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小型钛板坚强内固定术结合颌间牵引治疗下颌骨粉碎性骨折的研究

熊际文;黄擎;唐慧;詹佳;孙辉;孙晖;王元银

关键词:坚强内固定, 颌间牵引, 骨折
摘要:目的:小型钛板结合颌间牵引在治疗下颌骨粉碎性骨折中与单纯小型钛板坚强内固定术的效果比较分析.方法:下颌骨粉碎性骨折的80例患者中40例采用小型钛板坚强内固定术,40例患者采用小型钛板坚强内固定术配合颌间牵引.结果:40例小型钛板坚强内固定术结合颌间牵引在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手术难度,骨折固位稳定性,咬合关系恢复,减少个别牙早接触等方面具有明显的改善.结论:小型钛板坚强内固定术配合颌间牵引效果优于单纯小型钛板坚强内固定术,疗效满意.
中国美容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血肿中的铁对任意皮瓣毒性作用的研究

    目的:探讨血肿中的铁对皮瓣的毒性作用.方法:8头4-8月龄白色小型猪,在每头猪脊柱两侧各设计6个任意皮瓣,共96个.将皮瓣随机分配进入对照组、生理盐水组、血肿组、去铁胺组,每组24个皮瓣.对照组:皮瓣形成后无其他处理;生理盐水组:在皮瓣形成后向皮瓣下注入15ml生理盐水;血肿组:在皮瓣形成后向皮瓣下注入15ml自体血液;去铁胺组:在皮瓣形成后向皮瓣下注入15ml自体血液和270mg甲磺酸去铁胺.各组分别在术后24h、72h、120h取材,检测各组术后2h皮瓣的血流情况,检测皮瓣铁含量、丙二醛(MDA)含量、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结果:①四个组术后2h皮瓣血流灌注量无显著差别(P>0.05):②生理盐水组各项指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③血肿组术后皮瓣铁含量、MDA含量和MPO活性均高于对照组(P<0.01);④去铁胺组皮瓣铁含量和MDA含量低于血肿组(P<0.01),MPO活性与血肿组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血肿中的铁能增强皮瓣内的脂质过氧化反应.

    作者:谢祥;庄洪兴;李东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米诺地尔纳米结构脂质体的体外透皮吸收研究

    目的:观察0.5%米诺地尔-纳米脂质结构载体(MDX-NLC)作为经皮给药载体的透皮特性.方法:制备0.5%MDX-NLC,以离体大鼠皮肤为透皮屏障,通过体外透皮实验,用高效液相和药物透皮扩散试验仪检测0.5%MDX-NLC经皮之渗透速率及其皮内滞留量,以0.5%的MDX酊剂为对照.结果:体外经皮渗透试验表明,0.5%MDX-NLC与0.5%的MDX酊剂溶液相比,前者透皮速率明显变慢,且皮肤中药物滞留量明显增加.结论:0.5%纳米结构脂质载体可对米诺地尔的经皮吸收起到较好的缓释作用,并能有效提高其在皮肤中蓄积,持续释药.

    作者:刘维;申洪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中国实验用小型猪颧弓及顶骨生长规律的研究

    目的:研究8周龄中国实验用小型猪颧弓长度、高度、厚度及顶骨厚度的生长规律,并探讨顶骨外板修复颧弓缺损的可行性.方法:将15头8周龄中国实验用小型猪随机分为3组,每头小型猪颅面部左右侧随机分为实验侧和正常对照侧.获取15头小型猪8周、12周、16周,20周龄时头颅三维CT扫描数据,用Mimics10.01软件对头颅三维数据进行处理,对重建三维图像进行测量,获得8周龄小型猪30例颧弓的长度、高度,厚度及顶骨厚度数据,并获得12周龄、16周龄、20周龄小型猪15例正常侧颧弓长度、高度、厚度数据及顶骨厚度数据.比较各个时间点颧弓厚度及顶骨厚度,并绘制8周至20周中国实验用小型猪颧弓长度,高度、厚度及顶骨厚度生长曲线.结果:8周、12周、16周、20周龄中国实验用小型猪颧弓长度为分别为(28.18±0.94)mm,(29.64±1.23)mm,(30.86±1.19)mm,( 31.86±1-63)mm;颧弓高度分别为(12.80±1.56)mm,(13.95±1.47)mm,(15.00±1.43)mm,(15.94±1.53)mm;颧弓厚度分别为(3.00±0.51)mm,(3.46±0.39)mm,(3.80±0.48)mm,(4.05±0.48)mm;顶骨厚度分别为(3.68±0.86)mm,(4.44±1.04)mm,(5.07±1.25)mm,(5.85±1.89)mm.各个时间点顶骨厚度均大于颧弓厚度(P<0.05).8周至20周中国实验用小型猪颧弓长度、高度、厚度及顶骨厚度生长曲线平稳向上.结论:8~20周中国实验用小型猪的颧弓长度、高度、厚度及顶骨厚度稳定生长,顶骨与颧弓相比具有更厚的厚度,具有制成颅骨外板进行颧弓重建的潜力.

    作者:马静;吕长胜;归来;刘剑锋;牛峰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皮肤鳞状细胞癌Fas和FADD表达的差异性分析

    目的:观察死亡受体(Fas)、Fas相关死亡结构域(Fas-associated death domain,FADD)在皮肤鳞状细胞癌(scc)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分析其表达差异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对27例scc组织的石蜡切片及10例正常皮肤组织的切片分别进行Fas、FADD染色,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并计数其阳性细胞,根据阳性细胞平均表达积分来判定.结果采用t检验和等级相关分析.结果:①Fas、FADD在10例正常皮肤组织中表达均为阳性,平均表达积分3.10±0.87、3.20±0.63;②Fas在27例scc组织中的平均表达积分2.19±1.14,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ADD在27例scc组织中的平均表达积分2.15±1.40,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在27例scc组织中,Fas、FADD蛋白表达程度与病理分级呈正相关,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①Fas和FADD共同的低表达,可能参与了皮肤SCC的发生发展;②Fas、FADD蛋白的异常表达程度与皮肤scc的恶性程度有关,同时检测两个蛋白的表达情况,有助于判断皮肤scc的病理分级,有可能作为反映鳞状细胞癌预后的指标.

    作者:杜永贵;王继华;赵亚南;毛波;邹同荣;吕英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两种方法腭向移动上颌第二磨牙效果比较

    目的:研究安氏I类错患者中,分别采用微型种植体作支抗与口内支抗腭向移动上颌第二磨牙进行比较,以评价两种方法各自的特点.方法:将20例成人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分别采用两种方法腭向移动上颌磨牙.测量上颌第二磨牙在移动速度和颊舌向,垂直方向的位置变化,以衡量磨牙的位置改变.结果:种植体作支抗组上颌第二磨牙平均腭向移动3.8mm,疗程4.4个月,平均移动速度0.86mm/月,磨牙垂直向压低0.45mm.对照组上颌第二磨牙平均腭向移动4.0mm,疗程6.2个月,平均移动速度0.65mm/月,磨牙垂直向伸长1.86mm.结论:两种方法比较,种植体的支抗更强,磨牙移动速度更快.二者磨牙的移动方式有所区别.

    作者:郭军;杨永进;闰欣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小腿离断伤再植与交腿皮瓣修复小腿大面积缺损的护理

    我科于2009年进行了一例小腿离断伤致小腿大面积缺损行交腿皮瓣修复术,获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这不仅取决于医师精湛的医术,而且术后精心护理也是临床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作者:方立梅;李娇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应用真皮下血管网皮片修复面部皮肤软组织缺损

    目的:介绍应用真皮下血管网皮片修复面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效果.方法:根据面部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的大小,设计相同大小的真皮下血管网皮片,将皮片用于创面修复.结果:术后皮片全部成活,均获得了良好的外形和功能恢复,未出现感染、血肿及皮片坏死等并发症,一次手术完成治疗,所有患者随访6月~2年,修复皮片与周围皮肤组织在色泽、质地匹配,面部的轮廓形态及视觉效果良好,效果均满意.结论:应用真皮下血管网皮片修复面部皮肤软组织缺损,保持皮肤色泽、质地一致性,效果可靠,是获得良好的面部形态和功能效果的一种修复方法.

    作者:李波涛;安可忍;李萍;杨宇梓;刘晓薇;庞建华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先天性全耳巨大疣状色素痣切除皮管修复一例

    面部色素痣是常见的影响面容的皮肤病变,而全耳疣状色素痣则比较少见,且修复困难,笔者收治1例右侧全耳疣状痣病例,现将治疗情况报道如下.

    作者:李谆;徐娜;隋继强;霍丽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乳头内陷矫治器的临床应用

    乳头内陷即女性乳头不能突出于乳晕的表面,甚至凹陷沉没于皮面,局部如同火山口状.乳头内陷并发乳腺癌的几率大大高于正常妇女,故患者应尽早医治.轻者仅表现为不同程度的乳头退缩,用手可挤出乳头,或负压吸引使乳头突出于体表;重者表现为完全淹没于皮面,无法被挤出,常呈反向生长.

    作者:张丽艳;任普阳;孙江华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影响关节软骨细胞外基质的生物力学因素研究进展

    关节软骨(articular cartilage,AC)指覆盖于关节表面的一层软骨,属于透明软骨.它主要由软骨细胞和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组成,其中软骨细胞是AC的特有细胞,可分泌合成ECM.

    作者:李欣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肿胀抽吸技术在面部除皱中的应用体会

    1.1临床资料:本组就医者18例,均为女性,年龄38~58岁.面部均为皮肤松弛下垂,鼻唇沟较深,颧脂肪垫下垂明显.面部除皱同期行额部除皱者3例,同期行隆鼻术者1例.切口均采用耳前至发际内切口.

    作者:许民安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腰部巨大梭形细胞脂肪瘤一例报道

    梭形细胞脂肪瘤为罕见的脂肪瘤,由脂肪细胞和梭形细胞构成.由于其形态有一定异形性,容易误诊为软组织肉瘤.先将我科近期诊治的一例腰部梭形细胞脂肪瘤病例报道如下.

    作者:李鹏程;于蒙;常春娟;胡国栋;邱亚斌;余东文;吴玉家;周国勇;贾赤字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婴幼儿血管瘤相关因子的研究进展

    婴幼儿血管瘤为良性先天性血管病变,在新生儿的发病率为1%~2%,男女发病比例为1:3~5.约三分之一的患儿在刚出生即被发现有红色毛细血管扩张的斑点,其余大多在出生后2周才被发现<'[1]>.

    作者:黄巧玲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雌激素对皮肤黑素细胞和皮肤肿瘤作用影响的研究进展

    40多年前,Jensen等研究发现17 β-雌二醇(E<,2>)在子宫特异性结合受体,认识到雌激素生物学活性是通过受体蛋白调节实现的.随后的20多年,针对该受体蛋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随后的20多年,针对该受体蛋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1986年,两个研究小组成功克隆了这一蛋白(ER),一直到1995年,人们普遍认为只有这一种受体参与了内源性和外源性雌激素以及抗雌激素作用.

    作者:刘巧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浓替硝唑含嗽液治疗糖尿病患者慢性牙周炎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浓替硝唑含嗽液对糖尿病患者慢性牙周炎的临床疗效.方法:74例2型糖尿病并发慢性牙周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n=36)采用基础治疗,实验组(n=38)在基础治疗基础上加浓替硝唑含嗽液治疗,疗程2周.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牙周指标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菌斑指数(PLI)、牙周探针深度(PD)、附着水平丧失(AL)、牙齿松动度(TM)均无明显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PLI、PD、AL、TM均无统计学上显著差异.实验组治疗后PD、AL、TM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显著(P<0.01).实验组干预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PD、AL、TM亦有统计学上显著意义差异(P<0.01),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相似.结论:浓替硝唑含嗽液可以明显改善糖尿病患者牙周基础治疗后的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口服和注射给药.

    作者:闫大钧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神经介质与皮肤美容关系的研究进展

    皮肤是严密受神经支配的人体器官之一,与神经系统有着十分紧密的关系.它们均来源于神经外胚层,大多数皮肤细胞均表达神经介质受体,同时皮肤细胞自身也是神经介质的重要来源.近年来,研究证实皮肤与神经系统之间动态的相互作用对皮肤内环境稳定和皮肤疾病有重要影响[1].

    作者:龚石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皮肤磨削及术后外用硅凝胶或积雪苷治疗面部增生性瘢痕的疗效比较

    目的:比较单纯皮肤磨削以及磨削术后联合外用硅凝胶或积雪苷治疗面部增生性瘢痕的临床疗效.方法:皮肤磨削术后外用莫匹罗星软膏,将101例随机分为三组:A组为对照组;B组和C组为治疗组,分别于术后5天起外用硅凝胶和0.25%积雪苷霜至术后8周结束.均观察治疗结束时红斑及色素沉着发生率,治疗前后瘢痕严重程度的积分评价.结果:与对照组A比较,治疗C组红斑发生率及色素沉着发生率均降低,C组的色素沉着发生率低于B组;B组和C组的瘢痕疗效明显优于A组,而B组和C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皮肤磨削术后联合外用硅凝胶或者积雪苷治疗面部增生性瘢痕效果可靠,后者还可以较好地改善患者肤色.

    作者:吴迪;鲁严;李巍;曹筱冬;赵敏;时素英;骆丹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假体隆乳术并发症原因分析与防护对策

    完美的胸部曲线是性感魅力的体现,也能为女性带来更多的自信,随着隆乳技术的逐步完善,要求行隆乳术的人数逐渐增多.我科自2007年12月~2011年1月共行硅凝胶假体隆乳术188例,在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效果满意,现将相关并发症的防治及护理报道如下.

    作者:陈晨;隋志甫;王聪敏;祁晖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简易外固定支架在治疗掌、指骨骨折中的应用

    手外伤多种多样,为寻求手部掌指骨粉碎性骨折特别是关节附近的掌指骨骨折及其粉碎性骨折同时伴有软组织血运较差等情况下更为简便有效的外固定方法,我科自2007年8月~2010年8月应用自行设计的外固定支架治疗各种类型的掌指骨骨折30余例,达到骨折愈合率100%,手功能恢复优良率94%的满意效果.

    作者:刘宏君;田恒;顾加祥;张乃臣;潘俊博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与蚕丝蛋白支架构建组织工程脂肪的研究

    目的:将体外以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s)与蚕丝蛋白支架初步构建的组织工程脂肪移植到大鼠体内,观察其演变过程.方法:hUCMSCs与蚕丝蛋白支架复合培养10天后,进行成脂诱导;6周后将其移植到Wistar大鼠后肢肌肉内,同时,以同体积支架材料作为对照;分别于移植后4周和8周取材,行油红0染色、HE染色以及扫描电镜观察.结果.hUCMSCs与蚕丝蛋白支架复合培养及成脂诱导6周后,见大量成脂样细胞生成,并与支架牢固粘附.移植4周,移植物体积略小,质稍硬,表面有透明薄膜形成,膜中分布新生血管网;油红0染色见支架内新生脂肪组织及细胞呈橙红色;HE染色显示支架网眼内有新生脂肪组织,并可见少量炎性细胞浸润;扫描电镜见支架网眼内有球形、表面光滑的脂肪细胞.移植8周,移植物体积进一步缩小,质变软,表面薄膜内血管网丰富;油红0染色见支架中着橙红色组织较前明显增多,部分呈片状融合;HE染色显示新生脂肪明显增多,仍有少量炎性细胞浸润;扫描电镜显示脂肪细胞较前增生明显.对照组同样可见炎性细胞浸润,未见新生脂肪组织生成,支架材料8周时较4周时降解更加明显.结论:随着时间推移,蚕丝蛋白支架网眼内脂肪细胞逐渐增多,支架材料在体内呈现逐步降解趋势,说明体内环境有利于组织工程化脂肪的进一步形成.同时,也提示支架材料在组织相容性方面尚存不足.

    作者:刘毅;肖宏涛 刊期: 2011年第05期

中国美容医学杂志

中国美容医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西安交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