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乳腺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2例临床报道

余腾骅;张澍;吴诚义

关键词: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 乳腺, 诊断, 治疗
摘要:目的 探讨乳腺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DFSP)的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近期收治的2例乳腺DFSP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2例分别为一27岁男性与一35岁女性患者.男性DFSP患者出现典型的皮肤紫红色改变并突出皮肤表面,一直被诊断为“血管瘤”;乳腺彩超示肿块边界欠清,形态不规则,以低回声为主,周边见环形强回声带,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见其内短线状血流信号,术前肿块30 mm×11 mm大小.女性DFSP患者则长期被误诊为乳腺纤维腺瘤;乳腺铝靶仅提示双乳乳腺增生,未见确切肿块组织,术前肿块5 mm×10 mm大小.2例患者均采用传统手术治疗模式,肿瘤细胞均高表达CD34,低表达S-100及细胞角蛋白.分别随访8个月与4个月,术后未常规行放疗,至目前未复发.结论 乳腺DFSP是起源于乳腺皮肤区域并可浸润皮下组织的局限性低度恶性肿瘤,以无痛性肿块为主要临床表现,术前各种影像学检查诊断特异性欠佳,确诊有赖于肿块切除术后的组织学病理检测及免疫组织化学分析.彻底的手术切除疗效理想,部分切缘阳性或局部复发的患者可能需进一步综合放疗或伊马替尼靶向治疗.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相关文献
  • 淋巴结阳性率对Ⅲ期结直肠癌预后的影响

    目的 探讨淋巴结阳性率对Ⅲ期结直肠癌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行结直肠癌根治术的1 424例Ⅲ期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确定淋巴结阳性率的佳截断值,根据其佳截断值将患者分为低淋巴结阳性率组(淋巴结阳性率<佳截断值)和高淋巴结阳性率组(淋巴结阳性率≥佳截断值)2组,采用单因素及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淋巴结阳性率与Ⅲ期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关系.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5年累积无瘤生存率和总生存率.结果 根据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计算其曲线下面积为0.639,得到淋巴结阳性率的佳截断值为0.267.低淋巴结阳性率组和高淋巴结阳性率组的5年累积无瘤生存率分别为53.8%和34.4% (P<0.001),5年累积总生存率分别为60.5%和44.5%(P<0.00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癌胚抗原水平、肿瘤分化程度、TNM分期、pT分期、pN分期、脉管侵犯、肿瘤直径及淋巴结阳性率均与Ⅲ期结直肠癌患者的无瘤生存率和总生存率有关(P<0.05),而检获淋巴结总数只会影响患者的无瘤生存率(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癌胚抗原水平、肿瘤分化程度、TNM分期及淋巴结阳性率均是影响Ⅲ期结直肠癌患者无瘤生存率和总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而检获淋巴结总数和脉管侵犯仅是影响Ⅲ期结直肠癌患者无瘤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淋巴结阳性率为Ⅲ期结直肠癌患者根治性切除术后预后的一个独立影响因素,可作为TNM分期系统的一个补充.

    作者:孟祥军;方超;王存;吴昊言;周总光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经皮肾镜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临床效果

    目的 探讨经皮肾镜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山东省医学科学院附属医院2012年8月至2015年11月期间诊治的86例SAP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肾镜组与开腹组,每组均为43例.2组都给予基础药物治疗,然后开腹组进行常规开腹手术治疗,肾镜组进行经皮肾镜治疗.观察2组患者的术后恢复情况、术后第14 d时的血清C反应蛋白(CRP)含量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①肾镜组的腹痛缓解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体温恢复正常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开腹组(P<0.05).②肾镜组与开腹组术后第14 d时的血清CRP含量分别为(8.35±2.13)mg/L和(16.42±2.44) mg/L,均分别明显低于各组术前1d时的(31.44±3.45)mg/L (P<0.05)和(32.09±2.98) mg/L (P<0.05);且术后第14 d时,血清CRP含量在肾镜组明显低于开腹组(P<0.05).③肾镜组共发生并发症6例(14.0%),开腹组共发生并发症14例(32.6%),肾镜组的总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开腹组(P<0.05).结论 经皮肾镜治疗SAP具有住院时间短、术后恢复快等优点,能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缓解全身炎症反应有关.

    作者:杨国春;陈洪刚;刘其飞;贾洪刚;刘洪雁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中晚期肝泡型包虫病36例手术治疗体会

    目的 探讨中晚期肝泡型包虫病的手术治疗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于2014年8月至2016年3月期间收治且行手术治疗的36例中晚期肝泡型包虫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手术治疗方式分为根治性手术组(15例)、准根治性手术组(17例)及姑息性手术组(4例),分析各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并发症及复发情况.结果 根治性手术组与准根治性手术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及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940、P=0.221、P=0.602).根治性手术组无一例患者出现术后复发.准根治性手术组患者1例出现肝门部残余病灶增大,其余患者肝内、肝外病灶稳定.姑息性手术组患者2例出现后腹膜病灶增大,1例出现穿刺引流脓肿周围病灶增大.结论 针对中晚期肝泡型包虫病患者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结合多学科诊疗模式,遵循损伤控制外科原则,可以使中晚期肝泡型包虫病患者大化从手术治疗中获益.

    作者:王冠;罗兰云;邹海波;骆乐;向光明;薛华;姚豫桐;黄孝伦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妊娠阑尾炎的诊治体会

    目的 探讨妊娠阑尾炎的诊断与佳手术时间.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0月至2015年10月期间我院诊治的50例妊娠阑尾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发病后至手术时间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为发病时间24h内进行手术者,对照组为发病时间超过24h进行手术者.比较2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早产率、切口感染率和术中引流管放置率.结果 2组患者的年龄、孕周、血白细胞计数及体温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急性蜂窝织性阑尾炎患者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x2=9.93,P=0.002),而对照组急性坏疽性阑尾炎患者所占比例明显高于观察组(x2=9.93,P=0.002).观察组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t=2.36,P=0.02),早产率、切口感染率及术中引流管放置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x2=5.56,P=0.018;x2=5.35,P=0.021;x2=8.42,P=0.004).结论 妊娠阑尾炎强调早期诊断和及早手术治疗,发病时间24h内进行手术治疗效果较好.

    作者:王辉;孟松;李超;时林森;姚立彬;朱孝成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肝门部胆管癌的外科治疗体会

    目的 总结肝门部胆管癌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1年7月期间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胆胰外科收治的87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的临床和随访资料.结果 本组87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手术切除率为67.8% (59/87),其中根治性切除率即R0切除率为48.3% (42/87),R1切除率为11.5%(10/87),姑息性切除即R2切除率为8.0% (7/87).本组无围手术期死亡患者.42例获得R0切除的患者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2.9% (39/42)、31.0% (13/42)、19.0% (8/42);R2切除和内外引流患者均无超过3年的患者,10例R1切除者1年生存率为70.0% (7/10)、2年生存率为20.0%(2/10),7例R2切除者1年生存率为57.1%(4/7),28例内外引流患者1年生存率为35.7%(10/28).R1、R2切除患者的1、3、5年生存率均明显低于R0切除者(P<0.05).结论 对于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性手术是唯一可能治愈的方法,术前精确评估、经皮经肝穿刺胆管引流解除胆管梗阻、合理的肝脏切除、术中行切缘冰冻病理检查是根治性切除的重要保障;姑息性切除仍可延长患者生存期及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崔云甫;徐艺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PTEN和Kj-67在甲状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检测PTEN和Ki-67在甲状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甘肃省天水市第一人民医院2012年9月至2015年3月期间手术切除后经病理证实为原发性甲状腺癌的石蜡包埋组织40例及术后离体组织14例,分别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和RT-PCR法检测PTEN和Ki-67蛋白和mRNA在甲状腺癌组织及其相应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并分析PTEN和Ki-67蛋白表达与甲状腺癌患者临床病理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 ①PTEN蛋白表达阳性率在甲状腺癌组织中明显低于其在相应癌旁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35.0% (14/40)比60.0%(24/40),P<0.05],Ki-67蛋白表达阳性率在甲状腺癌组织中明显高于其在相应癌旁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72.5%(29/40)比42.5% (17/40),P<0.05].②PTEN mRNA表达相对灰度值在14例甲状腺癌标本中明显低于其在相应癌旁组织中的表达(0.225 7±0.036 3比0.503 6±0.037 5,P<0.05);Ki-67 mRNA表达相对灰度值在14例甲状腺癌标本中明显高于其在相应癌旁组织中的表达(1.212 1±0.042 1比0.293 6±0.027 4,P<0.05).③PTEN和Ki-67蛋白表达与甲状腺癌的组织学分级、病理类型、肿瘤分期及有无区域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而与甲状腺癌患者的性别、年龄及肿瘤包膜是否完整无关(P>0.05).④PTEN蛋白和Ki-67蛋白在甲状腺癌中的表达呈明显负相关(rs =-0.605,P=0.000),而其在相应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无相关性(rs=-0.021,P=0.899).结论 PTEN和Ki-67基因在甲状腺癌组织中异常表达,其可能与甲状腺癌的发生、发展及其机制有一定关系,二者联合可能有助于甲状腺癌病理类型的鉴别、生物学行为的判断和临床分期,可能作为甲状腺癌基因诊断、治疗的新靶点.

    作者:刘志春;赵亮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第四肝门”在围肝门外科的临床意义

    门静脉、肝动脉及肝周侧支循环构成了肝脏入肝血流系统,肝静脉及下腔静脉构成了肝脏出肝血流系统.夏穗生教授、裘法祖院士等对100例新鲜人尸体肝脏的解剖特点进行观察并归纳,于1963年在中华医学会第八届全国外科学术会议上报道了“肝门外科解剖”的研究结果[1],并于1964年在《武汉医学杂志》发表同名学术论文[2].此后,国内肝胆外科学界逐渐普遍采用了“肝门”的学术名称.随着对肝脏解剖认识的不断深入及临床手术学发展的需要,肝门的定义由初的肝门(第一肝门)逐渐发展至两处肝门(第一、第二肝门)及三处肝门(第一、第二及第三肝门).

    作者:李斌;邱智泉;闫培宁;张柏和;罗祥基;易滨;刘辰;程庆保;于勇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乳腺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2例临床报道

    目的 探讨乳腺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DFSP)的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近期收治的2例乳腺DFSP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2例分别为一27岁男性与一35岁女性患者.男性DFSP患者出现典型的皮肤紫红色改变并突出皮肤表面,一直被诊断为“血管瘤”;乳腺彩超示肿块边界欠清,形态不规则,以低回声为主,周边见环形强回声带,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见其内短线状血流信号,术前肿块30 mm×11 mm大小.女性DFSP患者则长期被误诊为乳腺纤维腺瘤;乳腺铝靶仅提示双乳乳腺增生,未见确切肿块组织,术前肿块5 mm×10 mm大小.2例患者均采用传统手术治疗模式,肿瘤细胞均高表达CD34,低表达S-100及细胞角蛋白.分别随访8个月与4个月,术后未常规行放疗,至目前未复发.结论 乳腺DFSP是起源于乳腺皮肤区域并可浸润皮下组织的局限性低度恶性肿瘤,以无痛性肿块为主要临床表现,术前各种影像学检查诊断特异性欠佳,确诊有赖于肿块切除术后的组织学病理检测及免疫组织化学分析.彻底的手术切除疗效理想,部分切缘阳性或局部复发的患者可能需进一步综合放疗或伊马替尼靶向治疗.

    作者:余腾骅;张澍;吴诚义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腹腔镜下远端胃癌根治术后患者早期经口进食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早期经口进食在腹腔镜下远端胃癌根治术后应用的安全性与可行性.方法 将2015年5月至2016年2月期间收治的150例胃癌患者按照随机对照的方法分为早期经口进食组和传统进食组,观察并分析腹腔镜下远端胃癌根治术后2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切口感染、炎性肠梗阻、吻合口漏、肺部感染、胃潴留等)、进食耐受性(恶心、呕吐和重新置入胃管)、营养状况(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免疫功能(IgA、IgG、IgM)、胃肠道功能恢复(术后首次肛门排气及排便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住院费用情况.结果 ①本研究共纳入139例胃癌患者,早期经口进食组72例,传统进食组67例,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术前1d(以下简称术前)体重指数、TNM分期、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IgA、IgG、IgM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②2组患者均治愈出院,无围手术期死亡患者.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及术后住院费用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经口进食组的术后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传统进食组(p<0.05).③早期经口进食组患者术后第7d时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及IgA均明显高于传统进食组(P<0.05);2组IgG和IgM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早期经口进食组和传统进食组患者可耐受患者的比例分别为91.7%(66/72)和94.0%(63/67),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校正x2=0.044,P=0.833).早期经口进食组患者虽然有2例因恶心、腹胀需重置胃管,但经3d保守治疗后均已治愈.⑤早期经口进食组和传统进食组总并发症分别为10例(13.9%)和11例(16.4%),2组总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173,P=0.677).所有并发症经积极治疗后均治愈出院.102例患者术后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6个月,无因术后并发症再次入院患者.结论 腹腔镜下远端胃癌根治术后患者早期经口进食是安全、可行的,在不增加并发症发生的前提下,改善了患者营养状况及机体免疫功能,促进了肠道功能恢复,并缩短了术后住院时间.

    作者:余稳稳;陶瑞雨;闫开旭;韩晓鹏;李洪涛;刘宏斌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血吸虫性肝硬化合并胆总管结石

    目的 总结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联合胆道镜取石术治疗血吸虫性肝硬化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的手术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9月至2015年9月期间我院收治的45例肝功能分级Child-PughA、B级的血吸虫性肝硬化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有25例行传统开腹胆总管切开取石术(传统开腹组),20例行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联合胆道镜取石术(腹腔镜组).结果 45例患者均治愈出院.有2例患者因腹腔镜术中出血而中转剖腹手术,传统开腹组和腹腔镜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传统开腹组术后共发生并发症3例(12.0%),其中肺部感染2例,切口感染1例,无胆汁漏发生;而腹腔镜组共发生并发症2例(10.0%),其中胆汁漏1例(为A级胆汁漏,仅保持腹腔引流管引流通畅而治愈),肺部感染1例,无切口感染发生.2组患者术后均未发生胆总管残余结石,2组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0,P=0.61).结论 血吸虫性肝硬化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腹腔镜手术操作难度较大,但仍安全、可行.正确的围手术期处理、精细的腹腔镜及胆道镜操作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作者:张建新;金炜东;蔡逊;张智勇;叶家欣;马丹丹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Dubin-Jonhson综合征合并胆囊结石1例报道

    病例资料 患者,女,24岁.因“反复腹痛10年,再发2h”入院,既往无肝炎等病史,已婚未孕.查体:皮肤、巩膜无黄染,腹软,肝脾肋下未扪及,右上腹压痛,无反跳痛,Murphy征阴性.尿常规:尿胆色素阴性;肝功能:TBIL22.1.μmol/L,DBIL 16 μmol/L,ALT、AST和ALB正常.输血前三项、乙肝均阴性.腹部CT及MRI:胆囊多发结石、胆囊颈部结石嵌顿.入院诊断:胆囊结石.予以急诊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治疗,术中探查发现,整个肝脏颜色呈黑褐色,肝脏大小、比例正常,表面未见明显硬化结节.

    作者:何勇;周林;邓小红;钟鼎文;谢元才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保留迷走神经胃癌根治术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目的 综合分析国内外保留迷走神经胃癌根治术的研究现状与进展.方法 收集1996年至今关于保留迷走神经胃癌根治术的国内外文献资料并做综述.结果 目前保留迷走神经胃癌根治术已得到国内外较多学者的认可,具有较高的手术安全性及可行性,能明显降低术后急性炎症反应的发生程度,大限度地维持术后胃肠道功能稳定,显著降低患者术后胆结石、腹泻等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结论 在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保证根治效果的前提下,保留迷走神经胃癌根治术对改善患者手术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刘春阳;郝迎学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体重指数对于肝癌患者肝切除术后预后的影响

    目的 分析体重指数(BMI)对肝癌切除术后并发症及无瘤生存率的影响.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共纳入858例行手术切除的肝癌患者.将18.5 kg/m2<BMI<25.0 kg/m2者定义为体重正常组(602例),BMI≥25.0 kg/m2者定义为肥胖组(256例).收集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术后随访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①与体重正常组相比,肥胖组患者术前HBV-DNA负荷量明显降低(P<0.05),血白蛋白水平明显升高(P<0.05),但术中出血量明显升高(P<0.05),手术时间和第一肝门阻断时间均明显延长(P<0.05),2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HBV-DNA负荷量≥1×104 U/mL、总胆红素>21 μmol/L、白蛋白<35 g/L、Child-Pugh B级、术中出血量>500 mL及手术时间>240min是影响肝癌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总胆红素>21lμmol/L、白蛋白<35 g/L及手术时间>240 min是影响肝癌术后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而肥胖则不是影响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因素.③Kaplan-Meier分析结果显示,肥胖组患者术后的3年无瘤生存率高于体重正常组(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大血管癌栓、多发肿瘤、肿瘤直径≥5 cm及手术时间>240 min是影响肝癌患者术后3年无瘤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而肥胖是3年无瘤生存率的独立保护因素(P<0.05).结论 对于行肝癌切除术的患者,肥胖不是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且肥胖患者的3年无瘤生存率明显高于体重正常者,因此,术前积极改善患者营养状况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毕华强;刘辉;张曦;马宽生;舒为群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成人先天性巨结肠并乙状结肠扭转1例报道

    病例资料 患者,男,57岁.因“腹痛、腹胀,停止排气、排便ld”入院.患者ld前因食用不洁食物出现腹泻,自服蒙脱石散1盒后出现腹部胀痛,停止排气、排便,伴胸闷憋气,无恶心、呕吐,无发热、寒战,急来我院就诊.入院时:T37℃,P 74次/min,R 32次/min,BP 150/100 mm Hg(1 mm Hg=0.133 kPa),呼吸急促,心肺听诊未见明显异常,腹部膨隆,腹壁静脉曲张,腹部可见巨大肠形;腹软,腹壁张力大,全腹压痛,无反跳痛,未及肿物,肝脾肋下未及;腹部叩诊鼓音,肝浊音界消失,肝肾区无叩痛,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消失,未闻及血管杂音.患者自幼有便秘史.

    作者:李振凯;师两两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直肠癌保留括约肌术后预防性回肠造口回纳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分析直肠癌保留括约肌手术后行预防性回肠造口回纳术后相关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纳入2014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期间在我院行预防性回肠造口回纳术的直肠癌患者.结果 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本研究终纳入符合入组条件的行预防性回肠造口回纳术的直肠癌患者130例,回肠造口回纳的间隔时间为39~692 d,中位时间为132 d.有35例患者术后发生并发症,包括腹泻23例,切口感染9例,肠梗阻6例,肛周湿疹4例.经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肿瘤距肛缘距离<5 cm (P=0.010)、术后行辅助化疗(P=0.002)及回肠造口回纳的间隔时间长(P=0.025)与预防性回肠造口回纳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有关;进一步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提示,回肠造口回纳的间隔时间(OR=1.006,P=0.021)是预防性回肠造口回纳术后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直肠癌保留括约肌手术后行预防性回肠造口的延迟回纳可能会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黄榕康;何丹丹;赵洁;周文彬;李洋;叶新梅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FXYD6在肝门胆管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 检测FXYD6蛋白在肝门胆管癌及相应癌旁远端正常胆管组织中的表达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链酶亲和素-生物素-过氧化物酶复合物(SABC)法检测58例肝门胆管癌和30例远端正常胆管组织中FXYD6蛋白的表达,分析FXYD6蛋白表达与肝门胆管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FXYD6蛋白在肝门胆管癌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其在癌旁远端正常肝门胆管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5.9%(44/58)比33.3% (10/30),x2=15.084,P=0.000].FXYD6蛋白在高、中分化肝门胆管癌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其在低分化肝门胆管癌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85.4% (35/41)比52.9% (9/17),x2=5.243,P=0.022],而FXYD6蛋白表达与肝门胆管癌患者的性别(x2=0.000,P=1.000)、年龄(x2=1.248,P=0.264)、T分期(x2=0.466,P=0.495)、淋巴结转移(x2=0.357,P=0.550)、病理分期(x2=0.005,P=0.944)及神经浸润(x2=3.016,P=0.082)均无关.结论 FXYD6在肝门胆管癌组织中的蛋白表达与其分化程度有关,其可能作为肝门胆管癌的一种新型肿瘤生物标志物.

    作者:陈雄飞;周宁新;张红红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维生素K2联合5-氟尿嘧啶对肝癌细胞增殖、迁移与侵袭能力的影响

    目的 探讨维生素K2 (VK2)联合5-氟尿嘧啶(5-FU)对肝癌细胞体外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影响.方法 体外培养人肝癌PLC/RAF/5细胞,分别用VK2(100 μmol/L)、5-FU(10 μg/mL)及VK2与5-FU联合用药处理细胞24 h,另设置不加药的细胞作为对照组,分别采用CCK-8法、划痕试验、Matrigel侵袭小室法检测细胞增殖、迁移及侵袭情况.结果 VK2或5-FU单独作用细胞后,PLC/RAF/5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较对照组均明显降低(P<0.05);而与任一单独用药比较,VK2与5-FU联合用药对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的抑制作用均进一步明显增强(P<0.05).结论 VK2与5-FU联合应用可能成为抑制肝癌细胞生长、迁移和侵袭的有效方法.

    作者:程康文;王贵和;陆朋云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手辅助腹腔镜与开腹残胃癌根治术的手术疗效对照研究

    目的 探讨手辅助腹腔镜治疗残胃癌的可行性和优越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成都军区总医院2007年12月至2016年5月期间收治的26例行残胃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手辅助腹腔镜(手辅助组)13例,采用开腹(开腹组)13例,比较2组患者在手术效果方面的差异.结果 手辅助组13例无中转开腹,术中无副损伤.与开腹组比较,手辅助组手术切口长度明显缩小(P=0.000),术中出血量明显减少(P=0.038),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明显缩短(P=0.025),2组间手术时间及淋巴结清扫数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辅助组与开腹组术后出现轻微并发症各2例,均经治疗后治愈.2组在围手术期无吻合口漏、腹腔大出血、消化道大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发生,无死亡病例.结论 从本组有限的数据初步得出,行手辅助腹腔镜残胃癌根治术是安全、可行的,与开腹手术比较,具有手术切口小、术中出血少、术后恢复快、近期康复效果好等优点.

    作者:罗国德;曹永宽;张林;张国虎;王培红;龚加庆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microRNA-21在不同分期胃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 测定microRNA-21 (miRNA-21)在不同分期胃癌中的表达量并探讨其临床价值.方法 采用实时定量PCR技术,检测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间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及崇明分院普外科行手术治疗且经病理证实的50例胃癌患者的癌组织、癌旁正常胃组织和血清以及50例非胃癌患者血清中miRNA-21的相对表达量.结果 胃癌组织中miRNA-21的相对表达量明显高于癌旁正常胃组织(P<0.05),且其在TNM分期为Ⅰ期、Ⅱ期、Ⅲ期的胃癌患者癌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2.17 (1.48~2.90)、4.08 (2.30~4.86)、8.64(5.82~18.20),3期间的相对表达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癌患者血清中miRNA-21的相对表达量明显高于非胃癌患者血清中的相对表达量(P<0.05),其在Ⅰ期、Ⅱ期、Ⅲ期的胃癌患者血清中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31.00 (24.60 ~ 37.15)、39.10(28.90~39.80)、44.15(38.95~56.68),3期间的相对表达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癌患者血清和胃癌组织中miRNA-21的相对表达量呈正相关(r=0.86,P<0.05).结论 胃癌患者的血清和胃癌组织中miRNA-21高表达与其TNM分期有着潜在的联系,其可能成为术前预测胃癌TNM分期的潜在指标.

    作者:许文;吴炜;高铭;顾一帆;费哲为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磷脂酰肌醇蛋白多糖-3对Hippo信号通路的调控机制及其对肝癌Huh7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目的 探讨磷脂酰肌醇蛋白多糖-3 (GPC3)对Hippo信号通路的调控机制及其对人肝癌Huh7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 分别构建4种靶向GPC3和YAP1基因的shRNA序列,然后转染入肝癌Huh7细胞,并筛选稳定表达的细胞株.采用荧光定量PCR法和蛋白印迹法检测转染后的Huh7细胞中GPC3和YAP1的表达,以筛选有效沉默GPC3和YAP1的shRNA.观察沉默GPC3和YAP1以及人重组YAP1 (rhYAP1)对肝癌细胞增殖、侵袭和凋亡的影响.GPC3 shRNA转染实验分为6组:未转染组、空载体组、GPC3-714-shRNA组、GPC3-647-shRNA组、GPC3-1718-shRNA组、GPC3-2134-shRNA组.YAP1 shRNA转染实验分为6组:未转染组、空载体组、YAP1-906-shRNA组、YAP1-1363-shRNA组、YAP1-1666-shRNA组、YAP1-2895-shRNA组.GPC3对YAP1的调控实验分为5组:未转染组、空载体组、GPC3-1718-shRNA组、GPC3-1718-shRNA+rhYAP1组、YAP1-1666-shRNA组.结果 ①成功构建了可有效沉默GPC3和YAP1表达的GPC3-1718-shRNA和YAP1-1666-shRNA质粒.②GPC3shRNA各转染组细胞中GPC3 mRNA和蛋白表达均明显低于未转染组(P<0.05)和空载体组(P<0.05),而GPC3-1718-shRNA组又明显低于其他转染组(P<0.05).YAP1 shRNA各转染组细胞中YAP1 mRNA和蛋白表达均明显低于未转染组(P<0.05)和空载体组(P<0.05),而YAP 1-1666-shRNA组又明显低于其他转染组(P<0.05).③GPC3-1718-shRNA组和YAP 1-1666-shRNA组细胞中YAP1 mRNA和蛋白表达均明显低于未转染组(P<0.05)和空载体组(P<0.05);而GPC3-1718-shRNA+rhYAP1组细胞中YAP1 mRNA和蛋白表达明显高于GPC3-1718-shRNA组(P<0.05)和YAP1-1666-shRNA组(P<0.05).④与未转染组和空载体组比较,GPC3-1718-shRNA组和YAP1-1666-shRNA组的细胞增殖和侵袭能力明显降低(P<0.05),细胞凋亡明显增加(P<0.05);而GPC3-1718-shRNA+rhYAP1组细胞增殖、侵袭和凋亡均得到明显改善(P<0.05).结论 GPC3很有可能通过对Hippo信号通路YAP1的调控,实现其对人肝癌细胞Huh7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作者:杨民;李媛;雷长江;李磊;冯加锐;龚小军;杨锐 刊期: 2016年第11期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四川大学华西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