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东;彭兰;黄小莉
我院于2006年1月至2008年1月期间共收治腹部切口疝患者13例,其中男4例,女9例;年龄38~73岁,平均(57.5±10.8)岁. 50岁以上9例(69.2%);农民9例,工人3例(含退休),占92.3%.13例中,4例为剖宫产术后,其中1例系剖宫产术后20年出现左下腹切口疝,在外院行切口疝修补,术后左下腹再次出现疝;4例为阑尾切除术后,其中2例系经腹直肌阑尾切除,分别于术后2年和半年发生切口疝在外院行切口疝修补术,术后2周及3个月再发生切口疝,分别为8.5 cm×9.0 cm×9.0 cm大和8.0 cm×9.0 cm×9.0 cm大;2例为剖腹探查术后,其中1例术后4年发生切口疝,在外院行修补术后5个月切口疝复发;1例为肠穿孔修补术后;1例为女性绝育术后;1例为右斜疝高位结扎修补+造瘘肠管切除+肠吻合术+腹壁修补术后.
作者:周顺全;李民一 刊期: 2010年第01期
一项回顾性临床研究,分析导致直肠癌患者治疗后长期性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对患者术后性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包括患者人口统计学特征、肿瘤特异性因素和与治疗相关的变量进行单变量和多变量的回归分析.
作者:刘颖 刊期: 2010年第01期
Lahaye MJ, Beets GL, Engelen SM等对39例接受同期放化疗的直肠癌患者分别使用超小超顺磁性氧化铁(ultra-small superparamagnetic iron oxide, USPIO)增强的二维T2加权快速自旋回波、三维T1加权梯度回波和三维T2加权磁共振,测出其淋巴结边界、长短轴直径、淋巴结内白区的估计百分比、Ratio(A)(黑淋巴结中白区与整个淋巴结的表面积测出值之比)、淋巴结与臀肌的信号强度比等数据,并对各项数据的受者作用特征曲线(ROC)下面积进行对比分析来确定使用磁共振成像再分期鉴定累及淋巴结的预估标准.
作者:孙映荷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人正常腹膜间皮细胞原代培养方法.方法 以胰酶和乙二胺四乙酸磁性搅拌分离人正常腹膜间皮细胞,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结构和大体生长过程, Calretinin免疫荧光染色鉴定间皮细胞,初步观察传代细胞的贴壁生长情况.结果 培养第4天细胞贴壁良好,第15天呈铺路石状、生长良好,1个月时细胞密集铺满皿壁;腹膜间皮细胞Calretinin表达都呈阳性;传代腹膜间皮细胞数量显著减少.结论 磁性搅拌酶分离培养可得到数量多、纯度高的原代人正常腹膜间皮细胞,能够满足一般实验要求.
作者:王沛靓;吴晓平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探索在快速流程模式下术后限制补液在老年结直肠癌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研究2008年1月至2009年1月期间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肛肠外科专业组收治的老年结直肠癌患者(≥60 岁)的临床资料, 分析比较采用不同补液方案(限制补液组和常规补液组)的临床疗效差异.结果 限制补液组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补液组(P<0.05),其中吻合口漏和肺部感染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补液组(P<0.05). 2组患者均无围手术期死亡发生.对于2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限制补液组患者的首次排气、排便和进食时间均早于常规补液组(P<0.05). 限制补液组和常规补液组患者术前GLU [(6.70±2.93) mmol/L比(6.33±3.95) mmol/L]、BUN [(5.84±2.03) mmol/L比(7.32±10.83) mmol/L]及CREA [(76.19±19.85) μmol/L比(85.36±38.02) μmol/L]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其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术后限制补液策略可以降低老年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常见并发症的发生率并加速患者的康复.
作者:肖凌;黄真真;李蔚;薛瑛;汪晓东;李立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老年胃癌临床特点及外科治疗方法.方法 检索有关文献并分析老年胃癌患者的病理生理特点及其手术治疗的可行性和策略.结果 老年胃癌患者合并症多,但大多数可耐受胃癌手术并能取得良好的手术治疗效果.结论 年龄因素不是老年胃癌手术的禁忌证,处理好老年患者的合并症、防控并发症和采取适当的手术方式可以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王正林;胡祥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TLA4-Ig)融合蛋白对同种异体肝脏移植免疫耐受的诱导作用及机理.方法 利用大型哺乳动物猕猴作为研究对象,建立同种异体原位肝脏移植模型.同种异体原位肝脏移植对照组及CTLA4-Ig组各5只.观察术后生存时间,检测肝功能、IL-2、IL-10、排斥反应的病理学分级和术后肝脏细胞凋亡指数.结果 对照组平均存活时间为6.57 d,CTLA4-Ig组平均存活时间为14.92 d (P<0.05).肝功能变化: 对照组术后ALT明显升高,Alb则明显降低;CTLA4-Ig组ALT及Alb均维持于正常稳定水平.细胞因子变化: 术后3 d起,对照组循环血中IL-2表达水平相对较高,而CTLA4-Ig组IL-10的表达水平较对照组高.移植物病理排斥反应分级: 在移植术后CTLA4-Ig组排斥反应程度明显比对照组轻.对照组术后3 d起肝脏细胞凋亡指数较CTLA4-Ig组明显升高.结论 CTLA4-Ig融合蛋白可诱导移植后免疫耐受,延长受体生存时间.细胞因子IL-2或者IL-10可作为监测移植排斥反应或者免疫耐受的实验室指标之一.
作者:胡明道;赵恋峰;于恒海;唐继红;黄明;刘峰;周玉凯;李立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3.0 T 磁共振氢波谱成像(1 H-MRS)在定量评价肝脏脂肪含量中的价值.方法 前瞻性纳入22例可获得肝脏标本的患者(活体肝移植供体候选者、部分需作肝段/肝叶切除的肝病患者等)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点分辨选择性波谱序列(point resolved selective spectroscopy,PRESS)对研究对象的肝脏行1 H-MRS检查,采用SAGE软件包测定水峰峰值(PW)、脂峰峰值(PL)、水峰峰下面积(AW)及脂峰峰下面积(AL),计算肝细胞相对脂肪含量1(relative lipid content one,RLC1)及肝细胞相对脂肪含量2(relative lipid content two,RLC2).于MR扫描后当日至1周内通过手术获取肝脏标本,并对标本进行组织学检查,对肝脏脂肪含量进行分级,并将影像学数据与病理结果对照研究.结果 22例患者中,7例无脂肪肝,11例轻度脂肪肝,4例中重度脂肪肝;不同病理级别间比较,PL、AL、RLC1及RLC2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病理分级升高,对应的各指标的值也相应升高;PL、AL、RLC1及RLC2与脂变细胞百分含量(proportion of fatty degenerative cells,PFDC)之间存在线性正相关关系(P<0.05),以RLC1的相关系数高(0.771 3).结论 1 H-MRS能够较精确地反应脂肪肝的严重程度,有望替代有创性的肝穿刺活检.
作者:赵黎明;宋彬;陈光文;袁放;黄子星;阳宁静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结直肠癌患者预防性使用抗生素与术后手术切口感染之间的关系. 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8年1月至2008年12月期间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肛肠科专业组收治880例确诊为结直肠癌的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抗生素使用时间将患者分为≥24 h组(n=401)和<24 h组(n=479),比较2组患者手术切口感染的发生率.结果 在有切口感染的患者中,手术时间明显延长(P=0.04),出血量更多(P=0.03),抗生素使用时间更长(P=0.04).在结肠癌手术中,有、无切口感染的患者其手术时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直肠癌手术中,有、无切口感染的患者其手术时间、出血量以及抗生素使用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手术时间越长或术中出血越多的患者术后越易发生切口感染,而延长抗生素使用时间并不能降低手术切口感染率.
作者:陈世君;王勇强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系统阐述腹茧症的发病机理、临床表现和诊治进展.方法 报道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意外遭遇腹茧症1例,并进行文献综述. 结果 该例患者在腹腔镜下完成胆囊切除并切除膜状组织,术后病理诊断为纤维结缔组织增生伴慢性炎症反应,术后患者恢复顺利.结论 腹茧症的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均无特异性,较易出现误诊或漏诊,而腹腔镜技术的发展为该疾病的诊治提供了新的尝试.
作者:王博;程洁;袁志林;张魁;冯晶;陈芦斌;窦科峰 刊期: 2010年第01期
胃癌是目前我国死亡率较高的恶性肿瘤之一. 胃癌的浸润深度(T)和淋巴结转移程度(N)是评价肿瘤分期的重要依据,UICC及日本胃癌规约均认为淋巴结转移情况是评价胃癌预后的独立且重要的因素[1,2],因此,胃癌的淋巴结清扫程度与胃癌预后关系密切.
作者:所剑 刊期: 2010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64排增强CT(MDCT)对进展期胃癌(AGC)手术根治程度的判断价值.方法 分析70例AGC患者MDCT增强扫描的影像学资料,判断N2(第7、8和9组)淋巴结转移及脏器受侵情况,并将CT判断结果与手术后病理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62例患者接受手术治疗,8例因手术禁忌证无法行手术治疗.MDCT术前判定N2淋巴结转移的敏感性为92.0%(46/50),特异性为75.0%(9/12),准确性为88.7%(55/62).MDCT术前判定存在N2或以上淋巴结转移者81.6%(40/49)行D2以上扩大根治术; 判定N2淋巴结无转移者92.3%(12/13)行标准D2根治术.结论 MDCT对诊断AGC N2淋巴结转移及周围脏器侵犯有重要价值,对AGC手术根治程度的判定有指导作用.
作者:苏妍卓;孙立波;舒振波;丁大勇;郑泽霖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内窥镜括约肌切开(EST)术后再发胆管结石的原因及佳处理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昆明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自1999年2月至2009年2月期间收治的EST后再发结石的9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再发胆管结石的大小(术前MRCP提示结石的直径大小)将其分为手术组(再发结石直径≥1.0 cm)和非手术组(结石直径<1.0 cm,再次行EST),比较2种治疗方法的再发胆管结石率.结果 手术组79例(82.29%),均采用胆总管切开取石、横断胆总管、胆管空肠Roux-en-Y吻合;非手术组17例(17.71%),即再次行EST.非手术组再发胆管结石率为70.59%(12/17),明显高于手术组的2.53%(2/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ST术后再发胆管结石的主要原因是十二指肠乳头切开导致Oddi括约肌舒缩功能受损,引发返流性胆管炎所致. 手术治疗是EST术后再发胆管结石的佳处理方法,效果肯定. 术式以胆总管切开取石、横断胆总管、胆管空肠Roux-en-Y吻合为首选.
作者:戈佳云;李都;邹浩;王琳;李晓;黄松泉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Abernethy畸形致下消化道出血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1例Abernethy畸形患者的诊治情况,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结果 血管造影确诊后经积极术前准备,行剖腹探查、乙状结肠造瘘术,术后3周开始给予中药保留灌肠至术后7周,6个月关闭造瘘,3周后继续辅以中药保留灌肠4周.患者顺利恢复出院,随访9个月未再次出血.结论 正确的诊断及合理的治疗方案是救治的关键.
作者:李震;汪忠镐;赵克;卞策;韩冰;郭巍;崔琦;霍小森;王雷永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10年来豫北地区胃癌相关临床流行病学资料的特点及变化趋势.方法 以1998年1月至2008年5月于我院普外科住院治疗的1 090例胃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按时间先后分为2组: 前5年组(n=433)和后5年组(n=657),对2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和病理学特征构成情况及年龄与病理学特征的关系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①前5年组患者年龄为15~83岁,平均为(57.60±10.84)岁,男女比为3.71∶1;后5年组患者年龄为18~82岁,平均为(58.95±10.81)岁,男女比为2.84∶1.2组患者的年龄和性别比无明显变化(P>0.05).②2组患者的肿瘤发生部位均以贲门胃底部居多,2组相比,后5年组胃窦癌有下降趋势,胃体癌有上升趋势(P<0.05),贲门胃底癌变化不明显.③2组患者中贲门胃底癌患者平均年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胃窦癌、胃体癌患者的平均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度恶性胃癌患者(印戒细胞癌、低分化腺癌和未分化癌)和低度恶性胃癌患者(高分化腺癌和中分化腺癌)的平均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前、后5年组相比,后5年组中高度恶性胃癌患者比例升高,而低度恶性肿瘤的患者比例下降(P<0.05).⑤在所有患者中,早期胃癌构成比例明显偏低(P<0.05),浸润深度与年龄无关(P>0.05).结论 贲门胃底是豫北地区胃癌的多发部位;贲门胃底癌发病年龄较大,胃窦癌和胃体癌相对较年轻;高恶度胃癌好发于青年人,而低恶度胃癌好发于老年人;早期胃癌患者比例较低.
作者:荆晓岳;王建国;周兵;张德重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胃泌素瘤的诊断和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绵阳市中心医院确诊的2例胃泌素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分析.结果 2例均表现为难治性消化性溃疡,CT检查发现胰腺包块,生化与病理检测确诊为胃泌素瘤.结论 对多发性、异位、顽固性消化性溃疡应警惕本病的存在,以免延误诊治.
作者:王东;彭兰;黄小莉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进展期近端胃癌根治术联合脾脏切除术的合理适应证.方法 选取我院自2005年3月至2008年2月期间50例进展期近端胃癌行全胃切除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脾脏是否切除分为切脾组(n=18)和保脾组(n=32),比较2组患者间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以及脾门淋巴结转移情况.结果 切脾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和膈下感染发生率均明显高于保脾组(P<0.05).切脾组与保脾组术后病理检查出的第10、11组淋巴结转移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进展期近端胃癌根治术时,脾脏和脾血管受侵是联合脾脏切除的合理适应证.
作者:崔超;孙立波;舒振波;李永超;丁大勇;冯野;盖保东;金殷植;赵吉生;郑泽霖 刊期: 2010年第01期
肝外伤是腹部外科中死亡率较高的脏器伤,需及时、正确的诊断和处理.我院自1996年1月至2009年3月共收治肝外伤患者112例,其中男98例,女14例, 年龄8~64岁,平均36.5岁.伤后至入院时间1~6 h,平均4.5 h.损伤原因: 交通事故79例,坠落伤14例,钝击伤8例,刀刺伤10例,枪击伤1例.
作者:陈廷昊;阳袁莉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甲状腺癌的诊断及与术后复发有关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9年3月至2006年2月期间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宝山分院收治的256例经手术及病理检查证实的甲状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甲状腺乳头状癌235例(91.8%),滤泡状癌11例(4.3%),髓样癌7例(2.7%),未分化癌3例(1.2%). 所有病例均行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 患侧腺叶+峡部+对侧甲状腺腺叶大部切除+病变侧中央区颈淋巴结清扫术;明确颈淋巴结转移或肿块明显外侵者,则行功能性颈淋巴结清扫术;对多灶癌或双腺叶癌者则施行双侧甲状腺全或近全切除,单或双侧Ⅵ区颈淋巴结清扫或一侧功能性颈淋巴结清扫+对侧Ⅵ区颈淋巴结清扫术. 228例患者有完整的术后随访资料,随访3~9年,平均随访(6.5±1.3)年.随访期间14例发生复发或转移, 其中6例死亡,死亡原因均为术后复发或远处转移.结论 影像学检查是诊断甲状腺癌主要的检查方法,肿块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对肿块性质的判断准确率高,可靠性强. 淋巴结转移率与原发病灶直径有关,肿瘤病理类型、分期、肿瘤外侵程度、淋巴结转移度、年龄及初次手术方式的选择与术后复发有关.
作者:范自平;乔智;吴德敬 刊期: 2010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