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胃癌的淋巴结清扫及意义

所剑

关键词:胃癌, 淋巴结, 转移, 清扫
摘要:胃癌是目前我国死亡率较高的恶性肿瘤之一. 胃癌的浸润深度(T)和淋巴结转移程度(N)是评价肿瘤分期的重要依据,UICC及日本胃癌规约均认为淋巴结转移情况是评价胃癌预后的独立且重要的因素[1,2],因此,胃癌的淋巴结清扫程度与胃癌预后关系密切.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相关文献
  • 术中白芨顺铂微粒联合125I近距离放化疗在进展期胃癌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 观察术中白芨顺铂微粒和125I近距离放化疗治疗进展期胃癌的近、远期疗效和毒副反应.方法 纳入接收根治性手术的Ⅱ、Ⅲ期胃癌患者176例,随机分为近距离放化疗组(n=48)、腹腔化疗组(n=32)和静脉化疗组(n=48),并将术后自动放弃放、化疗的患者,在签署知情同意书后,选择作为对照组(n=48),观察各组患者近、远期随访结果和毒副反应,并通过Kaplan-Meier法和Log-Rank检验分析各组患者的生存情况.结果 近期随访结果: 近距离放化疗组总有效率为95.83%,腹腔化疗组总有效率为71.88%,静脉化疗组总有效率为64.5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2.08%.4组间总有效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对照组与近距离放化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远期随访结果: 近距离放化疗组3年和5年死亡率为37.50%和56.32%,5年中位生存期为(14±4.51)个月(95%CI: 14.419~4.512); 腹腔化疗组3年和5年死亡率为78.12%和93.75%, 5年中位总体生存期为(10.6±1.13)个月(95%CI: 10.620~1.163); 静脉化疗组3年和5年死亡率为79.21%和95.80%,5年中位总体生存期为(11±3.10)个月(95%CI: 11.130~3.162); 对照组3年和5年死亡率为87.50%和95.83%, 5年中位总体生存期为(9±2.30)个月(95%CI: 10.024~1.18).与静脉化疗组相比较,近距离放化疗组恶心、呕吐、骨髓抑制、肝功能损害及肾功损害的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结论 对进展期胃癌术中进行白芨顺铂微粒和125I近距离放化疗治疗可减少药物的毒副反应,延长患者生存期.

    作者:王治全;杨振林;王凯军;王军;姚春和;张庆;李强;李宏晓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胃泌素瘤2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目的 探讨胃泌素瘤的诊断和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绵阳市中心医院确诊的2例胃泌素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分析.结果 2例均表现为难治性消化性溃疡,CT检查发现胰腺包块,生化与病理检测确诊为胃泌素瘤.结论 对多发性、异位、顽固性消化性溃疡应警惕本病的存在,以免延误诊治.

    作者:王东;彭兰;黄小莉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胃癌术前分期诊断的研究进展

    目的 介绍胃癌术前分期诊断常用检查方法的研究进展.方法 收集近年来国内、外胃癌术前分期诊断常用检查方法的相关文献并进行分析.结果 经腹超声、超声内镜、CT、MRI、PET及腹腔镜检查为胃癌术前分期诊断提供了客观依据,提高了胃癌术前分期诊断的准确性.结论 各种检查技术的不断提高,有助于临床医生更好地判定胃癌术前分期,也有助于根据不同的分期实施不同的术式.

    作者:张海燕;孙立波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老年胃癌特点及手术治疗进展

    目的 探讨老年胃癌临床特点及外科治疗方法.方法 检索有关文献并分析老年胃癌患者的病理生理特点及其手术治疗的可行性和策略.结果 老年胃癌患者合并症多,但大多数可耐受胃癌手术并能取得良好的手术治疗效果.结论 年龄因素不是老年胃癌手术的禁忌证,处理好老年患者的合并症、防控并发症和采取适当的手术方式可以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王正林;胡祥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体外Akt基因转染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葡萄糖转运载体-4表达和易位的影响

    目的 探讨葡萄糖转运载体(GLUT)-4是否参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的葡萄糖转运以及Akt基因转染提高MSCs耐缺氧能力是否与GLUT-4易位和表达有关.方法 将经Akt基因转染和未转染的MSCs均行常氧(5% CO2)和缺氧(94% N2、1%O2和5%CO2)37 ℃孵育8 h.放射同位素法检测氚标-脱氧葡萄糖(3 H-G)的摄取量,免疫细胞化学染色、Western blot和RT-PCR分别检测GLUT-4的蛋白质和mRNA表达.结果 ①缺氧转染组的3 H-G摄取量是缺氧非转染组的(1.39±0.13)倍(P<0.05),但仍低于常氧非转染组(P<0.05).②MSCs在常氧或缺氧、Akt基因转染或无转染的条件下均可表达GLUT-4蛋白.与常氧非转染组比较,缺氧非转染组GLUT-4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③与缺氧非转染组比较,缺氧转染组的GLUT-4 mRNA[(1.756±0.152)倍]和蛋白[细胞总GLUT-4蛋白(1.653±0.312)倍,细胞膜GLUT-4蛋白(2.041±0.258)倍]的表达水平明显提高(P<0.05),且GLUT-4蛋白易位明显;但与常氧非转染组比较,其GLUT-4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仍较低(P<0.05).④MSCs的3 H-G摄取量与细胞膜中GLUT-4蛋白的表达呈正相关(r=0.415,P=0.001).结论 GLUT-4可能参与MSCs的葡萄糖转运,Akt基因提高MSCs耐缺氧能力可能与提高GLUT-4的表达和易位有关.

    作者:邵磊;周书春;徐桂萍;孔宏亮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甲状腺癌诊断及复发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甲状腺癌的诊断及与术后复发有关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9年3月至2006年2月期间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宝山分院收治的256例经手术及病理检查证实的甲状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甲状腺乳头状癌235例(91.8%),滤泡状癌11例(4.3%),髓样癌7例(2.7%),未分化癌3例(1.2%). 所有病例均行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 患侧腺叶+峡部+对侧甲状腺腺叶大部切除+病变侧中央区颈淋巴结清扫术;明确颈淋巴结转移或肿块明显外侵者,则行功能性颈淋巴结清扫术;对多灶癌或双腺叶癌者则施行双侧甲状腺全或近全切除,单或双侧Ⅵ区颈淋巴结清扫或一侧功能性颈淋巴结清扫+对侧Ⅵ区颈淋巴结清扫术. 228例患者有完整的术后随访资料,随访3~9年,平均随访(6.5±1.3)年.随访期间14例发生复发或转移, 其中6例死亡,死亡原因均为术后复发或远处转移.结论 影像学检查是诊断甲状腺癌主要的检查方法,肿块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对肿块性质的判断准确率高,可靠性强. 淋巴结转移率与原发病灶直径有关,肿瘤病理类型、分期、肿瘤外侵程度、淋巴结转移度、年龄及初次手术方式的选择与术后复发有关.

    作者:范自平;乔智;吴德敬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胃癌外科治疗几个问题的新进展

    近20~30年来,胃癌的临床-基础研究向纵深发展,对一些老问题,亦是甚为重要的问题获得了新认识,分歧意见渐趋达到共识. 现就有关胃癌合理治疗进展较大的几个问题略予解述.

    作者:陈峻青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消息

    作者: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64排增强CT对进展期胃癌根治程度的判断价值

    目的 探讨64排增强CT(MDCT)对进展期胃癌(AGC)手术根治程度的判断价值.方法 分析70例AGC患者MDCT增强扫描的影像学资料,判断N2(第7、8和9组)淋巴结转移及脏器受侵情况,并将CT判断结果与手术后病理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62例患者接受手术治疗,8例因手术禁忌证无法行手术治疗.MDCT术前判定N2淋巴结转移的敏感性为92.0%(46/50),特异性为75.0%(9/12),准确性为88.7%(55/62).MDCT术前判定存在N2或以上淋巴结转移者81.6%(40/49)行D2以上扩大根治术; 判定N2淋巴结无转移者92.3%(12/13)行标准D2根治术.结论 MDCT对诊断AGC N2淋巴结转移及周围脏器侵犯有重要价值,对AGC手术根治程度的判定有指导作用.

    作者:苏妍卓;孙立波;舒振波;丁大勇;郑泽霖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进展期近端胃癌根治术联合脾脏切除术适应证的选择

    目的 探讨进展期近端胃癌根治术联合脾脏切除术的合理适应证.方法 选取我院自2005年3月至2008年2月期间50例进展期近端胃癌行全胃切除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脾脏是否切除分为切脾组(n=18)和保脾组(n=32),比较2组患者间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以及脾门淋巴结转移情况.结果 切脾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和膈下感染发生率均明显高于保脾组(P<0.05).切脾组与保脾组术后病理检查出的第10、11组淋巴结转移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进展期近端胃癌根治术时,脾脏和脾血管受侵是联合脾脏切除的合理适应证.

    作者:崔超;孙立波;舒振波;李永超;丁大勇;冯野;盖保东;金殷植;赵吉生;郑泽霖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绿茶:恶性肿瘤的天然防卫物

    现代医学中使用植物素来支持免疫系统、对抗疾病是基于百年的医疗传统.绿茶是防御和治疗恶性肿瘤的重要策略之一,它抗癌和抗诱变的功效在几年前就被强调.绿茶的药理学作用主要归结于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gallocatechin-3-gallate,EGCG)、表儿茶酸、表儿茶酸没食子酸酯、表没食子儿茶素等多酚.

    作者:肖灵娴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CTLA4-Ig融合蛋白诱导猕猴同种异体肝移植免疫耐受的实验研究

    目的 探讨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TLA4-Ig)融合蛋白对同种异体肝脏移植免疫耐受的诱导作用及机理.方法 利用大型哺乳动物猕猴作为研究对象,建立同种异体原位肝脏移植模型.同种异体原位肝脏移植对照组及CTLA4-Ig组各5只.观察术后生存时间,检测肝功能、IL-2、IL-10、排斥反应的病理学分级和术后肝脏细胞凋亡指数.结果 对照组平均存活时间为6.57 d,CTLA4-Ig组平均存活时间为14.92 d (P<0.05).肝功能变化: 对照组术后ALT明显升高,Alb则明显降低;CTLA4-Ig组ALT及Alb均维持于正常稳定水平.细胞因子变化: 术后3 d起,对照组循环血中IL-2表达水平相对较高,而CTLA4-Ig组IL-10的表达水平较对照组高.移植物病理排斥反应分级: 在移植术后CTLA4-Ig组排斥反应程度明显比对照组轻.对照组术后3 d起肝脏细胞凋亡指数较CTLA4-Ig组明显升高.结论 CTLA4-Ig融合蛋白可诱导移植后免疫耐受,延长受体生存时间.细胞因子IL-2或者IL-10可作为监测移植排斥反应或者免疫耐受的实验室指标之一.

    作者:胡明道;赵恋峰;于恒海;唐继红;黄明;刘峰;周玉凯;李立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EST后再发结石的原因分析和治疗对策

    目的 探讨内窥镜括约肌切开(EST)术后再发胆管结石的原因及佳处理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昆明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自1999年2月至2009年2月期间收治的EST后再发结石的9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再发胆管结石的大小(术前MRCP提示结石的直径大小)将其分为手术组(再发结石直径≥1.0 cm)和非手术组(结石直径<1.0 cm,再次行EST),比较2种治疗方法的再发胆管结石率.结果 手术组79例(82.29%),均采用胆总管切开取石、横断胆总管、胆管空肠Roux-en-Y吻合;非手术组17例(17.71%),即再次行EST.非手术组再发胆管结石率为70.59%(12/17),明显高于手术组的2.53%(2/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ST术后再发胆管结石的主要原因是十二指肠乳头切开导致Oddi括约肌舒缩功能受损,引发返流性胆管炎所致. 手术治疗是EST术后再发胆管结石的佳处理方法,效果肯定. 术式以胆总管切开取石、横断胆总管、胆管空肠Roux-en-Y吻合为首选.

    作者:戈佳云;李都;邹浩;王琳;李晓;黄松泉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胃癌的淋巴结清扫及意义

    胃癌是目前我国死亡率较高的恶性肿瘤之一. 胃癌的浸润深度(T)和淋巴结转移程度(N)是评价肿瘤分期的重要依据,UICC及日本胃癌规约均认为淋巴结转移情况是评价胃癌预后的独立且重要的因素[1,2],因此,胃癌的淋巴结清扫程度与胃癌预后关系密切.

    作者:所剑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局部进展期直肠癌: 肿瘤新辅助同期放化疗后的磁共振再分期(Ⅱ)——预测淋巴结受累的标准是什么?

    Lahaye MJ, Beets GL, Engelen SM等对39例接受同期放化疗的直肠癌患者分别使用超小超顺磁性氧化铁(ultra-small superparamagnetic iron oxide, USPIO)增强的二维T2加权快速自旋回波、三维T1加权梯度回波和三维T2加权磁共振,测出其淋巴结边界、长短轴直径、淋巴结内白区的估计百分比、Ratio(A)(黑淋巴结中白区与整个淋巴结的表面积测出值之比)、淋巴结与臀肌的信号强度比等数据,并对各项数据的受者作用特征曲线(ROC)下面积进行对比分析来确定使用磁共振成像再分期鉴定累及淋巴结的预估标准.

    作者:孙映荷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腹部切口疝13例报道

    我院于2006年1月至2008年1月期间共收治腹部切口疝患者13例,其中男4例,女9例;年龄38~73岁,平均(57.5±10.8)岁. 50岁以上9例(69.2%);农民9例,工人3例(含退休),占92.3%.13例中,4例为剖宫产术后,其中1例系剖宫产术后20年出现左下腹切口疝,在外院行切口疝修补,术后左下腹再次出现疝;4例为阑尾切除术后,其中2例系经腹直肌阑尾切除,分别于术后2年和半年发生切口疝在外院行切口疝修补术,术后2周及3个月再发生切口疝,分别为8.5 cm×9.0 cm×9.0 cm大和8.0 cm×9.0 cm×9.0 cm大;2例为剖腹探查术后,其中1例术后4年发生切口疝,在外院行修补术后5个月切口疝复发;1例为肠穿孔修补术后;1例为女性绝育术后;1例为右斜疝高位结扎修补+造瘘肠管切除+肠吻合术+腹壁修补术后.

    作者:周顺全;李民一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局部进展期直肠癌:肿瘤新辅助同期放化疗后的磁共振再分期(Ⅰ)——能否预测肿瘤局限于直肠壁?

    本研究目的是评估MR成像对局部进展期直肠癌在行放疗加辅助化疗后的原发病灶是否有缩小以及是否局限于直肠壁的判断的准确性,并以病理组织学结果作为参照标准.

    作者:赵晶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快速流程模式中术后限制补液在老年结直肠癌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 探索在快速流程模式下术后限制补液在老年结直肠癌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研究2008年1月至2009年1月期间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肛肠外科专业组收治的老年结直肠癌患者(≥60 岁)的临床资料, 分析比较采用不同补液方案(限制补液组和常规补液组)的临床疗效差异.结果 限制补液组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补液组(P<0.05),其中吻合口漏和肺部感染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补液组(P<0.05). 2组患者均无围手术期死亡发生.对于2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限制补液组患者的首次排气、排便和进食时间均早于常规补液组(P<0.05). 限制补液组和常规补液组患者术前GLU [(6.70±2.93) mmol/L比(6.33±3.95) mmol/L]、BUN [(5.84±2.03) mmol/L比(7.32±10.83) mmol/L]及CREA [(76.19±19.85) μmol/L比(85.36±38.02) μmol/L]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其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术后限制补液策略可以降低老年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常见并发症的发生率并加速患者的康复.

    作者:肖凌;黄真真;李蔚;薛瑛;汪晓东;李立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22例胆囊结石并带状疱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治疗体会

    我院2004~2009年期间共对22例胆囊结石并带状疱疹患者实施了Ⅰ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其中男7例,女15例,年龄31~63岁,平均45岁.慢性结石性胆囊炎16例,慢性结石性胆囊炎急性发作3例,急性胆囊炎2例,慢性萎缩性结石性胆囊炎1例.带状疱疹出现在胸部11例,腹部7例,颈部4例;病程为1~9 d.

    作者:马兰生;万荣辉;戴雪峰;刘涛;唐爱科;郭军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胆固醇7α-羟化酶基因多态性与胆固醇结石病关系的研究

    目的 探讨胆固醇7α-羟化酶(CYP7A-1)基因多态性与胆固醇结石病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对160例胆固醇结石患者和94例正常人进行CYP7A-1基因A-204C基因座基因型分析.结果 CYP7A-1基因A-204C基因座等位基因C、A频率在胆石组和对照组分别为83.75%、16.25%和81.91%、18.09%,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胆石组和对照组中AA基因型个体低密度脂蛋白(LDL-C)水平较AC、CC基因型患者显著降低(P<0.05).结论 CYP7A-1基因多态性与胆固醇结石无关, 但与LDL-C水平有关.

    作者:赵燕;姚有贵 刊期: 2010年第01期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四川大学华西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