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娟;周爱云
目的 探讨二维及三维超声参数对不同性质颈部肿大淋巴结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131例颈部淋巴结肿大患者(169个颈部淋巴结),分为反应性增生组、淋巴瘤组及转移性淋巴结组,计算其短径与长径比(S/L)、淋巴结髓质面积与整体面积比值(Am/At)、淋巴结髓质体积与整体体积比值(Vm/Vt),分析三维血流分布类型,并建立判别函数.结果 三维血流分布类型在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以Vm/Vt为变量X1,以三维血流分布类型为变量X2,以S/L为变量X3,以Am/At为变量X4,Y1、Y2,Y3分别代表反应性增生组、淋巴瘤组及转移性淋巴结组,建立3个Fisher线性判别函数方程:Y1=-1.532+1.389X1+1.806X2+0.995X3+ 1.236X4,Y2=- 11.392+ 11.932X1 +7.530X2+3.989X3 +2.002X4,Y3=-15.531+ 12.377X1+7.850X2+7.344X3+3.422X4;回代法验证函数判断准确率分别为85.00%(51/60)、66.67%(38/57)、90.38%(47/52).结论 三维血流分布类型和Vm/Vt可作为判别颈部淋巴结病变性质的指标.
作者:石玉琴;王晓荣;高军喜;姚兰辉 刊期: 2012年第05期
患者女,因“右腹胀痛”10天人院.10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持续性右腰部胀痛,伴背部及右侧腹股沟放射痛,伴恶心、呕吐.查体:右肾区叩击痛明显.超声:右肾大小正常,形态规则,实质回声均质,窦区可见两个肾盂回声,均可见液性分离暗区,上、下位肾盂宽径分别约1.9 cm、2.0 cm;于下位肾盂下份见约1.0 cm×0.9 cm强回声团后伴声影,可见两输尿管回声,上、下位输尿管上段扩张,内径分别约1.1 cm、0.9 cm(图1),上、下位输尿管距肾门约9.0 cm汇合成一条输尿管(图2),输尿管中段见约1.1 cm×0.9 cm强回声团,后方伴声影(图3),下段开口于膀胱.
作者:刘学;蒙静芳;杜瑛 刊期: 2012年第05期
患儿男,4.5岁,5个月前偶然发现腹部肿物,于外院行肿物部分切除,病理为伯基特淋巴瘤,术后化疗,肿物缩小.4天前以“咳嗽、腹胀、腹痛、双下肢浮肿”就诊于我院儿科门诊.查体:中度贫血貌,浅表淋巴结不大,双肺可闻及干、湿啰音,左肺叩诊呈实音,腹膨隆,无压痛,未及包块,肝肋下7 cm,脾肋下3 cm,质软,腹水征(+),肠鸣音活跃,双下肢及阴囊水肿.
作者:沈杉杉;冯平勇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胸壁错构癌的MSCT征象.方法 收集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胸壁错构瘤患儿资料,结合文献分析其病理起源、临床特点与MSCT表现.结果 4例为单发病变,1例为双发病变.共6处病变,其中位于左后胸壁3处,位于左前胸壁、右后胸壁、右侧胸壁各1处,均起源于肋骨.CT均表现为肋骨膨胀性改变,局部形成凸向胸腔内或胸腔外的不均匀密度肿块,边界清楚,内见高密度骨化或钙化影,增强后肿块部分呈轻-中度强化.结论 胸壁错构瘤的MS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可很好地显示病变起源、大小、受累肋骨的数量及邻近组织结构情况.
作者:霍梦娟;范淼;杨有优;刘鸿圣;高振华 刊期: 2012年第05期
患儿男,15个月,出生时发现全身多发大小不等的黑色斑,约黄豆至手掌大小,遍及头面、躯干、四肢、下腹部、腰臀及会阴部;表面粗糙稍隆起于皮肤,其上附有黑色毛发(图1),随年龄增长而增多、增大.患儿出生1个月后癫痫发作,以苯巴比妥控制癫痫不佳.MRI:双侧颞叶前部、脑桥基底部和小脑上蚓部可见斑片状T1WI高信号、T2WI低信号灶(图2),边界清楚,周围无水肿.临床及影像学诊断:神经-皮肤黑色素沉着症(neurocutaneous melanosis,N(M).
作者:马二奎;孙玉今;肖江喜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评价高频超声和MSCT对于肋软骨骨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临床高度怀疑肋软骨骨折的患者21例,分别行高频超声及MSCT检查,MSCT重建包括VR、CPR、MPR及MIP、表面遮盖显示(SSD),获取肋软骨图像.结果 21例中,发现肋软骨骨折17例、共28处,包括第3肋软骨2处,第4肋软骨2处,第5肋软骨5处,第6肋软骨8处,第7肋软骨10处,第8肋1处.MSCT重建技术检出肋软骨骨折28处,高频超声检出肋软骨骨折26处,超声未检出第7、8肋软骨骨折各1处.MSCT和超声均发现25处骨折发生错位.结论 高频超声和MSCT对肋软骨骨折均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对于无胸壁软组织积气患者,高频超声可作为检查肋软骨骨折的重要方法.
作者:赵建;韩奕;朱瑾;郭智萍;李石玲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细胞癌(HCC)的CEUS增强时间-强度曲线各参数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7例原发性HCC作为研究对象,其中中低分化癌16例,高分化癌11例,取其中13例患者的癌周组织作为对照.分析术前CEUS图像,绘制时间-强度曲线,计算增强时间、上升斜率、相对峰值强度、峰值增强率、下降斜率.应用S-P免疫组化法对VEGF进行定位,应用蛋白印迹法对VEGF进行定量,分析CEUS曲线参数与VEGF表达的相关性.结果 VEGF蛋白主要分布于胞浆中,蛋白定量分析显示中低分化HCC、高分化HCC、对照组织的VEGF蛋白相对含量分别为(46.63±9.70)%、(32.36± 8.56)%、(8.85±5.05)%,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HCC曲线的相对峰值强度与VEGF蛋白相对含量呈正相关(r=0.56,P<0.05),而增强时间、上升斜率、峰值增强率及下降斜率与VEGF蛋白相对含量均无相关性(P均>0.05).结论 HCC造影增强时间-强度曲线的相对峰值强度可反映VEGF蛋白表达,不同分化程度HCC的VEGF蛋白相对含量差异显著.
作者:黄丽萍;尹率;邓力军;宋晓雁;任卫东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应用组织运动二尖瓣环位移自动追踪(TMAD)技术定量评估心功能减低患者左心收缩功能的意义.方法 根据双平面Simpson法测定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收集125例心功能减低患者为心功能减低(LVEF≤54%)组,50名健康体检心功能正常( LVEF≥55%)者为正常对照组.将心功能减低组再分为LVEF 50%~54%、LVEF45%~49%、LVEF 40%~44%、LVEF 35%~39%及LVEF≤34%亚组,各25例.在室间隔和侧壁上描记两点,分别记为第1点和第2点,软件自动计算二者的大位移;将两点连线,中点记为第3点,计算大位移及其占左心室长径百分比.结果 心功能减低组TMAD各项参数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均<0.01).TMAD各参数均与LVEF呈正相关(P均<0.01).结论 TMAD参数有望成为评价左心室收缩功能的一个新的、甚至可替代LVEF的指标.
作者:罗娟;周爱云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18F-FDG PET/CT大标准摄取值(SUVmax)诊断非小细胞肺癌(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的佳临界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30例NSCLC初诊患者共337个纵隔淋巴结的术前PET/CT资料,以术后病理结果为对照,根据淋巴结SUVmax绘制SUVmax的ROC曲线,计算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的佳SUVmax诊断界值.结果 337个纵隔淋巴结中,病理确诊为转移性淋巴结129个(129/337,38.28%),无转移淋巴结208个(208/337,61.72%).纵隔淋巴结SUVmaxROC曲线下面积为0.842.当SUVmax为4.5时Youden指数大(0.605),准确率高(81.6%).结论 18F-FDG PET/CT诊断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的佳临界值SUVmax≥4.5较为合适.
作者:段晓蓓;樊卫;许泽清;陈相猛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制备骨髓基质抗原蛋白(BST2)靶向微泡造影剂,观察其与小鼠前列腺癌细胞(RM-1)和小鼠乳腺癌细胞(4T1)的体外结合能力,探讨BST2作为前列腺癌潜在靶点的可行性.方法 通过免疫荧光染色和蛋白质印迹法对BST2在两种细胞中的表达进行对比分析.采用生物素-亲和素桥连技术制备BST2靶向脂质微泡,普通光镜下观察BST2靶向微泡造影剂,并采用Accu Sizer 780A粒度仪进行表征,以非靶向微泡作为对照,比较其与RM-1和4T1两种肿瘤细胞系的结合特性及结合率.结果 BST2在RM-1细胞中的表达高于在4T1细胞中的表达;BST2靶向微泡与RM-1细胞的黏附率明显高于其与4T1细胞的黏附率,并远远高于非靶向微泡的黏附率.结论 BST2靶向微泡造影剂可与RM-1细胞特异性结合,有望作为前列腺癌的特异性超声分子探针用于前列腺癌的靶向分子成像.
作者:陈娟娟;严飞;靳巧锋;李露;郑海荣;刘先俊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HRCT图像上颈内动脉管、颈静脉孔及乙状窦沟的完整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166名受检者(332耳)的颞骨HRCT图像.行颞骨CT MPR,观察颈内动脉管、颈静脉孔及乙状窦沟的完整性.利用三维VR技术获得颞骨气化容积,分析骨壁裂缺与无裂缺颞骨气化容积的差异性.结果 受检者颈内动脉管、颈静脉孔、乙状窦沟裂缺发生率分别约2.41%(8/332)、0.90%(3/332)、2.71%(9/332).骨壁完整受检者颞骨气化容积平均约(5.43±2.43)ml.不同性别及侧别间颞骨气化容积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各骨壁裂缺耳分别与完整骨壁耳相比颞骨气化容积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健康受检者颞骨区血管与气房间骨壁可发生裂缺,在诊断血管源性搏动性耳鸣时应注意鉴别.
作者:赵鹏飞;王振常;鲜军舫;李静;陈青华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类风湿性关节炎(RA)膝关节滑膜改变的高频超声及CEUS表现与实验室检查的相关性.方法 对72例RA患者及30名正常人行高频超声及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滑膜状态(包括滑膜厚度、关节积液程度、滑膜血流情况);应用CEUS观察膝关节滑膜微循环情况,并分析其与抗环瓜氨酸肽抗体(Anti-ccp)、类风湿因子(RF)、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的相关性.结果 超声示,与正常人比较,RA患者膝关节出现不同程度的滑膜增厚、关节积液增多(P<0.01) ;CEUS更为清晰地显示滑膜内血管翳形成情况;滑膜厚度与CRP(r=0.36,P<0.001)及ESR (r=0.49,P<0.001)、膝关节髌上囊液体厚度与CRP(r=0.44,P<0.001)及ESR(r=0.52,P<0.001)、滑膜厚度与Anti-ccp均有一定相关性(r=0.44,P=0.033).结论 RA的高频超声及CEUS表现与实验室检查具有相关性,可在一定程度上为诊断RA提供依据.
作者:张英娟;刘健;刘晓玲;王萍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睾丸精原细胞瘤的MRI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3例腹内型隐睾合并精原细胞瘤和6例阴囊内睾丸精原细胞瘤MRI表现.结果 隐睾合并的精原细胞瘤MRI表现为类圆形较大的等-长T1长T2信号,内部有坏死及囊性变,线状纤维血管间隔T1 WI、T2WI显示清楚;增强后肿瘤缓慢轻度强化,纤维血管间隔早期线样强化.阴囊内睾丸精原细胞瘤平扫MRI表现为小结节状,T2WI呈低信号,内见较厚的低信号纤维血管分隔,增强后边缘及内部纤维血管间隔早期呈蚓状强化,肿痛实质成分缓慢轻度强化.结论 腹内型隐睾合并精原细胞瘤与阴囊内精原细胞瘤的纤维血管间隔早期显著强化是精原细胞瘤的共同特征,但二者大小、形态、边缘表现不同,增强后边缘及内部纤维血管间隔强化形态不同.
作者:刘仁伟;吴志清;冯丰坔;丁玲;刘年元;曹火乃;杨亚英;韩丹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通过降低CT灌注成像(CTP)采样时间分辨力对CTP灌注参数值准确性的影响而降低CTP扫描射线剂量的可行性.方法 对25例有缺血性脑卒中症状的患者进行CTP扫描,球管旋转速度为1转/秒,采样时间分辨力为1 s,采集方式为4i×7.2mm,共得到160幅图像.对原始数据(原始数据组)进行降低时间分辨力分组,分别为2、3、4及5 s组.使用Neuro PCT软件对5组数据进行后处理,各组选择相同ROI测量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及达峰时间(TTP),并与原始数据组处理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随着时间分辨力降低,灌注参数伪彩图SNR降低.时间分辨力为2 s时,各灌注参数值与原始数据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 s及以下时间分辨力图像SNR降低趋于明显.随着时间分辨力降低,CTP扫描射线剂量明显降低.结论 CTP中,时间分辨力为2s时,仍能测得准确的灌注参数值,且可明显降低射线剂量.
作者:马春;明兵;王周璇;孟义兴;陈淑君;官春兰 刊期: 2012年第05期
无论医学技术发展如何迅速、医疗发展趋势如何改变,扎实服务于临床需求都是根本的出发点,而临床为普及的影像学产品——超声设备更是如此.通过广泛的市场调查和临床分析,飞利浦医疗于2009年4月正式发布了HD家族具有高端技术的全新超声产品-HD15.自面市至今,HD15秉承飞利浦“以人为本,简化医疗保健”的品牌理念,融合了创新性的“高端实用性”设计,以实际行动贯彻了飞利浦超声在临床应用上一如既往的领先优势,成为高端智能彩色超声产品领域的旗帜性产品.
作者:飞利浦医疗保健事业部 刊期: 2012年第05期
患者女,30岁,以“左腰部反复阵发性酸痛6天,发热(39.6℃)1天”入院.查体:左中上腹部触及约10 cm×8 cm包块,质偏硬,压痛明显,活动度差.左肾区叩击痛.CT(图1):左肾体积增大,肾实质内见约5 cm×9 cm×10 cm不规则混杂稍高密度影,边界欠清,CT值约32~69 HU,病灶与相邻肾实质边界模糊;增强扫描病灶轻度不均匀强化,CT值约35~96 HU;左肾周筋膜稍增厚,局部见不规则软组织密度影,边界欠清,增强明显不均匀强化;左侧腰大肌肿胀,双侧腰大肌内可见类圆形囊性低密度影,边界尚清,增强扫描囊壁见强化.
作者:陈春新;陈美燕;胡寅进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MRI、PET/CT早期诊断肝细胞癌(HCC)介入治疗后CT表现不典型的残留及复发病灶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9例接受介入治疗的HCC患者的资料,术后定期复查发现甲胎蛋白(AFP)升高,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呈不典型表现,经MR和(或)PET/CT检查发现HCC残留和复发病灶.对所有病灶均获得病理结果.比较治疗前、后的AFP.结果 对19例HCC患者行MR检查25例次,发现31个结节;PET/CT检查14例次,发现17个结节,MRI、PET/CT联合检查共发现35个结节;诊断HCC残留和复发病灶31个,直径0.90~2.50 cm,平均(1.50±0.32)cm.介入治疗后1、4周,AFP明显降低,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MRI、PET/CT诊断肝内残留和复发病灶的敏感度分别为87.10%(27/31)、89.47% (17/19),MRI联合PET/CT的诊断敏感度为100%(31/31).结论 MRI、PET/CT均能较好地早期诊断HCC患者介入治疗后CT表现不典型的残留及复发病灶;MRI联合PET/CT能进一步提高早期诊断率,减少假阴性和假阳性.
作者:陈耀庭;许林锋;孙宏亮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强直性脊柱炎(AS)骶髂关节软骨病变的MRI表现.方法 收集符合2009年ASAS分类标准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30例(AS组),对患者行骨盆正位片和MR序列扫描(STIR、T1W SE、T2WSE、3D-WATS).另选取20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行相同参数下的MR扫描,对比观察两组骶髂关节软骨表现,并测量对照组骶髂关节软骨厚度.结果 3D- WATS序列显示AS患者的骶髂关节软骨呈不规则增粗、扭曲、中断.该序列可分辨出正常骶侧软骨、髂侧软骨及两者之间的间隙.对照组骶侧软骨厚度[(1.38±0.17)mm]大于髂侧软骨厚度[(0.81±0.16)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90,P<0.001).结论 3D-WATS序列可显示骶髂关节软骨破坏,为早期诊断强直性脊柱炎提供影像学依据.
作者:寇介丽;李伟雄;米存东;叶伟;李文美;宋英儒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围绝经期妇女瞬时波强(WI)与血管弹性及体内激素水平的关系.方法 检测93名围绝经期妇女颈动脉W1,获取收缩早期正向波(W1)、收缩晚期和部分等容舒张期正向波(W2)、W1到W2的时间间隔(1st-2nd)、心电图R波到W1的时间间隔(R-1st).分析WI各参数和血管弹性指标与血清激素水平、血生化指标间的相关性.血管弹性指标包括血管僵硬度(β)、压力应变弹性系数(Ep)、单点脉搏波传导速度( PWVβ).结果 β、Ep、PWVβ与W1、W2、1“st-2nd呈正相关,与R-1st呈负相关(P均<0.05);多种血清激素水平、血生化指标与WI、血管弹性指标间均具有明显相关性(P均<0.05).结论 WI及血管弹性指标可以反映围绝经期妇女心血管功能的早期改变.
作者:林宁;李红;唐力;李建卫;陈玮吉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定量分析正常成人视辐射的DTI中各参数与年龄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键康志愿者50名行DTI扫描,年龄20~75岁,分为5个连续的年龄组.将图像载入DTI studio 2.4中,分别在双侧视辐射勾画ROI,得到FA、平均弥散率(MD)及神经纤维根数(NOF),分析双侧间的差异性、不同组间差异性及与年龄间的相关性,并用SPM2软件分析不同组间视辐射FA、MD值变化趋势,验证所得结果.结果 双侧视辐射FA、MD及NOF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双侧FA、MD及NOF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双侧FA与年龄呈负相关(右侧:r=-0.856,左侧:r=-0.864,P均<0.05),双侧MD与年龄无相关性(P均>0.05).双侧NOF与年龄呈负相关(右侧:r=-0.458,左侧:r=-0.674,P<0.05);SPM2仅显示出视辐射区持续扩大的FA减低,与勾画ROI法所得结果相符.结论 成人双侧视辐射随年龄增长出现FA减低和神经纤维数目减少,而MD的变化与年龄无相关性.
作者:张祥;李葆青;李坤成 刊期: 2012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