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磁共振成像对肝硬变相关结节诊断价值的meta分析

张薇薇;唐静;黄子星;宋彬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 CT, 肝硬变相关结节, Meta分析, 病例对照研究
摘要:目的 应用meta分析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对肝硬变相关结节的诊断价值.方法 计算机检索15年来PubMed、Cochrane Database Systematic Reviews、EMbase数据库中MRI对肝硬变相关结节影像诊断的病例对照研究的英文文献,研究者对文献质量进行严格评价和资料提取,提取符合质量标准的文献中的诊断用metadisc1.40软件进行meta分析,以病理诊断为金标准,分别合并MRI及CT诊断肝硬变相关结节的灵敏度、特异度、阴性似然比和阳性似然比,采用拟合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SROC)模型分析两者的诊断价值,并对二者的各项数据进行比较.结果 6个病例对照研究共917例患者776个结节纳入研究.meta分析结果显示,MRI诊断肝硬变相关结节的汇总敏感度(95% CI)和汇总特异度(95% CI)分别为87%(83%~89%)和79%(73%~84%),汇总阳性似然比和汇总阴性似然比分别为3.95和0.18,S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95 6;螺旋CT增强扫描诊断肝硬变相关结节的汇总敏感度(95% CI)和汇总特异度(95% CI)分别是69%(65%~73%)和83%(77%~88%),汇总阳性似然比和汇总阴性似然比分别为3.29和0.42,SROC曲线下的面积为0.728 7.MRI的汇总敏感度、阳性似然比和SROC曲线下面积明显高于CT.结论 MRI对肝硬变相关结节诊断的准确性明显优于CT,MRI应成为肝硬变相关结节定性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手段,以提高小肝癌的早期诊断水平.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相关文献
  • 全腹腔镜下肝切除20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全腹腔镜下肝切除的可行性、安全性及手术技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7月至2013年3月期间我院行全腹腔镜下肝切除20例病例(腹腔镜组),其中肝海绵状血管瘤10例,原发性肝细胞癌6例,肝内胆管结石4例.与同期25例开腹肝切除手术(开腹组)进行比较.结果 2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腹腔镜组术后有1例出现胆汁漏(<1 00 mL/d),经通畅引流7d后停止,未发现腹腔积液后拔除引流管,顺利恢复;术后1~2 d逐步恢复饮食,5~7 d出院,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病理检查切缘未发现残余病灶.腹腔镜组术后切口疼痛持续时间明显短于开腹组[(1.67±0.52)d比(3.39±0.63)d,t=2.266,P=0.035].无一例切口出现感染及脂肪液化.腹腔镜组和开腹组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10.29±25.11) min比(100.95±24.32) min,t=0.731,P=0.415],腹腔镜组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开腹组[(345.11±45.21) mL比(506.72±58.32) mL,t=25.10,P<0.001],住院时间也明显短于开腹组[(3.57±1.52)d比(6.39±3.63)d,w=15.00,P=0.005].结论 全腹腔镜下肝切除(特别是肝脏边缘及左外叶病灶)是安全、可行的,较开腹手术其具有微创、住院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手术并发症少等优点.

    作者:黄君;任锐;徐强;张明;孟猛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射频消融在肝细胞肝癌根治性治疗中的临床价值

    目的 探索射频消融术(RFA)在肝细胞肝癌(简称肝癌)根治性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检索近年来有关RFA在肝癌治疗中应用的文献并进行综述.结果 肝脏移植、肝切除术和RFA是目前被认为具有治愈性治疗效果的3种方法,其中RFA由于具有较好的局部肿瘤控制效果,近年来较多地用于肝脏移植术前的减瘤治疗,在延长患者的等待期的同时不增加病例脱落及死亡的危险.虽然RFA与肝脏切除术对小肝癌的疗效目前尚有争论,但是RFA联合肝脏切除术,扩大了肝癌患者的手术指征,提高了疗效.结论 由于RFA技术良好的局部肿瘤控制能力和微创特点,使其在肝癌的各种治疗策略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与肝移植及肝部分切除术的优点相互补充,使更多的肝癌患者受益.无论是哪一种治疗方法,术中大程度地减少残癌的发生率,术后密切随访,复发后积极地治疗才是提高疗效的根本.

    作者:冯凯;马宽生;别平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胃转流术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及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

    目的 探讨胃转流术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及分析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2年7月期间我院收治的33例行胃转流术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情况.结果 33例患者治愈率为54.55%(18/33),总有效率为90.91% (30/33),无效3例.分析治愈及未治愈患者术前的临床资料发现,与未治愈患者比较,治愈患者的年龄更小、病程更短、2 hBG更低、BMI更大及空腹C肽更高(P<0.05).结论 从本组有限资料的初步结果看,胃转流术治疗2型糖尿病临床效果确切,而对于低龄、病程短、BMI及空腹C肽较高和2hBG较低的2型糖尿病患者可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沈宏;赵冬雨;张宁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单孔腹腔镜与传统腹腔镜胆囊切除的比较研究

    目的 比较单孔腹腔镜与传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2年9月至2013年5月期间于我院就诊的胆囊良性疾病患者,分别接受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单孔腹腔镜组,45例)和传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传统腹腔镜组,48例),分别观察并对比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6 h和24 h)疼痛评分、止疼药物的应用率、术后住院时间及患者对切口的满意度.结果 2组患者术前的一般特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孔腹腔镜组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传统腹腔镜组[(59.11±14.15) min比(40.21±11.11) min,P=0.00],术后6h疼痛评分及止痛药物应用率均明显低于传统腹腔镜组[6h疼痛评分:(3.33±1.41)分比(4.60±1.30)分,P=0.00;止痛药物应用率:6.67% (3/45)比31.25% (15/48),P=0.04],术后患者对切口的满意度评分明显高于传统腹腔镜组[(4.76±6.00)分比(2.60±0.76)分,P=0.02].单孔腹腔镜组和传统腹腔镜组的术中出血量、术后24 h疼痛评分及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中出血量:(14.67±4.80) mL比(13.85±3.85)mL,P=0.36;24 h疼痛评分:(1.60±0.65)分比(1.80±0.70)分,P=0.14;术后住院时间:(3.11±0.77)d比(3.06±0.67)d,P=0.75].2组均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单孔腹腔镜较传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可减轻术后疼痛,美容效果好,且并不增加手术风险.

    作者:陈英;林琳;付庆辉;姜晓峰;梁健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miRNA-155/PU.1信号通路阻滞对大鼠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成熟及移植免疫的影响

    目的 探讨miRNA-155/PU.1信号通路阻滞对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DCs)成熟及其对应用于大鼠小肠移植中的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利用贴壁法培养诱导DCs,针对miRNA-155/PU.1信号通路中关键转录因子PU.1基因设计并合成3对PU.1 siRNA (PU.1沉默组、阴性对照组及对照组),用脂质体法转染细胞,并筛选一对高沉默效率PU.1 siRNA.流式细胞术分析PU.1沉默组、阴性对照组及对照组细胞表面CD80、CD86及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Ⅱ的表达;ELISA法检测上清液中IL-10及IL-12p70的水平;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检测对同种异体T淋巴细胞的增殖作用;在大鼠小肠移植前7d经受体尾静脉等量注射3组细胞,移植后观察各组受体存活情况及移植物病理情况.结果 ①DCs表面分子CD80、CD86和MHC-Ⅱ表达率在PU.1沉默组分别为(27.0±5.6)%、(23.6±4.8)%及(36.8±6.8)%,阴性对照组分别为(74.0±9.4)%、(76.5±8.7)%及(87.8±11.3)%,PU.1沉默组均分别明显低于阴性对照组(P<0.05).②PU.1沉默组IL-10水平较阴性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IL-12p70则明显降低(P<0.05).③PU.1沉默组DCs刺激同种异体T淋巴细胞增殖也较阴性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④将PU.1沉默组DCs术前注入受体行大鼠小肠移植后,受体平均存活时间为(14.3±3.3)d,明显长于阴性对照组的(7.8±1.5)d (P<0.05)和对照组的(8.0±2.5)d(P<0.05),且术后5d时移植物病理显示移植肠组织轻度淋巴细胞浸润和绒毛水肿.结论 体内外实验表明,miRNA-155/PU.1信号通路阻滞的DCs成熟度明显受到抑制,并能稳定发挥诱导受体特异性免疫耐受的作用.

    作者:徐兴伟;丁博文;朱传荣;郑鹏;冯涛;嵇武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的诊断与治疗

    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primary hyperparathyroidism,PHPT)是由于病变的甲状旁腺组织合成和分泌过多的甲状旁腺激素(PTH)引起高血钙、低血磷及高尿钙的一种多系统疾病.PHPT在欧美国家比较常见,仅次于糖尿病及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约占绝经后妇女的1%~3%和总人口的0.02%[1-2].PHPT通常是由于分散的甲状旁腺腺瘤或增生病变引起的,但是也见于多发性内分泌瘤、少见的遗传综合征、代谢性疾病等[3].PHPT患者典型的临床表现多为尿路结石、肾绞痛、关节痛、骨痛、甚至病理性骨折.尿路结石常见,在新确诊的PHPT患者中发生率约为15%~20%[4].近年来,PHPT逐渐表现为无症状或症状较轻,由于高血钙而被偶然发现[5].随着对疾病认识的增加和医学专业化水平的提高,虽然一部分PHPT患者因及时就医得到了诊断和治疗,但是还有一部分患者因拖延时间较长,出现了肾损害或骨损害才就诊,即使手术切除了病变的甲状旁腺也很难得到恢复.为了减少PHPT引起的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关键在于做到PHPT的早发现、早诊断及早治疗.

    作者:王松;代文杰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选择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治疗cNO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临床价值

    目的 探讨选择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在临床颈淋巴结阴性(cN0)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中的治疗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期间收治的326例cN0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影响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本组326例cN0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为35.89% (117/326).年龄在<45岁、肿瘤直径>1 cm及原发灶浸润包膜的cN0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淋巴结转移率明显高于年龄≥45岁、肿瘤直径≤1 cm及原发灶未浸润包膜的cN0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年龄:46.56%比28.72%,P=0.001;肿瘤直径:44.44%比26.45%,P=0.001;包膜浸润:50.00%比33.09%,P=0.020).进一步的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45岁和肿瘤直径>1 cm是cN0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术后6例出现暂时性喉返神经损伤,18例并发暂时性甲状旁腺功能低下,4例出现暂时性喉上神经损伤,1例并发急性喉头水肿,无永久性喉神经损伤、甲状旁腺功能低下等并发症发生.术后266例(81.60%)获得随访,随访7~67个月(平均31.2个月),有3例发生侧颈区淋巴结转移.结论 cN0甲状腺乳头状癌行选择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是必要的、安全的处理方式,建议对cN0甲状腺乳头状癌常规行患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特别是年龄<45岁和肿瘤直径>1 cm的cN0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

    作者:张平;董文武;崔俊帅;田鑫帅;张浩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不同分期系统对晚期肝癌肝切除患者生存的预测价值比较

    目的 对比中国分期、UICC/AJCC的TNM分期及意大利肿瘤计划(CLIP)3个不同分期系统对晚期肝癌肝切除患者生存率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08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伴浸润转移的肝癌肝切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按照中国分期、TNM分期和CLIP评分系统进行分期或评分,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并行log-rank检验,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3个分期系统对生存率的预测价值.结果 共55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男48例,女7例;中位年龄47岁;总体中位生存期7个月.中国分期:ⅡB期25例,ⅢA期30例;TNM分期:ⅢA期39例,ⅢB期5例,ⅣA期7例,ⅣB期4例;CLIP评分:0~1分16例,2~3分26例,≥4分13例.Log-rank检验提示,不同中国分期间及不同TNM分期间的累积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不同CLIP评分间的累积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结果提示,在预测伴浸润转移的肝癌肝切除患者预后的敏感性,中国分期优于TNM分期,TNM分期优于CLIP评分.结论 从本组有限的数据初步得出,在3个分期系统中,中国分期对伴浸润转移的肝癌肝切除患者生存率的预测能力好,可考虑将其作为中晚期肝癌患者术后生存率的预测指标.

    作者:许磊波;王捷;刘超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双侧背部弹力纤维瘤1例报道

    病例资料 患者,男,41岁.因左背部肩胛下区肿物缓慢增大半年,右侧出现对称性肿物4个月入院.查体:一般情况良好,患者随肩关节活动时均于同侧肩胛下区出现一时隐时现包块,无特殊不适.一般在肩关节外展或前屈时肿块突出,呈扁圆形,左侧约9 cm×8 cm大,表面光滑,质地有弹力球样韧性感,无波动及压缩变小感;边界较清晰,无压痛,活动差.随肩关节内收或后伸时肿块消失.右侧肿块与左侧部位对称,但包块小于左侧,轮廓欠清晰,其余特征与左侧肿块基本相似.手术所见:两侧肿块均位于肩胛下背阔肌与菱形肌深面,内侧深面以腱样组织附着于肋骨骨膜及肋间韧带上,呈扁平状,无包膜,质地硬韧,断面呈灰白色,可见少量脂肪样组织分布其间.因肿块边缘无明显界限,术中经电刀行整块切除.双侧手术过程大致相同.术后病理诊断:双侧背部弹力纤维瘤.患者于术后并发双侧肩胛下区瘤床积液,均经切开引流及胸带持续加压包扎处理后愈合.

    作者:李国峰;李景春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手术误治甲状腺炎性疾病的经验教训分析

    目的 总结分析容易误诊为甲状腺肿瘤的甲状腺炎病例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2009~2012年期间19例误诊为甲状腺肿瘤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19例患者全部经历手术,术后8例确诊为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10例确诊为亚急性甲状腺炎,1例为化脓性甲状腺炎.手术术式根据术中病理及病情而有不同,亚急性甲状腺炎患者多予以活检术,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多予以峡部切开或楔形切除术.结论 非典型甲状腺炎与甲状腺肿瘤的鉴别有时相当困难,但只要其具有非肿瘤特点时临床医师应高度重视,综合判断,可降低误诊率.

    作者:李虹;马福伟;石胜利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达芬奇外科系统肝脏肿瘤切除术临床总结

    目的 探讨达芬奇外科系统肝脏肿瘤切除术的可行性、安全性及优势.方法 回顾性分析瑞金医院普外科2010年3月30日至2013年8月15日期间进行的21例达芬奇外科系统肝脏肿瘤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1例肝脏肿瘤患者中原发性肝癌13例,肝脏再生结节1例,转移性腺癌2例,肝脏平滑肌肉瘤2例,肝脏血管瘤3例.21例达芬奇外科系统肝脏肿瘤切除术的手术时间为(156.67±92.19) min (60~480 min);术中出血量为(585.71±1 076.12)mL(50~5000mL);术中输血4例(19.05%);中转手术共3例(14.29%),其中1例中转开腹(4.76%),2例中转为手助式腹腔镜(9.52%).无术中并发症发生;术后并发胆瘘、腹腔感染各1例,均经保守治疗后痊愈.术后进餐时间为(3.23±1.26)d(2~6 d);术后住院时间为(10.10±9.02)d(5~47 d).无二次手术及围手术期死亡患者.结论 本研究入组的患者肿瘤类型多样,肿瘤位置复杂,操作难度较大,其结果提示达芬奇外科系统在肝脏肿瘤切除术中是安全、可靠的,且在很大程度上拓宽了腹腔镜下肝脏肿瘤切除术的适用范围.

    作者:刘学谦;张天;邓侠兴;彭承宏;沈柏用;王新景;顾磊;温晨磊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活体肝移植术后小肝综合征成功处理1例报道

    病例资料 患者,男,37岁,因“皮肤、巩膜黄染1+年,纳差、腹胀20+d”入院.入我院考虑诊断为乙型重型肝炎,后完善相关手续后行不带肝中静脉的活体右半肝移植.患者Child评分12分,MELD评分16分.供体为受体父亲,59岁,供体术中切取右半肝质量579 g,移植物体质量比为1.1.受体术中见腹腔内淡黄色清亮腹水约10 000 mL,肝脏体积明显萎缩变性,脾脏明显增大,供肝右肝管分为3支,有2支距离较近,直径约0.2 cm、0.3 cm,经修整缝合成一支后与患者空肠行胆肠吻合,剩余一支胆管直径约0.4 cm,与受体胆总管行端端吻合,供肝Ⅴ、Ⅷ段存在两支直径约0.6 cm右后下静脉,用受体大隐静脉整形成一共干与受体下腔静脉行吻合.受体术后早期恢复可,免疫抑制剂方案为他克莫司(2 mg,2次/d)联合骁悉(500 mg,2次/d)的治疗方案,黄疸于术后第6d降至正常(30.1μmol/L),后于术后第10 d复查提示总胆红素升至123.6 μmol/L,MRI提示胆管未见明显狭窄,考虑排斥可能性大,遂适当加大免疫抑制剂量,并给予200 mg激素连续冲击治疗5d,后逐渐减量,至20 mg口服维持至术后第25 d,黄疸水平稍有下降,术后第24 d因右侧胸腔中量积液及腹腔中量腹水,影响呼吸,给予行胸腔穿刺引流及腹腔穿刺引流,操作顺利,当晚出现呕血,黑便,给予积极止血,考虑门静脉高压可能,上腹CT血管成像及超声提示动脉及门静脉未见明显狭窄,血流速度正常,给予行腔静脉及肝静脉造影,未发现明显梗阻、狭窄或扭转,考虑门静脉高压升高,给予行脾脏上极栓塞,术后患者安全返回病房,当晚患者出现呼吸困难,给予气管插管,胸腔、腹腔穿刺引流后患者状态逐渐恢复,各项指标均逐渐恢复正常,于术后第33 d患者顺利出院.

    作者:雷建勇;王文涛;严律南;徐明清;杨家印;冯曦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原发性肝癌的综合治疗

    原发性肝癌(简称肝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恶性程度高,浸润和转移性强,预后差.据全球2008年的数据估计,每年肝癌新发病例超过70万,其男性相关肿瘤发病率居第5位,在肿瘤相关死亡率中位居第2位,在女性相关肿瘤发病率居第7位,肿瘤相关死亡率居第6位[1].我国每年新发病例占全球一半以上,其死亡率仅次于肺癌位居第2位,在某些农村高发地区甚至跃居第1位[2].

    作者:戴朝六;赵阳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糖尿病大鼠主动脉平滑肌细胞原代培养方法的改良

    目的 探寻一种简便、高效的糖尿病大鼠主动脉平滑肌细胞体外原代培养的方法,建立长久稳定的体外糖尿病血管平滑肌细胞模型,为研究糖尿病血管慢性病变奠定基础.方法 采用链脲佐菌素腹腔注射加高脂高糖饲养自制糖尿病Wister大鼠模型20只,采用改良酶消化法体外培养主动脉平滑肌细胞.结果 成功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用改良酶消化法体外培养的血管平滑肌细胞传代生长快,细胞存活率达96%,能满足进行体外细胞实验要求.结论 与传统方法相比,改良酶消化法简单、经济、成活率高.

    作者:杨婷;金松;刘彦东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Roux-en-Y胃旁路术治疗2型糖尿病的研究进展

    目的 了解Roux-en-Y胃旁路术治疗2型糖尿病的概况,并总结其治疗2型糖尿病的效果及存在的问题.方法 检索有关Roux-en-Y胃旁路术治疗2型糖尿病的文献并进行综述.结果 Roux-en-Y胃旁路术对肥胖型2型糖尿病的治疗作用初步得到证实,但其治疗2型糖尿病的机制尚不明确,Roux袢及胆胰袢旷置长度没有统一的标准,术后远期效果不明确,其是否适用于非肥胖型2型糖尿病有待进一步研究.结论 Roux-en-Y胃旁路术治疗2型糖尿病的机制复杂,相信随着基础与临床研究的进展、手术技术的改进、手术机制的阐明、远期效果的肯定,将有更多的2型糖尿病患者受益.

    作者:周玉龙;韩晓东;狄建忠;张频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分化型甲状腺癌137例临床诊治分析

    目的 分析分化型甲状腺癌治疗的临床效果,探讨其合理的治疗方式.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2012年期间在我院普外科诊治的137例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的临床及术后随访资料.结果 本组137例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均行个体化手术、Ⅵ区淋巴结常规清扫及术后综合治疗.淋巴结转移率为53.28%(73/137),Ⅵ区淋巴结术中病理证实为阳性者加行Ⅱ+Ⅲ+Ⅳ区淋巴结清扫,术后病理证实淋巴结转移率为41.10% (30/73).多因素分析显示是否穿透被膜、病理类型及TNM分期是影响Ⅵ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本组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发生,住院期间出现暂时性声音嘶哑4例(2.92%),短期低钙血症11例(8.03%).术后随访1~10年(平均6.5年),发现局部复发5例(3.65%);颈淋巴结转移11例(8.03%);远处转移3例(2.19%),其中1例骨转移,2例肺转移;再手术16例(11.68%).结论 个体化手术方式选择、Ⅵ区淋巴结常规清扫、密切随访管理是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及保障分化型甲状腺癌治疗效果的有利因素.

    作者:庄步强;任泽强;张秀忠;张冲;张蓬波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后吻合口漏的原因及防治现状

    目的 分析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后吻合口漏的常见原因,以探索更好的预防及治疗策略.方法 采用文献复习的方法对吻合口漏的定义、常见原因、防治现状等相关文献进行综述.结果 目前直肠癌是我国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其中低位直肠癌约占2/3.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已成为首选的术式,但保肛术后吻合口漏仍是严重和常见的并发症之一.通过改善患者一般状况,提高手术技巧,规范化治疗等可有效减少吻合口漏的发生.结论 术前合理评估患者基本状况,规范化并个体化治疗,有助于降低吻合口漏的发生率以及改善患者临床结局.

    作者:彭昌兵;庄文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COX-2和Ki-67的表达及相关性分析

    目的 探讨环氧化酶-2 (COX-2)和Ki-67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方法检测82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和相应癌旁正常组织中COX-2和Ki-67蛋白表达,并分析二者表达的相关性以及其表达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①在82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COX-2和Ki-67蛋白表达阳性率均分别明显高于其在相应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COX-2:71.95% (59/82)比8.54% (7/82),x2=68.56,P<0.001; Ki-67:64.63% (53/82)比13.42% (11/82),x2=45.20,P<0.001].②COX-2和Ki-67蛋白阳性表达与肿瘤TNM分期(COX-2:rs =0.349,P<0.05; Ki-67:rs=0.305,P<0.05)、淋巴结转移(COX-2:rs=0.336,P<0.05;Ki-67:rs=0.419,P<0.01)、脉管侵犯(COX-2:rs=0.235,P<0.05;Ki-67:rs=0.461,P<0.01)及组织学分级(COX-2:rs=0.434,P<0.01;Ki-67:rs=0.378,P<0.05)均呈正相关;Ki-67蛋白阳性表达与肿瘤直径呈正相关(rs=0.365,P<0.01),而COX-2蛋白阳性表达与此无关(rs=0.135,P>0.05);COX-2和Ki-67蛋白阳性表达皆与患者是否绝经无关(COX-2:rs=0.172,P>0.05;Ki-67:rs=0.163,P>0.05).③在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COX-2和Ki-67蛋白阳性表达呈正相关性(rs=0.475,P<0.01).结论 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COX-2和Ki-67的表达均增高,两者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临床病理特征密切相关,对两者进行联合检测可反映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生物学行为,COX-2有可能成为乳腺癌治疗的一个新靶点.

    作者:吴骥;管小青;顾书成;郑向欣;侍孝红;江小玲;袁牧;张旭旭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胆管损伤的分型与处理(附12例报道)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LC)术中胆管损伤的分型与处理.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4月至2012年4月期间12例LC并发胆管损伤患者的首次手术过程及对胆管损伤的处理.结果 12例胆管损伤患者中手术中转开腹修补6例,术中未及时发现于术后3周内发现而再次手术6例.3例单纯胆管修补,6例行胆管修复T管支撑引流术,3例行胆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2例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术后吻合口狭窄.全组无手术死亡病例.结论 熟悉胆囊三角(Calot三角)脉管变异及病理结构空间改变,熟练的手术操作,必要的中转开腹可减少胆管损伤的发生.损伤发生后及时合理的处理可获良好疗效,普外科医师在操作中应注意.

    作者:周志军;姜卫生;陈勇军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腹腔镜下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中腹膜前间隙的创建体会

    目的 总结腹腔镜下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TAPP)中腹膜前间隙的创建体会.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4月至2013年5月期间笔者所在医院实施的38例腹腔镜下TAPP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共施行腹腔镜下TAPP 38例(48侧),单侧手术时间为45~90 min,平均65.4 min.术中未发生大出血、腹腔脏器损伤等情况.术后发生并发症3例,均为腹股沟区血清肿,经穿刺引流后均治愈.术后第3d复发1例.随访时间1~25个月(平均16.2个月),未发生补片感染、补片侵蚀、肠梗阻、肠瘘、慢性疼痛、睾丸萎缩等并发症.结论 腹膜前间隙的创建是腹腔镜下TAPP手术成功、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关键.

    作者:周松阳;钱涛;李明宏 刊期: 2014年第02期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四川大学华西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