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颈动脉血流参数的变化

李素梅;宁彬;李广霞;韩秋

关键词:脑梗死, 超声检查, 颈动脉, 内, 血流动力学
摘要:急性脑梗死的发生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关系密切,然而对于颅外段血管未见异常的急性脑梗死研究较少.对此类患者颈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特点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及动脉血流参数 连续选择2009年8月—2011年5月我院神经内科急诊患者.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相关文献
  • 肾脏皮、髓质ADC在慢性肾脏病分期中的应用

    目的 应用DWI技术探讨ADC对不同分期慢性肾脏病(CKD)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临床确诊的52例CKD患者[包括轻度损害组(23例)和中、重度损害组(29例)]及27名健康志愿者(正常对照组),均接受MR常规检查和DWI,b值分别取50、100、500、1000 s/mm2,定量测量各组肾脏皮、髓质的ADC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观察各组肾脏ADC值的差异,以ROC曲线评价ADC值的鉴别诊断价值.结果 各b值下正常对照组、轻度损害组和中、重度损害组肾脏皮、髓质ADC值均依次降低(P<0.05),以皮、髓质ADC1000值在正常对照组与轻度损害组之间、轻度损害组与中、重度损害组之间的差异显著(P均<0.001).b值为1000 s/mm2时,以肾脏髓质ADC值区分正常对照组与轻度损害组的佳诊断阈值为1.82×10-3 mm2/s,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9.60%、100%;以肾脏皮质ADC值区分轻度损害组与中、重度损害组的佳诊断阈值为1.82×10-3 mm2/s,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5.50%、82.60%.结论 DWI可以反映CKD患者肾脏皮、髓质水分子扩散运动的变化,测量肾脏皮、髓质ADC值有助于对CKD患者进行分期.

    作者:李琼;张泉;孙浩然;白人驹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活体肾动脉及其变异的CT血管成像研究

    全面了解正常与变异肾动脉解剖对外科手术及介入治疗的术式选择、手术方案制定等术前决策有重要作用[1-2].本研究观察150例患者的正常及变异肾动脉图像,旨在为外科手术及介入治疗提供有价值的影像学信息.

    作者:阚晓婧;葛英辉;程天明;谢瑞刚;郭潆;史大鹏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纵向二维应变评价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左心室整体及局部收缩功能改变

    目的 应用斑点追踪成像(STI)技术分析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FH)患者左心室纵向应变,评价FH患者左心室整体及各段收缩功能.方法 对42例FH患者(FH组)及34名健康志愿者(正常对照组)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左心室各室壁基底段、中间段、心尖段共18个节段及整体收缩期峰值应变(S)、收缩期峰值应变率(SRs).结果 分析所有受检者共1368个节段,追踪成功率98.25%(1344/1368). FH组前壁基底段S较正常对照组减低(P<0.05). FH组三腔心、两腔心、四腔心S、SRs均较正常对照组减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FH组整体SRs较正常对照组减低(P<0.05).FH组后壁基底段、后间隔基底段及心尖段、侧壁基底段至中间段、下壁基底段至中间段及前壁基底段至中间段SRs较正常对照组减低(P<0.05).结论 FH患者左心室整体及节段性收缩功能受损;通过STI技术纵向应变可早期发现其改变,其中SRs较S更敏感.

    作者:宋砾;杨娅;李治安;张小杉;任红艳;李嵘娟;王征;蔺洁;王绿娅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自体肋软骨耳廓成形术术前肋软骨自动乳腺全容积成像系统显像

    目的 分析自动乳腺全容积成像系统(ABVS)在成人右侧第6~9肋软骨以及6、7及7、8肋软骨联合部位的成像特点,评估其在自体肋软骨耳廓成形术术前肋软骨影像学评估中的价值.方法 对40名志愿者右侧胸廓行超声AB-VS检查,观察右胸肋软骨及肋软骨联合部位的冠状面超声声像图特点,并测量第6~9肋软骨及6、7与7、8肋软骨联合的长、宽、厚径;同时观察并分析肋软骨的钙化显示率.结果 ABVS可清晰显示成人肋软骨及肋软骨联合部位的内部细节及空间形态特征,冠状面图像可显示2~4个肋软骨联合及相邻肋软骨.6、7及7、8两组肋软骨联合的显示率均为100%;男性第6~9肋软骨及6、7及7、8肋软骨联合的长径及宽径大于女性(P<0.05),男、女性各厚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性别间第6~9肋软骨钙化灶显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230,P>0.05).结论 ABVS对肋软骨及肋软骨联合成像有效可行,对自体肋软骨耳廓成形术术前评估有重要意义.

    作者:俞理;申锷;胡兵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原发性肺动脉肉瘤1例

    患者女,67岁,于3个月前出现不明原因活动性胸闷、气短,伴头晕,休息后可自行缓解,伴双下肢水肿;近日上述症状反复发作,活动后加重,休息后缓解.无外伤史,有子宫肌瘤病史.外院诊断为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右心功能不全,给予溶栓、抗凝等处理后症状仍有反复,为进一步诊治入院.

    作者:冯天鹰;何怡华;李治安;韩建成;王林林;刘琳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MSCT诊断毛母质瘤1例

    中度强化,右颞浅动、静脉血管分支分布至病变部位 图3镜下见患者女,20岁,半年前发现右额部皮下绿豆大小结节,后增大至鸡蛋大小.专科检查:右额部包块约4.0 cm×4.5 cm×4.5 cm,质硬,包块外皮肤发红,稍有压痛,活动可,与皮肤稍粘连.MSCT示软组织密度包块位于皮下脂肪层内,在皮肤与颞肌筋膜间,边界清,内见点状高密度影(图1);增强后轻中度强化,并见右颞浅动、静脉分支分布于病灶处(图2).行右额部皮下肿物切除术,术中见包块位于皮下,包膜完整,与周围组织无明显粘连,完整切除病变.病理结果:毛母质瘤(图3).

    作者:赵菁;徐胜生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超声微泡连接特异性抗体的制备方法及靶向化处理因素对超声微泡物理性质的影响

    目的 探讨超声微泡连接特异性抗体的制备方法及靶向化处理因素对超声微泡物理性质的影响.方法 应用生物素-链霉亲和素连接系统,使注射用六氟化硫微泡(SonoVue)与特异性抗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抗体相连接,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抗体与微泡的连接,用马尔文激光粒径分析仪分别测定生物素化处理前后微泡的粒径,采用超声诊断仪评价微泡靶向化构建前后的显像效果.结果 SonoVue与特异性抗体成功连接,间接免疫荧光检测呈阳性.生物素修饰后的微泡粒径分布变窄,与普通微泡的超声显像效果略有差异.结论 通过生物素-链霉亲和素系统可以成功靶向化构建超声微泡,靶向化处理因素对微泡的粒径有一定影响,对微泡的超声显影效果略有影响.

    作者:王朝清;马方;刘波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子宫及其附件区巨大实性肿块的影像学分析

    目的 探讨原发性子宫及附件区巨大实性肿块的CT、MRI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7例患者共18个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子宫及附件区巨大实性肿块的影像学及临床资料.结果 17例中,巨大外突性浆膜下子宫肌瘤5例;原发性输卵管癌1例;卵巢肿瘤11例,其中畸胎瘤、纤维卵泡膜瘤、卵巢内膜样癌各3例,颗粒细胞瘤、Brenner瘤各1例.结论 CT和MR1能清晰显示病变内脂肪、钙化及盆腔积液、桥血管征,增强扫描有助于定位及定性诊断原发性子宫及其附件区巨大实性肿块.

    作者:文小检;刘筠;华锐;许亮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肝胆管囊腺瘤和囊腺癌的临床病理及影像学诊断

    目的 探讨肝胆管囊腺瘤和囊腺癌的临床、病理及综合影像学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11例肝胆管囊腺瘤和囊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及影像学表现.结果 11例患者中,肝胆管囊腺瘤6例,囊腺癌5例.4例有上腹部不适、胀痛等临床症状.免疫组化:囊腺癌患者CEA、CK7、CK19阳性表达;囊腺癌肿瘤间质Vim、Actin和PR标记阳性.影像学表现:9例位于肝左叶,8例为多房囊性或囊实性肿物,7例肿物周边胆管扩张.肝胆管囊腺瘤5例边界规整,囊内间隔多薄而规整,无或较小囊壁及间隔结节,CDFI未见明显血流信号,CT、MR增强无明显强化;肝胆管囊腺癌4例边界不规整,囊内间隔多为厚分隔,囊壁及间隔结节较大,CDFI可见血流信号,增强扫描呈不均匀强化.结论 肝多房囊件或囊实性肿物、囊壁及间隔结节、肿物周边胆管扩张征象有助于诊断肝胆管囊腺瘤和囊腺癌.

    作者:许飞;周纯武;李忱瑞;宋艳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超声检查6例女性盆腔特殊包块的体会

    女性盆腔包块是妇科疾病常见症状之一,种类多,可来源于女性生殖系统及其他系统.超声是检查盆腔包块常用的方法,可判断包块的内部结构(实性、囊性或囊实性),但对于部分盆腔包块,不能判断其起源,难以做出早期、正确诊断[1-2].

    作者:唐少燕;佘扬慧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低能量脉冲式超声联合微泡对兔VX2肿瘤微循环的阻断作用

    目的 探讨低能量脉冲式超声联合微泡对兔VX2肿瘤微循环的阻断作用及其病理机制.方法 将36只皮下VX2荷瘤兔随机平均分成3组:超声微泡组注入0.2 ml/kg体质量微泡5ml,并辅以超声辐照10 min;单纯超声组注入生理盐水5 ml,辐照10 min;单纯微泡组仅注入0.2 ml/kg体质量微泡5 ml,不进行超声辐照.CEUS观察各组治疗前、治疗后0.30 min、60 min时血流灌注情况,比较各时间点的灌注面积.治疗后即刻随机选取各组6只荷瘤兔处死,完整切取肿瘤,行病理学检查.结果 超声微泡组治疗后即刻肿瘤血流灌注完全消失,灌注面积为0,但30 min及60 min后灌注有所恢复,各时间点治疗后灌注面积显著大于治疗前(均P<0.05);大体病理检查见肿瘤微血管扩张、管壁结构崩解,弥漫性充血、出血和肿瘤组织水肿,局部血肿,形成血栓等.单纯超声组及单纯微泡组治疗前、后造影剂灌注面积无差异,肿瘤内部未见出血、水肿等.结论 低能量超声联合微泡能够阻断肿瘤微循环,可能是由于空化效应导致血管壁损伤,组织水肿对局部肿瘤血液循环产生阻力,从而阻断肿瘤血液循环.

    作者:朱梅;李佩倞;钟渝;梁红敏;何利平;刘政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颈动脉血流参数的变化

    急性脑梗死的发生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关系密切,然而对于颅外段血管未见异常的急性脑梗死研究较少.对此类患者颈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特点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及动脉血流参数 连续选择2009年8月—2011年5月我院神经内科急诊患者.

    作者:李素梅;宁彬;李广霞;韩秋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双源CT双能量胸部虚拟平扫的应用价值

    目的 通过对比胸部常规平扫与双源CT双能量虚拟平扫(VNC),探讨VNC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对155例怀疑胸部疾病的患者行常规CT平扫和双能CT增强扫描,后处理得到VNC图像,对VNC和常规平扫平均CT值、SNR、图像质量、病灶显示情况、辐射剂量等方面进行比较.结果 肺动脉干处平均CT值VNC高于常规平扫(P<0.05),而左心室及脊柱后方肌肉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 VNC ROI选在肺动脉干、左心室、脊柱后方肌肉的图像SNR均高于常规平扫(P<0.05). VNC图像质量与常规平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NC的病灶显示情况类似,除部分钙化灶(6/21)及腔静脉旁小淋巴结(3/37)在VNC未见显示外,其余病变均可显示. VNC有效剂量稍高于常规平扫(P<0.05).结论 双能量胸部增强扫描一次扫描可获得增强图像和VNC图像,VNC图像在不影响图像质量及病灶检出的情况下降低了辐射剂量,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江杰;何波;张俊;韩丹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脑灌注磁共振成像观察内侧颞叶癫痫部分及继发全面发作

    目的 观察部分及继发全面发作内侧颞叶癫痫(mTLE)患者脑区灌注的差异,分析在继发全面发作中起作用的相关脑区,探讨继发全面发作的mTLE网络的相关脑区.方法 选取51例mTLE患者,其中16例部分发作(PS组),35例部分发作继发全面发作(sGS组).利用3.0T MR脉冲式动脉自旋标记(PASL)序列采集两组患者发作间期脑血流量(CBF)数据.采用体素依赖统计分析(VBA)技术对两组患者脑灌注存在差异的脑区进行评价;并基于此选取患侧颞叶、丘脑及额叶等区域作为ROI,分别评价两组患者各ROI间的CBF的相关性.结果 与PS组相比(校正后,P<0.05),sGS组患者表现为发作间期患侧丘脑、基底核及部分默认模式网络区域如双侧楔前叶、前扣带回、后扣带回、内侧前额叶等CBF降低;sGS组患者患侧颞叶与额叶(r=0.50,P<0.05)、丘脑与额叶(r=0.36,P<0.05)的CBF均有明显相关性.结论 丘脑在继发全面发作的癫痫活动传播中起重要作用;癫痫活动通过特定网络传播到远处脑区.部分发作继发全面发作mTLE患者相比部分性发作患者部分脑区功能受损更严重.

    作者:沈连芳;张志强;王正阁;袁翠平;谭启富;陈光辉;卢光明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多层螺旋CT诊断腮裂癌1例

    患者男,43岁,半年前发现“颈部肿物”,无明显不适.入院查体于颈左侧下颌角后方可触及肿物,质硬、固定,无压痛.CDFI示左侧颈动脉前方椭圆形不均质回声包块,边界清晰、形态规则,其内可见丰富血流信号,左侧颈部多发淋巴结影.

    作者:李大胜;张在兴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后纵隔非典型类癌1例

    患者女,37岁,主因“胸痛1个月”入院.实验室检查: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134.7 ng/ml.CT:后纵隔左、右心房后方,腹腔内及腹膜后见多发团块状软组织密度影,部分融合,较大者约11.1 cm×9.5 cm× 13.8 cm,平扫密度不均,边界较清,增强扫描呈轻-中度不均匀强化,内见无强化坏死区;病灶包绕并推压双侧肺静脉、门静脉、下腔静脉、腹腔干等血管(图1).

    作者:桂思;吴梅;江新青;魏新华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临床进展型半肢骨骺发育异常1例

    患儿男,9岁,主因“3年来间断出现屈膝疼痛,发现右膝关节后方肿物1年”就诊.查体:右膝关节内后方局限性肿大,质硬、无压痛,膝关节轻度外翻,关节活动受限伴跛行.

    作者:赵振江;崔建岭;闫振双;李石玲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超声引导联合电刺激定位注射肉毒毒素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

    目的 评价超声引导联合电刺激定位注射肉毒毒素(BTX-A)治疗脑卒中后上肢肌痉挛的效果.方法 选择脑卒中上肢痉挛患者23例,在超声引导联合电刺激定位引导下,多点注射法将BTX-A注入靶肌.注射后进行常规康复训练.注射前、注射后1、2、4、12周分别采用改良Ashworth评分、腕指关节主动活动度测量、Fug1-Meyer评估表对上肢部分进行疗效评价.结果 注射BTX-A后,患者肌张力、腕指关节主动活动度、Fug1-Meyer评估表上肢部分评分均较注射前明显改善(P均<0.05).结论 超声引导联合电刺激定位注射BTX-A治疗脑卒中后上肢肌痉挛,定位准确,治疗效果明显.

    作者:姜丽;王巧缘;温红梅;窦祖林;胡昔权;兰月;郑海清;丘卫红;卫小梅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原发性肝癌心脏转移超声表现3例

    患者1,男,41岁,因“发现HBsAg阳性10余年,上腹胀痛3个月”就诊.腹部超声示肝内多发占位病变,大病变位于Ⅱ、Ⅳ及Ⅷ段,约75 mm×63 mm;肝左、肝中静脉受累、增宽,管腔内为低回声充填,并于第二肝门呈团块状经下腔静脉向上延续.心脏超声:右心房内中等回声团,约61mm×28 mm,可随心动周期运动:心房收缩时探入右心室,心房舒张时回纳于右心房(图1).

    作者:王茜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评价冠状动脉狭窄

    目的 评价双源CT(DSCT)冠状动脉造影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准确性.方法 收集104例临床疑诊或确诊冠心病并于30日内先后接受DS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和导管法冠状动脉造影(CAG)患者,以CAG诊断结果作为金标准,分别评估DSCT诊断冠状动脉狭窄性病变(<50%、≥500%和≥75%)的价值.结果 CAG显示1296段冠状动脉.DSCT可评估的冠状动脉为1217段,可评估率为93.90%(1217/1296);诊断<500%、≥50%和≥75%狭窄的敏感度分别为79.12% (144/182) 、84.73% (172/203)和89.83%(106/118),特异度分别为97.33%(802/824) 、99.21%(1006/1014)和99.82%(1097/1099),阳性预测值为86.75%(144/166)、95.56%(172/180)和98.15%(106/108),阴性预测值为95.48%(802/840) 、97.01%(1006/1037)和98.92%(1097/1 109),准确率为94.04%(946/1006) 、96.80% (1178/1217)和98.85%(1203/1217).钙化斑块是导致血管不可评估及误诊的主要原因.结论 DSCT冠状动脉造影判断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准确性较高,可作为临床筛查冠心病的较为可靠的方法.

    作者:李佩玲;徐克;李延亮;谢秀丽;黎庶 刊期: 2012年第04期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院

主办: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