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双侧腹股沟斜疝无张力修补术后并发阴茎节段性缺血1例报道

黄伟;陈振宇;郭威;张林

关键词:
摘要:病例资料 患者,男,66岁,发现双侧腹股沟可复性包块20年.入院查体:双侧腹股沟区站立位时均可及3.0 cm×4.0 cm大小包块,呈半球形,质软,边界清,无压痛,平卧可回纳,双侧睾丸如常可及,阴茎和阴囊无异常.辅助检查:B超示双侧腹股沟斜疝.白细胞计数5.65× 109/L,血小板计数175×109/L,血红蛋白150g/L,空腹血糖5.64 mmol/L,凝血、肝、肾功能未见异常.术前诊断:双侧腹股沟斜疝.充分术前准备后全麻下行双侧腹股沟斜疝无张力修补术.手术顺利,患者安全返回病房.术后第2d患者自诉阴茎轻微疼痛,阴茎近端呈暗红色(图1).查血清D-二聚体1.93 mg/L,考虑血栓性阴茎节段性缺血.予以补液、红外线照射等保守治疗,症状缓解,术后第4d复查D-二聚体1.79 mg/L(D-二聚体有所下降,阴茎皮肤颜色改善,故未做进一步影像学检查);术后第6d患者阴茎皮肤颜色完全恢复,手术切口愈合良好出院,现随访中.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相关文献
  • 肝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治现状

    肝血管瘤是肝脏为常见的良性肿瘤,包括海绵状血管瘤、硬化性血管瘤、血管内皮细胞瘤和毛细血管瘤4种病理类型,临床上以海绵状血管瘤为常见,其发病率为0.4% ~ 20.0%,在尸检病例中检出率约为0.4% ~ 7.3%,约占肝脏良性肿瘤的70%,好发于30 ~ 50岁女性,男女比例约为1∶(4~5)[1-2].

    作者:戴朝六;贾昌俊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乳腺癌骨转移的研究进展

    目的 探讨乳腺癌骨转移的相关临床研究进展.方法 采用文献复习的方法,检索乳腺癌骨转移的相关研究文献并作综述.结果 虽然乳腺癌骨转移的国内外相关研究甚多,但具体机制仍未完全阐明.乳腺癌骨转移的诊断方法包括普通X线平片检查、骨扫描、计算机断层扫描、磁共振扫描、正电子断层扫描、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病理学活检及检测相关血清学指标.在临床治疗方面,有骨转移的全身治疗和局部治疗,但目前尚无统一标准.结论 乳腺癌骨转移的发病率高,严重影响乳腺癌患者的生活质量,需对其进行进一步深入研究.

    作者:杨勇;姜玉秋;王永高;栾梅香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建立海水浸泡状态下猪腹部枪弹伤模型及致伤特点的研究

    目的 建立海水浸泡状态下猪腹部枪弹伤动物模型并分析其致伤特点.方法 将20只西双版纳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成海水浸泡组和对照组,每组10只.海水浸泡组使用国产81-1式突击步枪距离10m实弹射击固定于自制支架并半漂浮于海水中的猪左下腹反麦氏点致伤,致伤后浸泡60 min打捞出水;对照组在陆地上以同样方式致伤并等待60 min,不进行海水浸泡.致伤后1、4、8h监测2组猪的平均动脉压(MAP)、肛温(RT)、心率(HR)、呼吸频率(R)、白细胞计数(WBC)、C反应蛋白(CRP)及死亡率指标.结果 ①成功建立海水浸泡状态下猪腹部枪弹伤模型后,海水浸泡组伤后各时间点MAP、RT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相应时相(P<0.05),伤后4h和8h时HR明显低于对照组相应时相(P<0.05),伤后8h时R明显低于对照组相应时相(P<0.05).②海水浸泡组与对照组的WBC在伤后4h和8h时较正常值明显升高、CRP在伤后1h、4h及8h时较正常值明显升高,海水浸泡组在4h和8h时WBC明显高于对照组相应时相(P<0.05)、1h、4h及8h时CRP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相应时相(P<0.05).③对照组在伤后8h时死亡2只(20%),海水浸泡组在伤后8h时死亡5只(50%),海水浸泡组伤后8h时的死亡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海水浸泡状态下的猪腹部枪弹伤模型的伤情更严重、感染时间提前且程度加重、死亡率高.

    作者:林立英;黄国良;张再重;姜一帆;林孝文;王烈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肝血管瘤手术指征的转变与探讨

    肝血管瘤是常见的肝脏良性肿瘤之一,成人发病率约为0.4% ~ 20.0%[1],且随着影像检测手段的发展及其技术水平的提高,其检出率日益增高.长期以来,手术治疗被认为是根治肝血管瘤的唯一方法,传统的手术指征为:①血管瘤体直径>10 cm者;②血管瘤体直径5 ~ 10cm但位于肝脏边缘且有发生外伤性破裂危险者;③血管瘤体直径虽小(3 ~5 cm)但有明显临床症状者;④瘤体破裂或伴有凝血功能障碍者;⑤不能排除其他肿瘤者[2].虽然肝脏外科技术的发展使手术治疗肝血管瘤的死亡率和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降低,但是肝脏手术仍然是一种高风险的有创治疗方式.近年来,随着对肝血管瘤生物学行为认识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倾向于非手术治疗肝血管瘤或随访观察,其手术指征备受质疑,现对肝血管瘤的手术指征中存在的争议做进一步探讨.

    作者:毛一雷;徐威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腹腔镜下困难型阑尾切除术的治疗体会(附51例报道)

    目的 总结腹腔镜下困难型阑尾切除术的手术技巧.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2011年4月至2015年3月期间腹腔镜下切除的51例困难型阑尾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51例患者中男28例,女23例.年龄(38.5±12.9)岁.急性腹痛发作时间平均46.5 h.急性化脓性阑尾炎33例,急性坏疽性阑尾炎12例,急性单纯性阑尾炎5例,另有1例疑似Crohn病(二次手术后明确).手术难点:阑尾显露困难、阑尾根部处理困难、阑尾系膜处理困难.本组患者除1例术中疑似Crohn病经二次手术证实为末段回肠Crohn病外,其余50例切除困难型阑尾患者均在腹腔镜下成功完成手术.手术时间平均65 min,术中出血量平均15 mL,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平均18h,住院时间平均6d.术后1例合并糖尿病患者发生穿刺孔感染,1例患者发生粪漏,1例并发麻痹性肠梗阻,均经保守治疗后痊愈.结论 困难型阑尾在腹腔镜下切除安全、可行,不增加手术并发症,能充分体现微创手术的优势.

    作者:顾纪明;蒋晖;杜军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肝血管瘤与精准外科治疗

    血管瘤常发生于皮肤和黏膜,而肝脏是好发血管瘤的实质脏器.病理可将血管瘤分为海绵状血管瘤、硬化性血管瘤和毛细血管瘤,肝血管瘤以海绵状血管瘤为多见.近20年来,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不断提高和健康体检日益简便,“正常人”发现肝血管瘤的几率越来越高,很多人为此而困扰不安;而众多医生,甚至专科医生对此症的看法和建议也各不相同;用于治疗肝血管瘤的方法也不断创新、层出不穷,大有令人不知所措之势.不过经过一段肝血管瘤诊治的“乱世之秋”后,近年来已有多个诊治指南和专家共识问世.尽管如此,对肝血管瘤的诊治仍未达到原则上的高度共识,在众人相继追逐精准医疗的今天,回顾近年对肝血管瘤的诊治,特别是手术治疗,仍存在众多医疗和社会问题,距离精准医疗还相距甚远.

    作者:耿小平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肝血管瘤的外科治疗选择

    肝血管瘤是常见的肝脏良性间叶性肿瘤,其发病率约为0.7% ~ 1.5%[1-2],尸检时肝血管瘤的检出率可高达20%[3].肝血管瘤的发病机制仍不明确,多认为与肝内血管的发育畸形有关.肝血管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好发于30~50岁女性,男女比例约为1∶5.病理类型以海绵状血管瘤为多见,常为单发病灶,约40%的患者可多发.多数肝血管瘤直径<5 cm且无临床症状,常于常规体检时发现,影像检查明确血管瘤后无需特殊处理.对于直径超过5 cm的肝血管瘤的临床干预指征争议很大,到底是随访观察还是治疗,仍然令人困惑.尽管有文献报道肝血管瘤尤其是直径超过5 cm的肝血管瘤可引起一些罕见的致命并发症如自发性破裂等,但其确切发生率至今未明确.因此,现我们将着重探讨直径超过5 cm的肝血管瘤的临床干预指征及各种治疗手段的选择.

    作者:楼健颖;梁廷波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Claudins在乳腺癌中的研究进展

    目的 了解Claudins家族成员对乳腺癌细胞增殖、活化影响机制的研究进展.方法 检索近年来国内外有关Claudins在乳腺癌中研究进展的相关文献并对其进行综述.结果 Claudins在哺乳动物中有24个Claudin成员,在人类中Claudin-13缺失.Claudins的表达与分布模式具有高度的组织特异性,且在许多组织中表达多重Claudin蛋白.Claudin蛋白的表达可从转录水平进行调控、转录因子及合成后修饰协同调控、受后转录水平调控.Claudins家族与上皮-间质转化有关.目前研究较多较明确的主要有Claudin-1、-2、-4、-6及其他一些亚型,Claudin-1的表达可预示肿瘤的不良预后,Claudin-2与乳腺癌肝转移的关系密切,Claudin-4与三阴性乳腺癌密切相关,Claudin-6在乳腺癌形成中的作用尚有争议.除上述Claudins外,还有其他Claudins成员在乳腺健康组织及乳腺恶性肿瘤中起一定作用,Claudin-5有可能通过N-WASP和ROCK信号通路参与乳腺癌的转移,CD24和Claudin-7免疫抑制对乳腺浸润性导管癌预后有指导意义,Claudin-16和HAPLN3基因在人类乳腺癌中表达显著提高,Claudin-20导致乳腺癌细胞成为侵袭性较强的亚型且可减少上皮转化的抵抗.目前国际上提出了三阴性乳腺癌中Claudin-low亚型的概念,其在众多方面与其他亚型乳腺癌均有所不同,较三阴性乳腺癌中的其他亚型预后良好.结论 Claudin家族作为紧密连接蛋白的重要组成成员,已被证实与上皮-间质转化有关,认为Claudin家族在乳腺癌细胞的解离、活化、侵袭及转移方面起重要作用,但是究竟是哪些Claudin成员在乳腺癌侵袭、转移中起主要作用尚未有明确定论,除此之外,关于某些Claudin成员在乳腺癌中的作用目前也有相悖的研究,其原因有可能是某些Claudin成员在不同乳腺癌亚型中的作用不同或截然相反,所以未来仍需细化Claudin成员在不同乳腺癌亚型中的作用.

    作者:钱松颖;李建一;张文海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高位结扎加点式剥脱术治疗原发性大隐静脉曲张的佳时机

    目的 评估原发性大隐静脉曲张的佳手术时机.方法 将2013年6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间我院血管外科收治且符合纳入标准的原发性大隐静脉曲张C2~C4级患者分为单纯静脉曲张组(C2级,n=48)和软组织并发症组(C3 ~ C4级,n=126),2组患者均接受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加曲张静脉点式剥脱术,评估指标:手术相关指标、住院费用、术后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情况、术后复发率.结果 所有患者手术均成功.单纯静脉曲张组的平均手术时间、手术切口数目及住院费用均明显少于软组织并发症组(P<0.05),单纯静脉曲张组的术后近期总并发症发生率及总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软组织并发症组(P<0.05),单纯静脉曲张组患者术后3个月时的AWQ评分明显低于软组织并发症组(P<0.05),2组患者术后3个月时的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原发性大隐静脉曲张患者接受手术治疗的获益情况及卫生经济学效应均优于中晚期患者,可推荐患者早期接受手术治疗.

    作者:廖懿;赵纪春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腹腔镜下经肛提肌外腹会阴联合切除术治疗低位进展期直肠癌46例

    目的 总结采用腹腔镜下经肛提肌外腹会阴联合切除(ELAPE)治疗低位进展期直肠癌的应用体会.方法 回顾性分析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胃肠外科2012年1月至2015年5月期间采用腹腔镜下ELAPE术治疗的46例进展期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会阴部操作采用俯卧折刀位,术中根据肿瘤侵犯肛提肌程度,个体化切除肛提肌范围,会阴部切口缝合皮下和皮肤,腹腔镜下缝合盆底腹膜.分析术中、术后和随访的各项指标.结果 46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无术中并发症、腹腔镜相关并发症及中转手术.手术时间(175.3±26.5) min,术中出血量(55.7±28.6) mL,获取淋巴结(16.3±7.7)枚.所有标本上的肛提肌均附着在直肠系膜上,肠管断端及侧切缘均阴性.结论 腹腔镜下ELAPE术可以切除更多的肿瘤周围组织,降低环周切缘阳性率,减少术中肠穿孔的发生,降低局部复发.同时腹腔镜直视下的操作有暴露良好、解剖精细等优点,个性化切除肛提肌可进一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许腾;徐为;梁勇;符炜;宋虎;徐溢新;宋军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促甲状腺激素抑制治疗时机的选择

    目的 观察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术后相关激素水平的变化,以探讨佳促甲状腺激素(TSH)抑制治疗的时机.方法 搜集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我院96例初始治疗的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按手术方式分为全甲状腺切除组(n=50)和患侧腺叶及峡部切除组(n=46),分别于术后第1、2、4、5、7、14d检测患者血清甲状腺相关激素即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甲状腺激素(T4)、游离甲状腺激素(FT4)及TSH.结果 ①全甲状腺切除组患者,术后血清T3、FT3水平除第5d一过性升高外,总体较术前呈下降趋势,至术后第14 d时其水平低于正常参考值.T4、FT4水平在术后出现短暂升高后,至术后第4d时开始下降,至术后第14d时T4水平仍于正常值范围内,FT4降至正常参考值范围以下.血清TSH在术后第1d呈一过性降低,术后第2d开始升高,至术后第4d时超过正常参考值上限,随后继续升高.②患侧腺叶及峡部切除组患者,术后血清T3、FT3水平较术前呈降低趋势,至第5d起开始升高,但至术后第14d时仍低于术前水平.血清T4、FT4术后呈升高趋势,于术后第2d达高峰后随后下降,至术后第14d时其水平仍在正常值范围内.术后血清TSH先降低,术后第4d开始升高,于术后第7d超过术前水平,术后14 d达正常参考值上限.结论 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患者相关激素呈动态变化,临床应该根据其激素水平变化确定开始TSH抑制治疗时间.当术后TSH水平高于正常参考值范围时,可作为启动TSH抑制治疗的佳时机.

    作者:许军;李朋;肖光雄;金哲龙;张浩;李景;胡玲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腹腔镜、胆管镜、气囊鼻胆管同期治疗胆囊结石合并细径胆总管结石43例

    目的 总结腹腔镜、胆管镜、气囊鼻胆管探查术同期治疗胆囊结石合并细径胆总管结石的应用体会.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4月至2015年5月期间符合人选标准的43例胆囊结石继发胆总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先逆行法游离胆囊并切除,再经胆囊管汇合部切开或经胆总管前壁切口入路,采用胆管镜取石网取石术或液电碎石术,气囊鼻胆管取石术、乳头扩张术和鼻胆管引流术,结石取净后,施行胆囊管汇合部切口和胆总管前壁切口一期缝合术.结果 有选择性地对43例胆总管内径0.3 ~ 0.8 cm的细径胆总管结石患者进行治疗,胆管镜下取净结石27例,联合气囊鼻胆管下取净结石9例,中转为术中十二指肠镜下乳头切开取石术7例.无中转开腹.术后发生胆汁漏1例,经术中常规放置的鼻胆管引流和腹腔引流治愈.术后发生轻症胰腺炎1例,经保守治疗治愈.术后经鼻胆管造影有1例呈现胆总管前壁切口一期缝合处轻度狭窄影像.无残余结石.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为7.0%(3/43).无肠穿孔、胆管穿孔、大出血、重症胰腺炎等并发症发生,无死亡患者.结论 从本研究对有限病例进行初步研究发现,只要病例选择合适,腹腔镜、胆管镜、气囊鼻胆管同期探查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细径胆总管结石是可行、有效和安全的.

    作者:陈安平;高原;李华林;胡铤;王佳牧;张胜龙;刘进衡;索运生;刘安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4种手术方法治疗高位经括约肌肛瘘的比较

    目的 比较4种手术方法治疗高位经括约肌肛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江苏省中医院肛肠科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收治的116例高位经括约肌肛瘘行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行切割挂线术30例(切割挂线组),行保留括约肌挂线术34例(保留括约肌挂线组),行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41例(括约肌间瘘管结扎组),行推移黏膜瓣手术11例(推移黏膜瓣组).观察其住院时间、切口完全愈合时间、术后第2d疼痛评分、愈合时肛门失禁评分、术后并发症、治愈及复发情况.结果 ①保留括约肌挂线组的住院时间明显长于括约肌间瘘管结扎组(P<0.01)、切割挂线组(P<0.05)和推移黏膜瓣组(P<0.05),其他3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保留括约肌挂线组切口完全愈合时间明显长于括约肌间瘘管结扎组(P<0.01)和推移黏膜瓣组(P<0.05),与切割挂线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括约肌间瘘管结扎组和推移黏膜瓣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切割挂线组术后第2d疼痛评分明显高于其他3组(P<0.01),推移黏膜瓣组术后第2d疼痛评分要明显低于括约肌间瘘管结扎组(P<0.05),其他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切割挂线组愈合时肛门失禁评分(Wexner评分)明显高于其他3组(P<0.01),其他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⑤括约肌间瘘管结扎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不包括愈合时肛门自制力下降)明显高于保留括约肌挂线组(P<0.05),与其他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⑥4组患者的治愈率及复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保留括约肌挂线、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推移黏膜瓣能达到切割挂线术相近的治愈率和复发率,能更好地保护肛门功能、减轻疼痛,保留括约肌挂线术在住院时间、愈合时间上相对较长,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于保留括约肌挂线术,推移黏膜瓣术后疼痛比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轻,综合评价推移黏膜瓣更具有优势,但对术者手术技巧有一定要求.手术方式的选择需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和医生的操作习惯来决定.

    作者:徐民民;谷云飞;杨柏霖;陈红锦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吲哚菁绿荧光法在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中的应用

    目的 评价吲哚菁绿荧光(ICG)法在乳腺癌患者前哨淋巴结活检(SLNB)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2014年2月至2015年3月期间在我院住院且行SLNB的66例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66例患者分别应用ICG法(ICG组,34例)和美蓝染色法(美蓝组,32例)来预测腋窝淋巴结转移情况,对此进行比较.结果 所有66例患者中检出前哨淋巴结患者共59例,检出率为89.39%(59/66).59例检出前哨淋巴结患者中共检出前哨淋巴结162枚,平均2.75枚/例.检出时间为(5.05±1.52) min.在ICG组前哨淋巴结检出率为97.06%(33/34),美蓝组前哨淋巴结检出率为81.25% (26/32),ICG组的前哨淋巴结检出率明显高于美蓝组(P<0.05).59例检出前哨淋巴结中有32例是前哨淋巴结阳性,其中ICG组20例,美蓝组12例.所有患者均行ALND,有35例发现腋窝淋巴结转移,其中ICG组21例,美蓝组14例.ICG组和美蓝组的灵敏度和假阴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5.2%比85.7%,P>0.05;4.8%比14.3%,P>0.05).结论 ICG法在乳腺癌患者SLNB的应用中的检出率明显高于美蓝组,且具有操作简单、灵敏度高的特点.

    作者:龚晓军;毛红岩;刘慧民;白海亚;杨萍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甲状腺乳头状癌TPC-1细胞中FoxM1的表达对Ras及CDK1的影响

    目的 研究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叉头框蛋白M1 (FoxM1)基因的表达以及其对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中的重要基因Ras及CDK1的影响,以探讨FoxM1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是否通过MAPK通路发挥作用.方法 用hFoxM1-RNA干扰处理甲状腺乳头状癌TPC-1细胞,抑制甲状腺乳头状癌TPC-1细胞中FoxM1基因的表达,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处理后的TPC-1癌细胞和未经处理的TPC-1癌细胞中Ras和CDK1基因的表达水平变化,观察甲状腺乳头状癌TPC-1细胞中FoxM1的表达对Ras和CDK1的影响.结果 与未经处理的甲状腺乳头状癌TPC-1细胞相比,使用hFoxM1-RNA干扰处理后的TPC-1细胞中FoxM1 mRNA表达明显降低(0.452 9比1.005 0,t=24.692 9,P<0.01),Ras mRNA的表达相应升高(1.319 0比1.001 2,t=14.218 5,P<0.01),而CDK1 mRNA的表达相应降低(0.767 5比1.008 1,t=10.763 4,P<0.01).结论在甲状腺乳头状癌TPC-1细胞中FoxM1基因表达水平可对Ras和CDK1的表达产生影响,其在甲状腺乳头状癌TPC-1细胞中的作用机制可能与MAPK信号通路有关.

    作者:袁浩;闵志均;陈进宏;蒋晓飞;徐卫燕;凤茂华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肝血管瘤的诊疗现状

    肝血管瘤是常见的肝脏良性肿瘤,成人发病率约为0.4% ~ 7.3%,尸检发现率为3% ~ 20%[1].肝血管瘤患者有较明显的性别差异,多发生于中年女性,男女比例约1∶(5~6)[2-3].在组织学上,肝血管瘤是一种血管畸形,根据其含纤维组织多少可分为硬化性血管瘤、血管内皮细胞瘤、毛细血管瘤和海绵状血管瘤.临床上以海绵状血管瘤多见,占所有肝脏良性肿瘤的73%[4].随着影像学诊断技术的发展,其检出率日益增高.

    作者:黄纪伟;朱则昕;廖明恒;曾勇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在肝血管瘤手术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在肝血管瘤手术中应用的有效性及合理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5年9月期间我院收治的289例肝血管瘤行手术切除患者的临床资料,按其围手术期处理方法不同分为加速康复外科组(n=146)和传统围手术期处理组(n=143),比较2组患者的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术后1、3、5d胆红素水平、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24 h和48 h时的疼痛数字评定量表(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评分、术后下床活动情况和肠道通气时间、围手术期死亡率、再入院率.结果 与传统围手术期处理组相比,加速康复外科组患者的术后出院时间及肠道通气时间明显缩短(P<0.05),住院费用更少(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更低(P<0.05),术后24 h和48 h时的NRS评分更低(P<0.05),术后第1d下床活动患者比率更高(P<0.05),而术后1、3、5d的胆红素水平及再入院率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无围手术期死亡患者.结论 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在肝血管瘤手术中的应用是可行及安全的,有利于患者术后的功能恢复,缩短患者术后住院时间及减少住院费用.

    作者:程亚;荚卫东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小干扰RNA沉默生长激素受体对肝癌细胞增殖及侵袭能力的影响

    目的 观察小干扰RNA(siRNA)技术沉默生长激素受体(GHR)对人肝癌细胞SMMC-7721增殖及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 预先合成特异性干扰GHR表达的siRNA,通过GenMuteTM外转染至人肝癌细胞SMMC-7721中,将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未转染siRNA)、阴性对照组(转染非特异性的siRNA)和特异转染组(转染特异性干扰GHR表达的siRNA)3组.分别利用real-time PCR方法和Western blot技术检测GHR mRNA和蛋白在3组细胞中的表达,用CCK-8法检测3组细胞的增殖能力,用Transwell法检测3组细胞的侵袭迁移能力.结果 GHR mRNA及蛋白在特异转染组细胞中的表达均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及阴性对照组(P<0.05);GHR沉默后,与空白对照组及阴性对照组比较,特异转染组肝癌细胞SMMC-7721中的吸光度值明显降低(P<0.05),Transwell穿透的细胞数明显减少(P<0.05).结论 siRNA干扰GHR表达后,肝癌细胞SMMC-7721的增殖及侵袭迁移能力减弱.

    作者:钱崇崴;齐浩龙;冯梦龙;刘志苏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中低位直肠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后吻合口瘘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中低位直肠癌全直肠系膜切除(TME)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6月至2014年6月期间我院行TME手术的446例中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TME术后发生吻合口瘘患者36例.采用x2检验对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36例TME术后发生吻合口瘘患者,其中22例行保守治疗后痊愈,14例患者行横结肠造瘘术后痊愈.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60岁、吻合口距肛门距离<5 cm、术前血红蛋白<110 g/L、术前白蛋白<35 g/L、合并糖尿病、新辅助放化疗、未手工加强缝合是TME术后发生吻合口瘘的危险因素(P<0.05);进一步的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血红蛋白<110 g/L、白蛋白<35 g/L、合并糖尿病、新辅助放化疗及吻合口距肛门距离<5 cm是中低位直肠癌TME术后发生吻合口瘘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中低位直肠癌TME术后发生吻合口瘘的风险较高,患者的基础状态、吻合口局部情况、术中操作等因素均可影响吻合口瘘的发生,应给予足够的重视.一般而言,大部分的吻合口瘘可通过保守治疗治愈,在保守治疗无效的情况下,可行结肠造瘘进行处理.

    作者:孔杰;甘从存;徐士杰;江海峰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多层螺旋CT表现与其理分级的关系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在鉴别低级别与非低级别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5年8月期间行多层螺旋CT增强检查且病理确诊为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患者32例,低级别组15例,病理分级均为G1级;非低级别组17例,其中病理分级为G2级者11例,G3级者6例,并对上述2组患者的多层螺旋CT表现进行对比性研究.结果 低级别与非低级别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在病灶的大小(P=0.007)、形态是否规则(P=0.006)、边界是否清楚(P=0.003)、胰周组织及血管的侵犯(P=0.036)、淋巴结有无肿大(P=0.003)、有无远处转移(P=0.019)、肿瘤的动脉期绝对强化值(P=0.003)及动脉期相对强化值(P=0.013)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非低级别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肿块直径相对较大、形态多不规则、边界较模糊、可有胰周组织及血管侵犯、可见淋巴结肿大及远处转移,并且肿瘤的动脉期绝对强化值和相对强化值较小.结论 通过对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多层螺旋CT表现进行分析,有助于对低级别与非低级别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鉴别,能够为临床制定治疗方案提供客观的影像学依据以便及时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作者:王齐艳;黄子星;吴明蓬;郑兴菊;曲亚莉;宋彬 刊期: 2016年第02期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四川大学华西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