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感音神经性耳聋的内耳超高分辨率CT表现

李明安;鲜军舫;陈青华

关键词:儿童, 感音神经性耳聋, 内耳畸形,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摘要:目的 探讨感音神经性耳聋患儿内耳畸形发生率及其超高分辨率CT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449例(共计861耳)感音神经性耳聋患儿颞骨超高分辨率CT表现,计算内耳畸形的发生率.结果 内耳畸形249耳,发生率为28.92%(249/861).耳蜗畸形163耳(163/861,18.93%),其中蜗轴发育不良107耳(107/861,12.43%);前庭畸形136耳(136/861,15.80%),其中前庭扩大131耳(131/861,15.21%);半规管畸形153耳(153/861,17.77%);前庭导水管扩大165耳(165/861,19.16%);内听道狭窄43耳(43/861,4.99%).内耳单一结构畸形52耳(52/861,6.04%);内耳多结构合并畸形197耳(197/861,22.88%),其中耳蜗-前庭-半规管-前庭导水管合并畸形69耳(69/861,8.01%).结论 前庭导水管扩大、蜗轴发育不良、前庭扩大和内听道狭窄为较常见的内耳畸形;内耳多个结构同时合并畸形较单一结构畸形常见.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相关文献
  • 鼻咽部骨外尤因肉瘤1例

    患者,男,47岁,主因“双侧鼻塞伴右耳听力下降2个月,头痛3天”入院.CT检查:鼻咽侧壁、顶后壁软组织增厚,咽旁间隙变窄,边界欠清;增强扫描病灶内可见明显不均匀强化(图1A),邻近部分骨质吸收变薄.MR检查:鼻咽顶后壁及双侧壁黏膜明显增厚,双侧咽旁间隙结构不清,双侧鼻腔、筛窦可见不均匀软组织信号,增强扫描病灶明显强化(图1B),前颅窝底面及前纵裂膜脑膜不规则增厚强化.

    作者:杨雪君;杨亚英;张正华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弥散峰度成像评估阿尔茨海默病脑部白质纤维束损害

    目的 探讨弥散峰度成像(DKI)对于阿尔茨海默病(AD)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19例AD患者(AD组)和17名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行DKI扫描,测量并比较两组胼胝体膝部、胼胝体压部、双侧前扣带束、双侧后扣带束、双侧上纵束和双侧下枕额束的弥散张量成像(DTI)和DKI参数值,分析各参数与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AD组胼胝体膝部、压部,双侧前扣带束,双侧后扣带束的各向异性分数(FA)、平均扩散程度(MD)、径向扩散程度(RD)和平均弥散峰度(MK)、径向峰度(RK)、轴向峰度(AK),双侧上纵束和双侧下枕额束MK、RK、AK值与对照组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AD组同一患者右前扣带束的FA、MK、AK、RK值,右后扣带束FA值,左上纵束FA、RD、MK、RK值与右侧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DTI和DKI参数值与MMSE均具有相关性,胼胝体膝部MK值与MMSE的相关性高(r=0.55,P<0.05).结论 DKI可敏感、准确地评价认知障碍的严重程度.

    作者:金蓉;范国光;李松柏;王珊珊;陈博宇;吕贵文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左内眦及鼻根部错构瘤1例

    患者女,29岁,3年前自觉鼻根处一“花生米”大小肿物,皮肤呈紫蓝色,2年前肿物长至约“核桃”大小;2年前曾诊断为“血管瘤”,未予治疗.体检:内眦及鼻根部皮下肿物呈紫蓝色,明显膨出体表,表面光滑,未见明显血管曲张;触之质软,快速按压后有明显充盈性颜色及外形改变,约3.0 cm×2.5 cm,自左眉下方经内眦至鼻背部,左侧边缘清晰、右侧欠清晰;听诊未闻及明显血管杂音.

    作者:董安珂;张勇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联合声触诊组织成像技术诊断BI-RADS4类乳腺病变

    目的 评价声触诊组织成像(VTI)在乳腺超声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I-RADS)4类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120例BI-RADS 4类共126个病灶(良性66个,恶性60个),行常规超声检查及VTI.对所有结节分别按照BI-RADS 4类亚分类及VTI标准进行评分,以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构建ROC曲线,比较BI-RADS 4类亚分类、VTI与联合评分(VTI与BI-RADS 4类亚分类分值相加)对BI-RADS 4类乳腺病灶良恶性的鉴别诊断价值.结果 良、恶性BI-RADS 4类病灶的VTI评分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72,P<0.05),VTI评分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70.以VTI≥4分作为诊断截断点,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分别为50.00%(30/60)、90.91%(60/66)、71.43%(90/126).良、恶性病灶的联合评分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15,P<0.05),联合评分的AUC为0.806.以联合评分≥6分作为诊断截断点,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分别为61.67%(37/60)、93.94%(62/66)、78.57%(99/126).BI-RADS 4类亚分类的AUC为0.689.联合评分与VTI评分的AU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36,P>0.05),但联合评分与BI-RADS 4类亚分类评分的AU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60,P<0.05).结论 VTI在BI-RADS 4类乳腺病灶良、恶性鉴别诊断方面有较高的应用价值,是常规超声的重要辅助诊断技术.

    作者:陈胜华;李泉水;熊华花;李振洲;郭国强;邹霞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子宫肌瘤伴静脉内-心内平滑肌瘤1例

    患者女,25岁,主因“发现腹部包块半年,偶有腹部不适,下肢水肿1个月”入院.超声检查:子宫增大,肌层回声不均,多发肌瘤;右髂内静脉内可见条状低回声,其内血流沿边缘走行(图1A);右髂内静脉至下腔静脉近心端扩张,其内可见条形低回声,几乎占据全部管腔,血流纡曲(图1B);条形低回声延续至右心房内,形态不规则,呈串珠样,下腔静脉入右心房口处血流明显变细,血流速度加快(图1C).

    作者:焦晓芳;陈昕;李珺;杨军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经皮超声引导下射频消融治疗结直肠癌肝转移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经皮超声引导下射频消融(RFA)治疗结直肠癌肝转移(CRLM)的疗效及预后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92例接受经皮超声引导下RFA治疗的CRLM患者临床及影像资料,其中原发肿瘤为结肠癌者105例,直肠癌者87例.结果 192例患者共接受RFA治疗302例次,肝转移灶共437个.首次RFA治疗后1个月肿瘤总体灭活率93.59%(409/437).肿瘤局部复发率为11.21%(49/437),平均复发时间为RFA治疗后(9.34±7.25)个月(2~34个月).治疗后肝内新生转移灶发生率48.96%(94/192).患者1、3、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87.0%、40.8%、16.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数目(P=0.003)、大径(P=0.001)、肝内分布(P=0.001)及治疗后1个月肿瘤灭活情况(P=0.007)是影响患者生存率的潜在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数目(P=0.001)及大径(P=0.001)为患者生存率的独立影响因素.RFA治疗后较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为3.31% (10/302),未发生治疗相关性死亡.结论 RFA是一种安全、有效的CRLM治疗方法,肿瘤大径≤3 cm及单发肝转移灶患者预后较好.

    作者:张仲一;陈敏华;严昆;杨薇;吴薇;李荣杰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Siemens 3.0T Verio MR日常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

    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quality control/quality assurance,QA/QC)是MRI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1].本院2013年10月4日-2014年2月21日间参考美国放射学会(American Collegeof Radiology,ACR) 2004年版《磁共振质量控制手册》[2]对Sie-mens 3.0T Verio MR扫描仪进行日常QA/QC,指标包括中心频率、发射增益与衰减、几何精度、低对比度分辨率、高对比度分辨率、信号伪影比,现报告如下.

    作者:袁子龙;张照喜;陈迢;邱建峰;刘玉林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心包内脂肪与冠状动脉CTA非钙化斑块的相关性

    目的 探讨心包内脂肪容积与冠状动脉CTA非钙化斑块的关系.方法 连续收集冠状动脉钙化零评分而冠状动脉CTA提示非钙化斑块的患者31例,选取冠状动脉CTA检查正常的患者93例.应用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心包内脂肪容积与非钙化斑块的相关性;采用ROC曲线评估Framingham评分结合心包内脂肪容积对非钙化斑块的预测价值.结果 采用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调整年龄、体质量指数(BMI)、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史、吸烟、冠心病家族史影响因子后,心包内脂肪容积与冠状动脉CTA非钙化斑块异常相关(OR=1.23,95%CI 1.09~1.40,P=0.01).Framingham评分结合心包内脂肪容积较单纯应用Framingham评分对非钙化斑块的预测能力明显提高(Z=2.08,P<0.05).结论心包内脂肪容积与非钙化斑块密切相关.Framingham评分结合心包内脂肪容积有助于改善对冠状动脉钙化零评分患者非钙化斑块的预测.

    作者:胡建平;曹代荣;游瑞雄;郑勇;江飞;李秀梅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MR扩散张量成像活体评估兔坐骨神经放射性损伤

    目的 探讨DTI评估兔坐骨神经放射性损伤的可行性和准确性,分析各弥散参数(FA、ADC、λ、λ∥)与病理及肢体功能的关系.方法 选取21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选取一侧后肢行单次立体定向辐照制作坐骨神经放射性损伤模型.对实验兔于辐照前、辐照后1天、1、2、3、4个月行DTI及T2WI、SPIR扫描,同时评价肢体功能变化,检查完毕后于各时间点随机处死2只兔行电镜检查.结果 辐照前,辐照侧与对照侧各DTI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辐照后1天,辐照侧FA值与对照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5);辐照后1、2、3、4个月辐照侧FA值均低于对照侧(P均<0.05).辐照后1天、1、2、3、4个月,辐照侧λ⊥及ADC值均高于对照侧(P均<0.05).FA值与肢体功能呈正相关(r=0.833,P=0.039),λ⊥值与肢体功能呈负相关(r=-0.833,P=0.039),ADC、λ∥值与肢体功能无相关性(r=-0.586、-0.463,P均>0.05).结论 FA及λ ⊥随时间变化的趋势与肢体功能及病理改变相一致,可作为评价兔周围神经放射性损伤的可靠方法.

    作者:万齐;周嘉璇;李新春;孙翀鹏;邹乔;邓颖诗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超声心动图诊断右肺动脉异位起源于升主动脉1例

    患儿女,3个月18天,以“咳痰1月余,发现心脏杂音3天”为主诉入院.查体:胸骨左缘第二肋间闻及3/6级连续性杂音,剑突下三尖瓣听诊区闻及收缩期杂音.超声心动图:右肺动脉由升主动脉后壁距主动脉瓣约1 cm处发出(图1A),右肺动脉血流速度加快,主肺动脉及左肺动脉血流频谱呈高压型改变.动脉导管未闭,宽约4.3 mm,见收缩期为主右向左分流(图1B).

    作者:刘文;杨军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基于自动分割技术联合基于体素的形态学观察帕金森病脑灰质结构

    目的 探讨基于自动分割技术联合基于体素的形态学(VBM)观察帕金森病(PD)患者全脑灰质异常区域及分布特征的应用价值.方法 基于自动分割技术,应用FIRST工具对29例PD患者(PD组)及30名健康人(对照组)的T1图像皮层下灰质结构精确分割,对比两组各灰质结构体积.并应用VBM方法对两组脑灰质图像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右侧壳核皮层下灰质体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201,P<0.05).与对照组比较,PD组脑灰质体积(右侧初级运动皮层,双侧额叶、边缘叶、部分左侧小脑后叶、右侧小脑前叶、右侧小脑后叶、右侧颞叶、顶叶、壳核及左侧枕叶)广泛减少,部分左侧小脑后叶体积增加,两侧半球脑体积缺失不对称(右侧大于左侧).结论 通过FIRST工具可精确分割并直接计算皮层下灰质结构体积,应用VBM技术可定量分析脑结构形态学异常;二者结合可较全面地表现PD脑灰质体积广泛减少的形态学特点.

    作者:谷何一;赵卫;孙学进;鲁毅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CT引导下经皮胃造口术的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CT引导下经皮胃造口术的短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16例接受CT引导下经皮胃造口术的吞咽困难患者资料.结果CT引导下经皮胃造口术成功率为100%(16/16),千叶针穿刺胃腔共18次,手术时间25~45 min,平均(32.81±2.56)min.术后8天、1个月、3个月血清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淋巴细胞计数(TLC)较术前明显升高(P均<0.05).并发症发生率为20.31%(3/16).胃造口渗液2例,胃造口感染1例,经对症治疗均痊愈.结论CT引导经皮胃造口术可行、有效,短期内可提供充足的肠内营养,且并发症少.

    作者:姚全军;胡鸿涛;黎海亮;郭晨阳;耿翔;李亚楠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肝脏血管周上皮样细胞瘤MRI表现1例

    患者男,20岁,主因“发现右肝占位性病变1周”就诊.MR检查:肝右叶前下段可见约7.5 cm×8.2 cm类圆形肿块,T1WI呈等、低混杂信号(图1A),T2WI呈不均匀稍高信号(1B),增强扫描动脉期及门静脉期均呈不均匀明显强化(图1C、1D),病灶内可见血管分支影,延迟期强化与正常肝实质类似(图1E),门静脉系统未见充盈缺损,腹腔及腹膜后未见肿大淋巴结.肿瘤切除术中见右肝Ⅳ段、V段约8.0cm×5.5 cm肿块,质软,无包膜,与正常肝组织分界不清,切面呈鱼肉样改变.

    作者:尹芝兰;康振;肖恩华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胸壁韧带样纤维瘤CT表现1例

    患儿男,18岁,1年前无明显诱因左侧胸部间断性疼痛,无咳嗽、咳痰,无胸闷、气短,无午后潮热及夜间盗汗,无明显头晕、头痛,无心悸、气短,无恶心、呕吐,未予治疗,2月余前外院体检时发现左侧胸部肿物,本次为进一步诊治收入院.查体:左侧胸壁轻压痛,胸骨无叩击痛.CT:左侧胸壁可见团块状软组织密度影(图1A),边界清楚,约6.4 cm×13.2 cm,凸向左侧胸腔内,左肺受压,左肺上叶局部容积缩小,肺纹理聚拢,相应左侧第4~8肋可见骨质破坏,边缘呈高密度骨质硬化(图1B);增强扫描病灶轻中度强化(图1C).

    作者:王亚庆;牛娟琴;马迎春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尿黑酸症1例

    患者男,49岁,主因“腰部疼痛15年,加重伴左下肢麻痛1年”入院.患者巩膜呈黄褐色,耳廓呈蓝色.X线检查:腰椎普遍性密度增高,边缘呈唇样变;各椎间隙均明显变窄,并见不同程度真空现象,椎间盘广泛钙化,各锥小关节骨质致密,结构模糊(图1A).MR检查:腰椎各椎体前后缘骨质变尖,椎间隙变窄,椎间盘T2WI信号强度减低,L4-5、L5-S1椎间盘后缘突出,相应层面硬膜囊受压.影像学诊断:①腰椎退行性变;②腰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③结合临床体征考虑尿黑酸症可能.嘱患者留尿放置2天,尿液呈深褐色,而患者新鲜尿液呈淡黄色.

    作者:石冬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MRI诊断剖宫产术后瘢痕妊娠

    目的 探讨MRI诊断剖官产术后瘢痕妊娠(CSP)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9例经手术证实为CSP患者的MRI资料,观察平扫及增强扫描特征.结果 29例患者MRI均清楚显示孕囊位于子宫前下段峡部瘢痕后方,20例呈囊状,增强扫描囊壁均匀强化,囊内容物无强化;9例呈不规则包块,增强扫描包块边缘呈不规则强化.23例孕囊向子宫肌层浸润的同时又向官腔内生长;6例不同程度向子宫肌层浸润.子宫瘢痕均表现为条状等T1、短T2异常信号.结论 MRI平扫及增强扫描可明确诊断CSP.

    作者:沈敏;江魁明;张嫣;汪小丽;邝思驰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不同迭代重建强度对冠状动脉小内径支架显示影响的体外实验

    目的 评价联合基于原始数据的迭代重建(SAFIRE)与集成电子探测器在不同迭代重建强度下对直径≤3 mm冠状动脉支架显示的影响.方法 选取不同类型7枚内径3 mm或2.5 mm支架,释放于模拟冠状动脉血管的体外模型中,行配有Stelllar光子探测器的双源CT冠状动脉前瞻扫描,层厚0.5 mm,按迭代重建强度Strength 1~4重建分为4组.对4组图像行双盲主观评价和客观评价[包括支架内径差异(ALN)、支架内腔衰减和图像噪声],对各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图像质量主观评分一致性较好(Kappa=0.77),Strength 2组获取的图像质量明显优于其他各组(P=0.034、0.046、0.015).Strength 2组ALN值明显低于其他各组(P=0.013、0.009、0.005).各组支架管腔内衰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随着迭代强度增加,噪声明显降低.结论 对于直径≤3 mm支架,联合SAFIRE迭代强度2与集成电子探测器获取的图像质量整体佳,可为临床提供质量更好的支架图像.

    作者:王彦懿;初金刚;于扬;赵宇;金士琪;杨帆;戴旭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早期心尖肥厚型心肌病超声特征的Logistic回归分析

    目的 探讨超声诊断早期心尖肥厚型心肌病(PAHCM)的特征性指标.方法 对69例疑似PAHCM患者行超声心动图检查,于相应切面测量舒张末期左心室心尖部心肌和左心室后壁心肌的厚度,并计算二者比值.同时观察并记录心尖部心肌回声,心尖部心腔面积变化及心尖部心肌运动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PAHCM超声特征,并以ROC曲线评价Logistic模型的预报能力.结果 左心室心尖部与后壁心肌厚度比值(X1)、左心室心尖部心肌回声(X2)、左心室心尖部心腔面积(X3)为PAHCM的特征性超声指标.Logistic模型:Logit (P)=-3.022+4.474X1+2.830X2 +3.665X3.此模型预报正确率为94.20% (65/69),ROC曲线下面积为0.979±0.015.结论 左心室心尖部与后壁心肌厚度比值、左心室心尖部心肌回声、左心室心尖部心腔面积可以较精确地预测PAHCM.

    作者:宋光;乔伟;任卫东;张晶;毕文静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胸部CT主肺动脉比与血压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胸部CT主肺动脉比(RAP)与血压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191例高血压患者(高血压组)及87名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的胸部CT资料.高血压组根据血压升高情况分为T1组(1级高血压,63例)、T2组(2级高血压,60例)及T3组(3级高血压,68例),根据治疗情况分为A组(治疗组,94例)和B组(未治疗组,97例);结合血压和治疗情况,其中A1组31例、A2组30例、A3组33例,B1组32例、B2组30例、B3组35例.对照组根据年龄分为C1组(老年组,年龄≥60岁)40名及C2组(非老年组,年龄<60岁)47名.通过平扫轴位图像测量升主动脉、肺动脉直径,计算RAP.连续7天记录清晨稳定血压并取平均值作为临床血压检测结果,包括收缩压(SBP)及舒张压(DBP).结合年龄、血压等级及治疗情况分组分析血压与RAP的相关性,并评价RAP对1级高血压的诊断效能.结果 T1、T2、T3、C1及C2组间两两比较,SBP及RAP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DBP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A1、A2、A3、B1、B2及B3组间两两比较,升主动脉、肺动脉直径及RAP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对照组、高血压组、A组、B组SBP均与RAP呈正相关(P均<0.05).对照组及高血压组DBP与RAP均无相关性(P均>0.05).以RAP=1.29为阈值,诊断1级高血压的敏感度为85.71%(54/63),特异度为89.66%(78/87),误诊率10.34%(9/87),漏诊率14.29%(9/63),Youden指数为0.75.结论 胸部CT所测RAP可客观反映血压水平,RAP与SBP呈正相关.

    作者:魏淼;温家华;刘洋;吴家会;吕发金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显示颞浅动脉

    目的 探讨头颅MSCT血管造影(MSCTA)对颞浅动脉(STA)的显示能力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88例头颅MSCTA原始图像数据分别进行遮盖容积重建(SVR)、MIP及CPR,观察STA是否有明显分支,记录血管权的位置,测量STA主干、额支及顶支的管径,并评价3种重建图像的质量.结果 88例中,80例左侧STA(LSTA)及77例右侧STA(RSTA)可见明显额支及顶支,血管权均位于颧弓上或颧弓水平;8例LSTA及11例RSTA未见明显额支或顶支.LSTA主干、额支及顶支直径分别为(2.26±0.39)mm、(1.71±0.25)mm及(1.74±0.26)mm;RSTA主干、额支及顶支直径分别为(2.32±0.46)mm、(1.81±0.25)mm及(1.81±0.19)mm.SVR与MIP图像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2.11,P>o.05),且均高于CPR(Z=-7.94、-7.48,P均<0.01).2名诊断医师对SVR及MIP图像质量评分的一致性均较好(Kappa=0.92、0.85),对CPR图像质量评分的一致性一般(Kappa=0.51).结论 头颅MSCTA可清晰、准确地显示STA的解剖结构.

    作者:孙芙蓉;潘自来;陈克敏;徐敬慈;饶敏;王丽娟 刊期: 2015年第08期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院

主办: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