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高尔基蛋白73在原发性肝癌诊治中的意义

张启暝;何东风;李洪义

关键词:肝脏疾病, 原发性肝癌, 高尔基蛋白73, 肿瘤标记物, 临床应用
摘要:目的:评价高尔基蛋白73(Golgi protein 73,GP73)作为肝脏疾病尤其是原发性肝癌(primary hepatic carcinoma,PHC)血清学标志物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分别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化学发光法定量检测肝占位患者的血清GP73及甲胎蛋白( AFP)的水平以确定肝占位性质。同时选取PHC患者组、肝硬化患者组及健康体检组作为对照进行GP73水平测定。对PHC患者,进一步分析血清GP73水平与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肝占位组GP73的灵敏性及特异性分别为77.27%和85.71%,P<0.05。PHC组、肝硬化组及健康体检组GP73数据比较:PHC组患者GP73值明显高于其余两组,P<0.05。肝硬化组GP73血清含量高于健康体检组,P<0.05。PHC组各数据分组比较分析:GP73血清含量与性别、年龄、肿瘤数目无明显相关性,而与肿瘤直径、肿瘤转移情况、Child分级及肝炎感染情况具有相关性。结论:作为新型血清标志物,GP73与AFP一样,临床检测效果良好,与AFP临床诊断上具有互补性,可用于临床肝占位性质的判定、PHC的诊断,并且对于PHC病情分析、恶性程度判断乃至预后评估等均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现代肿瘤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宫颈癌不同分期方式的优劣势及其对后续治疗的指导价值

    目前很多妇科肿瘤,比如子宫内膜癌、卵巢癌,均采用手术病理分期,然而宫颈癌仍沿用国际妇产科联盟( federation international of gynecology and obstetrics,FIGO)分期,它可直接关系到治疗方案的选择及预后,但不足之处是对宫旁浸润、盆壁侵犯等判断缺乏客观性,且未考虑到淋巴结因素,易导致分期不足或过度分期,从而引起治疗不足或过度治疗,对其预后也有一定的影响。影像学分期可提高宫颈癌 FIGO 分期的准确率及可信度,而手术病理分期更准确评价淋巴结状态,现就对宫颈癌不同分期方式的优劣势做一综述。

    作者:孙瑞瑞;胡尔西旦·尼牙孜;赵化荣;张蕾 刊期: 2015年第17期

  • 四肢软组织低度恶性肿瘤的保肢治疗

    目的:探讨四肢软组织低度恶性肿瘤的临床特点及保肢治疗的可行性。方法:2008年-2014年我院共34例四肢软组织恶性肿瘤患者:滑膜肉瘤11例,横纹肌肉瘤7例,脂肪肉瘤6例,腱鞘巨细胞瘤3例,平滑肌肉瘤3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2例,软骨肉瘤1例,恶性肉芽肿1例。其中18例行肿瘤扩大切除术,6例行根除性切除术,5例行微波灭活瘤体切除术,3例行瘤段切除、离体灭活再植术,2例行局部切除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术中给予皮瓣修复术。根据肿瘤性质和全身情况在术后给予放疗或化疗治疗。结果:全部34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3.5±14.6)个月,其中3例患者复发,2例患者死亡。患肢功能良好。结论:对于四肢的软组织低度恶性肿瘤,及时给予扩大切除,微波灭活等合适的保肢治疗,可以取得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和肢体功能恢复。

    作者:韩康;赵廷宝;卞娜;蔡成魁;胡薇;杨彤涛;周勇;张明华 刊期: 2015年第17期

  • 卵巢交界性肿瘤的临床特征及诊治进展

    交界性卵巢肿瘤生物学行为介于良性与恶性肿瘤之间,具有核异型性、核分裂象,但无间质浸润。手术切除是治疗交界性卵巢肿瘤的主要方法,但由于多发生于生育年龄妇女,且诊断常发生在术中,缺乏确切的术前诊断标准,而且多数患者都要求保留生育能力,因此交界性卵巢肿瘤的早期诊断、保守性治疗、术后化疗、术后生育功能都存在着争议。本文对近年来卵巢交界性肿瘤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进行综述。

    作者:陈慧;王晶 刊期: 2015年第17期

  • 甲状腺乳头状癌超声表现与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瘤超声表现与颈部淋巴结转移两者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3年3月到2014年3月收治的甲状腺乳头状瘤患者142例共160个结节。根据术后病理结果将入选患者分为颈部淋巴结转移组;没有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则为对照组。结果:转移组和对照组超声检查原发灶超声特征对比,转移组的钙化和毛刺对比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患者的颈部淋巴结超声特征,转移组患者的囊变坏死、钙化、淋巴结边界等对比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 P<0.05)。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对相关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包括原发灶内钙化、淋巴结边界、淋巴结钙化以及淋巴结囊变坏死等4个方面,囊变坏死和淋巴结钙化与甲状腺乳头癌颈部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结论:甲状腺乳头状瘤超声结果显示有淋巴结囊变坏死以及淋巴结钙化是预测是否出现颈部淋巴转移的关键诊断指标。

    作者:杨坤;赫兰 刊期: 2015年第17期

  • 沙利度胺联合改良VAD方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沙利度胺联合改良VAD方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 MM)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MM患者79例,均给予沙利度胺联合改良VAD方案治疗。结果:第1疗程后79例患者中CR为12.66%(10/79),总有效率为77.22%(61/79);3疗程后79例患者中CR为40.51%(32/79),总有效率为83.54%(66/79)。44例大于等于60岁患者中,CR为40.91%(18/44),总有效率为84.09%(37/44)。35例小于60岁患者中CR为40%(14/35),总有效率为85.71%(30/35),两组患者经统计学检验临床疗效无显著性差异( P>0.05)。38例IgG型患者中CR为44.74%(17/38),总有效率为92.11%(35/38)。23例IgA型患者中CR为39.13%(9/23),总有效率为82.61%(19/23)。8例轻链型患者中CR为37.50%(3/8),总有效率为75.00%(6/8)。10例不分泌型患者中CR为30.00%(3/10),总有效率为70%(7/10);各组患者经统计学检验临床疗效无显著性差异( P>0.05)。结论:沙利度胺联合改良VAD化疗方案治疗MM完全缓解率及总有效率高,对不同分型及年龄组患者疗效均显著,值得进一步临床观察和推广。

    作者:王芳侠;李月;曹星梅;张王刚;古流芳 刊期: 2015年第17期

  • 吡柔比星与吉西他滨膀胱灌注化疗治疗膀胱癌的疗效比较

    目的:评价吡柔比星与吉西他滨膀胱内灌注预防膀胱癌术后复发的疗效。方法:将42例保留膀胱手术治疗的膀胱癌患者分为A、B组,A组24例,B组18例。分别使用吡柔比星与吉西他滨进行预防灌注,全部患者均术后即刻膀胱内灌注化疗,每周1次,共6次;以后每月1次直至1~2年,并做随访和疗效比较。结果:A、B两组生存率均为100%;A组复发率为25%(6/24),B组复发率为27.8%(5/18),两组患者2年生存率、复发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0.05)。A组和B组用药后膀胱刺激症状发生率、尿道狭窄发生率、全身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0.05)。结论:吡柔比星与吉西他滨均可降低膀胱癌术后复发的机率,两者疗效无明显差异。膀胱内灌注预防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近期疗效满意,副作用较轻,耐受性良好。

    作者:胡映秋;王晓荣;谢梅茂;赵雁;王忠军;徐美玲 刊期: 2015年第17期

  • 蛋白因子Vasohibin-1的研究进展

    Vssohibin-1(VASH1)作为新近发现的的蛋白因子,其具有负反馈调节血管生成作用,是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成纤维生长因子2(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2, FGF2)等诱导产生,在多种肿瘤血管生成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但可以抑制肿瘤的血管生成,而且对于肿瘤淋巴管生成和淋巴结转移也有强大的抑制作用,提示其有望成为相关肿瘤诊断和治疗的分子标志物以及分子靶向治疗的有效蛋白因子。

    作者:孙鑫;谷楠;李娜;王丽丽;吕珊珊;魏秀峰 刊期: 2015年第17期

  • 130例放疗病人摆位误差分析

    目的:利用MV级电子射野影像系统( EPID)对130例放疗病人摆位误差进行分析。方法:选取头颈部肿瘤放疗患者30例,胸部肿瘤放疗患者50例,盆腔肿瘤放疗患者50例,使用6MV X线通过EPID获得0°和90°两射野的实时位置验证片,并与计划系统产生的数字化重建影像的验证片进行对照,计算并分析所测定的摆位误差。结果:3%的头颈部患者摆位误差超过3mm,20%的胸部患者摆位误差超过5mm,10%的盆腔患者摆位误差超过5mm,对这些超过误差范围的患者重新调整位置,达到治疗要求。各部位在X轴(左右方向)、Y轴(头脚方向)、Z轴(前后方向)三个方向的平均摆位误差分别为头颈部1.59mm、1.38mm、1.42mm,胸部2.40mm、2.52mm、2.01mm,盆腔2.11mm、2.35mm、1.98mm。结论:利用EPID可以有效检测放射治疗中的摆位误差,提高摆位的准确性和重复性,是放射治疗质量保证的重要手段。

    作者:胡志纲;张红;任建;何涛;赵晓东 刊期: 2015年第17期

  • 次全子宫切除两种手术方式的临床研究

    目的:比较腹式次全子宫切除术和腹腔镜次全子宫切除术两种手术方式的术式选择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九江市妇幼保健院2009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100例子宫良性病变(子宫肌瘤35例、子宫腺肌症42例、子宫内膜复杂性增生17例、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6例)行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6例行腹式次全子宫切除术,64例行腹腔镜下次全子宫切除术,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评价术后性生活满意程度。结果:两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性生活满意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间比较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腹腔镜下次全子宫切除术能减少术中出血量、术后恢复快,适用于宫颈无恶性病变的患者。

    作者:邓秀娟;王卫星;郭桃英;杨腊枝 刊期: 2015年第17期

  • 替吉奥与沙利度胺联合肝动脉栓塞化疗治疗中晚期肝细胞癌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经肝动脉栓塞化疗( TACE)单用或联合替吉奥与沙利度胺治疗中晚期肝细胞癌( HCC)的疗效。方法:将2010年8月-2012年8月本院收治的无法手术切除的中晚期HCC患者80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40例。治疗组采用TACE联合替吉奥与沙利度胺口服,对照组仅行TACE治疗。比较两组的有效率、疾病控制率、生存率以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组有效率67.5%,对照组3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治疗组疾病控制率92.5%,对照组3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0)。治疗组1年生存率80.0%,对照组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5);治疗组2年生存率42.5%,对照组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两组不良反应轻微,主要为恶心呕吐、便秘和骨髓抑制,为I、II级,对症治疗可缓解,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替吉奥与沙利度胺联合TACE术对中晚期HCC有一定的治疗价值,值得进一步观察。

    作者:张呈;陈昌南;林云笑;苏铭俊;李志建;潘岐作;梁炳钊;陈婵娟;容庭杰;谢峰 刊期: 2015年第17期

  • 同步放化疗治疗食管癌术后复发的临床效果及预后因素分析

    目的:分析同步放化疗治疗食管癌术后复发患者的治疗效果及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03例食管癌术后复发患者行同步放化疗的治疗结果及预后因素。所有患者行同步放化疗,中位放疗剂量60Gy。治疗后1~3月评价肿瘤的治疗反应。结果:中位随访时间30个月(3~103月)。3年总生存率47.6%,中位存活时间35月。总体反应率70.9%(73/103),完全缓解率41.7%(43/103)。单因素分析显示同步放化疗后肿瘤的反应(P=0.000)、至复发的时间(P=0.028)及ECOG评分(P=0.090),有益于总生存率,多因素分析显示同步放化疗后肿瘤的反应(P=0.000)及ECOG评分(P=0.010)为总生存率的独立预后因素。同步放化疗后,共70例患者出现肿瘤进展,39例局部复发,22例远处转移,9例远处转移伴局部复发。结论:同步放化疗是治疗食管癌术后复发的有效手段,治疗后取得完全缓解的患者预后较好。

    作者:彭进;何栋成;姚蓉;陶光洲;张铁成 刊期: 2015年第17期

  • 根治切除术联合抗病毒治疗肝癌合并乙肝病毒感染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根治切除术联合抗病毒治疗肝癌合并乙肝病毒( HBV )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4月-2013年4月100例肝癌合并乙肝病毒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HBV-DNA水平不同分成高病毒复制组和低病毒复制组(以HBV-DNA载量为105拷贝/ml为标准),比较四组在肝功能、HBV-DNA水平、生存时间、肿瘤复发率和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方面的差异性。结果:抗病毒治疗后无论在高病毒复制组和低病毒复制组中,肝功能明显好转,HBV-DNA水平明显低于未抗病毒治疗,且在住院时间、费用、生存时间和肿瘤复发率上抗病毒治疗均好于未抗病毒者,但低病毒复制者在住院时间、住院费用上优于高病毒复制者。在生存时间上高病毒复制者1~2年生存率更好,在肿瘤复发率上低病毒复制者更低。结论:抗病毒结合根治切除术能改善肝癌合并HBV感染者的肝功能和病毒指标,缩短住院时间,延长生存时间。

    作者:阎智勇;张勤良 刊期: 2015年第17期

  • ADx-ARMS方法检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胸水标本癌细胞基因突变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应用ADx-ARMS方法检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胸水标本癌细胞基因突变应用于指导小分子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EGFR-TKIs)治疗的可行性与临床意义。方法:ADx-ARMS检测24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胸水标本EGFR基因第19、20和21外显子突变与KRAS基因第2外显子突变。统计分析胸水标本与前期检测过的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EGFR、KRAS突变率差异。结果:24例胸水标本中,EGFR突变与KRAS突变分别为14例(58.3%)和1例(4.2%)。前期检测过的非小细胞肺癌组织EGFR和KRAS突变率分别为47.6%和4.5%。EGFR和KRAS突变率在胸水标本与前期肺癌组织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作者:赵士伟;楚慧丽;徐小博;毕经旺 刊期: 2015年第17期

  • IGF-II促进人肝癌细胞MHCC97-H生长增殖作用的研究

    目的:探讨IGF-II在人肝癌细胞MHCC97-H生长增殖中的作用。方法:培养人肝癌细胞株MH-CC97-H,IGF-II(25,50,100ng/ml)作用于不同时间点(24、48、72h),观察各组细胞形态变化,噻唑兰( MTT)法分析细胞生长情况,Brdu法检测细胞增殖潜能,平板克隆实验观察并计算细胞克隆形成率,细胞免疫荧光及Western blot法观察细胞增殖核抗原( PCNA )表达,进一步分析细胞增殖情况。结果:IGF-II可使MH-CC97-H细胞形态发生一定改变;IGF-II时间依赖性地增加 MHCC 97- H 细胞存活率,但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IGF-II可促进MHCC97-H细胞增殖,但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IGF-II(50ng/ml)对MHCC97-H细胞的克隆形成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 P>0.05);与对照组相比,IGF-II(50ng/ml)组,MHCC97-H细胞中PCNA荧光表达和蛋白表达显著升高( P<0.05)。结论:IGF-II有诱导人肝癌细胞MHCC97-H生长增殖的趋势,亦可促进PCNA表达上调。

    作者:姬媛媛;王志东;杨正安;王宝太;史敏;徐慧荔;赵敏侠 刊期: 2015年第17期

  • 高尔基蛋白73在原发性肝癌诊治中的意义

    目的:评价高尔基蛋白73(Golgi protein 73,GP73)作为肝脏疾病尤其是原发性肝癌(primary hepatic carcinoma,PHC)血清学标志物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分别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化学发光法定量检测肝占位患者的血清GP73及甲胎蛋白( AFP)的水平以确定肝占位性质。同时选取PHC患者组、肝硬化患者组及健康体检组作为对照进行GP73水平测定。对PHC患者,进一步分析血清GP73水平与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肝占位组GP73的灵敏性及特异性分别为77.27%和85.71%,P<0.05。PHC组、肝硬化组及健康体检组GP73数据比较:PHC组患者GP73值明显高于其余两组,P<0.05。肝硬化组GP73血清含量高于健康体检组,P<0.05。PHC组各数据分组比较分析:GP73血清含量与性别、年龄、肿瘤数目无明显相关性,而与肿瘤直径、肿瘤转移情况、Child分级及肝炎感染情况具有相关性。结论:作为新型血清标志物,GP73与AFP一样,临床检测效果良好,与AFP临床诊断上具有互补性,可用于临床肝占位性质的判定、PHC的诊断,并且对于PHC病情分析、恶性程度判断乃至预后评估等均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作者:张启暝;何东风;李洪义 刊期: 2015年第17期

  • RapidArc在前列腺癌放疗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RapidArc在前列腺癌放疗中的适用性。方法:对6例前列腺癌患者设计双弧RapidArc计划,处方剂量为7600cGy。用 COMPASS系统验证剂量。利用剂量体积直方图分析临床靶区、危及器官OARs的各评价指标。结果:CTV的HI、CI分别为1.08±0.03、0.87±0.06,有较好的均匀性和适合度。PTV的HI、CI稍差。膀胱和直肠的V40仅为(18.98±4.82)%和(20.50±3.03)%,平均剂量也较低,在3000cGy左右。股骨头D5%也在4000cGy以内。COMPASS剂量验证所得CTV和PTV各指标差异在4%以内,危及器官评价指标差异在5%以内。等中心处绝对剂量准确率达(99.08±0.66)%,靶区和各危及器官的γ通过率达96%、98%以上。结论:RapidArc能够满足前列腺癌放疗的临床剂量学要求。

    作者:张先稳;张西志;花威;汪步海;陈婷婷;李军 刊期: 2015年第17期

  • 肾细胞癌病理组织学特征及超声应用价值

    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其广泛应用,肾脏肿瘤的检出率逐年增加。肾脏肿瘤中恶性病变占绝大多数,其中常见的为肾细胞癌( renal cell carcinoma,RCC),约占肾脏原发恶性肿瘤的85%~90%[1-2],占全身恶性肿瘤的3%左右。2009年世界卫生组织[3]对RCC 重新分型为:透明细胞癌( clear cell renal cell carcinoma,CCRCC)、乳头状细胞癌(papillary RCC,PRCC)、嫌色细胞癌( chromophobe RCC, CHRCC)、集合管癌( collecting duct carcinoma,CDC)、髓质癌(renal medullary carcinoma,RMC)、管囊状细胞癌、多房囊性细胞癌、黏液性管状及梭形细胞癌、终末期肾病相关性肾癌、XPn 易位性肾癌、神经母细胞瘤相关性肾癌、未分化型肾癌等。其中CCRCC 为常见亚型,约占70%~75%[4]。PRCC 为第二常见亚型,约占10%~15%[5]。不同的亚型具有不同生物学行为,CCRCC 较PRCC 及CHRCC 侵袭性高,预后差[6]。多房囊性细胞癌和黏液性管状及梭形细胞癌预后较好[7-8]。因此术前影像学对RCC 分型尤为重要。

    作者:程晓英;孙永杰;张士德 刊期: 2015年第17期

  • 电子止吐仪联合托烷司琼防治顺铂化疗所致呕吐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电子止吐仪联合托烷司琼预防顺铂化疗所致呕吐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自身交叉对照的方法,将120例接受两周期含顺铂联合化疗的患者,随机分为AB组60例、BA组60例。AB组第1周期应用电子止吐仪联合托烷司琼止吐,第2周期单用托烷司琼止吐;BA组第1周期单用托烷司琼止吐,第2周期应用电子止吐仪联合托烷司琼止吐。观察和记录两组患者化疗后恶心、呕吐的控制情况。结果:AB组化疗第1周期(A方案)和第2周期(B方案)恶心的有效控制率分别为93.1%、79.3%,呕吐有效控制率分别为86.2%、7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BA组化疗第1周期( B方案)和第2周期( A方案)恶心的有效控制率分别为71.7%、93.3%,呕吐有效控制率分别为70.0%、8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种方案的主要不良反应为头痛、眩晕、腹泻、便秘、心悸、口干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子止吐仪联合托烷司琼预防顺铂化疗所致呕吐优于单用托烷司琼,不良反应可以耐受,可作为防治顺铂化疗所致呕吐的常规措施。

    作者:唐燕青;马红梅;万永慧;陈三妹 刊期: 2015年第17期

  • 超声造影对伴有钙化甲状腺结节的鉴别价值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对伴有钙化的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8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伴有钙化的甲状腺结节进行超声造影检查,应用TomTec软件分析超声造影参数,评估超声造影对伴有钙化甲状腺结节诊断的灵敏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结果:287个伴有钙化的甲状腺结节中,良性177个,恶性110个。超声造影对伴有钙化的甲状腺结节鉴别诊断的灵敏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3.6%、94.9%、91.9%、96.0%。结论:超声造影对伴有钙化的甲状腺结节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作者:马文琦;何鑫;周琦;杜晓鹏;冯晓蕾;王华 刊期: 2015年第17期

  • 乏氧诱导因子的转化医学研究进展

    乏氧诱导因子( HIFs)是机体器官组织中氧分压改变后发生一系列自适应反应的重要调节因子,在血管异常增生以及肿瘤发生发展的各种病理生理变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乏氧可显著增加肿瘤侵袭性和对放化疗的抗拒性,是肿瘤治疗的一大难题。深入开展肿瘤乏氧分子影像、乏氧相关基因表达谱的转化医学研究,指导肿瘤个体化治疗的计划制定和预后评价是肿瘤治疗发展的方向。本文拟对上述研究进展做一综述,并探讨其进一步成为转化医学研究和潜在临床应用的可能性。

    作者:张天;董隽;碧秀 刊期: 2015年第17期

现代肿瘤医学杂志

现代肿瘤医学杂志

主管:陕西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抗癌协会 陕西省抗癌协会 陕西省肿瘤防治研究所 陕西省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