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十二指肠镜技术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前术后的应用经验

苏进根;王建平;杨廷燕;陆奕宁

关键词:内镜, 胰胆管造影术,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摘要:目的 探讨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检查及内镜治疗在腹腔镜胆囊切除(LC)术前、术后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61例拟行LC的患者术前或术后行ERCP检查,发现异常再行内镜治疗.结果 LC术前行ERCP者42例中39例显影,其中37例伴有其他胆管疾病,占94.9%.术后行ERCP者19例均显影,总的插管成功率为95.1%.LC术前或术后42例行EST治疗,4例行EPBD,2例行ERBD,15例行ENBD,另4例在行ERCP检查后改开腹手术,取石成功率为92.9%.结论 诊治性ERCP在LC前、后的应用,对进一步明确诊断、选择手术方式、预防LC的并发症和提高LC的成功率具有重要价值.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相关文献
  • 非手术治疗外伤性脾破裂(附88例报告)

    目的 探讨非手术治疗外伤性脾破裂的可行性及适应证.方法 回顾分析1998年以来山东省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非手术治疗88例外伤性脾破裂的临床资料及其治疗效果.结果 88例均经B超检查确诊脾破裂,Ⅰ级损伤19例,Ⅱ级损伤57例,Ⅲ级损伤12例,其中16例患者合并肋骨骨折,11例合并肝外伤,9例合并肾挫伤,4例合并颅脑损伤,3例中转手术.结论 有选择地采用非手术治疗外伤性脾破裂安全、有效,轻度的肝肾损伤、腹腔外器官合并伤及患者的年龄并不影响非手术治疗的疗效.

    作者:刘西山;吕翔隆;张波;赵传杰;贾树范;刘茂荣;王长辉;冯玉泉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MR淋巴显像技术显示乳糜池和胸导管的研究

    目的 探讨非造影性MR淋巴显像技术对正常乳糜池和胸导管的显示情况以及它们的形态特点.方法 对112例接受胸部和上腹部MR检查的病例加作MR水成像序列即呼吸门控快速自旋回波(TSE)3D T2W序列以显示乳糜池和胸导管,扫描序列包括: ①呼吸门控半傅立叶单次激发快速自旋回波(HASTE)T2W序列; ②屏气快速小角度激发(FLASH)T1W序列; ③呼吸门控TSE 3D T2W(MR水成像)冠状位扫描.将其中满足纳入标准的100例作为研究对象,观察乳糜池和胸导管的显示情况、位置和形态.结果 在TSE 3D T2W图像上: ①乳糜池显示率为71.0%(71/100),其中单管型占43.7%(31/71),分支型(2~3支淋巴管汇合)占23.9%(17/71),网状型占32.4%(23/71); 乳糜池平均长度4.5 cm.②胸导管下段显示率为57.0%(57/100),平均直径0.23 cm.③胸导管上段显示率为31.0%(31/100).结论 作为一种无创性方法, TSE 3D T2W序列能较好地显示乳糜池和胸导管下段,结合横断面HASTE和FLASH序列,可以确定这些较大淋巴管结构的位置和解剖形态.

    作者:吴苾;宋彬;杨洋;李昌宪;李真林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3例原发性乳腺恶性淋巴瘤的诊断和治疗

    病例1 女,48岁,因发现右乳腺无痛性肿物1个月入院.查体: 双乳腺大小形态对称,右乳腺内上象限扪及1个2.5 cm×2.5 cm大小的肿物,圆形,表面光滑,与皮肤无粘连,质中等,活动好,无压痛,双腋下淋巴结未及.

    作者:张英豪;金峰;蒋宗刚;任仪;王梅丽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腹腔镜在肠粘连松解术中的应用(附33例报告)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的可行性和效果.方法 分析在腹腔镜下对粘连性肠梗阻行粘连松解术的33例病例.结果 33例均顺利完成腹腔镜下粘连松解术,术后恢复好,无手术并发症发生; 随防6~15个月,均无腹痛、腹胀等症状复发.结论 利用腹腔镜对粘连性肠梗阻有选择地进行粘连松解手术安全、可行,能提高粘连性肠梗阻的治疗效果.

    作者:刘青;龙赘;孙念绪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CO2气腹对结肠癌细胞侵袭能力影响的体外研究

    目的 研究不同压强持续性CO2气腹处理对结肠癌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 建立体外气腹模型,选用人结肠癌细胞株SW1116,分别在不同压强(6、9、12及15 mm Hg)99.5%医用CO2气体以及常规培养条件下暴露1 h,取各压强组处理后0 h和72 h细胞,使用体外细胞侵袭实验模型进行体外侵袭实验.结果 气腹处理后即刻(0 h),15 mm Hg压强组结肠癌细胞侵袭荧光强度(11.36±0.861)明显低于处理前(13.43±1.113),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9),且明显低于其他各组(6 mm Hg组: 15.58±1.015,P=0.000; 9 mm Hg组:13.49±0.750, P=0.011; 12 mm Hg组: 13.37±0.949, P=0.016; 常规培养组: 13.43±2.027,P=0.014); 6 mm Hg压强组处理后细胞侵袭荧光强度(15.58±1.015)高于处理前(14.42±1.491),但差异尚未达到统计学意义(P=0.056),且显著高于其他各压强组(9 mm Hg组: P=0.013; 12 mm Hg组: P=0.009; 15 mm Hg组: P=0.000; 常规培养组: P=0.011).气腹处理后72 h,各压强组处理前、后的结肠癌细胞侵袭荧光强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处理后各压强组间的结肠癌细胞侵袭荧光强度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O2气腹能对结肠癌细胞的侵袭能力产生一过性影响,随着CO2气腹压强的增高,结肠癌细胞的侵袭能力可能受到抑制.

    作者:马君俊;冯波;张轶;陆爱国;胡伟国;李健文;王明亮;郑民华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绕肝提拉法肝后隧道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目的 通过解剖学的研究,探讨绕肝提拉法手术的临床解剖学依据.方法 选用解剖教学的21例成人尸体的肝后下腔静脉,从腔内观察尸肝组汇入肝后下腔静脉的肝短静脉开口情况,按不同绕肝提拉法的路径和不同肝后隧道宽度(10 mm、6 mm)统计可能遇到的肝短静脉数.结果 绕肝提拉法在肝后隧道宽度6 mm时标准路径遇到肝短静脉0~3(中位数=1)支,标准右上方路径(EM路径,肝后下腔静脉右缘距肝下缘1 cm)遇到肝短静脉0~2(中位数=0)支,后者小于前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结论 绕肝提拉法手术建立肝后隧道是可行且安全的.

    作者:王峻峰;莫一我;王彦坤;孙志为;李兴国;范炜;王晓云;金焰;张新俊;徐敬;刘俊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腹腔镜外科在争议中发展

    虽然腹腔镜技术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但真正在外科临床得到快速发展与广泛应用则发生在近20年左右.作为一项新兴技术,其在发展过程中必然伴随着一系列的争议.然而争议的存在又成为腹腔镜技术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的巨大推动力,使得腹腔镜外科在这短短数年中得到了更为迅猛的发展和更为广泛的认同.

    作者:郑民华;马君俊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医源性胆管损伤12例报道

    我院1980年1月至2005年12月期间共收治12例医源性胆管损伤患者,男8例,女4例,年龄35~62岁,平均46.8岁.原发疾病: 胆囊结石伴急性胆囊炎2例,胆总管下端结石嵌顿4例,胆总管下端结石伴狭窄2例,肝内、外胆管结石3例,胆囊结石及胆管结石、胆管下段假性憩室形成1例.

    作者:张英宝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脂质体Tie-2-siRNA表达载体对HepG2细胞裸鼠移植瘤作用的研究

    目的 探讨Tie-2小干扰RNA(siRNA)对HepG2细胞裸鼠皮下移植瘤的作用.方法 将HepG2肿瘤细胞植于6周龄鼠后背皮下,荷瘤鼠分为对照组及实验组,分别用生理盐水/脂质体及Tie-2-siRNA/脂质体瘤内注射,检测基因治疗前后肿瘤体积、质量变化,血清AFP、MVD及肿瘤组织学变化.结果 治疗组治疗后第4、7及10 d,抑瘤率分别为26.94%、53.01%及68.91%; 肿瘤体积分别为118.47、111.57 及104.59 mm3,明显小于对照组的162.17、237.46及336.41 mm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肿瘤瘤重治疗组轻于对照组[(0.89±0.09) g vs (1.24±0.03) g, P<0.01]; AFP值治疗组明显小于对照组[(107.66±24.13) ng/ml vs (266.08±50.96) ng/ml, P<0.01]; MVD值治疗组亦明显小于对照组(34.63±4.07 vs 81.01±9.44,P<0.01).病理组织学显示,对照组肿瘤体积大,异形明显; 治疗组可见肿瘤以坏死为主要病理改变,有大片坏死灶.治疗组只有2例在坏死灶与未坏死灶肿瘤间可见凋亡细胞.结论 Tie-2-siRNA可抑制肿瘤生长和肿瘤血管生成,为肝癌的基因治疗开辟了新的思路.

    作者:邓伟;梁力建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梗阻性黄疸围手术期肾髓质水通道蛋白2表达变化的实验研究

    目的 探讨大鼠胆道梗阻解除后肾髓质集合管上皮细胞形态学改变及水通道蛋白2(AQP2)表达的变化.方法 30只大鼠按随机表法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10)和梗阻性黄疸组(n=20).梗阻性黄疸组大鼠全麻后建立梗阻性黄疸模型; 假手术组大鼠行假手术.7 d后再次全麻解除胆道梗阻,而假手术组再次行假手术.各组动物分别于解除梗阻后立即或24 h处死取材.将静脉血离心后血清冻存备检肝、肾功能; 部分肾脏标本分离后冻存,Western blot 法半定量检测AQP2表达; 部分肾脏固定后作光镜观察.结果 各组动物均顺利完成实验,无实验动物死亡.梗阻性黄疸组大鼠取材时见腹腔较多金黄色腹水.解除梗阻后24 h大鼠血清胆红素水平下降[(45.95±8.39) μmol/L],P<0.01,血肌酐及尿素氮未见明显改变.梗阻性黄疸组肾髓质AQP2表达(15 665.30±1 181.85)较假手术组(21 966.20±1 544.70)明显下降(P<0.01),解除梗阻后梗阻性黄疸组肾髓质AQP2表达增强(19 490.80±4 239.32),P<0.01.结论 胆道梗阻会造成肾髓质集合管上皮细胞结构损伤,同时下调AQP2表达.

    作者:王勇;韩继龙;刘金钢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抑癌基因Lumican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抑癌基因 Lumican mRNA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66例胃癌组织及其相应的近癌旁组织及正常组织中Lumican mRNA的表达,并分析胃癌组织中Lumican mRNA表达与其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Lumican mRNA在胃癌组织、近癌旁组织及正常组织中的表达缺失率分别为42.4%(28/66)、15.2%(10/66)及0(0/66).有淋巴结转移者胃癌组织中Lumican mRNA表达缺失率(61.1%)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323,P=0.001); 晚期(Ⅲ、Ⅳ期)胃癌组织中Lumican mRNA表达缺失率(61.5%)明显高于早期(Ⅰ、Ⅱ期,3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17,P=0.011; 胃癌组织中Lumican mRNA表达缺失与肿瘤分化程度无关(χ2=1.576,P=0.455).结论 Lumican mRNA表达缺失可能在胃癌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并影响其预后.

    作者:罗海蓉;刘连新;姜洪池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三孔法腹腔镜胆囊阑尾联合切除术(附64例报告)

    目的 探讨三孔法腹腔镜胆囊阑尾联合切除术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64例胆囊良性病变合并急、慢性阑尾炎患者实施三孔法胆囊阑尾腹腔镜联合切除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64例均获成功,手术时间40~80 min,术后3~5 d出院,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三孔法腹腔镜胆囊阑尾联合切除术具有创伤小、痛苦少、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点,治疗胆囊阑尾良性疾病安全可靠,并可有效降低医疗费用.

    作者:徐欣;傅江华;冯轲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肝移植后肝动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及防治措施

    目的 探讨肝移植后肝动脉血栓形成的好发因素及其防治措施.方法 收集国内、外近年来关于肝移植后肝动脉血栓形成的好发因素及防治方面的文献并作一综述.结果 肝移植后肝动脉血栓形成的好发因素有第五因子莱顿、受体的代谢性肝脏疾病和受体的性别、肝移植中Roux-en-Y法胆管重建术的应用、病毒感染等方面; 防治措施主要有早期诊断、检测激活蛋白C抵抗性与预防性应用抗凝剂、改进肝动脉重建的方法、高压氧疗法、经导管持续溶栓治疗、再次肝移植等方面.结论 肝移植后肝动脉血栓形成的好发因素及其防治措施的研究对改善肝移植患者的预后有指导作用.

    作者:王晨宇;刘连新;姜洪池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腹腔镜肝段叶切除的难点与对策

    自从1991年Reich首次进行腹腔镜肝脏浅表良性肿瘤局部切除术以来,截至2004年底,全球范围内腹腔镜肝切除(laparoscopic hepatectomy,LH)已达700余例.近年来,在国内一些医院也相继开展了LH,但绝大部分病例依然局限在肝脏边缘的局部切除; 在国外,已有成功应用LH进行活体肝移植供肝切取的报道,但病例数非常少.与每年数万例的开腹肝切除手术对比而言,LH尤其是完全腹腔镜下的肝段(叶)切除目前仍被认为是一项难度高、风险大的复杂手术.分析制约LH发展的难点,探索其有效的解决方法,无疑将会促进该技术飞速发展.

    作者:刘荣;胡明根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腹部卒中的诊断和治疗

    目的 探讨腹部卒中的病因、发病特点、诊断和治疗,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4~2006年期间国内232例腹部卒中的临床资料,并复习国外相关文献.结果 腹部卒中国内以45~70岁为高发年龄段,国外以50~59岁为高发年龄段; 男性少于女性,男女之比国外为1:2.5,国内为1:1.4; 病因多样化,起病急骤,临床表现复杂,以腹痛和失血性休克为主要表现,伴消化道症状; 术前确诊率低,国外为2.3%,我们的统计资料中确诊率为1.7%; 无特异性检查手段,腹腔穿刺有较大临床价值,结合B超、CT、MRI和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有利于提高确诊率; 手术治疗总死亡率为7.3%,有7.8%的患者术中找不到明确的出血部位,其死亡率为41.2%.结论 腹部卒中临床罕见,术前确诊率低,预后差,手术治疗为首选方法,手术关键是结扎破裂血管.

    作者:马俊;魏炜;林丰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胆管良性疾病中CA19-9明显升高10例报道

    目的 报道10例血清CA19-9明显升高的胆管良性疾病病例.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06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并经手术证实的10例血清CA19-9明显升高(>500 U/ml)的胆管良性病变病例.结果 患者中男4例,女6例,年龄30~85岁,CA19-9为532.32~12 000.00 U/ml,除1例患者CA125轻度升高外,其他患者血清CEA、CA125及AFP均正常.胆总管结石8例,肝内胆管结石1例,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1例; 除1例外均存在不同程度阻塞性黄疸.经治疗后8例CA19-9水平在30 d内降至正常,另2例分别于术后2个月和3个月内降至正常.结论 CA19-9在胆管恶性肿瘤诊断方面的意义仍需进一步研究.

    作者:费健;王建承;陈胜;邓漾;朱坚;张卓;许志伟;陆晔;吴卫泽;雷若庆;韩天权;张圣道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肿瘤干细胞与实体肿瘤

    目的 介绍肿瘤干细胞在实体肿瘤中的研究进展.方法 收集国内、外近年来有关肿瘤干细胞与实体肿瘤的研究进展的文献并作综述.结果 实体肿瘤中确实存在肿瘤干细胞,并且肿瘤干细胞在肿瘤发生、增殖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结论 肿瘤干细胞为实体肿瘤的研究开启了一个新的广阔的发展方向.

    作者:莫敖;吴诚义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腹腔镜手术在胰腺疾病中的临床应用探讨

    目的 探讨腹腔镜手术在胰腺疾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对12例胰腺疾病患者施行腹腔镜手术,其中包括胰腺囊性疾病9例,分别行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术(4例)、胰体尾加脾脏切除术(2例)及单纯胰腺囊肿切除术(3例); 胰岛素瘤2例,均行胰岛素瘤切除术; 胰腺癌术后复发1例,行左侧内脏神经离断术.结果 所有手术均获成功,其中完全腹腔镜下手术8例,经腹腔镜辅助手术4例.平均手术时间225 min (100~420 min),平均出血量80 ml (2~150 ml); 1例术后发生胰瘘,经保守治疗治愈; 术后平均住院时间7.2 d (5~13 d).胰腺癌术后复发患者术后存活6个月,止痛效果满意; 其余患者随访10~36个月,效果良好,无复发.结论 腹腔镜手术治疗部分胰腺疾病安全有效,具有创伤小、痛苦轻、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作者:胡三元;王延磊;智绪亭;王磊;张光永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腹膜后副神经节瘤3例报道

    病例1 女,31岁,因发现腹部包块7个月入院,无疼痛、发热、恶心、呕吐等.B超发现右中上腹脊柱右侧前方有一14 cm×10.5 cm大囊实性包块,内有弱回声点,包膜完整.CT检查示右侧腹腔内有一囊实性低密度肿块,10 cm×10 cm大,囊性区CT值为20 Hu,实性区为44 Hu.术中见右上腹腹膜后、十二指肠下方有一10 cm×10 cm×8 cm大肿块,包膜完整,切开包块见有4个2~4 cm大囊肿,其内为咖啡色液体.遂行包块切除,病愈出院.病理报告为腹膜后副神经节瘤并出血.术后随访3年无复发,后失访.

    作者:陈玉祥;黄卫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的现状与前景

    胃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早期胃癌所占比例很小,约90%的病例确诊时已为进展期胃癌.随着内镜、B超、超声内镜等诊疗技术的发展,早期胃癌的诊出率逐渐增多,日本约50%的胃癌为早期胃癌.

    作者:余佩武;罗华星 刊期: 2007年第05期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四川大学华西医院