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携带SEA和CD80双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转染B16细胞体外诱导T淋巴细胞活化的研究

司少艳;刘俊丽;徐冰心;化楠;秦亚亚;刘昌叶;宋淑军

关键词: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A, CD80, 恶性黑色素瘤, 免疫基因治疗
摘要:目的:观察恶性黑色素瘤B16细胞经重组腺病毒感染后,表达在B16细胞膜上的SEA和CD80体外能否诱导免疫学反应。方法:B16细胞分别经空载体腺病毒Ad(空)和重组腺病毒Ad-MMRE-mTERT-B7、Ad-MMRE-mTERT-SEA、Ad-MMRE -mTERT-BIS感染后,和小鼠脾淋巴细胞共培养,然后,采用Brdu 酶联免疫法( ELISA)检测淋巴细胞增殖;流式细胞术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增殖;ELISA法检测细胞因子IL-2、TNF-α和IFN-γ的产生。结果:与感染空载体腺病毒Ad(空)和未感染B16细胞相比,经重组腺病毒感染的B16细胞体外能够显著诱导脾淋巴细胞的增殖,其中CD3+CD4+和CD3+CD8+T淋巴细胞增殖显著;细胞因子TNF-α、IFN-γ和IL-2的产生显著升高;CTLs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活性显著增强;表达双基因的B16细胞体外诱导免疫应答的能力高于单基因过表达B16细胞。结论:B16细胞经重组腺病毒感染后,表达在细胞膜上的SEA和CD80具有免疫学活性,本研究为今后进一步采用所构建重组腺病毒进行恶性黑色素瘤的免疫基因治疗提供了实验依据。
现代肿瘤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宫颈癌不同分期方式的优劣势及其对后续治疗的指导价值

    目前很多妇科肿瘤,比如子宫内膜癌、卵巢癌,均采用手术病理分期,然而宫颈癌仍沿用国际妇产科联盟( federation international of gynecology and obstetrics,FIGO)分期,它可直接关系到治疗方案的选择及预后,但不足之处是对宫旁浸润、盆壁侵犯等判断缺乏客观性,且未考虑到淋巴结因素,易导致分期不足或过度分期,从而引起治疗不足或过度治疗,对其预后也有一定的影响。影像学分期可提高宫颈癌 FIGO 分期的准确率及可信度,而手术病理分期更准确评价淋巴结状态,现就对宫颈癌不同分期方式的优劣势做一综述。

    作者:孙瑞瑞;胡尔西旦·尼牙孜;赵化荣;张蕾 刊期: 2015年第17期

  • 伽玛刀联合肝动脉栓塞化疗治疗原发性肝癌疗效的Meta分析

    目的:评价伽玛刀联合肝动脉栓塞化疗( TACE )与单纯TACE治疗肝癌的远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国内外相关数据库,由两名评价者纳入国内外公开发表的有关伽玛刀联合TACE治疗肝癌与单纯TACE治疗肝癌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采用Meta分析方法,在RevMan5.1软件中统计分析相应指标。结果:纳入8项独立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研究共685名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伽玛刀联合TACE组的1、2年生存率与单纯TACE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 P<0.01)。结论:伽玛刀联合TACE治疗肝癌的远期疗效优于单纯TACE治疗。

    作者:李学文;孙正良;刘利民;范明明;王波 刊期: 2015年第17期

  • 岛叶胶质瘤的手术治疗经验

    目的:总结岛叶胶质瘤的治疗经验,并探讨3.0T磁共振(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及术中B超技术在岛叶胶质瘤手术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岛叶胶质瘤患者,总结术前3.0T-MRI检查对手术参考价值并分析术中B超技术辅助肿瘤切除的意义。结果:6例(33%)患者术前因癫痫大发作和颅内压增高导致病情迅速恶化,采取急诊手术治疗,余12例患者行择期手术。术前3.0T-MRI对肿瘤边界及外侧豆纹动脉提供详细信息,术中B超可对肿瘤进行定位,并能够实时观察肿瘤切除程度,有利于大程度切除肿瘤,但对于低级别胶质瘤,超声造影效果受限。结论:颅内压增高合并癫痫发作的岛叶胶质瘤需尽早手术。术前3.0T-MRI检查及术中B超技术有利于保护外侧豆纹动脉,并有助于大程度切除肿瘤。

    作者:王睿智;闫前锦;高李贵;师蔚;吕健;屈建强;巩守平 刊期: 2015年第17期

  • 肾细胞癌病理组织学特征及超声应用价值

    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其广泛应用,肾脏肿瘤的检出率逐年增加。肾脏肿瘤中恶性病变占绝大多数,其中常见的为肾细胞癌( renal cell carcinoma,RCC),约占肾脏原发恶性肿瘤的85%~90%[1-2],占全身恶性肿瘤的3%左右。2009年世界卫生组织[3]对RCC 重新分型为:透明细胞癌( clear cell renal cell carcinoma,CCRCC)、乳头状细胞癌(papillary RCC,PRCC)、嫌色细胞癌( chromophobe RCC, CHRCC)、集合管癌( collecting duct carcinoma,CDC)、髓质癌(renal medullary carcinoma,RMC)、管囊状细胞癌、多房囊性细胞癌、黏液性管状及梭形细胞癌、终末期肾病相关性肾癌、XPn 易位性肾癌、神经母细胞瘤相关性肾癌、未分化型肾癌等。其中CCRCC 为常见亚型,约占70%~75%[4]。PRCC 为第二常见亚型,约占10%~15%[5]。不同的亚型具有不同生物学行为,CCRCC 较PRCC 及CHRCC 侵袭性高,预后差[6]。多房囊性细胞癌和黏液性管状及梭形细胞癌预后较好[7-8]。因此术前影像学对RCC 分型尤为重要。

    作者:程晓英;孙永杰;张士德 刊期: 2015年第17期

  • 胃癌患者开展全程健康教育对医护依从性的影响

    目的:分析在护理胃癌患者时实施全程健康教育对于医护依从性的影响。方法:将80例胃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在护理过程中进行常规健康教育,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全程健康教育,比较2组对健康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医护依从性。结果:健康教育前2组的健康知识掌握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在接受健康教育后的合格率为95.0%,高于对照组的5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的治疗依从性优良率为97.5%,高于对照组的9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护理胃癌患者时实施全程健康教育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医护依从性,并且增加了患者对于健康知识的掌握程度。

    作者:邓旭;张瑞瑞 刊期: 2015年第17期

  • Luminal-B型乳腺癌的相关分子通路及研究进展

    雌激素受体( estrogen receptor,ER)阳性乳腺癌占所有乳腺癌约70%左右,这类乳腺癌被称为管腔型( Luminal)乳腺癌。与Luminal-A型乳腺癌相比,Luminal-B型乳腺癌ER表达整体水平低,组织学分级高,对内分泌治疗抵抗,预后较差。尽管如此,无论基础还是临床研究,对Luminal-B型乳腺癌的关注度还是不够,仍有很多问题尚未阐明。本文旨在对近年来有关Luminal-B型乳腺癌的基因表达特点和相关分子通路特征等方面进行综述,为后续深入探寻Luminal-B型乳腺癌的病因和治疗策略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作者:马骥;赵庆丽;刘文超;薛妍 刊期: 2015年第17期

  • 8 p11骨髓增殖综合征1例并文献回顾

    8p11骨髓增殖综合征(8p11 myeloproliferative syndrome,EMS)是一组以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髓系细胞增生、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淋巴瘤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分子生物学定义是定位于8号染色体短臂(8p11-12)上的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1(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receptor 1,FGFR1)基因与伙伴基因易位或插入而产生的侵袭性肿瘤。2008年WHO将本病定义为髓系、淋系肿瘤伴有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1异常。目前共发现14种与 FGFR1重排相关的伙伴基因,其中常见的是位于13q11-12上的 ZNF198。EMS预后差,患者常在短期内迅速进展为急性髓系白血病,目前只有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能有效控制该病。现报告我科诊断的1例EMS病例,并就其分子生物学特征、发病机制和治疗等的研究现状进行讨论。

    作者:肖方;陈任安;王文清;黄斯勇;严学倩;王萌;王颖;刘利 刊期: 2015年第17期

  • 沙利度胺联合改良VAD方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沙利度胺联合改良VAD方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 MM)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MM患者79例,均给予沙利度胺联合改良VAD方案治疗。结果:第1疗程后79例患者中CR为12.66%(10/79),总有效率为77.22%(61/79);3疗程后79例患者中CR为40.51%(32/79),总有效率为83.54%(66/79)。44例大于等于60岁患者中,CR为40.91%(18/44),总有效率为84.09%(37/44)。35例小于60岁患者中CR为40%(14/35),总有效率为85.71%(30/35),两组患者经统计学检验临床疗效无显著性差异( P>0.05)。38例IgG型患者中CR为44.74%(17/38),总有效率为92.11%(35/38)。23例IgA型患者中CR为39.13%(9/23),总有效率为82.61%(19/23)。8例轻链型患者中CR为37.50%(3/8),总有效率为75.00%(6/8)。10例不分泌型患者中CR为30.00%(3/10),总有效率为70%(7/10);各组患者经统计学检验临床疗效无显著性差异( P>0.05)。结论:沙利度胺联合改良VAD化疗方案治疗MM完全缓解率及总有效率高,对不同分型及年龄组患者疗效均显著,值得进一步临床观察和推广。

    作者:王芳侠;李月;曹星梅;张王刚;古流芳 刊期: 2015年第17期

  • 替莫唑胺对比传统化疗药治疗高级别脑胶质瘤的临床疗效

    目的:探讨与其他传统化疗药物相比,替莫唑胺用于治疗高级别脑胶质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高级别脑胶质瘤患者100例,根据其治疗方案不同将其分为3组。A组35例,给予替莫唑胺治疗;B组31例,给予司莫司汀治疗;C组34例,给予尼莫司汀治疗。对三组患者治疗效果进行评价。结果:A组患者完全缓解率、部分缓解率以及总有效率分别为8.57%、37.14%和45.71%,B组患者分别为0、12.90%和12.90%,C组患者分别为2.94%、23.53%和26.47%,A组患者治疗效果明显优于 B、C 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与其他传统化疗药物相比,替莫唑胺用于治疗高级别脑胶质瘤效果更好,患者的完全缓解率、总有效率均可得到明显提高,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将替莫唑胺作为首选的药物进行应用。

    作者:何洁;张大鹏;何静 刊期: 2015年第17期

  • 超声造影对伴有钙化甲状腺结节的鉴别价值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对伴有钙化的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8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伴有钙化的甲状腺结节进行超声造影检查,应用TomTec软件分析超声造影参数,评估超声造影对伴有钙化甲状腺结节诊断的灵敏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结果:287个伴有钙化的甲状腺结节中,良性177个,恶性110个。超声造影对伴有钙化的甲状腺结节鉴别诊断的灵敏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3.6%、94.9%、91.9%、96.0%。结论:超声造影对伴有钙化的甲状腺结节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作者:马文琦;何鑫;周琦;杜晓鹏;冯晓蕾;王华 刊期: 2015年第17期

  • 不同CT征象对胸腺瘤与常见纵隔恶性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目的:分析不同CT征象对胸腺瘤与常见纵隔恶性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1年3月-2014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经手术及穿刺病理及临床随访证实的90例纵隔肿瘤患者,其中非侵袭性胸腺瘤30例,侵袭性胸腺瘤28例,纵隔恶性肿瘤32例。所有肿瘤患者均行平扫及增强扫描,利用MSCT的动态增强及MPR成像,分析三种类型纵隔肿瘤的CT图像特征,比较三种肿瘤基本特点的差异性。结果:经过MSCT的动态增强技术及MPR技术成像分析,非侵袭性胸腺瘤患者CT成像的形态规则28例,欠规则2例,边缘光滑27例,欠光滑3例,毛糙0例,密度均匀27例,欠均匀3例,与侵袭性胸腺瘤和纵隔恶性肿瘤CT成像的形态是否规则、边缘是否光滑、密度是否均匀的差异性比较明显,两两比较均具有显著性差异( P<0.05)。非侵袭性胸腺瘤患者CT成像的MCI形态凸出型27例,平坦型3例,灌注型0例,周围脏器间隙清晰29例,部分层面清晰1例,间隙不清晰0例,周围组织分界清晰30例,分界不清0例,与侵袭性胸腺瘤和纵隔恶性肿瘤CT成像的MCI形态类型、周围脏器间隙是否清晰以及周围组织分界是否清晰差异性显著,两两比较具有明显差异性( P<0.05)。经过MSCT的动态增强技术及MPR技术分析,非侵袭性胸腺瘤患者CT成像经过强化,强度变化不明显24例,轻度强化6例,不均匀强化0例,伴有胸腔积液1例,无胸腔积液29例,纵隔、腋窝与颈部基本无患者具有肿大淋巴结,与侵袭性胸腺瘤和纵隔恶性肿瘤CT成像的强化特点、是否伴有胸腔积液、有无肿大淋巴结等差异性显著,两两比较具有明显差异性( P<0.05)。结论:利用MSCT动态增强技术和MPR技术,能够明显区分非侵袭性胸腺瘤、侵袭性胸腺瘤与纵隔恶性肿瘤,为临床诊断提供了技术支持,是一种值得推广的区分三种类型肿瘤的鉴别方法。

    作者:管文举;袁雁雯;刘昕 刊期: 2015年第17期

  • 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联合化疗一线治疗晚期转移性结直肠癌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恩度)联合化疗一线治疗晚期转移性结直肠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60例晚期转移性结直肠癌分为试验组( n=30)和对照组( n=30),对照组采用FOLFOX4化疗方案,试验组采用恩度联合FOLFOX4方案。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获得的有效率( RR)分别为53.3%和36.7%( P<0.05),疾病控制率(DCR)为83.3%和73.3%(P<0.05),两组患者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分别为7.3个月和5.3个月(P<0.05),中位总生存时间(OS)分别为11.6个月和9.3个月(P<0.05)。对其中的27例肝转移患者进行亚组分析,试验组和对照组RR及DCR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但是PFS及OS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主要不良反应为血液学毒性、消化道反应、神经毒性等,多为I-II级。两组患者经化疗后QOL均得到较大程度的改善;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CEA和CA199均显著下降,且治疗后试验组下降较对照组更明显( P<0.05)。结论:恩度联合化疗一线治疗晚期转移性结直肠癌安全有效。

    作者:綦晓艳;余宗阳;欧阳学农;王文武 刊期: 2015年第17期

  • 根治切除术联合抗病毒治疗肝癌合并乙肝病毒感染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根治切除术联合抗病毒治疗肝癌合并乙肝病毒( HBV )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4月-2013年4月100例肝癌合并乙肝病毒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HBV-DNA水平不同分成高病毒复制组和低病毒复制组(以HBV-DNA载量为105拷贝/ml为标准),比较四组在肝功能、HBV-DNA水平、生存时间、肿瘤复发率和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方面的差异性。结果:抗病毒治疗后无论在高病毒复制组和低病毒复制组中,肝功能明显好转,HBV-DNA水平明显低于未抗病毒治疗,且在住院时间、费用、生存时间和肿瘤复发率上抗病毒治疗均好于未抗病毒者,但低病毒复制者在住院时间、住院费用上优于高病毒复制者。在生存时间上高病毒复制者1~2年生存率更好,在肿瘤复发率上低病毒复制者更低。结论:抗病毒结合根治切除术能改善肝癌合并HBV感染者的肝功能和病毒指标,缩短住院时间,延长生存时间。

    作者:阎智勇;张勤良 刊期: 2015年第17期

  • 神经母细胞瘤N-myc与Mdm2-p53通路的研究进展

    神经母细胞瘤作为儿童常见的颅外实体肿瘤,超过50%的病例是高危且难治的,长期生存率较低。N-myc及Mdm2-p53通路作为重要的调节因子,其表达水平的异常及功能缺失是其的发生发展及具有不同生物学行为的重要原因。研究神经母细胞瘤相关因子在其发生发展及演变过程中的分子机制对于该病的诊断、评估及治疗均有重要意义。本文就N-myc及Mdm2-p53通路的研究进展及以Mdm2-p53通路为靶向的神经母细胞瘤治疗做一综述。

    作者:辛琪;郝良纯 刊期: 2015年第17期

  • 甲状腺乳头状癌超声表现与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瘤超声表现与颈部淋巴结转移两者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3年3月到2014年3月收治的甲状腺乳头状瘤患者142例共160个结节。根据术后病理结果将入选患者分为颈部淋巴结转移组;没有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则为对照组。结果:转移组和对照组超声检查原发灶超声特征对比,转移组的钙化和毛刺对比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患者的颈部淋巴结超声特征,转移组患者的囊变坏死、钙化、淋巴结边界等对比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 P<0.05)。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对相关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包括原发灶内钙化、淋巴结边界、淋巴结钙化以及淋巴结囊变坏死等4个方面,囊变坏死和淋巴结钙化与甲状腺乳头癌颈部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结论:甲状腺乳头状瘤超声结果显示有淋巴结囊变坏死以及淋巴结钙化是预测是否出现颈部淋巴转移的关键诊断指标。

    作者:杨坤;赫兰 刊期: 2015年第17期

  • Rap1 b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探讨Rap1b在人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65例非小细胞肺癌组织和52例癌旁组织中Rap1b的表达,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Rap1b在65例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表达率为72.3%,明显高于癌旁组织23.1%(P<0.05)。与肿瘤分化程度明显相关( P<0.05)。结论:Rap1b在非小细胞肺癌中高表达,提示其可能发挥癌基因的功能。

    作者:马明铭;张明鑫 刊期: 2015年第17期

  • 四肢软组织低度恶性肿瘤的保肢治疗

    目的:探讨四肢软组织低度恶性肿瘤的临床特点及保肢治疗的可行性。方法:2008年-2014年我院共34例四肢软组织恶性肿瘤患者:滑膜肉瘤11例,横纹肌肉瘤7例,脂肪肉瘤6例,腱鞘巨细胞瘤3例,平滑肌肉瘤3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2例,软骨肉瘤1例,恶性肉芽肿1例。其中18例行肿瘤扩大切除术,6例行根除性切除术,5例行微波灭活瘤体切除术,3例行瘤段切除、离体灭活再植术,2例行局部切除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术中给予皮瓣修复术。根据肿瘤性质和全身情况在术后给予放疗或化疗治疗。结果:全部34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3.5±14.6)个月,其中3例患者复发,2例患者死亡。患肢功能良好。结论:对于四肢的软组织低度恶性肿瘤,及时给予扩大切除,微波灭活等合适的保肢治疗,可以取得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和肢体功能恢复。

    作者:韩康;赵廷宝;卞娜;蔡成魁;胡薇;杨彤涛;周勇;张明华 刊期: 2015年第17期

  • 乳腺癌患者血清中Six1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目的:检测乳腺癌患者及对照组患者血清中Six1的水平,分析临床意义。方法:收集乳腺癌75例、乳腺不典型增生35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32例、乳腺纤维瘤28例及正常人30例,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法)检测Six1的水平。结果:乳腺癌患者血清中Six1水平明显高于乳腺不典型增生组、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组、乳腺纤维瘤组及正常人群组( F=23.57,P<0.01)。乳腺癌患者中Six1的表达水平与年龄无关( P>0.05),而与TNM分期、组织学分级、淋巴结状态及脉管浸润有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Six1与乳腺癌发生及侵袭转移相关,可为乳腺癌提供潜在的诊治靶点。

    作者:马小斌;宋雅璠;陈洪志;惠文涛;林帅;代志军;康华峰 刊期: 2015年第17期

  • 肿瘤学教学中应加强转化医学教育

    转化医学源于上世纪90年代,强调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之间的相互转化和相辅相成,已成为医学领域关注的热点,为当代医学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启示和机遇。结合当前我国肿瘤学教育现状,适时引入转化医学的理念、思维和方法,逐步应用到肿瘤学教育实践中去,既是当代医学教育发展的需要,更是新世纪肿瘤学人才培养的需要。

    作者:阮志华;潘凤;梁后杰 刊期: 2015年第17期

  • 卵巢交界性肿瘤的临床特征及诊治进展

    交界性卵巢肿瘤生物学行为介于良性与恶性肿瘤之间,具有核异型性、核分裂象,但无间质浸润。手术切除是治疗交界性卵巢肿瘤的主要方法,但由于多发生于生育年龄妇女,且诊断常发生在术中,缺乏确切的术前诊断标准,而且多数患者都要求保留生育能力,因此交界性卵巢肿瘤的早期诊断、保守性治疗、术后化疗、术后生育功能都存在着争议。本文对近年来卵巢交界性肿瘤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进行综述。

    作者:陈慧;王晶 刊期: 2015年第17期

现代肿瘤医学杂志

现代肿瘤医学杂志

主管:陕西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抗癌协会 陕西省抗癌协会 陕西省肿瘤防治研究所 陕西省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