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雪菲;张帅;于雁
目的:研究原发 CD5阳性弥漫大 B 细胞淋巴瘤(CD5-positive 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CD5+DLBCL)的临床、免疫表型、细胞遗传学特点及治疗反应和预后。方法:回顾分析7例通过免疫组化和流式细胞免疫分析确诊的 CD5+DLBCL 的临床和免疫表型特点,细胞遗传学异常及治疗和预后。结果:7例患者中位年龄70岁。3例以淋巴结起病,同时有骨髓累及。2例以淋巴结合并乳腺肿块或胃肿块起病。2例分别以牙龈肿块和胃溃疡作为单纯结外病变起病,免疫组化示免疫表型为 CD5+、CD10-、CD19+、CD20+、CD23-,Ki-67为50%~80%。Hans 分型均为非生发中心亚型。2例累及骨髓者有复杂染色体异常。联合化疗治疗后3例完全缓解,1例部分缓解,3例进展。3例完全缓解病人中2例分别在缓解20和24个月后复发,仅1例持续存活已30个月。结论:CD5+DLBCL 侵袭性强,治疗效果差,长期生存率低。
作者:于亚平;王利平;宋萍;安志明;周晓刚;李峰;唐玉梅;翟勇平 刊期: 2016年第13期
目的:研究肺癌患者、肺结核患者及健康人群 T 淋巴细胞相关蛋白(T -lymphocyte maturation -asso-ciated protein,MAL)基因启动子区的甲基化状态,进一步探讨血浆 MAL 基因甲基化检测对于肺癌早期诊断及鉴别肺癌与肺结核疾病的意义。方法:采用甲基化特异性 PCR(methylation special PCR,MSP)方法,检测75例肺癌组织标本、癌旁组织标本和对应的血浆标本及58例肺结核组织标本及对应的血浆标本的 MAL 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同时检测30例正常人群的血浆标本 MAL 甲基化状态作为对照。结果:肺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 MAL 基因甲基化发生率分别为78.7%(59/75)和2.7%(2/75),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01);肺癌和肺结核组织中 MAL 基因甲基化发生率分别为78.7%(59/75)和3.4%(2/58),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肺癌患者与肺结核患者对应的血浆中 MAL 基因甲基化发生率分别73.3%(55/75)和1.7%(1/58),差别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01)。正常健康人群的血浆标本中未发现 MAL 基因甲基化改变;肺癌组和肺结核组分别与健康人群组比较,肺癌组明显高于健康人群(P <0.001),而肺结核组患者与健康人群比较无明显差异(P =0.47)。组织标本和血浆标本的检出率具有一致性(P >0.05)。根据病理类型、TNM分期、性别、吸烟史等对肺癌患者进行分组,各组之间均无明显差异(P >0.05)。结论:MSP 法检测血浆 MAL 基因甲基化状态,可以作为一种有潜力的肺癌早期诊断方法,对于鉴别肺癌和肺结核也有一定的帮助。
作者:黄大业;张潍;郭琪 刊期: 2016年第13期
目的:探讨 RASSF4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模式和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及 Western Blot 方法,检测并分析89例非小细胞肺癌样本中 RASSF4的表达情况及其与临床病理因素的相关性。结果: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41.57%(37/89)出现 RASSF4的表达下调,并且其异常表达与患者的高 TNM 分期(P=0.005)、淋巴结转移(P =0.024)及患者不良预后(P =0.018)相关。在肺癌细胞系中,我们在部分细胞系(57.14%,4/7)中发现了 RASSF4的异常表达。结论:RASSF4蛋白的弱表达可能是判断非小细胞肺癌恶性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作者:刘洋;韩勇;董千泽;王恩华 刊期: 2016年第13期
目的:探讨电视胸腔镜下纵隔肿瘤切除的疗效。方法:收集本院胸外科2011年1月-2013年12月电视胸腔镜下纵隔肿瘤切除的患者100例。采用双腔气管插管,静脉复合麻醉,胸腔镜下操作纵隔肿瘤切除术。记录纵隔肿瘤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胸腔引流管放置时间、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及疼痛评分。术后随访0.5~3.0年,统计其复发率及远期疗效。结果:100例纵隔肿瘤患者手术顺利,无中转开胸病例,手术成功率100%。手术时间(75.6±5.2)min;术中出血量(60.10±7.8)ml;术后胸腔引流时间1~4天;术后住院时问3~7天。9例合并重症肌无力者症状无改善,2例合并单纯障碍性贫血患者贫血症状无改善。结论:胸腔镜纵隔肿瘤切除手术,具有微创、安全、减少患者痛苦及缩短术后康复时间等显著优势。
作者:王永连;王忠民;王毅;陶义鹏;陈志军;李嵩岳 刊期: 2016年第13期
目的:检测 miR -210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在肝癌中的表达与术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120例患者术后新鲜肝癌组织,荧光 PCR 技术检测 miR -210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检验 miR -210表达水平与各临床指标的关系,K -M曲线描述 miR -210的表达与预后的关系,Cox 回归分析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miR -210在肝癌组织的表达要比癌旁高(P <0.001),K -M曲线分析发现 miR -210高表达预示着较差的预后(P <0.001),Cox 回归分析中发现 miR -210在单因素分析中 P =0.003,在多因素分析中 P =0.002。结论:miR -210在肝癌组织中表达高于癌旁组织,miR -210可以作为独立的分子标志提示肝癌术后患者的预后。
作者:辛志泳;谢爽 刊期: 2016年第13期
目的:探讨含梭形/巨细胞肺癌(lung carcinoma with spindle /giant cells,LCSG)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1985年9月至2009年7月就诊的28例 LCSG 的临床和组织病理学资料。利用生存曲线进行生存分析,Cox 风险比例模型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LCSG 患者男女比例为11∶3,年龄33~73岁,中位年龄60岁;pTNM分期:Ⅰ期8例,Ⅱ期7例,Ⅲ期11例,Ⅳ期2例;病理类型:含梭形细胞癌11例,其中单纯梭形细胞癌2例,梭形细胞癌伴鳞癌5例、伴腺癌3例和伴腺鳞癌及大细胞癌1例;含巨细胞癌17例,其中单纯巨细胞癌13例,巨细胞癌伴鳞癌1例、伴腺癌3例。单纯肉瘤样细胞型患者的中位生存期较混合有上皮样细胞型者长(22.8个月 vs 8.0个月,P =0.022)。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P =0.002)、肿瘤大小(P=0.005)、组织学类型(P =0.001)、pTNM分期(P =0.015)、T 分期(P =0.008)、淋巴结转移(P =0.013)和 M分期(P =0.000)是影响 LCSG 患者预后的因素。结论:混合有上皮样细胞型的 LCSG 预后较单纯肉瘤样细胞型差;年龄、肿瘤大小和组织学类型是影响 LCSG 患者预后的因素。
作者:徐文静;刘德干;翟晨彤;孙成福 刊期: 2016年第13期
目的:研究 mTOR 抑制剂雷帕霉素对 SGC -7901胃癌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机制,并探讨其与传统化疗药物的联合作用。方法:体外培养胃癌 SGC -7901细胞,取对数生长期的细胞进行试验,用不同浓度的 mTOR 抑制剂雷帕霉素以及长春新碱分别作用于胃癌 SGC -7901细胞24、48、72小时,用 MTT 法检测雷帕霉素单独以及联合化疗药物对其生长的影响。用流式细胞术检测 mTOR 抑制剂雷帕霉素、长春新碱单独以及联合应用对胃癌 SGC -7901细胞周期的影响。结果:MTT 法结果显示:雷帕霉素单独能够显著抑制胃癌SGC -7901细胞的增殖,其作用随着药物浓度以及作用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呈现时间-剂量效应关系;与化疗药物长春新碱联合应用其抑制效应明显增强。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雷帕霉素、长春新碱单独作用胃癌细胞将细胞周期主要阻滞在 G0/G1期,而联合给药时 G0/G1期比例增加。结论:mTOR 抑制剂雷帕霉素能够显著抑制胃癌 SGC -7901细胞的增殖,其机制可能与通过阻滞细胞周期在 G0/G1期相关;并且雷帕霉素可提高传统化疗药物长春新碱对胃癌细胞的敏感性。
作者:王广胜;朱晨宇;杨振华;刘超;朱耀明;商远方 刊期: 2016年第13期
PLCE1是新发现的磷脂酶 C 家族的成员之一,受 GTP 酶和 G 蛋白的双向调节,研究发现其对肿瘤的发生、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已经成为肿瘤研究的一个切入点。PLCE1基因与胃癌的相关性研究,不仅对于阐明 PLCE1在胃癌发生的分子机制有着重要意义,还将为胃癌高危人群的筛查及分子生物学治疗提供新的突破口。胃癌的发病机制涉及环境和遗传等多种因素,本文就 PLCE1基因结构与功能,以及目前报道的 PLCE1多态性与胃癌相关性文献作一综述。
作者:陈慧;赵久达;姬发祥 刊期: 2016年第13期
《现代肿瘤医学》(ISSN1672-4992,CN61-1415/R),是国家科技部、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国家级肿瘤专业学术期刊,中国抗癌协会系列期刊。本刊系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美国《化学文摘》、《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全文上网期刊;《中国学术期刊文摘》核心版来源期刊、《CAJ -CD 规范》执行优秀期刊。刊物主要介绍当前肿瘤学领域的新研究成果及国内外肿瘤诊疗技术的新进展、新动向;刊登肿瘤基础研究、临床诊断、治疗方面的成果,以及有创新性、科学性的新方法、新发明、新经验,努力为肿瘤学术交流及学科发展服务。主要栏目有专题专稿、论著、基础研究、临床报道、综述、流行病学、短篇报道、经验交流、中西医结合等。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13期
前列腺癌为一类男性患病率较高的癌症,对该癌症机制的认识以及治疗手段非常有限,在西欧和美洲男性中是一类致死率较高的癌症。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进展,p21活化激酶(PAK)蛋白家族在癌症中发挥的作用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p21活化激酶6(PAK6)初是以雄激素受体的配体结合域(LBD)上的氨基酸序列629~919,通过酵母双杂交识别出来的雄激素受体相关蛋白。而雄激素与雄激素受体在前列腺癌的发生与发展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 PAK6蛋白作为前列腺癌治疗的靶向蛋白被不断研究。本文主要介绍 PAK6在前列腺癌中的双向调节作用,包括通过磷酸化雄激素受体抑制雄激素受体向核内转移的抑癌作用,和通过抑制 BAD 凋亡通路、影响前列腺癌细胞生长周期以及促进前列腺癌细胞从细胞集落中脱离的促癌作用。同时 PAK6的表达水平和激酶活性的调节对 PAK6在前列腺癌中发挥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激素与生长因素和内质网应激可能是提高 PAK6表达水平和激酶活性的两条途径。PAK6在前列腺癌中发挥的作用与其表达水平和激酶活性的调节机制对前列腺癌的治疗手段以及其治疗药物的靶向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唐诣超;陈思蕾;刘彤 刊期: 2016年第13期
手术是胃癌的根治方法,然而西医对于胃癌术前一般状况较差患者,术后放化疗毒副反应等治疗手段局限,副作用多,费用高。而吾师运用中药序贯治疗胃癌手术患者,术前提高体质,促进术后快速恢复,术后减轻放、化疗毒副反应,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方面经验丰富。
作者:成汇;朱永康 刊期: 2016年第13期
目的:探究 ZEB1的表达与三阴性乳腺癌(TNBC)临床病理及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我院75例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的肿瘤组织标本及临床病理资料,免疫组化法分析肿瘤组织中 ZEB1的表达情况以及其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之间的关系。结果:免疫组化结果显示75例标本中 ZEB 1阳性表达14例,阳性率18.7%。ZEB1的表达与患者的年龄、肿瘤分期、组织学分级、是否有淋巴结转移以及 p53的表达情况无关(P>0.05),与组织学类型及 Ki -67增殖指数有关(P <0.05)。Kaplan -Meier 生存曲线分析患者的 DFS 显示, ZEB1的表达与 TNBC 患者的预后成负相关(P <0.05)。结论:在 TNBC 中,ZEB1的表达与肿瘤的组织类型、浸润、转移及患者预后密切相关,其表达可以作为一种潜在的临床病理指标来评价 TNBC 的恶性程度与预后。
作者:吴宏培;李俊海;廖和和;刘娟妮 刊期: 2016年第13期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凝血指标异常与一般临床病理特征、转移及生存期的关系。方法:对128例 NSCLC 患者进行凝血指标测定,采用 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两样本均数比较采用 t 检验,凝血指标与生存期关系采用线性相关分析。结果:各凝血指标与 NSCLC患者的年龄、性别无相关性。腺癌组 APTT 值明显低于鳞癌组,D -D 水平明显高于鳞癌组,PT、FIB、PLT 水平与病理类型无相关性。有转移组 D -D 水平明显高于无转移组,APTT、PT、FIB、PLT 水平与有无转移无相关性。血小板水平与生存期呈负相关(r =-0.3739,t =3.56,P <0.01)。结论:NSCLC 患者普遍存在凝血指标异常,可能与病理类型及转移有关,凝血异常可影响患者的生存期。深入研究凝血异常状态,有利于估计病情变化及判断预后,对延长患者生存期有重要意义。
作者:张雪菲;张帅;于雁 刊期: 2016年第13期
目的:探讨慢病毒介导 shRNA 沉默 QKI -6基因对人肺腺癌 A549细胞 QKI -6基因表达、细胞周期、克隆形成和细胞迁移的影响。方法:构建 QKI -6-shRNA 慢病毒表达载体,并用其转染 A549细胞,阴性对照组转染无意义序列,空白对照组为 A549细胞。运用 RT -PCR 及 Western blot 检测各组细胞 QKI -6 mR-NA 及蛋白的表达,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琼脂成瘤实验检测细胞克隆形成能力,Transwell 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结果:实验组 QKI -6 mRNA 及蛋白表达均较阴性对照组及空白对照组降低。实验组较阴性对照组及空白对照组,G0/G1期细胞比例降低(P <0.05),S 期细胞比例增高(P <0.05)。琼脂成瘤实验显示,实验组与空白对照组及阴性对照组比较,克隆形成率明显提高(P <0.05)。细胞迁移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与空白对照组及阴性对照组比较,细胞迁移数量明显增多(P <0.05)。结论:QKI -6能够抑制肺腺癌细胞生长、克隆形成及迁移,QKI -6有望成为肺癌治疗的新靶点。
作者:柯昌康;王武平;康树宏;白峻峰;吕峰;倪云峰 刊期: 2016年第13期
目的:探讨 FoxM1(fork head box M1)在结直肠癌(CRC)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PCR(qRT -PCR)及免疫组化检测80例结直肠癌及对应癌旁组织中 FoxM1的水平,分析 FoxM1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及预后的关系。结果:结直肠癌组织中 FoxM1的相对表达量为1.326±0.018,高于癌旁结直肠组织的 FoxM1水平0.612±0.036(P <0.05)。免疫组化示结直肠癌组织中 FoxM1表达水平(70.0%,56/80)明显高于癌旁结直肠组织(12.5%,10/80)(P <0.05),且其表达水平与肿瘤病理分期、Dukes 分级、淋巴结转移、肝脏转移均有关(P <0.05)。FoxM1表达阴性者的无瘤生存率明显高于表达阳性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2)。结论:FoxM1在结直肠癌组织的表达对预测 CRC 患者无瘤生存期及总生存期有重要意义。
作者:吕赟;聂少麟;胡英斌;蒋嘉睿;白飞;王心见;刘景诗;周菊梅;刘苏来;向维 刊期: 2016年第13期
目的:探讨阿帕替尼治疗晚期化疗耐药的胃癌疗效及临床特点。方法:报道阿帕替尼治疗晚期化疗耐药的2例胃癌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及影像学变化并结合文献讨论。结果:第一例患者服药后的总生存期又延长了7个月。第二例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达6个月,仍在继续服药中。两例患者治疗后病灶均出现液化,影像学上表现为 CT 值下降。治疗期间均出现手足综合征和腹泻的不良反应。结论:阿帕替尼治疗晚期化疗耐药的胃癌可以获得较好的疗效。阿帕替尼的疗效与手足综合征和腹泻的不良反应等可能有相关性。分子靶向药物的疗效评价标准不能仅局限于 RECIST,需要进一步完善。
作者:杜娟;刘宝瑞 刊期: 2016年第13期
目的:检测 Twist、IGF -1R 蛋白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分析与临床病理学因素的关系,探讨二者在大肠癌发病机制中的相互作用以及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不同类型的大肠癌组织48例,癌旁5cm 以上的正常组织24例,采用 SP 法检测 Twist、SABC 法检测 IGF -1R 的表达。结果:在大肠癌组织中 Twist、IGF -1R 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7.92%、58.33%,均显著高于癌旁组织中的12.50%、16.67%。Twist、IGF -1R 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与肿瘤的浸润程度、淋巴结转移、Duke's 分期显著相关,Twist 的表达还与患者5年生存情况有显著的相关性。Twist 和 IGF -1R 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呈明显相关性。结论:Twist、IGF -1R 可能协同作用参与大肠癌的浸润、转移,同时 Twist 阳性表达提示预后不良,对判断大肠癌患者的预后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作者:吴露露;周建平;费伯健 刊期: 2016年第13期
目的:探讨 Wnt/β-catenin 信号通路特异性抑制剂 XAV939对肝癌细胞增殖及糖酵解过程的影响。方法:MTT 方法检测不同浓度 XAV939对肝癌细胞 Bel -7402、HCCLM3增殖能力的影响;Western blot 方法检测 XAV939对肝癌 Bel -7402、HCCLM3细胞 Wnt/β-catenin 信号通路关键基因和其下游靶基因表达的影响,以及对糖酵解过程中关键调控基因表达的影响。运用 SPSS 19.0统计软件分析各组间的差异。结果:MTT 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 XAV939能够不同程度的抑制 Bel -7402、HCCLM3细胞增殖能力,XAV939对两种细胞的抑制率接近50%时,浓度分别为:30μmol/L、20μmol/L。Western blot 结果显示,XAV939可以显著抑制 Wnt/β-catenin 及其下游基因 c -myc、Cyclin D1的表达,有效抑制β-catenin 信号通路活性;同时,XAV939可以通过抑制 HK -2、LDHA 而非 Glut -1的蛋白表达水平来抑制肝癌细胞的糖酵解过程。结论:XAV939在体外能够有效抑制肝癌细胞 Wnt/β-catenin 信号通路及其依赖性细胞增殖和糖酵解过程。
作者:郑昆明;吴刚;秦晓明;王雅玮;夏书官;孟祥宇 刊期: 2016年第13期
目的:观察参附注射液联合吉西他滨加顺铂方案(GP 方案)治疗气虚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92例中医辨证为气虚型的晚期 NSCLC 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96例)和对照组(96例)。治疗组选用参附注射液联合 GP 方案治疗,对照组仅采用 GP 方案治疗。比较两组的生活质量、毒副反应、近期疗效、生存期。结果:化疗结束后,治疗组体力状态评分(PS 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中医症候总有效率分别为81.25%、15.62%,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 <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的血液学毒性及非血液学毒性均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有效率分别为20.45%、11.24%,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疾病控制率(DCR)分别为57.95%、41.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组中位 PFS 和 OS 分别为4.6个月、7.9个月,对照组中位 PFS和 OS 为4.1个月、7.0个月,两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参附注射液联合 GP 方案治疗气虚型晚期 NSCLC 患者,能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中医症状,减轻化疗引起的毒副反应,提高疾病控制率,但不能提高 GP 方案治疗晚期 NSCLC 患者的远期疗效。
作者:王跃蓉;白光洪;李青;李莉;敬新蓉;江恒;廖皓;钟国成;席洁琳;李卫红;代洪玉;孙薏 刊期: 2016年第13期
目的:探讨厦门市居民结直肠癌死亡变化趋势,为厦门市结直肠癌综合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整理2005年-2014年厦门市居民结直肠癌死亡资料,计算死亡率等评价指标。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结直肠癌死亡的影响因素。结果:2005年-2014年,厦门市居民结直肠癌死亡率10.69/10万,年均上升9.35%,男性死亡率是女性的1.40倍。死亡率随着年龄的升高逐渐升高,死亡年龄中位数为70岁。男性(OR =1.67,95%CI:1.52~1.82)、生活在城市(OR =1.67,95%CI:1.50~1.85)和2010年-2014年时间段(OR =1.48,95%CI:1.35~1.63)、年龄越大(OR =1.52,95%CI:1.50~1.55)可能是结直肠癌死亡的危险因素。结论:厦门市居民结直肠癌死亡率呈上升趋势,应以城市、男性、老年人群作为重点关注对象,重视结直肠癌防治工作。
作者:林艺兰;林福生 刊期: 2016年第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