射治疗中的摆位误差,提高摆位的准确性和重复性,是放射治疗质量保证的重要手段。

    作者:胡志纲;张红;任建;何涛;赵晓东 刊期: 2015年第17期

  • 超声造影对伴有钙化甲状腺结节的鉴别价值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对伴有钙化的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8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伴有钙化的甲状腺结节进行超声造影检查,应用TomTec软件分析超声造影参数,评估超声造影对伴有钙化甲状腺结节诊断的灵敏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结果:287个伴有钙化的甲状腺结节中,良性177个,恶性110个。超声造影对伴有钙化的甲状腺结节鉴别诊断的灵敏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3.6%、94.9%、91.9%、96.0%。结论:超声造影对伴有钙化的甲状腺结节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作者:马文琦;何鑫;周琦;杜晓鹏;冯晓蕾;王华 刊期: 2015年第17期

  • Luminal-B型乳腺癌的相关分子通路及研究进展

    雌激素受体( estrogen receptor,ER)阳性乳腺癌占所有乳腺癌约70%左右,这类乳腺癌被称为管腔型( Luminal)乳腺癌。与Luminal-A型乳腺癌相比,Luminal-B型乳腺癌ER表达整体水平低,组织学分级高,对内分泌治疗抵抗,预后较差。尽管如此,无论基础还是临床研究,对Luminal-B型乳腺癌的关注度还是不够,仍有很多问题尚未阐明。本文旨在对近年来有关Luminal-B型乳腺癌的基因表达特点和相关分子通路特征等方面进行综述,为后续深入探寻Luminal-B型乳腺癌的病因和治疗策略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作者:马骥;赵庆丽;刘文超;薛妍 刊期: 2015年第17期

  • 同步放化疗治疗食管癌术后复发的临床效果及预后因素分析

    目的:分析同步放化疗治疗食管癌术后复发患者的治疗效果及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03例食管癌术后复发患者行同步放化疗的治疗结果及预后因素。所有患者行同步放化疗,中位放疗剂量60Gy。治疗后1~3月评价肿瘤的治疗反应。结果:中位随访时间30个月(3~103月)。3年总生存率47.6%,中位存活时间35月。总体反应率70.9%(73/103),完全缓解率41.7%(43/103)。单因素分析显示同步放化疗后肿瘤的反应(P=0.000)、至复发的时间(P=0.028)及ECOG评分(P=0.090),有益于总生存率,多因素分析显示同步放化疗后肿瘤的反应(P=0.000)及ECOG评分(P=0.010)为总生存率的独立预后因素。同步放化疗后,共70例患者出现肿瘤进展,39例局部复发,22例远处转移,9例远处转移伴局部复发。结论:同步放化疗是治疗食管癌术后复发的有效手段,治疗后取得完全缓解的患者预后较好。

    作者:彭进;何栋成;姚蓉;陶光洲;张铁成 刊期: 2015年第17期

  • MicroRNAs在乳腺癌干细胞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乳腺癌干细胞( breast cancer stem cells,BCSCs)是导致乳腺癌发生、转移、耐药、复发等的重要原因。MicroRNAs(miRNAs)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非编码小分子RNA,可通过与靶标基因的3'-非翻译区(3'-UTR)的完全或不完全配对,抑制靶标基因的翻译或降解靶标基因,从而发挥多种生物学功能。miRNAs在BCSCs中的异常表达可调控 BCSCs的自我更新、抗凋亡、上皮间质转化( 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 EMT)等生物学行为,从而促进乳腺癌的复发、转移。以miRNAs为研究靶点,为乳腺癌的诊断、预后及治疗提供了全新的思路。本文就近年来该方面的研究进展简要综述。

    作者:潘虹;邹剑铭;张英;林洪生 刊期: 2015年第17期

  • 伽马刀联合复方红豆杉胶囊治疗高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疗效分析

    目的:分析伽马刀联合复方红豆杉胶囊治疗高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方法:2008年1月至2011年1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高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15例采用伽马刀治疗+复方红豆杉胶囊0.6g口服3次/日,21天为1疗程,此后每月按疗程连续口服。伽马刀治疗以50%~80%等剂量曲线为处方剂量线,平均剂量(45.1667±4.7346)Gy/(6~14)f,3.5~8Gy/f,5f/w,1f/d。治疗结束后,每1~3月复查血常规、血生化、肿瘤标志物及影像学检查。随访3~60个月至2013年9月结束。结果:局部有效率( CR+PR)95.83%,中位生存期18个月(6~60个月),1、2、3、4、5年生存率分别为66.7%、33.3%、33.3%、6.7%、6.7%。消化道反应:I度1例、II度3例;血液学毒性:白细胞降低I度2例、II度1例,血小板降低I度1例、II度1例;放射性肺炎III级9例。结论:伽马刀联合复方红豆杉胶囊治疗高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有效,可延长患者生存期,不良反应可接受。

    作者:杨远游;程海明;宁健;穆晓峰 刊期: 2015年第17期

  • 沙利度胺联合改良VAD方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沙利度胺联合改良VAD方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 MM)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MM患者79例,均给予沙利度胺联合改良VAD方案治疗。结果:第1疗程后79例患者中CR为12.66%(10/79),总有效率为77.22%(61/79);3疗程后79例患者中CR为40.51%(32/79),总有效率为83.54%(66/79)。44例大于等于60岁患者中,CR为40.91%(18/44),总有效率为84.09%(37/44)。35例小于60岁患者中CR为40%(14/35),总有效率为85.71%(30/35),两组患者经统计学检验临床疗效无显著性差异( P>0.05)。38例IgG型患者中CR为44.74%(17/38),总有效率为92.11%(35/38)。23例IgA型患者中CR为39.13%(9/23),总有效率为82.61%(19/23)。8例轻链型患者中CR为37.50%(3/8),总有效率为75.00%(6/8)。10例不分泌型患者中CR为30.00%(3/10),总有效率为70%(7/10);各组患者经统计学检验临床疗效无显著性差异( P>0.05)。结论:沙利度胺联合改良VAD化疗方案治疗MM完全缓解率及总有效率高,对不同分型及年龄组患者疗效均显著,值得进一步临床观察和推广。

    作者:王芳侠;李月;曹星梅;张王刚;古流芳 刊期: 2015年第17期

  • 电子止吐仪联合托烷司琼防治顺铂化疗所致呕吐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电子止吐仪联合托烷司琼预防顺铂化疗所致呕吐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自身交叉对照的方法,将120例接受两周期含顺铂联合化疗的患者,随机分为AB组60例、BA组60例。AB组第1周期应用电子止吐仪联合托烷司琼止吐,第2周期单用托烷司琼止吐;BA组第1周期单用托烷司琼止吐,第2周期应用电子止吐仪联合托烷司琼止吐。观察和记录两组患者化疗后恶心、呕吐的控制情况。结果:AB组化疗第1周期(A方案)和第2周期(B方案)恶心的有效控制率分别为93.1%、79.3%,呕吐有效控制率分别为86.2%、7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BA组化疗第1周期( B方案)和第2周期( A方案)恶心的有效控制率分别为71.7%、93.3%,呕吐有效控制率分别为70.0%、8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种方案的主要不良反应为头痛、眩晕、腹泻、便秘、心悸、口干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子止吐仪联合托烷司琼预防顺铂化疗所致呕吐优于单用托烷司琼,不良反应可以耐受,可作为防治顺铂化疗所致呕吐的常规措施。

    作者:唐燕青;马红梅;万永慧;陈三妹 刊期: 2015年第17期

  • 吡柔比星与吉西他滨膀胱灌注化疗治疗膀胱癌的疗效比较

    目的:评价吡柔比星与吉西他滨膀胱内灌注预防膀胱癌术后复发的疗效。方法:将42例保留膀胱手术治疗的膀胱癌患者分为A、B组,A组24例,B组18例。分别使用吡柔比星与吉西他滨进行预防灌注,全部患者均术后即刻膀胱内灌注化疗,每周1次,共6次;以后每月1次直至1~2年,并做随访和疗效比较。结果:A、B两组生存率均为100%;A组复发率为25%(6/24),B组复发率为27.8%(5/18),两组患者2年生存率、复发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0.05)。A组和B组用药后膀胱刺激症状发生率、尿道狭窄发生率、全身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0.05)。结论:吡柔比星与吉西他滨均可降低膀胱癌术后复发的机率,两者疗效无明显差异。膀胱内灌注预防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近期疗效满意,副作用较轻,耐受性良好。

    作者:胡映秋;王晓荣;谢梅茂;赵雁;王忠军;徐美玲 刊期: 2015年第17期

  • 蛋白因子Vasohibin-1的研究进展

    Vssohibin-1(VASH1)作为新近发现的的蛋白因子,其具有负反馈调节血管生成作用,是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成纤维生长因子2(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2, FGF2)等诱导产生,在多种肿瘤血管生成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但可以抑制肿瘤的血管生成,而且对于肿瘤淋巴管生成和淋巴结转移也有强大的抑制作用,提示其有望成为相关肿瘤诊断和治疗的分子标志物以及分子靶向治疗的有效蛋白因子。

    作者:孙鑫;谷楠;李娜;王丽丽;吕珊珊;魏秀峰 刊期: 2015年第17期

  • 肾细胞癌病理组织学特征及超声应用价值

    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其广泛应用,肾脏肿瘤的检出率逐年增加。肾脏肿瘤中恶性病变占绝大多数,其中常见的为肾细胞癌( renal cell carcinoma,RCC),约占肾脏原发恶性肿瘤的85%~90%[1-2],占全身恶性肿瘤的3%左右。2009年世界卫生组织[3]对RCC 重新分型为:透明细胞癌( clear cell renal cell carcinoma,CCRCC)、乳头状细胞癌(papillary RCC,PRCC)、嫌色细胞癌( chromophobe RCC, CHRCC)、集合管癌( collecting duct carcinoma,CDC)、髓质癌(renal medullary carcinoma,RMC)、管囊状细胞癌、多房囊性细胞癌、黏液性管状及梭形细胞癌、终末期肾病相关性肾癌、XPn 易位性肾癌、神经母细胞瘤相关性肾癌、未分化型肾癌等。其中CCRCC 为常见亚型,约占70%~75%[4]。PRCC 为第二常见亚型,约占10%~15%[5]。不同的亚型具有不同生物学行为,CCRCC 较PRCC 及CHRCC 侵袭性高,预后差[6]。多房囊性细胞癌和黏液性管状及梭形细胞癌预后较好[7-8]。因此术前影像学对RCC 分型尤为重要。

    作者:程晓英;孙永杰;张士德 刊期: 2015年第17期

现代肿瘤医学杂志

现代肿瘤医学杂志

主管:陕西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抗癌协会 陕西省抗癌协会 陕西省肿瘤防治研究所 陕西省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