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7466名患者输血前4种血液传播疾病指标检测结果

阮乐幸

关键词:血液传播疾病, 输血
摘要:自2001年开始本院中心血库对患者输血前血清标本进行了4种血源性传播疾病的筛查,报告如下:2001年4月~2003年3月本院申请用血的患者共7466人,年龄5~87岁;所有标本均在治疗期间的首次输血前采集.HBsAg、抗-HCV、抗-HIV、TP试剂盒均由英科新创(厦门)科技有限公司提供,均采用ELISA法,结果见表1.4项检测指标除抗-HIV以外,各项均存在一定的阳性率,说明开展患者的输血前检测,一方面有利于患者发现自身的感染状况,抓紧时间及时治疗;另一方面,可以正确评价安全输血工作的水平.
中国输血杂志相关文献
  • 献血量、献血次数与献血反应的分析比较

    目的了解和认识献血量、献血次数与献血反应之间的关系.方法将2003年1月~12月在本中心无偿献血的33651人,对献血量及献血次数的不同分类并作对比分析.结果献200ml血发生献血反应数:初次献血者483人(2.21%),再次献血者19人(0.08%);献400ml血发生献血反应数:初次献血者245人(2.26%),再次献血者15人(0.14%);献200ml与400ml血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χ2=1.524,P>0.05),两组内献血数比较差异具显著性意义(χ2=0.762,P<0.05). 结论 200ml与400ml献血量与献血反应无明显关系,但献血次数对献血反应有一定的影响.

    作者:张爱钦;林燕;陈建彬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献血诱发心源性晕厥1例

    心源性晕厥在献血过程中虽不常见,但采血时一旦诱发,往往病情凶险而又措手不及,若将其混同于献血性晕厥处理,则可能贻误病情,造成恶果.笔者在工作中遇到1例,报道如下.

    作者:庄彩梅;张永善;王宪章;王纪成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全自动加样机的维护与室内质控

    本中心于2003年引进Miclab-STAR全自动加样机,针对如何掌握其加样准确性、可靠性,如何处理故障等问题,笔者经过1年多的摸索,积累了一些经验.现以抗-HCV检测为例报告如下.

    作者:杨勇毅;石玉惠;马爱萍;景俊丽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产前、术前、输血前4项感染性指标检测的临床意义

    为有效遏制血源性感染疾病,提高临床的输血安全,尽量避免经血液传播疾病导致的医疗纠纷,笔者对2286名产前、术前、输血前的受血患者进行血清HBsAg、抗-HCV、抗-HIV1/2和梅毒抗体的检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汪建国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平顶山地区人群ABO血型分布的调查

    平顶山市地处河南省西南部,辖4县2市4区,人口470万.为了给该地区建立佳血液库存模型提供依据,笔者对该地区ABO血型在人群中的分布做了一次综合调查:随机抽取自<献血法>实施以来平顶山市各县市区(含各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乡镇街道办事处及所辖广大农村地区等)参加无偿献血的首次献血者11129人.同时留取献血者双份血液标本,做血型正反定型试验[1].所用试剂均由长春生物制品研究所博德公司提供,并经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批批检定合格,在有效期内使用.考虑到地缘因素,本次调查将平顶山市石龙区纳入宝丰县范围;市区1为市区的卫东区,新华区,湛河区等各单位;市区2为仅含市区街头采血点.结果见表1.

    作者:许东亚;刘蜀云;李楠;李健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血细胞分离机采集干细胞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Amicus血细胞分离机的MNC程序采集外周血干细胞的效果.方法用Amicus血细胞分离机的MNC程序采集健康供者和肿瘤患者外周血干细胞;供者给予G-CSF动员,患者采用化疗加G-CSF动员.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D34+抗原表达细胞数.供患者共采集了53次,处理(8±2)个循环,处理抗凝全血(11420±2401)ml,时间(236±28)min,抗凝剂(957±195)ml.结果采集CD34+细胞(235.26±298.53)×106,MNC的采集效率为(53.05±39.03)%;患/供者采集前外周血CD34+计数>0.04×109/L(n=28),采集CD34+细胞为(4.94±4.57)×106/kg;而当患/供者采集前外周血CD34+计数<0.04×109/L(n=25),采集CD34+细胞为(1.07±0.64)×106/kg;所采集的干细胞制品中血小板含量为(5.57±4.26)×1010/袋.单采后患/供者Plt、Hb、Hct分别下降14.79%,12.21%和12.23%,所有程序没有观察到严重的副反应.结论 Amicus血细胞分离机的MNC采集程序能安全地采集到血小板含量低、高产量的异体和自体CD34+细胞.

    作者:洪缨;孙启凤;Ljubisa Lukic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郑州地区合格无偿献血者的ALT参考值范围调查

    为了减少不必要的血液浪费,笔者对郑州地区合格无偿献血者的ALT值在不同季节及性别中的分布情况,利用统计学正态分布的原理,确定95%正常区间分布的上限值,以此作为评估ALT判断标准的正常参考值,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伟华;刘玉振;李伍升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无偿献血中的权利与义务

    随着患者与医疗机构维权意识的逐渐增强,在采血和血液使用过程中发生的医患纠纷越来越多.1998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对于规范无偿献血活动中各方的行为,减少由此引发的纠纷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法律以权利和义务为机制调整人们的行为和社会关系,权利和义务始终贯穿于各种社会行为的始终.无偿献血是一项由献血者和采供血机构共同参与完成的活动,它在两者之间建立了复杂的权利义务关系,但<献血法>在明确这些权利和义务方面似存在不足,笔者对此作如下探讨.

    作者:康炜;安万新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自动生化分析仪ALT测定校验程序的建立与应用

    目的建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校验程序.方法应用对硝基酚(PNP)在不同pH环境中吸收峰特性,对奥林巴斯AU-400自动生化分析仪340nm/410nm进行精密度检测.结果连续记录30个工作日批内变异系数均未超过1.00%;日间变异系数为0.64%.结论使用校验程序每日进行自动生化分析仪精密度检测,经济、简便、实用,能实时、有效地反映仪器的加样系统和比色系统的工作性能.

    作者:张孝山;李研;李瑞兰;潘彤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建立献血者档案查询制度前后献血者血液检测结果比较

    本站自2004年1月1日起,对采供血全过程及献血者档案实行微机网络化管理,对再次献血者采血前作既往献血信息查询,包括复检是否合格、血型(包括Rh血型)、采血间隔以及主要社会属性等以前掌握的全部献血信息[1],并将上一次献血信息的查询结果替代初筛,提高了整个采血过程的工作效率,减少初筛试验的费用,降低了血液报废率和工作人员的职业暴露风险,有利于无偿献血的组织和管理工作.现将献血者档案查询制度实行前后的献血者血液检测结果对比分析如下.

    作者:关波;刘来东;于敏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自动提取大样本全血基因组DNA方法的建立

    目的建立从大样本全血中自动提取基因组DNA的方法,并评价提取DNA的质量和产量.方法基因组DNA使用MiniPrep75-Ⅱ自动工作站提取;DNA样本的纯度和含量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DNA的完整性用琼脂糖电泳法测定.结果从100μl全血中平均可提取到(7.33±2.58)μg基因组DNA;DNA样本的纯度平均为1.647±0.135 (A260/A280);琼脂糖电泳法测得DNA的分子量约为21 kb.结论本方法可以快速从大样本全血中自动提取较高质量的基因组DNA,所得DNA适用于下游的分子生物学实验.

    作者:陈长荣;裴斌;谢金镇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术后过滤式引流血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应用

    目的探讨过滤式引流血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应用效果.方法观察177名接受人工髋关节置换术者所采用的3种输血方式[非洗涤过滤式引流血回输(自身输血组40例),引流血回输加异体输血(混合输血组76例)、输异体血(输异体血组61例)]的人均引流血回输量、输自身血及输异体血量.结果人均输血量分别为自身输血组:(485.25±101.72)ml,混合输血组:(584.17±101.72)ml,输异体血组:(628.03±178.48)ml;自身输血组与混合输血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与输异体血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混合输血组与输异体血组差异虽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大大减少了输异体血量.结论采用过滤式引流血回输方法(无论自血回输还是自血回输加异体输血),能有效减少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异体输血,节约血源.

    作者:赖福才;王梁平;彭道波;赵晖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7466名患者输血前4种血液传播疾病指标检测结果

    自2001年开始本院中心血库对患者输血前血清标本进行了4种血源性传播疾病的筛查,报告如下:2001年4月~2003年3月本院申请用血的患者共7466人,年龄5~87岁;所有标本均在治疗期间的首次输血前采集.HBsAg、抗-HCV、抗-HIV、TP试剂盒均由英科新创(厦门)科技有限公司提供,均采用ELISA法,结果见表1.4项检测指标除抗-HIV以外,各项均存在一定的阳性率,说明开展患者的输血前检测,一方面有利于患者发现自身的感染状况,抓紧时间及时治疗;另一方面,可以正确评价安全输血工作的水平.

    作者:阮乐幸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流动献血车的生物安全防护对策

    近年来,在无偿献血中发现并确诊为HBV、HCV及HIV感染者的人数逐年增多,流动采血车的生物安全也日益引起高度重视.笔者现将本中心流动采血车采取的生物安全防护措施报告如下.

    作者:徐刚;胡俊锋;金志坚;胡海燕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新生儿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陷早期诊断的研究

    目的探讨G6PD与新生儿发生高胆红素血症的关系. 方法定量检测足月健康新生儿脐带血的G6PD,调查G6PD缺陷患儿的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将其与G6PD正常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作比较.结果①3018名新生儿中,共诊断G6PD缺陷216名(7.16%),其中男性与女性G6PD缺陷率有显著性差异(χ2=34.93 ,P<0.01).②216名G6PD缺陷患儿中,发生高胆红素血症者49名(22.69%);506名G6PD正常的新生儿中,发生高胆红素血症者10名(1.98%);两者差异有显著性意义(χ2=86.64, P<0.05).③在216名G6PD缺陷患儿中,男性患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显著高于女性患儿(χ2=7.16 ,P<0.05).结论新生儿G6PD缺陷与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密切相关,G6PD缺陷患儿中男性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率高于女性.

    作者:李锡福;林杏娟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采供血机构血液检验的质量管理

    血液检验的质量直接关系着输血安全.只有对血液检验工作实施全面、规范、有效的质量管理,才能获得准确可靠的检验结果,从而保证输血安全.血液检验的质量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管理和控制.

    作者:李文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成都地区汉族献血者ABO、Rh红细胞血型的分布

    本中心对成都地区236801名汉族无偿献血者的ABO和Rh抗原分布情况进行了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调查对象 2001年10月~2004年2月,来本中心献血的成都地区汉族23680名合格健康的无偿献血者,不分年龄、性别随机抽样,排除重复献血影响(即重复献血者只计算1次).

    作者:刘钟瀚;李健;廖耘;周英;张杰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HBsAg阴性献血者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调查

    为确保输血安全,预防输血后乙型肝炎(PTHB)的发生,各采供血系统严格按照卫生部规定的标准筛查HBsAg,但输注HBsAg阴性血液后仍难免发生PTHB.为了解HBsAg阴性血液的安全性,笔者检测了2312份HBsAg阴性血液样本抗-HBs、抗-HBc、HBeAg和抗-HBe,报告如下.

    作者:耿秀凤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新生儿交换输血

    新生儿交换输血(又名换血疗法,exchange transfusion,ET)是采用正常的血液或血制品,替代患儿体内带有某种有害因子的血液的一种有效治疗方法.ET的目的是去除新生儿体内的有害物质,如体内未结合的高胆红素,从而避免高胆红素血症引起的核黄疸.笔者现将新生儿ET的基本原理、指征、步骤、注意事项及并发症作一概述,同时讨论新生儿ET应如何根据血型、保存液种类、贮存时间、γ-射线照射及巨细胞病毒(CMV)感染的状况来选择血液成分.

    作者:吴涛;田兆嵩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四川地区健康供血浆者SARS-CoV抗体血清学反应初探

    目的探索四川地区健康供血浆者SARS-CoV抗体血清学反应情况及其是否对SARS-CoV具有中和作用.方法采用SFDA批准的SARS CoV IgG ELISA试剂盒筛查四川地区7127名健康供血浆者的7248份合格血浆, 采用蚀斑中和试验测定单份阳性血浆.结果 7248份合格血浆中SARS CoV IgG抗体阳性率平均为5.61%;7127名健康供血浆者中抗体阳性率为3.93%,其中S/CO值>5的阳性率为0.22%.ELISA检测强阳性的单份血浆的高蚀斑中和抗体效价为166.结论四川地区健康供血浆者中的确存在对SARS-CoV抗体的血清学反应,原因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作者:郭中平;王玉;勾洪涛;张春丽;何学新;张鹏燕;曾蓉嘉;吴强;苗松;李泽林;郑朝共;封树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中国输血杂志

中国输血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国输血协会 中国医学科学院输血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