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建波;张琳;武云霞
1992年以来我们采用三点微创小切口完成重睑术90例,获得满意效果,现将手术方法、经验体会介绍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90例,女86例,男4例,年龄17~30岁,均为双侧单睑.适应证为上睑较薄或中等偏厚者,也有部分患者为轻度肿眼泡者,上睑皮肤松弛者不作为手术适应证.其中15例系外院或美容厅埋线法、结扎法重睑术失败者.
作者:陈召伟;张福奎;蒋红 刊期: 2006年第04期
黄褐斑是多见于中青年女性面部的色素沉着性皮肤病,其病因复杂,目前缺乏有效的治疗药物,近来,我科采用本院制剂室研制的3%复方氢醌乳膏对黄褐斑患者进行治疗,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许建波;张琳;武云霞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观察维A酸霜联合酞丁安乳膏治疗扁平疣的疗效.方法:治疗组,疣体每晚外涂0.1%维A酸霜,联合涂酞丁安乳膏,2次/天;对照组外用酞丁安乳膏,3次/天,疗程8周.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4.67%,对照组总有效率66.67%,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结论:维A酸霜联合酞丁安乳膏治疗扁平疣,有效率高、不留瘢痕、简便易行.
作者:鲍海平;边二堂;武小华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比较3M光固化复合树脂,卡瑞斯玛光固化复合树脂和GC Fuji Ⅱ玻璃离子体三种材料在牙颈部缺损修复中的美学效果和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条件相近的牙颈部缺损患牙分别以3M光固化复合树脂,卡瑞斯玛光固化复合树脂和GC Fu-ji Ⅱ玻璃离子体修复,共162例(463颗患牙).统计术后即时及1年后的美学效果,并比较术后1年3组的临床疗效.结果:从美学效果看,光固化复合树脂明显优于玻璃离子体;3M光固化复合树脂较卡瑞斯玛光固化复合树脂的美学效果在术后即时无明显差异(P>0.05),而术后一年则明显高于后者(P<0.05).采用湿粘结和夹层技术修复患牙的3M光固化复合树脂在临床疗效上明显高于采用干粘结和夹层技术的卡瑞斯玛光固化复合树脂,而后者在临床疗效上明显优于仅用玻璃离子体修复者.结论:3M光固化复合树脂具有较好的美观性和较高的临床疗效,是用于牙颈部缺损美容修复的良好材料.
作者:徐闽;邹小贤 刊期: 2006年第04期
自体颗粒脂肪注射移植因具有操作简单,组织相容性好,术后不遗留瘢痕,可重复注射塑形等优点,在整形及美容外科的许多方面得到广泛的应用.但移植后脂肪细胞易于液化、坏死、吸收、远期成活率低,成为脂肪移植中的难题.取材时脂肪细胞的损伤程度是决定脂肪细胞远期是否能够成活的重要因素之一.为此,自2003年4月至2005年2月间,我们采用腹壁浅层抽吸获取脂肪颗粒行双侧颞部凹陷充填移植20例,随访10个月~2年,取得良好效果.
作者:陈誉华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研究扩张皮瓣缺血性治疗中包膜下给药方法的可行性及先进性.方法:用猪作为实验动物,同时埋置扩张器及注药管(infusing-tubes)各12枚.术后2周开始扩张,每周1次.猪A包膜下VEGF 20ng/ml、5ml/次;猪B包膜下VEGF10ng/ml、5ml/次;猪C为对照生理盐水5ml/次.扩张完成后3天经注药管注射墨汁.常规HE染色.镜下毛细血管计数.结果:猪A扩张皮瓣成纤维细胞和毛细血管密度明显增高,猪BC变化不明显.结论:扩张皮瓣包膜下应用VEGF可以加快扩张速度,提高扩张皮瓣质量.该方法操作简单,效果可靠.
作者:张易;蔡国斌;陈光宇;刘柳;王连召;李太颖;李海东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建立骨髓MSCs体外分离培养体系,并进行骨向分化诱导,以证实其多向分化潜能,为骨髓MSCs进一步的临床应用研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大鼠骨髓MSCs,并对其形态学特征进行观察.用诱导剂对骨髓MSCs向成骨细胞进行诱导分化,并进行形态学观察和免疫细胞化学检测.结果:用密度梯度离心法成功分离获得了高纯度的骨髓MSCs.经骨向诱导后,ALP和矿化结节染色阳性.结论: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成功建立了大鼠骨髓MSCs体外分离和培养体系,并能够向成骨细胞分化.
作者:熊曦州;李晓红;姚天华;饶国洲;石建峰;李昂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研究下颌前牙正常牙周组织和两侧中切牙三种不同程度牙槽骨吸收后,轴向载荷和斜向载荷作用下,牙体组织的应力变化情况.方法:利用螺旋CT扫描的方法,采用图像处理和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321|123及支持组织的三维有限元模型;适当修改牙槽骨颈缘部位的形状,分别模拟中切牙牙槽骨2mm、4mm、6mm吸收,建立3种不同牙槽骨高度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在轴向载荷和斜向载荷下计算出牙体颈缘部位的Von Mises应力.结果:①在轴向载荷下:随着中切牙牙槽骨吸收的程度加重,其唇侧、舌侧应力极值逐渐增大,唇侧应力差值在6.8Mpa,舌侧应力差值在1.8Mpa.②在斜向载荷下:随着中切牙牙槽骨吸收的程度加重,其唇侧、舌侧应力值逐渐增大,唇侧应力差值在48Mpa,舌侧应力差值在19Mpa.结论:无论是轴向加载或是斜向加载,中切牙的应力值都随着牙槽骨高度的降低而增加,侧切牙的应力极值变化不明显,尖牙的应力极值较均匀.通过本实验给临床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并具有指导意义,为下一步联冠修复的优化选择奠定了良好基础.
作者:陈静;何惠明;凌伟;付钊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白癜风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科疾病,其发病率大约为1%~2%.临床主要表现为后天性色素脱失,男女均可发生,年龄不限,通常好发生于青年和儿童,5~30岁发病者可占50%以上.
作者:杨慧兰;李翠华;刘仲荣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观察两种皮肤细胞即原代黑素细胞(MC)与角质形成细胞(KC)对中波紫外线(UVB)辐射的反应差异.方法:采用不同剂量(0、30、60、90、120mJ/cm2)UVB照射上述两种细胞,评估UVB对细胞作用的时间及剂量效应,以倒置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胞受损程度,细胞记数法记录生长曲线,MTT法检测细胞活性.结果:UVB照射后,KC的形态学改变、生长曲线及细胞活性的损伤程度随照射剂量加大而加重;MC在较低剂量时无明显受损,但达到一定剂量后其损伤程度亦随照射剂量加大而加重.另经30mJ/cm2照射孵育24h、48h及72h后,分别对两种细胞进行不同时间段的细胞活性比值比较(72h/48h,72h/24h),发现KC活性比依次递减(分别为1.81和1.2 3);MC的活性比则相反(分别为0.94和1.01).结论:低剂量UVB照射后,MC无形态学受损,其细胞突起增多,活性增强;较高剂量UVB照射后,MC和KC均有不同程度受损,KC的损伤程度随孵育时间延长而加重,而MC仍可在48h得到恢复.
作者:朱健伟;骆丹;朱洁;徐丽贤;吉玺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评价消炎痛对人恶性黑素瘤Libr细胞系的抑制作用.方法:应用不同剂量的消炎痛作用于人恶性黑素瘤Libr细胞系后,进行细胞形态观察,并用MTT法检测细胞生长情况和流式细胞仪FITC AnnexinV-PI染色法分析细胞凋亡情况.结果:Libr细胞在消炎痛作用下,细胞生长形态改变,电镜下可见典型凋亡细胞特征;细胞活力降低,呈药物剂量依赖性;流式细胞仪分析发现显著比例的凋亡细胞.结论:消炎痛能抑制人恶性黑素瘤Libr细胞系的生长,诱导细胞凋亡.
作者:谢杨新;廖文俊;孙林潮;殷河慧;高天文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如何手术治疗会阴部的乳腺外Paget's病,降低其复发率.方法:1997~2004年,我科采用病灶扩大切除术,治疗会阴部的乳腺外Paget's病患者7例.术中常规行快速冰冻切片,创面以直接缝合(1例)、皮瓣转移(5例)或游离植皮术(1例)进行修复;术后长期随诊.结果:皮瓣全部存活,游离植皮患者部分创面坏死.5例患者健康存活,无复发;2例复发,其中1例死亡.结论:在快速冰冻切片指导下行病灶扩大切除术,以带蒂皮瓣修复创面,是治疗乳腺外Paget's病的理想术式.术前进行系统检查,术后定期复查,长期随访,可帮助降低乳腺外Paget's病的复发率.
作者:陈学杰;李爱林;赵月强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观察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ACE)在人增生性瘢痕和正常皮肤中的表达特征,比较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 Ⅱ,AngⅡ)在人增生性瘢痕和正常皮肤中产生的变化及其对瘢痕形成的影响.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ACE在18例增生性瘢痕和7例正常皮肤组织中的表达和分布规律,用ELISA法测定正常皮肤和增生性瘢痕组织中Ang Ⅱ含量的变化.结果:在正常皮肤中,ACE主要分布于表皮基底层角质形成细胞、皮肤附件包括毛囊和汗腺.在增生活跃的增生性瘢痕组织中,ACE表达增强,阳性染色信号仍定位于表皮层,在成纤维细胞中未见阳性染色信号.随瘢痕逐渐成熟,ACE表达逐渐减弱,但仍高于正常皮肤.ELISA法测定结果显示正常皮肤可检测到Ang Ⅱ,含量为(15.36±5.40)pmol/mg蛋白,在增生活跃的增生性瘢痕组织中,Ang Ⅱ产生明显增加约是正常皮肤的4倍(63.58±12.30 pmol/mg蛋白,P<0.05),在成熟的增生性瘢痕组织中AngⅡ的含量下降(27.64±7.50 pmol/mg蛋白,P<0.05).结论:皮肤组织具有独立合成Ang Ⅱ的能力;在增生性瘢痕组织中ACE表达和Ang Ⅱ产生的变化规律提示,在瘢痕形成和成熟过程中Ang系统被激活,Ang Ⅱ可能参与增生性瘢痕的形成,进一步研究Ang Ⅱ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将有助于理解增生性瘢痕形成的机制.
作者:刘宏伟;程飚;付小兵;余文林;曾东;杨光成;王捷;廖元兴 刊期: 2006年第04期
2005年3月~2005年6月,我们引进XTRAC(AL700型)308nm准分子激光仪治疗白癜风患者66例,取得一定疗效,现总结如下.
作者:吴纪园;李琳;王玮蓁 刊期: 2006年第04期
如何促进创伤后伤口愈合、缩短愈合过程是近年来国内外相关学科的重点研究课题之一,其中EGF和白芨在伤口愈合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并做了深入的基础实验和临床研究,现将EGF和白芨的生物学功能及其在伤口愈合中的作用综述如下.
作者:王晓;仇树林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研究以聚羟基丁酸已酯(PHB)为支架材料形成的组织工程软骨作为隆鼻填充材料的可行性.方法:实验组:取兔的耳软骨细胞,行体外培养扩增,达到一定数量后,再接种于PHB支架上,置于新西兰白兔的鼻背部骨膜下,从大体和组织学方面观察软骨形成情况;对照组:单纯以未接种软骨细胞的支架移植于兔的鼻背部骨膜下,于相同时间点进行检测.结果:实验组:植入4周后该复合物在兔鼻背下支架表层有软骨层形成,并可见软骨细胞突入至支架材料中间.8周后支架材料继续降解,软骨细胞及细胞基质生成明显,伴有少量血管及胶原长入,对照组无相应变化.结论:以聚羟基丁酸已酯(PHB)为支架材料的组织工程软骨可用于隆鼻的填充材料.
作者:田晋洪;艾玉峰;潘宝华;艾卫兵;伍锦华;张琳西;杨清芳;董兆麟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观察人源Dickkopf1原核表达产物(DKK1蛋白)对体外培养的黑素细胞的抑制作用.方法:采用MTT法测定细胞增殖情况;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氢氧化钠裂解法测定黑素合成;多巴氧化法测定酪氨酸酶活性.结果:DKK1蛋白对黑素细胞的增殖有抑制作用,能使细胞数明显减少(P<0.05);光学显微镜观察到DKK1蛋白作用的黑素细胞胞体较大,形态略呈多角形,树突较粗短;并能使黑素合成显著下降(P<0.05);使酪氨酸酶活性显著减弱(P<0.05).结论:DKK1蛋白能抑制黑素细胞增殖、黑素合成、酪氨酸酶活性,为DKK1蛋白应用于治疗色素增多性疾病奠定实验基础.
作者:牛军州;孙林潮;高天文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行局部体外超声大量吸脂的安全性.方法:对400例肥胖患者464个部位行体外超声吸脂术,记录局部吸出脂肪量、注入肿胀液量,注入利多卡因浓度,观察术中术后患者生命体征及利多卡因毒性反应,并发症出现情况.结果:其中吸出脂肪量超过4000ml共124个部位(腰腹部76例,大腿48例),局部大量体外超声吸脂术中、术后患者生命体征均平稳,术后无一例出现休克、严重利多卡因中毒症状,术后恢复正常,无感染、皮肤坏死、不平坦及松弛等其它并发症发生.结论:局部肿胀麻醉下行大量体外超声吸脂是安全、可靠的.
作者:李永乐;石冰;李望舟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分析总结面部外伤的早期修复经验,指导临床相关工作.方法:对1993年1月至2004年1 2月间急诊处理并行早期修复的727例面部外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727例患者中,经随诊发现:2例感染,2例创缘有血运障碍,3例拆线时伤口有部分裂开,4例伤愈后欠平整,11例在近期(1~4个月)内有瘢痕增生、局部潮红、切口线痕高出皮面且较硬.97%患者(705例)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结论:为减少后续治疗,对面部外伤急诊处理中的早期修复应予以高度重视并要考虑美学要求.主要经验是:早期细致清创至关重要;掌握手术技巧分层对位缝合;选择精细的缝合器械与材料;做好术后各项预防瘢痕增生的措施等.
作者:鲁开化;马显杰;郭树忠;韩岩;卢丙仑;杨力;潘宝华;张辉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GST-πmRNA和GST-π蛋白在颜面部皮肤鳞状细胞癌(SCC)中的表达情况.方法:采用多项寡核苷酸原位杂交技术和免疫组化染色技术(SP法)分别检测GST-πmRNA、GST-π蛋白在20例SCC、10例不典型增生组织、10例正常皮肤中的表达.结果:在皮肤SCC、不典型增生和正常皮肤中GST-πmRM及GST-π蛋白表达的阳性率依次分别为10%/20%/70%和10%/30%/90%.GST-πmRNA和蛋白在SCC中较不典型增生和正常皮肤的表达差异皆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结果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提示GST-π可能与皮肤鳞癌的发生发展有关,是皮肤鳞癌发生过程中的早期酶学变化.
作者:杨颖涛;刘林嶓;翟晓梅;马长路 刊期: 2006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