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不同CT征象对胸腺瘤与常见纵隔恶性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管文举;袁雁雯;刘昕

关键词:非侵袭性胸腺瘤, 侵袭性胸腺瘤, 纵隔恶性肿瘤, MSCT动态增强技术, MPR技术
摘要:目的:分析不同CT征象对胸腺瘤与常见纵隔恶性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1年3月-2014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经手术及穿刺病理及临床随访证实的90例纵隔肿瘤患者,其中非侵袭性胸腺瘤30例,侵袭性胸腺瘤28例,纵隔恶性肿瘤32例。所有肿瘤患者均行平扫及增强扫描,利用MSCT的动态增强及MPR成像,分析三种类型纵隔肿瘤的CT图像特征,比较三种肿瘤基本特点的差异性。结果:经过MSCT的动态增强技术及MPR技术成像分析,非侵袭性胸腺瘤患者CT成像的形态规则28例,欠规则2例,边缘光滑27例,欠光滑3例,毛糙0例,密度均匀27例,欠均匀3例,与侵袭性胸腺瘤和纵隔恶性肿瘤CT成像的形态是否规则、边缘是否光滑、密度是否均匀的差异性比较明显,两两比较均具有显著性差异( P<0.05)。非侵袭性胸腺瘤患者CT成像的MCI形态凸出型27例,平坦型3例,灌注型0例,周围脏器间隙清晰29例,部分层面清晰1例,间隙不清晰0例,周围组织分界清晰30例,分界不清0例,与侵袭性胸腺瘤和纵隔恶性肿瘤CT成像的MCI形态类型、周围脏器间隙是否清晰以及周围组织分界是否清晰差异性显著,两两比较具有明显差异性( P<0.05)。经过MSCT的动态增强技术及MPR技术分析,非侵袭性胸腺瘤患者CT成像经过强化,强度变化不明显24例,轻度强化6例,不均匀强化0例,伴有胸腔积液1例,无胸腔积液29例,纵隔、腋窝与颈部基本无患者具有肿大淋巴结,与侵袭性胸腺瘤和纵隔恶性肿瘤CT成像的强化特点、是否伴有胸腔积液、有无肿大淋巴结等差异性显著,两两比较具有明显差异性( P<0.05)。结论:利用MSCT动态增强技术和MPR技术,能够明显区分非侵袭性胸腺瘤、侵袭性胸腺瘤与纵隔恶性肿瘤,为临床诊断提供了技术支持,是一种值得推广的区分三种类型肿瘤的鉴别方法。
现代肿瘤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蛋白因子Vasohibin-1的研究进展

    Vssohibin-1(VASH1)作为新近发现的的蛋白因子,其具有负反馈调节血管生成作用,是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成纤维生长因子2(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2, FGF2)等诱导产生,在多种肿瘤血管生成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但可以抑制肿瘤的血管生成,而且对于肿瘤淋巴管生成和淋巴结转移也有强大的抑制作用,提示其有望成为相关肿瘤诊断和治疗的分子标志物以及分子靶向治疗的有效蛋白因子。

    作者:孙鑫;谷楠;李娜;王丽丽;吕珊珊;魏秀峰 刊期: 2015年第17期

  • 8 p11骨髓增殖综合征1例并文献回顾

    8p11骨髓增殖综合征(8p11 myeloproliferative syndrome,EMS)是一组以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髓系细胞增生、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淋巴瘤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分子生物学定义是定位于8号染色体短臂(8p11-12)上的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1(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receptor 1,FGFR1)基因与伙伴基因易位或插入而产生的侵袭性肿瘤。2008年WHO将本病定义为髓系、淋系肿瘤伴有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1异常。目前共发现14种与 FGFR1重排相关的伙伴基因,其中常见的是位于13q11-12上的 ZNF198。EMS预后差,患者常在短期内迅速进展为急性髓系白血病,目前只有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能有效控制该病。现报告我科诊断的1例EMS病例,并就其分子生物学特征、发病机制和治疗等的研究现状进行讨论。

    作者:肖方;陈任安;王文清;黄斯勇;严学倩;王萌;王颖;刘利 刊期: 2015年第17期

  • 肺腺癌骨转移患者血清肿瘤标志物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探讨血清肿瘤标志物在晚期肺腺癌患者中的表达情况。方法:对2010年1月到2013年12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64例肺腺癌骨转移患者的血清肿瘤标志物,进行回顾性分析,计算不同肿瘤标志物的阳性表达情况。结果:CEA、CA199、CA242、CA125、NSE和CY211在晚期肺腺癌中的阳性率分别为65.6%、40.6%、25.0%、73.4%、12.5%和43.8%,各组间阳性表达有统计学差异。联合检测的阳性率为90.6%。结论:不同肿瘤标志物在晚期肺癌骨转移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是有差异的。CEA、CA199、CA125和CY211是肺腺癌诊断中较可靠的肿瘤标志指标。目前的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测对晚期肺癌诊断仍有一定的假阴性率,需结合临床及影像学检查进行综合判断。

    作者:南永刚;梁晓燕;刘新芸;袁彬;贺林;施常备 刊期: 2015年第17期

  • Rap1 b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探讨Rap1b在人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65例非小细胞肺癌组织和52例癌旁组织中Rap1b的表达,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Rap1b在65例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表达率为72.3%,明显高于癌旁组织23.1%(P<0.05)。与肿瘤分化程度明显相关( P<0.05)。结论:Rap1b在非小细胞肺癌中高表达,提示其可能发挥癌基因的功能。

    作者:马明铭;张明鑫 刊期: 2015年第17期

  • 甲状腺乳头状癌超声表现与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瘤超声表现与颈部淋巴结转移两者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3年3月到2014年3月收治的甲状腺乳头状瘤患者142例共160个结节。根据术后病理结果将入选患者分为颈部淋巴结转移组;没有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则为对照组。结果:转移组和对照组超声检查原发灶超声特征对比,转移组的钙化和毛刺对比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患者的颈部淋巴结超声特征,转移组患者的囊变坏死、钙化、淋巴结边界等对比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 P<0.05)。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对相关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包括原发灶内钙化、淋巴结边界、淋巴结钙化以及淋巴结囊变坏死等4个方面,囊变坏死和淋巴结钙化与甲状腺乳头癌颈部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结论:甲状腺乳头状瘤超声结果显示有淋巴结囊变坏死以及淋巴结钙化是预测是否出现颈部淋巴转移的关键诊断指标。

    作者:杨坤;赫兰 刊期: 2015年第17期

  • 吡柔比星与吉西他滨膀胱灌注化疗治疗膀胱癌的疗效比较

    目的:评价吡柔比星与吉西他滨膀胱内灌注预防膀胱癌术后复发的疗效。方法:将42例保留膀胱手术治疗的膀胱癌患者分为A、B组,A组24例,B组18例。分别使用吡柔比星与吉西他滨进行预防灌注,全部患者均术后即刻膀胱内灌注化疗,每周1次,共6次;以后每月1次直至1~2年,并做随访和疗效比较。结果:A、B两组生存率均为100%;A组复发率为25%(6/24),B组复发率为27.8%(5/18),两组患者2年生存率、复发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0.05)。A组和B组用药后膀胱刺激症状发生率、尿道狭窄发生率、全身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0.05)。结论:吡柔比星与吉西他滨均可降低膀胱癌术后复发的机率,两者疗效无明显差异。膀胱内灌注预防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近期疗效满意,副作用较轻,耐受性良好。

    作者:胡映秋;王晓荣;谢梅茂;赵雁;王忠军;徐美玲 刊期: 2015年第17期

  • 腹腔内巨大肿瘤摘除手术麻醉的临床分析

    目的:对腹腔内巨大肿瘤摘除手术中的麻醉方法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07年4月-2014年10月我院收治的腹腔内巨大肿瘤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硬膜外麻醉组患者40例,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或是腰硬联合麻醉;全麻组患者40例,应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对两组患者的临床麻醉效果进行分析。结果:全麻组患者麻醉后各项生命体征与麻醉前和硬膜外组患者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全麻组患者手术操作时间、麻醉成功比例、手术出血量、仰卧位低血压发生比例、心衰发生比例、肺水肿发生比例、手术输液量、水电解质紊乱、心电图异常发生比例等对比硬膜外组患者均存在显著性差异( P<0.05)。两组患者均没有死亡病例,成功治愈出院。结论:对于腹腔巨大肿瘤患者适宜采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可减少对于患者各项生命体征的影响,减少麻醉合并症的发生、缩短麻醉操作和手术时间、降低手术出血量,更好的维持水电解质水平。

    作者:李剑;罗杨 刊期: 2015年第17期

  • 电子止吐仪联合托烷司琼防治顺铂化疗所致呕吐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电子止吐仪联合托烷司琼预防顺铂化疗所致呕吐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自身交叉对照的方法,将120例接受两周期含顺铂联合化疗的患者,随机分为AB组60例、BA组60例。AB组第1周期应用电子止吐仪联合托烷司琼止吐,第2周期单用托烷司琼止吐;BA组第1周期单用托烷司琼止吐,第2周期应用电子止吐仪联合托烷司琼止吐。观察和记录两组患者化疗后恶心、呕吐的控制情况。结果:AB组化疗第1周期(A方案)和第2周期(B方案)恶心的有效控制率分别为93.1%、79.3%,呕吐有效控制率分别为86.2%、7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BA组化疗第1周期( B方案)和第2周期( A方案)恶心的有效控制率分别为71.7%、93.3%,呕吐有效控制率分别为70.0%、8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种方案的主要不良反应为头痛、眩晕、腹泻、便秘、心悸、口干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子止吐仪联合托烷司琼预防顺铂化疗所致呕吐优于单用托烷司琼,不良反应可以耐受,可作为防治顺铂化疗所致呕吐的常规措施。

    作者:唐燕青;马红梅;万永慧;陈三妹 刊期: 2015年第17期

  • 根治切除术联合抗病毒治疗肝癌合并乙肝病毒感染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根治切除术联合抗病毒治疗肝癌合并乙肝病毒( HBV )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4月-2013年4月100例肝癌合并乙肝病毒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HBV-DNA水平不同分成高病毒复制组和低病毒复制组(以HBV-DNA载量为105拷贝/ml为标准),比较四组在肝功能、HBV-DNA水平、生存时间、肿瘤复发率和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方面的差异性。结果:抗病毒治疗后无论在高病毒复制组和低病毒复制组中,肝功能明显好转,HBV-DNA水平明显低于未抗病毒治疗,且在住院时间、费用、生存时间和肿瘤复发率上抗病毒治疗均好于未抗病毒者,但低病毒复制者在住院时间、住院费用上优于高病毒复制者。在生存时间上高病毒复制者1~2年生存率更好,在肿瘤复发率上低病毒复制者更低。结论:抗病毒结合根治切除术能改善肝癌合并HBV感染者的肝功能和病毒指标,缩短住院时间,延长生存时间。

    作者:阎智勇;张勤良 刊期: 2015年第17期

  • 陕西省榆林地区妇女人群HPV感染亚型分布研究

    目的:对陕西省榆林地区妇女人群人乳头状瘤病毒( human papillomavirus,HPV)感染及亚型分布特征进行研究。方法:采用PCR-反向斑点杂交技术对735例宫颈脱落细胞标本进行HPV基因分型检测。结果:735例妇女人群中共检出HPV阳性者220例,总感染阳性率为29.93%(220/735),其中高危型感染阳性率为25.85%(190/735,包括多重高危感染),低危感染阳性率为2.31%(17/735);高低危混合感染阳性率为1.77%(13/735)。在被检测的16个高危HPV亚型中,常见类型依次为16、58、53、52、18和51型,未检测出45型;在被检测的3种低危HPV亚型中依次为6、11、43型。HPV阳性者中单一基因型感染率23.67%(174/735),占HPV感染79.09%(174/220);单一高危型感染率为21.36%(157/735),占HPV感染71.36%(157/220),占单一感染90.23%(157/174)。多重感染率为6.26%(46/735),占 HPV 感染20.91%(46/220);在多重感染中以二重感染为常见达4.35%(32/735),占HPV总感染14.55%(32/220)。不同年龄段妇女人群HPV感染率分别为29.41%、31.92%、31.33%、28.40%、32.65%和41.66%,各组数据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陕西省榆林地区妇女人群宫颈HPV感染率较高,在单一感染中以16、52、58、33、51和11比较常见;在多重感染中以16、58、53、52、18和51型比较常见,综合统计则以16、52、58、53、51和18型感染比较常见。各年龄段妇女人群均有较高的感染率。

    作者:李军;刘俊林;南星;王一羽;柳瑛;魏曙亚;侯蓉;原荣;郭晓英 刊期: 2015年第17期

  • 肾细胞癌病理组织学特征及超声应用价值

    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其广泛应用,肾脏肿瘤的检出率逐年增加。肾脏肿瘤中恶性病变占绝大多数,其中常见的为肾细胞癌( renal cell carcinoma,RCC),约占肾脏原发恶性肿瘤的85%~90%[1-2],占全身恶性肿瘤的3%左右。2009年世界卫生组织[3]对RCC 重新分型为:透明细胞癌( clear cell renal cell carcinoma,CCRCC)、乳头状细胞癌(papillary RCC,PRCC)、嫌色细胞癌( chromophobe RCC, CHRCC)、集合管癌( collecting duct carcinoma,CDC)、髓质癌(renal medullary carcinoma,RMC)、管囊状细胞癌、多房囊性细胞癌、黏液性管状及梭形细胞癌、终末期肾病相关性肾癌、XPn 易位性肾癌、神经母细胞瘤相关性肾癌、未分化型肾癌等。其中CCRCC 为常见亚型,约占70%~75%[4]。PRCC 为第二常见亚型,约占10%~15%[5]。不同的亚型具有不同生物学行为,CCRCC 较PRCC 及CHRCC 侵袭性高,预后差[6]。多房囊性细胞癌和黏液性管状及梭形细胞癌预后较好[7-8]。因此术前影像学对RCC 分型尤为重要。

    作者:程晓英;孙永杰;张士德 刊期: 2015年第17期

  • 伽马刀联合复方红豆杉胶囊治疗高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疗效分析

    目的:分析伽马刀联合复方红豆杉胶囊治疗高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方法:2008年1月至2011年1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高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15例采用伽马刀治疗+复方红豆杉胶囊0.6g口服3次/日,21天为1疗程,此后每月按疗程连续口服。伽马刀治疗以50%~80%等剂量曲线为处方剂量线,平均剂量(45.1667±4.7346)Gy/(6~14)f,3.5~8Gy/f,5f/w,1f/d。治疗结束后,每1~3月复查血常规、血生化、肿瘤标志物及影像学检查。随访3~60个月至2013年9月结束。结果:局部有效率( CR+PR)95.83%,中位生存期18个月(6~60个月),1、2、3、4、5年生存率分别为66.7%、33.3%、33.3%、6.7%、6.7%。消化道反应:I度1例、II度3例;血液学毒性:白细胞降低I度2例、II度1例,血小板降低I度1例、II度1例;放射性肺炎III级9例。结论:伽马刀联合复方红豆杉胶囊治疗高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有效,可延长患者生存期,不良反应可接受。

    作者:杨远游;程海明;宁健;穆晓峰 刊期: 2015年第17期

  • 不同CT征象对胸腺瘤与常见纵隔恶性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目的:分析不同CT征象对胸腺瘤与常见纵隔恶性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1年3月-2014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经手术及穿刺病理及临床随访证实的90例纵隔肿瘤患者,其中非侵袭性胸腺瘤30例,侵袭性胸腺瘤28例,纵隔恶性肿瘤32例。所有肿瘤患者均行平扫及增强扫描,利用MSCT的动态增强及MPR成像,分析三种类型纵隔肿瘤的CT图像特征,比较三种肿瘤基本特点的差异性。结果:经过MSCT的动态增强技术及MPR技术成像分析,非侵袭性胸腺瘤患者CT成像的形态规则28例,欠规则2例,边缘光滑27例,欠光滑3例,毛糙0例,密度均匀27例,欠均匀3例,与侵袭性胸腺瘤和纵隔恶性肿瘤CT成像的形态是否规则、边缘是否光滑、密度是否均匀的差异性比较明显,两两比较均具有显著性差异( P<0.05)。非侵袭性胸腺瘤患者CT成像的MCI形态凸出型27例,平坦型3例,灌注型0例,周围脏器间隙清晰29例,部分层面清晰1例,间隙不清晰0例,周围组织分界清晰30例,分界不清0例,与侵袭性胸腺瘤和纵隔恶性肿瘤CT成像的MCI形态类型、周围脏器间隙是否清晰以及周围组织分界是否清晰差异性显著,两两比较具有明显差异性( P<0.05)。经过MSCT的动态增强技术及MPR技术分析,非侵袭性胸腺瘤患者CT成像经过强化,强度变化不明显24例,轻度强化6例,不均匀强化0例,伴有胸腔积液1例,无胸腔积液29例,纵隔、腋窝与颈部基本无患者具有肿大淋巴结,与侵袭性胸腺瘤和纵隔恶性肿瘤CT成像的强化特点、是否伴有胸腔积液、有无肿大淋巴结等差异性显著,两两比较具有明显差异性( P<0.05)。结论:利用MSCT动态增强技术和MPR技术,能够明显区分非侵袭性胸腺瘤、侵袭性胸腺瘤与纵隔恶性肿瘤,为临床诊断提供了技术支持,是一种值得推广的区分三种类型肿瘤的鉴别方法。

    作者:管文举;袁雁雯;刘昕 刊期: 2015年第17期

  • 原发性大肝癌患者术后生存质量的调查研究

    目的:研究原发性大肝癌患者术后的生存质量。方法:以我院收治的70例原发性大肝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70例大肝癌患者分别在手术前、手术后1个月、手术后3个月进行自身调查,采用肝癌患者生活质量测定量表和Piper疲乏修正量表。结果:手术后1个月、3个月分别与手术前相比,患者生存质量的四个维度、QOL评分总分以及自评总分均较前提高,Piper疲乏修正量表评分四个维度均较前降低,P值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3个月和术后1个月比较,生存质量的四个维度以及QOL评分总分均有所提高, Piper疲乏修正量表评分四个维度均有所降低,P值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自评总分无明显差异。患者手术后1个月生存质量维度等级分类与治疗前相比有明显差异,8~10分的比例明显提高,0~3分的比例减少,P值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原发性大肝癌患者经过手术治疗以后能够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在临床护理中,有必要对患者术前、术后的生存质量进行评定,通过评价的结果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有助于提高大肝癌患者的生存质量。

    作者:王叶;李川 刊期: 2015年第17期

  • 神经母细胞瘤N-myc与Mdm2-p53通路的研究进展

    神经母细胞瘤作为儿童常见的颅外实体肿瘤,超过50%的病例是高危且难治的,长期生存率较低。N-myc及Mdm2-p53通路作为重要的调节因子,其表达水平的异常及功能缺失是其的发生发展及具有不同生物学行为的重要原因。研究神经母细胞瘤相关因子在其发生发展及演变过程中的分子机制对于该病的诊断、评估及治疗均有重要意义。本文就N-myc及Mdm2-p53通路的研究进展及以Mdm2-p53通路为靶向的神经母细胞瘤治疗做一综述。

    作者:辛琪;郝良纯 刊期: 2015年第17期

  • 次全子宫切除两种手术方式的临床研究

    目的:比较腹式次全子宫切除术和腹腔镜次全子宫切除术两种手术方式的术式选择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九江市妇幼保健院2009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100例子宫良性病变(子宫肌瘤35例、子宫腺肌症42例、子宫内膜复杂性增生17例、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6例)行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6例行腹式次全子宫切除术,64例行腹腔镜下次全子宫切除术,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评价术后性生活满意程度。结果:两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性生活满意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间比较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腹腔镜下次全子宫切除术能减少术中出血量、术后恢复快,适用于宫颈无恶性病变的患者。

    作者:邓秀娟;王卫星;郭桃英;杨腊枝 刊期: 2015年第17期

  • 四肢软组织低度恶性肿瘤的保肢治疗

    目的:探讨四肢软组织低度恶性肿瘤的临床特点及保肢治疗的可行性。方法:2008年-2014年我院共34例四肢软组织恶性肿瘤患者:滑膜肉瘤11例,横纹肌肉瘤7例,脂肪肉瘤6例,腱鞘巨细胞瘤3例,平滑肌肉瘤3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2例,软骨肉瘤1例,恶性肉芽肿1例。其中18例行肿瘤扩大切除术,6例行根除性切除术,5例行微波灭活瘤体切除术,3例行瘤段切除、离体灭活再植术,2例行局部切除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术中给予皮瓣修复术。根据肿瘤性质和全身情况在术后给予放疗或化疗治疗。结果:全部34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3.5±14.6)个月,其中3例患者复发,2例患者死亡。患肢功能良好。结论:对于四肢的软组织低度恶性肿瘤,及时给予扩大切除,微波灭活等合适的保肢治疗,可以取得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和肢体功能恢复。

    作者:韩康;赵廷宝;卞娜;蔡成魁;胡薇;杨彤涛;周勇;张明华 刊期: 2015年第17期

  • ADx-ARMS方法检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胸水标本癌细胞基因突变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应用ADx-ARMS方法检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胸水标本癌细胞基因突变应用于指导小分子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EGFR-TKIs)治疗的可行性与临床意义。方法:ADx-ARMS检测24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胸水标本EGFR基因第19、20和21外显子突变与KRAS基因第2外显子突变。统计分析胸水标本与前期检测过的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EGFR、KRAS突变率差异。结果:24例胸水标本中,EGFR突变与KRAS突变分别为14例(58.3%)和1例(4.2%)。前期检测过的非小细胞肺癌组织EGFR和KRAS突变率分别为47.6%和4.5%。EGFR和KRAS突变率在胸水标本与前期肺癌组织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作者:赵士伟;楚慧丽;徐小博;毕经旺 刊期: 2015年第17期

  • 2009-2012年哈尔滨市上消化道癌早诊早治效果评价

    目的:评价2009-2012年哈尔滨市上消化道癌早诊早治效果。方法:分析2009-2012年在哈尔滨市40~69岁常住人口中,搜集和整理高危人群内镜筛查资料,探讨哈尔滨上消化道癌症早诊早治的防治效果。结果:2009-2012年总共筛查高危人群4004人。共检测出14个病例患者,三年的早诊率分别为40%、50%和66.67%。在上消化道癌筛查的三个部位中,共检测出食管病变5例、贲门病变4例和胃部病变5例。高危人群随着年龄的增高,检出率也有增高的趋势。结论:在哈尔滨市进行上消化道癌内镜检查可以做到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的目的,对于提高筛查患者的生存时间和生存质量以及减少患者的医疗成本负担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孙惠昕;宋冰冰;陈王洋;杨凤娟 刊期: 2015年第17期

  • 结肠癌组织中EZH2和PTEN基因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检测 EZH2和PTEN基因在结肠癌中的表达,探讨两基因表达与结肠癌患者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同时探讨结肠癌组织中两基因表达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2011年4月-2013年8月结肠癌标本66例,另取同期20例活检正常结肠黏膜组织标本作为对照,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别检测EZH2和PTEN基因在结肠癌及正常结肠黏膜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EZH2、PTEN在结肠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1.21%(47/66)、51.52%(34/66),正常结肠黏膜组织中无EZH2阳性表达,而PTEN阳性表达率为100.00%(20/20)。结肠癌中EZH2、PTEN表达率与正常结肠黏膜组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EZH2和PTEN基因的表达与结肠癌患者的Duke分期和有无淋巴结转移有关,而与性别、年龄和组织学分型无关。结肠癌组织中EZH2和PTEN的表达呈负相关(r=-0.349,P=0.004)。结论:EZH2表达上调及PTEN表达缺失与结肠癌的发生、发展、浸润、转移有关,检测两指标有助于对结肠癌患者分期的评估及预后的判断。

    作者:邓飞;李拥军;蔡正斌;黄薇隗;张瑞涛 刊期: 2015年第17期

现代肿瘤医学杂志

现代肿瘤医学杂志

主管:陕西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抗癌协会 陕西省抗癌协会 陕西省肿瘤防治研究所 陕西省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