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浩;闵志均;陈进宏;蒋晓飞;徐卫燕;凤茂华
目的 总结原发性甲状腺淋巴瘤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收治的4例原发性甲状腺淋巴瘤的相关资料并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结果 4例患者术前行细针穿刺吸取细胞学检查未能明确诊断,均诊断为桥本甲状腺炎,术后通过免疫组织化学诊断为淋巴瘤,其中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及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各2例.结论 原发性甲状腺淋巴瘤的治疗以综合治疗为主,术前确诊率低,手术只为明确诊断及缓解症状,确定其组织学分型后采用相应的放化疗,患者的分期、组织学分型及采用合适的治疗方式与预后都是相关的.
作者:陈晨;高庆军;赵代伟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术后相关激素水平的变化,以探讨佳促甲状腺激素(TSH)抑制治疗的时机.方法 搜集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我院96例初始治疗的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按手术方式分为全甲状腺切除组(n=50)和患侧腺叶及峡部切除组(n=46),分别于术后第1、2、4、5、7、14d检测患者血清甲状腺相关激素即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甲状腺激素(T4)、游离甲状腺激素(FT4)及TSH.结果 ①全甲状腺切除组患者,术后血清T3、FT3水平除第5d一过性升高外,总体较术前呈下降趋势,至术后第14 d时其水平低于正常参考值.T4、FT4水平在术后出现短暂升高后,至术后第4d时开始下降,至术后第14d时T4水平仍于正常值范围内,FT4降至正常参考值范围以下.血清TSH在术后第1d呈一过性降低,术后第2d开始升高,至术后第4d时超过正常参考值上限,随后继续升高.②患侧腺叶及峡部切除组患者,术后血清T3、FT3水平较术前呈降低趋势,至第5d起开始升高,但至术后第14d时仍低于术前水平.血清T4、FT4术后呈升高趋势,于术后第2d达高峰后随后下降,至术后第14d时其水平仍在正常值范围内.术后血清TSH先降低,术后第4d开始升高,于术后第7d超过术前水平,术后14 d达正常参考值上限.结论 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患者相关激素呈动态变化,临床应该根据其激素水平变化确定开始TSH抑制治疗时间.当术后TSH水平高于正常参考值范围时,可作为启动TSH抑制治疗的佳时机.
作者:许军;李朋;肖光雄;金哲龙;张浩;李景;胡玲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乳腺癌骨转移的相关临床研究进展.方法 采用文献复习的方法,检索乳腺癌骨转移的相关研究文献并作综述.结果 虽然乳腺癌骨转移的国内外相关研究甚多,但具体机制仍未完全阐明.乳腺癌骨转移的诊断方法包括普通X线平片检查、骨扫描、计算机断层扫描、磁共振扫描、正电子断层扫描、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病理学活检及检测相关血清学指标.在临床治疗方面,有骨转移的全身治疗和局部治疗,但目前尚无统一标准.结论 乳腺癌骨转移的发病率高,严重影响乳腺癌患者的生活质量,需对其进行进一步深入研究.
作者:杨勇;姜玉秋;王永高;栾梅香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 评估原发性大隐静脉曲张的佳手术时机.方法 将2013年6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间我院血管外科收治且符合纳入标准的原发性大隐静脉曲张C2~C4级患者分为单纯静脉曲张组(C2级,n=48)和软组织并发症组(C3 ~ C4级,n=126),2组患者均接受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加曲张静脉点式剥脱术,评估指标:手术相关指标、住院费用、术后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情况、术后复发率.结果 所有患者手术均成功.单纯静脉曲张组的平均手术时间、手术切口数目及住院费用均明显少于软组织并发症组(P<0.05),单纯静脉曲张组的术后近期总并发症发生率及总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软组织并发症组(P<0.05),单纯静脉曲张组患者术后3个月时的AWQ评分明显低于软组织并发症组(P<0.05),2组患者术后3个月时的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原发性大隐静脉曲张患者接受手术治疗的获益情况及卫生经济学效应均优于中晚期患者,可推荐患者早期接受手术治疗.
作者:廖懿;赵纪春 刊期: 2016年第02期
肝血管瘤是常见的肝脏良性肿瘤,成人发病率约为0.4% ~ 7.3%,尸检发现率为3% ~ 20%[1].肝血管瘤患者有较明显的性别差异,多发生于中年女性,男女比例约1∶(5~6)[2-3].在组织学上,肝血管瘤是一种血管畸形,根据其含纤维组织多少可分为硬化性血管瘤、血管内皮细胞瘤、毛细血管瘤和海绵状血管瘤.临床上以海绵状血管瘤多见,占所有肝脏良性肿瘤的73%[4].随着影像学诊断技术的发展,其检出率日益增高.
作者:黄纪伟;朱则昕;廖明恒;曾勇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病例资料 患者,男,66岁,发现双侧腹股沟可复性包块20年.入院查体:双侧腹股沟区站立位时均可及3.0 cm×4.0 cm大小包块,呈半球形,质软,边界清,无压痛,平卧可回纳,双侧睾丸如常可及,阴茎和阴囊无异常.辅助检查:B超示双侧腹股沟斜疝.白细胞计数5.65× 109/L,血小板计数175×109/L,血红蛋白150g/L,空腹血糖5.64 mmol/L,凝血、肝、肾功能未见异常.术前诊断:双侧腹股沟斜疝.充分术前准备后全麻下行双侧腹股沟斜疝无张力修补术.手术顺利,患者安全返回病房.术后第2d患者自诉阴茎轻微疼痛,阴茎近端呈暗红色(图1).查血清D-二聚体1.93 mg/L,考虑血栓性阴茎节段性缺血.予以补液、红外线照射等保守治疗,症状缓解,术后第4d复查D-二聚体1.79 mg/L(D-二聚体有所下降,阴茎皮肤颜色改善,故未做进一步影像学检查);术后第6d患者阴茎皮肤颜色完全恢复,手术切口愈合良好出院,现随访中.
作者:黄伟;陈振宇;郭威;张林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腹腔镜肝切除术治疗肝血管瘤的适应证、技术要点和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中心2014年1 ~ 12月期间收治的78例肝血管瘤患者的病例资料.结果 78例患者中77例成功实施全腹腔镜肝切除术,1例中转开腹.手术方式:腹腔镜解剖性肝切除术35例,其中左肝外叶切除术23例,左半肝切除术4例,右半肝切除术3例,肝Ⅲ段切除术1例,肝Ⅵ段切除术1例,肝Ⅵ、Ⅶ段切除术2例,左肝外叶联合Ⅵ、Ⅶ段切除术1例;非解剖性肝切除术43例.手术时间(163.6±62.3) min,术中出血量(273.6±282.4) mL.全组无手术死亡,1例术后出现功能性肠梗阻,3例术后出现胸腔积液,经保守治疗均顺利恢复,术后住院时间(7.2±2.5)d,术后病理诊断均为肝海绵状血管瘤.结论 腹腔镜肝切除术治疗肝血管瘤安全、可行,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切口美容等近期疗效优势,该技术的关键在于严格把握手术指征,正确选择肝实质离断平面,有效控制入肝血流及妥善处理肝断面.
作者:黄登;郑树国;李建伟;陈健;范毓东;郭鹏;王小军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脓毒症大鼠血清谷丙转氨酶(ALT)、尿素氮(BUN)、肌酐(Cr)、肌酸激酶(CK)和乳酸脱氢酶(LDH)的变化特点并探讨其意义.方法 雄性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9)和盲肠穿刺结扎(CLP)组(n=27),CLP组根据术后取材时间不同分为6、12和24h 3个亚组(n=9).假手术组仅翻动盲肠,CLP组以CLP术制作脓毒症模型,于造模后6h、12h及24 h处死大鼠,取血清标本,检测血清ALT、BUN、Cr、CK和LDH水平.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大鼠血清ALT、BUN、Cr、CK及LDH水平变化均随时间延长逐渐升高,12h时均达到高水平,24 h时均开始下降,但仍高于假手术组(P<0.05).结论 脓毒症大鼠血清中ALT、BUN、Cr、CK和LDH随时间依赖性改变,与脓毒症的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提示CLP术后大鼠肝、心、肾功能逐渐受损,12h功能障碍显著,12h后器官可能已发生不可逆病变.
作者:谢富佳;杨欢;张文敬;岳建云;柴琛;鲁彦;曹农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 研究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叉头框蛋白M1 (FoxM1)基因的表达以及其对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中的重要基因Ras及CDK1的影响,以探讨FoxM1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是否通过MAPK通路发挥作用.方法 用hFoxM1-RNA干扰处理甲状腺乳头状癌TPC-1细胞,抑制甲状腺乳头状癌TPC-1细胞中FoxM1基因的表达,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处理后的TPC-1癌细胞和未经处理的TPC-1癌细胞中Ras和CDK1基因的表达水平变化,观察甲状腺乳头状癌TPC-1细胞中FoxM1的表达对Ras和CDK1的影响.结果 与未经处理的甲状腺乳头状癌TPC-1细胞相比,使用hFoxM1-RNA干扰处理后的TPC-1细胞中FoxM1 mRNA表达明显降低(0.452 9比1.005 0,t=24.692 9,P<0.01),Ras mRNA的表达相应升高(1.319 0比1.001 2,t=14.218 5,P<0.01),而CDK1 mRNA的表达相应降低(0.767 5比1.008 1,t=10.763 4,P<0.01).结论在甲状腺乳头状癌TPC-1细胞中FoxM1基因表达水平可对Ras和CDK1的表达产生影响,其在甲状腺乳头状癌TPC-1细胞中的作用机制可能与MAPK信号通路有关.
作者:袁浩;闵志均;陈进宏;蒋晓飞;徐卫燕;凤茂华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 总结腹腔镜下困难型阑尾切除术的手术技巧.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2011年4月至2015年3月期间腹腔镜下切除的51例困难型阑尾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51例患者中男28例,女23例.年龄(38.5±12.9)岁.急性腹痛发作时间平均46.5 h.急性化脓性阑尾炎33例,急性坏疽性阑尾炎12例,急性单纯性阑尾炎5例,另有1例疑似Crohn病(二次手术后明确).手术难点:阑尾显露困难、阑尾根部处理困难、阑尾系膜处理困难.本组患者除1例术中疑似Crohn病经二次手术证实为末段回肠Crohn病外,其余50例切除困难型阑尾患者均在腹腔镜下成功完成手术.手术时间平均65 min,术中出血量平均15 mL,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平均18h,住院时间平均6d.术后1例合并糖尿病患者发生穿刺孔感染,1例患者发生粪漏,1例并发麻痹性肠梗阻,均经保守治疗后痊愈.结论 困难型阑尾在腹腔镜下切除安全、可行,不增加手术并发症,能充分体现微创手术的优势.
作者:顾纪明;蒋晖;杜军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肉芽肿性乳腺炎的病因及保守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我院乳腺外科门诊接诊的120例肉芽肿性乳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予以药物封闭治疗辅以手法疏通及乳管灌洗治疗的方法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120例肉芽肿性乳腺炎患者经2~8周保守治疗后,其中101例(84.2%)痊愈,19例(15.8%)因保守治疗效果不佳而进行手术治疗.对101例保守治疗痊愈患者随访30 ~ 42个月(中位时间为38.6个月),有9例(8.9%)出现复发.结论 对肉芽肿性乳腺炎采取药物封闭保守治疗,避免了全乳房切除术,复发率较低,疗效较好.
作者:吴恢升;伍建春;郑昶;王先明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三步法射频消融治疗巨大肝血管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巨大肝血管瘤患者采用三步法射频消融术,主要实施步骤为:第一步,射频消融损毁血管瘤主要供血动脉,阻断入瘤血流;第二步,抽取血管瘤体内残存血液,缩小肿瘤体积;第三步,射频消融损毁缩小的血管瘤组织.结果 2015年5~10月期间符合纳入标准的巨大肝血管瘤(5.8~9.6 cm)患者13例,共13个病灶,术前血管瘤大径中位值8.0 cm,抽血量中位值78 mL,抽血后血管瘤大径中位值为5.3 cm,抽血前后血管瘤大径经秩和检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入瘤血供损毁时间(4.4± 1.0) min,肿瘤射频中位次数为4次,肿瘤射频时间中位值为16 min,总手术时间中位值20 min.术后有3例病灶出现肿瘤残余,其余10例病灶均一次性损毁完全,肿瘤损毁率85.9% ~ 100%,平均为97.0%,完全损毁率为76.9% (10/13).术后住院时间(3.9±1.2)d.术后发生并发症1例,予保守治疗后缓解,患者顺利出院.结论 从本研究有限数据的研究初步得出,三步法射频消融治疗巨大肝血管瘤具有较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其实际临床价值还需要进一步扩大样本量进行研究验证.
作者:刘辉;张曦;谭运华;冯晓彬;闫军;马宽生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中低位直肠癌全直肠系膜切除(TME)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6月至2014年6月期间我院行TME手术的446例中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TME术后发生吻合口瘘患者36例.采用x2检验对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36例TME术后发生吻合口瘘患者,其中22例行保守治疗后痊愈,14例患者行横结肠造瘘术后痊愈.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60岁、吻合口距肛门距离<5 cm、术前血红蛋白<110 g/L、术前白蛋白<35 g/L、合并糖尿病、新辅助放化疗、未手工加强缝合是TME术后发生吻合口瘘的危险因素(P<0.05);进一步的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血红蛋白<110 g/L、白蛋白<35 g/L、合并糖尿病、新辅助放化疗及吻合口距肛门距离<5 cm是中低位直肠癌TME术后发生吻合口瘘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中低位直肠癌TME术后发生吻合口瘘的风险较高,患者的基础状态、吻合口局部情况、术中操作等因素均可影响吻合口瘘的发生,应给予足够的重视.一般而言,大部分的吻合口瘘可通过保守治疗治愈,在保守治疗无效的情况下,可行结肠造瘘进行处理.
作者:孔杰;甘从存;徐士杰;江海峰 刊期: 2016年第02期
肝血管瘤是良性疾病,进展缓慢,无症状的血管瘤可保守观察,但部分血管瘤体积持续增长或生长在特殊部位,因导致相应的临床症状或并发症而需要进一步处理.虽然目前肝血管瘤的治疗手段日益增多以及介入及射频治疗也有了长足的发展,但肝脏切除或沿瘤体剥除仍然是肝血管瘤为彻底的治疗方法.尽管外科手术技术越来越成熟,但术中面临的大问题仍然是术中出血量控制的问题,肝血管瘤手术的成败与其他的肝切除手术一样,不仅与医生的临床经验相关,而且与术中的出血、输血量密切相关[1].因此,肝血管瘤切除,尤其是巨大或特殊部位的肝血管瘤,术中根据个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血流控制方法,对入肝及出肝血流实施精细、安全、可靠的控制,是避免对患者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并保障手术安全、促进患者顺利恢复的必要措施[2].
作者:李雪松;夏锋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 总结Castleman病的临床特征及诊治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9例Castleman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患者发病部位以颈部多见(4例),病理分型以透明血管型多见(5例),5例局灶型Castleman病患者经手术治疗取得良好效果;3例多中心型Castleman病患者经环磷酰胺+多柔比星+长春新碱+泼尼松(CHOP)化疗后病情得到好转,1例中心型Castleman病患者因基础疾病未化疗而复发.结论 Castleman病是一种罕见的淋巴系统增生性疾病,无特异性表现,诊断依赖于病理组织学,手术是治疗局灶型Castleman病的首选方法,CHOP化疗方案是治疗中心型Castleman病的一种有效方案.
作者:罗云;王崇树;谢贤镛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 比较完全腹腔镜胃癌根治术与传统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术的临床疗效,探讨全腹腔镜下吻合技术在腹腔镜胃癌根治术中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4年3月期间我科64例行完全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全腔镜组)和70例行传统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术(腔镜辅助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34例手术均获成功,无一例中转开腹.与腔镜辅助组相比,全腔镜组的吻合时间[(73.8± 10.3) min比(72.7±8.9) min,t=0.693,P=0.489]和清扫淋巴结数[(32.4±9.7)枚比(33.6±9.6)枚,t=-0.700,P=0.48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术中出血量[(275.0±66.3) mL比(364.3±75.7)mL,t=-7.419,P=0.000]明显减少,切口长度[(3.0±0.8)cm比(7.3±1.7)cm,t=-19.354,P=0.000]明显减小、进食流质时间[(4.9±0.8)d比(6.0±0.7)d,t=-8.750,P=0.000]、肛门排气时间[(2.8±0.8)d比(3.9±0.8)d,t=-8.388,P=0.000]、下床活动时间[(1.3±0.5)d比(3.4±1.2)d,t=-14.118,P=0.000]、住院时间[(9.8±1.2)d比(13.0±1.5)d,t=-17.471,P=0.000]明显缩短,且术后患者的疼痛评分[术后第1 d:(3.4±0.8)分比(6.2±1.3)分,t=-15.509,P=0.000;术后第3d:[(1.7±0.6)分比(4.0±0.8)分,t=-18.799,P=0.000]明显降低和需要的止痛剂剂量[(1.7±0.7)支比(4.0±2.1)支,t=-8.912,P=0.000]明显减少.腔镜辅助组出现吻合口漏1例,出现吻合口狭窄3例,吻合口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5.7% (4/70).全腔镜组均未出现吻合口漏、吻合口狭窄或吻合口出血等吻合口相关并发症.结论 完全腹腔镜下吻合技术在腹腔镜胃癌根治术中安全、可行,与小切口辅助吻合相比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疼痛感轻等优势,近期效果显著.
作者:蔡逊;叶家欣;马丹丹;金炜东;张建新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小干扰RNA(siRNA)技术沉默生长激素受体(GHR)对人肝癌细胞SMMC-7721增殖及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 预先合成特异性干扰GHR表达的siRNA,通过GenMuteTM外转染至人肝癌细胞SMMC-7721中,将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未转染siRNA)、阴性对照组(转染非特异性的siRNA)和特异转染组(转染特异性干扰GHR表达的siRNA)3组.分别利用real-time PCR方法和Western blot技术检测GHR mRNA和蛋白在3组细胞中的表达,用CCK-8法检测3组细胞的增殖能力,用Transwell法检测3组细胞的侵袭迁移能力.结果 GHR mRNA及蛋白在特异转染组细胞中的表达均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及阴性对照组(P<0.05);GHR沉默后,与空白对照组及阴性对照组比较,特异转染组肝癌细胞SMMC-7721中的吸光度值明显降低(P<0.05),Transwell穿透的细胞数明显减少(P<0.05).结论 siRNA干扰GHR表达后,肝癌细胞SMMC-7721的增殖及侵袭迁移能力减弱.
作者:钱崇崴;齐浩龙;冯梦龙;刘志苏 刊期: 2016年第02期
肝血管瘤是常见的肝脏良性间叶性肿瘤,其发病率约为0.7% ~ 1.5%[1-2],尸检时肝血管瘤的检出率可高达20%[3].肝血管瘤的发病机制仍不明确,多认为与肝内血管的发育畸形有关.肝血管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好发于30~50岁女性,男女比例约为1∶5.病理类型以海绵状血管瘤为多见,常为单发病灶,约40%的患者可多发.多数肝血管瘤直径<5 cm且无临床症状,常于常规体检时发现,影像检查明确血管瘤后无需特殊处理.对于直径超过5 cm的肝血管瘤的临床干预指征争议很大,到底是随访观察还是治疗,仍然令人困惑.尽管有文献报道肝血管瘤尤其是直径超过5 cm的肝血管瘤可引起一些罕见的致命并发症如自发性破裂等,但其确切发生率至今未明确.因此,现我们将着重探讨直径超过5 cm的肝血管瘤的临床干预指征及各种治疗手段的选择.
作者:楼健颖;梁廷波 刊期: 2016年第02期
肝血管瘤是肝脏为常见的良性肿瘤,包括海绵状血管瘤、硬化性血管瘤、血管内皮细胞瘤和毛细血管瘤4种病理类型,临床上以海绵状血管瘤为常见,其发病率为0.4% ~ 20.0%,在尸检病例中检出率约为0.4% ~ 7.3%,约占肝脏良性肿瘤的70%,好发于30 ~ 50岁女性,男女比例约为1∶(4~5)[1-2].
作者:戴朝六;贾昌俊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病例资料 患者,男,59岁.因“腹痛、腹胀伴四肢颜面水肿7d”入院.患者于入院前4个月因十二指肠降部肿瘤(10 cm×8 cm)行保留幽门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术后病理示:十二指肠间质瘤,核分裂25/50 HP,高度危险性,侵犯黏膜层.免疫组织化学:Dog-1(+),CD117(+).患者术后恢复良好,并于术后第2周开始服用印度Natco公司生产的伊马替尼片(Imatinib) 400 mg/d(商品名:格列卫,每片100 mg,批号:700931).服用3个月后患者出现腹痛、腹胀伴四肢及颜面水肿入院.
作者:郭庆金;马家驰;李一平;顾远晖;詹渭鹏;陈晓昌;汪旭云 刊期: 2016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