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球状附着式种植义齿在无牙颌中的应用

关达荣;段昌华

关键词:球状附着式种植义齿, 无牙颌, 种植覆盖义齿
摘要:目的:探讨球状附着式种植义齿在无牙颌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通过在无牙颌患者口中各植入2枚球状附着式种植体,制作成种植覆盖义齿.结果:20例种植覆盖义齿经1~2年的观察,近期有效率100%.结论:球状附着式种植覆盖义齿稳定性好和固位力强,且较简易及相对经济,我们认为可在临床广泛地使用.
中国美容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正常人在四种不同UV光源辐照后的MPPD和MED分析

    目的:测定四种不同紫外线光源下正常人皮肤MPPD和MED,探讨在不同波长紫外线照射下皮肤的反应差异.方法:以紫外线光疗仪(SS-03A/B)和GS2004日光防护指数测定仪为光源,对102名健康志愿者进行MPPD和MED的测定.结果:紫外线光疗仪SS-03A的MPPD值为(24.00±6.19)J/cm2,SS-03B的MED值为(10.15±4.47)mJ/cm2;日光防护指数测定仪UVA的MPPD值为(9.98±2.22)J/cm2,UVB的MED值为(0.52±0.14)J/cm.GS2004照射下女性的MED显著高于男性.在不同的皮肤光反应类型之间,Ⅱ型皮肤在光源SS-03A的照射下,MPPD显著高于Ⅲ型皮肤和Ⅳ型皮肤(P<0.05);Ⅲ型皮肤在光源GS2004照射下的MED显著低于Ⅳ型皮肤(P<0.05).结论:不同紫外线光源照射下,皮肤的MPPD与MED的数值是不完全一样的.

    作者:袁超;温海;杨丽洁;谈益妹;李宁;林银芬;王学民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下颌神经管的分体重建

    目的:三维CT能清楚再现骨组织结构,但对于软组织及骨内血管束的表述还存在一定的缺陷,本实验根据患者头颅CT扫描数据,利用计算机分层重建技术,构建下颌神经管三维图像,与头颅三维图像进行配比,得到正确位置,方便在口腔颌面疾病诊断治疗中应用.方法:对2例健康下颌角肥大患者进行螺旋CT扫描,数据三维重建,应用三维重建软件进行下颌神经管的重建,与完整的头颅三维图像进行配比,进行术前评估,手术设计.结果:均可得到完整的下牙槽神经三维图像及在下颌骨正确位置,方便术者观察与测量.结论:下牙槽神经管的分体重建技术对于下颌骨的手术操作手术设计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作者:陈莹;归来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中国美容医学》2003~2007年文献计量分析

    目的:从期刊被引计量指标和来源期刊计量指标透视<中国美容医学>的学术水平和期刊质量.方法:依据<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对该刊2003~2007年所载的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即年指标、他引率、引用刊数、扩散因子、被引半衰期,以及地区分布教、机构数、国际论文比及基金论文比等进行统计分析及评价.结果:该刊2003~2007年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他引率、引用刊数及被引半衰期均呈递增趋势.结论:该刊论文质量较高,形成相对稳定的研究体系,该刊不仅是我国外科美容医学领域重要的信息源之一,也是我国医学领域的核心期刊.

    作者:张向阳;刘延;张凌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bFGF微球对大鼠背部任意皮瓣存活的影响

    目的:研究局部注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复合明胶微球对SD大鼠背部任意皮瓣存活的影响.方法:采用改良的乳化冷凝法交联制备复合bFGF明胶缓释微球,将其注射于大鼠背部任意皮瓣,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bFGF微球组(A组)、bFGF治疗组(B组)和对照组(C组),术后7天分别进行皮瓣存活率、新生血管计数的检测. 结果:术后7天皮瓣的存活率分别为(65.42±2.19)%,(54.38±4.52)%,(45.43±2.71)%,微球组存活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存活质量好;皮瓣内新生血管计数分别为28.75±2.36,21.28±3.82,18.68±5.44,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bFGF缓释微球可以促进缺血皮辩的血管新生,提高皮瓣存活率.

    作者:王璐;郭树忠;伍尚敏;潘华;马显杰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顺腋纹小切口超薄皮瓣腋臭根治围手术期护理

    目的:总结顺腋纹小切口超薄皮瓣腋臭根治术的围手术期的护理方法.方法:从2006年1月~2008年4月,对49例患者从心理护理、宣教、术中配合、病情观察和术后护理等方面,总结探讨该护理方法对提高手术效率、减少术后并发症的重要性.结果:术后1~12月随访,49例患者均Ⅰ期愈合,切口极其隐蔽,切口瘢痕呈线状细小,腋臭气味均消失,无一例并发症发生.结论:顺腋纹小切口超薄皮瓣法腋臭根治术,微创、安全、效果好.加强围手术期护理,可以提高手术效率,避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江燕;董代玉;杨云云;陶秀琴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真空成型改良式FRⅢ型矫治器与经典FRⅢ型矫治器临床对比应用

    目的:将真空成型改良FRⅢ矫治器与经典FRⅢ型矫治器从制作、矫治器结构、配戴和临床效果进行对比研究,以明确改良型FRⅢ矫治器的临床应用特点,为推广应用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将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5例分别配戴真空成型改良式FRⅢ型矫治器和经典FRⅢ型矫治器从各方面收集相关实验资料,后进行统计处理和临床资料分析对比.结果:统计数据显示实验组比较对照组有4项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临床疗效显著.结论:实验组比较对照组制作简单,无毒操作,省时省力,矫治器美观舒适,依从性良好,缩短疗程,矫治效果更显著,可推广应用.

    作者:李湘琳;司新芹;李湘婷;范建谊;周洪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面下部轮廓整形术的术式选择

    目的:探讨面下部轮廓整形术的手术方法.方法:对95例要求手术重塑面下部轮廓患者进行分类.根据分类,采用口内入路,以双侧下颌角整形术为主,结合面部吸脂术、颊脂垫部分摘除术、部分咬肌去除术、颏成形术等对患者下面部轮廓进行综合整形.结果:所有患者面下部轮廓均得到明显改善,术后随访6个月~1年,效果满意.其中术中大出血2例,术后血肿2例,一侧颏神经损伤2例,口角拉伤3例.结论:以双侧下颌角整形术为主,结合其他手术方式重塑面下部轮廓,临床效果满意.

    作者:王竞鹏;柳大烈;罗奇;张劲;王飏;安阳;文辉才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小腿创伤的显微外科修复暨美学思考

    目的:探讨小腿及足部创伤的显微外科修复方法.方法:回顾一年多来应用各种游离组织瓣修复小腿及足部皮肤软组织缺损、骨外露骨缺损创面,总结经验教训.结果:25例患者26个游离组织瓣成功移植25个,1个骨组织复合瓣移植失败,但创面全部得到一期修复.结论:受区血管选择、组织供区选择,手术设计操作及术后观察处理是小腿创面显微外科修复成功的四个关键环节;修复创面的同时亦要兼顾供区和小腿的功能与美观.

    作者:王爱武;张万锋;李金有;张小锋;梁锋;李林;牛雪涛;高秋芳;赵丽靓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经骨向诱导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脱钙骨上生长行为的实验研究

    目的:建立成骨细胞-脱钙骨支架复合物,观察其诱导成骨能力,从而探寻组织工程化骨的体外构建方法.方法:运用细胞沉淀法将大鼠BMSCs诱导形成的成骨细胞接种于脱钙骨支架,通过扫描电镜(SEM)、免疫荧光观察脱钙骨表面细胞生长情况,通过上清液碱性磷酸酶(ALP)活性及Ⅰ型前胶原羧端肽(PICP)、骨钙素检测观察成骨细胞活性.结果:扫描电镜示成骨细胞在脱钙骨表面生长良好,上清液ALP、PICP及骨钙素表达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并随时间的增长而显著增加(P<0.05).结论:采用细胞沉淀法成功将成骨细胞接种于脱钙骨支架,成骨细胞在支架材料中增殖旺盛,细胞活性状态良好,具有良好的骨形成能力,脱钙骨支架可作为骨组织工程中载体支架的较优选择.

    作者:娄鸣;李晓红;饶国洲;朱勇;唐成芳;王峰;王湘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口-面-指综合征Ⅰ型2例报道

    目的:报道母女2例口-面-指综合征Ⅰ型(Oral-facial-digital syndrome typel,OFDI)病例,探讨OFDI的诊断与治疗.方法:1例女性患儿,以腭裂首诊,依据临床体征,诊断为OFD1,其母具有相似临床表现,患儿一期手术行腭裂修补,二期手术行舌裂修复术、唇颊系带及舌系带修整术,并指畸形整复术,切除舌腹部肿物.结果:患几经两次手术,术后恢复良好,腭裂成功修复,舌腹肿物病理证实为错构瘤.患儿母亲朱配合进行其他检查和治疗.结论:OFD是一种以轻度面部畸形,口腔表现及指畸形为主要特征的疾病,临床罕见,但分型复杂,其中以Ⅰ型为多,OFD1是一种X连锁显性遗传病,新生儿发病率约1/250 000,对于男性是致命的,临床治疗以手术纠正畸形和功能障碍.

    作者:陈书军;韩小宪;计宁;林雪梅;陈宇轩;魏晓总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小切口剔除毛囊大汗腺保留真皮乳头层血管网治疗腋臭

    目的:探讨采用小切口剔除毛囊大汗腺保留真皮乳头层血管网治疗腋臭的方法.方法:术前用美蓝沿腋毛边缘外0.5~1.0 cm画线,标记出手术范围,局部肿胀麻醉.然后按照设计好的切口线沿皮纹内切长约2~2.5cm皮肤切口进行锐性分离,形成带毛囊、汗腺、脂肪及浅筋膜的皮瓣,用眼科剪剪除毛囊和大汗腺等组织,保留真皮乳头层血管网.结果:经术后3个月~1年随访,所有患者腋区皮肤无坏死,瘢痕不明显,治愈率96%.结论:本方法治疗腋臭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疗效确切的优点.

    作者:逯岩;张心霞;刘桂萍;项艳;郭爱弟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通过鼻再造术一次性修复鼻及鼻周缺损

    目的:探索一次性修复鼻及鼻周缺损的治疗方法.方法:1995年~2008年,收治34例鼻及鼻周缺损的患者,男21例,女1 3例:年龄17~70岁.先行额部扩张器置入术.二期手术,利用缺损周围的局部翻转皮瓣形成鼻衬里,将缺损纳入鼻前庭;额部扩张皮瓣移位行鼻再造术.三期断蒂.病程6~26月.结果:34例患者,32例疗效满意.结论:将鼻周的缺损视作术后新鼻部解剖区的-部分,再造全鼻并修复缺损,重建面部美学解剖分区.该方法与传统方法相比,能够获得更为满意的效果.

    作者:卢九星;范飞;尤建军;王盛;张致媛;陈长永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以职业能力素质为本的医疗美容技术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实施能力素质本位教育是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在社会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它除了要求劳动者具有过硬的技术本领以外.还应具备较强的心理素质、思想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和角色素质等[1].就高职高专医疗美容技术专业的特点而言,它既不同于社会上短期的美容技能培训又不同于医疗美容本科教育,培养的是医疗美容行业应用型技术人才.

    作者:张津平;杨晔;刘妮娜;韩君娜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福建省两个汉族瘢痕疙瘩家系易感基因位点与染色体2q23的连锁分析

    目的:探讨福建省两个汉族癜痕疙瘩家系易感基因位点是否与2q23存在连锁关系.方法:从来自福建省2个汉族瘢痕疙瘩家系中选出26名具有较高遗传学研究意义的成员作为研究对象,采集他们的外周静脉血样,提取基因组DNA,参照国外近相似研究的方法,在染色体2q23上选取已知的6个大两点LOD值的微卫星为遗传标记,经PCR扩增,产物基因分型,再进行连锁分析.结果:在重组率θ-0时,这些微卫星标记的两点LOD值都小于-2;在重组率0=0.05时,它们的两点LOD值均小于-1:可以否定这些标记与2q23的连锁关系.结论:本研究发现福建省两个汉族瘢痕疙瘩家系的易感基因位点不在染色体2q23上的遗传学证据,说明瘢痕疙瘩易感基因位点存在异质性.

    作者:陈阳;宋良萍;察鹏飞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纳米金对人体表皮细胞增殖作用的体外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纳米金对人体表皮细胞的增殖作用,为纳米金材料在皮肤组织相关医学领域的开发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首先运用柠檬酸钠还原法制备纳米金溶胶,然后观察培养液中含有不同终浓度纳米金溶胶体溶液对人正常皮肤表皮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培养液中纳米金含量在0.48mg/L时就能显著促进表皮细胞增殖,随着纳米金含量增加,细胞增殖率增加,在含量达到12mg/L时,细胞增殖达到高峰,此后,细胞增殖率逐步下降.结论:培养液中纳米金含量在一定范围内具有促进人体皮肤组织表皮细胞增殖的作用.

    作者:张敏娟;崔严光;李昕;赵琳娜;张菁;张小农;王西樵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老年性上睑皮肤松弛伴睑内翻倒睫的手术治疗

    目的:观察老年性上睑皮肤松弛伴睑内翻倒睫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对老年性上睑皮肤松弛伴睑内翻倒睫的手术适应证患者,在局麻下行老年性上睑皮肤松弛伴睑内翻倒睫矫正术.结果:本组115例221眼,均Ⅰ期愈合.术后1周36眼正矫,185眼轻度过矫.术后2周125眼正矫,96眼轻度过矫.术后4周21 3眼正矫(占96.38%),7眼轻度过矫(占3.17%),1眼轻度欠矫(占0.45%).结论:手术量的合理设计是手术成功的关键,清晰的组织解剖是手术成功的保障.

    作者:徐峰;周斌;金小琴;郭亚琴;徐佳;周秀平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A型肉毒毒素治疗特发性眼睑痉挛18例疗效观察

    特发性眼睑痉挛是指眼、眶和眶周轮匝肌的自发性痉挛性收缩.持续痉挛时间可长可短,痉挛的表现为非意志性强烈闭眼的不断重复.许多病人在得到明确的诊断和治疗前已忍受了相当长时间的痛苦. 本病好发于中老年女性,常为双侧病变.呈进行性进展,多在60岁以上发病.表现为频繁而不自主地瞬目,双眼紧皱,双眼痉挛性或强直性的闭睑,同时由于眼轮匝肌长期的剧烈的痉挛又会引起眉毛下垂、上睑下垂及眼睑皮肤松弛等继发性病变[1].

    作者:毛罕燕;田文清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像素激光治疗面部烧伤后瘢痕30例疗效观察

    烧伤愈合后皮肤常会造成瘢痕及色素沉着或脱失.影响外观和功能,给患者带来严重的心理负担和精神压力.笔者采用2940nm像素激光对30例烧伤愈合后患者皮肤瘢痕进行治疗研究,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刘崇;刘丽红;樊昕;姚美华;岳丹霞;杨蓉娅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痣周围皮肤扩张术的临床应用

    目的:介绍以痣周围扩张皮瓣修复痣切除后创面的方法.方法:一期手术,于痣中心区真皮深层浅面部分切除痣,植入扩张器体积小50ml,大200ml,缝合时将痣下真皮深层与皮下瓦合,扩张时间短为45天,长为80天.二期手术,痣切除,扩张皮瓣修复术.结果:自2006年~2009年,用该方法完成6例,1例男性,5例女性,年龄17~28岁.面部2例,四肢4例.小面积5.5cm×3cm,大面积8.5cm×6.5cm,均完全切除.术后随访3例,长2年,无复发,瘢痕不明显.结论:痣周围皮肤扩张术安全、高效,无附加切口,可应用于小面积痣切除后修复整形.

    作者:周传德;李强;李峰永;唐勇;杨喆;陈文;李养群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射频除皱术的原理及临床应用

    皱纹是人类衰老过程中的必然产物,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如何有效地祛除皱纹备受大家关注.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医学工作者们不断发明和尝试各种祛皱方法,从初的机械磨削法和化学剥脱法,逐渐过渡到激光磨削术、光子嫩肤等方法,虽然有一定的疗效,但常会出现色素沉着等不良反应[1-2].因此,继光子技术后新出现的一种非侵袭性、非手术的治疗方式一射频技术倍受到人们的青睐.本文就射频技术治疗皱纹的作用原理、影响因素、操作方法及临床应用疗效总结如下.

    作者:仇萌;邹先彪 刊期: 2009年第09期

中国美容医学杂志

中国美容医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西安交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