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成栋;陈晓明;喇旭;廖茂生;易代军
病例资料 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期间笔者所在医院共收治医源性胆管损伤16例,男10例,女6例;年龄31~72岁,平均年龄53.6岁.Ⅰ型7例,Ⅱ型5例,Ⅲ型3例,Ⅳ型1例.16例中5例系术中发现胆管损伤者,Ⅰ型2例,行胆囊床损伤小胆管缝扎、腹腔引流管引流治疗;Ⅱ型2例,行损伤胆管修补、T管引流术;Ⅲ型1例,行胆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术后均恢复顺利.
作者:李振峰;霍仁杰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 总结肝癌降阶治疗在肝癌治疗中的进展与地位.方法 通过检索MEDLINE和PubMed数据库相关文献并对其进行分析与综述.结果 晚期肝癌临床预后差,降阶治疗后肝切除或肝移植术能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但是不同的降阶治疗方法,不同的入组标准,使患者的临床疗效参差不齐.结论 根据不同的病情,选用合理的降阶治疗方法,可以提高患者的远期预后.
作者:黄志平;张鹏;王文涛;严律南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伊马替尼术前治疗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的作用.方法 采用文献复习的方法,对研究伊马替尼术前治疗GIST的文献加以综述.结果 伊马替尼术前治疗是进展期GIST的有效治疗手段,能显著提高患者的手术切除率,延长总体生存时间.结论 术前伊马替尼治疗转移性或局部进展期GIST疗效较好,应参考GIST基因分型结果个体化术前给药,值得进一步深入临床研究.
作者:曹锋;李非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全乳晕人路腔镜甲状腺切除术中加长型Trocar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02例全乳晕入路腔镜甲状腺切除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分析加长型Trocar组和普通型Trocar组患者术中颈胸部分离面积、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引流量、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加长型Trocar组与普通型Trocar组相比,颈胸部分离面积小于后者(P<0.05),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均明显短于或少于后者(P<0.05);普通型Trocar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加长型Trocar组(P<0.05).结论 加长型Trocar应用于腔镜甲状腺手术可明显减小颈胸部分离面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胡振涛;吴延花;张多强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联合腹腔镜前哨淋巴结活检术治疗早期胃癌的可行性和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至2013年8月期间在江南大学附属医院行ESD联合腹腔镜前哨淋巴结活检术治疗的26例早期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对这些患者先行腹腔镜前哨淋巴结活检术,如冰冻病理学检查结果提示有淋巴结转移,则行腹腔镜下胃癌D2根治术;如提示无淋巴结转移,则行ESD.结果 本组26例患者共检出SLN 95枚,(3.7±1.4)枚/例,(1~6枚/例);有2例患者因SLN阳性而行腹腔镜辅助远端胃癌根治术,24例患者行ESD.26例患者术后随访时间5~46个月,中位随访时间22个月.ESD术后无病生存率(DFS)为91.7% (22/24),局部复发率为4.2% (1/24);总体DFS为96.2% (25/26).结论 ESD治疗早期胃癌是安全、可行的,联合腹腔镜胃癌前哨淋巴结活检术更符合肿瘤根治原则.
作者:蒋恺;费伯健;高其忠;屠惠明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癌外科治疗前后血清甲胎蛋白(AFP)和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水平的变化对其生存预测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在西京医院和解放军第451医院接受肝癌切除术或射频消融(RFA)治疗的86例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观察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AFP和sICAM-1水平的变化,并根据其变化情况对患者进行分组,再对各组的生存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治疗前AFP< 20 μtg/L或sICAM-1<1 000 U/L的患者,其治疗后的肿瘤复发率及生存率高于治疗前两指标水平较高组(AFP:P=0.018,P<0.001;sICAM-1:P=0.027,P<0.001);较大肿瘤病灶、较晚TNM分期和较高的肿瘤复发率与治疗后两指标增高者有关(AFP:P=0.016、P=0.026及P=0.025; sICAM-1:P<0.001 、P=0.024及P=0.032);治疗前两指标正常及治疗前增高但治疗后恢复正常者有较好的生存情况,尤其是在接受肝癌切除术患者中更为明显(AFP:P=0.006及P=0.001;sICAM-1:P=0.001及P=0.002);两指标联合分析结果表明,AFP和sICAM-1同时增高者,其无瘤生存率和总体生存率差(P=0.007,P<0.001).结论 对于接受肝癌根治术的患者,检测术后早期血清中AFP和sICAM-1的水平变化,对于监测肿瘤复发和预测生存情况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陈域;曹大勇;李霄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电影“阿凡达”给人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视觉震撼,而这一切,都是三维(3D)虚拟影像技术所搭建起的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完美结合.21世纪以来,随着3D技术的发展,今日外科医生已经进入色彩缤纷的3D时代,3D技术为外科学的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其深远意义要远远大于影院中的数字化革命,黄志强院士[1]曾经形象地形容3D医学影像技术是外科医生的“第三只眼”、“第六感官”,将改变传统外科学的面貌.
作者:方驰华;祝文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 了解肠内生态免疫营养在结直肠癌围手术期的临床应用.方法 复习国内外文献,进行总结归纳,并加以综述.结果 围手术期早期给予肠内生态免疫营养能大大改善结直肠癌患者的营养状态,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重建肠道菌群,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结论 肠内生态免疫营养在结直肠癌围手术期的应用可明显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提高免疫功能,减少应激反应,改善其预后,但其使用的佳剂量还需进一步研究.
作者:徐锐;庄文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在有胆道手术史的肝胆管结石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09年3月至2013年3月期间,中航工业三六三医院普外科收治的86例肝胆管结石患者接受了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其中26例既往有胆道手术史(PBS组),60例无胆道手术史(NPBS组).左肝内胆管结石15例,右肝内胆管结石52例,双侧肝内胆管结石19例.回顾性分析患者围手术期的临床资料.结果 PBS组与NPBS组手术时间分别为(161.4±31.5) min和(155.7±28.1)min,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出血量分别为(69.2±50.7)mL及(44.1 ±27.4) mL,PBS组多于NPBS组(P<0.05);PBS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53.8%,尤其是腹腔积液明显多于NPBS组(P<0.05);2组总残余结石发生率为15.1%,总结石清除率为98.8%; PBS组术后远期并发症发生率为23.1%,明显高于NPBS组(P<0.05).结论 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是有胆道手术史肝胆管结石患者一项安全可行且有效的微创治疗选择,尤其适用于无肝萎缩肝胆管结石、结石弥漫分布合并胆管狭窄的双侧肝胆管结石以及合并胆汁性肝硬变的肝胆管结石.
作者:刘战培;蒲青凡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 对比分析克罗恩病(Crohn disease,CD)及肠结核(intestinal tuberculosis,ITB)的多层螺旋CT(MSCT)表现特点,以提高对两者的鉴别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学检查证实的38例CD及13例ITB患者的临床表现、体征、实验室检查及MSCT表现特点,比较两者的异同点.结果 MSCT征象对比结果显示:①CD以肠管均匀增厚为主;ITB以不均匀增厚为主(P<0.05).②CD以肠腔不规则狭窄为主;ITB以肠腔同轴狭窄为主(P<0.05).③ITB较CD更易出现肠周淋巴结增大和强化,系膜血管增多、迂曲(P<0.05).CD与ITB均可表现出腹痛、腹泻、发热、贫血、便血、消瘦;实验室检查中血沉升高、C-反应蛋白阳性、白蛋白降低以及肠道并发症;其中CD便血更多见,肠结核更常合并肺结核(P<0.05).结论 CD和肠结核具有相似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MSCT表现二者各有一定特点,综合分析对两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一定意义.
作者:曾涵江;张笑;徐忠孜;黄子星;张丽芝;陈冬冬;罗艺;李学明;余建群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 观察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 (MCP-1)在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stitis,SAP)大鼠血清、胰腺及肠黏膜组织中的表达并探讨其机理.方法 24只SD大鼠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SAP组.对照组大鼠开腹后仅翻动肠管,SAP组以3%牛磺胆酸钠按0.05 mL/100 g逆行注入大鼠胆胰管(注射时间1 min)复制SAP模型.2组大鼠分别于制模后12及24 h采集血标本和胰腺及回肠组织标本,进行如下指标检测:①ELISA法测定血清中MCP-l及IL-10水平;②比色法测定淀粉酶(amylase,AMY)水平及二胺氧化酶(diamine oxydase,DAO)水平;③RT-PCR法检测胰腺及回肠组织中MCP-1 mRNA的表达;④观察胰腺及回肠组织的病理学改变.结果 SAP组血清中MCP-1、IL-10、AMY和DAO水平均较对照组升高(P<0.01);SAP组胰腺及回肠组织中MCP-1 mRNA表达较对照组上调(P<0.01),胰腺组织的病理学评分明显增高(P<0.01).结论 MCP-1在SAP大鼠血清、胰腺及回肠组织中的表达均上调,且加重了胰腺和肠道组织的损伤.
作者:尚献会;李建国;范振海;兑丹华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提高乳腺癌术后乳房再造质量的途径和方法.方法 对武警北京总队医院2005年9月以来行乳房再造且获随访的37例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就患者满意度和术后并发症分别予以评分,以评价乳房再造术的质量;然后再计算所有病例的平均得分,作为对本组患者乳腺癌术后乳房再造工作的评价参考.结果 满分10分,37例患者中评分无满分者,乳房再造术质量属良好11例,中等19例,较差4例,很差3例;平均得分6.51分,即本组患者行乳腺癌术后乳房再造的终质量评价为中等.结论 应注意手术方式的选择、医患交流、术后并发症的防治、操作技术水平的提高、加强随访等,才能全面提高乳腺癌术后乳房再造术的质量.
作者:李少伟;赵永刚;操海舟;王涛;杨晓波;刘志飞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病例资料 患者,男,44岁,因“摔伤致头、胸、腹部疼痛4h”入院.查体:急性病容,心肺未见明显异常;全腹软,略膨隆,无腹膜刺激征,左上腹及中上腹压痛明显,无反跳痛,肠鸣音未闻及.腹部B超检查提示:腹腔大量积液;右下腹诊断性穿刺抽出不凝血约10 mL.遂以“闭合性腹部外伤、腹腔内出血”在全麻下行急诊剖腹探查术.术中探查诊断为“空肠系膜动脉血管破裂出血,脾脏破裂Ⅰ型”,故行破裂血管结扎,脾破裂修补术.
作者:梁勇;左晓静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法尼酯X受体(FXR)的激活是否抑制结肠癌细胞的生长.方法 对人结肠癌HCT-116细胞进行体外培养,用四唑氮蓝还原法(MTT)和流式细胞仪测定FXR特异性激动剂GW4064对结肠癌HCT-116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同时应用RT-PCR方法检测其FXR mRNA及VEGF mRNA的表达.结果 FXR特异性激动剂GW4064可上调结肠癌HCT-116细胞的FXR mRNA表达,下调VEGF mRNA的表达;对结肠癌HCT-116细胞的生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促进结肠癌HCT116细胞的凋亡,且均呈剂量及时间依赖关系.结论 FXR特异性激动剂GW4064可以显著抑制结肠癌HCT116细胞的生长,激活FXR受体可能为结肠癌的治疗提供一种潜在的靶点.
作者:朱松明;张超峰;张捷;戴刚;黄侠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 研究Ghrelin对L6大鼠成肌细胞在棕榈酸诱导下的葡萄糖代谢和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机理.方法 培养L6大鼠成肌细胞,诱导分化后利用0.3 mmol/L的棕榈酸作用16 h,实验组加入不同剂量的Ghrelin(1、10和100 nmol/L)作用8h,采用葡萄糖氧化酶-过氧化物酶法(GOD-POD)检测骨骼肌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并在荧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细胞膜葡萄糖转运因子-4 (GLUT-4)蛋白染色;采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法检测骨骼肌细胞中总蛋白激酶B(Akt)、磷酸化蛋白激酶B(pAkt)、总糖原合成酶激酶-3β (GSK-3β)和磷酸化糖原合成酶激酶-3β (pGSK-3β)蛋白的表达.结果 Ghrelin使胰岛素抵抗之L6大鼠成肌细胞葡萄糖摄取量增加,细胞膜GLUT-4染色加深,pAkt及pGSK-3β蛋白表达增加(磷酸化表达增加),而总Akt和总GSK-3β蛋白无明显变化,这种作用可被PI3K阻断剂(LY294002)消除.结论 Ghrelin通过磷酯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糖原合成酶激酶-3β (PI3K/Akt/GSK-3β)信号途径促进L6大鼠成肌细胞葡萄糖摄取量,从而提高L6大鼠成肌细胞胰岛素的敏感性.
作者:孙英冬;周勇;王勇;刘金钢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不同的入肝血流阻断方法下行规则性或不规则性局部肝切除的手术方法及其临床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5月至2012年7月期间在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完成的25例腹腔镜肝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行规则性肝切除术14例,不规则性局部肝切除术11例.术后病理学检查证实原发性肝癌9例,肝血管瘤10例,结直肠癌肝转移1例,左肝内胆管结石5例.结果 本组25例均成功完成了腹腔镜肝切除术(其中合并胆囊切除术3例,合并胆囊切除及胆总管探查术1例),无中转开腹手术者.其中行区域性入肝血流阻断联合规则性肝切除术14例,应用自制的第一肝门阻断器行全肝入肝血流阻断联合不规则的局部肝切除术11例.手术时间(149.6±19.8) min (120~195 min),术中出血量(320±73.6) mL (180~460 mL),腹腔引流管放置时间3~11d.有1例术后第3天出现胆汁漏,予以放置自制双套管冲洗后引流量逐渐减少,术后第11天顺利拔管;其余病例未发生胆汁漏、出血、感染等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8.6±2.4)d(5~13 d).9例肝脏恶性肿瘤患者术后均获随访,截至2012年7月29日,其随访时间12~48个月,平均17个月,1年无瘤生存患者有7例.结论 腹腔镜肝切除术是安全可行的,肝脏血流阻断技术是其成功的关键和保障.左半肝或左外叶病灶可考虑行区域性人肝血流阻断联合规则性肝切除术;右半肝不规则的病灶或病灶较小时,应用自制的第一肝门阻断器行全肝入肝血流阻断联合不规则的局部肝切除术,是简洁、实用的方法,可避免切除过多的肝组织.
作者:金圣杰;钱建军;姚捷;蒋国庆;王小东;高志慧;柏斗胜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胰高血糖素瘤的临床特征及诊治方法.方法 报道重庆医科大学附一院新发胰腺胰高血糖素瘤临床案例1例,并对该病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 胰高血糖素瘤主要来源于胰腺α2细胞,少数来自于胃或十二指肠的氨前体摄取和脱羧细胞,以坏死性溶解性游走性红斑、糖尿病、消瘦、贫血等为主要临床表现,手术疗效理想.结论 胰高血糖素瘤是一种临床上罕见的消化道神经内分泌肿瘤,手术切除是其为有效的治疗手段.
作者:刘毫;吴诚义;朱之坤;屈洪波 刊期: 2014年第07期
胰腺癌是高度恶性的消化系统肿瘤,其全球死亡率居恶性肿瘤的第4位[1].目前,手术切除仍旧是胰腺癌患者获得长久生存并有望治愈的唯一治疗方式.尽管在过去的数十年里,胰腺癌的手术技术和方式得以逐步完善,根治性切除术可使胰腺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达到15%~25%.但是绝大多数的患者在确诊时肿瘤已经处于进展期而失去了根治手术的机会.从手术角度来讲,规范的淋巴结清扫有助于降低肿瘤的局部复发率并改善胰腺癌患者的预后.因此,回顾胰腺癌的淋巴结转移的相关研究,辨证地分析胰腺癌淋巴结清扫范围,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孙备;苏维宏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肝十二指肠韧带(hepatoduodenal ligament,HDL)原发肿块的临床特点及其诊治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四川大学华西医院2004年9月至2013年5月期间收治的诊断为肝十二指肠韧带原发肿块的16例连续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HDL原发肿块的症状与血液检查结果均缺乏特异性.16例中14例进行了腹部超声检测,15例进行了腹部增强CT扫描,其中分别有3例(21.4%)和5例(33.3%)明确了肿块的位置及良恶性;联合超声和增强CT检查后,12例患者中有6例(50.0%)明确了肿块的位置及良恶性;再联合增强MRI检查后,10例(62.5%)明确了肿块的位置及良恶性.所有患者均进行了腹腔探查与肿块活检,其中11例(68.8%)行HDL肿块切除术,2例(12.5%)行单纯HDL肿块活检辅以胆道T管引流术;1例(6.2%)行HDL脓肿引流术,2例(12.5%)行单纯冰冻活检.患者均好转出院.结论 HDL原发肿块诊断困难,多种影像学检查的联合应用可提高无创诊断的准确性,手术及其他积极治疗能对其提供良好的预后.
作者:郭东明;李川;文天夫;杨健;王明;余钰;张晓赟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胰头癌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并扩大淋巴结清扫(ELND)的手术适应证及临床疗效.方法 总结2010年6月至2011年6月期间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胰腺外科收治的因胰头癌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并扩大淋巴结清扫2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5例,女6例;年龄36~57岁,平均47.8岁.结果 21例中属Ⅰ、ⅡA、ⅡB及Ⅲ期者分别为3例(14.3%)、9例(42.9%)、8例(38.1%)和1例(4.8%).R0切除者18例(85.7%),R1切除者3例.切除淋巴结总数为14~43枚,平均为27.4枚;有淋巴结浸润者10例(47.6%).平均手术时间为6.8 h(5~8.5 h),术中输血平均为5.6 U(3~8 U).本组无手术死亡病例.5例(23.8%)术后发生并发症;胰瘘3例(14.3%),胆汁漏1例(4.8%),腹腔出血1例(4.8%),消化道出血1例(4.8%),顽固性腹泻2例(9.5%).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高、中、低分化腺癌分别为6例(28.6%)、10例(47.6%)和5例(23.8%).21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5~40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19个月;1、2及3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66.7%、38.1%和19.0%.结论 对可切除胰头癌选择性实施胰十二指肠切除并扩大淋巴结清扫术,有利于提高根治切除的比例及改善患者预后,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
作者:杨明;吴河水;熊炯炘;赵刚;周峰;陶京;杨智勇;殷涛;王春友 刊期: 2014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