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辉;彭俊平;冯燮林;刘爱祥;胡勇;田浪
甲状旁腺机能减退症是一类少见的内分泌激素缺乏性疾病,其特征是由于循环血液中甲状旁腺激素(parathyroid hormone,PTH)水平缺乏或不恰当降低,导致血清钙水平降低,血清磷水平升高[1].在美国甲状旁腺机能减退症协会网站(https://www.hypopara.org/)上,详尽地描述了该疾病的临床特征,如疲乏无力、手足刺痛、手足搐搦、口周麻木、面部或全身多处肌肉痉挛、骨痛、慢性头痛、失眠等.
作者:卢春燕;李志辉;朱精强;陈德才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 比较Child A级、单个、直径≤5 cm肝细胞肝癌行肝移植与肝切除术的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肝移植中心2007~2011年期间行肝切除术及肝移植术的ChildA级、单个、直径≤5 cm肝细胞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2组患者术后无瘤生存率及总体生存率.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263例患者,其中肝移植组36例,肝切除组227例.肝移植组与肝切除组患者术后1、3及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91.7%、85.3%及81.0%和80.6%、59.8%及50.8%,肝移植组高于肝切除组(P=0.003);术后1、3及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100%、87.5%及83.1%和96.9%、83.8%及76.1%,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91).以肿瘤直径<3 cm为标准再予以分析,其肝移植组与肝切除组术后1、3及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92.3%、92.3%及92.3%和80.2%、62.5%及50.5%,肝移植组高于肝切除组(P=0.019);术后1、3及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100%、91.7%及91.7%和97.7%、87.5%及79.5%,2组间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470).结论 Child A级、单个、直径≤5 cm肝细胞肝癌患者肝切除术后复发率高于肝移植,但两种治疗方式的术后总体生存率相似.
作者:余钰;李川;文天夫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病例资料 患者,男,73岁,因“右腹股沟可复性包块20年,不能回纳3d”入院.3d前患者发现右侧腹股沟包块再次突出并且不能回纳,且伴腹股沟区疼痛,并逐渐加重,出现右侧小腹痛、阵发性绞痛样发作,伴腹胀,肛门停止排气及排便,频繁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无血性及咖啡样物.患者无发热、畏寒及黄疸,无血便.查体:右侧腹股沟区可见包块突出,降入阴囊内,约4 cm×3 cm×2 cm大,张力高,稍触痛,予以回纳后右侧腹股沟区及右侧阴囊肿胀;全腹叩诊呈鼓音,肝、肾区无叩击痛,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约8次/min.
作者:马平;陈功;陈颖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直肠癌术中局部植入氟尿嘧啶缓释剂(5-FU SRI)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 92例直肠癌患者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术中在瘤床和沿淋巴引流途径分多点植入5-FU SRI 600 mg,对照组行常规直肠癌根治术,观察2组患者的手术情况、毒副反应、近期并发症及远期疗效.结果 2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以及腹膜炎、吻合口漏、肠梗阻和切口感染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的白细胞计数、肌酐及ALT水平治疗后高于治疗前(P<0.05),但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腹腔局部复发率及远处转移率均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 直肠癌术中植入5-FU SRI是安全可行的,是预防术后复发转移的有效途径.
作者:陆雪明;王树钦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DNA损伤修复基因XRCC1 Arg194Trp位点多态性与结直肠癌易感性的关系.方法 选取120例结直肠癌患者与120例正常对照者进行对比研究.取外周血提取DNA,采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聚合酶链反应(PCR-RFLP)技术对XRCC1 Arg194Trp基因多态性进行检测分析,比较不同基因型与结直肠癌易感性的关系.结果 2组观察对象在年龄、性别、吸烟、饮酒、饮食特点等常见暴露因素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变异基因型Arg/Trp+ Trp/Trp出现频率在2组观察对象中分别为30.00%和24.1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XRCC1 Arg194Trp位点多态性与结直肠癌的易感性并无显著相关性.
作者:沈宏;赵冬雨;张宁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Oddi括约肌中神经细胞的变化与重症急性胰腺炎(SAP)之间的关系.方法 通过牛磺胆酸钠灌注的方式制备兔急性胰腺炎模型.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一氧化氮合成酶(NOS)和血管活性肠肽(VIP)在Oddi括约肌神经细胞中的表达.结果 对照组肌间神经丛神经细胞的(45.83±2.17)%为NOS阳性细胞,(52.46±2.47)%为VIP阳性细胞,(22.73±1.95)%的神经细胞NOS和VIP均呈阳性表达.SAP组肌间神经丛神经细胞的(11.26±0.93)%为NOS阳性细胞,(28.62±2.83)%为VIP阳性细胞.SAP组的NOS和VIP阻性神经细胞的比例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NOS和VIP阳性神经细胞大量存在于Oddi括约肌;SAP时NOS及VIP阳性神经细胞比例均降低,可能是SAP时Oddi括约肌活动能力降低的原因.
作者:张磊;朱骏;朱晓亮;宋晓静;岳平;朱克祥;周文策;李汛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多排螺旋CT (MSCT)诊断胡桃夹现象的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 对40例正常者(对照组)和12例胡桃夹现象患者(病例组)的腹部MSCT动脉期及延迟期图像进行后处理,测量腹主动脉与肠系膜上动脉(SMA)的夹角、左肾静脉层面腹主动脉前壁与SMA后壁的距离以及左肾静脉小前后径,并观测左侧精索或卵巢静脉或左侧腰静脉是否扩张.结果 对照组及病例组所有观察对象MSCT均清晰显示左肾静脉、SMA及腹主动脉之间的立体解剖关系.对照组中无一例出现左肾静脉近段及左侧精索静脉或卵巢静脉或左侧腰静脉扩张;腹主动脉与SMA的平均夹角为71.4°,左肾静脉层面腹主动脉前壁与SMA后壁的平均距离为13.7 mm,左肾静脉平均小前后径为6.9mm.病例组中左肾静脉近段及左侧精索静脉或卵巢静脉扩张12例,左侧腰静脉扩张5例;腹主动脉与SMA的平均夹角为27.4°,左肾静脉层面腹主动脉前壁与SMA后壁的平均距离为3.8 mm,左肾静脉平均小前后径为2.7mm,近端肾静脉扩张.经两独立样本均数t检验,病例组腹主动脉与SMA的夹角、左肾静脉层面腹主动脉前壁与SMA后壁的距离及左肾静脉小前后径均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 MSCT可清晰显示SMA、腹主动脉和左肾静脉之间的解剖关系,对诊断胡桃夹现象具有很高的价值.
作者:董志伟;高博;赵欣 刊期: 2014年第04期
肝移植术是公认对终末期肝病的一种有效的治疗措施.肝移植术发展至今,已有50余年历史,其对终末期肝病的疗效已得到公认.对于肝癌患者,在妥善把握适应证的情况下,肝移植术亦可获得良好的疗效.而肝癌肝移植的适应证标准也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简到繁的发展过程.
作者:姜楠;杨扬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肝细胞癌合并脾功能亢进患者同期行肝癌切除和脾切除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11月至2012年4月期间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52例肝细胞癌合并脾功能亢进同期施行肝癌切除和脾切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肝癌切除联合脾切除19例,肝癌切除联合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33例.手术时间(249.63±40.90) min (182~340 min),术中出血量(580.77±260.31) mL (200~1 700)mL.全组无死亡病例,术后并发症包括:胸腔积液11例,肺内感染3例,肝断面感染3例,胆汁漏1例,切口感染2例,高胆红素血症3例,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22例,均经保守治疗后好转.术后第14天,患者的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分别由术前的(3.19± 1.59)×109/L和(53.96±18.94)×109/L升至(8.86±5.06)×109/L和(464.90±189.27)×109/L(P<0.05);术后红细胞计数变化不明显,甚至有轻度下降.结论 对于肝细胞癌合并脾功能亢进患者,选择合适的病例同期行肝癌切除和脾切除是安全可行的,而且脾切除有助于缓解脾功能亢进.
作者:徐锋;戴朝六;薛建;杜健;贾昌俊;赵阳;彭松林;许永庆;赵亮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混合型肝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以及影响手术治疗的预后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四川大学华西医院1995~2010年期间行手术切除的31例混合型肝癌患者临床资料,对其预后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 患者以男性居多(25例,80.6%),中位年龄58岁;乙肝表面抗原阳性者23例(74.2%),AFP≥20 μg/L者13例(41.9%),伴肝硬变者18例(58.1%),8例(25.8%)伴淋巴结转移.术后1、3及5年生存率分别为61.3%、32.3%和12.9%,中位生存时间为22个月.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门静脉侵犯、镜下癌栓、淋巴结转移和切缘阳性是影响预后的不良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淋巴结转移和切缘阳性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混合型肝癌预后差.R0切除可能提供给患者获得长期生存的唯一机会.
作者:张捷;熊先泽;程南生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 构建5个拷贝的HRE和hTERTp双靶向调控表达CDX2基因的慢病毒表达载体,并在结肠癌LoVo细胞中检测其启动活性.方法 设计引物应用PCR法从人结肠癌基因组中克隆获得hTERT启动子,用双酶切和PCR法切除笔者所在课题组已构建的载体pLEGFP-5HRE-CEAp中的CEA启动子后,将hTERT启动子与该载体重组,构建出pLEGFP-5HRE-hTERTp;提取5HRE-hTERTp基因序列,同时双酶切切除pLVX-EGFP-3FLAG载体中的CMV启动子,同源重组构建获得pLVX-5HRE-hTERTp-EGFP-3FLAG载体.设计引物应用PCR法从笔者所在课题组已构建的GV230-CDX2-EGFP载体中克隆获得CDX2基因序列,用双酶切和PCR法切除载体pLVX-5HRE-hTERTp-EGFP-3FLAG中的EGFP后,将CDX2基因序列与该载体重组,构建出pLVX-5HRE-hTERTp-CDX2-3FLAG.应用pLVX-5HRE-hTERTp-EGFP-3FLAG载体瞬时转染体外培养的人结肠癌LoVo细胞,通过观察绿色荧光蛋白EGFP的表达,鉴定hTERTp的启动活性.结果 经PCR和测序分析,pLEGFP-5HRE-hTERTp、pLVX-5HRE-hTERTp-EGFP-3FLAG和pLVX-5HRE-hTERTp-CDX2-3FLAG 3组质粒与设计一致,测序正确.将pLVX-5HRE-hTERTp-EGFP-3FLAG载体瞬时转染体外培养的人结肠癌LoVo细胞,有绿色荧光表达,提示hTERT启动子能够有效启动下游基因的表达.结论 成功构建了pLVX-5HRE-hTERTp-EGFP-3FLAG及pLVX-5HRE-hTERTp-CDX2-3FLAG载体,为后续的体外和体内研究打下了基础.
作者:郑见宝;贺赛;孙学军;任燕飞;陈南征;张仕运;刘栋;张立;王晖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病例资料 患者,女,21岁,因“发现右耳后肿块5年”来笔者所在医院就诊.患者5年前无意间发现右耳后肿块,约0.5 cm×0.5 cm大,并逐年增大至约2.5 cm×3 cm大,发热时伴疼痛,局部无红肿,无感染溃破.查体:右耳后可触及一3 cm×3 cm大肿块,质韧,边界清,活动尚可,无明显触压痛,局部皮肤色素沉着,无破溃;头、颈、腋窝等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心、肺、腹部查体未见阳性体征.既往史:患者曾有“阑尾炎”病史8年,未手术.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血生化指标、凝血功能、病毒全套、尿常规及粪便常规均未见异常.
作者:许腾;张迎东;付海啸;符炜;宋军;徐为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 了解肝细胞肝癌肝移植标准的进展及存在的问题.方法 检索有关肝细胞肝癌肝移植标准的相关文献并进行综述.结果 自1996年Mazzaferro等提出肝癌肝移植的米兰标准以来,全球许多移植中心都提出了自己的标准.这些标准较米兰标准对患者的要求有所放宽.这些标准对米兰标准的扩大主要体现在:①对肿瘤大小放宽;②淡化肿瘤个数的要求;③加入肿瘤生物学行为指标;④考虑机体的免疫状态.但这些标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结论 尽管目前存在众多的肝癌肝移植标准,但是仍有许多地方值得进一步探讨.
作者:李川;文天夫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直肠乙状结肠部分切除联合直肠悬吊固定术治疗成人完全性直肠脱垂的疗效.方法 对2010年5月至2013年5月期间笔者所在医院科室收治的32例成人完全性直肠脱垂患者行腹腔镜下直肠乙状结肠部分切除联合直肠悬吊固定术,总结手术疗效.结果 32例患者的手术过程均顺利,无一例中转开腹手术.平均手术时间为114.7 min (95~167 min),平均术中出血量为80 mL (55~150 mL),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为9.8 d(6~14 d),均全部治愈出院.术后32例患者获访3个月~4年(平均25.6个月),均无脱垂症状,肛门功能恢复良好,无术后并发症及复发.结论 腹腔镜下直肠乙状结肠部分切除联合直肠悬吊固定术治疗成人完全性直肠脱垂的疗效良好,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复发率低等优点,是一种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的术式.
作者:付焱;李恒;刘全;黄东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病例资料 患者,女,63岁.因“反复右上腹隐痛半年”入院.查体:腹部稍紧,右侧腹腔触及一巨大肿块约15 cm×10 cm大,质硬,活动度尚可,压痛,无反跳痛,脐周压痛明显.CT检查示胰头十二指肠区软组织占位,胆总管轻度扩张(图1);血管成像示:腹腔巨大富血性肿瘤,由胃十二指肠动脉及肠系膜上动脉分支参与血供,静脉回流至肠系膜上静脉,门静脉部分层面包裹于肿瘤内,下腔静脉受压呈节段性狭窄(图2).
作者:郑鹏;嵇武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 分析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四川大学华西医院2004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初次手术治疗且资料完整的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36例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患者中骨型52例(38.23%),肾型17例(12.50%),骨肾型7例(5.15%),生化型24例(17.65%),合并其他临床表现者36例(26.47%).术前甲状旁腺激素(parathyroid hormone,PTH)值为(106.20±88.88) pmol/L (6.91~390 pmol/L),血钙值为(3.12±0.66) mmol/L (2.15~5.77 mmol/L).甲状腺及颈部淋巴结彩超和锝-甲氧基异丁基异腈放射性核素双时相显像(99Tcm-MIBI)定位诊断与手术发现符合率分别为75.00%及85.29%,联合CT检查三者符合率为86.76%.术后病理诊断:良性病变129例(94.85%),甲状旁腺癌7例(5.15%).良性病变中甲状旁腺腺瘤119例(92.25%),其中单发114例(95.80%),多发腺瘤或甲状旁腺瘤合并甲状旁腺增生5例(4.20%);甲状旁腺增生10例(7.75%),其中8例为甲状旁腺不典型增生或增生活跃.124例(91.18%)患者术后3d内PTH降至正常上限以下.124例(91.18%)获随访,随访时间6~112个月,中位随访时间49个月;12例(8.82%)失访.术后6个月有2例(1.47%)甲状旁腺癌患者肿瘤复发,其余病例无复发.3例(2.21%)甲状旁腺癌患者分别于术后18,19及23个月死亡,其中2例死于甲状旁腺癌全身转移,1例死于心血管意外.结论 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的临床表现多样,手术是治疗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的有效手段.
作者:朱信心;魏涛;龚日祥;李志辉;黄秋实;邹秀和;汪洵理;杜镇鸿;孙映荷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 (SIRT1)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对胃癌侵袭的影响和可能机理.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46例胃癌组织中SIRT1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蛋白的表达;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SIRT1蛋白和VEGF-A蛋白表达对胃癌患者预后的影响;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GES-1人胃黏膜细胞株及SGC7901人胃癌细胞株中SIRT1蛋白和VEGF-A蛋白的表达;采用siRNA小干扰技术特异性干扰SGC7901细胞株中SIRT1基因的表达后,检测SIRT1蛋白和VEGF-A蛋白的表达;通过细胞侵袭实验检测不同处理后SGC7901细胞侵袭能力的变化.结果 与正常胃黏膜组织比较,胃癌组织中SIRT1蛋白和VEGF-A蛋白均呈高表达(P<0.050).SIRT1蛋白阳性表达患者的生存情况较差(P=0.001),SIRT1及VEGF-A蛋白均呈阳性表达者的生存情况较差(仁0.006),但VEGF-A蛋白表达与胃癌患者的预后无关(P=0.091).SGC7901细胞中SIRT1蛋白(P=0.010)和VEGF-A蛋白(P=0.020)的表达较GES-1细胞上调.构建SIRT 1-siRNA特异性抑制SIRT1基因的表达后(siRNA阳性组),SIRT1蛋白和VGEF-A蛋白的表达均下调(P=0.010),且SGC7901细胞的侵袭能力下降(P=0.000).结论 SIRT1基因可能通过促进VEGF-A蛋白的表达而促进胃癌的侵袭,其可能是抑制胃癌侵袭的一个治疗靶点.
作者:赵伟;陈锐;刘芮菡;常帅;谯瞧;刘俊松;张振良;车向明 刊期: 2014年第04期
外科切除被认为是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下文简称肝癌)的主要治疗手段,但合并肝功能严重不全的肝癌患者往往无法耐受外科手术切除.约80%肝癌患者存在肝硬变背景,外科切除无法阻止肝癌患者剩余肝脏的癌变过程及肝硬变的进一步发展.这也是导致外科切除术后远期死亡的病因,即肿瘤复发和慢性肝功能衰竭.肝癌患者的5年复发率超过60%[1-2],而其中仅有10%~30%复发病例可再次行外科切除手术[3].
作者:彭民浩;文张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累及腘动脉部位的病变临床上并不少见,由于腘动脉解剖部位上的特殊性,导致该部位病变的处理上比下肢其他血管更为复杂,术后再狭窄和闭塞率较高.如何选择恰当的处理方法、提高远期通畅率,一直是困扰临床医生的一个难题.累及腘动脉部位的病变大致可分为三类:①腘动脉损伤;②狭窄或闭塞性病变,包括动脉硬化闭塞症、腘动脉陷迫综合征、腘动脉外膜囊肿等;③扩张性病变,主要是腘动脉瘤.下面就此三类病变分别进行探讨.
作者:刁永鹏;李拥军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腹腔镜远端胃癌D2根治术No.6组淋巴结清扫的意义、方法及技巧.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笔者所在医院2008年1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4年期间141例行腹腔镜远端胃癌D2根治术No.6组淋巴结清扫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41例患者均顺利完成腹腔镜远端胃癌D2根治术No.6组淋巴结清扫术.随着手术病例的增多,手术时间、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手术中转例数逐年下降,淋巴结清扫数目逐步增多(P<0.000 1);无No.6组淋巴结清扫所致的死亡病例;结肠中血管、胰腺及胃十二指肠动脉是No.6组淋巴结清扫的重要解剖标志,横结肠系膜前后叶间隙和胰前间隙是进行No.6组淋巴结清扫的重要外科平面.结论 一个团队只有完成一定量的手术并学会以结肠中血管、胰腺及胃十二指肠动脉为解剖标志,准确地识别横结肠系膜前后叶间隙及胰前间隙,在正确的外科平面进行操作,才能使No.6组淋巴结清扫术既符合肿瘤根治原则又能达到微创的目的.
作者:刘进生;黄良祥;曾长青;李建党;何协 刊期: 2014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