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消融法治疗心房颤动的现状及前景

葛郁芝;曹平良

关键词:消融法, 心房颤动, 现状与前景
摘要:从上世纪80年代Cox率先开展外科迷宫手术治疗心房颤动开始,心房颤动的射频消融从Swartz线性消融模拟迷宫手术,发展到Haissaguerre的方式为代表的局灶性心房颤动点消融、肺静脉口节段性消融以及Pappone的方式为代表的左心房壁环形肺静脉消融.从消融房室交界区阻断房室传导,植入永久性起搏器和房室结改良术,发展到心房壁的线性消融,肺静脉的点状环状消融和环肺静脉左房消融.由于心房颤动的发病机制复杂,左右心房及肺静脉均可成为异位起搏点或折返部位,加之心房和肺静脉的管壁薄,致使标测消融部位,确定消融范围以及消融损伤组织的深浅均不易掌握.现就消融法治疗心房颤动的操作方法以及目前的现状与前景综述如下.
心血管病学进展杂志相关文献
  • 生理性起搏:起搏方式的选择在哪些方面反映适应证

    房室阻滞和传导系统其他部位病变患者,常需行右室心尖部起搏治疗.但近研究表明对左室功能不全患者,左右心室同步可能比房室同步更重要.Kristensen 等报道:对窦房结功能不全患者AAIR 起搏与DDDR起搏相比可减少术后心房颤动(Af)的发生.他们的研究目的是观察右室心尖部起搏是否是心房解剖发生重构的可能原因,心房解剖重构后增加了Af发生的危险.这项研究结果对起搏方式的合理选择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王如兴;蒋文平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胰岛素在动脉粥样硬化和再狭窄发病中的作用

    胰岛素是一种分子量较小的多肽类激素,不仅参与了糖脂代谢,而且还有促有丝分裂作用.近年的研究发现,在不同的情况下,胰岛素既可表现为抗动脉粥样硬化和抗炎作用,又可表现为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和再狭窄发生的作用.现对胰岛素在动脉粥样硬化和再狭窄发病过程中的作用进行综述,并总结其可能的作用机制.

    作者:何榕;毛节明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029 经股动脉途径冠脉介入治疗时经冠状静脉窦临时起搏左心室的益处

    经股动脉穿刺行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当紧急情况需要心脏起搏时,通常经临近的股静脉途径将5F/6F导丝置于右心室.经静脉起搏右室心内膜通常可以快速完成,成功率可达95%以上.然而,在一些接受右冠脉PCI需要紧急心脏起搏的患者中,因为心肌缺血/梗死而表现心室肌对电刺激无反应,另外,由于解剖因素使得右室起搏很难获得.在该人群中,应用股静脉穿刺临时起搏左心室是一种选择.

    作者:刘金明;崔炜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心力衰竭的基因治疗

    心力衰竭是多种心脏疾病的终末阶段,一般常规治疗预后不佳.近年来不断涌现的基因治疗方法,补充缺失的正常功能蛋白质、抑制体内某些基因的过度表达等,可以从根本上达到治疗心力衰竭的目的,为心力衰竭治疗提供了新的契机.现就心力衰竭基因治疗的作用靶点以及心脏基因转运技术的研究进展等进行综述.

    作者:孙培钰;李江;胡申江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血清新蝶呤水平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关系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一种心血管系统急症,对其发病机制的研究对该病的治疗和预防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目前研究认为,免疫系统激活在ACS的发病过程中起到一定的作用.而新蝶呤作为一种细胞介导免疫激活的敏感标志物,其血清水平升高是心血管不良事件的独立预测指标.

    作者:谢荣盛;富路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伊布利特合用Ic类药物转复心房颤动/心房扑动的基础与临床

    国外伊布利特已广泛应用于转复阵发性心房颤动/心房扑动,近年更有临床研究发现伊布利特与Ic类药物合用时,心房颤动/心房扑动转复成功率增加、而致严重心律失常与单用伊布利特时相当.现对伊布利特与Ic类药物合用的药理基础、临床试验结果及问题和展望等方面作一综述.

    作者:赵亮;杨敏;廖德宁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血管迷走性晕厥的研究进展

    血管迷走性晕厥(VVS)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晕厥综合征.由于其病理生理的特殊性和复杂性,给VVS的诊治带来了较大的困难,是近年来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现对VVS的发病机理和诊治方法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杨淑莲;李醒三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心力衰竭的处理程序

    心力衰竭(HF)的发生率正在世界范围内增长,美国估计每年新发生55万人,2001年因HF的出院人数约100万人.2004年治疗HF的费用约288亿美元.小于65岁HF患者8年内几乎80%死亡.因此,必须采用HF处理程序来节制治疗HF的费用和改善HF的发病率和病死率.HF疾病处理(HFDM)认识到HF是一种慢性衰竭性疾病,佳治疗需要一套包括医药、心理、行为和财政情况,并适合每一个体患者的功能整体性方案,HFDM包括:HF实践指南、多学科队伍共同处理、目标患者人群以及评价疾病处理程序的措施.

    作者:康力;曾朝荣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钠钙交换蛋白与心肌保护

    钠钙交换蛋白在心肌细胞内Ca2+浓度的调节中起着重要作用.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钠钙交换蛋白被认为是钙超载的主要路径,从而导致心肌细胞的机械和电活动功能障碍.钠钙交换蛋白抑制剂benzyloxyphenyl衍生物(KB-R7943、 SEA0400 和SN-6)能特异地、有效地抑制钠钙交换蛋白的Ca2+内流模式,提供良好的心肌保护作用.

    作者:汪飞;杨双强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血管内皮祖细胞与冠心病危险因素相关性研究进展

    血管内皮祖细胞不仅参与胚胎期血管的生成,而且也参与出生后血管的修复、再生及肿瘤的生长等过程.近几年的研究表明内皮祖细胞与冠心病危险因素负性相关,同时提示了内皮祖细胞在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的发生、发展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作者:王孟赞;孔祥泉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心肌缺血预适应延迟相的研究进展

    心肌缺血预适应(ischemic preconditioning,IPC)现象的发现,为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预防开拓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IPC分为快速相和延迟相,快速相IPC对心脏具有显著的保护作用,但这种保护作用在IPC后1~2 h即消失.延迟相IPC在IPC后24 h出现,心脏保护持续时间长,保护范围广.现对IPC延迟相的机制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作者:李春梅;张兴华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无左室功能障碍的血管疾病患者是否应该放弃使用ACEI

    对左室收缩功能不全所致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以及伴或不伴左室收缩功能不全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均能有效地降低其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和病死率.对合并有糖尿病和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亦是有效的.另外,ACEI也是有效的降血压药,尽管当前的数据表明,在达到同等降压效果的情况下,ACEI和传统的降压药相比,并不能显著降低心血管事件.

    作者:黄燕;胥志敏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黏附分子和动脉粥样硬化

    近年来研究发现黏附分子与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过程,特别是循环血液中可溶性黏附分子的水平与疾病的活动程度和斑块的稳定性有关.抑制黏附分子及其介导的黏附作用可望成为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有效手段之一.

    作者:王利民;蔡生业;姚成芳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干细胞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

    干细胞在心血管疾病可分化成心肌细胞,减少缺血心肌,改善心功能.现概述目前临床可用的细胞移植种类、方法和应用范围.

    作者:杨人强;刘晨;程晓曙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消融法治疗心房颤动的现状及前景

    从上世纪80年代Cox率先开展外科迷宫手术治疗心房颤动开始,心房颤动的射频消融从Swartz线性消融模拟迷宫手术,发展到Haissaguerre的方式为代表的局灶性心房颤动点消融、肺静脉口节段性消融以及Pappone的方式为代表的左心房壁环形肺静脉消融.从消融房室交界区阻断房室传导,植入永久性起搏器和房室结改良术,发展到心房壁的线性消融,肺静脉的点状环状消融和环肺静脉左房消融.由于心房颤动的发病机制复杂,左右心房及肺静脉均可成为异位起搏点或折返部位,加之心房和肺静脉的管壁薄,致使标测消融部位,确定消融范围以及消融损伤组织的深浅均不易掌握.现就消融法治疗心房颤动的操作方法以及目前的现状与前景综述如下.

    作者:葛郁芝;曹平良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B型钠尿肽与原发性高血压及左心室肥厚的研究进展

    B型钠尿肽主要生理作用是扩血管、利尿、利钠及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增殖,很多研究表明血B型钠尿肽与高血压及左心室肥厚关系密切,可作为一客观血生化指标评估高血压的危险度.在高血压及左心室肥厚的诊断、预后判断及治疗上将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刘俊芳;黄朝阳;朱建华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高血压病的时间治疗学

    人体血压的昼夜节律现象具有重要临床意义,高血压病是尤为如此.不同降压药物或不同时间用药对血压的昼夜节律产生不同影响.因此,对于高血压患者应根据其血压节律特征确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作者:郭艺芳;刘坤申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PPARγ调控EPCs移植术对心血管重建的作用

    近的研究表明内皮祖细胞(EPCs)有助于心血管损伤如心肌梗死(MI)、动脉粥样硬化(AS)、缺血性心脏病(IHD)、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等后的成体新生血管形成和心血管重建.EPCs移植输入可以增加血管形成及心肌细胞再生.在几种实验动物模型中EPCs可促进外周血管或心肌缺血后的血管形成和毛细血管密度及心肌修复.并且,MI后移植EPCs增强心脏功能.这表明祖细胞极有可能成为一种改进治疗这些血管疾病发生、心肌再生、防止再狭窄、抑制新生内膜过度增生的方法.现综述有关祖细胞移植术所获得的观察结果,并探讨通过药物调控如过氧化物酶体增殖因子活化受体(PPARγ)及其兴奋剂噻唑烷二酮(TZDs)等这些新的干预措施以增强EPCs功能和数量,提高其移植效果.

    作者:丁月霞;刘世明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TIMI研究--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治疗前沿

    TIMI是指心肌梗死中的溶栓治疗.TIMI研究致力于研究各种急性冠脉综合征中不同溶栓和抗栓治疗策略,其研究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经典的TIMI研究,重点观察不同溶栓剂的冠脉开通率及再灌注治疗方法;现代的TIMI研究,主要评价溶栓基础上抗栓治疗的作用及地位;未来的TIMI研究,旨在探讨综合治疗在急性冠脉综合征中的预后价值.TIMI研究始终站在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治疗前沿,不断开发新药物,完善冠心病的治疗方案,彻底改变了传统的冠心病治疗观念.

    作者:赵青;白小涓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高血压心肌纤维化的研究进展

    心肌胶原是心肌间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心肌细胞共同维护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完整.高血压进程中会出现心肌僵硬度增加,限制心肌活动,降低心室的顺应性,影响心肌的收缩及舒张功能.近年来研究发现上述表现与心肌纤维化的形成密切相关.现就高血压心肌纤维化的特点、机制、检测指标以及药物逆转效应作一综述.

    作者:杨锐;陶贵周 刊期: 2005年第05期

心血管病学进展杂志

心血管病学进展杂志

主管:成都市卫生局

主办:成都市心血管病研究所,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