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CT灌注成像评估单侧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脑血流动力学和血管成形术及支架置入术疗效

程晓青;陈谦;卢光明;黄伟;周长圣;李建瑞;张龙江;赵艳娥;罗松

关键词:大脑中动脉, 狭窄, 血流动力学, 支架, 灌注成像,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摘要:目的 CT灌注(CTP)成像评价单侧大脑中动脉(MCA)狭窄患者脑血流动力学变化和血管成形术及支架置入术(PTAS)效果.方法 选取单侧MCA狭窄患者40例,根据CTA测量狭窄程度分为中度狭窄(50%~69%)组14例和重度狭窄(70%~99%)组26例,另根据药物疗效将重度狭窄组分为有效亚组16例和无效亚组10例.利用CTP评估狭窄侧与对侧的绝对灌注值,包括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和达峰时间(TTP),及相对灌注值(rCBF、rCBV、rTTP),评价支架治疗术前及术后脑血流动力学情况.结果 中度狭窄组狭窄侧与对侧比较,仅TT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55,P<0.01),重度狭窄组CBV和TTP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CBV:t=3.83,P<0.001;TTP..t=8.89,P<0.001).治疗无效亚组rTTP较有效亚组显著延长(t=-2.18,P=0.04).无效亚组接受PTAS后,rTTP较术前明显缩短(t=5.94,P<0.001).结论 CTP能有效评估MCA狭窄患者脑血流动力学的变化,筛选介入治疗患者,TTP能敏感反映术后血流动力学改变.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相关文献
  • 超声弹性成像与常规超声诊断乳腺癌腋淋巴结转移

    目的 比较采用常规超声(US)与超声弹性成像(UE)判断腋淋巴结性质的价值.方法 观察我院60例经病理证实为乳腺癌患者的84枚腋淋巴结,均行US及UE检查,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构建ROC曲线,比较US、UE及US结合UE(US+ UE)诊断腋淋巴结性质的效能.结果 应用US、UE及US+UE判断乳腺癌腋淋巴结转移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82、0.812、0.858.UE与US曲线下面积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613,P>0.05).US+ UE与US(Z=2.131,P<0.05)、与UE(Z=1.996,P<0.05)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联合应用常规US与UE可以提高诊断转性性腋淋巴结的效能.

    作者:谷英士;李颖嘉;文戈;位红芹;王冬晓;洪少馥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正常胎儿脾脏及脾动脉超声特征

    目的 探讨正常中、晚孕期胎儿脾脏形态及脾动脉血流特点.方法 收集551胎正常中、晚孕期单胎胎儿,中孕期胎儿分为21~22+6孕周和23~24+6孕周组,晚孕期胎儿分为28~31+6孕周、32~35+6孕周和36~40孕周组.产前超声观察胎儿脾脏及脾动脉特征,测量并比较各组间脾脏及脾动脉各参数差异,分析各参数与孕周的相关性.结果 99.27%(547/551)胎儿可完整显示脾脏,其横切面上呈半月形、月牙形或三角形,呈均匀低回声;脾动脉起自腹腔动脉,沿胃泡后缘自右向左走行,经脾门进入脾脏.中孕期23~24+6孕周胎儿脾脏周长、面积和厚度以及脾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PSV)均大于21~22+6周胎儿(P均<0.05),脾动脉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和阻力指数(RI)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晚孕期胎儿脾脏周长、面积和厚度及脾动脉PSV和EDV随孕周增加逐渐增加(P均<0.05),脾动脉RI无明显改变(P>0.05).中、晚孕期脾脏周长、面积、厚度、脾动脉PSV以及晚孕期脾动脉EDV与孕周之间呈线性正相关.结论 正常中、晚孕期胎儿脾脏的超声显示率较高,正常胎儿脾脏超声形态特征及正常参考值范围可为评估相关疾病提供依据.

    作者:韩翠锋;吴瑛;刘涛;熊奕;林琪;焦阳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三维斑点追踪成像评价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左心室整体和局部收缩功能

    目的 应用三维斑点追踪成像(3D-STI)检测肥厚型心肌病(HCM)患者左心室心肌整体及各节段峰值应变,评估HCM左心室收缩功能.方法 收集43例HCM患者(病例组)和23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病例组分为室间隔肥厚型HCM(sHCM)亚组(22例)、心尖肥厚型HCM(aHCM)亚组(8例)和混合型HCM(mHCM)亚组(13例),对所有受检者进行3D-STI检测,获得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心肌整体纵向峰值应变(GPLS)、圆周峰值应变(GPCS)、面积峰值应变(GPAS)、径向峰值应变(GPRS)及各节段峰值应变,比较组间上述参数差异.结果 病例组LVEF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变化(P>0.05).3D-STI中病例组与对照组比较左心室心肌GPLS、GPAS和GPRS均明显减低(P均<0.01),GPCS无明显变化;心肌应变减低sHCM亚组主要集中于间隔基底段及中间段,aHCM亚组主要集中于心尖段,mHCM亚组主要集中于中间段及心尖段.结论 HCM患者左心室常规收缩功能参数可正常,左心室心肌三维纵向应变、面积应变、径向应变减低,可通过3D-STI进行检测,不同类型HCM患者应变减低节段分布与肥厚部位有关.

    作者:彭源;杨军;孙丹丹;王赟;闫虹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乳腺癌患者年龄、乳腺X线密度与雌、孕激素受体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乳腺癌患者年龄、乳腺X线密度与雌激素受体(ER)和孕激素受体(PR)表达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确诊的992例乳腺癌免疫组化和术前乳腺X线检查资料.分析不同年龄组乳腺X线密度分布情况,分析患者年龄、乳腺X线密度与雌激素受体(ER)和孕激素受体(PR)表达的相关性.结果 52.92%(525/992)的患者乳腺呈高密度.在<35岁、35~39岁、40~44岁、45~49岁、50~54岁、55~59岁、60~64岁、65~69岁和>69岁患者中,低乳腺密度和高乳腺密度比例分别为10.26%和89.74%、21.92%和78.08%、22.92%和77.08%、26.18%和73.82%、43.04%和56.96%、65.24%和34.76%、83.76%和16.24%、89.80%和10.20%及94.12%和5.88%,<55岁与≥55岁患者间乳腺X线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6.11,P<0.01).乳腺癌患者年龄与ER呈轻微正相关(r=0.09,P<0.01),与PR呈轻微负相关(r=-0.14,P<0.01);乳腺X线密度与ER呈轻微负相关(r=一0.07,P=0.02),与PR无明显相关性(r=0.05,P=0.13).结论 乳腺癌患者年龄和乳腺X线密度与ER和PR表达水平有关,其对ER和PR的表达情况具有潜在评估作用.

    作者:刘静;刘佩芳;李军楠;青春;张雪宁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声触诊组织定量技术在慢性肾病中的初步应用

    目的 探讨声触诊组织定量(VTQ)技术评估慢性肾脏疾病(CKD)肾组织纤维化程度的价值.方法 对45例经肾组织活检证实的CKD患者进行VTQ以及常规超声检查.分析VTQ以及常规超声指标与患者临床及病理指标(CKD分期、肾小球硬化指数、肾小管萎缩面积以及肾间质纤维化面积)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肾皮质SWV值CKD 1期为(2.74土0.57)cm/s,CKD 2期为(2.30土0.27)cm/s,CKD 3期为(2.85±0.26)cm/s,CKD 4期为(2.60士0.40) cm/s.统计分析显示肾皮质SWV值与CKD分期及病理指标间无相关性.讨论 VTQ技术可以测定的肾脏皮质的SWV值;但肾脏皮质SWV值与CKD分期及肾组织纤维化指标间无相关性.

    作者:王亮;吕珂;陈丽萌;夏鹏;姜玉新;戴晴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木村病MRI表现1例

    患者男,64岁,主因“发现垂体炎3年”入院.MR检查:鞍窝扩大,鞍底下沉,垂体增大,约20 mm× 18 mm× 17 mm,信号不均,左份可见长T1长T2信号,双侧海绵窦稍受包绕,垂体柄上份可见结节状增粗,视交叉未见明显受压上抬.右侧眼球可见磁敏感伪影.双侧泪腺及腮腺增大(图1、2).增强扫描示垂体呈不均匀轻度强化,左侧坏死部分未见强化.垂体柄上份可见结节状增粗强化(图3).实验室检查:嗜酸性粒细胞计数2.16×109/L,尿酸496μnm/L,β2微球蛋白3.71 mg/L,球蛋白43.4 g/L,电泳示β2微球蛋白比例高达7.8%,γ球蛋白比例达30.7%血沉加快.行颈部淋巴结切除活检术,病理结果提示:嗜酸性淋巴肉芽肿(木村病).

    作者:肖翠萍;任翠萍;李莹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高分辨率CT骨密度测量诊断前庭窗型耳硬化症

    目的 探讨应用高分辨率CT(HRCT)骨密度测量法诊断耳硬化症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证实的30例耳硬化症患者(耳硬化组)和32名正常对照者(对照组),将ROI置于前庭窗前区进行骨密度CT值测量,并对耳硬化患者进行语频气导和气骨导差听力测试.采用两样本t检验对硬化耳和正常耳骨密度平均CT值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对耳硬化组平均CT值和听力水平进行分析,并采用ROC曲线分析检测应用CT值诊断耳硬化症的效能.结果 硬化组前庭前区CT值范围462.81~2285.00 HU,平均(1372.82士76.50)HU,对照组前庭前区CT值范围1801.71~2680.55 HU,平均(2171.42士23.53)HU,耳硬化组平均CT值明显低于正常组(P<0.0001);硬化耳平均CT值与语频气导阈值(r=0.18,P=0.19)、与气骨导差(r=-0.01,P=0.93)均无明显相关性.采用平均CT值鉴别耳硬化症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8 (P<0.05),诊断阈值为1938.29 HU,诊断的敏感度为80.7%,特异度为90.6%.结论 骨密度测量对于诊断耳硬化症具有重要应用价值,但其对听力评估的应用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邓白茹;陈燕萍;易云平;谭健儿;吴俊铠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双源CT自动去骨及钙化斑块技术评价颈动脉狭窄

    目的 评价颈动脉双源CTA中CT自动去骨去钙化斑块技术评价颈动脉狭窄的价值.方法 纳入接受颈动脉双源CTA的疑似颈动脉狭窄患者43例,采用标准MIP及自动去骨去钙化斑块MIP技术重建图像,评估两种重建方法评价颈动脉狭窄与DSA结果的相关性,以DSA结果为金标准计算两种重建方法评估颈动脉狭窄程度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 DSA和CTA均发现53处颈动脉权狭窄.去骨去钙化斑块MIP重建图像评价颈动脉狭窄程度与DSA间相关性(r2=0.96)高于标准MIP重建图像与DSA间相关性(r2=0.83).去骨去钙化斑块和标准MIP重建图像诊断颈动脉闭塞敏感度均为100%(6/6),特异度为100%(47/47)和89.36%(42/47),诊断重度颈动脉狭窄敏感度为100%(15/15)和73.33%(11/15),特异度为94.74%(36/38)和89.47%(34/38),诊断轻、中度颈动脉狭窄敏感度为90.63%(29/32)和81.25%(26/32),特异度为100%(21/21)和95.24%(20/21).结论 颈动脉双源CTA中,采用去骨去钙化斑块技术可提高评价颈动脉狭窄程度准确性,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作者:吕鹏;林江;张维升;王莉莉;侯凯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应用基于体素的形态测量学方法研究自发性正常压力脑积水

    目的 研究自发性正常压力脑积水患者与正常人的颅脑结构形态学差异,探讨有助于iNPH影像学诊断的指标.方法 应用3.0 TMR对10例iNPH患者及12名年龄相仿正常人行常规头颅MR扫描及全脑3D T1WI扫描.使用基于体素的形态测量学方法分析iNPH患者CSF分布、白质及灰质体积的变化.结果 VBM分析发现,与正常人相比,iNPH患者侧脑室、3脑室、两侧侧裂池及鞍上池扩大,内囊体积增大,大脑纵裂旁以及额顶叶灰质体积增大;纵裂池及额顶叶脑沟变窄,胼胝体压部、双侧侧脑室旁白质及额顶叶深部白质体积减小,双侧颞叶灰质、尾状核、丘脑、海马体积缩小.结论 iNPH患者出现脑室系统、蛛网膜下腔的形态变化,除此之外尚存在其他颅脑结构改变,这些形态改变有助于iN-PH的影像诊断.

    作者:尹乐康;赵麟;郑佳骏;吕英茹;汤伟军;张晓雪;郝霄竹;杨艳梅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超声筛查不同人种婴儿髋关节发育不良

    目的 比较不同人种1岁内婴儿髋关节发育情况的超声筛查指标间的差异及临床价值.方法 2398个髋关节根据Graf法和Morin-Harcke法接受超声常规检查,评估股骨头位置、骨性髋臼形态等观测指标及参数,并进行分型分类.结果 黄种人与白种人骨性髋臼形态、α角、β角、d值、D值及FHC值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双侧髋关节α角和β角呈负相关(r=-0.43,P<0.001).结论 黄种人与白种人新生儿髋关节超声筛查指标及分型分类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临床诊断应考虑到这一情况综合判断.

    作者:唐蕾;王慧莉;陈曼;徐文颖;史雯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超声表现1例

    患者男,43岁,因中腹部疼痛3月余来院就诊.高血压病史15年,否认胰腺炎、糖尿病、外伤等病史.超声检查:上腹部纵切面扫查腹主动脉,可见肠系膜上动脉距开口约15 mm处局限性瘤样扩张,呈梭形,内径约13 mm,长约33 mm,内见隔膜样回声将管腔分为真假两腔,假腔内远心段见絮状低回声(图1).CDFI:纵切面示血流信号自隔膜近心端破口处进出假腔内,呈红-蓝交替旋涡状改变,真腔内血流束纤细(图2).CEUS:经肘正中静脉注入SonoVue 1.5 ml并实时观察,瘤体近心段破口处造影剂呈漩涡状进出假腔,远心端假腔内造影剂充盈缺损,真腔内造影剂束纤细(图3).超声提示: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并血栓形成,建议进一步检查.患者入院后CTA证实超声诊断(图4).

    作者:王贤明;华先平;张振建;李鹰;梅丽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椎间盘源性下腰部疼痛患者腰椎间盘MRI高信号区发生特点

    目的 探讨椎间盘源性下腰部疼痛(LBP)患者腰椎间盘MRI高信号区(HIZ)发生特点与规律.方法 对72例椎间盘源性LBP患者(LBP组)、30例无LBP病史患者(对照组)行1.5T腰椎MRI,评价所有节段腰椎间盘退变程度及HIZ,并对采集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HIZ均发生于Ⅲ~Ⅴ级退变椎间盘,以L3-4、L4-5、L5-S1腰椎间盘易受累.LBP组HIZ阳性34例,共累及99个腰椎间盘,25例为多发HIZ(HIZ累及≥2个腰椎间盘);对照组HIZ阳性11例,共累及21个腰椎间盘,4例为多发HIZ.两组患者椎间盘HIZ发生率(LBP组:99/360,27.50%;对照组:21/150,14.00%)、多发HIZ患者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10.725、5.010,P=0.001、0.025).结论 HIZ是Ⅲ级以上椎间盘退变的表现,并不是椎间盘源性LBP的特异性征象,但LBP患者椎间盘HIZ发生率增高,多椎间盘受累对提示椎间盘源性LBP诊断有重要意义.

    作者:戴畅;任晓平;王成虎;赵秀芹;谢国华;张传臣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扩散加权成像在肝细胞癌术前分级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应用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扩散加权成像(IVIM DWI)对肝细胞癌(HCC)进行术前分级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9例HCC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及病理资料.以Edmondson-Steiner分级法为依据分为低级别组、高级别组,均接受MRI及多b值DWI成像,应用单双指数函数分别计算两组的标准ADC值、真实扩散系数(D值)、灌注相关扩散系数(D*值)及灌注分数(f值).组间比较采用非参数检验Mann-WhitneyU,DWI参数预测HCC分级效能的比较采用ROC曲线分析.结果 低级别组12例,高级别组17例.低级别组标准ADC值、D值、D*值和f值分别为(1.29±0.27)×10-3mm2/s、(1.21土0.36)×10-3 mrm2/s、(40.20士7.79)×10-3 mm2/s、(23.97±9.22)%,高级别组分别为(0.90士0.25)×10-3mm2/s (0.75±0.20)×10-3 mm2/s、(53.40士11.99)×10-3 mm2/s、(32.24士12.66)%,两组间标准ADC值、D值及D*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f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标准ADC值、D值、D*值鉴别诊断低级别与高级别HCC的曲线下面积依次为0.86、0.89、0.83;D值取阈值0.87×10-3 mm2/s时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0.0%和80.0%.结论 应用IVIM DWI可以于术前预测HCC的病理学分级.

    作者:李玉博;高雪梅;程敬亮;鲁果果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超声造影评估门静脉高压患者手术前后肝内血流动力学变化

    目的 探讨应用CEUS评估门静脉高压患者术后肝内血流动力学变化的价值.方法 对接受手术治疗的17例门静脉高压症患者于手术前后均行CEUS检查,记录肝动脉到达时间(HAAT)、门静脉到达时间(PVAT)及肝静脉到达时间(HVAT),计算肝动静脉渡越时间(HAVTT)及门静脉-肝静脉渡越时间(pV-HVTT),对手术前后各参数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 门静脉高压症患者HAVTT及PV-HVTT在手术后较手术前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HAAT、PVAT及HVAT手术前后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CEUS参数中,HAVTT及PV-HVTT可用以较好地评估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肝内血流动力学变化,为无创性评价门静脉高压患者术后近期疗效提供了新的方法.

    作者:刘站;唐少珊;马莹贺;曹玉敏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低管电压联合原始数据迭代重建技术在眼眶CT扫描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第二代双源CT低管电压(100 kVp)扫描联合基于原始数据迭代重建(SAFIRE)在眼眶扫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100例疑似眼眶病变患者行CT扫描,分为100 kVp扫描(A)组50例,SAFIRE重建,选择强度3级,120 kVp扫描(B)组50例,滤波反投影(FBP)重建;比较两组的辐射剂量及图像的平均CT值、图像噪声、SNR、CNR、图像质量主观评分、诊断效能等.结果 A、B两组辐射剂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9,P=0.01),A组较B组有效辐射剂量降低约33.78%;与B组相比,A组图像噪声降低21.52%;SNR提高22.88%;CNR提高28.88%;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图像的主观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4,P=0.88).A、B两组CT诊断效能与临床诊断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0.08、0.10,P=0.99、0.99).结论 采用第二代双源CT低管电压(100 kVp)联合SAFIRE重建技术行眼眶扫描,能保证图像质量,并可降低辐射剂量.

    作者:曾宪春;徐聆峰;韩丹;刘莉;王玉权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320排CT诊断头颈部副神经节瘤

    目的 探讨320排CTA在头颈部副神经节瘤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头颈部副神经节瘤21例患者行320排CTA检查,并由2名具有10年以上工作经验的高级职称医师分析其影像资料.结果 21例共30个副神经节瘤,其中颈动脉体瘤20个,颈静脉球瘤9个,迷走神经副节瘤1个;CT均表现为实性肿块、血供丰富和明显强化.VR、MIP及MPR可清晰显示病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所有副神经节瘤均进行术前分型,结果与术后分型完全相同,准确率达100%.结论 320排CTA可作为诊断头颈部副神经节瘤安全、准确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式.

    作者:肖泽彬;曹代荣;江飞;游瑞雄;余帅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非创伤性诊断指标对肝纤维化的诊断价值及应用现状

    近年来,肝纤维化的发病率逐年增加,探索非创伤性诊断体系诊断肝纤维化及确定病变程度已成为医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且相关研究越来越深入.本文就目前探索及应用的非创伤性指标诊断肝纤维化的现状及价值进行综述.

    作者:吕子平;曹文芳;马苏美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慢性肩关节滑囊炎合并游离小体形成1例

    患者女,63岁,主因“右肩部肿物2月余”入院.查体:右肩触及一5 cm×4 cm肿物,表面无破溃、红肿,肿物质软,与周围分界尚清,活动度差,右肩上举、背伸活动受限.既往曾有明确右肩部外伤史.超声:右肩部距表皮约0.6 cm处滑囊内充满大小不等近椭圆形偏低回声结节,边界清,直径约0.07~0.09 cm,总范围约5.22 cm×3.99 cm×2.45 cm,挤压时可见相对运动,偏低回声结节间见液性暗区(图1A),CDFI:滑囊周边见较丰富的环状血流信号(图1B).超声提示:右肩关节滑囊内偏低回声结节(三角肌下滑囊炎?滑囊内游离小体形成?).入院诊断:右肩部肿物待查(脂肪瘤?腱鞘囊肿?神经纤维鞘瘤?);右肩周炎.行右肩部肿物切除术,术中见:肿物位于肩关节囊前、外、后上部,与关节囊连接紧密,为囊性,有包膜,完整切除约7.5 cm×5.0 cm×4.0 cm肿物,其内为大小不等的脂肪颗粒,肿物未与关节腔相通.

    作者:刘海红;庞莉莉;余占玲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胰腺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影像学表现1例

    患者女,59岁,反复上腹部胀痛不适半年.实验室检查无特殊.MRI(图1):胰头部见2.2 cm×2.1 cm类圆形结节,边界清,T1WI呈低信号,脂肪抑制T2WI呈稍高信号,DWI呈稍高信号,化学位移成像反相位较同相位未见信号强度减低,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不均匀明显强化,延迟后呈相对低密度.胰体、尾部未见异常.MRI诊断:胰头占位,考虑恶性肿瘤.PET/CT(图2):胰头部增大,PET显像未见异常放射性浓聚.PET/CT诊断:胰头增大,呈低代谢,考虑发育变异可能.行胰腺肿物及部分胰腺切除术.术中所见:胰头部肠系膜上动脉右侧触及一大小约2 cm×3 cm的囊实性肿物,边缘清楚.免疫组化:HMB45(+++)、Melan-A(+++)、SMA(++++)、ki-67 (3%)、HHF-35(++++)、S-100(散在+).病理诊断: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epithelioid angiomyolipoma,EAML).

    作者:吴清清;陈自谦;徐辉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外伤后肠系膜上动静脉瘘1例

    患者男,35岁,无明显诱因出现柏油样黑便7天入院,每天1~2次,每次约50 g,近3天呈暗红色,次数与量有所增加.2年前有上腹部刀刺外伤史,接受结肠修补术.6个月前单位体检发现脾大、门静脉增宽(具体不详),未予重视.查体:上腹壁可闻及血管杂音.胃镜示食管胃底静脉扩张.腹部超声:①肝回声欠均匀,门静脉增宽、扩张;②胆囊毛糙,双边;③脾大;④肠系膜上静脉、脾静脉囊样扩张,肠系膜上动脉与静脉间见一相通瘘道,瘘口处血流呈花色,门静脉与瘘口处血流呈动脉频谱(图1A、1B).肠系膜上动脉CTA+ CTV: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及脾静脉呈萝卜根样增粗,增粗的静脉与肠系膜动脉同步强化,肠系膜上静脉与动脉之间可见一囊状与血管同步强化的软组织密度影,壁见弧形钙化,囊状影与肠系膜上动、静脉相通(图1C).诊断:肠系膜上动静脉瘘形成.DSA示肠系膜上动脉开口处动静脉瘘,瘘口大小约1.0 cm.入院对症治疗,明确诊断后拟行肠系膜上动脉腔内隔绝术,但术前一天患者突然出现大量呕血,导致失血性休克,经抢救无效后死亡.

    作者:徐盼;李春;赵静;周爱云 刊期: 2014年第11期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院

主办: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