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小切口针拨复位空心钉固定治疗后踝骨折

冯志永;宓士军;张远成

关键词:小切口, 针拨复位, 空心钉, 固定治疗, 后踝骨折, 现报道如下, 外踝骨折, 撬拨复位, 解剖关系, 处理比较, 克氏针, 踝关节, 组织, 稳定, 位置, 认识, 疗效, 困难, 功能, 闭合
摘要:后踝在踝关节的稳定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随着对后踝功能的认识,对后踝骨折的处理越来越重视,由于解剖关系,后踝位置较深,周围重要组织多,特别是合并内、外踝骨折时,骨折处理比较困难.我院自2007年10月~2010年6月,应用小切口克氏针闭合撬拨复位空心钉固定治疗后踝骨折36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中国美容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老年急性阑尾炎38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阑尾炎及时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2010年12月38例老年急性阑尾炎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其中行手术治疗34例,手术效果满意,治愈34例.在严密监测、动态观察下非手术治疗2例,治愈2例.自动出院1例,另有1例转院治疗.结论:老年急性阑尾炎需要早期诊断和及时处理,手术仍是老年急性阑尾炎的主要治疗手段,以去除病灶、快速、有效、安全为原则,关键是根据疾病特点,早期确诊、及时处理并存疾病、把握手术时机.积极充分的术前准备、个体化治疗方案及全面的围手术期管理是手术成功的基础.临床上应依据病情,迅速、果断,避免延误,从而提高治愈率、减少并发症和降低死亡率.

    作者:卢小冬 刊期: 2011年第z3期

  • 桡骨远端楔形截骨术与植骨加压螺丝钉固定术治疗腕舟状骨骨折不愈合的疗效比较

    目的:比较桡骨远端楔形截骨术与植骨加压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腕舟状骨骨折不愈合的疗效.方法:分为两组,A组为2003年月3月到2006年12月应用桡骨远端楔形截骨术治疗腕舟状骨骨折不愈合33例,B组为2007年1月到2010年6月,应用植骨加压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腕舟状骨骨折不愈合23例.术后随访6个月-5年,随访检查包括X线检查骨折愈合情况及腕关节疼痛程度、腕关节活动度、握力.结果:A组:X线检查腕舟状骨均愈合,骨折线消失;桡骨远端截骨处完全愈合,桡骨远端关节面尺偏角变平,近乎平面.腕疼痛值静息时为1.1,用力后为2.3;屈伸活动度为122度(健侧126度),尺桡偏为49度(健侧57度);平均握力为38kg(健侧40Kg).B组,X线片检查23例中有3例仍骨折不愈合,骨折愈合率87%,骨折愈合者腕疼痛值静息时为1.2,用力后为2.4;屈伸活动度为120度(健侧126度),尺桡偏为50度(健侧57度);平均握力为36Kg(健侧40Kg).结论:通过对两种术式治疗腕舟状骨骨折不愈合的疗效比较,桡骨远端楔形截骨术较植骨加压螺钉内固定术愈合率高,使腕关节的绝大部分功能得到保存,是治疗腕舟状骨不愈合的有效方法.两种方法骨折愈合后对腕关节活动度、疼痛程度、握力的影响无显著差异.

    作者:陈庆胜;孙继飞;刘振利 刊期: 2011年第z3期

  • 全自动生物组织脱水机的应用体会及常见故障

    本文介绍了使用全自动组织脱水机的体会,总结了常见故障与维修方法,以及设备保养的要求.

    作者:李淑莲;李丽娟 刊期: 2011年第z3期

  • 老年人局部活动义齿对自身口腔护理的影响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口腔卫生宣教工作的开展,人们的口腔保健意识也有很大的提高,其中提高老龄患者(特别是佩带活动修复体的老年人人群)自我口腔护理质量日益被重视.可摘局部义齿是常见修复法之一,临床上广泛用于牙列缺损的修复.如果使用中维护不当,容易引起义齿基牙或邻牙继发龋牙龈牙周病变等并发症.目前关于义齿使用和日常护理方面的详细报道较少,为此,口腔医院借2008年底大规模免费体检之机的进行了相关调查分析,现将分析调查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向敏;梁学进;王璐 刊期: 2011年第z3期

  • 急性酒精中毒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急性酒精中毒的流行病学及救治方法.方法:对2009年1月-20010年12月期间的432例急性酒精中毒患者的流行病学、治疗、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①在流行病学方面:急性酒精中毒患者占同期急诊病人的0.5%;性别分布:总体上男性多于女性,但是,在18-25岁这个年龄段,女性多于男性;年龄分布:20-40岁高发年龄;季节分布:秋冬季是高发季节;时间分布:晚上9点至凌晨2点是高发时间.②治疗:采用醒脑静、纳洛酮、输液等综合抢救和精心护理均荻成功,平均清醒时间为1h,无一例死亡,全部治愈.结论:急性酒精中毒有一定的流行病学规律.醒脑静有较好的促醒作用,对轻、中度急性酒精中毒患者见效快,疗效好;醒脑静与纳洛酮联合有协同作用,对重度酒精中毒患者,可明显缩短催醒复苏的时间疗效显著.胃复安可以达到止吐的目的.质子泵抑制剂对于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有较好的疗效.急性酒精中毒患者预后较好,通过急诊处理即可治愈.

    作者:李普庆 刊期: 2011年第z3期

  • 1例PPH(痔上黏膜吻合术)术后意外烫伤的原因分析与护理体会

    病人的安全问题已引起全世界的高度重视.住院患者在就诊期间能否得到有效的安全护理,与医护人员的个人因素有着极大关系.针对我科2010年10月收冶1例混合痔患者,因术后意外烫伤,经医护人员的及时处理及精心护理下,治愈出院.现将原因分析及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郭红梅;张艳华 刊期: 2011年第z3期

  • 青少年上睑倒睫矫正并重睑成形术的临床分析

    目的:研究采用双重睑术式治疗青少年上睑倒睫的手术技巧和临床效果:方法:采用改良双重睑术联合上睑内翻矫正术治疗青少年上睑倒睫20例(34眼).结果:术后满意18例占90%,良好2例占10%.结论:改良双重睑术用于治疗青少年上睑倒睫.可获得较为美观的重睑形态和理想的消除倒睫的睫毛位置.

    作者:刘伟;黄海;李琛;朱加贵 刊期: 2011年第z3期

  • 不同保留灌肠方式治疗慢性盆腔炎的效果探讨

    目的:探讨一种理想的适合慢性盆腔炎患者的中药保留灌肠方法,提高保留灌肠法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择需保留灌肠的慢性盆腔炎患者160例,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80例,实验组用一次性输血器连接一次性导尿管保留灌肠,对照组使用传统保留灌肠法,比较两组灌肠后药液在肠内存留时间、药物外溢情况、患者舒适程度、临床效果.结果:应用改良方法保留灌肠,能够避免药液外溢,使药液在肠内存留时间延长,临床效果较好,提高了患者舒适度,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实验组中药保留灌肠,操作简单,临床效果好,减少了患者痛苦和不适,提高了患者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和使用.

    作者:汤淑静 刊期: 2011年第z3期

  • 消化道大出血抢救临床路径的探讨

    目的:为消化道大出血病人开辟一条绿色通道,为抢救病人的生命赢得时间.方法:对确诊为消化遵大出血的病人可直接入消化科抢救,随后补办入院手续.结论:通过一年的实践证明此方法可行.

    作者:张芳;殷延芳 刊期: 2011年第z3期

  • 鼻内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分析

    鼻窦炎、鼻息肉是鼻科临床中的多发病,由于生态环境破坏,空气污染严重,近来此种疾病发病率呈明显上升的趋势.我科自2005年4月至2010年8月间,对86位慢性鼻窦炎患者施行功能性鼻窦内窥镜手术现将有关资料报告如下.

    作者:戴红 刊期: 2011年第z3期

  • 老年退行性心脏瓣膜病心律失常的临床观察与护理

    目的:探讨SDHVD心律失常的护理对策.方法:对75例SDHVD住院患者进行严密心电监护,观察心率的频率、节律、类型、时间,患者的活动状态并做好护理.结果:在75例SDHVD患者中出现心律失常46例,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和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均好转出院.结论:SDHVD发病隐袭,缺乏特异性的临床表现,目前尚无有效的药物治疗,心律失常是SDHVD常见的并发症,临床观察护理尤为重要,可减少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为诊治提供依据.

    作者:施惠碧 刊期: 2011年第z3期

  • 盐酸戊乙奎醚治疗乌头碱中毒55例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盐酸戊乙奎醚在急性乌头碱中毒患者抢救中的地位.方法:分析55例使用盐酸戊乙奎醚的急性乌头碱中毒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55例患者全部治愈出院,治愈率为100%.结论:催吐洗胃、对症支持等治疗基础上早期及时使用盐酸戊乙奎醚,必要时使用利多卡因控制心律失常,可提高乌头碱中毒抢救成功率.

    作者:张阳;沈丽娟;王长谦 刊期: 2011年第z3期

  • 二次手术患者负性情绪分析与护理干预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整体护理已广泛应用于手术室护理中.其中对手术患者的心理护理也成为研究的重点.部分患者由于一次手术无法达到预期治疗日标,需要进行二次甚至多次手术,具有更加独特的心理特点.由于已经有过手术经历,他们对手术室的环境相对了解、熟悉,对于环境方面的紧张感以及焦虑感较轻,他们的负性情绪大多来自于对自己病情的关心以及二次手术后能否达到预期效果,从而产生焦虑、恐惧,多疑、无奈、激动、抑郁等情绪.

    作者:王涛;刘淑菊 刊期: 2011年第z3期

  • 经颅多普勒超声评价慢性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的脑血管储备功能

    方法:①对92例可疑慢性大脑中动脉闭塞的患者进行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doppler sonography,TCD)检查,筛选慢性大脑中动脉闭塞病例,观察脑血流次序变化;②对诊断为慢性大脑中动脉闭塞的患者进行屏气实验,计算屏气指数(BHI),评价其脑血流储备能力.结果:①92例患者经TCD检查诊断慢性大脑中动脉闭塞27例,总检出率29.35%;②患侧MCA的平均血流速度与健侧MCA、同侧ACA、PCA比较均显著下降(P<0.01);并且患侧MCA的搏动指数与健侧MCA、同侧ACA、PCA相比较比较显著升高(P<0.01);出现明显的脑血流次序变化;③慢性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屏气指数及各组间屏气指数均显著低于健康成人/对照组(P<0.01).结论:慢性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的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均有显著下降,出现明显的脑血流次序变化;并且出现明显的脑血流储备降低.

    作者:孟珊珊;刘洪文;贾非 刊期: 2011年第z3期

  • 玻璃纤维桩和铸造金属桩核修复前牙残根残冠的临床疗效

    目的:探讨玻璃纤维桩和铸造金属桩核修复前牙残根残冠的临床疗效.方法:48例患者60颗牙,经完善根管治疗后,随机分为玻璃纤维桩组(患牙30颗)和铸造金属桩核组(患牙30颗),桩冠完成后,然后进行金属烤瓷全冠修复,患者随访1~2年,观察修复效果.结果:玻璃纤维桩组有1颗牙失败,成功率为96.67%(29/30),铸造金属桩核组有6颗牙失败,成功率为80.00%(24/30),玻璃纤维桩组成功率显著高于铸造金属桩核组(P<0.05).结论:玻璃纤维桩修复前牙残根残冠安全有效,修复成功率高,具有更好的临床效果,值得推广.

    作者:王岩松 刊期: 2011年第z3期

  • PICC置管护士培训与规范化管理的探讨

    经外周静脉置人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因并发症少,操作简单、安全,并能为患者提供长时间的静脉通路而得到了越来越广泛地应用[1].PICC的置人属于高难度的操作技术,在国外,置管操作一般医院都由医生或者护士、放射科医师在X线透视下操作,而在国内,几乎所有的PICC均由经过培训的静脉治疗护士置人.对护理人员进行这项操作的相关培训和实践的规范较为缺乏,也缺乏持续的评估和管理.我院2004年6月成立静脉治疗小组,在静脉小组发展管理的基础上,自2006年6月开始对院内PICC置管护士进行培训工作,以规范静脉置管病人的管理,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经过4年的实践和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作者:冯毕龙;覃慧敏 刊期: 2011年第z3期

  • 白细胞介素24和替尼泊甙联合抑制人胶质瘤细胞增殖的机制研究

    目的:观察白细胞介素24(IL-24)与化疗药替尼泊甙(VM-26)对人胶质瘤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是否相互协同增效,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先用载有人白细胞介素24cDNA的新型重组腺病毒(Ad5F35-IL24)感染人胶质瘤细胞系U251,接着加入替尼泊甙.观察IL-24蛋白表达水平、细胞抑制率、凋亡率及Bcl-2和Bax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Ad5F35-IL24感染色U251细胞后IL-24蛋白高表达,Ad5F35-IL24+VM-26组U251细胞的抑制率、凋亡率明显增高(P<0.001),Ad5F35-IL24+VM-26组U251细胞的Bax/Bcl-2升高明显(P<0.05).结论:IL24和替尼泊甙对U251细胞具有协同杀伤和诱导凋亡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促凋亡蛋白Bax和抗凋亡蛋白Bcl-2的比值的升高有关.

    作者:王跃红;赵文清;李文玲;许红雁;梁传栋;赵晓云 刊期: 2011年第z3期

  • 《内经选读》教学方法初探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教学效果,笔者制定融合学习法、五部教学法(学生上讲台-教师专家讲座-抽象内容观摩-深化技能练习-思辨研究意识)、增强思辨注重实践法、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切实提高了教学质量.

    作者:马会霞;包巨太;吴范武 刊期: 2011年第z3期

  • 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比较全髋关节置换术、动力髋螺钉(DHS)及Gamma钉三种治疗方式对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探讨合理手术方式的选择标准.方法:对我院2003年12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符合Evars分型Ⅲ、Ⅳ型的118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全髋关节置换术47例,动力髋螺钉(DHS)19例,Gamma钉42例.结果:EvansⅢ、Ⅳ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行全髋置换术,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明显优于内固定组,术后并发症少,术后卧床时间短.结论: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治疗方式的选择与骨折粉碎程度、稳定性及骨质疏松程度有一定相关性;对于粉碎性、不稳定性患者Gamma钉疗效明显优于DHS,不应首选DHS.同时粉碎性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合并严重骨质疏松患者选择全髋置换术可获得满意疗效.

    作者:汤金城 刊期: 2011年第z3期

  • 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102例冠心病患者按入院时间先后交替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51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采取护患一对一的分时段,分年龄段的护理干预,分别统计两组入院及出院后1、3个月的生活质量评分.结果:两组出院后1、3个月的生活质量评分与入院时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均P<0.01)干预组出院后1、3个月评分显著优于同期对照组(均P<0.01).结论:护理干预可以显著改善冠心病患者的躯体功能、心理状态、社会功能和对疾病知识的认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王晓慧 刊期: 2011年第z3期

中国美容医学杂志

中国美容医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西安交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