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下颌角截骨整形术后上呼吸道阻塞4例分析

成铤;艾玉峰;周激;刘会省;冯辉利;黄文;宋晓东;倪云志;秦晓;陈扬

关键词:下颌角截骨整形术, 上呼吸道阻塞, 气管插管
摘要:目的:探讨下颌角截骨术后上呼吸道阻塞的原因和处理方法方法:对我科421例下颌角截骨整形术患者术后出现的4例上呼吸道阻塞患者的判断及处理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例患者均成功解除上呼吸道阻塞,未出现呼吸停止及行气管切开.结论:准确判断上呼吸道阻塞,及时气管插管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中国美容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乳腺癌根治术后带蒂背阔肌皮瓣移植一期乳房再造

    目的:总结应用带蒂背阔肌皮瓣移植进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Ⅰ期乳房再造的方法与疗效.方法:自2000年起,用带蒂背阔肌皮瓣移植方法对中青年妇女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行Ⅰ期乳房再造38例.结果:全部病例的皮瓣及15例同时保留乳头病例的乳头均存活,无积液、感染、坏死等并发症,再造乳房外形美观.结论:用带蒂背阔肌皮瓣移植行乳腺癌术后Ⅰ期乳房再造是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恢复乳房外形的一种理想的方法.

    作者:戴谦诚;龚鼎铨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痤疮的非药物治疗现状

    痤疮(Acne)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一种毛囊皮脂腺慢性炎症疾病.一般认为其发病多与雄激素、痤疮丙酸杆菌增殖、毛囊皮脂腺导管的异常角化、环境因素及遗传等因素有关;另外免疫反应、内分泌障碍、多脂多糖及刺激性饮食、温度及某些化学因素也参与痤疮的整个病程,还与遗传及心理因素有关[1].近年来,国内外的学者针对痤疮的发病机制研发出不同治疗方法.现就痤疮的非药物治疗现状综述如下.

    作者:高启发;陈向东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无创美容修复前牙间隙伴釉质发育不良一例

    牙列散在间隙的病例临床上比较常见,给患者造成许多不良影响,如口腔咀嚼功能的减退、发音不清、影响容貌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问题[1].修复牙间隙是现代口腔美学修复中的重要内容及难题之一.每一个患者都足一个全新的个体,口内的情况各异,遇到这类患者,绝对不能盲目直接进行固定义齿的修复,只想着关闭间隙,而不进行全面系统的检查及考虑口内的整体状况.比如咬合关系、中线问题、智齿是否存在、舌体是否过大以及面型等.给患者一个令面综合的治疗计划是十分必要的[2].多颗牙散在间隙伴牙齿发育不良增加了其修复难度,笔者通过纳米树脂壳无创直接美容修复技术完成前牙散在间隙伴釉质发育不良病例1例,取得良好效果,患者非常满意.

    作者:张强富;李慧;齐聪聪;刘劭晨;林映荷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像素铒激光联合角质细胞生长因子在面部皮肤年轻化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像素铒激光与角质细胞生长因子联合应用进行面部年轻化治疗的效果.方法:采用2940nm铒激光与角质细胞生长因子喷雾对68例患者进行治疗,共5次,每次间隔3周.结果:患者无不适反应,面部老化表现均得到较明显改善,随访6~12个月,患者的满意度均较高.结论:像素铒激光联合角质细胞生长因子喷雾对于面部年轻化的治疗其疗效较为持久,副作用小,操作简便,对于改善和延缓各种面部衰老的表现具有较好的效果.

    作者:戴利;方芳;郑永生;孙强;马涛;张君毅;韩新呜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头面部皮肤恶性肿瘤手术切除及创面修复与重建的方法探讨

    目的:探讨头面部皮肤恶性肿瘤手术切除及创面修复和重建的临床经验.方法:对2006年9月~2011年3月共收治的38例头面部皮肤恶性肿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术后创面根据患者情况分别采用人工脱细胞异体真皮(MATRIDERM)移植10例、原位缝合8例、皮片和人工脱细胞异体真皮(MATRIDERM)联合移植4例,皮片移植2例、局部皮瓣6例、邻位皮瓣5例进行修复和重建.结果:本组38例,除1例人工脱细胞异体真皮(MATRIDERM)移植创面边缘感染经换药治疗伤口Ⅱ期愈合外,其余皮瓣和值皮均成活,供区和人工脱细胞异体真皮(MATRIDERM)移植创面均Ⅰ期愈合.32例患者获随访1~3年,1例复发,复发病例为植皮治疗的鳞状细胞癌患者于术后2年复发,经再次手术扩大切除后采用皮瓣移位修复,随访1年未再复发;随访患者均存活良好,外形及功能满意.结论:头面部皮肤恶性肿瘤早期诊断、彻底切除、及时修复,杜绝复发及取得良好的外观和功能效果是治疗的关键所在,修复方法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和头面部美学单位或亚单位原理遵循由简至繁的原则,尽可能兼顾缺损区域外形和功能的修复和重建.

    作者:王常印;崔正军;Seung-KyuHan;肖京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足底软组织缺损的修复

    日常生活中足底部皮肤软组织缺损并不少见,常合并跖腱膜或骨外露,多为道路交通事故所致碾压伤或撕脱伤、钝器砸伤、机器绞伤,少数为肿瘤切除或烧伤后切除挛缩瘢痕所致,由于足底解剖、功能的特殊性,其缺损造成一定的修复困难,现就其常用的邻近皮瓣修复方法的优缺点做一综述.

    作者:张克勤;魏明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颗粒脂肪移植术前注射量的评估

    目的:探讨颗粒脂肪移植术前注射量的评估方法.方法:术前1天,术区注射生理盐水至受术者与医者均满意时为度,记录注射量,再按盐水注射量+50%超量,作为颗粒脂肪注射量待颗粒脂肪纯化后多层次、多隧道注射于受区.结果:18例受术者,26个部位,脂肪移植量3~ 18ml,随访1~26个月,效果满意.结论:颗粒脂肪移植术前盐水注射法评估注射量,操作简便,利于医患沟通,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刘萍;刘毅;刘莉;张瑞莉;陈元婕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咬合重建对改善咀嚼功能和面容美观的影响

    目的:探讨牙列缺损、缺失及重度磨耗患者咬合重建治疗对改善其咀嚼功能和面容美观的影响.方法:回顾临床牙列重度磨耗、牙列缺损或缺失40例病例,采用固定修复或固定活动联合修复方法实施咬合重建.咬合重建前确定治疗计划,余留牙进行完善的牙髓、牙周治疗;确定颌位关系后戴用过渡性(牙)垫3个月后固定义齿或固定活动联合修复.通过系列治疗恢复正常的垂直距离、(牙)曲线、平面,重建良好稳定的咬合关系.结果:咬合重建治疗后患者外形容貌、发音、咀嚼效能主观评价良好,咬合关系和颞下颌关节紊乱症状有显著改善.结论:采用固定修复或固定活动联合修复方法治疗牙列重度磨耗,牙列缺损或缺失,进行咬合重建的效果令人满意.详尽的治疗计划、正确的颌位关系确定、过渡性义齿戴用是固定修复咬合重建成功的关键.

    作者:孙旭东;佟宇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除皱术中利用去毛囊筋膜旨肪复合组织游离移植填充颞部凹陷

    目的:探索去毛囊筋膜脂肪复合组织填充颞部凹陷的效果,并进行初步评价.方法:在额颞部除皱同时,根据颞部凹陷程度制备相应大小的去毛囊筋膜脂肪复合组织块游离移植填充颞部凹陷.结果:随访3月~4年,该法除可获得远期丰满外形外,同时改善了面部轮廓.结论:除皱术中利用去毛囊筋膜脂肪复合组织游离移植填充颞部凹陷,在面部提紧的同时改善了面部轮廓,术后效果满意.

    作者:孟安锋;郭建;张林宏;王亚强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断肢再植5例术中护理配合

    断肢再植是把完全或不完全离断的肢体,在光学放大镜的助视下,将离断的肢体重新接回原位,恢复血液循环,使之成活并恢复一定功能的高度精细手术[1].我院于2010年1月~2010年7月断肢再植5例术后肢体均存活,功能尚可,现将术中的护理配合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5例,其中男性3例,女性2例,年龄16~45岁,损伤部位左前臂不全离断3例,右前臂不全离断2例,所有病例均急诊,在臂丛麻醉下行断肢再植术.1.2结果:本组患者术后肢体均成活,出院后0.5~1年进行随访,功能尚可,外形美观,患者满意.

    作者:陈菲;蒋丽娟;陈婷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诱导的多潜能干细胞类胚体分化过程中残留未分化细胞的研究

    目的:探讨诱导的多潜能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iPS cells)通过类胚体长期分化后残留未分化细胞的特性.方法:小鼠iPS细胞株,体外类胚体分化20天后消化打散,重新给予iPS细胞常规培养液培养.观察扩增的残留细胞形态;流式细胞仪和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和观察残留细胞表面标志物及体外再次分化能力.将残留细胞扩增后注射入裸鼠背部皮下,6周后注射部位取材进行大体和组织学检查.结果:分化20天的类胚体中存在残留未分化的细胞,呈克隆样生长,高度表达SSEA-1、CD-9和0CT-4等多潜能性标志.残留细胞能反复传代,并可在体外再次分化和残留.残留细胞注射部位形成畸胎瘤,瘤体组织中存在成熟的内胚层、中胚层和外胚层组织.结论;iPS细胞分化为类胚体后残留部分未分化细胞,残留细胞在体内、外可再次分化,并能在体外分化中再次残留.

    作者:王书军;刁永力;谷波;于海洲;葛乃航;严晓鸥;张文杰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拔牙知情同意书文本易读性的主观评价

    目的:探索文本因素对拔牙知情同意书易读性的影响.方法:以临床服务为背景,以拔牙知情同意书的文本为语料,,请患者或家属阅读语料并且同步完成对语料理解程度的VAS评分.统计分析文本因素对话料易读性的影响和语料间的协同作用.结果:读者对各语料的理解程度得分不同,一项得分90(1/17),一项得分20(1/17);2项得分低于60分(2/17);2项得分高于80分(2/17);余得分在60~80(11/17).皮下气肿语料项与其它语料无显著相关性(P>0.05),语料间存在相关性的相关系数r值为0.334~0.719(P<0.01).结论:调查研究发现文本因素影响拔牙知情同意书的易读性.

    作者:王春燕;齐红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抗角蛋白14单克隆抗体对无血清培养角质形成细胞增殖的影响

    目的:建立一种无血清传代培养人角质形成细胞(KC)的方法,并观察角蛋白14单克隆抗体(anti-K14 mAb)对无血清培养人角质形成细胞体外增殖的影响.方法:应用角质形成细胞无血清培养基(KC-SFM)添加重组表皮生长因子(EGF)和牛垂体浸出液(BPE)传代培养角质形成细胞,培养均至第3代时于培养基中加人不同浓度的anti-K14 mAb,用MTT法观察对角质形成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应用无血清培养基成功地传代培养了角质形成细胞,MTT法结果显示各浓度组对培养的角质形成细胞的增殖有显著抑制作用并有浓度依赖性.结论:建立了一种无血清培养人角质形成细胞的方法,anti-K14mAb对人角质形成细胞体外的增殖有显著抑制作用.

    作者:陈玉欣;刘洪君;刘静;张秀英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硅胶假体隆鼻联合自体耳廓软骨充填鼻尖预防隆鼻术并发症

    目的:探讨自体耳廓软骨充填鼻尖术联合硅胶假体对于隆鼻术并发症预防的心得体会.方法:自2007年1月起应用自体耳廓软骨充填鼻尖术联合硅胶假体隆鼻术220例,持续至2011年6月.患者为首次手术或曾接受过单纯隆鼻术,术后形态不满意,要求再次手术.结果:220例患者接受手术治疗后均出现极大程度的外形改善,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假体外露,感染,鼻尖皮肤破溃等并发症,6例患者术后2天出现轻微歪斜,使用外部加压固定,2周后均恢复正常形态.结论:自体耳廓软骨充填鼻尖术联合硅胶假体对隆鼻术并发症的预防作用效果好,安全有效,有推广价值.

    作者:杨明勇;张寒;候典举;房林;李森恺;李兵;刘越;李斌斌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不同配比生理性脂质对皮肤屏障功能修复作用的比较

    目的:用Coneofix(㊣)粘贴皮肤角质的方法,观察粘贴前后经表皮失水率(TEWL值)、角质层厚度(SCT值)和密度(SCD值)的变化来比较不同生理性脂质配比屏障修复剂对角质层屏障功能和完整性的影响.方法:在33名健康女性受试者上背部连续两天用Coneofix(㊣)粘贴皮肤,分别在粘贴3片、6片、10片前后检测TEWL值、在粘贴10片前后检测SCT值和SCD值.第8天涂抹4种生理性脂质配比屏障修复剂和5%甘油保湿霜两次,第9天再次检测.结果:涂抹神经酰胺和胆固醇为主的生理性脂质屏障修复剂处Coneofix(㊣)粘贴3片前后的TEWL值无差异显著性(P>0.05);且在粘贴6片、10片前后TEWL值的增加较其它试验物小;涂抹神经酰胺为主的屏障修复剂处的SCT值在用Corneofix(㊣)粘贴10片后减小小,而SCD值增加大,涂抹5%甘油保湿霜处反之.结论:短期使用以神经酰胺为主的生理性脂质屏障修复剂对于皮肤受到胶带粘贴等物理性损伤的防护作用在四种配方中优;SCT值和SCD值从检测角质层完整性和粘合力的角度评价皮肤屏障功能.

    作者:谈益妹;王学民;樊国彪;阮靖;张永华;曹旖旎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应用胸锁乳突肌肌皮瓣修复注射引产致面部凹陷畸形

    目的:探讨胸锁乳突肌肌皮瓣在修复注射引产引起的面部瘢痕伴凹陷畸形的方法及效果.方法:应用以胸锁乳突肌乳突头为蒂的单蒂肌皮瓣修复注射引产引起的颌面部瘢痕及面部明显凹陷畸形患者3例,术中切除面部瘢痕,彻底松解,在胸锁乳突肌远端设计相应大小的肌皮瓣,旋转覆盖面部缺损部位.结果:术后3例胸锁乳突肌肌皮瓣均成活,但因静脉回流障碍均发生小面积的表皮坏死,经换药均自愈.面部瘢痕及凹陷得到明显改善.结论:胸锁乳突肌乳突头单蒂肌皮瓣旋转灵活,能提供足够皮肤及组织量,既解决了去除瘢痕后皮肤量不足的问题,又解决了面部软组织发育不良导致的面部凹陷,是一种较理想的手术方法.

    作者:李晓格;陈亮;李世荣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术前宣教在美容外科中的应用

    美容外科是美化外形,重塑体像的医学学科.受术者均在术后出现或轻或重的症状以及自身对新体貌的适应过程,而产生一定的顾虑.为美容受术者提供心理支持,给予术前宣教,指导受术者理性配合手术,了解术后注意事项,消除或减轻受术者的顾虑,是确保美容手术成功的重要环节.

    作者:陈元婕;刘毅;刘萍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自体牙移植在正畸中的应用

    目的:观察自体牙移植术联合正畸方法治疗异位牙或阻生埋伏牙的临床效果,探讨移植牙成功的影响因素.方法:临床就诊病例16例,年龄11 ~21岁,先行正畸治疗以拓展出合适间隙,之后用种植机制备牙槽窝,拔除异位牙或阻生牙后移植于此处,正畸片断弓固定.结果:16例患者术后随访6个月~3年,移植牙稳固,牙龈形态恢复较好,成功12颗(75%),有效4颗(25%),失败0颗.结论:对于异位牙或埋伏阻生牙的正畸过程中,若联合自体牙移植术是一种较为成功的治疗方法,能达到快速纠正个别牙错位,缩短正畸疗程.

    作者:谢桂英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成人与青少年均角型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拔牙矫治的对比研究

    目的:分析比较成人与青少年均角型安氏Ⅱ类1分类错糟拔除4颗第一前磨牙矫治后硬组织的改变情况.方法:选择矫治中拔除4颗第一前磨牙的均角型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病例,其中成人组25例,青少年组40例,经头影测量分析,比较两组矫治前后硬组织的改变情况.结果:青少年组矫治后,∠ANB、∠U1-SN、∠L1-MP均减小,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Go-Me、∠SArGo、∠U1-L1均增大,有统计学意义(P<0.05);成人组矫治后,∠U1-SN、∠L1-MP均减小,有统计学意义(P<0.05);∠SN-OP、∠U1-L1均增大,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安氏Ⅱ类1分类均角型错(牙)患者经矫治后,成人与青少年前牙均明显改善,但成人(牙)平面矫治后发生了顺时针旋转,骨组织未见显著改变.

    作者:李永峰;肖选队;何站峰;彭胜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唇裂人中美学结构恢复的研究现状

    人中的存在使得上唇具有一种立体的美感,是面部美学不可或缺的美学单位.唇裂是常见的先天性畸形,可以直接导致这一美学单位的破坏.虽然目前主张在婴儿期即给予早期修复,但随着患儿的发育,大多数仍会留下程度不一的人中嵴和人中凹不显,明显影响面部美观.因此,如何恢复唇裂患者人中美学结构的研究一直受到关注.本文拟对人中美学结构的形成、唇裂破坏、修复方法及术后评价等问题的研究现状综述如下.

    作者:史高峰;王淑琴;谭谦 刊期: 2011年第11期

中国美容医学杂志

中国美容医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西安交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