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基于虚拟双能量减影软组织胸片生成技术计算机辅助检测肺结节

陈宝;陈胜;何菁;张茗屋;仲思凯

关键词:肺肿瘤, 诊断显像, 图像处理, 计算机辅助, 虚拟双能量减影
摘要:目的 探讨基于虚拟双能量减影软组织胸片生成技术计算机辅助检测肺结节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日本放射技术学会(JSRT)数据库中经CT检出的肺结节126个,对比虚拟双能量减影软组织胸片及未结合虚拟双能量减影软组织胸片对肺结节的检出率.结果 结合虚拟双能量减影软组织胸片生成技术,辅助检测系统,在平均每幅图4.5个假阳性水平下可检出80.16%(101/126)的结节;未结合虚拟双能量减影软组织胸片的原检测系统,在平均每幅图4.5个假阳性水平下检出72.22%(91/126)的结节.结论 基于虚拟双能量减影软组织胸片生成技术计算机辅助检测有助于提高肺结节检出率.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相关文献
  • 二维斑点追踪技术评价肺动脉高压大鼠左心室多维形变

    目的 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成像(2D-STI)技术评价肺动脉高压(PAH)大鼠左心室多维形变.方法 将健康雄性SD大鼠50只,分为实验组(3、4、5、6周亚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均按60 mg/kg体质量皮下注射1%野百合碱,分别于建模3、4、5、6周后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对照组等比例注射生理盐水,24 h后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常规二维超声测量左、右心功能参数,采用2D-STI测量左心室纵向、圆周及径向整体收缩期应变峰值(GSL、GSC和GSR)、收缩期应变率峰值(GSrL-S、GSrC-S和GSrR-S),并分析其与右心收缩功能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实验组大鼠右心功能逐步衰退,右心室壁厚度(RVWT)及右心室肥厚指数(RVHI)随周龄增大,右心室面积变化率(RVFAC)及三尖瓣瓣环收缩期位移(TAPSE)逐渐减低(P均<0.05).左心室射血分数和缩短率逐渐减低,其中5周及6周亚组与其他亚组和对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对照组相比,3周、4周、5周、6周亚组GSL、GSC和GSR均减低;GSrL-S、GSrC-S和GSrR-S亦减低,其中GSrL-S在3周时即表现出与对照组间的差异(P均<0.05).GSL、GSC、GSR、GSrL-S、GSrC-S和GSrR-S与RVFAC均呈正相关(P均<0.05).结论 2D-STI可观察PAH右心受损大鼠左心室的功能变化.

    作者:王旭;王红鹄;杨军;白洋;韩舒;张佳怡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尿黑酸症1例

    患者男,49岁,主因“腰部疼痛15年,加重伴左下肢麻痛1年”入院.患者巩膜呈黄褐色,耳廓呈蓝色.X线检查:腰椎普遍性密度增高,边缘呈唇样变;各椎间隙均明显变窄,并见不同程度真空现象,椎间盘广泛钙化,各锥小关节骨质致密,结构模糊(图1A).MR检查:腰椎各椎体前后缘骨质变尖,椎间隙变窄,椎间盘T2WI信号强度减低,L4-5、L5-S1椎间盘后缘突出,相应层面硬膜囊受压.影像学诊断:①腰椎退行性变;②腰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③结合临床体征考虑尿黑酸症可能.嘱患者留尿放置2天,尿液呈深褐色,而患者新鲜尿液呈淡黄色.

    作者:石冬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18F-FDG PET/CT诊断甲状腺结节

    目的 探讨18氟脱氧葡萄糖(18 F-FDG) PET/CT对甲状腺结节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接受”F-FDGPET/CT检查并有明确病理结果的甲状腺结节患者79例(94个结节).对比甲状腺恶性与良性结节的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并进行ROC曲线分析,计算18F-FDG PET/CT诊断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结果 共94个结节,恶性、良性结节分别为53个(53/94,56.38%)和41个(41/94,43.62%).甲状腺恶性、良性结节的SUVmax分别为7.15±5.09和2.58±1.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33,P<0.01).SUVmax诊断恶性甲状腺结节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2(95%CI:0.74~0.91,P<0.01),SUVmax界值为4.50时,灵敏度与特异度之和大,为1.56.18F-FDG PET/CT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9.25%(42/53)、80.49%(33/41)、79.79%(75/94)、84.00%(42/50)、75.00%(33/44).结论 18F-FDG PET/CT可以判断甲状腺良、恶性结节,SUVmax界值应为4.50.

    作者:郑立春;欧阳向柳;张文军;刘桂超;胡月明;张晓明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经胸冠状动脉超声血流动力学参数评价冠状动脉狭窄程度

    目的 探讨经胸冠状动脉超声(TTE)血流动力学参数评估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56例可疑冠心病患者的影像资料.测量冠状动脉正常组(无狭窄)、轻度狭窄组(狭窄率<50%)、中度狭窄组(狭窄率50%~69%)及重度狭窄组(狭窄率70%~99%)狭窄处TTE舒张期峰值流速(PDV),其远端慢处流速(PDVDIs)及流速比值(PDV/PDVDIs).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TTE显示良好彩色血流的血管分支共113支;以CAG为金标准,其中冠状动脉正常组18支,轻度狭窄组19支,中度狭窄组30支,重度狭窄组46支.轻度狭窄组PDV、PDV/PDVDIs与冠状动脉正常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中度狭窄组PDV、PDV/PDVDIs高于冠状动脉正常组(t=5.13、7.11)和轻度狭窄组(t=4.45、6.59),重度狭窄组PDV、PDV/PDVDIs高于冠状动脉正常组(t=10.63、11.43)、轻度狭窄组(t=l0.06、11.04)和中度狭窄组(t=7.07、5.1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PDV、PDV/PDVDIs与狭窄率呈正相关(r=0.82、0.87,P<0.01).诊断冠状动脉中、重度狭窄时,PDV阈值分别为40.48、58.52 cm/s,敏感度分别为86.67%、86.96%,特异度分别为86.49%、92.54%;PDV/PDVDIs阈值分别为1.44、1.98,敏感度分别为90.00%、82.61%,特异度分别为97.30%、89.55%.结论 冠状动脉狭窄率与TTE血流动力学参数有关,PDV及PDV/PDVDIs可用以评价冠状动脉狭窄程度.

    作者:赵莹莹;黄朴忠;李焱;王晓洋;焦琳;张冬业;韩英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左内眦及鼻根部错构瘤1例

    患者女,29岁,3年前自觉鼻根处一“花生米”大小肿物,皮肤呈紫蓝色,2年前肿物长至约“核桃”大小;2年前曾诊断为“血管瘤”,未予治疗.体检:内眦及鼻根部皮下肿物呈紫蓝色,明显膨出体表,表面光滑,未见明显血管曲张;触之质软,快速按压后有明显充盈性颜色及外形改变,约3.0 cm×2.5 cm,自左眉下方经内眦至鼻背部,左侧边缘清晰、右侧欠清晰;听诊未闻及明显血管杂音.

    作者:董安珂;张勇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实时超声弹性成像技术评价2型糖尿病患者跟腱弹性

    目的 探讨应用实时超声弹性成像(RTE)技术评价2型糖尿病(T2DM)患者跟腱的弹性异常改变及临床意义.方法 62例T2MD患者按病程<5年、5~10年、>10年分为A(n=21)、B(n=20)、C组(n=21).同期选取23名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对各组均行跟腱RTE检查.将跟腱分为上、中、下段,应用弹性分级法分为1、2、3级;并以跟腱为A区,跟腱深部脂肪组织为B区,测算跟腱与其深部脂肪组织的弹性比值(B/A值).结果 上、中、下段跟腱弹性分级为1级者B、C组均较对照组增加,2、3级者减少(P均<0.05).上段跟腱弹性分级为1级者C组较A组增加,2、3级者减少(P均<0.05).中段跟腱弹性分级为1级者C组较A、B组增加,2、3级者减少(P均<0.05).下段跟腱弹性分级为1级者C组较A组增加,2、3级者减少(P均<0.05).A、B、C组下段跟腱B/A值(2.73±0.58、3.50± 1.44、4.37士1.27)均高于对照组(2.23±0.33),且T2MD各病程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应用RTE技术可较为客观、准确地评价T2DM患者跟腱弹性异常改变.

    作者:李嵩秀;张宇虹;苏本利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超声造影时间-强度曲线诊断前列腺癌

    目的 探讨CEUS时间-强度曲线诊断前列腺癌的价值.方法 对117例可疑前列腺癌患者行经直肠CEUS检查,以穿刺病理证实前列腺癌和非前列腺癌病灶的部位作为定量分析的ROI,得到各部位的时间-强度曲线及达峰时间、增强强度、曲线下面积定量参数,分析病灶CEUS定量参数的差异.结果 前列腺癌86例(86/117,73.50%)、非前列腺癌31例(31/117,26.50%).前列腺癌病灶的达峰时间早于非前列腺癌病灶,增强强度和曲线下面积均高于非前列腺癌病灶(P均<0.05);前列腺癌周缘区达峰时间早于非前列腺癌病灶周缘区,增强强度和曲线下面积高于非前列腺癌病灶周缘区(P均<0.01).结论 CEUS时间-强度曲线有助于前列腺癌尤其是周缘区前列腺癌的鉴别诊断,可提高前列腺癌穿刺活检的阳性率.

    作者:陆殿元;沈理;蔡建荣;陈玉华;陈亚青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MR扩散张量成像活体评估兔坐骨神经放射性损伤

    目的 探讨DTI评估兔坐骨神经放射性损伤的可行性和准确性,分析各弥散参数(FA、ADC、λ、λ∥)与病理及肢体功能的关系.方法 选取21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选取一侧后肢行单次立体定向辐照制作坐骨神经放射性损伤模型.对实验兔于辐照前、辐照后1天、1、2、3、4个月行DTI及T2WI、SPIR扫描,同时评价肢体功能变化,检查完毕后于各时间点随机处死2只兔行电镜检查.结果 辐照前,辐照侧与对照侧各DTI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辐照后1天,辐照侧FA值与对照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5);辐照后1、2、3、4个月辐照侧FA值均低于对照侧(P均<0.05).辐照后1天、1、2、3、4个月,辐照侧λ⊥及ADC值均高于对照侧(P均<0.05).FA值与肢体功能呈正相关(r=0.833,P=0.039),λ⊥值与肢体功能呈负相关(r=-0.833,P=0.039),ADC、λ∥值与肢体功能无相关性(r=-0.586、-0.463,P均>0.05).结论 FA及λ ⊥随时间变化的趋势与肢体功能及病理改变相一致,可作为评价兔周围神经放射性损伤的可靠方法.

    作者:万齐;周嘉璇;李新春;孙翀鹏;邹乔;邓颖诗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高频超声与乳管镜诊断病理性乳头溢液对比分析

    目的 评价高频超声和乳管镜对病理性乳头溢液的诊断准确率.方法 收集我院收治的122例(146侧病变)病理性乳头溢液患者,全部行高频超声和乳管镜检查,以病理诊断为标准,对比分析两者的诊断准确率.结果 146侧病变中,恶性病变8侧,超声均诊断正确,乳管镜诊断7侧,漏诊1侧;良性病变138侧,超声正确诊断108侧,乳管镜正确诊断116侧;高频超声和乳管镜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79.45%(116/146)、84.25%(123/14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13,P>0.05).高频超声联合乳管镜检查准确率为95.89%(140/146),与单独高频超声或乳管镜检查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00,P<0.01).结论 高频超声与乳管镜对病理性乳头溢液均有很高的诊断价值,超声对伴乳腺导管扩张的乳头溢液有很好的定性、定位诊断价值,且无创,可作为乳头溢液患者的首选检查方法;对超声检查未发现病因者,必要时再结合乳管镜检查,以减少漏诊.

    作者:袁红梅;刘健;顾鹏;任敏;熊斌;侯令密;刘晓玲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穿孔性阑尾炎CT征象

    目的 探讨阑尾穿孔具有诊断价值的CT征象.方法 回顾性分析20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穿孔性和非穿孔性阑尾炎患者的CT图像.观察12项急性阑尾炎的CT征象,采用χ2检验筛选可用于鉴别诊断穿孔性与非穿孔性阑尾炎的CT征象,评价这些征象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率.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阑尾穿孔具诊断价值的CT征象.结果 205例中,40例(40/205,19.51%)阑尾穿孔与165例(165/205,80.49%)阑尾未穿孔患者间,脓肿、阑尾壁强化缺损、蜂窝织炎、阑尾腔外积气、阑尾腔外粪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各征象鉴别诊断穿孔性和非穿孔性阑尾炎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率依次分别为:脓肿80.00%(32/40)、97.58%(161/165)、94.15%(193/205),阑尾壁强化缺损50.00%(20/40)、98.79%(163/165)、89.27%(183/205),蜂窝织炎37.50%(15/40)、95.76%(158/165)、84.39%(173/205),阑尾腔外积气27.50%(11/40)、99.39%(164/165)、85.37%(175/205),阑尾腔外粪石5.00%(2/40)、100.00%(165/165)、81.46%(167/2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脓肿、阑尾壁强化缺损与阑尾穿孔相关(Wald=33.21、16.19,P均<0.001).结论 脓肿、阑尾壁强化缺损是阑尾穿孔有诊断价值的CT征象.

    作者:张淑慧;曾庆玉;尹晓明;吴戈;邓茂松;刘建新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CT引导下经皮胃造口术的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CT引导下经皮胃造口术的短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16例接受CT引导下经皮胃造口术的吞咽困难患者资料.结果CT引导下经皮胃造口术成功率为100%(16/16),千叶针穿刺胃腔共18次,手术时间25~45 min,平均(32.81±2.56)min.术后8天、1个月、3个月血清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淋巴细胞计数(TLC)较术前明显升高(P均<0.05).并发症发生率为20.31%(3/16).胃造口渗液2例,胃造口感染1例,经对症治疗均痊愈.结论CT引导经皮胃造口术可行、有效,短期内可提供充足的肠内营养,且并发症少.

    作者:姚全军;胡鸿涛;黎海亮;郭晨阳;耿翔;李亚楠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定量分析猪心肌梗死早期离体心肌结构变化

    目的 利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MRI)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MI)后离体心肌纤维束结构的改变.方法 制作实验用中华小型猪AMI模型并进行离体心脏DT-MRI.纤维束示踪技术(FT)显示梗死与正常心肌纤维结构,定量分析梗死与正常心肌ADC、FA、心肌纤维束长度和数量.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及Wilcoxon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FT显示正常心肌纤维走行规则,排列整齐,梗死心肌纤维结构松散,纤维长短不一.与正常心机相比,梗死心肌ADC值增加,FA值减小,心肌纤维束长度缩短,纤维数目稍减少.结论 AMI后8h即可在DT-MR图像上显示水分子扩散特性及心肌纤维结构的改变.

    作者:陈敏;王亚玲;李拥军;张世军;王臻;王琳;靳激扬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胰腺内异位副脾囊肿1例

    患者女,30岁,主因“发现腹腔肿物3月余”入院.MR检查:平扫示胰尾部与脾门之间类圆形长T1长T2信号囊性病灶,边界清楚,约3.9 cm×3.3 cm×2.9 cm,周围可见完整包膜环绕,胰腺大小如常,胰管未见扩张(图1A、1B);增强扫描示病灶包膜轻度强化,病灶内部未见明显强化(图1C).

    作者:陈菲;孙鹏飞;沈雪娇;彭丹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产前超声诊断胎儿心下型完全性肺静脉畸形引流1例

    孕妇,25岁,孕27周,孕1产1,平素体健,无家族遗传病史.常规产前超声:胎儿四腔心切面示左心房较右心房小,实时动态显示左心房后壁连续光滑,未见肺静脉汇入,降主动脉与左心房距离增大,其间显示肺总静脉(CPV)横断面(图1A).实时超声可见肺总静脉经垂直静脉穿膈肌汇入门静脉(图1B).

    作者:王世龙;马月叶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三维斑点追踪成像评价2型糖尿病患者左心室应变

    目的 应用三维斑点追踪技术评价2型糖尿病(DM)患者左心室应变.方法 对30例2型DM患者(DM组)及30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行三维斑点追踪成像,比较两组左心室整体及各节段应变.结果 DM组左心室收缩期整体应变(GS)、整体环向应变(GCS)、整体径向应变(GRS)及整体纵向应变(GLS)均低于对照组(t=2.18、3.27、2.05、3.76,P均<0.05).DM组左心室前壁及侧壁环向收缩期峰值应变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前壁基底段、中间段及侧壁径向收缩期峰值应变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前间隔基底段、前壁基底段和中间段、侧壁中间段和心尖段、下壁心尖段纵向收缩期峰值应变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DM组基底段径向及纵向收缩期峰值应变均低于心尖段,中间段纵向收缩期峰值应变低于心尖段(P均<0.05).对照组基底段环向、径向及纵向收缩期峰值应变均低于心尖段,中间段纵向收缩期峰值应变低于心尖段(P均<0.05).结论 三维斑点追踪技术可用以评价2型DM左心室整体及节段收缩功能的早期改变.

    作者:芮逸飞;颜紫宁;范莉;冯益萍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基于虚拟双能量减影软组织胸片生成技术计算机辅助检测肺结节

    目的 探讨基于虚拟双能量减影软组织胸片生成技术计算机辅助检测肺结节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日本放射技术学会(JSRT)数据库中经CT检出的肺结节126个,对比虚拟双能量减影软组织胸片及未结合虚拟双能量减影软组织胸片对肺结节的检出率.结果 结合虚拟双能量减影软组织胸片生成技术,辅助检测系统,在平均每幅图4.5个假阳性水平下可检出80.16%(101/126)的结节;未结合虚拟双能量减影软组织胸片的原检测系统,在平均每幅图4.5个假阳性水平下检出72.22%(91/126)的结节.结论 基于虚拟双能量减影软组织胸片生成技术计算机辅助检测有助于提高肺结节检出率.

    作者:陈宝;陈胜;何菁;张茗屋;仲思凯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能谱CT评估非小细胞肺癌经皮氩氦刀冷冻消融术疗效

    目的 探索能谱CT成像对非小细胞肺癌氩氦刀冷冻消融术疗效评估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接受CT引导下氩氦刀冷冻消融术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23例(30次),于术前及术后(1~3个月)行GSI模式增强CT扫描,测量/计算手术前后病灶大面积(S)、大径(L)、强化区大径(LE)、中心区和边缘区CT均值及碘含量均值变化率;分析WHO、RECIST、mRECIST标准及CTm-rec、Im-rec标准下,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情况稳定(SD)、病情进展(PD),有效(CR+PR)、无效(SD+ PD)患者的1年期生存率及整体生存期(OS)差异.结果 WHO、RECIST、mRECIST及CTm-rec标准下,1年期生存率随疗效变差而下降.RECIST标准下PR、SD、PD患者的O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RE-CIST、mRECIST标准下SD与PD患者、CTm-rec标准下PR与PD患者、Im-rec标准下PR与SD患者的O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0.04、0.03、0.03).CTm-rec及Im-rec标准下有效与无效患者的O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0.03).结论 Im-rec标准更敏感,CTm-rec标准可对术后病灶复发进行预测.能谱CT多参数联合应用有助于对非小细胞肺癌氩氦刀冷冻消融术后疗效的早期、全面评估.

    作者:庞冉;姜敏;刘明;王玲璞;刘冰;赵晶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兔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CT灌注参数与TGF-β1、VEGF表达的相关性

    目的 探讨兔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模型CT灌注参数与转化生长因子-β1 (TGF-β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相关性.方法 将35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不予任何处理;实验组同时间内向右膝关节腔内注入尿酸钠溶液,向左膝关节腔内注入0.9%生理盐水.按不同时间段随机抽取5只新西兰大白兔行CT灌注检查,测得ROI的血容量(BV)、血流量(BF)、毛细血管通透性(PS),并检测双侧膝关节液中TGF-β1、VEGF的含量.结果 实验组右侧膝关节BV、BF、PS、TGF-β1、VEGF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16、3.87、4.01、2.72、3.75,P均<0.05);BV、BF、PS与VEGF呈正相关(r=0.87、0.95、0.91,P均<o.01),与TGF-β1呈非线性相关(rs=0.77、0.70、0.80,P均<0.01);TGF-β1与VEGF呈非线性相关(rs=0.59,P<0.01).结论 兔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模型的CT灌注参数与TCF-β1、VEGF表达存在相关性,CT灌注成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评估TGF-β1、VEGF在兔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发病过程中的变化规律.

    作者:郭学新;杨青;胡亚彬;段峰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三维斑点追踪成像评价冠心病患者左心室缺血心肌节段应变

    目的 探讨应用三维超声斑点追踪成像(3D-STI)技术心肌节段应变值评价冠心病(CHD)患者心肌缺血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将79例临床疑诊CHD但常规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室壁运动无异常的患者,以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任意一支冠状动脉主干或主要分支狭窄≥50%作为CHD诊断标准,分为两组,其中CHD组40例,对照组39名.回顾性分析两组超声心动图及临床资料,包括体质量指数(BMI),常规二维超声心动图指标[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心输出量(CO)]和三维斑点追踪成像(3D-STI)指标[左心室各节段面积应变(AS)、圆周应变(CS)、纵向应变(LS)、径向应变(RS)].并以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为金标准,绘制ROC曲线,分析各应变值对心肌缺血的诊断效能.结果 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显示,左前降支供血区缺血心肌节段共252段,左回旋支供血区缺血心肌节段共95段,右冠状动脉供血区缺血心肌节段共110段.两组间BMI及常规二维超声心动图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对照组牛眼图颜色均一,各节段曲线分布规律,形态一致;CHD组牛眼图可见缺血节段颜色变浅,应变曲线紊乱、变形、峰值前移、后移或倒置.CHD组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及右冠状动脉供血区AS、CS、LS及RS均较对照组明显减低(P均<0.01).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LS诊断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右冠状动脉心肌缺血的敏感度高,分别为90.1%、89.5%、89.1%,而AS的诊断特异度高,分别为90.8%,83.1%、89.2%.结论 CHD患者各缺血节段应变值均减低.采用3D-STI可定量评价左心室节段运动异常,在诊断心肌缺血的应变指标中,LS敏感度高,AS特异度高.

    作者:黄红梅;刘艳午;曹礼庭;熊云涛;赵亚西;苟连平;吕湛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显示颞浅动脉

    目的 探讨头颅MSCT血管造影(MSCTA)对颞浅动脉(STA)的显示能力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88例头颅MSCTA原始图像数据分别进行遮盖容积重建(SVR)、MIP及CPR,观察STA是否有明显分支,记录血管权的位置,测量STA主干、额支及顶支的管径,并评价3种重建图像的质量.结果 88例中,80例左侧STA(LSTA)及77例右侧STA(RSTA)可见明显额支及顶支,血管权均位于颧弓上或颧弓水平;8例LSTA及11例RSTA未见明显额支或顶支.LSTA主干、额支及顶支直径分别为(2.26±0.39)mm、(1.71±0.25)mm及(1.74±0.26)mm;RSTA主干、额支及顶支直径分别为(2.32±0.46)mm、(1.81±0.25)mm及(1.81±0.19)mm.SVR与MIP图像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2.11,P>o.05),且均高于CPR(Z=-7.94、-7.48,P均<0.01).2名诊断医师对SVR及MIP图像质量评分的一致性均较好(Kappa=0.92、0.85),对CPR图像质量评分的一致性一般(Kappa=0.51).结论 头颅MSCTA可清晰、准确地显示STA的解剖结构.

    作者:孙芙蓉;潘自来;陈克敏;徐敬慈;饶敏;王丽娟 刊期: 2015年第08期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院

主办: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