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茜;张广;孙辉
目的 探讨分步切除法治疗侵犯第二、三肝门的泡型肝包虫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及甘孜藏族自治州人民医院于2013年1月至2017年6月期间收治的60例行分步切除术的侵犯第二、三肝门的泡型肝包虫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60例患者的病灶均成功施行根治性切除,手术顺利,无围手术期死亡.平均手术时间为309.17 min (150 ~ 475 min);平均术中失血量为586.67 mL (100~3 000 mL);48例阻断了入肝血流,平均阻断时间为25.85min(15~50min);24例输入红细胞悬液,平均红细胞悬液输入量为3.79 U(2~8U);9例输入新鲜冰冻血浆,平均新鲜冰冻血浆输入量为527.78 mL (350~ 850 mL);平均住院时间为17.5 d(7~39 d);平均住院费用为49 323.43元(28 045.32~61 243.15元).术后7d复查肝功能指标均恢复正常.术后3例出现轻微胆瘘,3例出现胸腔积液,3例出现腹腔积液,10例出现术区积液,无一例严重并发症发生.并发症分级为Ⅰ级10例,Ⅱ级3例,Ⅲa级6例.术后60例患者获访,平均随访时间为14.47个月(1~31个月).随访期间,无一例患者死亡或复发.结论 采用分步切除术治疗侵犯第二、三肝门的巨大泡型肝包虫病,术中可以避免患者血压等生命体征出现大范围波动,手术安全性高,手术难度和手术风险低.
作者:方丹;陈哲宇;杨康明;陈克霏;黄祥;马智;李治宏;唐友银;解杰;魏耕富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 研究整合素与胃癌发生、发展、治疗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近几年来有关整合素与胃癌相关研究的文献并加以分析.结果 与胃癌关系较为密切的整合素主要有β1亚系整合素与αν亚系整合素,β1亚系整合素与胃癌的侵袭、转移等一系列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αν亚系整合素与胃癌的病理分型、分级及分期有关,且αν亚系整合素成员ανβ3、ανβ5和ανβ6与胃癌的预后有关,其中的ανβ6可作为一个判断胃癌预后的有效独立指标.结论 整合素家族成员与胃癌发生、发展、治疗及预后关系密切,但其所涉及的机制如信号转导通路尚不完全清楚,相信随着对整合素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将逐渐阐明其中的分子机制,为胃癌的诊疗和预后判断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作者:翟崇宇;陈俊强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3D高清腹腔镜技术在减重代谢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纳入笔者所在医院科室2015年1月至2017年5月期间接受减重代谢手术患者64例,采用随机对照双盲研究方法分成3D腹腔镜组和2D腹腔镜组,手术方式包括腹腔镜下胃旁路术及腹腔镜下袖状胃切除术,分析比较不同手术方式下的总手术时间、缝合操作时间、消化道重建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指标.结果 3D腹腔镜组32例,其中袖状胃切除术19例,胃旁路术13例;2D腹腔镜组32例,其中袖状胃切除术21例,胃旁路术11例.64例减重代谢手术均在腹腔镜下完成,无中转开腹手术者,并且3D腹腔镜组中无中转更改为2D腹腔镜情况发生.①2D和3D腹腔镜下袖状胃切除术治疗结果比较:在3D腹腔镜下的缝合胃切缘时间明显短于2D腹腔镜(P<0.05),术中出血量也少于2D腹腔镜(P<0.05);2种方式下的总手术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无胃漏等严重并发症发生.②2D和3D腹腔镜下胃旁路术治疗结果比较:在3D腹腔镜下的总手术时间、制作胃小囊时间、胃-空肠吻合和空肠-空肠吻合时间以及术中出血量均明显优于2D腹腔镜(P<0.05);2种方式下的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从本研究中有限的数据初步得出,与2D腹腔镜比较,3D腹腔镜下清晰的三维立体视觉,使解剖层次更加清晰可辨,有助于减重代谢手术的精细操作,缩短手术时间,使医师和患者均能获益.
作者:李滢旭;方登华;刘天锡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 总结影像学和肿瘤标志物检查在结直肠癌术前TN分期中应用的研究进展.方法 收集国内外有关影像学如超声内镜、CT、MRI以及肿瘤标志物如CEA、CA19-9和CA242在结直肠癌术前TN分期中应用的相关文献并进行综述.结果 影像学和肿瘤标志物检查对结直肠癌术前TN分期均有不同的价值,但单独运用的价值均比较有限,联合运用可提高术前TN分期判断的准确率.结论 在临床工作中,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有效结合影像学和多种肿瘤标志物检查来提高结直肠癌术前TN分期判断的准确率,以指导临床治疗及改善患者的预后.
作者:卢荣增;高红艳;雷星;高永涛;白铁成 刊期: 2017年第09期
近年来分子靶向药物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应用改善了多种进展期恶性肿瘤的预后,但胆囊癌依然是预后差的消化系统肿瘤之一,其总的5年生存率低于10%[1],即使早期患者接受根治性切除,T1期与T2期患者的5年生存率也分别仅为50%及29%[2].由于侵犯范围广泛且表现多样,以及极高的淋巴结转移率,仅有10% ~ 20%的胆囊癌患者有机会接受根治性切除手术[3],术后还有较高的复发转移机会,因此每一例胆囊癌患者均应接受多学科团队诊疗,以尽大可能优化治疗方案,改善临床症状及预后.
作者:孔炜伟;陈骏;何健;毛谅;仇毓东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逆时针切除法”在完全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的应用并总结其体会.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至2017年1月期间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胰腺中心收治的8例行完全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8例患者中男3例,女5例;年龄(64.13±15.01)岁.十二指肠癌1例,胆管中下段癌2例,胰头癌4例,胰头巨大实性假乳头状瘤1例.本组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为(527.50±69.44) min,术中出血量为(368.75±162.43)mL,标本切除时间为(241.25±38.71)min,术后住院时间为(18.67±4.00)d.根据国际胰腺外科研究小组标准,术后发生A级胰瘘3例,B级胰瘘1例;所有患者无围手术期死亡、无术后出血及无胃排空障碍发生,仅有1例患者出现腹腔感染,胰瘘和腹腔感染患者均经保守治疗治愈.所有患者处于正常随访中,现无任何异常情况.结论 从本组有限的病例资料初步来看,“逆时针切除法”可能是在完全腹腔镜下一种简便、安全、有效且比较容易掌握的切除法,但这还需要更多的临床实践来验证.
作者:徐进;许维雪;邢戬;张伟明;王海南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热消融技术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microcarcinoma,PTMC)治疗中的研究进展.方法 采用文献复习的方法,对超声引导下热消融技术治疗甲状腺结节的相关文献加以综述.结果 在严格把握适应证和充分的术前评估的条件下,应用超声引导下热消融技术治疗低危组PTMC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及有效性.结论 超声引导下热消融技术具有微创、风险小、美观、快速等优势,可作为不宜行全麻手术或不能耐受开放手术的低危组PTMC治疗的备选方案之一.
作者:韩茜;张广;孙辉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病例资料 患者,女,43岁.因“扪及右乳肿块7+年”于笔者所在医院乳腺外科就诊.患者此次就诊前2年曾于外院行乳腺钼靶X线摄片检查,提示双乳弥漫性密度增高呈不均匀片状影,边界模糊,诊断为乳腺增生,未行特殊处理.患者既往有胆囊切除史、阴道肿物切除史;月经、生育及家族史无特殊.本次人院时查体:扪及右乳内侧一约6 cmà5 cm大的光滑质韧肿块,肿块活动度可,形状规则,边界清楚,与胸壁无粘连,隆起于皮肤表面;双侧腋窝及双侧锁骨上未扪及肿大淋巴结.
作者:李聪;赵海娜;骆洪浩;何玉霜;杨欢;彭玉兰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 比较快速康复流程(ERAS)与常规处理方法对老年直肠癌患者行经腹会阴联合切除术(abdominoperineal resection,APR)后免疫功能和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收集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山东省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肛肠外科收治的老年直肠癌患者116例,随机分为ERAS组与传统治疗组,各58例,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效果,并比较2组患者手术前后炎症反应指标、T细胞亚群及体液免疫指标的差异.结果 ①与传统治疗组比较:ERAS组患者的术后开始进食时间、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短,术后住院费用少,围手术期恶心呕吐发生率和切口感染率均较低(P<0.05).②炎症反应指标:术后3d和6d时,同时点ERAS组患者的C反应蛋白(CRP)水平均较传统治疗组低(P<0.001);术后1、3和6d时,同时点ERAS组患者的血清淀粉样蛋白A (serum amyloid A protein,SAA)和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均较传统治疗组低(P<0.001).③T细胞亚群:术后1、3和6d时,同时点ERAS组患者的CD3+细胞比例、CD4+细胞比例及CD4+/CD8+细胞比值均较传统治疗组高(P<0.05).④体液免疫指标:术后3d时,ERAS组患者的IgA水平较传统治疗组高(P<o.001);术后1、3及6d时,ERAS组患者的IgG和C3水平均较传统治疗组高(P<0.05).结论 ERAS对老年直肠癌APR后免疫功能的影响较传统治疗小,能够降低手术后的应激反应,促进术后细胞免疫功能和体液免疫功能的恢复,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王敬源;付玉广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我国1~2枚前哨淋巴结(SLN)阳性乳腺癌患者避免腋窝淋巴结清扫(ALND)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0-2016年间于笔者所在医院院行前哨淋巴结活检(SLNB)的328例患者,将符合Z0011试验结果(未接受新辅助治疗,临床肿瘤分期为T1/T2期,SLN阳性数目为1~2枚,行保乳手术、术后接受全乳放疗和全身辅助治疗)的病例设定为保乳组;将除手术方式之外,其余均满足Z00 11试验结果的病例设为非保乳组,将保乳组和非保乳组患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与Z00 11 ALND组进行比较.结果 328例患者中,仅29例(8.8%)完全符合Z00 11试验结果.保乳组和Z0011 ALND组患者的年龄、肿瘤T分期、雌激素受体(ER)表达、孕激素受体(PR)表达、病理学类型、组织学分级、阳性淋巴结数量和非前哨淋巴结(NSN)转移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81例患者归入非保乳组,非保乳组和Z0011 ALND组患者的ER表达、PR表达及组织学分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患者的年龄、肿瘤T分期、病理学类型、阳性淋巴结数量及NSN转移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保乳组患者的年龄较小,T2期比例较高,小叶癌比例高、导管癌比例低,阳性淋巴结多,NSN转移率高.结论 Z0011试验结果可用于我国的临床实践,但根据我国的实际保乳情况可能导致受适人群比例偏低.
作者:杨海林;马小干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 总结手术治疗侵犯第二、三肝门占位性病变的手术技巧和适应证.方法 回顾性分析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于2013年6月至2016年9月期间收治的13例累及第二、三肝门占位性病变患者的临床病理学资料.结果 13例患者中,肝泡球蚴3例,肝细胞癌4例,胆管细胞癌4例,结肠癌肝转移2例;包块直径7~ 21 cm,平均12.5 cm.所有患者术前行影像学检查均发现肝后下腔静脉或肝静脉根部受压.13例患者中,行右三肝切除7例,左三肝切除1例,右半肝切除4例,左半肝切除1例,其中加行尾叶切除9例.所有患者的肝脏包块均成功切除,手术顺利,无围手术期死亡.手术时间为210~450 min,平均313 min;术中出血量为300~1 100mL,平均592mL;术中输血4例,输血量为300 ~ 450 mL,平均338 mL;全肝血流阻断时间为25~ 55 min,平均42 min;5例行下腔静脉重建,1例行肝静脉重建.术后发生腹水6例,胸水6例,肝功能衰竭2例,胆汁漏2例,肺部感染3例,下肢静脉血栓1例.术后住院时间为7~20d,平均10d.术后13例患者获访,随访时间为1~39个月,中位数为14个月.随访期间死亡4例(胆管细胞癌3例,结肠癌肝转移1例).结论 对于侵犯第二、三肝门的占位性病变,通过详细的术前评估和准备,术中熟练应用血管重建技术和切肝技巧,可取得较好的效果.
作者:李嘉鑫;吴泓;陈哲宇;曾勇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 探究乳腺癌易感基因PALB2 rs249954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与乳腺癌发病风险的关系.方法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ScienceDirect及Web of Science数据库,搜索国内外有关乳腺癌PALB2 rs249954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的文献,依据纳入标准、排除标准以及质量评价原则,筛选出符合要求的文献,使用Stata 14.0软件进行meta分析并对发表偏移进行评估.结果 共纳入7篇符合要求的研究,累积乳腺癌病例3 247例,累积对照3 294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等位基因模型[TvsC:OR=1.14,95%CI为(0.95,1.37),P=0.156]、显性基因模型[CT+TT vs CC:OR=1.22,95% CI为(0.97,1.54),P=0.088]、隐性基因模型[TT vs CT+CC:OR=1.11,95% CI为(0.84,1.45),P=0.464]、共显性基因模型CC vs TT[OR=0.79,95% CI为(0.54,1.15),P=0.226]及共显性基因模型TT vs CT[OR=0.95,95% CI为(0.82,1.11),P=0.523]的合并OR值均无统计学意义;共显性基因模型CC vs CT[OR=0.82,95% CI为(0.67,1.00),P=0.048]的合并OR值具有统计学意义,但敏感性分析示结果不具有稳定性;超显性基因模型的合并OR值具有统计学意义[CC+TT vs CT:OR=0.85,95% CI为(0.77,0.94),P=0.001],相比于CC+TT,CT杂合子基因型可增加乳腺癌的发病风险.结论 PALB2 rs249954位点的突变型CT杂合子基因型相对于CC+TT基因型可增加乳腺癌的发病风险.
作者:武亚运;王进;董晓强;何宋兵;赵鑫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第二肝门指肝静脉汇人下腔静脉处,第三肝门指肝短静脉汇人下腔静脉处,这一区域的肿瘤往往紧贴、压迫、甚至侵犯肝静脉主干、门静脉、下腔静脉及肝内胆管,引起血管易位和肝内胆管扩张.手术中,由于侵犯第二、三肝门肿瘤的位置较深,术中显露困难,切除中易导致血管破裂出血,引起空气栓塞,或导致胆管损伤[1].术中损伤肝短静脉后大出血的发生率为2% ~ 6%[2-3],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在30%左右,围手术期死亡率在5%左右[4].如何术前准确判断肿瘤的大小、部位及其与肝内血管、胆管及下腔静脉的关系,以及肝内血管的变异情况,精准设计肝切除范围,提高第二、三肝门区肿瘤的R0切除成功率,避免术中大出血及术后出血,减少术后胆管损伤、肝功能衰竭等并发症的发生,是每位肝脏外科医师需要思考的问题.现结合笔者多年来的相关手术经验和近年开展新技术和新方法的体会,提出一些建议供大家参考.
作者:黄罡;周伟平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 总结孤立性髂动脉瘤治疗方法的选择并分析其优缺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科室2006年1月至2017年1月期间收治的21例孤立性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有4例患者分别接受瘤体切开人造血管移植、腹主动脉及双侧髂动脉瘤切开分叉型人造血管移植、髂内动脉近远端结扎等传统手术.有17例患者分别接受了单纯髂动脉覆膜支架置入、髂内动脉弹簧圈栓塞联合髂动脉覆膜支架置入、弹簧圈封闭髂内动脉瘤近远端等腔内治疗.1例破裂孤立性髂动脉瘤在急诊腔内治疗过程中,因失血性休克虽经积极治疗无效死亡,余下病例均治愈出院.4例开放手术者平均手术时间2.83h,术中及术后平均输血900 mL,平均住院时间17.5d.17例采用腔内治疗患者平均手术时间1.58 h,术中及术后平均输血160 mL,平均住院时间7.7 d.仅腔内治疗患者术中造影发现Ⅰ型内漏1例、Ⅱ型内漏1例.采用两种手术方式者均未发生输尿管或肠管损伤、臀肌跛行、乙状结肠缺血等并发症.17例获得随访,随访率为85%,随访时间1~60个月,平均22个月.随访过程中,人工血管及支架移植物均通畅,未发现原有动脉瘤扩张.1例合并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出现髂窝脓肿,经对症处理后好转.有2例患者在随访期间因其他疾病死亡,其余无明显的临床症状.结论 从本组有限的临床病例资料可以初步看出,对于孤立性髂动脉瘤,采用传统手术及腔内治疗均是比较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腔内治疗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特点,但对于一些特殊的孤立性髂动脉瘤,采用传统手术的可控性要好于腔内介入治疗,在临床上应根据动脉瘤的解剖形态与患者的全身状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作者:方征东;胡何节;王晓天;孙小杰;葛新宝;程灿;汪文锐 刊期: 2017年第09期
肝脏血液通过上下两组肝静脉回流.上组由3支肝静脉组成,汇聚于肝后腔静脉上段形成第二肝门;下组由3支肝静脉汇合处以下的肝短静脉组成,肝短静脉数量多、变异大,且入口分散,故常把整个肝后腔静脉下段称作第三肝门.邻近第二、三肝门的肝肿瘤常位于Couinaud肝段划分法中的Ⅰ、Ⅳ、Ⅴ及Ⅷ段,毗邻进出肝脏的重要管道.
作者:尹新民;朱斯维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股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股总动脉硬化闭塞症后发生再狭窄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2年1月至2017年1月期间于笔者所在医院行股动脉内膜剥脱术的103例股总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通畅组和再狭窄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探索股动脉内膜剥脱术后发生再狭窄的影响因素.结果 103例患者术后发生再狭窄36例(35.o%).再狭窄组和通畅组患者的合并糖尿病情况、吸烟情况及低密度脂蛋白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通畅组比较,再狭窄组患者合并糖尿病的比例高,吸烟率高,低密度脂蛋白水平高.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结果表明:合并糖尿病[RR=3.338,95% CI为(1.003,11.113),P=0.049]和低密度脂蛋白水平[RR=3.311,95% CI为(1.166,9.397),P=0.024]均是股动脉内膜剥脱术后再狭窄的危险因素.结论 对接受了股动脉内膜剥脱术的股总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需严格控制血糖和强化他汀治疗,以降低股动脉内膜剥脱术后再狭窄的发生风险.
作者:李立强;谷涌泉;佟铸;张建;李建新;郭连瑞;崔世军;齐立行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 总结腹膜后节细胞神经瘤(GN)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3年5月至2016年7月期间于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行手术并经术后病理学检查证实为腹膜后GN的1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相关文献报道,总结腹膜后GN的临床症状、影像学表现、病理学特征、治疗及预后.结果 ①临床症状:18例患者中,8例患者无任何症状,经体检发现;6例表现为腹部疼痛不适;1例表现为下腹部坠胀不适;3例因高血压病就诊.②影像学表现:18例患者均行彩超检查,16例表现为边界清楚的低回声团块,2例形态不规则;12例回声均匀,6例回声欠均匀.17例患者行CT平扫,表现为均匀低密度14例,密度不均匀3例;3例可见散在点状钙化.15例患者行CT动态增强扫描,动、静脉期均无明显强化2例,动脉期瘤体无明显强化8例,静脉期见瘤体不均质强化11例.3例患者行MRI平扫,3例T1WI图像均表现为均匀低信号;1例T2WI图像呈明显高信号,2例T2WI图像呈中等强度高信号.③手术及预后:15例患者行腹腔镜下腹膜后肿瘤切除术,3例行开放性手术,肿瘤均完整切除,所有患者术后恢复良好且无明显并发症发生.术后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32个月,中位数为20个月,随访期间暂未发现肿瘤复发或远处转移.结论 GN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影像学检查是术前肿瘤诊断为重要的辅助性检查,但病理学检查仍为GN诊断的金标准.GN行肿瘤根治性切除后的预后良好.
作者:杨伟斌;曹宽;张斌;温泉;王人颢 刊期: 2017年第09期
肝包虫病是一种由动物传染的人畜共患寄生虫病,在世界各地均有报道,但以牧区多见,主要分为囊型和泡型两大类.在两型包虫病当中,尤以泡型包虫病的致残率和致死率高.包虫病虽为良性疾病,但生物学行为恶性,呈浸润性生长,素有“虫癌”之称[1-2].在确诊而未治疗的泡型肝包虫病患者中,平均10年和15年的生存率分别为29%和0[3].唯一能治愈包虫病的方法就是通过手术完整切除病灶.针对不同类型的肝包虫病,手术方式有内囊摘除术、肝脏切除术和肝脏移植术.肝包虫病虽然有虫癌之称,但又毕竟比肝脏恶性肿瘤的生长周期要长得多,危害要小得多.因此,千万不要完全机械地和生搬硬套地用治疗肝癌的方法来对待肝包虫病,毕竟该病还是有自身的一些特点.千万不要为了一味地追求根治的效果,而忽视了患者的安全,导致接受手术后患者的生存期还没有疾病的自然病程长,那样就失去了治疗的初衷.笔者现就肝包虫病的诊断、特点及侵犯第二、三肝门肝包虫病的外科治疗进行简要阐述.
作者:陈哲宇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 总结磁共振定量技术在腹部实质性脏器铁过载中的研究进展.方法 通过复习国内外相关文献,总结磁共振定量技术和其他检查在铁过载研究中的现状及进展.结果 MRI多种序列检查技术已经改变了多种器官铁过载的研究模式,其在腹部实质性脏器铁过载的影像学诊断中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目前用于检测铁过载的MRI方法主要有:信号强度测量法[包括信号强度比(signal intensity ratio,SIR)和同反相位信号强度差异]、T2/R2测量法(如多回波mapping技术和Ferri Scan技术)、T2*/R2*测量法、Dixon及其衍生技术、超短回波时间(UTE)成像技术及磁敏感加权成像(包括常规磁敏感加权成像和定量磁敏感成像).结论 磁共振定量技术有望成为肝铁过载的首选检查方法,并有助于提高铁过载致胰腺损伤的早期检出率.
作者:周燚;宋彬;胡富碧;袁放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急诊内镜下使用止血夹治疗消化道机械吻合术后早期吻合口出血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在笔者所在医院胃肠外科接受内镜下止血的12例消化道机械吻合术后早期吻合口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12例患者中,10例患者一次止血成功;2例出现再次出血,其中1例再次内镜下止血成功,1例胃空肠吻合术后患者止血失败、行手术治疗.所有患者术后均未出现吻合口漏等严重并发症.术后11例内镜止血成功患者获访6~28个月,中位随访时间18个月,随访期间未见再次出血.结论 急诊内镜下止血夹治疗消化道机械吻合术后早期吻合口出血的操作简单、安全及有效,可作为首选方法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朱杰;汤黎明;钱峻;莫琪 刊期: 2017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