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军;刘煜;贺曼
头面部是人体的重要部位,又是暴露部位,表浅软组织的损伤较为常见[1].该部位受伤后,患者在考虑术后创面能Ⅰ期愈合的同时往往渴望不留瘢痕.这种要求虽不可能实现,但我们应当千方百计力求瘢痕细小且不甚明显.
作者:陈军;刘煜;贺曼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观察血竭提取物对体外培养角质形成细胞增殖的影响,探讨血竭促进创面愈合的机制.方法:将血竭经过氯仿、乙酸乙酯、乙醇回流提取得到三种提取液,进行角质形成细胞的培养,噻唑蓝(MTT)法检测不同血竭提取物在不同浓度以及不同时间点对体外培养角质形成细胞增殖的影响,并绘制适浓度下细胞生长曲线.利用流式细胞仪分析适浓度培养条件下角质形成细胞的细胞周期变化.结果:血竭乙酸乙酯提取物在0.0625~0.5mg/m1浓度范围内,促进角质形成细胞增殖,且呈剂量依赖性,在0.5mg/ml浓度值时促进作用显著,此条件下细胞DNA合成S期较对照组增加25.7%(P<0.01).结论:血竭乙酸乙酯提取物具有显著促进角质形成细胞增殖作用,提示血竭可能具有促进创面愈合中再上皮化的作用.
作者:李丹;郭树忠;王胜春;张琳西;易成刚;胡永武;张旭东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观察大鼠骨髓基质细胞在体外培养生长时的生物学特性,及诱导分化为成骨细胞的能力.方法:取成年大鼠2只,处死后分离、培养骨髓基质细胞,第8天时添加矿化液诱导培养,细胞经传代后绘制生长曲线.应用倒置相差显微镜、透射电镜观察其生长特性,并进行甲苯胺蓝染色,Von Kossa染色,碱性磷酸酶染色.结果:培养的大鼠骨髓基质细胞呈成纤维细胞样生长,增殖活跃.经诱导后,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高,连续培养30天,Von-Kassa染色显示有局灶状钙盐沉积.结论:MSCs易于分离培养,体外扩增速度快,在矿化条件下,骨髓基质细胞在体外即具有很强的成骨能力,为研究其作为骨组织工程种子细胞植入体内成骨奠定基础.
作者:高全文;杨连甲;梁立民;柳春明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观察异丙酚、芬太尼复合静脉全麻应用于门诊隆乳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ASA Ⅰ~Ⅱ级门诊行隆乳手术的患者60例,麻醉前30min给予阿托品0.5mg,诱导用芬太尼0.1mg,咪唑安定2mg,然后接微量注射泵按3~8mg/kg/h的速度泵注异丙酚达所需麻醉深度并维持,分离胸大肌时加芬太尼0.05mg,手术缝合时停止泵注异丙酚.记录麻醉前、麻醉后、手术开始时、分离胸大肌时、术毕时的SBP、DBP、SPO2、HR及术毕清醒时间,术中记忆、术后头晕、恶心、呕吐的发生例数.结果:组内各时点SBP、DBP、SPO2、HR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24例苏醒期间有轻微头晕,8例有轻恶心,但无呕吐.结论:异丙酚复合芬太尼用于隆乳手术的麻醉镇静、镇痛效果好,过程平稳,对呼吸、循环功能干扰小,不良反应少,是一种较理想的麻醉方法.
作者:罗远国;薄红兵;甘学文;李洪;张旭;王东;曾军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组织创伤修复包括再生和瘢痕愈合两种形式,其中再生一般只发生在低等生物和胚胎早期的创伤,成人组织创伤修复一般通过瘢痕愈合.瘢痕又包括不高出于正常皮肤的非病理性瘢痕(又称正常瘢痕,Normal scar)和高出正常皮肤的病理性瘢痕(又称异常瘢痕abnormal scar),其中多数伤口愈合后表现为病理性瘢痕,后者又包括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
作者:倪云志;郭树忠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寻找一种无污染、安全的可注射性填充材料,且系自体组织,可重复取材.方法:以胶原蛋白为对照将变性血浆注射到家兔皮下,并于注射后1周、1个月、2个月、3个月取材,同一方法处理.结果:肉眼观察两组注射后的局部反应及镜下对照比较,自体变性血浆炎症反应较重,实验组较轻,纤维层数较对照组较多.结论:自体变性血浆于家兔皮下填充后的组织反应及纤维增生程度较人体胎盘胶原蛋白重,且在吸收程度上相近.自体变性血浆取材方便,可重复使用,来源丰富,自体无抗原性,无污染,有希望在体表小面积填充方面取代1代胶原材料,形成新一代自体注射性填充材料.
作者:赵绍明;杨晓林;冯辉利 刊期: 2005年第03期
1病例介绍某男,67岁,以左上睑缘部肿胀、溃烂一年余(图1,见中插6),于1999年4月14日入院,治疗前其家人曾用针挑破过肿物并挤出血水.入院检查,右眼视力1.0,外眼及内眼均未见异常发现.
作者:熊全臣;郑玉萍;杨建刚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观察Q-开关Nd:YAG激光治疗外源性皮肤色素性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用Q-开关Nd:YAG激光1 064nm波长治疗黑色、灰色或蓝色皮肤色素性病变;532nm波长治疗红色色素性病变,共计124例.结果:此方法可明显去除外源性皮肤色素性病变,效果好、无瘢痕产生,但需多次治疗.结论:Q-开关Nd:YAG激光治疗外源性皮肤色素性病变安全有效.
作者:黄海滨;梁建;彭晓茹;吕华 刊期: 2005年第03期
先天性眉形不美、眉眼间距短窄、眉毛稀疏、中老年面部老化形成上睑或外眦角下垂以及文眉失败等,严重影响人的面部容貌美,故有较多求美者要求手术治疗来改变现状.自栽1996年8月~2004年10月,笔者对530例求术者进行了切眉、术后文眉等眉形重塑手术,术后效果满意,现将临床治疗体会报道如下.
作者:苏培增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探索快速增殖表皮细胞的方法.方法:采用3T3滋养细胞培养法,将传代表皮细胞和3T3细胞共同接种于DF12十全大补汤兔血清培养系统中,对传代表皮细胞生长的情况进行研究.结果:在3T3成纤维细胞和兔血清共同存在时,即使低密度接种表皮细胞,表皮细胞也能以单个细胞为克隆,以单层形式生长,增殖迅速,融合成膜片时间缩短,细胞数量大,克隆形成效率高,与对照组比较均呈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本将为表皮细胞培养和移植在整形外科临床中应用开拓前景.
作者:陈东来;张玉环;王喜红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总结电子吸脂术的临床治疗效果及其并发症预防和治疗经验.方法:在局部肿胀麻醉下,应用医用电子吸脂机对腹部、背部、髂腰部、臀部、腿部、上臂、下颌、颈项等部位进行吸脂塑形术,出现了皮肤瘀斑、血清肿、表皮坏死、局部血肿伴皮肤不平整等并发症.结果:电子吸脂术安全性高、无反弹、术区平整、无切口瘢痕,局部并发症一般不影响吸脂手术的效果.结论:电子吸脂术疗效好,并发症以预防为主,治疗方法简单有效.
作者:孟令军;谢爱玲;黄治林;牛磊 刊期: 2005年第03期
早在1884年有学者发现垂体肿瘤可以导致双颞侧视野缺损,1948年Taquair提出垂体的血液供应受阻在双颞侧视野缺损的发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1],视野检查也作为垂体占位病变诊治中的重要辅助检查方法而广泛应用于临床.随着影像学检查设备的完善,尤其是CT和MRI的应用,使垂体微腺瘤的早期诊断成为可能.
作者:刘霞;钟勇;施维;艾凤荣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第一二鳃弓综合征,又称单侧颜面部发育不全,表现为颌面部多发畸形,大口畸形是其中较常见的症状[1],理想的手术效果是术后形态佳、不复发、无动态畸形、瘢痕不明显.2002~2004年,我们收治了4例第一二鳃弓综合征之大口畸形患者,采用改进传统大口畸形整复术的方法修复后,效果较好.现报道如下.
作者:杜晓岩;宋任游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研究汉族正常(牙合)青年人的微笑特征,为正畸临床提供参考.方法:在头颅定位仪辅助定位下,利用数码相机采集90名18~24岁学生(男44人,女46人)正面休息位及微笑位照片,进行计算机辅助测量分析,得到29项有关微笑特征的测量指标.结果:正常(牙合)男女面部软组织特征有显著差异,软组织动态变化无明显差异;下唇上缘与上切牙切缘距、微笑线比率及左上中切牙临床冠长三项反映微笑时唇齿关系的指标,男女之间有显著性差异;微笑类型具有性别差异.结论:姿势性微笑位是研究微笑的标准像位;微笑特征中的部分指标显示出性别差异,因此男女应分别进行研究;正常(牙合)女性的中位微笑更接近理想微笑的标准.
作者:武俊杰;段银钟;钱红;王海雪;王晓洁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分别以微小种植体作支抗和利用颅部作支抗,推上颌第一磨牙向远中,比较其临床效果及矫治特点.方法:患者16例,其中8例采用口外唇弓推磨牙,为对照组,8例采用种植体作支抗推磨牙,为实验组,共植入16枚微小种植体位于上颌第二前磨牙与第一磨牙之间颊侧牙槽骨内.将Ni-Ti螺旋弹簧压缩后置于上颌第一前磨牙与上颌第一磨牙之间,推磨牙远移.测量上颌第一磨牙的移动速度和距离,在近远中方向、水平方向的位置变化及上切牙的位置变化,衡量磨牙的移动方式和特点,评价支抗强弱.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两种方法的异同.结果:对照组:上颌第一磨牙平均移动距离3.9mm,疗程6.5个月,平均移动速度0.6mm/月;磨牙长轴向远中倾斜角度为0.5°;磨牙发生远中舌向水平旋转约1.5°;磨牙颊向移位0.8mm;上颌中切牙长轴角度基本无改变.实验组:上颌第一磨牙平均移动距离4.5mm,疗程4.5个月,平均移动速度1.0mm/月;磨牙长轴向远中倾斜角度为0.9°;磨牙发生远中舌向水平旋转约5.5°;磨牙颊向移位0.9mm;上颌中切牙长轴角度基本无改变.结论:两种方法在推上颌磨牙远移的过程中,都发挥了强支抗的作用,未见前牙支抗丧失.但种植体支抗更强.并且对患者的依赖性降低,大大缩短疗程.
作者:郭军;段银钟;郑辉强;陈巧玲;吴国锋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本研究通过对成人骨性反(牙合)患者主要咀嚼肌肌电检查分析,揭示成人骨性反(牙合)畸形对咀嚼肌菌能的影响.方法:20名患者均为需正畸与正颌手术联合治疗的成人骨性反(牙合)患者.利用肌电图仪测试咬肌、颞肌前束、二腹肌前腹在功能活动中肌电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咬肌、颞肌前束和二腹肌前腹的肌电,除个别功能位外,与对照组均有显著不同,其中咬肌的肌电变化明显.咀嚼肌在姿势位、前伸位、后退位、张口位、闭口位的肌电值增大;双侧咀嚼时,咀嚼肌的肌电是下降的.结论:骨性反(牙合)患者的咀嚼肌肌肉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咀嚼肌肌电异常,患者咀嚼功能低下.
作者:冷军;段银钟;金军;张俊华;李永明 刊期: 2005年第03期
自2003年10月~2004年10月,笔者在额部小切口除皱的基础上配合面颊部锯齿线及鼻唇沟剥离术行全面部除皱38例,使受术者面部老化程度得到了大幅度的改善,收到了较好的整体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杜萍;穆宝安;侯圣光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主要探讨BSSR0后退下颌骨术后骨的稳定性,了解导致复发的有关因素.方法:46例单纯下颌前突患者,不包括存在偏颌畸形的病例.所有患者于手术前一周(T1)、术后一周(T2)、术后6个月或6个月以上(T3)分别拍摄头颅定位侧位片,测量硬组织的相对位移.结果:BSSRO后退下颌骨后,使得硬组织Li点平均后退了6.5mm,B点平均后退了7.3mm,Pg点是8.5mm,Me点为9.1mm.各标志点的平均复发率为:Li点复发率为2 3.1%、B点复发率为24.7%、Pg点复发率为25.9%、Me点复发率为26.4%.结论:影响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后退术后复发的因素很多,其中受髁状突的影响使得下颌骨在向前复发的过程中并不是完全的水平复发,而是水平逆时针旋转复发.复发可能与后退量存在相关关系,但需要超过一定的后退量.
作者:敖建华;刘彦普;丁宇翔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寻找一种治疗中年眶周老化病人的简单而有效的门诊手术方法.方法:通过眉整形切口应用SMAS层折叠方法对一组病例进行治疗,并进行术后满意度问询和随访.结果:本组66例病人手术后对效果满意,并发症少,随访6~24个月,术后瘢痕小,疗效持久.结论:该手术创伤小,效果持久,可以推广应用.
作者:刘凯;李青峰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探索抗角蛋白自身抗体(AK auto Ab)在黑素细胞纯化培养中的应用,寻找黑素细胞无血清纯化培养的安全而简易的方法.方法:按常规方法制备表皮细胞悬液,应用角质形成细胞无血清培养基(KC-SFM)中加入AK auto Ab(用于替代TPA)、bFGF和BPE培养细胞,48h后换液一次,以后则用仅含bFGF和BPE的KC-SFM换液培养.结果:AK auto Ab对角质形成细胞有选择性杀伤作用,用含AK auto Ab、bFGF和BPE的KC-SFM进行黑素细胞培养时原代即可获得纯化的黑素细胞.结论:AK autoAb可取代TPA用于黑素细胞无血清纯培养,方法可靠、简单.因AK auto Ab是正常人血清中提取的物质,用其培养的黑素细胞在临床移植应用中将更具安全性.
作者:孙林潮;刘仲荣;赵小东;樊平申;卢涛;高天文;刘玉峰 刊期: 2005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