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不同剂量无水乙醇腹腔神经丛阻滞治疗上腹癌痛的疗效观察

孙成建;王彦华;王松;李子祥;周岩冰;赵清喜;王承恩;解玲玲;刘彤晖

关键词:疼痛, 腹部肿瘤, 腹腔神经丛阻滞术
摘要: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无水乙醇腹腔神经丛阻滞术治疗晚期上腹部癌痛患者的疗效.方法 选取45例保守治疗无效的晚期上腹部癌痛患者,并随机分为15 ml无水乙醇组(A组)、20 ml无水乙醇组(B组)和25 ml无水乙醇组(C组),每组15例,在CT引导下经前腹壁或背侧入路行经皮腹腔神经丛阻滞术,止痛效果分为0~Ⅲ级,分别于术后1个月、3个月时评价止痛效果.结果 随访观察3个月,1个月、3个月时20 ml和25 ml无水乙醇组有效率显著均高于15 ml无水乙醇组(P均<0.01);而20 ml无水乙醇组与25ml无水乙醇组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25ml无水乙醇组术后疼痛的患者数明显高于20 ml组.20 ml无水乙醇组术后1个月的有效率为93.33%(14/15),3个月有效率为73.33%(11/15),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3组患者术后1个月与术后3个月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用20 ml无水乙醇腹腔神经丛阻滞治疗晚期上腹部癌痛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相关文献
  • 前哨淋巴结肿大致胆囊颈部占位1例

    患者女,49岁,因“发现胆囊颈部占位1个月”入院.患者无黄疸、发热等症状,有丙型肝炎病史.查体未见异常.实验室检查:肝功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64.50 U/L、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80 U/L,胆红素、碱性磷酸酶、γ-谷氨酰基转移酶水平正常;肿瘤标志物未升高;丙型肝炎病毒抗体阳性.超声:肝外胆管扩张,胆囊颈管开口处胆管右侧壁低回声结节,CEUS结节明显强化(图1A).CT:胆囊颈管壁增厚,肝总管、胆总管扩张(图1B);增强扫描动脉期见胆囊颈部明显强化孤立状结节影,边缘锐利光滑(图1C),门静脉期占位持续强化(图1D).行外科手术探查,见胆囊呈慢性炎症改变,胆囊颈旁触及1枚肿大淋巴结,质软,大小约1.0 cm×0.8 cm,胆囊管开口处未扪及胆总管、肝总管占位性病变,胆总管内黏膜正常,管壁质地柔软;行胆囊切除术、胆囊颈旁淋巴结活检术.病理结果:断端未见肿瘤、淋巴结未见转移瘤.临床诊断为前哨淋巴结肿大致胆囊颈部占位.

    作者:唐浩文;李玉香;彭克秀;李炳旻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非小细胞肺癌18F-FDG PET/CT显像原发灶代谢体积与转移的关系

    目的 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18F-FDG PET/CT显像原发灶代谢体积(MTV)与淋巴结和(或)远处转移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治疗前接受PET/CT全身扫描经病理检查证实的138例NSCLC患者,其中腺癌(腺癌组)92例、鳞癌(腺癌组)46例.分析两组间MTV的差异性,MTV与分化程度、年龄、病灶大小、密度及T分期等的相关性;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预测转移的危险因素.结果 鳞癌组MTV明显高于腺癌组(F=28.390,P<0.001),整体(r=0.785、0.577)、鳞癌组(r=0.791、0.509)及腺癌组(r=0.720、0.439)MTV均与病灶大小、T分期呈正相关(P均<0.01),与年龄、病灶密度无明显相关性(P均>0.05),整体及腺癌组MTV与分化程度呈负相关(r=-0.631、-0,751,P均<0.01),鳞癌组MTV与分化程度无相关性(r=-0.351,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仅MTV纳入回归方程(OR=1.096,P<0.001);腺癌组与鳞癌组中,应用MTV评估转移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77、0.850 (P<0.001),阈值分别为2.49 cm3、18.49 cm3时,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89.13%(41/46)、78.26%(36/46)和81.25%(26/32)、78.57%(11/14).结论 NSCLC的18 F-FDG PET/CT显像原发灶MTV是转移独立的影响因子,MTV越高提示发生转移的可能性越大.

    作者:陈博;解敬慧;冯洪波;张延军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时空关联成像联合超声自动容积测量技术评价正常胎儿右心室功能

    目的 探讨联合应用时空关联成像(STIC)及超声自动容积测量(SonoAVC)技术评价正常胎儿右心室功能的可行性及可靠性.方法 应用三维超声STIC技术采集85胎中孕期正常单胎胎儿心脏容积数据,通过SonoAVC技术测量胎儿右心室舒张末期容积(EDV)和右心室收缩末期容积(ESV),计算右心室每搏量(SV)、射血分数(EF)和右心输出量(CO);并统计分析右心室功能参数与孕周的关系.结果 SonoAVC技术可对组内所有胎儿右心室容积进行脱机自动测量,测量容积所用时间为(1.31±0.19) min.自动测量右心室容积的可重复性较好,ICC均>0.95.胎儿右心室EDV、ESV、SV、CO均与孕周呈正相关,EF与孕周无相关性.结论 STIC联合SonoAVC技术测量胎儿右心室容积具有良好的可行性和可靠性,可作为一种评价胎儿右心室功能的新型工具.

    作者:李剑;吴瑛;牟赛辉;倪志鹏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热射病影像学表现2例

    病例1,男,43岁,高温环境下劳动时突发意识不清伴抽搐,入院后体温40.8℃,Glasgow昏迷评分(GCS)3分(E1V1M1),后出现肝、肾功损害及酸中毒、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横纹肌溶解症,诊断为热射病(heat stroke,HS).发病后第2天行MR检查示小脑齿状核对称性病变,DWI为高信号(图1A),ADC为低信号(图1B),多体素MRS示小脑NAA峰显著降低,且出现Lac峰(图1C).患者持续昏迷并于患病后第5天死亡.

    作者:李军;王滨;邹志孟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实时三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评价无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的不同程度冠状动脉病变患者的心肌应变

    目的 探讨实时三维斑点追踪成像(RT3D-STI)技术评价不同程度冠状动脉病变患者左心室心肌应变的价值.方法 收集超声结果提示无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RWMA)的冠心病患者109例,并根据冠状动脉造影(CAG)结果分为:对照组(n=30)、单支病变组(n=34)、多支病变组(n=45).应用RT3D-STI技术获得左心室整体纵向应变(GLS)、整体周向应变(GCS)、整体面积应变(GAS)、整体径向应变(GRS)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等,比较各参数的组间差异,并分析不同应变参数间及其与LVEF的相关性.结果 随着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加重,GLS、GCS、GAS、GRS逐渐减低,单支病变组低于对照组(P均<0.05),多支病变组低于单支病变组(P均<0.05),GAS组间差异较显著.GLS、GCS、GAS与GRS相关系数分别为-0.874、-0.848、-0.906,GAS与GRS相关关系更为密切;GLS、GCS、GAS、GRS与LVEF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684、-0.657、-0.717、0.672,GAS与LVEF相关性好.结论 RT3D-STI技术参数能够定量评价无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的不同程度冠状动脉病变患者心肌应变,测量准确性及可重复性高,新参数GAS更具优势.

    作者:陈莹;刘昕;王建华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MSCT测量肺癌病灶大小的佳参数

    目的 探讨MSCT反映肺癌病灶大小的佳测量参数.方法 回顾性分析100例肺癌患者的胸部MSCT图像,共113个病灶.4名具有3年以上胸部疾病诊断经验的放射科医师独立测量每个病灶的大小,其中1名放射科医师独立测量每个病灶3次,3次测量间隔时间至少1周.测量参数包括大长径、宽度、高度、大长径和宽度的乘积、周长、面积以及体积.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CC)和一致性相关系数(CCC)评价每一项测量参数的可重复性及可靠性.结果 各测量参数观察者内的ICC和CCC均高于观察者间;周长的观察者内ICC(ICC=0.998,P<0.001)和CCC(CCC=0.998,P<0.001)、观察者间ICC(ICC=0.994,P<0.001)和CCC (CCC=0.988,P<0.001)均高于其他6项测量参数.结论 MSCT测量肺癌大小的佳参数是肿瘤的周长,其可重复性和可靠性均较高,可为肺癌放化疗后的疗效评价提供较为准确的参考.

    作者:韩瑞;董进;张东友;蒋宇宏;张蔚;龙斌;宋少辉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产前超声诊断胎儿半椎体畸形

    目的 探讨胎儿半椎体畸形产前超声检查的声像图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9胎于经引产或产后影像学检查证实的半椎体畸形胎儿的产前超声资料.结果 胎儿脊柱矢状位示脊柱失去正常生理弯曲,病变椎体排列不整齐,较正常椎体小;冠状位示病变椎体呈三角形或楔形,脊柱侧弯或成角畸形;轴位示病变椎体变小,形态不规则.半椎体14胎(14/29,48.28%)发生于胸椎、13胎(13/29,44.83%)发生于腰椎、2胎(2/29,6.90%)发生于骶尾椎.12胎(12/29,41.38%)合并共15种其他系统畸形,先天性心脏病为常见.结论 胎儿半椎体畸形超声具有一定特征,先天性心脏病为常见合并畸形.

    作者:李婧宇;王斌;蔡爱露;解丽梅;王晓光;王冰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99Tcm-MDP SPECT/CT诊断骨骺早闭

    目的 探讨99Tcm-MDP SPECT/CT诊断骨骺早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5例经X线平片随访确诊的骨骺早闭患儿99Tcm-MDP SPECT/CT资料,观察99Tcm-MDP SPECT/CT特征,评价其诊断骨骺早闭准确率.结果 25例骺早闭位于股骨近端1例、股骨远端11例、胫骨近端6例、胫骨远端7例.X线平片随访显示25例骺板均全部闭合.CT显示骨骺全部闭合11例,部分早闭6例,不能明确诊断8例;99Tcm-MDP SPECT/CT融合图像显示25例均为骺板全部闭合,患肢骺板软骨处无放射性浓聚或较淡斑片状放射性浓聚,诊断准确率为100% (25/25).结论 99Tcm-MDPSPECT/CT能早期准确显示骨骺早闭部位、程度和范围,为手术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作者:张斌青;刘玉珂;郭会利;杨静;张敏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纵隔硬化性血管瘤1例

    患者女,72岁,右侧头痛、背痛3个月.查体:右锁骨上及腋下淋巴结肿大,压之疼痛.实验室检查:ESR 52.0 mm/h,CA-125 171.6 U/ml,CA-199 88.4 U/mL,CEA 5.3 ng/ml.超声提示甲状腺未见明显异常.胸部CT:右中上纵隔见一形态不规则软组织密度肿块影,约86 mm×82 mm×63 mm,密度不均匀,与右肺间脂肪间隙存在,气管受压左移(图1A),增强扫描实性部分强化程度与动脉血管相似(图1B).经皮穿刺术后,镜下见肿瘤细胞大小较一致,间质内血管丰富(图2).免疫组化:瘤细胞VIM(+),CK7(+),TTF-1(+),CK灶状(+),EMA灶状(+),Ki-67(+3%),CD34血管(+).病理诊断:硬化性血管瘤(sclerosing hemangioma,SH).

    作者:张雷;徐礼侠;杜红文;杨健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CT能谱成像鉴别诊断肺癌成骨性转移瘤与骨岛的价值

    目的 探讨能谱成像鉴别诊断肺癌患者脊柱成骨性转移瘤与骨岛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64例经病理证实的肺癌患者胸部或腹部能谱CT平扫图像,选择直径在0.5~1.5 cm之间的局限性椎体内高密度灶作为研究对象,由综合影像做出成骨性转移瘤或骨岛的终诊断.分别测量椎体内局限性高密度灶的140 kVp混合能量以及50~130 keV单能量成像的CT值和SD值,以及骨(水)和水(骨)密度.应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骨岛与成骨性转移两组各测量结果的差异,应用ROC曲线判断不同影像参数对两者的鉴别诊断效能.结果 88个局限性高密度灶纳入研究(45个成骨性转移瘤,43个骨岛).成骨性转移瘤的混合能量和单能量的CT值、SD值均低于骨岛(P均<0.05);成骨性转移瘤的水(骨)密度高于骨岛,骨(水)密度低于骨岛(P均<0.05).应用140 kVp及各单能量图像CT值鉴别诊断成骨性转移瘤与骨岛的ROC曲线分析显示,140 kVp图像的AUC大、为0.741(临界CT值:734.24 HU),高keV单能量影像(110 keV,130 keV)SD值的AUC大、均为0.873(临界SD值分别为:57.15 HU、53.71 HU),骨(水)密度、水(骨)密度的AUC均较大,分别为0.734、0.739(临界值分别为1433.30、93.99 mg/cm3).结论 能谱CT对于鉴别成骨性转移瘤和骨岛有一定意义,高keV(110、130 keV)单能量图像上病变SD值具有高的诊断效能.

    作者:王兵;董越;郑邵微;王茹欣;孙利飞;刘爱连;刘义军;张欣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MRI诊断髋关节圆韧带损伤

    目的 分析髋关节圆韧带损伤的MRI特征及其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7例经关节镜证实的圆韧带损伤患者,探讨韧带完全断裂、部分撕裂的MRI征象.结果 圆韧带完全断裂14例,部分撕裂3例.9例股骨头附着处断裂,4例髋臼切迹横韧带处断裂,1例中段断裂;3例部分撕裂发生在中段.MRI确定诊断15例,观察损伤部位、程度及类型与关节镜一致.损伤的直接MRI征象主要是韧带变形,信号不连续,韧带断端或断段出血、水肿,黏液样变性.间接征象主要有韧带附着骨骨折或挫伤(9例),软骨损伤(8例),髋臼盂唇损伤(7例)、关节囊损伤(13例)及关节其他韧带损伤(17例).结论 MRI能准确诊断髋关节圆韧带的损伤;通过对其直接征象及间接征象的分析,能为圆韧带损伤的部位、程度及类型判断提供可靠依据.

    作者:张德清;依巴努·阿不都热合曼;荀传辉;杨毅;迪里木拉提·巴吾冬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脑胶质肉瘤伴发脑膜瘤1例

    患者女,48岁,主因“间断性头痛、头晕伴呕吐2年,加重2天”就诊.头痛为双额叶胀痛,劳累时发作、可自行缓解,伴恶心、呕吐.当地医院头颅CT示左侧顶叶、右侧小脑半球占位性病变.后来本院进一步诊治.MRI表现:左侧顶叶见一不规则较长T1、较长T2信号肿块,大小约3.3 cm×2.3 cm,边界欠清,其内见更长T1更长T2囊变区,增强后肿块实性成分明显强化,囊变区未见强化(图1);右侧枕部小脑幕下见一类圆形长T1长T2肿块,大小约4.1 cm×4.2 cm,边界清楚,信号均匀,其内见流空血管影,邻近小脑半球受压,增强后肿块呈均匀明显强化(图2).

    作者:张强;韩月东;蒋健;刘光耀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鉴别诊断鼻腔、鼻窦实性肿块的适宜b值

    目的 探讨MR DWI鉴别诊断鼻腔、鼻窦实性肿块的适宜b值.方法 对61例鼻腔、鼻窦肿块患者术前行常规MR及DWI扫描,选取b值为500、1000 s/mm2,测量病变实性部位ROI的ADC值,将结果与组织病理学结果对照.比较良恶性病变ADC值的差异.分别在两种b值下以鼻腔、鼻窦良恶性肿块的ADC值作为临界点绘制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z),确定诊断阈值,评价诊断效能并进行比较.结果 b=500 s/mm2时,21例恶性肿块和40例良性肿块的平均ADC值为(1.07±0.32)×10-3mm2/s、(1.90±0.62)×10-3mm2/s(P<0.001),Az为0.929,以ADC值=1.31×10-3mm2/s作为预测鼻腔、鼻窦良恶性病变的诊断阈值,其敏感度为85.7%,特异度为95.0%,准确率为91.8%.b=1000 s/mm2时,21例恶性肿块和40例良性肿块的平均ADC值分别为(0.86±0.25)×10-3 mm2/s、(1.55±0.41)×10-3 mm2/s(P<0.001),Az为0.963,以ADC值=1.10×10-3 mm2/s作为预测鼻腔鼻窦良恶性病变的诊断阈值,其敏感度为85.7%,特异度为97.5%,准确率为93.4%.两组b值的Az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500 s/mm2时的图像信噪比明显高于b=1000 s/mm2的信噪比.结论 b=500 s/mm2时在保证更好图像质量的同时具有较好的诊断效能,更适宜鼻腔、鼻窦肿块的鉴别诊断.

    作者:王永哲;杨本涛;鲜军舫;李静;王新艳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舌下腺基底细胞腺瘤1例

    患者女,62岁,2个月前偶然发现左侧舌下区一包块,偶有疼痛,进食不适,无反复肿大,以“左侧舌下腺囊肿”收入院.查体:颜面对称,开口度及开口型正常,口内见左侧舌腹下肿块,界清、质软、无触痛;伸舌时舌尖呈“M”型,舌不能抬起,无法完全伸出口外,舌尖不能触及腭部.MRI:左侧舌下腺区见团块状稍长T1稍长T2信号,抑脂序列呈高信号,邻近组织结构未见受侵,脂肪间隙清晰;舌部形态结构正常,内部未见明显异常信号影(未进一步做增强MRI;图1A~1C).诊断:左侧舌下腺占位,考虑良性肿物可能性大.在全麻下行左舌下腺肿物切除术,术中见肿物位于左舌腹,沿肿物表面切开,内容物为淡黄色蛋清样液体.术后病理诊断:左舌下腺基底细胞腺瘤(图1D).

    作者:潘涛;刘兆玉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乳腺导管内癌及乳腺导管内癌伴微小浸润癌临床、X线与病理表现对照

    目的 探讨乳腺导管内癌(DCIS)及乳腺导管内癌伴微小浸润癌(DCIS-MI)的临床、X线及病理表现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13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DCIS及DCIS-MI患者的临床、X线及病理学资料,其中DCIS组93例(96侧),DCIS-MI组40例(40侧).结果 DCIS组49侧(49/96,51.04%)、DCIS-MI组10侧(10/40,25.00%)触诊阴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CIS组淋巴结转移均为阴性,DCIS-MI组4侧(4/40,10.00%)前哨淋巴结转移,7侧(7/40,17.50%)腋淋巴结转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X线主要征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DCIS组单纯钙化比例较高(41/96,42.71%),DCIS-MI组钙化伴局灶性不对称/肿块比例较高(24/40,60.00%);两组钙化形态及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DCIS组钙化形态主要呈细小多形性(39/57,68.42%),成簇(25/57,43.86%)及段样(31/57,54.39%)分布,DCIS-MI组钙化形态多呈线样分支状(14/27,51.85%),段样(18/27,66.67%)分布.两组病灶大径、组织学分级、分子亚型及Ki-67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DCIS与DCIS-MI临床表现、X线征象及病理学特征具有一定差异,DCIS-MI更具浸润性癌特征.

    作者:陈卫国;文婵娟;徐维敏;赵亮;周大菊;叶华秀;廖昕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骨肿瘤样病变的18F-FDG PET/CT表现

    目的 探讨骨肿瘤样病变的18 F-FDG PET/CT显像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0例骨肿瘤样病变患者的18F-FDG PET/CT显像资料,其中骨嗜酸性肉芽肿4例,骨纤维异常增殖症及动脉瘤样骨囊肿各3例.结果 10例骨肿瘤样病变中,9例为单发病灶,1例为多发病灶.发生于肋骨5例,脊柱3例,肱骨及顶骨各1例.骨嗜酸性肉芽肿18F-FDG PET/CT表现为不同程度的骨质破坏,18F-FDG摄取均匀性增高,SUVmax为6.1~15.4;骨纤维异常增殖症18F-FDG PET/CT表现为溶骨性骨质破坏,但邻近脂肪间隙存在,18F-FDG摄取不同程度增高,SUVmx为3.8~6.3.动脉瘤样骨囊肿18F-FDG PET/CT表现为膨胀性囊状或皂泡样骨质破坏,边缘可见硬化环,18F-FDG摄取不均匀性增高,SUVmax为2.8~6.9.三者间SUVmax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4.564,P=0.102).结论 骨肿瘤样病变18F-FDGPET/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有助于临床诊断.

    作者:丁重阳;李天女;吉爱兵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经皮纳米刀消融猪肾脏后肾血流灌注的变化

    目的 探讨经皮纳米刀消融实验用小型猪肾脏后肾血流灌注的变化.方法 实验用巴马小型猪6头,随机选取每头猪一侧肾脏作为实验组,另一侧作为正常对照组.实验组采用CT导向经皮穿刺技术将纳米刀消融探针置入肾实质内预定治疗区域,正常对照组不采取任何治疗措施.采用CT灌注成像技术,对实验组行不可逆电穿孔消融后,分别于消融术后即刻、2、4、8、16周行双侧肾脏CT灌注成像,分析计算各个时间点肾血流灌注参数,包括肾实质血流量(BF)、血容量(BV)、大增强值(PE)、达峰时间(TTP).对不同时间点两侧肾脏实质灌注参数差异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对6头实验猪均穿刺并消融成功,且在各时间点均成功完成CT灌注成像.消融后即刻实验组BV、BF、PE值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均<0.05),TTP值则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消融后2、4、8、16周两组各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经皮纳米刀肾脏消融术后,急性期可降低消融区肾脏血流灌注,消融后2周消融区血流灌注即可恢复.纳米刀消融肾脏对肾血流灌注的影响暂时且可逆.

    作者:杜鹏;肖越勇;张欣;张肖;何晓峰;邢宁;李婕;杨杰;王雪丹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磁共振电影成像技术观察子宫收缩的研究进展

    子宫固有收缩对精子的运输、受精卵的着床以及月经血的排出起着重要作用.尽管子宫的收缩与各种生理及病理状态的关系复杂,但磁共振电影成像技术能够直接显示这些生理及病理状态下的子宫收缩情况,是评价两者关系的有效工具.本文就磁共振电影成像技术对各种状态下子宫收缩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屈亚林;吕富荣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低管电压结合迭代重建技术配合不同对比剂注射方案在冠状动脉CTA成像中的可行性研究

    目的 探讨迭代重建技术(IDose4)在降低管电压配合不同对比剂碘流率注射方案下行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的可行性.方法 对10只实验猪分别重复9次CCTA扫描[管电压分别为120 kV(A1)、100 kV(A2)、80 kV(A3),对比剂碘流率分别约为1300 mgI/s(B1)、1000 mgI/s(B2)及750 mgI/s(B3),两两组合成9组方案];对原始图像分别采用滤波反投影法(FBP)及IDose4重建,将A1 B1+ FBP重建设为对照组.比较各组图像的主、客观指标.结果 在相同条件下,IDose4重建较FBP重建显著降低图像噪声、提高SNR及CNR(P均<0.001).随管电压及碘流率的降低,图像噪声增大,SNR、CNR降低.采用IDose4重建,除A3B1、A3B2、A3B3组噪声仍明显增加外(P均<0.05),其余各组噪声、SNR、CNR均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采用FBP重建,A3B1、A3B2、A3 B3组及A2 B3组冠状动脉远段可诊断率较对照组明显减低(P均<0.05),而经IDose4重建后,除A3 B3组冠状动脉远段可诊断率仍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5)外,余各组均明显改善,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结论 采用IDose4重建结合低管电压及低碘流率行CCTA是可行的.

    作者:罗纯;黄美萍;梁长虹;庄建;李景雷;刘再毅;蒋骏;曹希明;李新云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99Tcm-MIBI SPECT/CT联合D-二聚体鉴别诊断口腔颌面部病变良恶性

    目的 探讨99Tcm-MIBI SPECT/CT显像联合血浆D-二聚体检测鉴别诊断口腔颌面部病变良恶性的价值.方法 对57例经病理确诊的口腔颌面部肿块患者行99 Tcm-MIBI SPECT/CT显像并测量血浆D-二聚体,以术后病理结果为金标准,计算并比较99Tcm-MIBI SPECT/CT显像与血浆D-二聚体两种方法单独及联合诊断口腔额面部恶性肿瘤的灵敏度(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率.结果 99Tcm-MIBISPECT/CT显像和血浆D-二聚体检测单独及联合诊断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的灵敏度(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分别为72.73% (16/22)、82.86% (29/35)、78.95% (45/57),68.18%(15/22)、74.29%(26/35)、71.93% (41/57)及95.45%(21/22)、94.29% (33/35)、94.74% (54/57),联合诊断恶性肿瘤的敏感度和准确率高于99Tcm-MIBISPECT/CT(P均<0.05),联合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率均高于D-二聚体检测(P均<0.05).结论 99Tcm-MIBI SPECT/CT显像与血浆D-二聚体检测联合应用可提高二者单独应用鉴别口腔颌面部病变良恶性的效能,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作者:郭林;刘玉婷;金刚;尹学权;王瑶;李晨龙 刊期: 2014年第10期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院

主办: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